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合集下载

“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病例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采用“调神益咽”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并记录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情况。

结果显示,此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有显著效果,提示“调神益咽”针刺法在治疗吞咽障碍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讨论部分探讨了康复训练在吞咽障碍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调神益咽”针刺法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配合康复训练的“调神益咽”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吞咽障碍、调神益咽针刺法、康复训练、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乏血液供应的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的,在中风后出现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吞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神经和肌肉协调工作,因此中风患者往往会面临吞咽困难的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和康复带来很大困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康复训练和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主要通过言语治疗、肌肉力量训练等手段来帮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而针刺疗法中的“调神益咽”针刺法被认为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功能来改善吞咽障碍。

目前关于“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还比较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中的作用和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中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调神益咽”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了解“调神益咽”针刺法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机制,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方法研究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方法研究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方法研究肖艮;赵杨;范刚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09【总页数】4页(P1685-1688)【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头针;针刺方法【作者】肖艮;赵杨;范刚启【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2+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针刺头部一些特定区线或经穴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疗法。

其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1],且在急性期针刺疗效要优于恢复期针刺。

虽然头针治疗中风效果肯定,但如今头针学派众多,各有千秋,在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针刺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将近10年来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针刺方法做一综述。

1 施针部位选择头针自上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先后出现了“焦氏头针”、“方氏头针”、“汤氏头针”等众多头针学派,直到1984年《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简称《方案》)的制定,才对头针针刺部位命名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共识。

目前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应用较多的头针为焦氏头针、《方案》及传统头部取穴。

焦氏头针一般选取与大脑皮层相对应的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期及平衡区等。

李虹等针对中风患者半身不遂、中枢性面瘫及失语等症状在头部取相应的运动区、感觉区及语言区进行头针针刺,结果表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8.2%,痊愈率35.1%[2]。

而《方案》多采用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枕下旁线。

有研究表明采用《方案》上述穴线可明显升高ACI患者血清Ca2+含量,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3]。

孙华等观察到头针配合传统针刺在改善中风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总有效率93.3%)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总有效率66.7%)[4]。

中风常见并发症的针刺治疗

中风常见并发症的针刺治疗

☞4.针灸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自由基是引起脑 缺血缺氧后神经细胞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氧化 氮(NO)作为一种自由基,在脑缺血最初几小时内具 有松弛平滑肌、维持脑血流、抑制血小板黏聚而对 细胞起保护作用,但在随后的时间里则具有神经细 胞毒性作用;此外研究表明NO还参与动物的学习记 忆过程、神经递质释放及脑血流的调节。超氧化物 歧化酶(SOD)为机体直接清除自由基的重要酶类,也 是针刺治疗VD的研究热点。研究证明,针刺对VD患 者抗氧化酶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于NO含量的影 响报道以海马区增加为最。
☞5.针灸对VD患者海马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海马既 是缺血损伤敏感脑区,又是学习记忆的相关脑区,因 此是目前研究VD最多的脑部结构之一。海马脑区的结 构和功能的状态,能够反应VD症状轻重和治疗效果。 在大鼠学习记忆发生障碍时,海马CAI区可见细胞减 少,两者呈正相关,而VD大鼠模型可见神经型一氧化 氮合酶(nNOS )的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针刺能明 显增加海马CAI区场数目、数密度、面密度,大鼠减 轻海马CAI区神经元丢失,c-fos蛋白表达增加,nNOS 蛋白表达减少,神经元丢失比率较VD模型组减少。推 测,针灸对于VD患者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可能与 减少海马CAI区神经元的丢失和nNOS蛋白的表达以及 增加c-fos的表达有关。
并 发 症
●睡眠倒错 ●呼吸衰竭 ●肩-手综合征 ●尿失禁、尿渚留 ●便秘
十大常见并发症!!!
1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D)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 及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西方国家VD占所有 痴呆的15%~20%,我国要高于这个比例,常表 现为波动性病程或阶梯式恶化,疗效及预后较好, 尤其早期病情不严重时,故V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 治疗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对VD的危险因素了解还 不清楚,年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部位 及大小、卒中合并失语及文化程度低等可能易导 致痴呆。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调整作用的机理研究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调整作用的机理研究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调整作用的机理研究李伊为;陈东风;常加松;周健洪【期刊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02(019)002【摘要】[目的]家兔蓝斑区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拮抗剂,观察其在心肌缺血及电针过程中的效应.[方法] 结扎兔冠脉左室支制作心肌缺血模型,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蓝斑,动态观测心电图ST段电位的变化和心肌的形态学改变.[结果]P 物质注入蓝斑有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恢复的作用,且能加强电针内关对缺血心肌的改善,但被P物质拮抗剂注入蓝斑所阻断.[结论]结果提示SP在电针内关穴减轻急性心肌缺血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内关与心脏相关联系的重要介质.【总页数】4页(P108-111)【作者】李伊为;陈东风;常加松;周健洪【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广州,510405;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南京210029;广州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7;R254.22【相关文献】1.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心肌缺血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J], 严明娜;苏杭;葛云鹏;嵇波;王丹;赵国桢;白红新;孙晓敏;戴健;路雅雯;刘翼天2.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中枢神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J], 薛艳;吴松;李佳3.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律及心率失常调整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徐敬堂4.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心血管作用机理的初探 [J], 李汉先;肖刚;向赟;程汉兰;张康敏5.针刺内关穴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J], 石力;方继良;陈媛媛;吴华芹;宋庆桥;荣培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选穴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双向调节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脑血流状态,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脑组织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对自由基的产生可能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脑组织和血清LPO减少,保护脑组织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适时地改善脑灌注,减轻脑组织损伤,升高PGI2/TXA2比值,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从而促进脑组织的康复。

中风病患者无论出血性还是梗塞,尽早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稳定期及后遗症期患者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延长针刺时间,可减轻后遗症,提高远期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针灸疗法;脑/针灸效应;穴,内关;穴,人中;穴,三阴交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提出的针刺方法,经过30余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笔者对近年来用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归纳分析如下。

1 处方组成主方Ⅰ(即“大醒脑”):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点刺;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主方Ⅱ(即“小醒脑”):主穴:内关、上星、百会、印堂、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Ⅰ。

醒脑开窍针刺法一般指“大醒脑”[1]。

2 临床应用王舒[2]等用该法治疗中风先兆30例,发现该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先兆患者血液流变性,以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最明显。

郑健刚[3]用该法治疗70例发病72 h以内脑出血患者,结果针刺组和西药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3.3%。

李爱红等[4]用该法配合药物治疗30例发病于15 d内伴中、重度肢体运动障碍脑梗塞患者,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比,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调节_周学溢_孟智宏_王健美

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调节_周学溢_孟智宏_王健美
·1352·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年第 42 卷第 7 期 DOI∶10. 13192 / j. issn. 1000-1719. 2015. 07. 081
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调节
周学溢1 ,孟智宏2 ,王健美2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0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Reg3b; Il6; Il1b; Sigirr; Kng1; 3. 7412E - 12 Il1rn; Kng1l1; Stat3; Lbp; A2m;
Reg3a Ccl2; Il1b; Cxcl1; Cxcl2; Itgam; It7. 5966E - 12 gb2; C5ar1; Fcer1g; Ccl3; Spp1
关键词: 针刺;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脑缺血 中图分类号: R245. 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19( 2015) 07-1352-03
Impact of Acupuncture on Positive 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in Brain Tissue of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摘 要: 目的: 明确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 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后病理损伤 和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 MCAO 模型,随机分为 4 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非针刺组、针刺组( 内关穴 3 次 / s、60 s) ,每组 6 只模型。4 组取材后,通过 t - 检验结合差异变化倍数( FC) 筛选进行差异分析,检测差异表达基因、GO。结 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病理损伤致基因上调 417 个,共富集到 340 个 GO 生物过程; 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相比 较,针刺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显著差异,肢体症状较非针刺组减轻( P≤0. 05) ,下调 358 个基因,共富集到 19 个 GO 生物过程。结论: 脑缺血损伤导致显著变化的生物过程包括单核细胞聚集、正向调控血管生成、急性时相反应、中性粒细 胞趋化性、病毒防御应答、正向调控异型细胞的细胞黏附等,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 针刺内关穴治疗脑缺血的机制,可 能与调控 Egr3、Ccl11、Vash2 等表达促进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关,通过促进大鼠缺血脑组织脑血管新生,改善脑缺血 症状。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显奇效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显奇效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显奇效在脑中风诊治的诊治方面,科室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引进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通过配穴、选穴及手法操作,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针法的临床疗效。

可极大缓解患者中风初期症状,提高中风后期康复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社会生活。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创立的治疗中风偏瘫非常有效的方法,是针对中风病形成的总病机在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一种针刺疗法。

从辨证论治的观点出发,注重肝肾亏损这一重要的证型基础及气血不畅、脉络瘀阻的特点,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法则,在配穴、选穴和手法上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通过多年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针法的临床疗效。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主要特点:一、开创了中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第三阶段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一阶段以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为主。

《内经·灵枢》认为中风的病因主要是真气不足而邪气独留。

《金匮要略》亦认为是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治则上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

第二阶段以唐宋以后的“内风”学说为主,不论是刘河间的“心火暴甚”、李东垣的“正气自虚”,还是朱丹溪的“湿痰生热”最终都是引动了“内风”。

正如清代叶天士总结的“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治则上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为主。

石学敏院士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识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明确了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

从中医治疗中风历史发展来看,如果说“风”、“痰”学说是第一、二阶段的主流,那么立足于“醒神”、“调神”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则开创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三阶段。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

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排除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缺血性中风;②发病后2~7天,经初步处理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③中医辨证属中经络的患者(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纳入)。

排除标准(参照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建议”):①大面积脑梗死;②无法配合检查者;③因各种原因无法收全资料。

2试验方法2.1试验设计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设计。

(1)多中心:多中心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操作人员的主观而导致试验的人为操作性。

(2)单盲:基于针灸试验中的固有特性,采用单盲法,治疗操作、观察记录、统计分析三方分离。

(3)随机:随机分组由课题负责人一人掌握,各分中心筛选到合适病例后,电话通知课题负责人,再由负责人查随机数字表确定其分组。

(4)对照:本试验采用无干预对照,设针刺组和对照组,以明确针刺疗法的效应。

(5)研究质量控制:本试验严格控制研究质量,如设专人统计分析,且其不参与临床操作;每分中心均由一人进行针刺操作,三中心针刺人员均于研究实施前集中培训,以保证干预措施的一致性;贯彻盲法精神,由课题负责人掌握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缺血性中风基本治疗,针刺组采用缺血性中风基本治疗加针刺足三里和悬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张俊清1,韩科1,牟蛟1,张超1,赵帅1,焦洋1,孟智宏2,樊小农2(1.天津中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最佳刺激参数。

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s)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s、60s、180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参数组以捻转手法刺激“内关穴”,以脑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不同针刺参数组作用于“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

结果:针刺效率应受针刺频率、时间以及它们二者交互作用影响,其中针刺时间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刺频率次之,取得最佳针刺疗效的针刺参数是3次/s,60 s,即快频率,中时间,提示针刺改善脑梗死脑血流,应在保证快频率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针刺时间。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内关;针刺手法正交设计;最佳刺激参数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329-03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刺治疗中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肯定。

针刺的疗效与选穴、操作手法、得起感、补泻手法、刺激时间、操作频率等密切相关。

针刺手法的量化是针刺标准化、科学化的关键问题,针刺的频率和时间是最容易控制的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恢复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是中风治疗的主要目标。

因此本实验以软脑膜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选取醒脑开窍主穴内关穴,选取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缺血性中风,采用捻转手法,以针刺时间和频率为影响因素,研究针刺的最佳刺激参数。

1材料和方法1.1试剂与仪器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瑞典百灵威医疗仪器中国公司代理);STRONG90牙科钻、水合氯醛(分析纯)(天津市瑞科有限公司)1.2实验动物与分组1.2.1实验动物三级动物(SPF)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250 280g,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0014091;动物防疫合格证号(京丰)动防2006055;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SCXK(军)2007-004。

1.2.2实验设计及分组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MCAo模型,分为基础组和针刺组。

基础组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4组,针刺组按针刺时间(5s、60s、180s),针刺频率(60次/min、120次/min、180次/min),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选用L9(34)正交表(见表1),构成九种针刺参数(用罗马数字Ⅰ-Ⅸ)(见表2),刺激内关穴,共计13组,每组18只大鼠。

表1实验设计方案因素水平表因素水平A:针刺频率(次/s)B:针刺时间(s)11慢5s短22中60s中33快180s长表2实验分组与针刺参数表参数组鼠数因素A水平(频率,次/s)因素B水平(时间,s)分组Ⅰ18151次/s,5sⅡ181601次/s,60sⅢ1811801次/s,180sⅣ18252次/s,5sⅤ182602次/s,60sⅥ1821802次/s,180sⅦ18353次/s,5sⅧ183603次/s,60sⅨ1831803次/s,180s 18非针刺组18假手术组18模型对照组18正常组1.3实验方法1.3.1模型制备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主要步骤:禁食水12 h,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250mg/kg)至动物对疼痛刺激反应消失为止,约5 15min。

背位固定于大鼠手术板,局部消毒后备皮。

取颈部正中稍偏左切口22.5cm,分离甲状腺,暴露左侧胸锁乳突肌和胸骨舌骨肌间的三角区,钝性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并用0号手术线结扎颈外动脉。

在分叉处和近心端处分别用小动脉夹夹闭一段颈总动脉,然后用1mL 注射器针头在近心端处扎一个小孔,用直径0.265mm 的鱼线缓慢插入,待插进之后,放开分叉处的动脉夹,将鱼线继续进入颈内动脉,直至遇到阻力为止,鱼线进入颅内深度为18 20mm(鱼线事先已做好标记),此时插入的鱼线正好封闭大脑中动脉开口,阻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插线成功后结扎颈总动脉及针孔处,放开另一个动脉夹,剪去多余的手术线并滴上2 3滴庆大霉素,分层缝合,清理伤口后放入笼中。

1.3.2造模成功判定方法模型组:大鼠造模清醒后,按Zausinger六分法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去除未造模成功及病情过轻过重的模型,即评分为0、4和5分的大鼠;评分为1、2、3分的均视为造模成功,入组观察。

Zausinger六分法标准如下,0分:不能自发行走;1分:自由走动状态下向病变对侧旋转;2分:抓住鼠尾,大鼠向病变对侧旋转;3分:对于施向病变对侧的侧压力抵抗力下降者;4分:不能伸直病变对侧前爪,甚至全身向对侧屈曲;5分:无神经功能缺损。

1.3.3针刺干预方法参照华兴邦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内关穴位于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mm 左右的尺桡骨缝间。

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毫针,规格0.30minˑ40mm。

针刺时间:造模成功后待大鼠清醒,即给予第一次针刺,每12h针刺一次,共72h,针刺6次。

1.3.4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不同针刺参数组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

脑血流量的测定:按包新民川的方法:将大鼠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取头皮正中切口,剪开骨膜,暴露前囱,于前自后1mm,中线向左旁开3mm处为中心用牙钻开一骨窗,用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动态监测缺血局部脑组织血流量。

1.3.5统计学处理采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包,正交设计助手Ⅱ,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正交设计分析。

2结果13种针刺参数组干预MCAO大鼠后,各针刺组脑血流量结果见表3。

表3不同针刺参数组干预“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组别n基础组正常组18410.13ʃ106.91假手术组18361.14ʃ93.33模型对照组18345.63ʃ74.98非针刺组18401.12ʃ128.57针刺组参数Ⅰ组18370.51ʃ118.28参数Ⅱ组18408.66ʃ87.34参数Ⅲ组18373.17ʃ76.32参数Ⅳ组18417.38ʃ78.36参数Ⅴ组18417.72ʃ108.32参数Ⅵ组18423.79ʃ85.56参数Ⅶ组18448.93ʃ96.78参数Ⅷ组18467.74ʃ68.22参数Ⅸ组18365.69ʃ79.542.1正交实验分析结果通过直观分析法(见表4)了解影响MCAO脑血流的针刺参数的作用及主次地位。

表4中K、R值为正交试验结果表示法。

K值反映考察因素水平的优劣(K值旁边的数字,表示考察因素的水平数):相应因素水平的K值愈大,表示这一水平在获得针刺效应中的作用愈大,即K值愈大愈好;表4中频率因素A3最高,时间因素B2最高,则最佳刺激参数是A3B2AB2,由于不能得知AB交互作用第三水平的具体参数,参照表3第3或第4列,用3次/秒表4正交实验脑血流直观分析实验号A B AˑB1AˑB2软脑膜血流量11111370.5121222408.6631333373.1742123417.3852231417.7262312423.7973132448.9383213467.7493321365.69K1384.113412.273420.680384.640K2419.630431.373397.243427.127K3427.453387.550413.273419.430极差R43.34043.82323.43742.487主次顺序B>A>AˑB(2)>AˑB(1)优水平A3B2优组合A3B2的快频率持续刺激60s(针刺方法Ⅷ),改善MCAO大鼠的脑血流较佳。

极差值Ri反映因素变化时试验指标变化的幅度,能考察因素影响力的主次,极差值越大,该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

本实验结果显示BRi>ARi>ABRi,对针效影响作用的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针刺时间、针刺频率以及它们二者的交互作用。

提示针刺改善脑梗死脑血流,应在保证快频率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针刺时间。

2.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9种针刺手法与基础组干预MCAO模型后的脑血流量,进行组间多重比较,见表3,基础组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非针刺组的脑血流量均有减少,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它组与正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针刺组较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脑血流量均有增高,其中参数Ⅷ增高最明显,与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非针刺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合分析以上正交试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针刺频率、持续刺激的时间以及它们两者的交互作用都是影响针刺“内关”穴干预MCAO大鼠脑血流量(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其中,针刺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慢频率和短时间的针刺参数对其影响相对不大,提示临床必须在保证一定刺激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针刺操作的频率。

理论上取得最大脑血流(最佳针刺效应)的最佳刺激参数是:中时间地应用最快频率进行针刺。

但是,只要避免针刺频率慢和持续时间短的针刺手法,权衡好针刺频率和针刺时间,一般都可取得较好疗效。

即取得良好效应的针刺参数,不是一个具体的、一成不变的固定参数,而正如临床检验值应该是一个范围,只要符合一定原则,可以灵活选择不同参数进行组合。

3讨论目前实验研究已将对脑血流和局部脑血流量的参数作为评价脑循环储备能力的参考指标,低血流量可使同侧脑半球脑血流降低,导致供血能力降低。

对氧的利用效率而言,氧在脑循环被传输能力比氧的释放能力更加重要,而氧的传输能力取决于脑血流的速度和含氧[1]。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心包为心的护卫,心主血脉,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因此手厥阴心包经虽然不直接入络脑,但是同血液的关系很密切;内关系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交会,主阴主血;“心藏神,脉舍神”,“血者,神气也”,故内关穴调节心、脉、血、神的作用较强。

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内关穴在调整心脏功能的同时,起着增加脑血氧供应的作用[2],体现了心包经代心行令,主一身之血脉,以达宁心调血安神之目的,故针刺内关穴可改善脑血流。

针刺手法是针灸取效的关键。

广义的针刺手法,是在确定选穴组方后,干预穴位的所有因素,包括进针、行针方法,针刺角度、方向,所用指力、腕力,针刺深浅,刺激频率、时间,留针时间,针刺间隔等众多因素。

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有可能影响针刺疗效[3],针刺的时间和频率是临床容易控制的因素,更能体现针刺量学的标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