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学习民族学的意义完整版

学习民族学的意义完整版

学习民族学的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论学习民族学意义摘要:民族学的研究,是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当前更着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服务。

同时伴随着民族经济学的创建,是基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需要,为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创立的全新学科。

本文将结合少数民族经济学,探讨学习民族学意义。

关键字:少数民族经济学民族学意义一、民族学定义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二、民族学的研究内容、对象研究内容:各民族基本知识、社会经济结构、研究内容、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研究。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它既可以把一个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也可以把一个民族地区(包括若干个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还可以把所有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作为综合研究的对象。

其作用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分支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三、民族学发展新中国的民族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当前更着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服务。

与此同时,民族学作为一门研究民族的学科,除研究国内的少数民族外,还应该研究汉族,并开展对国外民族的研究,以促进对各国民族情况的了解,加强友好往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当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地域由黄现璠教授为首的一群长期以“壮学”为研究对象的草根学者形成的地域性“八桂学派”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皆无民族学派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6)--参考书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6)--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参考书目: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彭英明.民族新论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6.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7.彭英明,王奎正.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8.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9.龚永辉著.民族意识调控说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10.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1.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2.陈国新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3.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5.彭谦著.中国民族政策法律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 [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7.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8.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19.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1.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22.熊锡元著.民族理论基础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3.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4.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25.黄光学主编.新中国的民族关系[M].鹭江出版社,1999.2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龚学增.宗教问题干部读本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28.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与宗教政策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9.龚学增 主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0.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白皮书2008年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吴仕民 主编.中国家民族理论新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2.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3.何星亮.中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34.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牟钟鉴 著.探索宗教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36.徐晓萍,金鑫 著.中国民族问题报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7.许荣生 主编.民族理论概论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38.郝时远 主编.民族研究文汇(民族理论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9.牟钟鉴、赵学义主编.宗教与民族(第三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0.牟钟鉴、刘宝明.宗教与民族(第四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41.余敦康.宗教·哲学·伦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2.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3.张践.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4.金炳镐 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5.潘志平 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 [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46.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7.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8.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9.吕大吉,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中国宗教卷 [M].民族出版社,2008.50.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M].东方出版社,1996.5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2.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3.张崇根.中国民族工作历程[M].远方出版社,1999.54.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政策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3.55.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7.周恩来选集 [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58.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59.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汇编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 [M].民族出版社,1994.61.周恩来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62.马恩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63.斯大林全集[M]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64.斯大林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7.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1卷).人民出版社,1971.66.列宁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67.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斯大林传略》[M].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印行, 1951.68.刘少奇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69.邓小平文选[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70.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5.71.国家民委办公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M].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7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7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4.民族政策文件汇编[M](第一、二编).人民出版社,1958.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7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视角。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民族问题,并为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主线,探讨其基本原理、学科特点以及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产物,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

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民族关系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将民族问题看作是阶级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关系的变化往往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

3. 民族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

它强调了对于民族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解决,同时也强调了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相互关联。

4. 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的原则,认为各个民族应当享有平等的权益,并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式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1. 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实践基础和科学研究的相互支撑,既关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揭示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国际性和国内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还关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

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吕振羽的民族发展思想及实践

吕振羽的民族发展思想及实践

吕振羽的民族发展思想及实践孙冬华【摘要】吕振羽为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的出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不仅积极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了民族治理模式和发展道路,有力批驳了错误的民族思潮和理论,针对性地解决了民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为新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振羽∣民族发展∣唯物史观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吕振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探讨各民族发展历史和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有关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结果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前途及前进的道路,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对各民族发展历史的探讨吕振羽明确指出:“通过最进步的世界观,即科学的哲学,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是迫切必要的。

”要想更好地开展民族问题研究,就必须要从中国人种起源、各民族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探索等方面切入,进而更客观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一)对中国人种起源问题的探索针对帝国主义学者为侵略提供合理历史依据而纷纷抛出的“人种西来说”等谬论。

吕振羽利用人类学、民族学和文献学等相关知识,结合远古时代人类的遗物、遗骨和遗迹,对中国人种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种的主要成分为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等。

针对汉族的“纯粹民族论”谬说,他认为在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都不断杂入世界其他民族血液,世界其他民族也不断吸去中国民族的血液;中国各民族相互间的血统混合与同化,更有着一个长期的立体交流的过程”。

除此之外,吕振羽还有力批驳了人种起源的单元论、多元论或全元论等错误观点,认为“世界人类并非起源于一个地方,也并非同一个祖先;但其由猿到人和其以后社会发展的过程,却是一致的,有其共同的规律性的——虽则又都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殊性。

民族学的本土发展——基于杨建新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民族学理论的思考

民族学的本土发展——基于杨建新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民族学理论的思考

民族问题研究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T 2014年第1期 青 海 民 楼 文 学 学 报 

民族学的本土发展 基于杨建新先生的学术人生与民族学理论的思考 

杨文炯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杨建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是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本文 通过回顾他的学术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探讨了他将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独特的民族学思想和研究方 法,阐明了他基于与西方人类学相比较而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杨建新;历史学;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27(2014)01—0062—08 

民族学诞生在西方,然而在西方门类众多的 人文社会科学的队列里,民族学又具有强烈的 “另类性”:首先,其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 里——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启蒙理l生与进化论的 话语支配和殖民统治体系的政治需求;其二,民 族学作为一门分娩在西方且由西方学者掌握话 语权和制定“游戏规则”的学科,却在很长时期内 “不配”研究西方社会本身,这一点与同样出生在 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截然不同,在西 方中心论的文明进化序列中它只配研究“野蛮”、 “蒙昧”社会,实际上它却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立 场、政治经济利益深度相关;其三,20世纪40年代 之后,西方民族学经历了西方“文明社会”的第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殖民体系解体的惨痛,开 始在自我反省中发生转型,并开始认识到西方历 史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学话语体系与方法论的局 限性,同时伴随着民族学在非西方社会的发展和 本土话语对西方关于“异文化”的民族学理论质 疑的强音,促使西方民族学研究的转型、理论与 方法的民族志批评和写文化的省思——民族学 的自我“解殖”和“东方学”话语的反省。 民族学舶来中国,同样与它分娩的母体社 会——西方息息相关。首先,始于19世纪40年代 的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卷入西方资本主义 体系,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也揭开了中国社会百 年的救亡图存的历史序幕。历史以清王朝的崩溃 为分水岭,前期是以“中体西用”为路径的文化体 制之内的救亡图存,然而历经戊戌变法、新政与 王朝的倾覆,这个路径转变为对传统否定的文化 体制之外的救亡图存——从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的路径,其中同样夹杂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民 族主义的爱恨情仇。民族学就是在这样的放逐传 统和追慕西方的历史境遇中被“取经”到中国;其 二,民族学的“西方功能”与中国儒家的学以致用 的传统和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主题一拍即合,促 使早期的中国民族学家在取经中未加对西方民 族学话语体系“深思熟虑”就应用到中国研究。就 学科本身而言,这一“无 插柳”之举竟然推动了 民族学研究的转型——由西方的“异文化”研究 转向“本文化”研究。而其实践层面的代表无疑是 他们的学生费孝通,他的本文化的中国研究所带 来的西方民族学界的“文化震惊”聚讼纷纭,马林 

民族学概论.doc

民族学概论.doc

《民族学通论》读书笔记由林耀华先生主编的《民族学通论》一书,是一部力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本书从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文化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六个方面划分成六个单元对民族学进行概论。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史学习的学生,研读这本拥有较丰富资料的民族学教材后,我学习到民族学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门能够为实践服务的学科。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

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

下面我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回顾的读书心得。

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基础知识,包括人类起源、种族、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和区别以及同生态学有关的经济文化类型问题。

人类起源问题的理论一直在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而更迭。

它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唯心主义的我国女娲氏抟土造人传说、古埃及相信第一个人是由神在陶器场里塑成、泥土造人说的“上帝造人说”,到人类初步产生了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可西曼德及我国庄周分别提出的“从鱼到人”和“马生人”的论点,到“人猿同祖”的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海克尔《自然创造史》,再到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定劳动是人类、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近年学术界的诸如劳动创造说、劳动“推动力”说、突变选择说对劳动在从猿转变到人过程中证明和确立。

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杨松为中心的讨论

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杨松为中心的讨论

Intellectuals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no-national Theory:YANG Song Centered Discussion 作者: 于欣[1];陈建樾[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6-1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杨松;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进行艰辛探索的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杨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留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对我国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贯穿其整个革命生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在广泛阅读杨松著作及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杨松苏联求学、工作的经历和东北革命斗争的实践为背景,理顺杨松对几个重要民族理论问题的阐释,分析其民族思想观的优长突破和历史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6日08:57 光明日报
田晓岫
中国现代民族学是从西方引进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形成的一门学
科。近现代以来,引进西方民族学理论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出国留学,如蔡元培、潘光旦、
杨成志、吴文藻、杨、凌纯声、林耀华、费孝通、宋蜀华等著名学者,远涉重洋,学成回
国,著述讲学,传播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第二条是翻译西方民族学著作,以林纾、魏

易从英译本翻译德国学者哈伯兰著的《民种学》(1903年)为最早。其他西方民族学各重
要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均有中译本。其中,李鹰扬(杨贤江)译恩格斯著《家族私有财
产及国家之起源》(1929年),杨东译摩尔根著《古代社会》(1935年)等在思想界影响
最大。

民族学中国化的内涵有四:一是研究对象中国化;二是研究方法中国化;三是理论体系
中国化;四是应用研究中国化。用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对中国各族的居民点进行调查研究,
是学者们实践民族学中国化的第一步。从1928年杨成志只身一人进入大凉山调查彝族,以及
同时期蔡元培在中央研究院创设民族学组,先后派出研究人员分赴广西、东北、浙江、湘西、
云南、海南岛等地调查少数民族算起,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政府组织包括民
族学家在内的“中央访问团”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之后又进行民族识别,再后又组织
各方面学者对全国十六个省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实地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又广
泛开展了若干补充调查;与此同时,在台湾的民族学家也对高山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地调
查和研究。之后,编写出版了5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丛书。这些调查研究主要
属于民族学中国化的第一步范畴。

在新中国的民族学调查中,除了使用西方民族学规范的田野调查法,拟定调查提纲,记
录直接观察和访问调查的结果之外,还创设了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分工协作、小组讨论与
个人执笔相结合的集体调查方法。而此前中国现代民族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已经注意使用
一些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例如民族学调查报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年)就注意
使用了历史文献资料,注意赫哲族文化的历史研究。就是说,在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发展过程
中,在研究对象中国化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进入第二个层面,即部分实现研究方法
中国化,如使用溯源法和历史考据法。回顾过去,几辈学者历尽艰辛,完成了对中国55个少
数民族拉网式的普遍调查研究,并开始了对汉族的研究。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空前的。但
从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只是属于分析研究。而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更注意综合研究。就
是说,不仅要追根溯源,讲清楚来龙去脉,而且要从整体的视角,讲清楚每一族群在中华民
族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民族学理论体系中国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者,要数潘光旦和费孝通。潘光旦先生学贯
中西,他试图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找到与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相通的理论体系。他用西方现
代民族学理论对儒学精髓作了全新的诠释。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
民族学的全过程,并且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一直走在这一学科的最前列。他高瞻远瞩,提出当
代中国民族学的任务,是努力开展对中华民族的综合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民族学理论体系。

在民族学应用研究中国化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学家参与中央访问团访
问民族地区,及以后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中国现代
民族学都在努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各族人民之间建立互相理解的桥梁,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稿件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