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非医学类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非医学类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院前急救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6-0078-03
一、引言 2011 年 , 全 国 涉 及 人 员 伤 亡 的 道 路 交 通 事 故 210812 起,共造成 62387 人死亡,近年来频发的校车 事故更是触目惊心, 令人深思。 如 2011 年 11 月 16 日发生的甘肃校车事故造成了 21 人死亡、43 人受伤 [1]。 2011 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189 起,中毒 8324 人,死亡 137 人。 学生食物中毒事件 30 起,中毒 1901 人,死亡 1 人[2]。 我国最新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生 率为 41.84 例 / 10 万人。 若以 13 亿人口推算, 我国 SCD 总人数高达 54.4 万例 / 年, 位 居全 球 各 国 之 首 [3]。 高校中猝死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2010 年 4 月,重 庆 工 业 职 工 学 校 校 运 会 3000 米 比 赛 时 一 学 生 心 脏 性猝死[4]。 2007 年 4 月,北京体育大学一男生在踢足 球时心脏性猝死[5]。 2009 年 5 月,21 岁的湖南湘潭大 学生楚凌为了毕业后找工作容易些, 身材偏胖的她 服用了某减肥冲剂之后猝死[6]。 最典 型事例是 2004 年在北京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 刘 红 兵 猝 死 ,在 当 时 产 生 了 极 大 的 反 响 [7]。 急危病发生后,时间成为抢救的重中之重,如大 出血病人,如现场不进行紧急止血,数分钟即可失血 而亡。 又如心脏性猝死病人,4 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 效果较好,超过 10 分钟,几乎无成功可能。 因此,急
表 1 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调查表

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的调查与干预

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的调查与干预
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设计《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掌握情况》问卷,以 了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情况。
进行实地调研
选择不同地区、类型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确保 样本的代表性。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 和差异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普遍较低 ,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与急救相关的基础知识 。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性别、专业 、学校等因素无显著相关,但与年龄、家庭背景等有一定关 系。
大学生急救知识干预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01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掌握情况,发现经过急救知识干预 措施后,实验组学生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亟需加强应急救护培训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应急救护培训的需求强烈,提高急救 技能和知识水平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展望
加大急救知识宣传教育 力度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同加强急 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应急处理 能力。
推广普及急救技能
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并掌握常用的急救技能 ,如心肺复苏、止血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 能够自救和救助他人。
2023
《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的 调查与干预》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1
当前,大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
2
在突发情况下,往往因为不懂急救知识而错过 最佳救治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及需求, 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方法对某高校679 名在校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调查。

结果不同年级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别较大,一年级知晓率为32.18%,二年级知效率为80.1%,三年级知晓率为90.3%。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教育十分必要, 建议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

[关键词] 急救知识学生由于各种临床急症和意外事故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和危急性, 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 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很多研究和事实也表明, 具备必要的灾害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可以有效地减少伤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校与社会交流日益密切, 校园内外的大学生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另外, 青年学生喜爱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 也容易产生身体伤害。

因此, 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操作和现场急救的知识技能水平, 不但十分必要, 而且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为了解我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水平,特作此调查。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抽取我院非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日制大学生679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289(42.6%)人,二年级246(36.2%)人,三年级144(21.2%)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247(36.4%)人,女生432(63.6%)人。

1.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关于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相关经验,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调查检验与修改,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等;②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包括科普宣传媒体听他人讲述及其他途径③急救知识: 触电时现场急救方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溺水者现场处理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正确的人工呼吸方法、脊柱骨折患者正确的搬运方法、预防中暑的措施、燃气中毒首要的处理措施、四肢骨折时用夹板固定的正确方法、止血带止血时连续阻断血流不得超过的时间、伤口被艾滋病患者血液污染的现场处理、被犬咬伤后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以及火焰烧伤时理想的自救方法;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必要。

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及调查问卷分析

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及调查问卷分析

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及调查问卷分析在国外许多中小学生都懂得一些基本急救知识,而在国内却有一大批大学生并不了解,甚至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急救技能的也不多。

大部分同学已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1)渴望了解急救知
识的医学生占x%,非医学生占x%。

(2)认为有必要开设急救课程的医学生占xx%,非医学生占xx%。

(3)表示愿意上急救课的医学生占xx%,非医学生占xx%。

急救课程本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多实践,并进行考核。

大学里可以开设急救的选修课,供非医学生选修。

在中小学教学中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

通过同伴教育使其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

在传授急救知识时尽量生动化,并多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习的兴趣。

经过这次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对日常的急救知识了解太少。

许多发达国家,即使有非常健全、快速的医疗急救系统,也依然十分重视伤病现场的自救和互救。

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急救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t er r s o s O r s i , n e r h f r efce t me h d f p p l r i g e r e c r a me t ta n n . h i e p n e t wa d t a d s a c o fiin t o s o o u a i n me g n y te t n r ii g z
meg n ,te t n ,atc r mp ra c o tesg mc n eo me g n y te t n ,a d i r v n wl re c,ra me t ta hm0 ei o tn et h in a c fe r e c ra me t n mp 0 er o —
关 键 词 : 学 生 ; 场 急 救 能 力 ; 康 教 育 大 现 健
中 图分 类 号 : 5 9 7 R O . 文 献标 识码 : A
I v siai 釉 d An lsso l Su 锄 t rt d Abl y Eme g n yT e t n et t g 彻 ayi nCol e td ’ Fis i t s Ai i r e c r am蚰 to p t nS o
卷对随机抽 出的 5 1名大学生的现场急救知识及技 能进行调 查。结果 仅 l. 9 的学生参加过 现场 急救 4 2 1 培训活动 ; 调查 的 2 在 3个现 场 急救 知 识 中, 1 个 问题 的 知 晓 率 在 5 以 下 ; 学 生 现 场 急救 知 识 面 较 窄 , 有 1 O 大
s a it a u t t i Is mma y b sn x e_Re ut 0n y 1 . 9 S u e t a e n ta n d f rfr tad 0 p t Th sc r yu ig E c I sI s l 2 1 t d n sh d b e r i e 0 is i n s 0 . e c r e ta s rr t fl u s i n r e o 5 a n h 3 q e t n e a e o t e k 0 e g ff s o r c n we a e0 1q e t swe e b lw O o mo g t e 2 u s i s r l t d t h n wld e o i t o r

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历学生进行调查。

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1.2调查方法本文笔者共同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选择12 名校医院医护人员为本次问卷调查者,负责发放及回收问卷。

12 名医生护士分成6组,于2016年3月7日(周一)11 : 30〜12 : 30在我校3 个学生食堂共6 个出口随机发放问卷。

共发放问卷1200 份,回收1200 份。

问卷内容包括急救基础知识及技能、急救培训意愿、心肺复苏等方面,共16 个问题,具体包括本市急救电话、我校校医院急诊电话、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时的急救反应、急救知识的获取途径、既往是否参加过现场急救培训、参加急救培训的意愿、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心肺复苏的自我评价、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自我分析以及按照20 1 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具体心肺复苏要求设计的8 个专业问题。

1.3问卷结果汇总及数据录入本文笔者共同进行了问卷结果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15 份,包括空白问卷、乱填问卷、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等问卷。

有效问卷1185 份,有效率为98.8%。

双人核对进行有效问卷数据录入,录入结束后按照20%比例进行数据抽查,抽查正确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以P 0.05 );但与学生心肺复苏自我测评比较,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73.883,P3.2对策及建议要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匮乏的现状,提高高校安全事故处理水平,需要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急救体系。

全面统筹高校与社会医疗体系力量,充分发挥校医院的职能,调动志愿者团体与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高校急救事业发展。

3.2.1 学校重视急救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大学安全是大学办学的重中之重。

宁波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现状调查

宁波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现状调查

宁波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现状调查胡苏珍;冯小君;郭玲玲;董燕艳【期刊名称】《护理学报》【年(卷),期】2016(023)006【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提供基础。

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先在宁波市12所高等院校中方便抽样选取7所,再随机抽取专业、班级,最终选取752名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和各校的院前急救培训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从学生和学校2个层面开展调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学生:本组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分别为(8.42±1.92)分,(18.72±1.91)分和(25.77±4.65)分。

40.1%的调查对象有院前急救培训经历,有培训经历者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较未培训者高。

学校:被调查的学校开展院前急救培训的组织形式主要有3种:开设急救课程,在其他课程中穿插以及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不同组织形式在培训学时、培训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结论宁波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院前急救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急救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院前急救行为仍需改善。

院前急救培训的组织形式多样,但培训效果不理想。

【总页数】4页(P49-52)【作者】胡苏珍;冯小君;郭玲玲;董燕艳【作者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4;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4;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4;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3【相关文献】1.盐城市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现状调查与需求情况分析 [J], 朱东方;王雨辰;何曙芝;张玉红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防治知信行现状调查 [J], 周春兰;区洁霞;李晓瑾;吴艳妮3.宁波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院前急救知晓水平及其培训效果比较 [J], 胡苏珍;常金兰;陈燕4.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房自我检查现状调查及对策 [J], 周翠云;邓燕萍;林佳;黄燕青;刘晓莺5.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猝死及猝死急救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调查 [J], 南佳慧; 王淑云; 刘腊梅; 彭逸群; 孟宁; 赵玉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突发状况应急常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突发状况应急常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突发状况应急常识的调查研究作者:孟尚霖蔡世哲李庆家彭丽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4期摘要:笔者调查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突发状况应急救助的理论掌握状况、实际操作能力、获取途径及需求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等方式对潍坊学院20个院系的部分学生开展突发状况应急救助常识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发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掌握的应急救助常识种类少、水平低,所掌握的救助能力也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际运用,学生应急救助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是电视和网络,学生对此类知识需求急迫,亟待开设相关培训。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应急救助调查;大学生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如各种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应急救助常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利于在灾害、事故现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缓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突发状况应急常识的掌握情况、普及相关知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研对象笔者选取潍坊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等院系的在校学生330人,年龄18~23岁。

(二)调研方法自主设计应急救助知识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所了解的应急救助知识的种类、对具体突发状况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应急救助知识的需求与主要获取来源。

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21份,问卷有效率达97.3%。

二、结果(一)受调查的学生了解的突发状况及应急救助常识的种类了解程度最高的是伤口包扎,有412人,占比61.68%。

了解程度较高的有中暑急救和心脏复苏,分别有141人和有117人,各占比为43.93%和36.45%。

了解程度最低的是伤员搬运,有81人,占比2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3-7-31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 作者:李春梅 谭莉明 张惠娟 [导读] 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李春梅 谭莉明 张惠娟 (湖南吉首市吉首大学医学院 416000) 【摘要】 目的 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4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有关现场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对数据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合格率低,仅为11.3%,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P<0.01),学过现场急救知识与未学过现场急救知识者,知识得分有明显差异,但总体水平不高。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率高(95.8%);90.4%的大学生希望在校接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80.8%的大学生支持小班授课。结论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建议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现场急救 培训 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死亡率及后遗残疾率高,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2]。“急救从现场开始”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3]。现场急救(first aid)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 即伤病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抢治。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其生活经验与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缺乏,意外伤害概率较高。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4]。在占大多数的非医学类的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很少,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因此,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课题组分别在两个校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大学生240名,年龄19~23岁。 2、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 3、方法 3.1 调查方法 运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表(该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0.83,相关系数r=0.81)来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调查表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个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现场急救技能自我评定,题型为单选题,由被调查者对创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和CPR(意识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掌握情况分4层次进行选择;第3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总分50分,得30分为合格,题型为单选题和判断题,选对1项记1分;第4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题型为多选题。发放问卷时先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由被调查者当场独立完成,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100%。 3.2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资料均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4、结果 4.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非医学大学生平均(20.32±2.10)岁。其中大四14人,大三36人,大二46人,大一144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8人,英语、日语专业44人,园林、美术、艺术设计专业94人,土木、软件工程专业64人;120已学过现场急救,120人未学过现场急救。 4.2 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240名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中,27人合格,合格率11.3%。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240名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x-±s,分)

从表1可见,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大学生,其现场急救知识得分均较低,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4.3 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240)

从表2可见,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两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4.4 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 见表3 表3 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240)

5、结论 5.1 现状分析 5.1.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测评合格率仅11.3%,低分6分;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评熟悉现场急救技能操作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系统正确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校参加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现场急救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今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走出医院围墙,进入社区、家庭等院外场所,希望在事发现场有能在第一现场施救的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地初步急救,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早在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就提出“生命链” [5]概念,强调第一目击者在现场的早期初步救治措施对抢救生命的重要性,要求公众应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和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6]。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占总人口的比率,美国为1/4,新加坡为1/5,悉尼为1/20;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7,8]。我国近年来亦推行上述概念,但完全实施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根据我国现实,在院前急救中心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则显得更为可行。为此,急救专家[9]多次呼吁,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和四大技术等急救知识,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难事故和急病应急能力。本次被调查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遍表示,学校有必要开设急救课程,认为通过学习现场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减少高校学生发生意外事件率,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还可提高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本身素质,并作为流动群体,形成广泛的急救知识传播载体,成为我国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 5.1.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的相关因素 目前,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10]。在本校占80%以上的非医学类大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由于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程[11]开设时间不长,每学年能够接受过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还不到10%,并且师资队伍有限,只能采取120人的大班授课,实践操作不够,因此,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 5.2 建议 5.2.1 学校教育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的基础条件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对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令人担忧,现场急救知识测评的合格率仅11.3%,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急救课程学习,尤其是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缺乏获取相关急救知识的有效途径、急救意识不强等。在高校中设置“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把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规范的教育体系,使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系统的急救知识教育,培养救死护伤、全民参与的急救意识。从源头抓起,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率,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5.2.2 加强学校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的根本条件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现场急救技能测评得分相对较高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都曾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或培训,这说明通过学习或培训对也医学专业大学生能起到显著地提高作用。表3显示,92.9%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现场急救知识,95.8%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愿意学习现场急救知识,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掌握现场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和较高的学习需求。但是,主持培训的师资较少,导致每学年能够接受过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还不到10%。因此,建议学校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从时间和待遇上积极鼓励医学教师申请承担急救培训课程,扩大师资培训队伍,采取小班授课,积极开展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培训工作,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 考 文 献 [1]赵永春,张雁,温新华等.加快开展公众规范化急救知识普及及培训活动[J].当代医学,2005,11(2):50-51. [2]何忠杰.急救白金10分钟的概念和意义[J].现代医院,2005, 5(6):130. [3]桂莉,曾友燕,陶虹.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4]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5]张维平,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51-152. [6]Langhelle A,Notan I, Herlitz I, et al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reviewing, report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ost-resuscitation care:The Utste in style [J] .Resuscitation 2005.66:271-283. [7]郑进.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20):1719-1720. [8]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B):1670-1672. [9]王一镗.为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我国心肺复苏工作而努力[J].中国急救医学,1987,7(3):封一. [10]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11]李春梅,张惠娟,杨明艳等. 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的实践[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