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

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济宁一中田利峰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习惯,体味《雨霖铃》所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词句,学习《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对景、情关系的分析,学习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阅读一则逸闻趣事。(投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文段中的柳七、柳郎中指的是谁?从这则逸闻趣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两人诗词的题材、风格不一样,一个是豪放派的大家,一个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通过“我词何如柳七”,还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苏轼,“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课前,我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关于柳永的材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柳永。 老师准备了关于柳永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关于柳永,同学们要知道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作家,并且创作了大量慢词。慢词,即词句较多,节奏比较舒缓的词。 简介中提到,柳永原名三变,后来改名为“永”,他为什么要改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考进士,不得不改。青年时期的柳永,壮志满怀,和许多文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第一次参加京城科考,结果没考上。杰出青年柳永心想,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才华。于是几年后第二次参加科考,但仍然没考上。此时的柳永心情难以平静,写下了《鹤冲天》一词,其中有两句是: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投影)这句话很快流传开来,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中,他记住了这个叫作柳永的书生。又是几年过去了,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这一次,主考官这一关倒是过去了,但试卷呈到宋仁宗那里,却换来了这

样一句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投影)这伤透了柳永的心,遂厌恶官场,流连于秦楼楚馆,并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一次参加科举,因为前车之鉴,于是改名为“永”。这一次,终于考上了,但只得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在他离开京都汴京赴任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二、吟咏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1、“雨霖铃”是这首词的题目吗?(投影)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3、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请同学们评点刚才的范读。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 4、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5、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点。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三、体味情感,把握意境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一)品评词句,体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寒蝉凄切”三句 解说寒蝉的两种意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柳永和恋人离别的节令、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会考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去看看为大家的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阅读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妙在何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分)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①烘托渲染。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 ②意象选择。“杨柳”“晓风”“残月”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这里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无限的离愁别恨。(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柳永雨霖铃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

雨霖铃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 《雨霖铃》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柳永继承和发展了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该词的完整的场景,人物形象,动作细节是前人的诗词中很少能找寻到的。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作的《雨霖铃》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的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预设思路】 将诗歌教学中的涵泳、体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强调学生写,启发学生悟,引领学生真正走入词的意境、词人表达的情感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活状况及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能够读出层次性,一次比一次更能走入词境,更能体现词人表达的情感。 <2>、写作,能够融情入景,将浓缩的写景名句“展开”,展成契合词句意境的画面。 <3>、体悟,能够体悟出柳永独特的离情,即“无话可说”、“无人可说”、“自言自语”的三重境界。 <4>、诗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词的魅力,能够感到一种诗意的召唤,并在心田中萌发追寻“诗意栖居”的嫩芽。 【教学设计过程】: 一、入乎其境,感乎其情: 1、课前播放《长亭送别》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六月是一个别离的季节。高一的文理分科,高三的各奔前程。)请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微笑着伸出你的右手,和你两边的同学握个手,真诚的说一句:高一有你相伴,真好!在众多的离别诗词中,我最喜欢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3、走进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世称柳屯田,是北宋婉妁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词风,《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这首词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非常精致,渲染离愁的主题。全诗如下: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 《雨霖铃》古诗词鉴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

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

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学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2、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

雨霖铃1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者授课班级数控中专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地点授课课题雨霖铃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教法难点:如何采取方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内容变更 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外作业拓展题: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观看动感FLASH,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赏析环节中的抢答比赛,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鉴赏的深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练习,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教学思路说明 教材分析岗位-知识-技能 本班为数控中专班,语文知识和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岗位能力必备的基础,理解感悟更是职业能 力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材地位 本篇文章选自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它是一片自选篇目。本词作为婉约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包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全词围 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变更 重点、难点确定 重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确定: 1.根据教法定难点 本班学生是三年制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学会独立 自主的解决问题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定难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熟悉课文,还需要其自主思考、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学生的 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所有的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 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是学生学习的又一 个难点。 学 生分析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为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能力。但是他们也存在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 表现的特点,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让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 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注】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难过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大处落笔,指出自古以来多情之人皆因离别而伤,具有普遍的意义,以伤情总起全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在离别的基础上把情感更向前推进了一层,与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景物层层推进,感情层层递增,景与情实不可分。 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其一即词人的宦途失意,不得不离京远行,郁郁而不得志,前途惨淡渺茫;其二,词人与恋人分别,失去了感情上的寄托,惆怅苦闷。两种悲愁融合在一起,又正好遇上这凄凉冷落的秋景,一瞬间愁增百倍,悲添万分,无怪乎词人哀呼“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己的悲苦虽然也是来自“自古多情伤离别”,但与他们比起来,其凄惨之多之大,唯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全词笼罩了一种过度的伤感,令人不忍卒读。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 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 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 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 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 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 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 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 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 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许多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 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 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柳永雨霖铃拼音版

柳永雨霖铃拼音版 柳永多作慢词, 长于铺叙。 雨霖铃这首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 景。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下柳永雨霖铃拼音版吧!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拼音 hán chán qī qiē ,duì zhǎng tíng wǎn ,zhòu yǔ chū xiē 。dōu mén zhàng yǐn wú xù ,liú liàn chù ,lán zhōu cuī fā 。zhí shǒu xiàng kàn lèi yǎn , jìng wú yǔ níng yē 。niàn qù qù ,qiān lǐ yān bō ,mù ǎi chén chén chǔ tiān kuò 。 duō qíng zì gǔ shāng lí bié ,gèng nà kān lěng luò qīng qiū jiē ! jīn xiāo jiǔ xǐng hé chù ?yáng liǔ 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cǐ qù jīng nián ,yīng shì liáng chén hǎo jǐng xū shè 。biàn zòng yǒu qiān zhǒng fēng qíng ,gèng yǔ hé rén shuō ?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 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 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 又称“十里 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 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 本义: 设酒食送行) 别, 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 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 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 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 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 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赏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 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 将别、 日已晚、 雨乍停、 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 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 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 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摘要:对此诗词的意象解读,首先要分析何谓意象,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而船,则是令人产生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作者也正是在综合了以上意象的基础下,营造了离愁的感情。 关键词:意象物境情境意境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离愁 1.何谓意象 《易传》的“观物取象”说,主要出自《系辞传》的一段文字: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在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这一段话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两个命题。象,就是八卦的卦象,如三个阳卦代表天,三个阴卦代表地,所以,《易经》的卦象,是模仿而来的“天地阴阳之象”或者是“万物之象”。象也者像也,关键是用“法像”来解释“像”。从其表述可以看出,所谓“法像”,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伏羲氏在八卦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飞鸟走兽,从而画出了八卦图,从《易经》可知,古人立像的目的是为了尽意,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所以,这里所说“言”,指抽象的语言,即用来界定、判断、推理的语言,用较为形象的“象”,来阐述、解释较为抽象的语言,这就是立象的目的。 2.王昌龄的“三境”说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最早使用“境”这个范畴,以揭示“意境”的审美内涵。 先作语义学的梳理。《周礼·夏宫·掌周》有“凡国都之竟”句,下释说:

“竟, 界也。”《说文解字·田部》释“界”曰:“界,竟也。”可见,“竟”与“界”同义。《说文·田部》段注有云:“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凡边境之称。”可知“境”与“界”同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用的‘意境’或‘境界’, 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2王昌龄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诗格》) 这一段话中,王昌龄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三个描写对象,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王昌龄所论述的三种“境”,是作为诗人艺术创作时所展现对象,或者是对于具体所见之物的具体描写。诗词的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可以有三个层次。○3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物境”意象分析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 , 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物境”中自然有“情”。而“情境”是在“物境”基础上更高一层的境地, 显然“情境”之“情”与“物境”之“情”自有不同。 全文有四处“物境”,此四者,即“寒蝉”、“长亭”、“兰舟”、“暮霭”,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虽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是这些景物无一不与离别之苦相关,也是作者此时离别之际感情最真挚的流露。 3.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不久便呜呼哀哉。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以寒蝉高鸣,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清镇市王庄教育:申开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完整版)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知识整理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 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 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 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 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翻译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雨霖铃·寒蝉凄切》作者介绍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三、《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