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340-1996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计算机化系统(中文版

E1340-1996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计算机化系统(中文版
E1340-1996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计算机化系统(中文版

E1340-1996

标准指南

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计算机化系统

1范围

1.1本指南介绍了一种开发计算机化系统的方法--快速原型法。本指南的既定读者为开发计算机化系统的科技工作者和从事系统开发方法教学的教师和学生。

1.2快速原型法是开发计算机化系统的一种方法,它产生活动模型的速度要比传统方法快得多。传统方法侧重于功能要求的准备和对所需系统进行描述的功能设计文件,而快速原型法侧重于工作原型的制作。通过与一系列原型(样机)相结合,使用者和开发者可以了解功能要求和相关的系统设计,而每一原型都是从一个起始构架或从一个较早版本快速产生的。一个原型可以发展成一个功能系统,它可以充当一个可操作系统的一个严格的行为规范,它也可以用于探索一个新创意或设计的可行性,融入一个更大的系统。这种方法对原型的每个版本制作速度快,但是系统开发需要的总体时间可能比传统方法需要的时间多也可能比传统方法需要的时间少。

1.3当一个系统的功能要求或功能设计没有被很好地理解的时候,或当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索系统行为的某些方面时,快速原型法是最适合的方法。快速原型法不适合于危险设置或要求能被很好理解的情况。

1.4本指南建议使用原型制作工具,但它本身不是这些工具的一个标准。本指南不包含可执行的规范化工具。将一个用于澄清要求的原型转化成一个可操作系统的问题主要在第8节讨论并在其他引用标准中细化(见

2.1)。

1.5本标准并不致力于所有与安全相关的问题,如果有,也只是关系到标准的使用。在使用前建立适当的安全卫生细则并确定法规限制条件的适用性是本标准使用者的责任。

2引用文件

2.1ASTM标准

E622计算机化系统开发指南

E625计算机化系统使用者培训指南

E627计算机化系统文件制作指南

E731市场上可买到的计算机化系统的选择和采购指南

E919计算机化系统的软件资料技术要求

E1013与计算机化系统相关的术语

E1029临床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记录指南

2.2ANSI标准

ANSI/MIL-STD-1815A ADA编程语言

ANSI/X3.9FORTRAN编程语言

ANSI/X3.159C编程语言

ANSI/X11.1MUMPS编程语言

ANSI/IEEE729软件工程术语表

ANSI/IEEE770X3.97PASCAL编程语言

ANSI/IEEE1063用于计算机软件的用户文件

3术语

3.1定义

与计算机化系统相关的术语的定义参见E1013的术语、IEEE729的术语和ANDIP词典。

3.1.1fourth generation language/第四代语言,名词,对一个具体问题域加入数据结构和程

序的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

3.1.2prototype/原型,名词,供复制系统的原作或模型。

3.1.3prototype/原型开发,动词,创建一个原作或模型。

3.1.4prototyping/原型开发活动,名词,创建一个原作或模型的活动。

3.1.5rapid prototyping/快速原型法,名词,用于组件、子系统或完整计算机化系统的原型开发的一种迭代法,这种方法开发出原型的版本与版本之间相隔的时间短。

3.1.6RP,名词,即快速原型法。

3.1.7third generation language/第三代语言,名词,一种程序性的高级计算机语言,比如COBOL、FORTRAN、或Pascal语言。

4意义和使用

4.1快速原型法(RP)是开发计算机化系统的一种方式,它能非常快地产生系统的一个活动模型。图1所示的R P过程和图2所示的传统的系统开发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某些不同之处。RP采用一个原型精炼迭代过程代替了传统方法的功能要求和功能设计阶段,在传统方法产生一套对系统进行描述的文件的阶段RP产生一个原型。通过几次迭代,让系统的使用者和开发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原型得到测试和精炼。RP是系统开发的一种实验性方法,它给使用者和开发者提供一个学习装置—原型。一个原型可被用作为澄清可操作系统功能要求的一个工具,被用作为对一种设计方法进行评价的方法,或被用于可操作系统系列版本的开发。一个原型有时也用作为替代它的一个可操作系统的一个严格的行为规范。为了快速开发和降低成本,在RP过程中经常牺牲质量特征,稳定性、效率、通用性、轻便性、和可维护性通常也被忽略。但是,使用系统所需要的文件不能被忽略。

4.1.1RP中的‘快速’意味着原型的连续版本之间相隔的时间短。这个时间间隔宜足够短,使①使用者和开发者都能记得一个版本与前一版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而不需要打开笔记;

②在一个版本的开发过程中用户要求不会有明显的改变;③原型开发活动这一术语贯穿项目的整个RP阶段;④使开发系统的总时间是可以接受的。(宜在定义项目的协议中规定预期的项目开发时间。见第6节和E622的第6节)。版本与版本之间隔几天就足够了,隔几个星期也可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产生一个新版本需要的时间较长,那么它可能需要采用一种

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例如指南E622)和全部要求和设计文件来产生这个版本(见附录X3)。

图1:开发一个计算机化系统的快速原型法

图2:传统的计算机化系统开发

4.1.2RP综合分析、设计/构建、和定义了过程中的要求。这特别适合于处理没有很好理解的问题。原型开发注重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的交流。

4.2对于大型系统,RP方法可以在一个高层次上使用,用以探索整个系统的构造或可行性。它还可以用于开发要求没有被完全理解的子系统和组件(见第11节)。RP特别适合于使用者-系统界面的开发。

4.2.1原型开发开发些什么?最适合于RP的构建有问题的系统的开发问题包括:

4.2.1.1知识状态变化快的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例如研究或临床医学领域的,

4.2.1.2在系统被创建时需要使用者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存取和组织数据的系统,例如战略决策支持,

4.2.1.3完全由软件组成的系统,

4.2.1.4指导性或实验性的系统,和

4.2.1.5使用者-系统界面。

4.2.2使用RP的方式—被广泛使用的三种RP方式是①改良,②实验,③建立和替代。在改良型原型开发活动中,开发者快速建立一个作为了解使用者要求的框架的初始版本,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版本逐渐满足这些要求,产生可操作的系统。在实验型原型开发活动中,开发者探索所选能力或用作为测试概念和设计的组件的一系列版本的可行性。在建立-替代模式的原型开发活动中,开发者通过对一系列版本进行组合,来确定系统宜做什么和宜怎样做,然后将原型用作为建立可操作系统的一个行为规范。建立-替代模式有时也被称为放弃型原型开发活动,只是原型是不宜放弃的。

一种快速原型开发方法

5引言

5.1以下章节描述使用RP的系统开发方法。它根据并分享指南E622和列在2.1中的其他ASTM标准的某些成分。代替产生描述所要求系统功能要求(指南E622第7节)、功能设计(指南E622第8节)、和执行设计(指南E622第9节)的文件,这种方法产生系统的一个原型并通过迭代法分析、综合、和评价对它进行精炼。

6项目定义

6.1在任何系统开发项目中,不管是采用RP方法还是采用传统方法,对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为什么做、由谁做、和大约需要多少工作量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都是很重要的。确定每个人必须满足的结果,尤其是将使用系统的每个人,同样很重要。这些事情在项目的初步讨论和谈判中被确定下来,对它们的书面说明既是一个项目定义文件。指南E622第6节中说项目定义是包含在一个项目中的每个人之间的一种协议。就项目目标达成协议对于项目的成功是不可缺少的。

6.2项目定义宜采用书面形式。书面文件是实在的,要修改它也很明显。书面的项目定义不要书写得像口语的形式。作为项目中加入的新人,他们要能读懂原来的文件并且成为项目的一份子,否则就要对项目进行重新谈判。

6.3项目定义文件宜简明扼要,最好不要多于一页。如果它超过两页,就要提供只有一页的摘要。

6.4项目定义文件宜说明要进行原型开发的内容是什么并宜具体说明项目目标。如果一个原

型开发是为了了解一个系统的真实要求,项目定义宜进行这样的说明。如果一个原型是为了探索一个新创意或设计的可行性,也宜在项目定义中说明。项目定义文件宜说明是要将原型发展成可操作的版本,还是要采用从零开始重建的一个可操作版本将它替代。如果在项目开始的时候不清楚这一点,项目定义宜说明其决定准则。

6.5项目定义文件宜简要说明原型要完成什么功能,宜阐明和限制项目、原型和要以原型为基础的系统的范围。

6.6与项目有联系的每一个人宜通过在项目定义文件上或在项目定义文件的摘要页上签字表明已经同意。

7工具选择

7.1项目定义和用户关于需要系统做什么的初步说明指导开发者选择适合的RP工具。最初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限制了能完成什么任务。通过选择正确的工具,开发者可以将每轮RP需要的时间和工作量降至最低和将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如果选择了错误的工具,项目可能注定会失败。这个阶段讨论最多的工具是软件工具,即计算机程序,但这些原则也适用于硬件工具。

7.2好的工具应具备以下特征:

7.2.1有助于原型的快速产生,

7.2.2允许对原型进行快速修改,

7.2.3对于大多数问题,它们通常都有一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7.2.4它们能鼓励开发者尝试不同的途径,

7.2.5它们能够以人机交互方式使用,

7.2.6使用它们的人不需要是久经锤炼的专家,

7.2.7它们能实时模拟,

7.2.8现在就可以应用,而不是现在才提出或将来才可以应用。

7.3RP语言

7.3.1许多第四代语言都适合用于RP。好的RP语言采用问题领域的自然术语,并融入了足够的编程知识以便省去大多数写入过程。好的RP语言宜融入要使用它的人们通常使用的概念。它宜提供适合于问题的高级数据结构。

7.3.2好的RP语言的使用者-系统界面宜融入允许开发团队成员使用他们与人类同事使用的描述性方法,即使用图形、表格、和其他不用语言的交流方法。

7.3.3让缺乏经验的人容易上手的工具对于系统工程师来说可能是单调乏味的,因此宜为能够比没有经验的使用者提取更多特征的有经验的使用者提供简洁的对话方式。

7.3.4用于RP的好的语言通常是以某种方式直接执行的或直接解释的。用于一个该进的原型的理想的语言宜与问题的领域相适合,宜具备一个解释处理程序和好的诊断设施,并宜是可编译的(对于可操作版本的效率)。

7.3.5如果原型要发展成可操作系统,那么RP语言宜具备合理的效率。MUMPS(AMSI X11.1)、LISP、和APL是广泛使用的RP语言。使用这些语言比使用Pascal (ANSI/IEEE770X3.97)和Ada(ANSI/MIL-STD1815A)之类的强类型语言使RP更容易。

7.3.6通用FORTRAN语言(ANSI X3.9)和C语言(ANSI X3.159)之类的第三代编程语言不适合于RP,除非可以运用强大的程序库来减轻编程的工作量。如果原型要发展成一个可操作系统,这些语言可能有用,但是,除非可以获取大量的代码并且很好地适合于在原型中再利用,这些语言不适合于RP。这些语言在可以使用几种语言并且语言的选择性要求不高的环境中也可能有用。

7.4RP特别具有开发使用者-系统界面的用途,即使当其他系统功能已被一种传统方法开发出来时也是这样。实体模型和模拟器是探索人们怎样使用一个系统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的强有力的工具。一个系统和它的使用者之间的界面能够决定这个系统是否可以接受和是不是成功的。用于原型开发使用者-系统界面的工具宜允许系统开发者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对话属性和格式。以下这些工具对于使用者-系统界面的RP非常有用:

7.4.1用于迅速产生用户显示的屏幕管理器、屏幕布置模拟器、和格式管理器。这些工具宜加入适合于问题领域的图形。

7.4.2图表解释程序之类的对话生成器。这种工具可以对含有几种不同用户显示的对话进行RP。6

7.4.3对话记录,用于俘获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谈,用于稍后的再现和分析。

7.4.4报告生成器,用于快速生成打印输出。

7.5RP中有两种数据库:①系统本身使用的数据。这种数据库的开发可以是一个RP项目的目标之一。②与项目有关的数据,包括说明系统设计的过去、和现在和将来状态(即原型的历史版本、当前版本和计划版本)的数据。好的工具对这两种数据库都比较容易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数据库管理工具中可能需要数据更新、检索、保密、备份、和更新记录的能力。对于问题领域,数据库管理工具宜允许使用自然性质的数据结构。不宜为了使用不适当的工具而强行让数据采用不适当的结构。

7.6预先制作好的组件:预制组件对于硬件和软件都能降低生产原型的工作量。可以重复使用的成套模块就像一个好的电子零件目录能够降低硬件开发工作量那样也能降低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建立一个脱离大型硬件和软件组件的系统以降低设计、构建、和测试每个原型版本的工作量是可取的。

7.6.1可以重复使用的软件特别有用,比如子程序库和数据类型和功能类型的程序包之类的工具。分析、设计、和测试代码宜重复使用。组件的重复使用需要对接口进行仔细规范。

7.6.2骨架程序,只需要在其中补充细节,能够减少编码和调试。

7.7软件生成工具:

7.7.1承认通过改变参数或图表产生的一个程序家族的不同成员的某些软件系统(例如图表驱动代码生成器)。每个成员既是一个多通用程序的一个案例。

7.7.2可用于几个问题领域的应用程序或程序生成器或自动编程系统。

7.7.3能够产生源代码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可能具备RP用途。需要人工将软件设计转移到编码中去的CASE工具在着重设计文件的传统的系统开发中可能有用,但是它们不适用于RP。

6Wasserman,A.I.,and Shewmake,T.,“Rapid Prototyping of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ystems(交互信息系统的快速原型开发方法)’’Working Paper from ACM SIGSOFT Workshop on Rapid Prototyping.ACM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Vol7,No.5,December1982,pp.171–180.

7.8其他队RP有用的工具:

7.8.1带图表的统计学软件包,

7.8.2软件和硬件测试装置,用以模拟工作环境。测试装置宜方便重新配置,用以调整列在系统输入和输出中的变化情况。

7.8.3用于创建、编辑、和维护文件的工具,

7.8.4用以保持授予每个原型版本以及系统中每个组件的时间轨迹和资源的工具,

7.8.5用于绘制流程图、数据图、状态变化图等的图形工具,

7.8.6用于设计硬件和生成技术图纸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8RP环路

8.1在RP中,开发者和使用者反复经历一系列的分析-综合-评价循环,通过这种循环,原型变得越来越像所需的系统。基本RP过程如图3所示。人们需要使用RP环路来了解基本RP过程,人们可以从本指南或类似的指南了解基本RP过程,但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对此

图3:快速原型法的环路

有真正的了解。循环过程起始于项目和系统的初步定义和对项目和系统所选工具的使用,在循环过程中,分析、综合、和评价融为一体,每经历一次循环,环路内部的活动都会组合并结合在一起,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和原型开发取得一样的进展,由于原型本身很好地表现了要求和设计的当前状态,设计文件可以减至最少。(但是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文件来理解系统)。用户文件成为原型的组成部分。当原型足够接近要求的系统时,迭代停止了,项目在执行设计和系统组装阶段运行(见9节)。一个原型可以发展成一个可操作系统,它可以被用于实验,用以了解一个可操作系统某些方面的行为,或被用作为一个可操作系统的一个严格的行为规范。

8.2分析:初步分析导致为更多地了解问题和开发需要的系统选择适合的工具。在经历RP 环路的每次循环中,分析对于用户需要和需要的系统行为变得越来越详细,在每次循环中,不断增加的需求都被赋予了许多质量因素,最为重要的是开发者和使用者得到了自由地和经常地交流,使他们对要求和系统的理解共同成长。每次循环中的分析宜充分进行,以使下一版本的原型的综合得以完成。分析绝不是毫无遗漏的,它总是留下一些问题到下一个循环中

去回答。当问题的答案已经找到或对于一个成功的系统无需回答时,RP过程就结束了。

8.3综合:原型的第一版由初步分析和选择的工具导出。由RP开发出的一个系统宜采用开放式结构开始,即,在这种结构和设计模式中能方便地添加、修改、和删除内容。应避免过早的整合和优化,过早整合和优化会造成随后的修改困难。在开始时强调的是灵活性。将系统细化成子系统结构是迭代过程的组成部分。

8.3.1在每个循环中考虑若干选项并选择其中一个先于其他精炼。保持选择途径和较早的版本,以使在有必要回溯时能够恢复它们。

8.3.2在每次RP循环中,分析都能够使能够清晰展现与具体要求相关行为的开放式系统结构的步进式改良得到综合。

8.3.3在某些时候重构也是必要的。如果RP过程导致系统的逻辑模块结构劣化,对受影响的部分宜重新设计,用以对问题进行纠正。当组件由于项目的推进或由于设计修改或过失而变得无用时,宜将它们抛弃,不宜对它们进行反复修补或改进。当重构系统的努力能够让新设计作品优于旧的并使系统得以恢复时,就通过重构来纠正设计问题。

8.4构建:建设新的综合后的版本。新的组件、概念、设计、特性、或结构被快速的创建、立即检测、融入系统的其余部分、并与较早版本的机件一起测试。这里要强调的是速度。

8.4.1在每次循环中宜提交原型的完整版本。对较早版本的补充和改良部分与未修改部分相结合产生一个新的版本。

8.4.2假设①原型不推进性能的技术发展水平,②所选工具和方法能够提供充分的性能,为随后的优化留下空间。一旦原型完成,为之提供性能的组件就被确定下来并得到优化,它们通常占系统组件总量的一小部分。如果性能与原型优化的必要性严重相关,由于原型不像是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系统,则需要对方法进行重新评估。返回去重新定义项目或采用不同的工具或不同的方法重新开始。

8.5文件:文件在RP项目中和在传统的系统开发中提供某些相同的功能(见指南E627),但是在RP项目中文件的数量较少并且类型有限。文件给从时间和空间上与原开发团队相隔离的人们提供交流,它告诉人们他们需要知道些什么以便①继续系统的开发,②使用系统,③维护系统。有些文件是不断进展的原型整体的一部分。文件是让其他人在原开发者和使用者停止工作时能够继续与系统工作的一种工具。

8.5.1在通过RP环路的每次循环中都宜提供文件。文件宜编写在循环中就好,因为随后再编写编写完全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8.5.2文件要求:

8.5.2.1用户手册:如果系统要按用户手册来使用,这个手册宜成为原型的组成部分。

8.5.2.2在线帮助和讯息:如果使用者-系统界面正在被原型化,宜编写指导使用者和在线帮助的讯息并在每次循环中更新。

8.5.2.3系统开发注释:关于采取的决策、考虑的和舍去的选项、和必须要修改的内容,宜写下来并进行审查(见8.6.3)。开发者宜保持机器可读日志形式的注释或记载在笔记本上。

8.5.2.4技术图纸:①当硬件设计不是外观检查那么浅显时,或②当硬件组件需要在项目组以外制作时,宜绘制硬件组件的技术图纸。宜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创建和绘制技术图纸。

8.5.2.5描述软件模块设计的最好的文件是以软件设计嵌入注释形式存在的,这种形式的文件也好维护。这通常是源代码,但是如果采用CASE工具来生成和修改源代码,它也可以

是更高级语言形式的(7.3.3)。也可能需要开发注释(8.5.2.3)、图示表示、和其他文件。宜在每次循环中对代码和文件进行审查(见8.6.3)。

8.5.2.6作为项目收益,原型本身即是系统设计的最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分离的设计文件。但是,宜保持用以理解系统的足够的设计文件。

8.5.3只要可能,采用比用语言能更有效交流的图形。

8.5.4为项目选择的工具已包含好的文件工具,使用软件创建、编辑、维护、和分发文件。从高级设计语言或源代码提取或生成文件特别有用。

8.5.5在每次循环过程中更新文件。在决定什么时候更新文件时,将文件分为两类:①与系统使用相关的文件,②与系统设计相关的文件。用户文件宜在每次评价之前更新,设计文件宜作为原型修改更新。

8.6评价:人们采用原型的当前版本来评估它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来识别问题,和提出补充或修改内容。宜立即将反馈提交给开发者,决定该版本中什么是对的,即什么是宜保存的,什么是错的,即什么是宜修改的。

8.6.1RP过程的本部分不同于传统系统开发中的任何内容。这是成功的RP的核心,RP方法的根本所在。使用者与原型互动,对它的行为的有形的实例发生反应。他们了解它能做什么,他们与开发者互动,提出修改建议。对实际系统行为的经历有助于使用者清楚地说明他们的需求。使用者清楚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开发者对原型进行调整来适应他们。

8.6.2从根本上说RP是一个学习过程,从对原型的观察和经历反应,开发者和使用者了解接下来需要什么,他们认清了使原型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需要补充修改或扩展的内容。在每次循环中,使用者和开发者更多地了解到用户需求、当前版本满足了什么需求、满足的程度有多少、和怎样补充增加的内容或新认识到的需求。

8.6.3在每次循环期间审查新的代码、开发注释和文件。审查的一个合适的时间是正好在评价开始之前。

8.6.4在某些RP项目中,形式审查是有益的,是使作关键决议的过程形式化的一种手段。评价审查可包括:

8.6.4.1当前版本对其预定用途的适用性,

8.6.4.2当前版本的质量,

8.6.4.3当前文件的适合性,

8.6.4.4改进潜力,

8.6.4.5推广潜力,

8.6.4.6为降低系统复杂性进行重构的方式,

8.6.4.7下一版本的方向,

8.6.4.8是继续生产原型的另一版本还是将原型用去执行。

8.7有许多因素影响使用者对一个原型的满意度。

8.7.1如果采用一原型工作的使用者代表较大的潜在用户人群,那就有必要随着原型的成熟在使用者集群中加入新人来补偿他们的学习曲线。

8.7.1.1一个原型的使用者第一时间在S形学习曲线的底部(图4),在这段时间,巨大的努力得到的是表现能力的小的进步。一个正在努力学习的人可能寻求大量的改变,一个了解原

型补充版本的使用者有赖于更早的经历并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当原型看起来足够好时,一个使用者可能可能停止寻求修改,因为补充的修改会需要补充的学习努力。原型由此能变得适应一个或几个使用者的偏好,但是并不必然具备对目标人群的最好性能。

图4:典型的学习(了解)曲线

8.7.1.2如果开发者与一连串的新使用者一起工作,那么他们开发的原型就一直在适应学习曲线底部的人们。如果原型从没有被对它有经历的人们用过,那么开发者就绝不会了解到有经历的人们是怎样与之互动的。

8.7.1.3如果一群使用者中包含了处于学习曲线不同点的人们,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得到学习曲线怎样影响使用者对原型的表现能力的一个更完整的印象。

8.7.2第一版原型的性能或功能可能会让没有经历的使用者对最后结果产生与事实不符的结论。每个原型版本在让人们使用之前宜与人们讨论其限制和目标,需要对期望值加以控制。

8.7.3Hawthorne效应7是这么一种现象,由于正在产生变化的这种现象的不可测量,其中实验变量的任何变化看起来都会改善人类被试者的表现能力。就RP来说,它可使原型的任何改变导致使用者满意度明显增加,不管这种改变是否真正有益。通过促进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真诚的交流,和通过只考虑原型版本之间使用者表现能力的变化,可以克服这种效应。不宜考虑原型引入之前表现能力的比较。如果开发者怀疑有Hawthorne效应存在,他们可以以不同的顺序让不同的使用者经历原型的不同版本来对此进行查验。

8.7.4新玩具的光辉与Hawthorne效应相关,它影响到原型的早期版本。使用者对原型的接纳使他们不想改变第一版本的任何内容,即使开发者知道必须对它加以改善。为了避免这种效应,每个早期版本可包含某些使用者不能忽略的明显的缺陷,用以鼓励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8.7.5在新玩具的光辉消逝之后,可能出现一种相反的Hawthorne效应,在其中原型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增加使用者的满意度。这意味着是停止RP并将之推向执行设计和系统组装阶段的时候了(见第9节)。

8.8快速而便宜地迭代—优化生产每个新版本的时间和费用。整个RP环路的循环过程是反

7Roethlisberger,F.J.,and Dickson,W.J.,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1939.

复进行的,并且原型宜汇集于可操作系统。要求和设计不是快速生效就是快速被驳倒,它们可以被快速改变,反映出对系统的理解的不断增长。迭代的次数取决于根据项目定义规定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经费。每次迭代宜使原型更接近可操作系统。

9执行设计和系统组装

9.1当RP完成时,采用指南E622第9节为可操作系统开发执行设计并对它进行组装、安装、和测试多半是适合的。(见指南E622第10和11节)。原型有时被可操作系统替代,有时成为可操作系统。

9.2什么时候保持、什么时候替代:

9.2.1系统开发RP方法的危险之一是不完全的原型有时会被强行投入使用,而它确宜从零开始重建。这样推迟了重建的直接费用但是却造成了将来大量的维护费用。在开始一个RP 项目之前,与之相关的每个人宜就将原型发展成可操作系统还是可操作版本需要从零开始重建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在项目开始的时候不能就此作出决议,则宜在项目定义协议中规定作这种决议的准则(见6.4)。也许只需要重建原型的一部分而不需要整体重建即可达到可操作系统要求。

9.2.2即使项目的原意图是将原型发展成可操作系统,也可以在过程中的某个时候对项目定义作适当修订,重新将原型定义为实验性的或建立-替代型的。如果已经了解到系统结构或RP工具不正确且若不从零重新开始不能使之正确,就宜作出这种决议。改变RP方法并在项目定义中融入所了解到的情况,比继续推进看起来会产生失败的可操作系统的工作强。

9.3当原型成为可操作系统时,由于原型本身不再需要重新设计,因此就没有了执行设计阶段,项目直接进入系统组装、安装和测试阶段,对原型进行优化和精炼。

9.3.1由于要快速循环迅速将一系列原型版本推向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的缘故,系统的外观通常是被忽略的。优化宜停留在使系统运行有效的这么一个阶段。为了使系统适用于操作使用,可能需要备份和控制系统。

9.3.2如果系统使用者包含不是RP团队成员的人员,则需要对他们进行使用新系统的培训。指南E625涵盖了对系统使用者、最终使用者、监督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求。

9.3.3如果要将原型用于替代一个已有的系统,则有必要从现有系统转换到新系统。这其中可能包括重新培训使用者、转换数据文件、修订手册和备份程序等。尽管新系统是由RP开发的,还是宜采用与传统系统开发项目同样详细的计划来完成系统的转换。

9.3.4用户和系统文件的原型宜与系统本身的原型一起推进。在每个分析-综合-评价环路结束时,文件宜更新到原型当前的水平。

9.3.5RP项目不会产生与传统项目相同类别是文件。系统的性质、开发工作的复杂性、使用者与开发者的关系、以及系统维护的需要,都影响项目文件的数量和内容。在RP项目结束时可能需要做一些辅助工作来制作传统系统开发过程中会制作的文件。

9.3.6文件指南E627和E1029和规范E919和ANSI/IEEE1063适用于可操作系统,即使是由RP开发的操作系统。如果一个由RP开发的系统要维持下去,则需要规范E919中所述的维护文件。如果一个系统要由非原开发使用者的任何人来使用,则需要规范E919中所述的两级用户文件。在项目结束时,返回并结束没有作为原型组成部分完成的必要的文件。

9.4如果原型的总体结构是清晰的,在一个无暇的建设得很好的系统中重新加入一个原型是最容易的。一个有限范围的原型宜用将来要将它延伸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的观念来开发。

一个原型通常需要放大去适合整个问题领域。

9.4.1原型可以通过添加在快速循环中被忽视的次要功能来扩展。

9.4.2宜修改或替换不胜任的原型组件以产生需要的执行效率。

9.4.3RP的一个策略是提供一个只由开发团队使用的使用者-系统界面。如果已经采取了这种策略并且有必要完善这个界面,则需要采用RP重做它(见7.4)。

9.5如果系统要从零开始重建,则原型充当它的行为规范。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进入对可操作系统的执行设计阶段。RP相对于传统系统开发的一个优点是原型比书面文件更能精确规范。

10项目和系统评价

10.1在一个系统可操作之后,系统和项目都采用指南E622第11节评价。这种评价收集项目中的教训供将来使用时参考。在一个传统开发项目结束时的系统评价中,可操作系统是与它的功能要求相比较的,用以确定要求满足得怎么样和对于增长存在多少容量。由于功能要求是隐含在原型中的,系统评价比较的是它的使用者(至少是参与其开发的一些使用者)感觉到(但是没有文件记载)的需求。

10.2一个RP项目对涉及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学习活动。项目目标可包括了解使用者的真是要求、了解是否一个新的创意或设计切实可行、了解新工具或计算机或一个系统的能力、或了解怎样有效地使用RP去开发计算机化的系统。项目评价需要具体化并以对其他未参与项目的人有用的形式收集了解到的经验教训。

10.3给一个RP项目选择的工具对它的结局有深远的影响。对项目的评价宜包含一个对所用工具的评价和对它们将来的改进和使用的建议。

10.4如果一个原型被用作为建设可操作系统的一个规范,则指南E622第11节的系统评价程序可以稍加修改就可以采用。原型本身提供被评价可操作系统的功能要求。

10.5如果一个原型发展成为可操作系统,则使用者的要求宜根据访谈和问卷来确定。评价者从使用者听到最多的可能是关于系统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使评价变得容易,因为用户的意见集中在评价者宜寻找的问题上,但是另一方面,也使评价变得困难,因为评价者的注意力被从干得很好的事情上引开了,而干得好的事情通常比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10.6评价报告宜记载被评价系统的功能要求,并且相同的要求宜反复用于回顾和最终评价(见指南E622第11节和E731)。原型还宜保留共随后的评价再用。原型不宜扔掉。

11大型项目中的快速原型法

11.1RP法可用于探索系统可行性和整个系统结构,开发没有很好理解的子系统或组件,和测试对系统的成功很关键的系统元素的不同设计。在一个大型项目中,可以同时开展几个RP子项目活动,让每个子项目围绕它自己独立的RP环路推进。在RP活动结束前子项目不需要同步,但不能影响到执行设计或系统组装阶段。

12关键词

12.1computerization/计算机化;computerized system/计算机化系统;documentation/文件;

evaluation/评价;functional design/功能设计;functional requirement/功能要求;implementation design/执行设计;project definition/项目定义;rapid prototyping/快速原型法;subprojects/子项目;system design/系统设计;system development/系统开发

附录(非强制性信息)

X1: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

X1.1开发一个计算机化系统的传统过程如图2所示,它包含以下6个阶段(见指南E622和术语E1013):

X1.1.1项目定义(见指南E622第6节),

X1.1.2功能要求(见指南E622第7节),

X1.1.3功能设计(见指南E622第8节),

X1.1.4执行设计(见指南E622第9节),

X1.1.5系统组装、安装、和测试(见指南E622第10节和E625和细则E731),和

X1.1.6系统评价(见指南E622第11节)。

对于这6个阶段的每个阶段,文件是一个重要的产物(见指南E627),它是作为项目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编写的,而非一个孤立的活动。文件给系统设计人员记载关于要求方面的信息,辅助文件给系统建设者记载关于设计方面的信息。要求分析、设计、和执行是分离的活动,其产生的文件被用于另外的活动中。

X1.2在计算机化系统的开发中,传统方法已经被证明有高的成功概率,但是它们存在一些问题。

X1.2.1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期望大多数的活动将要在它们被着手的第一时间做对。在指南E622中描述的传统方法被用于通过6个阶段反馈和循环的时候,纠正错误和进行更改的成本随着项目离定义的要求越远和离可操作系统更近会增加。在一个操作系统中纠正一项错误或充实一项内容比在一个仍然还在设计中的系统中去做要昂贵得多。

X1.2.2在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中,功能要求、功能设计、和执行设计是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产生的,它们被传递给使用者提意见、修改、和认可。这些文件给出错或误解提供了许多的机会。功能要求是系统开发中最为关键的和问题多发区。

X1.2.3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对于一类系统的头一个系统,系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的问题通常是理解不到的。有些系统开发项目完全直接了当,但是许多项目的要素只是被部分地理解了。在订制软件开发中,系统通常会延迟交付并且它们经常会被证明不是客户想要的。

X1.2.4从要求分析的初期到一个可操作系统的交付之间的时间有时很长。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使用者的需求可能会有明显的改变,有时改变是如此地明显以至于交付的系统会完全没有用处。

X1.3指南E622中描述的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与本指南中描述的快速原型开发方法共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X1.3.1两种方法都以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为中心。

X1.3.2两种方法都含有功能要求的确定,但是RP法会以迭代的方式精炼这些要求。

X1.3.3两种方法都含有规范。RP法在工作模型中精炼的规范,传统方法以书面的形式精炼它们。

X1.3.4两种方法都含有测试,但是RP法采用的是立即测试和纠正。

X1.3.5两种方法都通过接个阶段推进。传统方法的功能要求和功能设计阶段被RP环路取代。

X1.3.6两种方法都强调文件。在RP中,原型本身是设计的最重要的代表,而不是分离的设计文件。

X1.3.7两种方法都能在循环中推进。传统方法允许较早阶段的反馈和重复,而RP是一种固有的循环过程。

X1.3.8RP可以在最初牺牲效率和原型稳健性,但是它能在项目的稍后阶段提供这些品质。

X2:作采用快速原型法的决定介绍

RP法对于解决结构有病的系统的开发问题最为有效。用一个结构上好的RP方法去解决一个困难的或结构有病的问题保证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而且,如果合适,还以可以将原型发展成为一个可操作系统。

X2.1RP的优点:

X2.1.1建议一个模型并试用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缺乏经验的系统开发者如果不给他们教授一种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通常会落入某种形式的原型开发活动中。

X2.1.2它给使用者和开发者提供了一种一起工作去定义要求和去设计、执行、和测试一个开发中的系统的每个版本的一种组织结构。

X2.1.3它提供了一个去建立系统的构架。

X2.1.4它不需要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对。

X2.1.5它快速产生一个工作模型,通过这个模型,能更好地理解系统的性质,更好地估计生产一个可操作系统需要的时间和工作量,更快地确认设计概念,和更快地测试和修订设计。

X2.1.6它导致能更好地理解功能要求,因为:

X2.1.6.1在项目开始的时候使用者可能不知道他们需要的或想要的是什么。

X2.1.6.2开发者可能不理解使用者的要求。

X2.1.6.3如果最初的版本没有反映使用者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可以在随后的版本中通过调节反映出来。

X2.1.6.4在项目的任何初期阶段,它不需要就所有系统能力完全达成一致。

X2.1.6.5每个版本都鼓励使用者去仔细思考需要的和想要的特征。

X2.1.6.6原型开发允许使用者对实际的系统行为做出反应。

X2.1.6.7最终产物是对要求的一个更现实的、稳定的反映。

X2.1.7它能产生一个更好的使用者-系统界面。

X2.1.8原型能被方便地修改。

X2.1.9在项目开始的时候不需要准确的时间估计。

X2.1.10它能降低系统成本和根据定义更好的目标生产更好的系统。

X2.1.11迅速反馈能帮助缺乏经验的人们(开发者和使用者都包括在内)快速的学习。

X2.1.12它有效地使用有经验的人。

X2.1.13它可能缩短整个系统开发的时间。

X2.1.14它可能产生一个可修改的和可测试的操作系统。

X2.2RP的缺点:

X2.2.1它可产生效率低的系统。一个原型可能不能揭示一个系统该怎样去表现极端的行为(例如繁重的负荷、缓冲器耗尽、数据显示饱和等情况)或怎样去与其他系统组件互动。

X2.2.2它可产生缺乏可移植性或普遍性的系统。原型系统在产生它的硬件、软件、或组织环境以外的地方可能不能使用。

X2.2.3它可产生不完全的的系统。

X2.2.4它可能让用户对可操作系统产生错误的感觉。一个原型不会像长期接触的系统那样给用户一个真实的印象。

X2.2.5一个RP项目可能使用不适当的工具或选择不正确的起始点。

X2.2.6一个RP项目找到一种最佳设计的过程可能会很缓慢。

X2.2.7RP可能难于严格地按照开发时间计划来进行。

X2.2.8RP所需工具可能很贵。

X2.2.9一个原型可能以一种不充分的操作系统强行投入使用。

X2.3RP不会自动解决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的系统开发和RP中都有,有些在RP中可能还更严重。

X2.3.1产生的系统可能难以维护。

X2.3.2产生的系统可能没有充分的文件记录。

X2.3.3产生的系统可能缺乏稳健性和可靠性。

X2.3.4产生的系统可能缺乏一个充分的使用者-系统界面。这个界面可能只对开发团队有用,或它可能缺乏错误处理和恢复的功能。

X2.4RP宜在以下条件下使用:

X2.4.1对于要求或怎样建设系统的有效处理存在不确定性。

X2.4.2项目失败的风险和成本(直接货币成本或时间或工作量)在低到中等的水平。然而,RP可用于探索高风险项目中不同设计的可行性。

X2.4.3系统对软件要求量大。

X2.4.4原型小,开发团队成员不多于7个使用者和开发者。

X2.4.5使用者和开发者之间有紧密的工作关系。

X2.4.6项目的每个RP阶段能够在不多于9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X2.5在以下情况下避免使用RP:

X2.5.1项目大。但是RP可被用于开发大型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子系统和组件。

X2.5.2项目中在原型能够运行之前必须创建一个大型的数据库。

X2.5.3失败的风险或成本高(见X2.4.2)。

X2.5.4错误会威胁到生命或财产安全。例如,不适合使用原型开发一个危险环境中的实时控制系统的处理界面。(可能适合采用RP开发该过程的用户-系统界面,只要原型不与处理界面连接)。

X2.5.5系统很好理解、很好定义和很好规定,只需要往前推进建立一个版本就够了。

X3:当原型开发活动不快速时

X3.1RP中的快速意味着原型的连续版本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这个时间宜短到足够①使用者和开发者都能记住每个版本与前一版本又怎样的关系,②在一个版本的开发过程中用户要求还没有明显的改变,③使用者的兴趣还维持到的,④原型开发团队还都保留在项目中的RP阶段,⑤系统开发总时间是可以接受的。(预期的项目开发时间宜在项目定义中说明。见5节和指南E622第6节)。版本与版本之间隔几天就足够了,隔几周可能也能接受。

X3.2如果产生一个新版本的时间长,则宜采取步骤补充开发团队成员的记忆。在评价中同时提供原型的当前版本和前一版本,便于比较已经改变了的特性和行为。

X3.3如果原型的两个版本不能同时在评价中提供,则有必要记载在下一版本中需要改变的内容、在当前版本中的修改情况、和还要作怎样的修改。文件记载的可靠性比直接比较差,因为没有建议修改的特性事实上可能被修改了,而有没有文件记录描述前一版本的行为。

X3.4开发团队成员之间关于在较早版本中事物是怎样的或对它们进行了怎样的修改的意见不一致通常表明①新版本开发的速度不够快,②亦同时提供相关版本,或③对每个原型版本需要提供更多的记录文件。

X3.5如果原型开发工作进行得不够好,放弃它并采用传统系统开发方法(例如指南E622)生产这个系统,采用完全的要求和设计文件。改变方法和项目定义总比将项目朝着看起来会失败的方向继续推进要好。

X4:相关文献

ACM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Special Issue on Rapid Prototyping),Vol7,No.5,December 1982.

Agresti,W.W.,editor,“New Paradigms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Washington,DC,1986.

Fisher,G.E.,“Application Software Prototyping and Fourth Generation Languages,’’NBS

Special Publication500-148,1987.Available from the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DC20402.

IEEE1074,Software Life Cycle Processes,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nc., 345E.47th Street,New York,NY10017.

Naumann,J.D.and Jenkins,A.M.,“Prototyping;The New Paradigm for Systems Developmen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September1982,Vol16,No.3,pp. 29–44.

-over-

软件开发中的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rapid prototyping) 快速原型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它首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原型就是模型,而原型系统就是应用系统的模型。它是待构筑的实际系统的缩小比例模型,但是保留了实际系统的大部分性能。这个模型可在运行中被检查、测试、修改,直到它的性能达到用户需求为止。因而这个工作模型很快就能转换成原样的目标系统。 原型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联机的屏幕活动,这一层的目的是确定屏幕及报表的版式和内容、屏幕活动的顺序及屏幕排版的方法; 第二层是第一层的扩展,引用了数据库的交互作用及数据操作,这一层的主要目的是论证系统关键区域的操作,用户可以输入成组的事务数据,执行这些数据的模拟过程,包括出错处理; 第三层是系统的工作模型,它是系统的一个子集,其中应用的逻辑事务及数据库的交互作用可以用实际数据来操作,这一层的目的是开发一个模型,使其发展成为最终的系统规模。 原型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是一种支持用户的方法,使得用户在系统生存周期的设计阶段起到积极的作用;它能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中,由于对项目需求的分析难以一次完成,应用原型法效果更为明显。原型法的概念既适用于系统的重新开发,也适用于对系统的修改;原型法不局限于仅对开发项目中的计算机方面进行设计,第三层原型法是用于制作系统的工作模型的。快速原型法要取得成功,要求有象第四代语言(4GL)这样的良好开发环境/工具的支持。原型法可以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会扩大用户参与需求分析、初步设计及详细设计等阶段的活动,加深对系统的理解。近年来,快速原型法的思想也被应用于产品的开发活动中。 快速原型方法与开发的风险管理 软件系统往往体现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要符合一定的使用目的。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主题。这一现实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实现实际功能的软件系统,体现在需求、技术实现手段、应用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软件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快速变化这一事实,人们对于以后的预测能力也越来越有限,有时根本难以明确未来的需求,只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因此直接导致了软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一现实,特别是应用软件,直接与这种变化紧密相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习题与答案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一、选择题 1.以下各点中()不属于“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 A 、效率 B、输入资源 C、活动 D、价值 2.以下各点中,()不是UC矩阵的作用之一。 A、进行数据的完整性和匹配性检验 B、划分子系统 C、生成数据流程图 D、在网络中进行数据资源的分布 3.以下各点中,()不是诺兰阶段模型中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之一。 A、初装 B、蔓延 C、成长 D、成熟 4.U/C矩阵是用来进行( )的方法。 A、系统开发 B、系统分析 C、子系统划分 D、系统规划 5.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开发策略上强调(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系统调查 D、系统设计 6.原型法开发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A.系统重用性好 B.项目易管理和控制 C.系统开发费用低 D.用户要求可较好满足 7.关于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谓关键要素是指关系到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B.在一个企业中关键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C.关键要素是企业最先要解决、投资最先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 D.同一行业的企业有类似的关键因素 8.MIS的战略规划主要是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A.设计与实施工作B.长期的、重大的发展方向目标 C.与其它系统的关系D.工作环境与条件。 9.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

A、由分解到抽象 B、自顶向下,由细到粗,逐步抽象 C、自下而上,由抽象到具体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10.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 A、系统的业务流程的细节 B、系统的数据流程 C、系统是什么 D、系统的开发工具等 11.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的首要任务 B、总体规划位于系统分析之后 C、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相对容易的阶段 D、总体规划阶段应当包含数据流程分析 二.填空题 1.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有__自下而上__和__自上而下___两种. 2.“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主要缺点是___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__. 3.“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的主要优点是___整体性和逻辑性强__. 4.“自上而下”的策略适用于_大_型系统的设计,而“自下而上”的策略适用于_小_型系统的设计. 5.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__组织结构__. 6.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可分为系统分析,__系统设计__和__系统实施__三个阶段. 7.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8.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9.MIS的战略规划可以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10.BSP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信息系统结构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11.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12.原型法贯彻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信息管理系统常用开发方法分类

信息管理系统常用开发方法分类 在系统开发的早期,由于缺乏系统开发思想,没能形成工程的概念,以至于60年代出现了所谓“软件危机”,也促使了一门新科学——“软件工程”的诞生。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者对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了许多开发方法,其中常用的有结构化法(Structured Development),原型法(Prototyping Development),面向对象法(Object_Oriented Development)三种。1.结构化法 结构化法体现了自顶向下、结构化、生命周期思想的系统开发方法,主要包括: 1) 结构化分析设计技术(structured analysis design technique); 2) 约当(E. Yourdon)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3)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4) 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 提出的战略数据规划法;IEM 5) 我国专家提出的映射模型设计法(RMDM)和信息系统设计工程综合分析法(IDEA); 6) 杰克逊提出的JSP(Jackson structured program)和JSD(Jackson system development); 7) 哈兰.米尔斯(Harlan D. Mills)提出的系统开发的黑箱(black box)理论及其相应的分析设计方法等。 结构化法是基于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以用户至上为原则,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等手段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应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见图1),主要应用的结构化设计方法有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结构化编程(Structured Program)。 结构化分析(SA),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采用结构化分析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分解”和“抽象”两种方式。在这一阶段采用了诸如数据流程图(DFD)、数据字典(DD)、处理逻辑表达(PL)、数据存储规范化(NF)及数据立即存取图(DIAD)等工具或理论。通过SA过程就能得到一个系统的抽象的逻辑模型。 结构化设计(SD)是对SA阶段提出的逻辑模型进行计划性的设计。通过SD工作过程,尽可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可变性、可控性和工作质量。SD的工作主要包括代码设计、文件/数据库设计、I/O设计、模块功能设计和处理过程设计。SD提供了一整套设计工具、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采用影射思想由DFD图得到SC图。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可实施的系统的逻辑模型。 结构化程序设计(SP)是采用一些基本的控制结构(IF…ELSE…ENDIF、DO WHILE…ENDDO、DO CASE…CASE…ENDDO等)工具,采用自顶向下地扩展、模块化、逐步求精原则从事程序代码设计,以得到一个现实的物理模型。 2.原型法 原型法基于新一代的系统开发工具和快速开发方法, 主要包括: 1)原型方法及其分支(如瀑布型和快速型方法); 2)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方法); 3)为建立专用的信息系统开发生成工具的环境,用于定义和生成实际系统的方法。 原型法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法LC相比摈弃了一步步周密细致地调查、分析、整理文档、再进行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繁琐过程而快速构造系统的物理原型。但是,并不能说开发人员用原型法就没有一个分析、设计、实施的过程。实际上开发人员在运用原型法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系统进行了一个分析、设计、比较的过程,才能快速构造一个原型系统,这个原型系统蕴含着开发人员分析、设计、比较的思路,只不过开发人员直接用物理模型表达了对系统的理解,而省却了结构化法中的大量的文档资料。 3.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OO)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 它与原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有一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复习资料及答案解析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 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是() A.人、信息、信息技术 B.人、计算机、系统 C.计算机、信息、网络 D.系统、计算机、信息 2.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般分为() 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B.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C.程序、数据和文档D.程序和数据 3. 一门课可以由多名学生选修,一个学生也可以选修课程,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 A.1:1 B.1:n C.n:1 D.m:n 4. 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要点是() A.由顶向下 B.由底向上 C.集中 D.分散平等 5.最适合应用原型法开发的系统是() A.数据关系较复杂、数据量大的系统 B.用户需求较难定义的、规模较小的系统 C.用户需求较明确、规模较大的系统 D.运算关系复杂、运算工作量大的 6. CRM和ERP分别指的是() A. 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 B. 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C. 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 D.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 7. 数据库设计属于()阶段。 A.系统分析B.系统设计C.系统实施D.系统运行 8. 某大学的学生学号(共7位)按如下规定生成:前两位表示年级,中间两位表示系,后三位表示顺序号。例如:9704026表示1997年入学,在计算机系,第26名注册,这种代码属于() A.顺序码 B.层次码 C.系列顺序码 D.矩形码 9. 实际上,系统分析的结果就是要给出系统的() A.物理设计 B.总体设计 C.逻辑设计 D.系统设计

10.为了解决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应提供某两种结构之间的映像,这两种结构为() A.物理结构与用户结构 B.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 C.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 D.概念结构与逻辑结构 11.关于计算机辅助管理不正确的叙述是() A.事务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B.事务处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C.决策支持系统一般比管理信息系统规模大 D.决策支持系统一般嵌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 12.数据流程图具有() A.概括性和具体性 B.具体性和抽象性 C.抽象性和概括性 D.直观性和具体性 13.数据处理的两大类方式是() A.成批处理和顺序处理方式 B.成批处理和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C.顺序处理和直接处理方式 D.顺序处理和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14.子系统划分方法中最好的方法是()。 A.功能划分 B.顺序划分 C.数据划分 D.过程划分 15.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原型是() A.系统的概念模型 B.系统的逻辑模型 C.系统的物理模型 D.可运行的模型 16.原理上可行得通的系统是() A.概念系统 B.逻辑系统 C.物理系统 D.实在系统 17.下列不属于配送系统的主要子系统的是() A.顾客定单子系统 B.库存补充子系统 C.资金管理子系统 D.账目维护子系统 18.系统分析阶段工作的依据是()。 A.总体规范方案报告 B.系统设计报告 C.系统可行性报告 D.系统实施报告 19.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所处的阶段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维护 20、企业中物流与信息流的不同特征是()。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专业重点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或提示 1.1 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答] 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的概念不同于数据。数据(Data,又称资料)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的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做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因为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1.4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答] 凡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通常,信息系统技术就是指计算机系统技术、通信系统技术,以及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技术。这些技术从以下几方面给管理提供支持: 1. 作为工具提高数据处理、事务处理的效率; 2. 支持决策过程,如决策支持系统; 3. 支持战略管理,提高竞争优势; 4. 作为驱动力推进管理变革,如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等。 1.7 试述信息系统对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 信息系统会改变人类的工作性质。例如,信息系统使中下层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多的精力考虑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终端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利用微型机解决要处理的问题,甚至就在家中上班;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都发生变化,这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和物流成本,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正在进一步向家庭、教育和娱乐方面渗透,这些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信息系统作为一种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的工具,和任何工具一样,有可能带来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带来不利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以网上信息传播为例。利用网络,特别是通过Internet建立教育网站、虚拟图书馆等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共享,但另一方面,网上宣传凶杀、色情等有害的信息却对人们产生负面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取缔和制裁,并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或提示 2.2从层次上划分,MIS可分为哪几类?从系统功能和服务对象划分又如何呢? [答] 从层次上划分,MIS可以分为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从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对象上划分,MIS可分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型管

快速原型方法与软件开发中的风险管理

快速原型方法与软件开发中的风险管理 软件系统往往体现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要符合一定的使用目的。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主题。这一现实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实现实际功能的软件系统,体现在需求、技术实现手段、应用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软件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快速变化这一事实,人们对于以后的预测能力也越来越有限,有时根本难以明确未来的需求,只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因此直接导致了软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一现实,特别是应用软件,直接与这种变化紧密相连。 但是,软件开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软件系统从需求、设计、开发到投入使用,这一周期都不会很短,即从需求产生到实际能够投入使用这段时间,其本身就已经成为应用软件自身的风险,很可能当一个软件开发完成的时候,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发出来的软件已经不适用了。软件生命周期已经缩短,特别是应用软件,随着新业务的市场窗口变窄的趋势,其自身的寿命周期也在缩短。快速投放市场已经成为软件系统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给软件产品带来的风险,成本控制也成为软件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需求变化的风险的评估来重新认识软件寿命周期,以合理的成本完成软件开发,也已经成为对软件产品管理者的一个挑战。 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主要使用瀑布式顺序开发方法,包括需求分析和定义、系统设计、实现和单元测试、系统集成测试、运行维护等多个阶段,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全面、严谨,但最大的缺陷,就是过程一旦启动就难以适

应变化。这一方法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能够提出明确的需求。当面对快速变化、甚至是根本不明确的需求时,这种假设根本上就不成立,因此这种传统的开发方法的缺点就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应用软件的开发,由于它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使用这种传统的开发方法,已经难以为继。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快速、成本合理的软件开发方法。 快速原型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开发更加迅速、更加成本合理的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确切定义出需求,明确软件要实现的功能是什么,而这恰恰也是最困难的过程,因为现在许多用户在初期只有一个隐约的、大致的考虑,根本不可能提出具体明确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使用快速原型进行反复交流、细化需求,就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一个软件的原型,主要是模拟重要的功能和界面,但是一般不考虑运行效率,也不考虑系统的健壮性,出错处理也考虑不多,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实际描述概念中的结构,使用户能够检测与其概念的一致性和概念的可用性。 目前主要有两种快速原型方法: ·丢弃原型(Throw-away prototyping)。其目标只是为了明确需求,使用最简单的开发方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一个可工作的系统,该系统只关注功能,不考虑开发工具、性能、容错、未来实际运行环境等。通过反复与客户交流和修改原型,使原型的功能能够充分体现客户需求。在明确了需求之后,原型就会被丢弃。以后软件的开发将根据明确了的需求按照传统的工程化方法来开发。 ·进化原型(Evolutionary prototyping)。其目标就是与客户一起工作,从一个原始的需求的轮廓开始,逐步改进,最终发展成为符合实际需要的系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怎么解决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怎么解决 1.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有偏差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评价侧重计算机硬件配置.而不是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深度.这种误读给国内外许多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带来惨重损失。 2.目标不明确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前调研不够充分,分析不够清楚明了,就比如开发的工作人员中,对整个系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基本的,明确的、全面的的概念,就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下去,进行设计和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设计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使得系统开发失败,重新开发设计,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 3.开发时忽视了高层领导者的态度 有时候开发人员本着自己的意愿设计并开发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尽管系统很好,但领导不满意属下擅自动手,不听指挥,从而浪费了时间,资源和心血,还加剧了与领导之间的隔阂。并且在没有领导的授权和支持下,能开发出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很是艰难。 4.开发时缺乏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并且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较差 “只要熟练掌握几门计算机语言,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编码只不过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多人群体性的任务,需要很好的合作与协调,没有这些很难开发出所需要的系统,并且会使系统开发周期变长,无针对性。 5.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落后 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又脱离实践,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的编程技巧能力培养,而忽视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差,系统开发本身还缺乏一套严格的理论基础以及缺少一套简单有力的开发工具。 6.开发后缺乏软件测试,并且安全性有待提高 软件测试是开发过程的必要过程,不进行的话,很难知道是否达到预先的要求,实现想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性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山寨,盗版比较猖獗,这增加了开发的成本并严重影响了更新的速度。

【良心出品】管理信息系统答案(薛华成第五版)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它和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有什么不同?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必须有计算机不一定有计算机 是个机器系统是个人-机系统 是个技术系统是个社会-技术系统 主要内容为软硬件主要内容为信息 专家队伍建造管理系统队伍建造 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它是由人组成,而且有经济和政治运动的系统,另一方面有涉及计算机系统,因而它是个社会-技术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有几种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类的?你认为有什么分类方法? 依据信息系统不同的目标、特点,它可以分为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依据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它可分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特点是什么?有几种开发方式?各有哪些长处和缺点 系统开发方式有多种,企业组织应根据其资源情况、技术力量、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自行开发:通过自行开发可以得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满意的系统,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缺点是开发周期往往较长。自行开发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有足够的技术力量,需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咨询。 委托开发:委托开发从用户角度最省事,但必须配备精通业务的管理人员参加,经常检查和督促。这种开发方式一般费用较高,系统维护比较困难。 联合开发:联合开发对于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最有利,系统维护也比较方便。条件是企业组织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力量,合作双方要精密协作和配合。 购买现成软件:购买现成软件最省事。但很难买到完全适合本单位的软件。购买现成软件包需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 4.生命周期开发方式每阶段的重点是什么?请评述生命周期法开发的问题和困难。 三个成功要素: ?合理确定系统目标 ?组织系统性队伍 ?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 问题与困难: ?系统分析阶段技术人员的人力耗费是很多的 ?开发信息系统不应当把买机器放在第一位 ?程序的编写要在很晚才进行 第二章 1.管理的定义是什么?管理和其他许可在性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 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 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目标产出 2.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试几个实用的例子加以描述。 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非随机的可鉴别的符号。它可以是字母、数字或其他

实验2 图书管理原型系统开发

[实验2] 图书管理原型系统开发 实验目的: 1.通过开发一个小型图书管理原型系统,懂得如何使用ACCESS; 2.理解开发信息系统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开发过程。 实验步骤: 1、创建数据库 (1)启动Access,单击“创建”按钮,建立“图书管理”数据库; (2)通过导入方式,把Excel中的图书、读者、借阅3张工作表的内容导入数据库中,并保存成图书、读者、借阅3张表。 点击菜单“外部数据”——“EXCEL”。 2、设计查询 要求:查询读者所借阅图书的情况。 (1)点击菜单“创建”——“查询设计” (2)注意: 排序:按借阅日期降序 条件:借书证号键入〔请输入读者借书证号:〕(方括号表示其为参数查询)

3、设计窗体 点击菜单“创建”——“窗体向导” 图1 主窗体和子窗体 4、设计报表 点击菜单“创建”——“报表向导” 图2 报表设计界面 5、设计宏 (1)创建3个打开表的宏 点击菜单“创建”——“宏”,选择Opentable ,分别选3张表,宏名为宏1、宏2、宏3; (2)创建“退出系统”的宏 点击菜单“创建”——“宏”,选择Closewindow ,操作参数的“对象类型”选“窗体”,并在“对象名称”中填入相应窗体的名称“主窗体”(此窗体在接下来的步骤中设计)。6、建立主窗体 (1)点击菜单“创建”——“窗体设计”,从工具栏中拖动自己想要的控件。 这里仅指定一个标签和一个图像对象,下面建8个命令按钮,分别对应我们已经制作的

3张表,2个窗体,1个报表,1个查询和一个退出系统的宏。 图3 封面设计 (2)用命令按钮向导完成设计。选择“杂项”中的“运行宏”,如图4所示。 图4 命令向导按钮 单击“下一步”后,选择希望运行的宏“宏1”,表示按此按钮即可打开前门设置宏时的数据表,如图5所示。

原型法和结构化系统开发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包括哪些步骤?与原型法相比,有什么缺点 随着金融领域计算机应用的快速普及,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项目风险也越来越高,尤其在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面临需求不明确、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传统的基于瀑布模型的开发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快速原型法通过构建一个含有目标系统主要特征的“软件样机”,实现产品设计的快速评价、优化改进、功能试验、性能试验,用户通过测试原型,可以亲身体会目标系统的大致功能、性能等,同时也可启发用户的思路,反馈给开发人员,使需求更台理、明确.使设计更符合应用需要。 一、选择 1.以下各点中(A )不属于“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 A 效率 B 输入资源 C 活动 D 价值 2.在以下各点中,(D )不属于“业务流程”的特点: A 目标性 B 动态性 C 整体性 D 环境适应性 3.以下各点中,(C )不是UC矩阵的作用之一: A 进行数据的完整性和匹配性检验 B 划分子系统

C 生成数据流程图 D 在网络中进行数据资源的分布 4.在以下系统规划方法中,(D )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A 价值链分析法 B 企业系统规划法 C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D 关键成功因素法 5.以下各点中,(C )不是诺兰阶段模型中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之一: A 初装 B 蔓延 C 成长 6.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该方法具有哪些特点?[答] D 成熟 二、判断 1.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需要一定的软件环境的支持。(正确) 2.原型法特别适合对大型系统的开发。(错误) 3.UC矩阵的每一列(数据列)中应当至少有一个以上的“U”。(正确) 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之一是工作繁琐、工作量大。(正确) 5.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可以不进行需求分析。(错误) 6.通常,“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正确) 7.建立信息系统是企业进行流程再造的有力工具之一。(正确) 8.BSP方法规划信息系统的缺点之一是,其规划的信息系统不能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懂得系统开发的原则、系统开发的方式、开发的策略、开发的组织工作与项目管理的内容;掌握结构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开发过程和各自的优缺点;理解面向对象法和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基本内容 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1.系统开发的任务:系统开发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核心是设计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2.系统开发的特点:复杂性、基于原系统、高于原系统、一把手工程、产品是无形的。 3.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面向用户原则、系统性原则、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逐步规范发展的原则。 4.系统开发的主要风险:投入超计划、系统性能比预期差、没获得预期收益,有的甚至导致完全失败。 二、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遵照用户至上的原则,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提出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到系统完全建成的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这5个阶段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与评价。按照规定的步骤和任务要求,使用图表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采用自顶向下整体分析和设计,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优点: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区分工作区间、设计方法结构化、文件标准化和文献化。 缺点:开发周期长、繁琐,使用工具落后、不能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变化、不直观,用户最后才能看到真实模型。 2.原型法 原型法: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并将其演示给用户,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意见和评价对这个原型进行修改,如此反复,逐步完善,直到用户完全满意为止。 原型法的类型:丢弃式原型法、演化式原型法、递增式原型法。 优点:减少开发时间,提高系统开发效率、改进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户满意程度高、应变能力强。 缺点:开发工具要求高、对大型系统或复杂性高的系统不适用、管理水平要求高。 3.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面向对象方法的技术把对象的属性(数据)和处理(方法)封装在一起,通过子类对父类的继承,使得软件便于维护和扩充,提高了软件的可复用性。 面向对象法的术语:对象、类、消息、继承、封装。 优点: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对象客体的描述与软件结构之间的转换,解决了传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结构不一致的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从分析和设计到软件模块多次转换的繁杂过程。 缺点: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支持才可以应用,对大型的系统可能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

GIS原型系统开发报告材料

GIS原型系统开发报告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14131 团队:Big big six 组长:蒋文佳 组员:张金生、张志鹏、赵泽军、罗文森、熊慧敏

目录 1 引言 (4) 1.1 项目背景 (4) 1.2 系统需求分析 (4) 1.3 可行性分析 (4) 1.4 项目组成员简介 (5) 1.5 项目管理 (5) 1.5.1 评分标准 (5) 2 软件安装与卸载 (5) 2.1 GIS原型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5) 2.1.1 三级标题 (5) 2.1.2 三级标题 (5) 2.1.3 三级标题 (5) 2.2 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与卸载 (5) 2.2.1 三级标题 (5) 2.2.2 三级标题 (5) 2.2.3 三级标题 (5) 3 软件功能与特点 (6) 3.1 软件特色 (6) 3.1.1 软件界面介绍 (6) 3.2 要素的存储与查询 (6) 3.2.1 点要素 (6) 3.2.2 线要素 (6) 3.2.3 区要素 (6) 3.3 要素的可视化 (6) 3.3.1 点要素 (6) 3.3.2 线要素 (7) 3.3.3 区要素 (7) 3.4 要素的编辑 (7) 3.4.1 点要素 (7) 3.4.2 线要素 (7) 3.4.3 区要素 (7)

4 软件扩展模块 (7) 4.1 测距 (7) 4.1.1 三级标题 (7) 4.1.2 三级标题 (7) 4.1.3 三级标题 (7) 4.2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8) 4.2.1 三级标题 (8) 4.2.2 三级标题 (8) 4.2.3 三级标题 (8) 4.3.3 三级标题 (8) 5 小结 (8) 附录: (10)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1.1项目背景 该项目的主题是GIS基础软件系统的开发,主要目的是做一个能实现基本GIS软件功能的系统,例如点、线、面元素的存储、查询、可视化、编辑等,面向对象主要为需要对图形做基本矢量化操作或者对数据进行数字高程模型三维可视化的用户。 1.2系统需求分析 见附录里面软件规格说明书 1.3可行性分析 1.4项目组成员简介 开发团队:Big big six 项目经理:蒋文佳 项目成员:张金生、张志鹏、赵泽军、罗文森、熊慧敏 1.5项目管理 1.5.1 评分标准 实习迟到10min以上周例会无故缺 席 任务未做积极发言实习态度 蒋文佳张金生张志鹏

管理信息系统补充习题3及答案

2012管理信息系统补充习题三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包括封装性、__继承性___、和多态性。 2.通常开发MIS时采用自上而下和__自下而上______两种策略的结合,前者用于定义整个系统,后者用乎逐步开发。 3.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有生命周期法、_面向对象法___、___原型法_和CASE方法等多种。 4. 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管理与评价几个阶段 二、选择题 1.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是( C ) A.模块化 B.集成化 C.自底向上,逐步求精 D.规范化 2.用原型法开发系统时,使用、评价系统原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B ) A.修改与完善系统原型 B.征求用户对系统原型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C.扩展系统功能 D.研制者分析、评价已建原型 3. 最适合应用原型法开发的系统是 ( A ) 。 A. 用户需求较难定义的、规模较小的系统 B. 用户需求较明确、规模较大的系统 C. 数据关系较复杂、数据量大的系统 D. 运算关系复杂、运算工作量大的系统 4.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先要提供一个原型,再不断完善,原型是( D ) A、系统的概念模型 B、系统的逻辑模型 C、系统的物理模型 D、可运行的模型 5.系统开发的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是( A )。 A.能更确切地获取用户需求 B.能提高系统开发文档的规范性 C.能合理设计软件的模块结构 D.能提高编程的效率 三、判断题 1.原型法适合于开发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错误) 2.把一组对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抽象并存储在一个类中的能力,是面向对象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正确) 3.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需要一定的软件环境的支持。(正确) 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之一是工作繁琐、工作量大。(正确) 5.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可以不进行需求分析。(错误) 6.通常,“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正确)

快速原型法--资料

“快速原型法”在项目开发中的成功案例 项目型软件的开发流程,通常会包括七个步骤:第一步:需求调研分析;第二步:概要设计;第三步:详细设计;第四步:编码;第五步:测试;第六步:软件交付准备;第七步:验收与收尾工作。 在项目型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依据软件工程思想的标准,遵循软件开发流程(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一步步的操作是最正统和最标准而且有效的做法,项目组人员的理解并落实这一点,整个项目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狭义的项目组成员是指软件公司的人员,广义的项目组成员还应该包括客户方,对于客户来说,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由于项目组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会有差异(比如项目开发方的长处在计算机方面,而合作方在专业知识),再加上沟通不畅等因素,会给项目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甲乙双方对于研发成果存在争议、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等。 简单谈一下Byteh经历的一个项目情况。由于项目的专业性,摆在项目组人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解需求其次才是后续步骤。如果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风险。 我方项目组果断决定采用快速原型法和敏捷开发的思想作为此次项目开发的主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在获取用户原始需求后迅速理解开发出一个雏形,把一个能看到的软件界面反馈给用户去探讨更进一步的需求,去更准确的把握用户需求,反复迭代。这点对甲乙双方都是有利的,当你拿着一堆文档让客户确认需求签字,从文档上看双方理解一致就签字了,然而等中期汇报做出来成果会发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下次再签字肯定就会犹豫了…… 下图来自网上,说明了各方理解的“需求”和成果的差异:

重大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重大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XX市东城区重大项目管理系统三期需求及原型设计说明书 一、背景 经过XX市东城区重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两期项目的建设,目前东城区重大项目协调办公室已经拥有一套较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完成了数据的采、管、用全流程,但是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不断发展深入,新型的业务手段不断拓展如;移动端APP、微信等方式。项目前两期建设主要是以数据信息的采集、汇集、为主,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和发展,便于使用者摆脱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追身办公,亟需将数据的应用分析内容、成果以移动端服务的形式推送给各级数据使用者。 二、主要需求 项目以web+app形式开发,项目分为前端用户app和后端管理系统(web)两部分,前端app主要负责项目巡查人员通过手机照相等手段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项目进度申报、主要领导随时、按期进行项目进展情况查看,项目申报提醒等功能。后端采用web方式,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项目初始化(项目名称、位置、负责人、基础信息录入)等工作。项目部属于XX市东城区电子

政务外网DMZ区,以便工作人员在互联网可以使用本app进行项目进展申报。具体功能如下: 1、项目展示和管理: App首页为项目展示和管理,项目基础信息由后台进行初始化录入工作,并进行权限分配,以确保人与项目的对应关系。领导和主管人员可在首页看到所有项目,点击任何一个项目,即可进入该项目的项目页面,包括项目基础信息,项目位置地图截图,卫星图截图,以及项目历史进展情况及当前项目进展情况。现场项目负责人则只能看到本人所负责的项目,点击项目进入项目具体情况后,可看到项目基础信息,便于查阅,同时可看到自立项起该项目的历史进展记录,还可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维护(+号)按钮,新增最新项目信息。 此页面显示项目的数量,取决于登陆用户的权限,领导及主管部门可以全部可见,项目巡查人员则只能看到与自己相关的项目。每个项目均链接到项目详情页。 上述两个页面的内容,由管理后端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工作,并在app前端进行展示。 项目详情页的第三页,是项目进展页,项目进展页则由具体使用app的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传现场照片和说明文字。项目进展页如下图所示: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及学习指南 适用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 学时数: 48 学分数:3 学分 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是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认识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用计算机的知识为实际问题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掌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分析、设计和实施的方法,提高上机操作技术。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网上学习和集中讨论同学要了解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掌握用结构化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和步骤,具体掌握通过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为现行系统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并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新系统(目标系统)逻辑模型、再将新系统(目标系统)逻辑模型转化为新系统(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方法和步骤。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要会使用过去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计算机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管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为本课程提供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构成和建立计算机的网络体系打下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本课程提供编写源程序的能力;经济学和管理学为本课程提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定量优化技术课程为建立预测、分析和决策等的经济模型打下基础。应该说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科学的结合。 特别说明:该两个专业紧接着要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该课程和《管理信息系统》是紧密结合的。 网上学习要求、作业内容与考试方式 信息管理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该课程总学时为48,其中32用于网上学习,16学时用于集中面授和讨论。网上学习的情况,通过课堂讨论以及交作业的方式进

演化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演化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概略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先进的IS开发工具的支持下,快速地实现一个能反映用户当前最迫切需求的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运行并逐步改进,基本满足这个需求后,再逐步扩充其功能。因此,首先要把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而又容易把握的若干个小系统,并选定其中一个作为第一期工程,然后在首轮开发中快速地得到其初始原型。本节以数据库(DB)设计为中心,使用Visual FoxPro(VFP)6.0,对某商业企业以其仓库的进、销、存信息系统为第一期工程,讨论用原型法开发首轮原型的具体过程。这里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做得比较规范,叙述也是直线推进,是为使学生把握全貌。原型法的各轮开发都是只要做概略分析与设计就动手实现,并且是不断反复而非直线推进的。讨论中假定读者已经学过并熟悉VFP6.0。因此,有关VFP6.0的知识和程序设计这里不再重复,不熟悉的读者可参见有关的书籍。 11.4.1 系统首轮概要分析 仓库进、销、存(进货、销售、存储)管理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效益的关键。建立仓库进、销、存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使企业能做到合理进货、及时销售、库存量最小、周转灵活、没有积压,使企业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一. 需求初步分析 1.组织结构概况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该商业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如图11.3所示,图中只简单地给出与仓库进、销、存业务相关部分的结构层次图。供应部负责进货业务;销售部负责销售业务;仓储部下有三个仓库,负责存储各类商品。 图11.3某商业企业仓库的进、销、存组织机构图 2.业务流程概况 业务流程分析简述如下: J.进货管理 接受供应部门交来的进货单,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与已到货物核对,单物不符则退回,相符则把货物入库,在库存台帐各相关帐页中登入进货栏并修改库存栏。 P.盘存管理 接受仓储部门交来的盘存通知,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依库存台帐盘点货物,填写盘存明细表,按处理意见,登记库存台帐相应货物页,对使现存量少于最小存量者,登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 T.提货管理 接受销售部门交来的订货单,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与库存台帐核对,缺货项填缺货单交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答案 第3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D 5.D 6.C 7.C 8.A9.A10.D11.A12.C13.D14.D 15.C16.D 17.C18.A19.B20.D21.B 22.D23.D 24.B 25.D 二、多选题 1.ABD 2.ABD 3.AC 4.AC 5.ABC 三、填空题 1.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2.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 3.整体性和逻辑性强 4.小,大中 5.结构化设计 6.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7.自下而下 8.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程 9.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四、判断改错题 1.F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虽然开发周期较长,但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普遍使用的方法。 2.T 3.F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系统规划和分析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F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虽然思想不一样,但可以结合使用,先用原型化的过程获取需求,然后按照生命周期法的步骤进行设计实施。 5.T 6.F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7.T 五、名词解释 1.生命周期: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一个由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系统的生命周期。 2.原型法:原型法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初始模型),从而使用户及早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型不断提炼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原型设计,直至使原型变成最终系统。 3.对象: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程序世界里的抽象表示,或者说,是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