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过程观比较及其对

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认知发展过程观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理论体系中最能体现两人建构主义特色的思想,其他具体观点的阐述和展开都是在其基础之上。比较

认知发展过程观,能更深入地理解两位建构主义大师认知发展观的异同和差异的

实质所在。本将联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相关观点,从发展的实质、动力和影响因

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位心理学家的发展过程观。从其差异加深对认知发展过程实

质的理解;从其相通互补之处进一步联系实际,讨论建构主义心理发展过程观对

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过程

前言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建构主义开出的两朵璀璨的智慧之花,对于两人观点的对比,有学者这样表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之间的差异可以类比为物理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差异,两者对研究的材料和机体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理解,前者是探索产生变化的材料和机体自身是什么,后者是探索环境介质的不同方面如何引起了机体的变化。在这些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过程观的理解是他们进行其他理论论证的基本论据,使其理论大厦站得稳脚的坚实基础。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主体的相互活动过程、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内容和机制探究,都是两人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论点。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大背景下,对比研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过程观,能加深对其整体观点理解,进而从差异中把握其互补性来思考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

一、心理发展过程本质理解的差异及其背景探究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生理驱动力导致了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出现(即一种平衡状态)。儿童的认知发展间接地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认知冲突起作用 ,即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平衡化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 ,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系统论、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机能主义的生物学观点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根源。他相信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统一体,社会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实体的和观念的东西都是共存在一个统一体中。他也承认:“人是社会的生物,

而社会则改变着、促进着、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着某些智力机制。”他在《智力心理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彪勒的思维心理学只讲内因不讲发展;格式塔心理学派重内因、外因相互关系而轻发展;桑代克的心理学研究重视内因、发展而漠视外因作用;联想心理学派重外因、发展而轻视内因。从皮亚杰的个人经历来看,他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生物学的知识对其心理学的研究及方法的探讨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顺应“同化“适应”“平衡”等概念改造为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使之成为解释认知结构发展的有效手段。皮氏曾明确表示:“如果说逻辑学、数学或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构并不依赖心理学,那么他们在认识论上则要依靠心理学而心理学正是依靠生物学来解释。”可见,研究生命发展的生物学成为皮亚杰探认知发展的物质性工具。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在皮亚杰长达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其研究成果都深深地打上了生物学的烙印。

维果茨基更加感兴趣于探究外部世界和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二元关系。他认为发展过程并不是儿童绝对内部的活动,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维果斯基生活在苏联建国初期,在当时的苏联学术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非常激烈,反映在心理学领域的纷争也很激烈。无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影响了维果斯基的研究,正如维果斯基所言:“心理学的危机首先在这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的危机,是由于科学的实际材料与方法论基础处于尖锐矛盾而产生的, 危机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他创建的文化历史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质量互变观、辩证否定观和理论联系实际观。

在研究发展过程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运用了不同的单元分析方法。单元分析的问题也是比较研究两位心理学家思想的要点之一。维果茨基则坚信社会的分析单元 ,即心理机能的发展源于社会、人际关系和文化,外部的影响是中心的而不是外在的,贯穿在发展改变的过程中。这样的单元既包括他人也包括儿童个体。在对发展过程本质的理解中 ,皮亚杰所强调的平衡是儿童内部的平衡,而且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就外部环境而言 ,皮亚杰认为社会影响和人际影响 ,只是为平衡化的形成提供条件—认知冲突导致的不平衡。维果茨基在反驳皮亚杰观点的同时,也弥补了皮亚杰的生物内驱力理论的片面性。但他并没有充分注意到发展的产生是与生理机能相适应的,在这一点上 ,皮亚杰的思想恰好又对维果茨基的观点做了修正。由此,不难看出,在对发展过程本质的理解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显示了互补性。

二、心理发展过程观对比

(一)认知发展过程的动力—“平衡”与“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

程,发展的平衡带动了主体经验的学习。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认为: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取决于教学, 因此,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智力活动的特点及发展速度。

(二)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心理内机制”与“心理间机制”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重视儿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对皮亚杰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新事物的构造的机制问题,而这种机制使我们需要有我们称为反省抽象和自动调节这类具有解释作用的因素。”儿童的现实机制虽是,内在的”即不是心理学家外加的或附加的,但却不是“预成的”。皮亚杰所揭示的发展机制主要有同化与顺化反省抽象和平衡过程。应该看到,皮亚杰的机制是一种心理内机制。即是说,这种机制是内在于个体自身之中的。皮亚杰说,发展的“内部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建构过程色”它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即是说,个体以一系列主动补偿作用来反应外部的干扰,而且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的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偿系统。维果茨基在把“平衡”作为基本机制方面与皮亚杰是一致的。他强调,人适应自然的特殊形式与动物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没有各种新的行为形式,如果没有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这一基本的机制,那么,作为人类全部历史生活的基础的新的适应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的。”

维果茨基的心理机制概念虽然没有皮亚杰那么精细和微观化,但他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我们可称之为“心理间机制”的东西。根据维果茨基的中介或称“中介活动”、“社会文化中介“理论,心理机制本身有“文化历史的”和“个体的”两个方面的基础。但它首先出现在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中。这样,中介就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组成,即“同化”正如列昂节夫所说,“个体的活动同化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经验史。个体是社会文化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当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文化传递被个体所内化时,就可以激活个体内部的中介。但从内部去激活中介需要一种心理工具,即作为内部语言的符号系统。符号作为一种意义系统就成为个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媒介”。这样,皮亚杰那里的心理内机制一格式一,在维果茨基这里就成为心理间机制一符号或意义一。显然,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心理机制概念具有在新起点上统一起来的基础。一旦我们超越了心理内与心理间机制的简单对立,则我们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心理机制理论。

(三)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模式—“从外到内”建构与“从内到外”建构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来描述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两种发展观的不同,但若是简单地强调二者的对立,则就从根本上未能抓往两位大思想家的精神实质。应该说,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维果茨基,他们都为我们进一步发挥和拓展他们的发展观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首先,皮亚杰的从内到外发展,也许可以说他本人没有更多地注意到发展的文化维度,或符号维度甚至意义的维度如他确实强调“像方面”或符号方面要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