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论文
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

目录引言 (1)一、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流变 (1)(一)先秦时期的桃花意象 (2)(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桃花意象 (2)(三)盛唐诗歌的桃花意象 (2)二、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 (2)(一)杜甫诗歌桃花的春色春意意象 (3)(二)杜甫诗歌桃花的赠离恨别意象 (3)(三)伤时感怀的意象 (3)(四)桃花源意象 (3)(五)诗人身世的感慨 (4)三、杜甫诗歌桃花意象的特征 (4)(一)苍老雄浑的艺术风格 (4)(二)深具托喻与沉郁悲观的情怀 (4)(三)“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感 (5)(四)杜甫桃花诗意象的现实主义色彩 (5)四、杜甫桃花诗的影响 (5)(一)悲凉身世的诗歌创作 (6)(二)杜甫桃花诗中人格象征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6)论杜甫诗中的桃花意象摘要:桃花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的题材和植物意象,自古就有关于桃花的吟诵与描写。
桃花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据着相当篇幅,反映着唐代社会对桃花的普遍关注,杜甫的咏桃诗在唐诗中的艺术成就首屈一指。
杜甫的咏桃诗与传统古诗的美人意象相区别,也不同于陶渊明式的憧憬,他对桃花的刻画细致,具有深刻的托喻意味。
诗人描写了桃花的形象美和对桃花旺盛生命力,同时也展现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关怀,表现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
深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认识唐诗的文化意蕴,增进唐诗多种意象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甫诗歌桃花意象形象美情感寓意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以花卉作为描写及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颇多。
花卉文学作品沉淀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心理,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
张潮在《幽梦影》中指出:“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所以,研究杜甫诗歌的桃花意象,对于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诗歌的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桃花诗的兴起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桃花的吟颂作品,《周南·桃夭》篇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以深刻的思想、情感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而闻名。
他的出生年份不甚确定,但可能出生于公元712年左右。
从小聪慧好学,爱好音乐,曾经在官府做过一些小差使,但是因为地位低微而没有得到重用,终身贫困潦倒。
他的诗歌风格深受后世诗人的喜爱和借鉴,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对社会与政治的关切杜甫的诗歌中不乏对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及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担忧和愤怒。
例如,他的《石壕吏》中描绘了一个贪污腐败的世界,将贪官污吏的罪恶毒瘤揭示得淋漓尽致;《北征》则是对安史之乱、唐朝政治黑暗的深深关注和心灰意冷。
二、性情豪放、感情真挚杜甫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豪迈而真挚的情感,他的文笔雄浑,咏史抒怀,表现出对音乐、酒、友谊等方面的极度痴迷与向往,对人、事、物有着强烈的感情。
例如,他的《登高》、《江畔独步寻花》都是表现他对自然、生命、心灵的独特感悟,使人对生命的追求与呼唤显得十分真切。
三、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在写作中常使用夸张和象征等手法,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达到了意境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使人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从诗歌中领悟到深层的人生哲学。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使用了“把酒问青天”这一耳熟能详的句子,表现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四、注重对人物的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对人物描写极其细致入微,如《丽人行》对于美女的描写,不仅仅只是对于外貌的赞美,更多的是深刻阐明了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塑造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完整人”形象。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情感激昂、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等方面的独特特色,他用他诚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壮丽的人生画卷,使人感受到了大诗人的人生哲学意蕴,并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
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
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
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
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
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
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
”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
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
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
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试论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

字 关 涉 全联 ,笼 罩全 篇 ,读 来刺 目痛 心 , 毛骨 悚 然 。李 感 怆 。透 过 沉 郁 悲凉 的对 句 ,显 示 出神入 化 之 笔 力 ,确 白“ 两岸 猿声 啼不 住 , 轻 舟 已过 万 重 山”, 全 是 欢歌 笑语 , 有 “ 建 瓴 走 坂 ”、 “ 百 川 东注 ”的磅 礴 气 势 。前 人 把 它
二、仰观俯察 ,寄寓遥深 ,措语天然
“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江 滚 滚 来 。 ”这 两 句状 夔州之 秋 ,也 分 明隐喻 落魄 杜甫 的人 生之秋 ,沉郁 悲凉 , 诗 是在 极 度 困苦 的情 况 下 写 成 的 。杨 伦 称 赞 此 诗 为 “ 杜 怆然 至 极 。是 啊 , 到 了人 生 的 秋 天 ,杜 甫得 到的 不 是 天 集 七言 律 诗 第 一” (《 杜 诗 镜铨 》) ,胡 应 麟 《 诗薮》 更推 重此 诗精 光万 丈 ,是古今 七言 律诗 之冠 。 伦之 乐 , 功成 之 勋 , 不是 荣 华 富 贵 ,飞 皇腾 达 ,而 是 穷 自成对 比,渲染气氛,烘 托心情 愁老 病 , 百业 无 成 ,而 是颠 沛 流 离 ,形 影 相 吊,人 生 还 “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鸟 飞 回 。”这 两 句 描 有什 么 希望 ? 人 生的 希望 又 在哪 里 昵 ? 颌联 集 中表 现 了
才
试论杜甫 《 登高》的艺术特色
王文武 陇 南 市 成者 , 由情选景 ,寓 情于景 ,浑然 一体 ,充 分表 摘 要 : 杜 甫的诗歌 《 登 高》 可 以说是 艰难 苦恨 、 达 了诗 人长年 飘 泊、忧 国伤 时、老 病孤愁 的复 杂感 情。 文 章就这 一命题 进行 了分析 ,阐述 了 自己的观 点和 看法 。 关键 词 : 登高》 ;杜 甫 ;思想 内容 ;艺术特 色 杜甫 ( 7 1 2 —7 7 O ) , 字 子美 , 生 于洛 阳巩县 ( 今属 河南 ) ,
杜甫诗歌的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特色:1.思想深刻:杜甫的诗歌涉及社会、政治、人生等方面,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情感真挚: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善于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艺术精湛:杜甫的诗歌艺术精湛,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风格多样: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婉约细腻的,既有田园诗,也有边塞诗,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彩。
5.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艺术精湛、风格多样、反映社会现实等特色,他的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情感真挚: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善于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3.艺术精湛:杜甫的诗歌艺术精湛,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艺术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风格多样: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婉约细腻的,既有田园诗,也有边塞诗,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彩,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开创诗史: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的“诗史”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杜甫的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歌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诗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顿挫Abstract: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
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
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一)社会背景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
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
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
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1.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上开bai元二十三年(年),杜甫回去故乡出席“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年),杜甫在洛阳出席进士考试,结果落榜。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遗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尼里兖州城楼》,就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除了《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颂扬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由于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其诗作中,常常出现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成因进行浅析。
一、杜甫人生经历的影响杜甫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时期遭遇了国家变乱和家庭不幸,这些经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在其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悲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兵车行》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
杜甫诗作中的沉郁、顿挫情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二、杜甫写作风格的特点杜甫的诗作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细的构思,展现出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思,也使得他的诗作中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充分和深刻。
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冷静思考、深沉内敛的个人内心表达,如《佳人》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以及《自京赴奉先》中的“饮啄自如乐田园,三杯吐然诺何愁?”,而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则使得其诗作的节奏、语调变得沉郁顿挫。
三、杜甫文化背景的熏陶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杜甫所处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汇的时期。
他受到先贤文化、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他的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登高》中的“昔日龙虎相逢处,轻骑千里犹未休”,以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等,这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元素,也为其诗作增添了一些沉郁顿挫的情感色彩。
四、杜甫诗歌艺术的创新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诗仙李白的“抒情”诗,而杜甫则革新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让诗歌以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使得其诗作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人民在战乱中,在剥削,压迫下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被迫出卖儿女哀哀痛苦的惨状都被诗人反映在诗里:“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枯棕》)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自身极其艰难、痛苦的境况下,也能推己及人,关怀更为不幸的人民。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杜甫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大部分诗篇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正体现诗人始终如一的忧国情思。杜甫对平乱期间的军事、政治、外交都曾在诗中表示过卓越的见解。他认为不宜多借用回兵来评乱:“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北征》);更不宜让他们留在中原,招致祸患:“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留花门》),诗人切实感到要评定叛乱,必须依靠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他自己的理想虽然落空,可是还寄希望于朋友,他曾冒受死进谏,也要求朋友们“临危莫爱身”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的喜怒是以国家的盛衰存亡为转移的。他为叛乱平息,国家复归一统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为战乱不息而忧:“万国城头吹画角,此由哀怨何时终”(《岁晏行》)。诗人到死不瞑目。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杜甫勇于揭露弊政。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必若救疮痍 ,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正表现出他这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诗人痛恨统治集团荒淫的生活。在诗歌中把统治集团的豪华奢侈和人民饿死亡加以鲜明、强烈的对比,是非爱憎,了了分明。杜甫抱着“济时敢爱死”(《岁暮》)的献身精神,“疾恶信如仇”(《除草》),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国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 (《除草》)一样,加以揭露和批判,这是以前诗人所不及的。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杜甫一生始终洋溢着真挚火热的激情,即使在政治上迭遭打击,在生活中屡受折磨,也从末低落和消沉。政治态度上出如此,对日常生活及自然景物也无不充满着深挚的感情。在其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表现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心时政的思想感情。公元763年腊月,吐蕃陷长安,大肆劫掠,诗人在蜀中见到山花早开,在其《早花》诗中流露出对京城,时局的满腹忧虑;《登楼》更是这方面的名作,对景伤时,寄恨无遥深。《月夜》和《月夜忆舍弟》是他怀念亲人的名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写得即多又好,其中有对李白的倾慕;有对李白的同情,并为之鸣不平。鉴于以上杜甫本人被誉为“诗圣”的桂冠。 杜甫的诗歌的思想性决定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博大深厚,题材严肃,感情深沉,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故我们称杜甫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以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生活,所以他需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在此,我们分叙事诗、抒情诗及语言和体裁来谈这方面的运用。 (一) 叙事诗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甫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征夫》),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应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2、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审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也是他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在《石壕吏》中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露出了他的爱憎以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主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在《兵车行》里,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的话说完,诗也就结束了。他的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得哀痛真挚。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把人物写得生动,他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文字,贴切而行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宋代学者罗大经就曾说这十四字中含有八层的意思。“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极为形象地概括了战乱时代和诗人漂泊生涯,杜诗用字的准确往往看出诗人锤炼的工夫。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垂”字显出夜间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中“赴”字把静静的群山如龙蛇般飞舞。《新婚别》中,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与君妻,席不暖君床。幕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洛阳...”新婚竟成生死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4、风格多样,“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是其诗的基本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其《进雕赋表》中对自己的创作风格的概括。博大深后的思想内容,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谨严的格律和铿鏘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和其他伟大诗人一样,杜诗的风格多样化的。他也有部分诗篇清峻奔放,舒缓平和,意境幽静而明朗,感情轻松而闲适,如《水槛遣心》等诗都体现了这种迥异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流寓夔(音kuí)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 2、曲折委婉,跌宕反复。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3、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叙事、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如《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 (三)语言和体裁 1、语言锤炼。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杜诗在语言艺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