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导语: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篇为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雨霖铃·寒蝉凄切》解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二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都门:京城门外。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文学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文学赏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文学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下面是其文学赏析,欢迎阅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文学赏析: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
“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
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
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
《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
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
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永的《雨霖铃》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
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及译文答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及译文答案《雨霖铃·寒蝉凄切》是由柳永所创作的,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雨霖铃·寒蝉凄切》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一首词表现作者离京南 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仅供 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这一首词却能做到“曲处 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 《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 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 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 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 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 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 阕“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 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 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及赏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出自《全宋词》。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及赏析

【导语】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第七,⼜称柳七,福建崇安⼈,北宋词⼈,婉约派代表⼈物。
柳永是第⼀位对宋词进⾏全⾯⾰新的词⼈,也是两宋词坛上创⽤词调最多的词⼈。
柳永⼤⼒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华的⽩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柳永《⾬霖铃·寒蝉凄切》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
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
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
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急促,⾯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阵急⾬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已催着出发。
握着⼿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相对,千⾔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这⼀程⼜⼀程,千⾥迢迢,⼀⽚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望⽆边。
⾃古以来多情的⼈最伤⼼的是离别,更何况⼜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了。
这⼀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不在⼀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能和谁⼀同欣赏呢?注释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修建⼀座长亭供⾏⼈休息,⼜称“⼗⾥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送别的地⽅。
凄切:凄凉急促。
骤⾬:急猛的阵⾬。
都门:国都之门。
这⾥代指北宋的⾸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
⽆绪:没有情绪。
兰⾈:古代传说鲁班曾刻⽊兰树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做对船的美称。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注】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难过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大处落笔,指出自古以来多情之人皆因离别而伤,具有普遍的意义,以伤情总起全词。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在离别的基础上把情感更向前推进了一层,与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
景物层层推进,感情层层递增,景与情实不可分。
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其一即词人的宦途失意,不得不离京远行,郁郁而不得志,前途惨淡渺茫;其二,词人与恋人分别,失去了感情上的寄托,惆怅苦闷。
两种悲愁融合在一起,又正好遇上这凄凉冷落的秋景,一瞬间愁增百倍,悲添万分,无怪乎词人哀呼“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己的悲苦虽然也是来自“自古多情伤离别”,但与他们比起来,其凄惨之多之大,唯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全词笼罩了一种过度的伤感,令人不忍卒读。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
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
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
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
苦闷忧怨。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
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
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
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
谋取一官半职。
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
迹江湖的切身感受。
《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
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许多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
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
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扩展阅读:柳永的后世影响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
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
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