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外科治疗

合集下载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

为脑部或颈部血管病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可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尤以高血压患者为多见。

1 诊断根据急骤发病,迅速出现偏瘫,有或没有意识障碍,即可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年龄又在40岁以上,或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维颤动,或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体检发现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等,对诊断更有帮助。

2 治疗2.1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2.1.1 内科治疗2.1.1.1 卧床休息避免刺激因素及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发病6小时以内,更应严密观察其变化。

2.1.1.2 控制血压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2]超过140mmHg时可适当使用降压药,如利血平1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

血压不下降或仍继续上升时可用氯丙嗪12.5~25mg,肌肉注射。

但不宜使血压下降过低,以避免脑、心、肾的供血不足。

2.1.1.3 降低颅内压力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降低颅内压力。

如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每日2~3次;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1~4次,利尿酸钠25~50mg或速尿20~4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缓慢静脉注射。

亦可用地塞米松5~10mg 静脉滴注。

如有脑疝征兆时如呼吸节律变化、瞳孔变化者,要用强力脱水治疗。

2.1.2 外科治疗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分级考虑。

Ⅰ级:患者神志清楚至昏迷,不完全偏瘫。

可做好家属工作,说明病情和外科治疗的意义,做好造影及手术准备。

Ⅱ级: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

应及时造影及手术治疗。

Ⅲ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病灶侧瞳孔散大。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

PTA/PTAS
卒中单元 溶栓治疗 架桥 抗血小板治疗 降纤治疗? 抗凝治疗? 脑保护剂的应用 其他治疗手段
内膜剥脱
血小板激活通道
凝血酶
血小板
纤维蛋白结合位点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激活
抗血小板制剂
血栓素 A2 抑制剂 –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ASA)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潘生丁 糖蛋白 (GP) IIb/IIIa 阻滞剂 – 经静脉: abciximab, eptifibatide, tirofiban ADP-受体拮抗剂 – 氯吡格雷(波立维) – 噻氯吡啶(抵克力得)
卒中单元 溶栓治疗 架桥 抗血小板治疗 降纤治疗? 抗凝治疗? 脑保护剂的应用 其他治疗手段
内膜剥脱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营养支持 调控血糖
针对性治疗


调控血压
脱水治疗 呼吸支持 防并发症


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降纤治疗 血液稀释 脑保护 手术治疗
这些细胞在此期内能及时获得再灌注,其 中的一些细胞可以获得修复,脑损害减少,神 经功能获得改善。如果不能在 此期获得有效的血液供应,脑 细胞就将逐步死亡,随之大量 的细胞毒释放。此时如果再溶 栓,坏死的脑组织获得再灌注, 细胞毒被释放反而进一步造成 脑损害。因此,目前已经确认 急性缺血性中风存在一个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

何时改药?
不能耐受ASA 服药期间仍有TIA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2) --潘生丁

作用机制:
抑制磷酸二脂酶、增加前列环素、 减少血小板生成TXA2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2)
--潘生丁

脑部缺血灶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部缺血灶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部缺血灶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脑部缺血灶是一种脑梗塞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

这类疾病很有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老人和孩子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对象,相信那家一定想要知道脑部缺血灶这一类疾病还如何治疗。

那么到底还怎样治疗脑部缺血灶这一类疾病呢,医生告诉我们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治疗脑部缺血灶这一类的疾病。

这是腔隙性脑梗塞(一种轻的脑梗塞,老年人多见)的表现。

严重与否,要看看有无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言语障碍等)。

应该查查有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平时要按照存在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如低盐低脂饮食,平时适当锻炼,心情稳定等。

如果没有胃肠道及其他引起出血的疾病,建议长期加用拜阿司匹林预防。

还可以服用B族维生素(如B1、B6、甲钴胺)营养神经,银杏叶胶囊改善循环。

脑内多发性缺血灶MR示:脑内多发性小缺血灶,原因不明...脑内多发缺血灶脑内多发缺血灶,胼胝体亚急性期脑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致病因素及防治腔隙性梗死(LI)的诊断与治疗常规与...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缺血性脑梗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学科普-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

医生告诉了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治疗脑部缺血灶这一类疾病,看了以上的内容后,相信你对脑部缺血灶这一类疾病该如何治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过,平常的时候还是要小心的照顾好自己家里的老人,尽量不要让他们受到疾病的折磨。

如果老人的身体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一定要带他们去当地正规的医院检查身体。

体外反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体外反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体外反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训练;体外反搏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其致残率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辅助循环装置应用于临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

我院采用体外反搏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62例,疗效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经 ct、mri 或脑血管造影确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所有诊断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患者病程在半个月至5年之内,神志清,均有不同程度偏身肢体功能障碍,肌力降低,步态不稳,生活不能自理。

其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35例,腔隙性脑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例。

排除有严重并发症、活动性脑出血、有严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170|110 mm hg)等患者。

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4.5)岁;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后,各种生命体证稳定,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72 h后开始体外反搏治疗[1]。

对照组给以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

1.2.1 药物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液、脉络宁、甘露醇静脉点滴,1次/d,10 d为1疗程;口服银杏叶片、脑益嗪片等抗栓药物,以改善脑循环。

1.2.2 康复训练治疗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主要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西医运用现代医学的pt、ot、st等康复训练方法;中医运用传统医学的针灸、推拿、中药、理疗、穴位注射等方法;同时借助康复训练器材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和运动协调性训练;配合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患者自信心以及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不同脑血管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通过对本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91例患者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

结果:手术后3个月复查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75例患者脑内的血流量通畅较术前明显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

结论:颅内血管重建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标签:不同手术方法;缺血性脑病;脑血管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6年6月~2010年3月在本科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91例患者,对本组患者所采用旁路移植和贴敷手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91例,男80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临床的症状为不定时、随机的头昏、头痛,重者还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经保守的神经内科治疗疗效差、或者加重者,应请神经外科会诊,不适合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等外科治疗的患者,旁路移植组(STA-MCA)39例,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与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34例,颞浅动脉的额支和顶支与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5例;贴敷组52例,其中颞肌贴敷28例,颞浅动脉帖敷24例。

病程从发病起到3个月,平均2个月。

1.2 手术方法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前标记颞浅动脉在头皮上的走向,以外耳道上6 cm为中心作直径4 cm大小的骨窗,部位既是颞浅动脉分支经过之处,也是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正常位置,可以和大脑中动脉的M2或M3段吻合。

颞肌贴敷组:操作时用显微剥离子挑开蛛网膜,避免损伤蛛网膜上小血管,适当去除骨瓣下部的一部分。

颞浅动脉帖敷:颞浅动脉分离时不要切断与皮肤两端的连接,将游离部分缝合在硬脑膜上,剥离其下方蛛网膜。

1.3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重症监护病房监护,包括持续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护,至少24 h。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作者:黎文彬刘铮李志刚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3年第24期【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极其重要的治疗方法,替罗非班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行总结,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替罗非班缺血性脑血管病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irofiban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LI Wenbin, LIU Zheng, LI Zhig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4): -188[Abstract]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tiplatelet therapy is a very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irofiban is one of the new antiplatelet drug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irofiban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antiplatelet therapy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Key words] Tirofiba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view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14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4.043腦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第三大致残原因。

【VIP专享】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VIP专享】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茹:;裟蕊“”“““…““…‘”~“…卧“”“…h“
临床研究证据
-TIA和急性脑梗死——缺血预适应 ·Moncayo等人对2490甥J前循环首发脑梗死 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前无TIA患 者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脑梗死前 TIA具有保护作用,缩小梗死范围,减轻 临床症状。加快恢复
Mnm-ayoJ del:tcila‘GR,Iloitous‘lavsk'vJ cl al Do”mtk.ntiwhemic
l-
· 侧#c*^4m*% &日 Ⅲ*(¥=¨A十t
。1 ,f i八I .‘1 l,’y_、l
厂—]厂i磊i—————] I:蠹臻巍然焉纂?l卜 -§R11,镕☆目月*∞m口.1l肺&*,i☆

l‰:烈蹁?豢;i孺豢】 _.R;溉
”赫i
1圈圈I 1_l 7一I
l黑。,卿I I嘞矽1
,#4《“1 M11曲【t“.*.1_*目∞*{:
m^t№K*1‘惭W’_:}^镕什;^¨WuI“n J£m
*《%k¨fL¨mmm.i,自*"nW#m’wⅥ
II.......& ..*..................................................一
病例3
-心青w,w},艇{1¨^一R4胜体£^j十
发生和术后2,td、时Tnl的释放,且可降低术
后6个月内重大不良心脑事件的发生率
Honh SP.Hrrk P.M
oI“·…SIrnum:If
SRIhca,vpp’l“e-nLfJc‘I“nIf啦:。JP“p”b越P。R…dI'、"rI.盯tbacemdltcnPqPe"dⅧ删t¨-dI‘fn伽·mIIU埘l ig
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

医学论文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

医学论文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

浅谈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摘要: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分组治疗,探讨动脉溶栓介入的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间接诊的ICVD病人52例,试验组26例,采用静脉溶栓法;对照组26例均为动脉介入,采用动脉溶栓法。

结果:术后回访,于2年内发生二次中风者8例,均为对照组患者;病情稳定者35例,对照组14例,试验组21例,其中3例于术后45天内即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经查无神经缺陷;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者9例,患者表现为生活可自理,试验组5例,对照4例。

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动脉介入溶栓的手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术后复发几率低,功能恢复好,且能减少术中药物对患者脑部的影响,有效降低大脑神经的损伤程度。

关键词: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通常是指患者因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进而造成该病灶区域所属的神经控制机能受损,ICVD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国家卫生部门的死亡原因构成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连续五年位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更为突出[1-2],因此也广泛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目前临床治疗ICVD的方法多为静脉药物滴注,便药物对患者常出现较多不良反应,血溶栓效果不佳。

览于此,我们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目前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较受关注,本文就我院52例患者的分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间,我院共接诊临床ICVD患者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在49-6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临床观察及询诊,症状表现为发作前部分肢体有强烈麻木感,个别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史,因突发脑梗塞症状而入院,发病时间在2.5-12小时间。

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se 1
Case 2
术前CTA
术前DSA
Case 2
术中截图
术后CTA-7d
Case 3
术前MRA
术前DSA
Case 3
术中截图
术后CTA
Case 4
术前MRA
术前DSA
Case 4
术前CTA—7d
术前CTA-3M
Case 5 有所为,有所不为
Case 5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我们能做 些什么?
术前检查:
1、颈动脉彩超 2、TCD 3、DSA/CTA/MRA 4、全身情况评估
术前准备
1、抗血小板聚集 2、降脂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3、血压控制 4、血糖控制 5、扩容
手术方针:
尽可能 减少术中脑缺血时间 尽可能 干净地切除斑块和增厚的内膜 尽可能 减少术后再狭窄率
显微CEA 不转流(除非特殊情况)
个人观点: 1.搭桥手术与内科治疗不是对立,而是协同 2.外科搭桥最主要的高风险是围手术期 3.个体化与标准化问题
禁忌证:
1、全身状况: (1)严重冠心病,近期有心肌梗死或者不稳定心绞痛, 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2)难以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糖尿病; (3)伴有全身进展性周围血管病,或阻塞性肺病; (4)全身情况差,难以承受手术,或有严重精神障 碍。
2、神经系统情况 (1)重度脑卒中,伴意识障碍或严重神经缺陷; (2)脑梗死急性期; 3、颈动脉病变性质和程度 (1)颈动脉狭窄较轻; (2)颈动脉闭塞大于12-24小时,或者血管造影中, 闭塞颈内动脉远端不显影; (3)非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病变,如颈动脉炎、肌营 养发育不良等。 4、医院及医生 (1)医生手术的病残率和病死率过高; (2)医院不具备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的条件。
病例选择 1. 临床症状与体征:头晕、肢体乏力(有缺血症状体征) 2. 影像学: 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闭塞 闭塞远端血管通畅
3. CT或MRI灌注成像:低灌注
4. CT、MIR 检查无大面积急性脑梗死;
Case 1
术前CTA
术后CTA-7d
Case 1
MRI灌注成像
术前
平均脑血流量
术后
手术方式 直接重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STA-MCA) 间接重建:脑-硬膜贴敷术(EDS)、 脑-颞肌贴敷术(EMS)、 脑-动脉贴敷术(EAS); EDAMS
手术原则
尽可能利用直接血流----直接重建
尽量增加皮层与富血管组织的接触面积----间接重建
不损伤已存在的代偿血管 皮层无损伤
2.颈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闭塞并失代偿
——颅内外血搭桥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 颈动脉狭窄 ----颈内斑块剥除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支架置入术 (CAS)
具有代表性的为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 验(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 及退伍军人管理局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 (VAST)。
这些试验证明,只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CEA手术
是安全的,能够有效地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
绝对指征:
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狭窄 度≧70%;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 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h且颈动脉狭窄度≧70%。
相对指征:
①有症状性狭窄度处于50~69%; ②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 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 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求有症状患 者围手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6%,要求无症状 患者围手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3%,患者预期 寿命>5年。
女,62岁,左侧狭窄
女,54岁,右侧侧狭窄
男,72岁,左侧狭窄
女,67岁,左侧狭窄
男,65岁,左侧闭塞
男,78岁,右侧闭塞
女,59岁,右侧闭塞
2.闭塞性脑血管病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烟雾综合症)
可供利用的颈外动脉分支 颞浅动脉(或枕动脉) 颞深动脉 脑膜中动脉 眶上动脉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 张天一、刘飞、姜交德
概述
脑血管病发病率高,
——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左右
颈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闭塞
大面积脑梗塞
预后极差 甚至死亡
Case 1
Case 2
近几年我院开展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
1.颈动脉狭窄
——颈内斑块剥除(C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