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张立志;许能贵【摘要】文章旨在介绍许能贵教授提出的"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阐发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及机制研究.笔者认为通督调神针刺法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疗效显著,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8(037)009【总页数】4页(P1096-1099)【关键词】针刺疗法;通督调神针刺法;中风;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作者】张立志;许能贵【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许能贵教授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中医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20余年。
通督调神针刺法是以许能贵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在多年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中探索出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疗效显著[1]。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是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
现笔者试从通督调神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临床和机制研究浅析通督调神针刺法,简述如下。
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
其主干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有“总督诸阳”“阳脉之都纲”以及“阳脉之海”之称。
督脉入属于脑,脑府异常不能发挥其正常主神明、主感觉和知觉、主运动的生理功能,多表现为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对此,许能贵教授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3]。
督脉除了行于人体的后中线,还有分支和络脉[4]。
①督脉分支是与任脉相循行。
《素问·骨空论》:“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成为世界认可的医疗技术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促进脑功能的重塑,有望成为一种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就针刺治疗中风病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病1、改善微循环中风病发病机制中微循环障碍起着核心作用,长期以来,针刺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手段。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液的流动速度和流量,扩张血管和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改善细胞的代谢能力,减轻病变局部的缺氧、水肿和病变细胞的死亡。
在治疗中风病时,针刺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2、调节免疫系统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在中风病治疗中,调节免疫系统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助于恢复被损伤的神经系统功能。
3、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中风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从而起到治疗中风病的作用。
针刺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网状结构、内脏发射器系统等生物体内分泌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中风病的作用。
4、改善血流动力学中风病患者常因动、静脉血液流量与阻力失去平衡,而造成灾害性循环。
针刺治疗中风病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效果。
具体来讲,针刺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供氧情况和代谢功能。
从而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除了治疗中风病外,针刺还可以促进脑功能的重塑。
脑功能重塑是指神经系统对刺激的适应性改善,其包括突触可塑性、神经激发性环路的改变和发育后神经元生存的改变。
1、促进突触可塑性针刺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从而重构神经环路。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功能的可变性和可塑性,是大脑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中重要的突触连接方式,常常与大脑的神经环路重构相联系。
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及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及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风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康复中。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对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现有的针刺研究大多集中在针刺前后单次的功能影响,没有对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针刺干预,并结合临床症状和脑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对针刺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动态化研究。
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通过对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中风后两周、一个月和三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脑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的相关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三、研究意义通过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针刺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中风康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对针刺作用机理的探讨,也有望为中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符合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2)干预方法:在中风后3天开始对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针刺穴位为“风池”、“足太阳膀胱经”等穴位。
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如体育锻炼、语言康复等。
(3)研究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中风后两周、一个月和三个月的神经功能评估和脑功能影像学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五、研究预期结果预计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针刺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动态跟踪,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针刺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中风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针刺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病中的主要作用和临床效果。
方法对在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病患者80例通过针灸技术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治愈,占到了62.5%,19例患者有显著的好转,占到了23.75%,8例患者好转,占到了10%,3例患者治疗无效,占到了3.75%,总有效率为96.25%。
结论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病中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提升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身心功能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标签:针灸技术;中风病;临床研究;治疗分析;效果评价中风也被称作是卒中,主要是以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症状的一种临床疾病,中风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等一些特点,并且有着比较高的致残率,这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比较大的负担,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有效的开展治疗对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医治疗中风病已经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有着一定的优势。
为了研究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效果,本组对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病患者80例通过针灸技术进行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45例,女性患者为35例,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4岁,年龄最大的为87岁。
患者的病程最短的为2h,最大的为1年以上。
本组患者中脑梗塞的患者为65例,脑出血恢复期的患者为15例。
对本组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均确诊为中风病理,所选择80例患者都排除了其他相关的重大疾病,可以进行分析研究。
2 治疗的方法2.1取穴主穴:人中、三阴交、双侧的内关。
副穴主要是尺泽、极泉、委中。
患肢:主要是太冲、昆仑、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外关。
如口眼歪斜重者加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如患者语言不利者则加金津、玉液点刺进行放血。
针刺内关穴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年第15卷第6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20,Vol 15,No 6·综述·DOI:10.13935/j.cnki.sjzx.200647基金项目: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青年科研基金(2017-q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518503)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通信作者:荣培晶,Email:drrongpj@163.com针刺内关穴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石力1,2 方继良3 陈媛媛3 吴华芹3 宋庆桥3 荣培晶2【摘要】 心肌缺血性疾病(IHD)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针刺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西医治疗共同起到协同治疗作用,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隐匿性心肌缺血,其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
基础研究也证实,针刺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慢性心肌缺血均具有改善效应。
另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与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总结了针刺内关穴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关键词】 心肌缺血;针刺;内关穴;述评【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心肌缺血性疾病常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组织纤维化,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肌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危重病,其病发率、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病人的神经功能。
然而,这些方法受到临床应用的局限,一些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是一种针灸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功能,以提高中风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该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探讨该技术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并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还将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病史、身体指标及相关临床指标,同时通过进行自我评定或专业评估等方式,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四、预期效果和意义本研究通过针刺配合促通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能够进一步探讨该技术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中风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将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的认知度,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和疗效。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4-09T15:36:48.5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4期作者:李文康[导读] 在配合电针治疗时可以有效的保护受损神经元,改善患者的神经元微环境,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摘要】:通督调神针刺法是一种中医中以经络学说和神志学说为主的针刺方法,这种针刺方法以针灸循经取穴作为基础,利用针刺法可以调节神志的功能来对中风进行治疗。
本文探讨了通督调神针刺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进展,对通督调神针刺法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实用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督调神针刺法;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285-01一、引言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由脑血栓影响而导致的偏瘫与意识障碍。
这种情况较多的出现在老年群体中,引起患者出现缺血性中风主要是因为动脉硬化或者高血压疾病。
这些疾病在患者血管内形成脑血栓的情况,随着脑血栓的发展而形成脑梗塞与脑动脉堵塞的情况。
使患者在临床中出现头晕、单侧肢体麻木或者面部麻木、然若无力、说话困难、摇晃不稳等症状,最后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与意识障碍。
在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及时的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才能确保患者不会受到缺血性中风带来较多临床影响,避免患者出现更多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二、通督调神针刺法通督调神针刺法在临床中主要是依据针灸作为基础,以中医经络学说作为根本的一种治疗方式。
这种治疗方式在中医中主要是依靠人体的督脉与脑相互联系的特征,来进行临床的针灸治疗。
督脉在中医中,是循行中与脑关系最密切的脉络,其于数本中医典籍中都有着大量的记载,如《难经》中有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督脉在人体中与大脑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其他中医典籍中也都有大量的记载,如《针灸甲乙经》、《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灵枢·海论》、《灵枢·五藏生成》、《医学衷中参西录》、《锦囊秘录》等文本中都有对督脉的描写。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综 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3朱 庆,倪光夏△(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关键词:中风;针刺;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1-0061-023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科技研究专项课题,HL07005;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 5。
作者简介朱 庆(3),女,级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倪光夏(6),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
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区脑供血不足的异常状态,增强脑动脉弹性,使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增加病灶周围脑细胞营养,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
张红星等[1]发现头针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升高血浆cA MP 含量。
蒋红芝等[2]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右侧后三里、曲池、少海针刺治疗,激光多谱勒检测发现梗死边缘区72h 后血流值增加。
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可以增加缺血区血流[3]。
易玮等[4]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给予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治疗后,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 CB F),发现缺血组在治疗10m in 后,r C B F 迅速恢复,证明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2 病理形态学改变脑组织形态学可直接反映神经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状态,指标客观,大鼠MCA O 后,缺血区可见不同程度的缺血、坏死,脑组织明显肿胀,细胞数目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健 服 务 。中 医传 统 的行 医方 式是 门诊 和 出诊 , 医 生 执 业 或 在 家 中 , 专 设 诊 室 , 至 患 者 家 中应 或 或 诊 , 些 名 老 中医 熟 谙 多 个 专科 , 全 科 高 手 , 一 是 这 种 诊 疗 方式 使得 中医 学辨 证 论 治和 整 体观 念 等学 术特点, 在个 体 化 的行 医方 式 中得 到充 分 发挥 _] 7, 且 中医 医疗服 务具有简 、 、 、 的特 点 。 便 廉 验 因此 , 全 科 医 疗服 务 与 中医 医疗 服 务 的行 医 方式 在 实 践上 是 一致 的 。
汇 通 的全 科 医 学人 才 , 创立 中西 交 融 的全 科 医 疗 服 务模 式 , 既有 利 于基 层和 社 区 的卫 生保 健 需求 ,
4 具有中西医知识结构的人力资源
全 科 医学 与 中医学 融 合 的服 务模 式 需 要复 合
型 知识 结构 的人 才作 为 支撑 。当前 , 国的高等 中 我 医 教育 体 系 已经 培养 了大批 具 有 中 、西 医专 业 知 识 的 各层 次人 才 [ , 代 中 医人 才 的知 识 结 构 和 现 专业 技 能 已经 使其 具 备从 事 全 科 医疗 服 务 的基 础 条件 。 过增 加全 科 医学专 业 知识 的培 训 , 通 则可 使
[ 图 分 类 号] R 5. 中 252 [ 献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0 — 8 2 2 1) 4 0 9— 4 文 4 6 5 (0 0 — 0 3 0 0 2
起源 于 l 9世 纪北 美 的通 科 医疗 , 科 医 生 生活 在 通
社区, 并在 社 区开 业 , 社 区居 民提 供 初 级 的医 疗 为
而部. j r 鏖
2 第5 第 期 年 2 卷动 , ・ 宓( 裔 研 苎展
针捌 内关穴治疗缺血性 中风病 作用 机制的实验研 究进展 术
张 超 ’ 智宏 , , 孟 张俊 清 ’韩 科 ’牟 , , 蛟 赵 , 帅’ , 焦 洋 ,
1天津 中医药大学, 天津 3 0 2天 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013 9
临着 投 入 大 、 期 长 、 周 占用 资 源 多 、 乏 创 新 等诸 缺 多 问题 , 需进 一步 思考 。 综 上所 述 ,全 科 医学 与 中医 学从 理 论到 实践
都 存在 着 诸 多 的相似 之 处 , 以现代 医 学科 学 为基 础 的全 科 医学 与 有着 千年 传 承 和 实 践 的 中 医 学 ,
发 展 也具 有促 进 作用 。中 医学 较低 的学 科 分化 程 度, 以及整 体 观念 和辨 证 论 治等 诊 疗优 势 , 之 适 使 合 以 门诊 方 式在 综合 性 的医 疗 服 务 领 域 发 展 ; 面 向社 区和基 层 的全 科 门诊方 式 也 为 中医 学人 才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实 践 和 创 新 机 会 , 此 全 科 医 学 与 因
[ ] 何 国前. 6 后非典时代中国卫生经济研 究的新课题 [ ] 医学教 J. 育探索 ,0 4 3 1 : 4 3. 2 0 , () 3- 5
[ ] 高 华, 7 孙丰雷. 中医实践的个体 化特征 与中医学术 的整体论
在全 科 医疗 服 务 领域 的 多方 面 存 在 着优 势互 补 , 交相辉 映的特 点[] 而且 , g。 中医药 的应用 在我 国有
着 坚 定 的政 策 支 持和 广 泛 的群众 基础 , 些 有 利 这
条 件是 开展 医疗 服务 模式 创新 的前提 。因此 , 以高 等 中医 院校为 基地 , 过优 化 课程 设 置 , 通 培养 中西
展 。通过 改 革 高等 中 医院 校本 、 科 课 程 设置 , 专 增 加 预 防 医学 、 行 病 学 、 科 医 学 基 础 等 内容 , 流 全 则 可 为 社会 持 续提 供 大量 的全科 医学 人才 。中 医专 业 人 才 向全 科 医 学 方 向转 化 , 于 中医 学 自身 的 对
[ ] 曹洪欣 , 4 王乐, 蔡秋杰 , 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优 势与实践[ ] 等. J.
中医杂 志,O 15 () 6 8 6 9 2 1 , 2 8 : — . 3 3
【 ] 陈惠芳, 珏. 5 储 上海 市中医药家庭病床 开展情况调查 [ ] 中 J.
国全 科 医学 , 6 9 2 ) 1 7- 7. 2 0 , (3 : 5 1 6 0 9 9
2 0 : . 4 2 0
[ ] 郭晖艳 , 2 韩俊 江. 我国人 口老龄 化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 ] 劳 J.
动保 障世界 : 理论版 ,0 2 4() 3 — 6 21 , 2:43. 【 ] 章越 松, 3 任光圆. 论人 口老龄化进程 与全 科 医学 的互 动关系
[ ]人 口学 刊 ,0 1 2 () 5 — 9 J. 2 0, 2 4 : 6 5 .
[ 摘 要]研 究证 明针刺 内关穴对缺 血性 中风病 的治疗具有 肯定的疗效, 其作用机制 涉及神经 、 管 、 血 细胞 因子 、 白、 蛋 离子 、 疫、 免 代谢等多个方面。综合近 年来国内相 关的实验性研究 , 概述针刺 内关穴治疗缺血 性中风 病 的作用机制 , 总结以往研 究工作 的同时, 在 以期 为后继研 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 关键 词]缺血性 中风 ; 内关; 针刺 ; 大鼠; 作用机制
大量 的现 代 中 医人 才 转 化 为 全 科 医 学 人 才 , 速 迅 进 入 全 科 医疗 服 务 领 域 , 动 全 科 医疗 服 务 的 发 推
对 中医 学 自身 的创 新 与发展 也具 有促进 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 吴春容 , 晓嵩. 科 医学概论 [ ]北 京: 1 林 全 M. 中医古籍 出版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