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设计和要求

合集下载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规范水准测量是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高实用性等特点。

为了保证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遵守水准测量规范。

一、设备要求:(1)水准仪应具备高精度、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能满足要求的测量精度。

(2)三脚架要坚固稳定,以确保测量仪器不受外力的影响。

(3)基准点要选取坚固、稳定的地面,避免受到地震、地面沉降等因素的影响。

二、操作要求:(1)水准标尺应垂直放置,确保读数准确。

(2)每个测量点至少观测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以减小误差。

(3)观测时要避免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观测过程中要保持团队的默契,配合操作,避免误差的产生。

三、数据处理要求:(1)水准线的调整要采用闭合回路法,以提高水准线的准确性。

(2)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排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保证数据的质量。

(3)在进行水准网平差时,要注意对中误差进行检验,确保平差的效果。

(4)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观测校正、重力校正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提高水准测量的结果精度。

四、结果应用要求:(1)测量结果要进行审核和验算,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测量结果要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备份,以便今后的查阅和使用。

(3)测量结果要合理应用,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供准确基础。

总之,水准测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方法,需要严格遵守水准测量规范,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才能获得高精度、高准确性的测量结果,为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要求1.网路设计:四等水准测量需要在测区内先设计或采用已有的测量网路。

测量网路的设计要考虑地形和地貌的特征,避免不必要的测量距离过长或测点密集程度不够。

2.测区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将测区划分成若干工作原点,每个工作原点内测量网路必须封闭。

工作原点之间的串测线一般设置为取点线或转点线。

3.测线设置:四等水准测量中的测线需要尽量考虑自然路线,即避免设立在凹凸不平或道路狭窄的地段上。

测标设置要牢固可靠,保证测量过程的精度和可靠性。

4.水准仪准备:进行四等水准测量需要准备好精度符合要求的水准仪,并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调试工作。

校准结果要符合国家测绘规定的精度标准。

5.观测方法:四等水准测量可以采用前视法或后视法进行观测,观测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的仪器姿势,并进行仪器和目标的测量记录。

6.数据处理:观测结束后,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精确的处理与计算,包括数据的平差和连续调和,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7.错误检查与调整:四等水准测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对误差进行检查与调整,例如检查闭合差、高差异常值等,并进行必要的修正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8.控制点设置:四等水准测量中,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需要设置一些密控点作为基础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需要通过较高等级的测量来确定其精度,以供四等水准测量进行控制。

9.报告与记录:四等水准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报告与记录,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误差分析等内容,并标明测区的范围和测区内的控制点。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项精细严谨的测量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测绘标准和要求进行,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并根据测区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测点,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四等水准测量的结果还需要与同类测量工作相互比对和校核,以确保整个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1-1
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永久性水准点又分为标准类型和普通类型两 种。标准型由一个方底盘和一个柱石组成,除柱 石顶部镶嵌有水准标志之外,在底盘上也镶嵌有 一个水准标志,水准测量时应测出两个标志的高 程,规格和埋设见图(a)所示。普通型标石只 有柱石,水准标志只有一个,规格和埋设见图 (b)所示。埋石工作最好现场浇灌。水准测量 的成果通常取至毫米,因此标石的稳定性非常重 要。水准测量应与埋设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以 便水准标石的稳定。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
1-1
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三、水准路线(网)的布设形式
图上设计结束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 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 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 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什么样的形式呢?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
1、单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项目一:水准测量
任务一: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1-1
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一 水准测量原理
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 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 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 算出未知点高程。
hAB a b H B H A hAB
视线高法
Hi HA a
HB Hi b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
1-1
水准测量方案设计
三、水准路线(网)的布设形式
拟订水准路线一般首先要收集现有的较小比 例尺地形图,收集测区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 括水准点的高程、精度、高程系、施测年份及施 测单位。设计人员还应亲自到现场勘察,核对地 形图的正确性,了解水准点的现状,例如是保存 完好还是已被破坏。在此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确 定如何合理使用已有资料,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一.控制测量1.1 高程控制测量(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和施测方法是:①三、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尺,通常是双面水准尺。

两根标尺黑面的尺底均为0,红面的尺底一根为4.687m ,一根为4.787.m 。

②视线长度和读数误差的限差见下表,高差闭合差的规定见下表。

三、四等水准测量限差表(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为了工程建设的需要所建立的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二、三、四、五等水准测量及直接为测地形图用的图根水准测量,其要求列于下表。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420630—40124121.2 平面控制测量闭合导线起止于同一已知点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也称环形导线。

导线从已知点出发,最后仍回到出发点,形成一闭合多边形。

由于它本身具有严密的几何条件,因此能起检核作用。

故闭合导线不但适用于平面控制网的加密,也适用于独立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

(1)量边导线边长可用光电测距仪测定,测量时要同时观测竖直角,供倾斜改正之用。

对于图根导线,用一般的方法往返丈量或同一方向丈量两次。

电磁波测距的主要要求级数指标见下表。

电磁波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2)测角用测回法施测导线左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左侧的角)或右角(位于导线前进方向右侧的角)。

一般在附合导线中,测量导线左角,在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

若闭合导线按反时针方向编号,则其左角就是内角。

不同等级导线的测角技术要求已经列入下表。

图根导线一般用DJ6级光学经纬仪测一个测回,若盘左、盘右测得的角值的较差不超过40”,则取其平均值。

水平角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

最新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最新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

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

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3水准测量的精度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表 1∆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选点与埋石2.1选点2.1.1选定水准路线时,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街道和大的火车站等,应尽量避免通过大的河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时,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2.1.2每一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志,并按规定填绘点之记;在选定水准路线的过程中,须按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还须按规定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

3.2埋石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

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表 2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

4.仪器的技术要求4.1仪器的选用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表 34.2仪器应按规范在作业前后或作业过程中作相应的检校。

4.3仪器技术指标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 4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微0.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于测量地表高程的技术,其要求如下:
1. 测量仪器:使用精度符合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的水准仪、测量尺、测斜仪等仪器。

2. 测量点布设: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布设足够数量的控制点,避免缺失关键点的情况发生。

3. 观测精度要求:控制点间的高程差应满足所需精度要求,常见要求为米级或分米级。

4. 测量方法:采取直接视距法或间接视距法进行观测,保证测线的可视性和稳定性。

5. 观测环境:选取适宜的观测时段和天气条件,避免大气湍流、折射等因素的影响。

6. 记录和处理数据:准确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包括观测时间、气温、大气压等相关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校核。

7. 定期校验:定期对仪器进行校验和调整,确保其测量精度符合要求。

8. 报告编制:对于完成的测量任务,应及时编制成报告,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归档和保存。

以上是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般要求,具体要求还需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和工程需求进行调整。

简述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仪器的要求

简述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仪器的要求

简述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仪器的要求水准测量是测量地面高差的技术,通常用于测量道路、铁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中。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用到一些基本原理和适合的仪器。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仪器的要求。

一、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两个点之间垂直线的长度来确定这两个点之间的高差。

简单来说,在水平平面上,测量尺与目标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该目标点的高程。

二、水准测量的步骤水准测量包括如下的几个步骤:1.设立测站点: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基准点,控制其高程为0。

在基准点的周围设立若干目标点,以便测量。

2.观测目标点高程:使用水准仪观测目标点的高程,以确定目标点与基准点之间的高差。

水准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通过记录光学尺或光电尺的读数来测量目标点的高度。

3.纪录数据:水准测量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仪器读数,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比较。

4.计算结果:最后,需要对所有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定目标点之间的高差。

三、水准仪的要求水准仪是进行水准测量的关键仪器,它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水准仪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要求,如下:1.高精度测量:水准仪需要以至少1mm的精度进行高精度测量。

2.稳定性:水准仪需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以确保测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误差。

3.高效能:水准仪需要具备快速和高效的测量、读数和处理能力,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测量任务。

4.可靠性:水准仪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以确保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仪器不会出现故障。

总之,水准测量是一项需要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测量技术,需要使用适合的水准仪来完成。

对水准仪的要求越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就会越高。

四等水准测量的内容及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内容及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内容及要求《聊聊四等水准测量那些事儿》嘿,大伙们!今天咱来唠唠四等水准测量,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活儿呀!四等水准测量,那内容可不少哩!首先你得找好路线,就像规划一场旅行似的,得选好走的路,还不能走冤枉路。

然后就是一站一站地测过去啦,一站未了一站又起,感觉自己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

每到一站,那就得摆好架势。

水准仪得稳稳当当的,可不能晃晃悠悠的,不然这测量的数据不就不靠谱啦!然后呢,盯着那小小的十字丝,就跟瞄准目标似的,一点都不能马虎。

这时候要是来一阵小风,嘿呀,你可得稳住咯,不然数据又得偏差喽。

还有读数的时候,可千万得瞪大了眼睛,这数字就像是调皮的小孩子,稍不注意就会跟你开玩笑。

你要是粗心大意读错了,那后面的数据可就全乱套啦,那可真是前功尽弃呀。

要说这要求,那也是挺严格的。

什么前后视距得大致相等啦,什么观测顺序不能错啦,等等等等。

感觉就像是在和这些规矩玩游戏,咱得守好规则才能玩得转。

有时候在野外测量,那可是会遇到各种状况。

比如说,遇到个小山坡,你就得小心翼翼地爬上去,还得保证仪器不被磕着碰着。

或者遇到个小水坑,你就得想法子绕过去,或者找几块石头垫垫脚。

嘿,这测量的路上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呀!而且,这活儿还得有耐心。

一站接着一站,一天下来可能就走了那么一点点路,可别着急,着急也没用呀,得慢慢来,数据才能准确。

虽然四等水准测量挺辛苦,要求也挺多,但每次测完一段,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据,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就好像自己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虽然没人给咱发个勋章,但咱自己心里美呀!总之,四等水准测量这活儿,有苦有乐,有挑战也有成就。

要是你还没体验过,不妨去试试,保证让你印象深刻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1. 水准网的布设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

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 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

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 3水准测量的精度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 选点与埋石2.1选点2.1.1选定水准路线时,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街道和大的火车站等,应尽量避免通过大的河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时,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2.1.2每一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志,并按规定填绘点之记;在选定水准路线的过程中,须按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还须按规定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

3. 2埋石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

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

4.仪器的技术要求4.1仪器的选用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4.3仪器技术指标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微0.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5.1观测方式5.1.1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一条路线的往返测,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

5.1.2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若区段较长,也可将区段分成20~30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

5.1.3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

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该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

5.2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时间);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d.气温突变时;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5.3设置测站5.3.1二等水准观测,须根据路线土质选用尺桩或尺台(尺台重量不轻于5kg)作转点尺承,所用尺桩或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

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

5.3.2测站视线长度(仪器至标尺距离)、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5规定执行。

5.4间歇与检测5.4.1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

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时,可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

5.4.2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见表6)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任超限,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5.4.3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5.5测站观测限差测站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6的规定。

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须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5.6各类高程点的观测5.6.1当观测水准点以及“其他固定点”时,须仔细检查对该点的位置、编号和名称是否与计划的点之记相符。

5.6.2在水准点及“其他固定点”上放置标尺前,须卸下标尺底面的套环。

标尺的整置位置如下:a. 观测基岩水准标石时,标尺置于主标志上;观测基本水准标石时,标尺置于上标志上。

若主标志或上标志损坏时,则标尺置于暗标志或下标志上。

对于未知上、下标志(或主、暗标志)高差的水准标石,须测定上、下标志(或主、暗标志)间的高差。

观测时使用同一标尺,变换仪器高度测定两次,两次高差之差不得超过 1.0mm。

高差结果取中数后列入高差表,用括号加注;b. 观测“其他固定点”时,标尺置于需测定高程的位置上,在手簿中应予说明。

水准点的“其他固定点”的观测结束后,应按原埋设情况填埋妥当,并按规定进行外部整饰。

5.7结点的观测5.7.1观测至水准网的结点时,须在观测手簿中详细记录接测及检测情况,填绘格式与规范所定结点接测图相同。

5.7.2经观测证实位于地面变形地区的结点,应与当地变形观测网连测,并纳入该地变形观测规划。

5.7.3位于变形量较大地区的结点,应由几个观测组协同作业,尽量缩短连测时间。

5.8新旧路线连接时的检测5.8.1新设的水准路线与已测的水准点连(接)测时,若该水准点的前后观测时间超过三个月,须进行检测。

5.8.2对高等级路线的检测,按新设路线的等级进行;对低等级路线的检测,按已测路线的等级进行。

5.8.3检测时,须单程检测一已测测段。

如单程检测超限,则应检测该测段另一单程;若高差中数仍超限,则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连接点。

5.9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闭合环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闭合环差和检测高差较差的限差应不超过表7的规定。

注: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 ;L——附合路线长度,km ;F——环线长度,km ;R——检测测段长度,km 。

5.10成果的重测和取舍5.10.1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

a. 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b. 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c. 若a 款中的重测高差(或b 款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须重测另一单程;d. 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5.10.2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须重测其他测段。

5.10.3附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须重测其他测段。

5.10.4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差W M 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或路线。

5.10.5测段重测与原测时间超过了三个月,且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超过检测限差时,须按5.8条规定进行测段两端点可靠性的检测。

6外业成果的整理6. 1业计算6.1.1水准测量外业计算的项目:a. 外业手簿的计算;b. 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c. 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的计算;b. 附合路线环线闭合差的计算;c. 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的计算。

6.1.2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须由两人各自独立编算一份,并核对无误。

计算水准点概略高程时,所用的高差应加入下列改正:a. 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b. 水准标尺温度改正;c.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d. 重力异常的改正;e. 日月引力改正;f. 环线闭合差的改正。

6.1.3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须进行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及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的计算(小于100km 或测段数不足20个的路线,可纳入相邻路线一并计算),并应符合表1及表7的规定。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按式(1)计算:[])4/(/n R M ⋅∆∆±=∆ (1)式中:∆——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R ——测段长度,km ;n ——测段数。

6.1.4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的测量,须对观测高差施加本节6.1.2中a 、b 、c 、d 、e 项改正,然后计算附合路线或环线的闭合差,并应符合表7的规定。

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超过20个时,还需按环线闭合差W 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并应符合表1的规定。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按式(2)计算:[]N F WW M W //±= (2) 式中:W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 ;F ——水准环线周长,km ;N ——水准环数。

6.1.5外业计算取位按表8规定执行。

7.外业成果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水准测量工作完成后,应按ZB A75 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ZB A75 003《测 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予以验收和评定。

8.技术总结a. 水准路线的名称、等级、长度及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沿道路的质量、土质植被情 况,平均每公里的测站数;b. 施测单位名称,工作开始与结束的年、月,参加作业人员的技术状况,作业所依据的技术规范;c. 作业的平均气温、阴晴天数、一般风向与风级、最大风级等;d. 水准仪、水准标尺的类型、号码、检验项目,尺承类型、重量及使用的个数,作业 仪器出现的异常处理情况;e. 每个组工天完成的公里数及测站数;f. 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各区段上下午测站不对称数与总测站数的比例,产品质量评定 结果,脱离规范的事项及其原因,重测的总公里数及其主要原因;g. 结点及连接点的检测段数及总里程,新旧高差不符值状况,连接点变动的原因及处理情况;h. 利用旧点情况,新旧点名与高差对照表,支线测量的里程和等级;i. 路线中跨河水准测量的位置、宽度、跨河方法和测量精度;j. 作业中的经验,为减弱系统误差采取的措施,对今后复测该路线时的建议及其他须说明的情况。

9.应上交资料a. 技术设计书;b. 着墨的原始水准点之记;c.水准路线图及结点接测图;d.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二份)及批准征用土地文件;e.水准仪、水准标尺检验资料及标尺长度改正数综合表;f.水准观测手簿、记录磁带磁盘和纸带,水准点上重力测量资料;g.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及概略高程表两份;h.外业高差各项改正数计算资料;i.外业技术总结;j.验收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