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独立意识

女性独立意识
女性独立意识

摘要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仍然处在男性居于绝对

的霸主地位,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社会留给她们的机会少

得可怜。但是随着勃朗特三姐妹小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蕾》)的同时问世以及她们三姐妹的相继闻名,

女权运动的帷幕拉开了,女性迈开了争取话语权的步伐。本

文将回顾她们的人生经历、察看她们的心路历程,试图了解

面对强大的男权文化势力她们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 ,以便

更深地理解她们与她们的作品,以及作为知识分子、女性作

家,她们的女性独立意识。

关键词勃朗特三姐妹女性独立意识知识女性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在《简·爱》中对女性独立性格的叙述、艾米莉·勃朗特在《呼

啸山庄》中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安妮·勃朗特在《艾格

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令人回味无穷。一

家三姐妹占据了英国文学名人史中的三个席位,恐怕连众

多男性作家都自叹弗如,无怪乎会有络绎不绝的崇拜者们

在英国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寻觅三姐妹留下的痕迹。于是,

描述她们的传记成了文学爱好者们的期待。虽已有不少先

例在前,但简·奥尼尔的这本《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仍以全方

位的角度,别具一格、图文并茂地展开了对这三位传奇女性

的了解之旅。

从生平介绍开始,分析她们的著作,又连带描述当时英

国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书中所插的数百幅人物肖像画和三

姐妹曾用过的物品照片,曾居住过的房屋照片以及她们的

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的剧照,分门别类,从容不迫地娓娓道

来,很符合英国人的风格。看这样一本将传记、评论和背景

介绍相结合的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既能满足我们对名人

私生活的“窥视”欲望,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又能

以文化旅游的角度了解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夏洛蒂·勃朗

特是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

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

三姐妹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村子里

的牧师家庭。父亲是个穷牧师,名叫佩特里克 ·勃朗特(1777—1861),原是个爱尔兰教士,1812 年娶英国西南部康

瓦耳郡(Cornwall)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大

女儿玛丽亚(1814),二女儿伊丽莎白(1815),三女儿夏洛蒂(1816),独子勃兰威尔(1817),下边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妮(1820)。后面四个都生在位于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勃朗

特先生便在这一教区任牧师职。1820 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

区,在旷野的一处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们三姊妹就在这个

地方度过了一生。1827 年她们的母亲逝世,姨母从康瓦耳

郡来照顾家庭。

三年后,以玛丽亚为首的四姊妹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

生活条件太差,玛丽亚与伊丽莎白患肺结核夭折,夏洛蒂与

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与兄弟勃兰威尔一起自学。这个家庭

一向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

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

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

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

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基

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擅长写作,

1847 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

了《简·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

莉一起于1842 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

学。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

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

《简·爱》是:夏洛蒂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

广大读者的欢迎。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

常常一起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

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

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

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

的女作家是19 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呼啸山庄》

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 年12 月。她的祖先是凯

尔特人和摩尔人的后代,所以从情感上更亲近苏格兰人,夏

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

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

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

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

酷爱写诗。

1846 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她们三姐妹

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

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

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 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

才的女作家。安妮·勃朗特,1820 年出生,是勃朗特姐妹中的

小妹妹。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4 岁,比艾米莉·勃朗特小2

论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性独立意识

郭玉华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聊城 256603)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0)22- 056- 02 (下转第67 页)

文史

56

2 0 1 0. 0 8 (上旬刊)

岁。两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别以《简·爱》和《呼啸山庄》

享有盛誉。安妮·勃朗特19 岁时到米尔菲尔德的英汉姆家

任了8 个月的家庭教师,1840 至1845 年间又在梭普格林的

罗宾逊家任家庭教师。两次的家庭教师生涯使她积累了丰

富的生活素材,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的基础。1847 年艾米莉

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艾格尼斯·格雷》同时出版。1848 年,安妮又出版了她的第

二部长篇小说《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正当安妮的小说艺

术日趋成熟时,她不幸因结核病恶化而去世,年仅29 岁。

《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国19 世

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

1848)。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30 年便默默无闻

地离开了人间。应该说,她首先是个诗人,写过一些极为深

沉的抒情诗,包括叙事诗和短诗,有的已被选入英国 19 世

纪及20 世纪中22 位第一流的诗人的诗选内。然而她唯一

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

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Jane Eyre”)的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和她们的小妹妹———

《艾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的作者安妮·勃朗特(An-

neBronteD,1820-1849)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19 世纪

文坛上焕发异彩。特别是《简·爱》和《呼啸山庄》,犹如一对

颗粒不大却光彩夺目的猫儿眼宝石,世人在浏览19 世纪英

国文学遗产时,不能不惊异地发现这是稀世珍物,而其中之

一颗更是如此令人留恋赞叹,人们不禁惋惜这一位才华洋

溢的姑娘,如果不是过早地逝世,将会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

来养育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1]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惠君,王惠玲,译.伊犁:伊犁人民

出版社,2001.

[2] 安妮·勃朗特.埃格尼丝·格蕾[M].裘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 简·奥尼尔.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

叶婉华,译.海南: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2004.

[4]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宋兆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5] 夏洛蒂·勃朗特.教师[M].刘云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6] 安妮·勃朗特.怀尔德费尔家的房客[M].莲可,译.上海:上海世纪

出版集团,2000.

[7] 勃朗特姐妹研究[M].杨静远,译.中国社

浅论_呼啸山庄_中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pdf

第19 卷第5 期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5

2010 年5 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10

22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5-0022-02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陈俏淳

(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00)

摘要:本文认为: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性发展的重要成因,环境的变化提

供了书中人物人性的异化、扭曲、冻结与复苏的舞台,而人性变化又进一步加深了环境的特性。从环境的变化出发,

作者一步步推进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情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保留了理性的审判。文章所描绘氛围的颠狂与内在

现实主义的冷静之间的反差形成了作品独有的张力。

关键词:人性;环境;地狱;天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通过梦魇、

颠狂和离奇的情节,展示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然而,拨

开文章表面关于人性的异化、扭曲、冻结所造成的诡异

氛围,却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以环境的变化为

依据,推动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保持

了冷静的理性审判。

在这部书里,作者有意以自然界的山为隔,一南一

北,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狂风暴雨、充

满野性的世界——呼啸山庄,一个是鸟语花香,温文尔

雅的文明世界——画眉山庄。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便以

各自不同的特质,给各自的主人烙上深刻的印记。保姆

纳莉的一段话说出了作者的观点——她不许卡茜嘲笑哈

里顿的无知无识:“要是你在他那个环境中长大,难道你

就会比他粗鲁得好一些吗?”这同样也是作者的观点:

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恶劣的环境中,人容

易被异化成冷酷无情的性格,而充满爱的环境里,人容

易形成充满爱的性格。同样,人也影响着环境的形成。

因此,善者得配天堂,恶者回归地狱。

呼啸山庄:人间地狱

呼啸山庄狂风暴雨的环境,蕴含着双重的特性,一

方面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一方面则是一种冷酷与残暴。

呼啸山庄的野性气息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卡瑟琳、希克

厉、哈里顿等在与它长期的默默交流中形成了有着狂热

而强烈的情感欲求,以及蓬勃的生命激情和不屈不挠的

生存意志的个性特征,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希克厉是

个“憋着一肚子气,耐着性子的孩子,很吃硬”。凯瑟琳

是个“又野又坏的小东西”“任性而粗鲁”,“她的精神总

是象潮水那样高涨,一张嘴永远停不下来”。

[1]P40-43 这种

原始的生命力,使得生命个体得以伸展其本性,但由于

缺乏理性和秩序的引导,在恶劣环境的诱发下,其原始

天性中的破坏力和强烈的生命欲求往往使个体走进愚

昧、暴力和以恶抗恶的误区。

尤其是希克厉统治阶段,“狂风暴雨”正式成为呼啸

山庄完整的代名词,生命中的野性被培养成粗鲁与野蛮,

成为统治者的希克厉几乎泯灭了人性,变态地以折磨人

为能事,成了恶劣环境的制造者。

[2]P14-17“无情残暴”的

特质成了呼啸山庄的特色。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重要

因素,恶劣的自然环境扭曲了树性,而由人营造的恶劣

的社会环境则扭曲了人性。

[3]作者按照这个观念一步步

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对于地狱环境的充分描绘,使人物

性格的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在文章中,哈里顿出身高贵,五岁之前聪明可爱,

然而,从五岁到二十四岁,在呼啸山庄成长的哈里顿,

被扭曲成一个粗野愚昧、目不识丁、满口脏话的蛮子。

相对于对哈里顿的扭曲培养,对于画眉山庄的主人,

希克厉则是一种更疯狂更彻底的报复。为了控制画眉山

庄的主人,他诱骗林敦的妹妹与他私奔。

[1]P142-146 希克厉

疯狂地爱着卡瑟琳,对她的女儿却没有一点的仁慈,他

把小卡茜主仆关起来逼婚,限制小卡茜的自由,导致了

林敦的病情加重乃至死亡,却阻止卡茜看望临终的父亲。

通过不正当婚姻的形式,希克厉夺取了林敦-小卡茜的

财产,将卡茜置于呼啸山庄,自己的管制之中,并剥夺

了小卡茜所有的精神财富。小卡茜无法承受这一系列的

无情打击与精神折磨,呼啸山庄成了卡茜的地狱。原本

收稿日期:2009-11-18

作者简介:陈俏淳(1977—),女,广东省潮州市人,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3

充满了鸽子般爱心的她变得不近人情,阴阳怪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希克厉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放

过,他不顾儿子的病体,逼迫儿子与小卡茜接触,小林

敦病重期间他拒不请医生,直至儿子死去。小林敦不在

呼啸山庄中长大,他性格中缺乏了原始的野性,但他却

继承了父亲精神上的极端自私与强烈的虐待狂。卡茜提

到小林敦时,使用了“扭曲”这个词儿:“我的确很难过,

林敦的天性给扭曲成这个样子。”

在这个作品里,“扭曲”(twist,distorted),是个具

有深刻内涵的词语,它意味着人性在强大的压力下得不

到正常的发展。在呼啸山庄这座人间地狱般的山庄的描

写中,作者始终立足环境的变化,恶劣的环境推动了人

物性格的异化,而呼啸山庄统治者特有的野性,更是充

分发展成为一种巨大的破坏力,营造了呼啸山庄的愚昧

与暴力的环境。呼啸山庄的人们,在这种地狱般环境的

影响下,性格也进一步扭曲,体现了与这种地狱般的环

境相匹配的“地狱”性格,从而更加重了这个冷酷的山

庄地狱般的性质。地狱的性格与地狱的环境,造就了恶

性的循环。

画眉山庄:人间天堂

在描绘了凄风冷雨,残酷无情的呼啸山庄这座类似

人间地狱的山庄的同时,作者同样也描绘了一座鸟语花

香的画眉山庄,并将之当作天堂,对居住其中的人选作

了“资格审查”。

画眉山庄是个美丽的山庄,连对画眉山庄充满天然

的厌恶的希克厉,在初闯入时也称:“可真美——一个漂

亮辉煌的地方”,在纳莉的眼中,是一个“富裕的体面人家”。相对于呼啸山庄散发的野性与狂暴的气息,画眉田

庄则是温文尔雅的,并且以宁静优雅的文明氛围培养出

宽容谦和、仁爱高尚、集美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林敦和小

卡茜。

画眉山庄的天堂特质在林敦时代最为明显。相对呼

啸山庄,画眉山庄崇尚文明,人性相对缓和与充满爱。

同样是痛失爱妻,辛德雷“过起了恣情放荡的生活”,对

儿子不管不顾。而林敦则成为一个慈爱的父亲与仁慈的

主人,

[1]P207在画眉山庄里父慈子孝,畅享人间的快乐。

卡茜在画眉山庄里健康成长,“她把阳光带进了一座

凄凉的宅子里。”[1]P207文中一个小插曲描述了在天堂里成长的卡茜的鸽子般的爱心。纳莉得了病,卡茜在病床边

百般体贴地照顾她,这位老保姆很感动地说:“她的心一

定是颗火热的心——她这样深深地爱她的父亲,却还能

献给我那么多的情意!”然而她不知道,等她睡熟后,卡

茜还要私下骑着马奔到山庄去安慰她那十分难伺候的表弟,她把一颗心分给了三个人,对每个人都是那样体贴,献出了一个女孩子的温柔的爱。

[1]P256-265

作者用最大的篇幅抒写了旷野上狂风暴雨般的爱

情,但她于对画眉山庄这个相对的文明世界同样非常维护。地狱是强大的,摧枯拉朽的,任何天堂里的人,都

能把他拉入地狱受罪,而天堂作为美的世界,是排他的。作者对于住在天堂的人是有所选择的。犯错的人不允许

住在里边,不真正热爱它的人不能住在里边。只有内心

向善,充满爱心的人才可以住在里边。

画眉山庄适合对妻子温柔体贴,对女儿亲切仁爱的

林敦,适合第二代充满鸽子般爱心的卡茜——文中多次

提到她并不像她母亲,而是象父亲。也适合一心向善的

哈里顿,画眉山庄后来成为卡茜和哈里顿的爱巢。

在画眉山庄长大的伊莎贝拉,爱上了地狱的恶魔希

克厉,并在嫂子病痛的时候私奔,从此远离了平静安宁

的日子,并在希克厉的虐待中丧失了对希克厉所有的爱。因为背叛了山庄,所以伊莎贝拉不能回到画眉山庄——

只能在遥远的地方过着寂寞的日子。而自私残忍的小林

敦也不能住在画眉山庄,在画眉山庄只住了一个晚上,

便被父亲撵走了。希克厉在贫穷时便被逐出了画眉山庄,

后来他虽然拥有了画眉山庄,却从来没有住在里边,只

把它租出去。作者就连画眉山庄的仆人也有所选择,阴

郁的约瑟夫只配住在呼啸山庄,只有善良的纳莉才得以

成为画眉山庄的管家。

作者在文章中隐约写下了这样一种逻辑:善良的人

建成了天堂,天堂只有天性向善者得以居之。

天堂与地狱之间

将画眉山庄与呼啸山庄进行对比时,不得不提到两

个特别的人物:卡瑟琳和哈里顿。书中每一个人的“天

堂特质”或者“地狱特质”都非常明显,唯独卡瑟琳和

哈里顿,却是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笔者认为:从这

两个人物的对比中,可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出作者的道德

观,即对文明世界的维护,只有真正向往文明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畅享文明世界带来的好处。

卡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女儿,也曾经是画眉山庄的女

主人。她是地狱来客希克厉的情人,也是天堂主人林敦

的妻子。由于无意的闯入,卡瑟琳进入画眉山庄温文尔

雅的世界里:高贵的身份、丰厚的财产、舒适的物质生

活、体面的外表、优雅的生活方式等等诱惑了她。从其

野性的本能出发,她渴望占有、支配这一切。同时,她

也被这一切俘虏了。从画眉山庄养伤回来的卡瑟琳外表

上变成了一个衣着“雍容华丽”、举止“温文尔雅”,言

语“乖巧而又亲切”的贵妇人。

然而卡瑟琳转变的野心其实仍是源于她野性的本

质,卡瑟琳的本性与象征着天堂的画眉山庄格格不入。

当卡瑟琳答应了林敦的求婚后,从某种程度征服了文明

世界,获得文明世界的身份。然而,她很清醒地意识到

这是“不对的”。“在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

地知道我是做错了。”因为如果她在天堂里,她会痛苦得

要命!“我嫁给埃德加·林敦,就象我在天堂里那么不相

称。”

[3]无法完全爱上“画眉山庄”所代表的文明世界,

卡瑟琳以死亡的形式退出了画眉山庄女主人的身份,她

的坟地葬在希克厉与林敦之间,她的灵魂久久徘徊在旷

野上。

同卡瑟琳一样,哈里顿思想的转变也(下转32 页)

32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吕叔湘.现代汉语但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01).

[3]鲁川.汉语的根字和字族[J].汉语学习,2003,(3).

[4]林杏光.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5]伍玉蝉.当代汉语新词语特点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3).

[6]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上接23 页)在接触了另外一种生存形态之后。文明社

会中的代表人物小卡茜的出现,给他带来了他十八年来

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人生景致。哈里顿以其“头等的

天赋”敏锐地体悟到了文明社会形态蕴涵的这种善与美,

从而萌生了改变自身野蛮蒙昧状态的意识。

哈里顿与小卡茜成就了完美的结合,既作为爱的达

成,也作为天堂文明与地狱野性的融合的形而上的象征。

而长期以来或处于封闭孤立状态之中或处于无硝烟的战

争之中的两座山庄,成为和睦、温情、自由与尊重的人

间天堂。

在这部小说里,卡瑟琳是一个被世俗的天堂诱惑,

却无法忘记内心的天堂(多数人的地狱)的一个角色。

天堂与地狱在卡瑟琳身上变得模糊。卡瑟琳徘徊在自我

与超我的追求之中,她的迷惑,可能也是作者乃至许多

人在道德上的迷惑。然而作者坚决地给了她裁决:死亡。

而由于哈里顿对于文明的真诚向往,给他安排地则是世

俗幸福的婚姻生活。这也许是作者所在社会给作者道德

观带来的潜在影响,只有真诚地投入于某种文明,才能

畅享文明带来的真善美。

重读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

表面颠狂、离奇的情节下面,作者对于人物的性格,情

节的发展,乃至人物命运的道德审判,无不基于一定的

现实依据,并从理性的高度出发,对人的本质所进行的

真实揭露与展现。这也是这部神秘主义的作品所具有的

现实主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8 月第1 版.

[2]尹晓东.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扭曲性格的形成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14-17.

[3]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R].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6 年8 月第1 版序.

浅谈女性意识

姓名:张永梅 学号:1004224126 系别: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任课教师:胡瑞香 大 众 文 化 与 女 性 文 学 论 文

浅谈女性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女性的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该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也随之增强,对于女性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张爱玲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她的一些作品,我想,看过她作品的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张爱玲爱写女人,尤其爱写30、40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写得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深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许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样,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也是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娇蕊,是张爱玲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人物,她,原来是一个开放热情,充满欲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妩媚身姿吸引了众多男人的视线,让他们都围绕着她在转,她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女人们就是有了独立的地位,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错了,振宝,这个自私、无情、虚伪、满脑子假仁义道德、不负责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观念,让她清楚的认识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宝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她,可这个坚强充满活力的女人并没有陷在振宝编制的罗网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改变原有的幼稚想法,重新寻得希望,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可以说,和曹七巧相比,娇蕊是张爱玲塑造的另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张爱玲通过对她生活、爱情观转变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索: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

简析宠儿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简析宠儿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摘要]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 莫里森的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享誉全球的巨作5宠儿6 更是解释了莫里森在确定女性主体意识方面所做的 深刻探索。文章以塞思一家祖孙三代为线索, 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从沉睡到觉醒, 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关键词] 黑人女性; 奴隶制; 主体意识 On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of Black Femele Characters in Beloved DU Yu- hang (Quanzhou Economy Trade College, Fujian 362000, Quanzhou ) [ Abstract] As the first blackwoman tow 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oni Morris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n Realism for her effective words and consummate writing techniques.Morrison makes a wider exploration in sub jectivity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 t of black women in her world wide novel Beloved. Based on three generations of Sethe’s family, this paper exhibits the course of the establishmen t of black female’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from sleeping to awakening and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black women; slavery;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在美国女性主义出现之初, 美国黑人女作家就开始为深受美国白人和黑人男性 双重压迫的美国黑人女性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在5宠儿6中以鬼魂故事的方式阐释了一种美国黑人女性特有的历史观。作为一位女性, 莫里森更多地将女性的独特感受、经历和哥特文学融合在一起, 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 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 幽灵0并非非人的神秘力量也非家族的罪恶史, 而是来自现实生活中, 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以及以性别为导向的女性空间的束缚。身为黑人女性, 莫里森具有极其深邃的洞察力, 拥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意识, 她能够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不能进入的情感领域。在5宠儿6中, 她深刻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探索了作为自我意识怎样从觉醒到回归再到重建, 鼓励黑人女性从白人主流文化价 值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弘扬黑人女性的传统美德以实现黑人女性心灵世界重 构的伟大目标。父权社会中, 妇女通常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 被认为低人一等。黑人妇女不仅因为性别而被侮辱, 还因为肤色而被否认。在奴隶制度下, 黑人女性被剥夺了作为女儿、姐妹、妻子或母亲的身份, 受到社会的严重歧视。因为肤色和性别, 她们受到残酷压迫, 如, 小说中对塞思的定罪是盗窃罪) ) ) 把自己和子女从奴隶主那里偷盗出来。在这段情节描写中, 莫里森把塞思弑婴的行为 ( infantic ide) 变成破坏财产罪, 揭露了黑人被奴隶主当成/ 动物0、/ 财产0这一残酷事实: 奴隶制下的黑人只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 奴隶主有权买卖自己的奴隶, 有权出租他们, 即便打死奴隶也不会作为杀人罪被判刑。Menand women were moved around like checkers Anybody Baby Suggs knew, let alone loved, who hadn’t run off or been hanged, got rented out, loaned out, bought up, brought back, stored up, mortgaged, won, stolen or seized1 (Morrison 23) 然而, 性别和肤色的双重压迫并没有压倒黑人妇女, 她们关注自身地位, 她们中的许多人为建立平等身份进行了不懈斗争, 小说中塞丝通过弑婴这种极端的方 式来维护她作为母亲的身份; 贝比# 萨格斯通过/ 林中空地0传教来确立其自由人的身份; 丹芙通过逐渐成熟和走向独立来确立其全方位的身份。她们多劫的命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创构一种理论。通过实践研究检验这一理论。找可行的方法测量与评人格。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 人格研究的理论派;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学习论,认知观点,生物学观点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 。自我防卫机制: (1) 压抑(2) 拒绝(3) (4)理智化(5) 升华(6) 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2、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平等对话——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

平等对话 ——从简·爱、娜拉、子君看女性独立意识摘要:女性独立一直以来被人们关注,不少女性为了争取可以和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而努力奔走着。也许她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可以“水滴石穿”。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为争取努力的代表人物便是简〃爱、娜拉、和子君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独立的地位。 关键词:平等对话女性独立简〃爱娜拉子君 所谓“平等对话”是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要享受平等的地位。男权社会已经统治太长时间了,其间不少头脑清醒的女性开始反抗,要求女性独立,要求平等对话。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大胆女性也越来越多。她们以出走反抗这种男权统治。 本文就将《简·爱》《玩偶之家》《伤逝》中的女主人公的反抗行为作一些讨论,看看女性为争取独立做出的努力。 1.为平等而做的努力 1.1简·爱的离开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名篇。书中向我们描绘了倔强、聪明而又坚强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寄居在舅母家,所以寄人篱下的滋味肯定称得上“饱尝”。那是的社会生活如同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但简·爱却是那个不安分的水分子。她倔强,遭到舅母的种种虐待和误解也从不争论,因为她知道所身处的位置,即使舅母知道不是她所为也会让她当替罪羊。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简·爱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总是与大家格格不入,与其说是“格格不入”不如说是“不随波逐流”。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大家不要对此批判她,因为在工业社会即使你委屈自己,别人也不会在乎你的委屈,还不如使自己得到释放。这也是提倡对人的解放的一种诠释吧! 后来简·爱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去做家庭教师。简·爱并不美,这一点她很清楚,所以她也不会期望这个百万富翁可以爱上自己。但当罗切斯特向她表露爱意时,她都不敢相信。随着长时间的接触,她也爱上了这个男主人。就当两个人结婚时,她发现楼上的阁楼间竟然住着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不能忍受这种欺骗的婚姻,她选择了出走。 出走是对男权社会最直接最有力度的挑战。她抛下一切,尽管她仍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能原谅欺骗,她要求的是平等,就如她对罗切斯特说过的“我们是平等的人”。 1.2娜拉的出走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戏剧。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冷漠、疏远以及自私自利。 娜拉是个美丽、大方、活泼的女人。这是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是不要以为“美丽的女人无大脑”,她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不惜冒着危险假冒签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娜拉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柯洛克斯泰威胁,她如果不帮他说些好话以让他继续留在银行工作时,他便将这些事捅出去。她自愿承担所有的罪名,甚至敢于责问法律的冷酷、不公平。这时的娜拉表现的是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可爱和活泼,更多的是一种坚强和无畏。 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海尔茂知道了这件事后一反常态,对她严厉批评,甚至恶语相向,全然不顾八年的夫妻之情,当然他是不会问她做这件事的目的的。他说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坏东西”……而当柯洛克斯泰写信将其信收回时,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威胁时,又对娜拉亲热起来,开始喊她“小鸟儿”“松鼠儿”“小鸽子儿”,充分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伪善。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摘要:《傲慢与偏见)申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人物关系揭示出来的。从她与达西和韦翰等男性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他者到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她与几位女性人物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自我到批判社会的过程。这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有文学意义还有现实的枉会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认知他者;认知自我 The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is disclosed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racters、From the analysis of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le characters Darcy and Wickham,it is shown that her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 evolves from knowing others to knowing oneself.Her conscious.mess of female Subject,however,through her relationship with some other female characters,evolves from knowing oneself to criticizing society.Such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 not only has literary significance but also realistic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Knowing others;Knowing oneself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举世公认的名著。小说故事结构主要围绕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出嫁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这五个女儿中,最出彩的当然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了,因为“与姊妹们比,她最聪明活泼.大方;与势利眼的宾格莱小姐比,她有人格的尊严、精神的优越:在她所处的那个充满了愚人的世界中,她是唯一…有理性的人?,所以,作者奥斯丁本人也说:“我承认,她是出现在文学中的最可爱的人物,谁要足不喜欢她,我可不答应。但是,任作家创作了这郜名作的两百多年后,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活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再来反观这个文学长廊中的生动形象,我们喜爱小说中伊丽莎白的理由可能会更加充分,因为她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立的主体意识的女性人物。因此,本文将通过讨论伊丽莎自与小说巾其他人物的关系来揭示她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 一、小说的时代背景 在理解伊丽莎自的女性主体意识之前,应先了解奥斯丁故事的时代背景。奥斯丁生活任l 8世纪末和l 9世纪初,其时英国社会正从一个资本主义前期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时期,在一个资产阶级新兴力量还远未发达起来而仍然在封建旧势力严控之下的英国农村地区,我们可以想见,妇女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简单地讲,男性与女性征当时还是形成t客两极胸结构关系,即男性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女性具有绝对的统治权,男女根本不平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上,女性没有地位。如在小说中,班纳特一家是当地的大户,其地产能给他们带来两千镑的年收入。但是,根据遗嘱..h的附加条款,这份产业必须传承给男性继承人。这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当时的女性要么在家里靠着父亲的财产生活,要么就嫁给别人,靠着丈夫的财产生活。因为当时的制度就剥夺了女性对财产的控制权。其次,在婚姻问题上,女性也面临着不平等。由于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女性在婚后只有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婚姻观上体现出被迫依附男性的客观结果。所以,“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财产而受过教育的妇女,除了结婚,简直就没有别的出路”。这就逼迫班纳特夫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有钱人。 再次,在社会地位上,女性也自然处于劣势。当时的女性没有]:作,被家庭和男人养在家里。所以,这利·几乎还是封建式的两性关系注定了女性作为客体被作为主体的男性所操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傲慢与偏见中鹤立鸡群的女主人公伊丽莎自的女性主体意识显得尤为可贵。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自己不是从属于男性的客体,而是与男性平等的

九型人格的自我意识

九型人格的自我意识 一号:我是讲原则的 二号:我是充满爱心的 三号:我是最棒的 四号:我是独特的 五号:我是有深度的 六号:我是真诚可靠的 七号:我是快乐的 八号:我是老大 九号:我是好脾气的 九型人格的行为目标

一号:不断做正确的事情 二号:不断做满足别人需要的事情 三号:做能够成为第一的事情 四号:做专注内外美好的事情 五号:做深度分析和研究的事情 六号:做别人喜欢的事情 七号:做快乐的活动 八号:做能够控制局面的事情 九号:做能够使大家和谐的事情 九型人格的根本需求(力量来源)

一号:获得自我的肯定 二号:被别人需要的爱 三号:获得绝对的肯定 四号:深度体验美好的感受 五号:思想上的掌控与满足 六号:被别人保护和关怀 七号:获得自在和快乐 八号:获得掌控和征服 九号:体会人际和谐 九型人格各型号的根本恐惧(抗拒来源)

一号:害怕把事情做错 二号:害怕被别人冷落 三号:害怕事情做失败 四号:害怕有缺陷 五号:担心自己无知 六号:害怕自己被别人所欺骗 七号:害怕被人约束 八号:害怕失去控制 九号:害怕出现矛盾冲突 摆脱本型依赖---突破自我限制

一号:摆脱抗拒平常一般 二号:摆脱否定自我需要 三号:摆脱无视情感生活 四号:摆脱讨厌平凡 五号:摆脱远离现实 六号:摆脱拒绝自我承担 七号:摆脱逃避痛苦问题 八号:摆脱隐瞒自我弱项 九号:摆脱避免矛盾纠纷 完美型性格成长策略 第一型完善——要学习第七型自我快乐,做事情不要过于苛刻 管理能够管理的人和事 领导愿意领导的人和事 全身心接纳现实的人事 欣赏自己、他人和世界 一起娱乐放松的享受人生 副性格成长策略——学习第九型理解和谐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af4594216.html, 女性的独立,指的是什么 上帝造人的时候,绝对没想让男人和女人各玩各的。老爷子的愿望是把男人女人捆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男女试图摆脱对异性的依赖,离婚越来越家常,不婚越来越流行。 老爷子的本意,男人女人在一起,要分工,要合作。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还是越来越混沌的现代社会,多数时间,男人女人还是有良好的分工合作的。比如在此前的那个时代,男人女人的功能虽有重叠和交叉,但基本上男人的首要分工是赚钱,其次是顾家;而女人的首要功能是顾家,其次是赚钱。但现在,事情有了些变化。 一、“怨妇”的诞生与独立运动 在上一个时代,男人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女人不自觉地成了弱势群体。所以,有了一种叫“怨妇”的物种大批量地被造出来。怨妇最初也是男人眼里的“小甜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边因为生理原因魅力日损,一边因为原有的家庭分工随着时代发展地位越来越不重要,终于失去了主动权。 不平则鸣,终于有一部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女性独立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在眼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地女人扔掉了锅碗瓢盆,扔掉了奶瓶尿垫,打好粉底,抹上口红,冲出厨房,挤进地铁,杀入了写字楼,开始的独立的新生活--不但要工作,而且也把工作排在了家庭前边。 当然,只是一部分女人做到了这些,还有更多女人已经丧失了勇气,丧失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仍然待在后方;当然,也有很多女人即使自己赚钱了,回家卸妆后依然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捡起锅碗瓢盆。所以,“怨妇”这种动物,并没有绝种,而且大有增多之势。而男人却因为其他女人的“出巢”,获得了更多与其他女性接触的机会。于是,出轨当道,小三横行。当然,也有怨妇的哀鸿遍野。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女性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女性意识的觉醒 i=r 女性”一词,是相对于“男性”而产生的,但在浩瀚的人 类艺术海洋中,却很难发现清晰的女性足印,因为现有的艺术史只是“男性的艺术史”。女性在艺术史中的集体失语已成为中西艺术史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20 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寻回那曾经在艺术史中迷失的自我。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 上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了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 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激烈 反传统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她们的创作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 往来于现实与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到属于个人感受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也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 后现代”色彩。 、女性艺术内涵的界定 女性艺术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性别角度,认为出自女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均为女性艺术;

有的是从题材角度,认为不管艺术家性别,只要是表现女性题材,都可看成是女性艺术。如果给女性艺术作个确切的学术定义,可 以这样认为:“凡出女艺术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觉描绘女性生活及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女性艺术。” 称为 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禁锢了中国女性的生存。二十世纪初,女性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开始了 寻求自我独立人格的新追求。但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品大多虽然具 有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总体来说还是含蓄隐晦的。到新中国成 立,虽然女性在新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是“翻身做主人”,但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使她们似乎忘记了女性作为“女性”的人类生存身份,以此为代价来实现对“平等”的追求。因此,在艺术文化领域,女性自身文化符号特色依然存在创作自觉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禁锢被打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我国的女性艺术力量也在其影响下逐渐壮大。女性艺术家逐步开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存境和情感抒发。受西方女性 主义运动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女性自我追问和试 图自我确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理。这些矛盾来自传统、家庭、性别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大语境。 1990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绘画专题展——“女画家的世界”, 标志着“新生代”的女性画家登上画坛。这个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使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渐自觉地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并把关注的重点转变到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上,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性思维表现出女性艺术的独立价值。 由于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这个时代的女性画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艺术习惯和审美标准。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女性艺术家广泛的使用,女性艺术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艺术家有在绘画领域里的申玲、喻红、夏俊娜、刘虹、王彦萍、蔡锦、等;有使用装置或雕塑手段的姜杰、陈妍音、张温帙、向京等,她们展示着属于女性的视野和艺术

从网络文学解读女性意识

从网络文学解读女性意识 摘要:网络文学作为近年来繁盛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女性意识,从其中的题材、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设置都可解读出我国当代女性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网络文学 2015年的中国,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形态都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在历史上独一无二,几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上,互联网经济作为新型经济模式近年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而网络文学作为现代文化与互联网经济的交互点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的经济特征,也反映了当代的思想意识。 所谓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为主。 网络文学实际上具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以经济资本追逐为根本,将读者作为消费者,创作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品,所以其读者群体的思想代表了读者的某种意识追求,足够深切的反映他们的某种思想或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女性既可以扮演作品创作者角色,即女性作者,亦能扮演读者群体的角色,即女性读者,可以说其中蕴含了大量且丰富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实际上,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与自身性别有关的情感上、心理上的活动。 网络文学中,与男性作者不同,女性作者创作的作品大多与爱情生活题材有关。热爱创作和阅读爱情小说,源自女性的心理和感情诉求。女性本身就比较重视

黑人女性的反抗

黑人女性的反抗 摘要:电影《紫色》主要讲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黑人女性,其中以茜莉、索菲亚、夏戈三个女性为代表反抗的一生。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只有反抗了,虽然力量微小,也会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若不反抗,只有过更加悲惨的日子。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电影《紫色》;黑人女性 《紫色》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一部优秀力作。其以通过描写三个黑人女性的成长觉醒过程,来表现对男权和种族的批判。获得1983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以紫色命名,透出淡淡的忧伤。这部电影是1985年斯皮尔伯格根据这部小说《紫色》改编的,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虽没有获奖,但足以堪称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三个黑人女性茜莉,索菲亚,夏戈反抗的一生。 这部电影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生活进行了长卷式的书写,时空穿越了四十余年。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奋斗的历史。据记载:“美国妇女从一开始就比她的欧洲姐妹更为解放。19世纪初,女人不得不和男人一起参加艰苦的拓荒劳动。他们并肩奋斗,她们的人数比男人少得多,这使她们受重视。但逐渐的,她们的地位和旧世界的女人相差无几,她们在家中大权在握,但社会控制权仍掌握在男性手中……以后的进展非常缓慢,但在经济上,女人取得了比欧洲更大的成就。1900年,美国就有500万妇女参加工作,其中很多人从事商业和其他需要学问的职业。他们当中有女律师、医生和教授,还有3373人当了女牧师。”①但这是对于美国的白人女性来说的,美国的种族歧视让黑人女性得不到解放。家庭中受压迫,政治上受迫害,是奴隶的奴隶。为此,黑人女性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反抗。 一、隐忍的茜莉 茜莉是一个黑人,长得奇丑无比。是有著名黑人女星比乌·哥德堡扮演的。乌·哥德堡在众多女星中是很丑的,有她扮演茜莉,从视觉上我们可以直观的体会到茜莉的外表丑陋。茜莉14岁时生下养父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然后被养父像处理商品一样卖给阿伯特。阿伯特是一个剽悍的中年黑人,他的妻子去世了,留下三个孩子。他经常打茜莉,三个继子也经常捉弄茜莉。唯一爱茜莉的是妹妹娜提,也被阿伯特赶走,并私藏了娜提给茜莉所有的信。茜莉过着悲惨的日子,但最初,茜莉对阿伯特是抱有幻想的,阿伯特因急着要去见自己的梦中情人夏戈,手忙脚乱找不到合适的衣服,茜莉会在合适的时间及时准确的递上他所要的一切。另外对他百依百顺,照顾周全。 即便如此,阿伯特还是不把茜莉当做一个人看待。直到茜莉认识了歌手夏戈,茜莉在夏戈的教导下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由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