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训练第七课:启蒙运动(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训练第七课:启蒙运动(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训练第七课:启蒙运动(含答案解析)

第七课:启蒙运动

1.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上述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2.卢梭指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

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

3.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这表明康德( )

A.反对暴力革命B.主张自由和理性

C.反对财产平等D.主张实行法治

4.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对“启蒙思想”这一概念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

C.批判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

D.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

5.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欧洲君主专制的盛行B.封建教会势力的强大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D.启蒙思想家的前瞻性

6.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法治取代人治”

7.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到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的人更是多达60多万人。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 )

①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②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影响深远③他坚决否定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④他对理性作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

A.②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8.“康德对自由的认识是,一方面它不是在(外在的)经验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随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认为“自由”的实现应当( )

A.建立严密的法制B.贯彻公认的法则

C.维护多数人利益D.具有严格的自律

9.卢梭说:“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这反映出卢梭主张( )

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D.主权在民

10.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11.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们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

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荀子·正名》)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

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1.答案:B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都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而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因为法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分析题干可知,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A项不对。而题干显然没有涉及自由平等和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C、D两项不对,答案为B项。

3.答案:B 康德主张自由和理性。A、C、D三项都是具体一方面的主张,而B 项则是理论上的概括。

4.答案:B “启蒙”的含义就是“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B项正确。A 项仅是孟德斯鸠的主张,C、D两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出现。

5.答案:C 在欧洲近代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强大,他们要求获得基本权利和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在此基础上,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应运而生。

6.答案:D A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B、C项是古希腊人文思想,D项是启蒙运动倡导的内容。

7.答案:A 发展洛克分权学说的是孟德斯鸠,所以①错误;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的是卢梭,所以③错误;对理性作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的是康德,所以④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后人誉为启蒙运动之父,有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界,故选A项。

8.答案:D 据题干可知“具有严格的自律”与“康德对自由的认识是,一方面它不是在(外在的)经验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随意的”相符,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9.答案:D 材料中没有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故A、C两项错误;“三权分立”的思想是孟德斯鸠提出来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只是

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可以得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故D项正确。

10.答案:B 根据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批判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项正确。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卢梭的反思是批判、质疑精神的体现,符合理性的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项错误。

11.答案:B 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是一个最高的阶段,应该指的是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故C项错误;牛顿的力学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妙,故D项错误。

12.答案:(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

社会基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2)原因:欧洲,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中国,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③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认识其性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推进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 什么是启蒙?“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7课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 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 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导课:众所周知:巴黎,乃是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鞘澜缰穆糜纬鞘校グ屠璧挠慰臀薏槐灰蛔湍罘ü访说氖サ睢认挽羲鸷场9牌拥慕ㄖê竦奈幕瘴В欠驳氖录#拥醋爬凑饫锊喂鄣拿恳桓鋈恕V?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就位列其中。 17、18世纪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时代的到来” ※启蒙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1、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基于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 其次,启蒙运动之发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7、18世纪,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第七课 启蒙运动教案

第七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1. 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与个性的认识; 3. 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 2. 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3. 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讲述、比较法和应用史料分析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史实的比较,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资料,完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分钟)(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当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些思想家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于是一场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兴起。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专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赣县中学北校区万家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 五、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为了改变她贫弱的困境,许多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地主阶级给她带来了新巧的饰品,但难以从根本改变她的困窘; 资产阶级分别拿来了西方贵妇的裙裳和时髦大方的洋装,可惜不合尺寸且不伦不类,无法穿着。 这时又来了一些年青人,他们探讨着,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学习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她的行为及思想…… 教师引导:材料中的地主阶级带来的新巧饰品、资产阶级带来的西方裙裳

第7课_启蒙运动_教案正式

第7课启蒙运动 昌都一高姜新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3)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 (2)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3)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 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必修3第7课《启蒙运动》

高一历史必修3《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启蒙运动”、“理性”两个概念;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英、法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扩展及影响。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巩固和形成对历史学科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形成搜集、处理、整合信息以及与人合作的社会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关于“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以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区别和联系”这两个重点问题。先为学生提供些情境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2)关于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的基本思想观点。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自主学习,再通过课堂提问,加深学生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形态上的反映。 (2)在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启蒙思想家的经历的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二)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点: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前准备: 师: 生:收集、整理有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幻灯片,教师提问。 师: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们经常被引用“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大家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生:伏尔泰。 师:对,他就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这句话表明了他的什么思想主张? 生:天赋人权、言论和思想自由、人人平等。 师:这些思想都体现启蒙运动的精神,也成为了18世纪时代的象征,所以人们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时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完美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蒙昧中的觉醒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学时可参照其他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与其他相关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七专题等)。 本课地位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的发展过程。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来源。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

调:“还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论述,成为我们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智者普罗塔戈拉,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和认识。 (2)借助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史料,试着编写模拟古希腊“智者”雄辩的历史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此后,他们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第7课启蒙运动学案打印

第'课 启蒑运动学案 【臢主学习】 一.理性时?的到来 1、晡件:思惣:错误!W_S____运动的推动。 禐孆:错误!____O 叔得很大菛展,科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焲界的奥秘?人们有了晔多的自信。 繏济2?? eq \g\!c(?,3(U_W___的发展。 阶级:斐兴错误!______要求摆脱封廲丑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愻望日益弸烈。 2、性质?襾欧襄产将阶纣以理性主三串楤器屑帀的双对○ 5[__]L 和错误!__]___束缚的斗争。 3、辇程:?l 7_S[_[W_,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怍想。18丒纪中叶,在错误!_______皀错误!^_____囱 家法国,日盈崛起的新兴资?阶级对封建专刴糟治和○ 10__W^___展开了激烈斗争。 4、核心2理怇主义——人自己思考?运用臠己的智劚去认识、判断和理裣事剩的胝劚 启蒙思想家 们不满足于对○ 11__W___的尊重,要求获得错误!_]___]_的解搾,进一步勑屔了错误!_W ____W 。他们吢妚一倇外在权威,认为値断昭非的唫一标准只有人膪己的○ 14______Y ―。 5、内容:启蒑思想家们呼唤用○1 __^_WW_的阳光驱散现妞的黐暖,劂力枀建一上民主丆 ??(eq \ \ c(╊,06)_W]__瘄美好时?。他仌猛瀈抨凳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厍对?制咈愘昧,提倡秐学 错误!_____和错误!____。 5、内容:启蒑思想家们呼唤用○1 __^_WW_的阳光驱散现妞的黐暖,劂力枀建一上民主丆 ??(eq \ \ c(╊,06)_W]__瘄美好时?。他仌猛瀈抨凳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厍对?制咈愘昧,提倡秐学 错误! _____和○ 18____。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猛烈抨击○ 19_______;反对君主专制,提倡○20_______;提倡○21“_______”,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 22“_______”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 23_______,立法权和○24_______应当分属于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 25_______的体现。他的学说否定了○26______________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 27“________”和○28“________”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德国康德的思想: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独立思考,○ 29_______。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相信主权属于人民,○ 30_______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坚持人要○31_______,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32______范围之内。 2、影响:是一次空前的○33_______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传播了○ 34_______思想。 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难突破】 一、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1.不同点(1)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2)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对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 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

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1. 子曰:“仁者爱人。” 2.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 子曰:“有教无类。”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①仁者爱人。简言之,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 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可解释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别人有了困难,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助人自助”。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人教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

第7课启蒙运动课件

第7课启蒙运动 ⑴理性时代的到来; ⑵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⑶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⑴知道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⑵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⑶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认识到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⑴政治:随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封建专制统 治日益加强; ⑵经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兴资产阶 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⑶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打破人类理性的枷锁; 近代科学的兴起证明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2.过程:兴起:17世纪英国 高潮:18世纪法国 扩展:欧洲大陆 3.内容:教材P30

专制王权民主 反宗教神权追自由 对贵族特权求平等 愚昧迷信科学 一“用”用理性主义批判封建主义(旗帜) 二“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象) 三“追”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 (目标-资产阶级的理想社会) 四“灭”消灭封建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教会权威 (任务) 二、主要启蒙思想家 (见学案)

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三、历史作用:(见学案)

【小结】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政治革命性质。 图文解读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将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2)从涉及的领域看,由文学、艺术领域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指导思想上看,从人性发展到理性。 (5)从内容主张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与内在联系

第7课 启蒙运动的兴起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识记启蒙运动相关的基础知识 3、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3、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1、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本课的引言是由文字和图画两部分组成的。文字内容着重指出了在18世纪的法国,人们开始摆脱政府和教会的禁令,对现实社会一切现象表示质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问题。图画则形象地补充了文字内容。引导学生浏览图画,配合阅读文字内容,解决两个问题:1.从图画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说明什么问题?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法国社会的现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理性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 从17世纪的欧洲发生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理性时代到来的条件。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17、18世纪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这一变化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广泛注意。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其次,启蒙运动之发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如笛卡尔认为认识世界和取得知识的唯一方法是数学推理,培根则提出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这二人的观点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之风随之盛行起来;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生预习(围绕胡克、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自制小课件)、课堂展示本课主要内容,促进同学的互相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神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呢? 讲述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7课 启蒙运动 教案

第7课启蒙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讲授新课】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原因: (1)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 (3)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4)阶级: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5)政治: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2、主要内容及性质: (1)内容:①宣扬“理性”(核心思想)——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②抨击专制主义、教权主义;③反对专制和愚昧;④追求理性、民主、科学、自由 (2)性质:是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神权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主要学说:⑴“社会契约”论;⑵“人民主权”说;⑶“天赋人权”观念;⑷“君主立宪”理论;⑸“三权分立”学说。 4.涉及地区:⑴起源:17世纪的英国、荷兰;⑵发展:18世纪的法国(运动高潮所在地) ⑶影响:欧洲;⑷波及:18-20世纪的世界(如中国、日本) (二)、英国启蒙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