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诗词鉴赏之木兰花【宋】
经典宋词《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经典宋词《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①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
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①木兰花:又名《玉楼春》。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③芳尊:指代美酒。
【译文】
城上眺望,风光大好,黄莺儿的叫声乱成一片。
城下湖面上烟波浩渺,春水不断地拍打着堤岸。
这令人伤怀的青青杨柳如绵绵芳草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呢?我眼中充满泪水,愁绪袭来,先就使我肝肠寸断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怀已渐渐像个老人,没有生气了。
还吃惊地发现镜子中昔日红润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改换了,已变得如此憔悴苍老了。
往年,我体弱多病,讨厌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儿在前,却唯恐酒斟得不满。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临死前不久的一首伤春之作。
上阕由景入情,下阕直抒愁怀。
“情怀渐觉”、“衰晚”,一“渐”字,表达出时间的推移催老世人的历程,接着,作者又惊异地发现镜中“朱颜”已“暗换”,进一步表达“衰晚”之感。
“今日”虽仍有病,可愁比病更强烈,因而不顾病情而痛饮狂喝,将全词愁绪推向高潮。
柳永《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熳》PPT

浪迹天涯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 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 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 为生,词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 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 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 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 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 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 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 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 柳永作词以赠。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 过湖南、抵鄂州。
流寓江淮
景德元年(1004年) 秋,孙何还京太常礼 院,柳永做《玉蝴 蝶·渐觉芳郊明媚》, 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 1007年),柳永离 开杭州,沿汴河到苏 州,作《双声子·晚 天萧索》;不久入扬 州,作《临江仙·鸣 珂碎撼都门晓》,追 忆旧游,度过了青年 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举之路
注释
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踏青:春季郊游。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递:驿车,驿马。 往往:处处。 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仓颉篇》“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 珥。” 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 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酲:音呈,病酒也。
—— ·
感 谢 聆 唐 听 李
商 隐
诗人趣事
诗人的那些不被知晓却很有趣的传闻和故事。
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 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 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 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 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 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 填词柳三变”。
《木兰花》宋词赏析

《木兰花》宋词赏析《木兰花》宋词赏析导语:《木兰花》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原文: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①縠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纹。
縠(hú)皱:即皱纱,有皱褶的纱。
棹:船桨,此指船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③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
一笑:特指美人之笑。
翻译:城东渐渐让人感觉到风光美好,湖面漾起皱纱似的波纹,迎接游人客船的来到。
绿杨垂柳笼聚着雾气如淡烟,拂晓的寒气在四处弥漫,唯有红艳的杏花在枝头簇绽,春意盎然,像火焰般闹喧。
人生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总是抱怨欢娱太少,谁肯吝惜千金却轻视美人的回眸一笑?为你我持酒盏劝说西斜的金色太阳,且为聚会的好友宾朋在百花丛中留下一抹晚霞夕照。
简评:早春郊游,地在东城,以东城先得春光。
风和日丽,水波不兴。
春日载阳,天气渐暖。
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
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
王国维称道其“境界全出”。
而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其实人的视听感觉,是可以打通的。
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赏析: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木兰花》诗词鉴赏

《木兰花》诗词鉴赏《木兰花》诗词鉴赏1《木兰花》原文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
“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
“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
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
“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
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
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原文及赏析

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原文及赏析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原文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原文及古诗词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作者:李煜朝代:南北朝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词句注释⑴明肌雪:肌肤明洁,白滑似雪。
韦庄《菩萨蛮》:”皓腕凝霜雪。
”亦是用白雪形容肌肤清亮光洁。
⑵嫔娥:宫中的姬妾与宫女。
⑶鱼贯: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挨一个地依序排列。
⑷凤箫:凤凰箫。
泛指管乐器。
⑸水云:水和云。
此指水云相接之处。
⑹重按:一再按奏。
⑺霓裳(ní cháng):《霓裳羽衣舞》的简称,唐代著名法曲。
⑻歌遍彻:唱完大曲中的最后一曲。
唐宋大曲系按一定顺序连接若干小曲而成,又称大遍。
其中各小曲亦有称“遍”的。
一说遍、彻都是称曲调中的名目。
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彻者,如破之末一遍也。
”⑼香屑:香粉,香的粉末。
一说指花瓣,花的碎片。
如许昂胃《词综偶评》:“疑指落花言之。
”⑽阑干:栏杆。
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⑾情味:犹情趣。
译文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赏析: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
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原文及赏析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原文及赏析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原文及赏析原文: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译文: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啭,城下碧波荡漾拍打堤岸。
绿杨芳草几时才会衰败?我泪眼迷蒙愁肠寸断。
人到晚年渐觉美好情怀在衰消,面对鸾镜惊看红颜已暗换。
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举杯,而如今却唯恐酒杯不满。
注释:莺语:黄莺婉转鸣叫好似低语。
拍岸:拍打堤岸。
鸾镜:镜子。
古有“鸾睹镜中影则悲”的说法,以后常把照人的镜子称为“鸾镜”。
朱颜:这里指年轻的时候。
芳尊:盛满美酒的酒杯,也指美酒。
赏析:此词写得“词极凄婉”,处处流露出一种垂暮之感。
词在上片前两句写景,意思只是说,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
作者在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线条勾勒春景,对于后面的遣怀抒情反而有好处,因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在毛病。
另外,作者对景物描写这样处理,仍有一番匠心在。
首先,这两句是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描绘春景,这就给人以动的感觉。
其次,又斟酌字句,使两句中的听觉与视觉形成对比,看的是风光、烟波之类,显得抽象朦胧;听的是莺语、涛声,显得具体真切。
这样的描写,正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并非着意赏春,而是一片春声在侵扰着他,使他无计避春,从而更触发了满怀愁绪。
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有一段颇有见地的话:“词过经意,其蔽也斧琢;过不经意,其蔽也褦襶。
不经意而经意,易;经意而不经意,难。
”钱惟演的这两句正是进入了“经意而不经意”的境界。
下面两句开始抒情,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我则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
用芳草来比喻忧愁的词作很多,如“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乡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些句子都比钱惟演的来得深婉,但同时又都没有他来得凄婉。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据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兴军(今陕西长安)任职,张先随其为通判。
故晏殊所写这位歌舞妓,当为张先《醉垂鞭》所写的初相见的那位女子。
文学这首词写往日初见美人时的欢悦与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追忆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人生苦短的慨叹。
首句水绿、暖两个细节都暗示出正是一年春好处。
,好风轻吹,池塘碧绿,也是开的季节。
花未明写,于下片赏花二字补出.读者自知。
池塘水绿风微暖,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
这一句将风与水联在一起。
又隐隐形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动人画面,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
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的片断。
这分明是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
但他并没有一一写出,与下片当赏花等字互见,情景宛在。
这里只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那个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
紧接二句就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
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均甚生动。
琤琮双声。
乱旋叠韵。
双声对叠韵.构言上的回环之美。
这一联虽只写歌舞情态,而未著一字评语,却全是赞美之意。
上片写到初见面,应更有别的情事。
下片却不复写到玉真。
未尽其言,留给读者去想像。
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这大约就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
故此句与上片若断若联。
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竞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
仍似写当筵情事。
不过,词的黄昏斜日又常常是象征人生晚景的。
此句实兼关昔与今。
这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此词结句只说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而今无一半,丝毫未提玉真,其实她应包含在当时共我赏花人之内。
至于她究竟属于哪一半,也没有说,却更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说玉真而不及赏花人,下片说赏花人不及玉真,其实是明写与暗示交替而互见,这种写法不惟笔墨省净,而且曲折有味。
《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木兰花宋钱惟演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 [1] 。
昔年多病厌芳尊 [2] ,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1]鸾鉴:明镜的美称。
《异苑》:“罽宾王有鸾,三年不鸣。
夫人曰:‘闻鸾见影则鸣。
’乃悬镜照之,冲霄一奋而绝。
”故后世称镜为鸾镜。
[2]芳尊:美酒。
尊:酒杯。
译文:流年易逝呵!三春风光转瞬又将阑珊!只听得莺语历乱,啭鸣于城墙杂树间,城下春波陡涨拍着河岸;绿杨团烟,芳草连天,无情地将岁月迎来送去,怎样才能略挽住年华呢?一想到此,泪盈满眶,愁肠寸断呵! 我心底深深感到自己是衰老了,暮年多可悲;镜中当年青春年少的音容早已不知不觉转换成老朽之形态。
往昔薄愁多病怕借酒浇愁有伤身心,而今除了手把一樽以谋醉乡倒卧还有什么良方?我是只怕杯酒易尽而仍浇不灭心头的忧伤!评析:此词作于晚年贬所。
莺啼草长的良辰美景,一与作者的逐客身世、迟暮心情相触发,便觉得格外的凄断,所谓以美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感者也。
“莺语乱”三字未经人道,其佳处在于著一“乱”字,不止写出黄莺啼声的缭乱,更写出作者内心的缭乱。
“绿杨”句亦奇崛。
人孰不乐春,斯人独以衰年而厌春,此境非少年人所解。
歇拍“昔年”二句,谓昔年因身体原因,不能多饮。
而今心情牢落,已顾不得养生。
反嫌芳尊酒浅,希望在醉乡中暂时忘却痛苦。
这是翻进转折的笔法,悲凉的意蕴便显得更深、更耐寻味。
作者简介: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吴越忠懿王俶之子。
少补牙门将。
归宋,为右屯卫将军。
咸平三年(1000)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
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明道二年(1033),坐擅议宗庙,又与后家通婚,落同平章事。
以崇信军节度使归镇。
博学能文,词风清丽。
有《典懿集》,存词两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