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导读] 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李春梅谭莉明张惠娟(湖南吉首市吉首大学医学院416000)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4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有关现场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对数据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合格率低,仅为11.3%,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P<0.01),学过现场急救知识与未学过现场急救知识者,知识得分有明显差异,但总体水平不高。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率高(95.8%);90.4%的大学生希望在校接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80.8%的大学生支持小班授课。结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建议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

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死亡率及后遗残疾率高,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2]。“急救从现场开始”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3]。现场急救(first aid)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抢治。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其生活经验与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缺乏,意外伤害概率较高。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4]。在占大多数的非医学类的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很少,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因此,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课题组分别在两个校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

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大学生240名,年龄19~23岁。

2、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

3、方法

3.1 调查方法

运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表(该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0.83,相关系数r=0.81)来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调查表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个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现场急救技能自我评定,题型为单选题,由被调查者对创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和CPR(意识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掌握情况分4层次进行选择;第3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总分50分,得30分为合格,题型为单选题和判断题,选对1项记1分;第4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题型为多选题。发放问卷时先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由被调查者当场独立完成,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100%。

3.2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资料均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4、结果

4.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非医学大学生平均(20.32±2.10)岁。其中大四14人,大三36人,大二46人,大一144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8人,英语、日语专业44人,园林、美术、艺术设计专业94人,土木、软件工程专业64人;120已学过现场急救,120人未学过现场急救。

4.2 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240名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中,27人合格,合格率11.3%。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240名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x-±s,分)

从表1可见,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大学生,其现场急救知识得分均较低,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4.3 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240)

从表2可见,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两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4.4 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见表3

表3 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240)

5、结论

5.1 现状分析

5.1.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测评合格率仅11.3%,低分6分;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评熟悉现场急救技能操作的非医

学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系统正确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校参加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现场急救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今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走出医院围墙,进入社区、家庭等院外场所,希望在事发现场有能在第一现场施救的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地初步急救,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早在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就提出“生命链” [5]概念,强调第一目击者在现场的早期初步救治措施对抢救生命的重要性,要求公众应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和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6]。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占总人口的比率,美国为1/4,新加坡为1/5,悉尼为1/20;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7,8]。我国近年来亦推行上述概念,但完全实施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根据我国现实,在院前急救中心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则显得更为可行。为此,急救专家[9]多次呼吁,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和四大技术等急救知识,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难事故和急病应急能力。本次被调查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遍表示,学校有必要开设急救课程,认为通过学习现场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减少高校学生发生意外事件率,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还可提高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本身素质,并作为流动群体,形

成广泛的急救知识传播载体,成为我国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

5.1.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的相关因素

目前,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10]。在本校占80%以上的非医学类大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由于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程[11]开设时间不长,每学年能够接受过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还不到10%,并且师资队伍有限,只能采取120人的大班授课,实践操作不够,因此,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

5.2 建议

5.2.1 学校教育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的基础条件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对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令人担忧,现场急救知识测评的合格率仅11.3%,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急救课程学习,尤其是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缺乏获取相关急救知识的有效途径、急救意识不强等。在高校中设置“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把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规范的教育体系,使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系统的急救知识教育,培养救死护伤、全民参与的急救意识。从源头抓起,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率,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5.2.2 加强学校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的根本条件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现场急救技能测评得分相对较高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都曾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或培训,这说明通过学习或培训对也医学专业大学生能起到显著地提高作用。表3显示,92.9%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现场急救知识,95.8%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愿意学习现场急救知识,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掌握现场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和较高的学习需求。但是,主持培训的师资较少,导致每学年能够接受过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还不到10%。因此,建议学校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从时间和待遇上积极鼓励医学教师申请承担急救培训课程,扩大师资培训队伍,

采取小班授课,积极开展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培训工作,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永春,张雁,温新华等.加快开展公众规范化急救知识普及及培训活动[J].当代医

学,2005,11(2):50-51.

[2]何忠杰.急救白金10分钟的概念和意义[J].现代医院,2005, 5(6):130.

[3]桂莉,曾友燕,陶虹.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

学,2003,23(5):331-332.

[4]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5]张维平,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51-152.

[6]Langhelle A,Notan I, Herlitz I, et al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reviewing, report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ost-resuscitation care:The Utste in style

[J] .Resuscitation 2005.66:271-283.

[7]郑进.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20):1719-1720.

[8]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B):1670-1672.

[9]王一镗.为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我国心肺复苏工作而努力[J].中国急救医学,1987,7(3):封一.

[10]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11]李春梅,张惠娟,杨明艳等. 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的实践[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

现场急救救护基本知识

. 现场急救 一、现场急救概述 生产现场急救,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和工作场所发生的各种意外伤害事故、急性中毒、外伤和突发危重病员等现场,没有医务人员时,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人痛苦和预防休克等所应采取的一种初步紧急救护措施,又称院前急救。 (一)现场急救步骤 .脱离险区1首先要使伤病员脱离险区,移至安全地带,如对因滑坡、塌方砸伤的伤员搬运至安全 要立对急性中毒的病人应尽快使其离开中毒现场,搬至空气流通区;对触电的患者,地带;即解脱电源等等。2.检查病情现场救护人员要沉着冷静,切忌惊慌失措。应尽快对受伤或中毒的伤病员进行认真仔 细的检查,确定病情。检查内容包括:. .

检查时不要给伤病员增加无谓的痛苦,如检查伤员的伤口,切勿一见病人就脱其衣服, 若伤口部位在四肢或躯干上,可沿着衣裤线剪开或撕开,暴露其伤口部位即可。.对症救治3 根据迅速检查出的伤病情,立即进行初步对症救治。 在救治时,要注意纠正伤病员的体位,有时伤病员自己采用的所谓舒适体位,可能促 绝不能抬甚至于造成不幸死亡,如被毒蛇咬伤下肢时,要使患肢放低,使病情加重或恶化,高,以减低毒汁的扩延;上肢出血要抬高患肢,防止增加出血量等。救治伤病员较多时,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先救治伤重垂危者。 .安全转移4对伤病员,要根据不同的伤情,采用适宜的担架和正确的搬运方法。在运送伤病员的 将伤病员迅速而平安地运送到后方途中,要密切注视伤病情变化,并且不能中止救治措施,医院作后续抢救。(二)注意事项”。先脱险再救人注意现场安全,重视1.“2.从正面接近伤病员,表明身份,安慰伤病员,说明将采取的救护措施。. . 3.避免盲目移动伤者,避免再损伤。 4.除非必要,不要给伤病员任何饮食或药物。

最新急诊医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急诊医学总结 Chapter1 绪论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2.急救: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病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 3.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各监护或强化医疗病室 (1)院前抢救 (2)医院急诊 ?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3)危重病监护 Chapter2 心肺脑复苏 1.基本概念 (1)心跳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 (2)猝死(Sudden death):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不包括各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等意外所致。心脏性猝死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3)临床死亡: 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一般情况心跳停止4~6分钟内),及时正确地进行CPR,脑及其它脏器功能可望恢复到心跳呼吸停止前的水平 (4)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期未行CPR或CPR失败,机体所有组织相继死亡,并发生组织自溶 (5)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6)社会死亡:指CPR成功而脑复苏不完全,处于昏迷状态,脑的某些低级功能和反射活动存在,成为植物人(7)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等。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 (8)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 (9)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系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时限。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则大部分可无任何后遗症 2.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④瞳孔散大; 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⑥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心电静止 3.现代心肺复苏术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BLS: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A、B、C、D。BLS包含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 1)判断反应:判断患者意识通过动作或声音刺激,如拍患者肩部或呼叫,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应 2)启动EMSS 3)开放气道及检查呼吸 呼吸的观察:眼看患者胸部有无上下活动;用手掌放在病人鼻孔前面感受气息或听病人呼吸的气流声;(要求在10秒钟之内完成) 4)人工呼吸 ?推荐人工呼吸的方式: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通气和通过已建立的人工气道通气。 ?每次人工吹气的时间应超过1秒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 ?如果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不必考虑通气与胸外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应停止胸外按压 5)检查脉搏 成人应触诊颈动脉,示指、中指指腹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轻轻滑动 2-3厘米 6)胸外按压 按压的幅度为大约4~5厘米。每次压下后应使胸廓完全弹回,以利于血流返回心脏 推荐的按压频率(速度)为100次/分钟 按压/放松时间:50% 成人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操作,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按压/呼吸比为30:2;儿童、婴儿双人CPR时采用的比率为15:2 7)除颤:双向波除颤比单向波更有效,所用的能量低(120-200J)。单相波除颤仪首次和再次均选择 360J。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变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更为早期高质量CPR,能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得以提高. 1)四早生存链:早识别与呼叫、早CPR、早电极除颤、早高级生命支持 2)有效的心脏按压:有力和快速地按压,100次/分,按压后使胸廓完全恢复正常位置.CPR按压/通气比单人,双人均为30:2. 3)注重有效通气,避免过度吹气(每次吹气1-2秒)以胸廓起伏为标准.

救护知识普及教学大纲(新)

关注健康敬仰生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5号)文件精神“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支持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积极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 当前社会灾害频发、紧急事故不断,各种意外伤害——地震、火灾、车祸、溺水、触电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灾害发生时,如何有效的在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紧急救护,从而提高伤者的生存几率正是应急救护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打个比方,人在心脏停止跳动的4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其成活率在50%(溺水、触电的心肺复苏成活率已达到70%以上),6分钟后降低到4%,8分钟之后几乎失去了救援意义。成都市救护车到达的时间,一般为12分钟,因此当有人员伤亡情况发生时,在最佳的急救时间内,现场主要的处理人即“第一目击者”也就是能够第一时间对伤者提供现场救护的人,这种现场

救护称为院前救护又叫院外救护。再比如,意外伤害中,骨折,尤其时颈椎、腰椎骨折后若搬运不当,将造成终身瘫痪;人体出血量超过800—1600毫升时,生命就有危险,同样的,利用“第一目击者”在事发现场对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是挽救生命的最佳途径。 据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近3000万人次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需要现场救护和转送,如果只依靠医院和医生,当救护车到来时,往往会使处在生死边缘的伤病员在等待中错失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因此,现代救护理论认为,在事发现场,利用广泛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第一目击者”对伤病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可以有效的减轻伤残,挽救生命。而事实上,学习救护技能,学会自救互救,只需要16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部分基本知识普及仅需要120—150分钟)。 学会和掌握现代救护技能,可以为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单位和企业撑起一把生命的保护伞。 请,关爱健康,敬仰生命。 教学内容 项目一:了解红十字会的宗旨、理念

现场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讲学

现场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 合肥市红十字会 救护培训部王仰扩 合肥市红十字会开展现场救护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的法定职责,普及现场救护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需要大家积极参与。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维护全体公民健康,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水平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兴旺,国家已把健康看做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为此,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66条)。在66条中,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此外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害的救助中,也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多需要掌握健康知识和现场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红十字会开展救护培训和社会群众接受培训的重要性。 在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66条)中,现场救护知识是公民健康素养重要内容。第20条指出,遇到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第25条指出,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止血、包扎、固定骨折,慎重搬动。第48条指出,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第60条指出,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是一种基本技能。第65条指出,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第66条指出,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助现场,救助人员在紧急救助时,需要规范的救护技能,北京宣武医院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教授,依据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要求编了脍炙人口的现场救护知识常识口诀:发现生命先送水,未能饮水快补液;清理口鼻头偏侧,呼吸通畅式原则;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伤关节;伤口出血靠压迫,夹板木棍定骨折;颈腰损伤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这易记易懂的救护知识口诀,必将在大地震中现场救护中发挥重要的救人并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作用。可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突发灾害事件时,人们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合肥市红十字会在上级红十字会领导下,致力于卫生救护培训的目的所在。 第一部分现代救护基础理论 一、救护新概念 1、新概念: ?现代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模式结构更新; ?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现场,与医疗机构存在距离; ?需要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救护理论和技能,成为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地

急诊医学知识题库(附答案)

急诊医学知识题库(附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140题) 1、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80-100次/分 B、100次/分 C、120次/分 D、60-80次/分 2、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A、30:2 B、15:2 C、30:1 D、15:1 3、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心尖部 C、胸骨中段 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4、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C A、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2-3cm C、4-5cm D、6-7cm 5、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A A、500-600ml B、600-700ml C、400-500ml D、800-1000ml 6、2005年指南在心脏停搏时推荐的每次吹气时间为:A A、超过1秒 B、小于1秒 C、与呼气时间等同 D、快速用力吹气 7、在成人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频率为:B A、6-8次/分 B、8-10次/分 C、10-12次/分 D、12-15次/分 8、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实施者交换按压操作的时间间隔为:D A、5分钟 B、3分钟 C、10分钟 D、2分钟 9、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200J B、300J C、360J D、150J 10、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300J 11、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A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托颏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12、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A A、1次 B、3次 C、2次 D、4次 13、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 A、心脏停搏 B、无脉性室颤 C、室颤 D、电-机械分离 14、对被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的最佳处理措施为:D A、胸外按压 B、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C、静脉推注胺碘酮 D、立即除颤 15、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 A、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呼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C、马上寻找自动除颤仪; D、先开始生命体征评估,再进行心肺复苏 16、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救援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应:(B) A、心前区叩击 B、先行约5组心肺复苏(约2分钟)再行除颤 C、不需要其他处理,立即进行电除颤 D、先给予静脉推注胺碘酮再除颤 17、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之间应:A A、先给予约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道 D、准备电除颤 18、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后应:B 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 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 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 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 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4]。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发生在院外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患者中, 95%来不及到

普及医学急救知识

普及医学急救知识,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 是当前医务工作者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打造“健康镇江”三大工程之一。现介绍常用“十大急救”。 一心肺复苏(CPR) 【病例介绍】李某,男31岁,某学校电工,工作中不慎遭电击倒地后心跳呼吸骤停,该校老师立即对其就地进行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并随即送本院救治,经抢救12分钟心跳呼吸恢复,5小时后神志清醒,治疗两周痊愈出院。 该病人因电击伤后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表现为“假死状态”。急救的关键是应立即进行就地抢救,不能等待专业人员。该病人之所以抢救成功,是由于事故发生后,该校老师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立即进行了人工呼吸、心脏挤压,为医院进一步抢救奠定了基础。下面介绍关于心肺复苏的方法。 1、如何判断心跳呼吸已停止?任何一种原因(常见原因有:心脏疾病、各种中毒、意外伤害等)导致突然意识丧失,没有呼吸,面色苍白等就是心跳呼吸已停止的征象。 2、如何进行心脏挤压?立即将病人就地仰卧,解开衣领。 操作步骤:急救者用左手紧贴病人胸骨(胸前正中一块骨)中下1/3处,右手重叠交叉左手手背上,用上半身重力垂直下压5cm。要求:肘关节不能屈曲,用力勿过猛,防止肋骨骨折。每分钟100次。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 面色改善视为有效。 3、如何进行人工呼吸?首先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后仰,同时必须用手予以清除口腔、咽喉部有呕吐物、血液、痰液等后,方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操作步骤:急救者用左手捏住病人鼻,深吸一口气后迅速吹入病人口内,此时应见病人胸部抬高,视为有效,吹气完毕,放松左手,反复进行。 (具体见图解) 通过上述方法可迅速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因为心跳呼吸停止在4分钟内抢救时成功率可达30-50%,4---6分钟抢救成功率为10%;6--10分钟存活率仅1%;10分钟以上存活率几乎为0。所以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必须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及需求, 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对某高校679 名在校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调查。结果不同年级大学生心肺复苏和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别较大,一年级知晓率为32.18%,二年级知效率为80.1%,三年级知晓率为90.3%。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教育十分必要, 建议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 [关键词] 急救知识学生 由于各种临床急症和意外事故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和危急性, 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 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很多研究和事实也表明, 具备必要的灾害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可以有效地减少伤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校与社会交流日益密切, 校园内外的大学生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青年学生喜爱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 也容易产生身体伤害。因此, 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操作和现场急救的知识技能水平, 不但十分必要, 而且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为了解我院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水平,特作此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我院非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日制大学生679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289(4 2.6%)人,二年级246(36.2%)人,三年级144(21.2%)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247(36.4%)人,女生432(6 3.6%)人。 1.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关于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相关经验,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调查检验与修改,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等;②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包括科普宣传媒体听他人讲述及其他途径③急救知识: 触电时现场急救方法、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溺水者现场处理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正确的人工呼吸方法、脊柱骨折患者正确的搬运方法、预防中暑的措施、燃气中毒首要的处理措施、四肢骨折时用夹板固定的正确方法、止血带止血时连续阻断血流不得超过的时间、伤口被艾滋病患者血液污染的现场处理、被犬咬伤后最重要的处理方法以及火焰烧伤时理想的自救方法;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必要。5急救知识普及方法的选择,包括理论与模拟训练并重、加大宣传及开设选修课。 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完成对大学生急救技能现状调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现场发卷,学生不记名答卷,时间20min,当场收回问卷。发放问卷712份,回收685份, 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679份有效率为99.1%。

急诊急救基本知识培训

急诊急救基本知识培训 心肺复苏 一.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一)心肺脑复苏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西方国家公元前800年左右,有口对口救活一个 孩子的案例,我国心肺复苏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早在1700年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已对缢死复苏方法经行了详尽的阐述。 (二)现代复苏学的建立:真正的世界复苏学建立,是从20世纪开始的,国内外专家经长 期研究总结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现代复苏学的基础: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复律。 二、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 (一)概念: 1.猝死: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或意外的是发生非暴力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发病后6小时内称猝死) 2.心脏骤停:是指患者突然意外的心脏停止有效博动和(或)自主呼吸停止。 心脏骤停是指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期内心脏突然停止,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脑血流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经及时抢救可获得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即“真的死亡”) 3.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对脑死亡的诊断涉及体征、脑电图、脑循环和脑代谢等方面,主要包括:①持续深昏迷,对外部刺激全无反应。 ②无自主呼吸 ③无自主运动,肌肉紧张。 ④挠肝功能和脑干反射大部或全部丧失,体温调节紊乱。 ⑤脑电图呈等电位 ⑥排除抑制脑功能的可能因素,如低温、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肌肉松剂和其它药物的作用等。 (二)心肺脑复苏术 1、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呼吸循环骤停的病人所采取的最初抢救方法,由于从心脏停博到细胞坏死的时间以脑细胞最短,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来那个是复苏的重点,所以将心肺复苏术扩张为“心肺脑复苏术” 2、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基础生命支持(初期复苏)A:开放气道,制定 B:呼吸支持(口对口呼吸) C:循环支持(胸外按压) D:除颤(主要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3、心肺复苏流程:旧版:A-B-C 2010年新版改为C-A-B 把心脏按压放在首位(要求准确判断心脏呼吸骤停) (1)按压位置:胸骨中下交界处,术者站在或跪在病人身体一侧 方法:术者两只手掌根部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交界处,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的重力 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压。 按压深度:胸骨下陷成人至少5cm ,儿童4cm 按压频率:100次/分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第一部分常见急救知识 一、出血与止血 损伤部位紧急止血是自救互救重要而常用的急救措施,若未能及时止血,可危及伤员生命。根据出血的特点,可迅速判断出血的类型和部位。 一般将出血分为三类:⑴动脉出血,出血呈喷射状,颜色鲜红,出血速度快且量大。 ⑵静脉出血,出血呈涌出状,颜色暗红,速度稍慢,但量也大。⑶毛细血管出血,从伤口向外渗血,色鲜红。 应根据出血类型及部位,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一)指压止血 指压止血适用于头、面、颈、四肢动脉出血的急救,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将动脉压向骨骼,中断血流,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⑴颞浅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头顶部和颞部出血。 用拇指或食指在耳的前方、下颌关节附近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力压向颞骨达到止血目的。 ⑵面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面部出血 在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处前方3厘米附近摸到面动脉搏动后,用力将其压于下颌骨上。 ⑶颈总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头部和颈部大出血

将拇指或其他4指并拢置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在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后,用力将该动脉向下压于椎骨上。 注意事项:决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 ⑷锁骨下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腋窝、肩部和上肢大出血 在锁骨上窝内触摸到动脉搏动处,用拇指将锁骨下动脉压向肋骨。 ⑸肱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上臂下段、前臂和手大出血。 在上臂上1/3段内侧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拇指将动脉压向肱骨。 ⑹股动脉指压止血 适用于:大腿、小腿和足部大出血。 将两手拇指重叠置于大腿前面上部最明显的搏动点,并用力将股动脉向后压向股骨;由他人救助时,救助者双掌交叉叠放于动脉搏动处,用力向后压向股骨。 指压止血应注意:⑴选择正确的指压止血部位。⑵压迫应向骨骼方向,压力大小适度。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尤其用于四肢止血, ⑴先用无菌或干净的纱布、敷料等盖住伤口,再用纱布卷或毛巾折成垫,压住伤口。 ⑵用三角巾、绷带等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1、无急救包时可用手边的清洁布类织物。2、加压包扎压力适度,以保证肢体远端能扪及动脉搏动为原则。3、包扎后抬高肢体,以增加静脉回流和减少出血。4、伤口内有粉碎性骨折块突出时要慎用。 (三)屈肢加垫止血 适用于:没有骨关节损伤的前臂或小腿出血。

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学生。因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而及时的、有效的急救能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了了解本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故开展此次问卷调查。希望您能认真、如实地回答下列问题。我们保证您所填写的信息只用于学术,决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在此我们向您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1. 请填写您的院系,年级和专业:[填空题] 2. 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必答题] A男 B女 5. 您的急救知识来源于:[单选题] [必答题] A书籍B网络、电视 C课堂D亲人朋友E其他 6. 您了解常用的急救知识吗:[单选题] [必答题] A非常了解B一般了解C了解很少 7. 您认为自身来讲是否需要了解急救知识:[单选题] [必答题] A需要B不需要 C无所谓 8. 您接受过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吗?[单选题] [必答题] A接受过很多次B接受过一两次C从未接受过 9. 如果生活中遇到突发状况,您会用急救方法进行救援吗?[单选题] [必答题] A会 B会一点 C不会 10. 若在学校开设急救知识培训课程您是否同意[单选题] [必答题] 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 11. 您认为心脏骤停后几分钟内为急救的黄金阶段:[单选题] [必答题] A3分钟B4分钟C5分钟 D 6分钟E7分钟 12. 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单选题] [必答题] A心前区 B胸骨中上1/3 C胸骨中下1/3

13. 单人做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是:[单选题] [必答题] A30:2 B15:2 C30:1 14. 关节扭伤后怎么办:[单选题] [必答题] A扭伤后立即用热水敷 B尽快找人用按摩牵扯等方法舒筋活络C冰敷患处后,将患腿抬高,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包扎 15. 被猫狗咬伤后,如何处理伤口:[单选题] [必答题] A涂抹药膏后包扎伤口,送往医院注射疫苗B冲洗伤口,擦碘酒后包扎,送往医院注射疫苗C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挤出伤口中的污血,送往医院注射疫苗 16. 卡到鱼刺时怎么办:[单选题] [必答题] A大口吃饭将其咽下B喝醋让鱼刺软化 C若鱼刺在可视范围,可让人掏挖,不在可视范围则应立即前往医院 17. 皮肤被烫伤怎么办:[单选题] [必答题] A患处涂抹牙膏B患处涂抹酱油C用纱布包扎患处 D用冷水冲洗烧伤皮肤,如果烧伤严重,消毒处理后,用干净的布等简要包扎以防止感染 18. 如果流鼻血并且血流不止该如何处理? [多选题] [必答题] A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B 患者流鼻血时,应使其头上仰,并用纸巾或棉布塞住鼻孔,阻止鼻血流出 C将流血一侧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钟,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两侧均出血,则捏住两侧鼻翼。鼻血止住后,鼻孔中多有凝血块,不要急于将它弄出,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D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可止鼻血 19.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怎么做:[单选题] [必答题] A马上做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使其清醒 B先控水,胸外心脏按压并人工呼吸 C不断拍背,使其将水吐出 20. 如果不慎吞了异物该如何处理? [多选题] [必答题] 误吞了钱币、纽扣等小而圆并且光滑的物体,应干呕直至异物从胃吐出 B误吞了钱币、纽扣等小而圆并且光滑的物体,一般均能通过肠道排出。可多吃些韭菜之类的高纤维蔬菜,促进其排出 C如吞咽了尖锐和直棱的物体,例如小发卡、骨头、开式别针等,多吃一些润肠胃的东西以便异物排除 D如吞咽了尖锐和直棱的物体,例如小发卡、骨头、开式别针等,则很危险,但决不可惊慌

现场急救救护基本知识

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概述 生产现场急救,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和工作场所发生的各种意外伤害事故、急性中毒、 外伤和突发危重病员等现场, 没有医务人员时,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人痛苦和预防休克等 所应采取的一种初步紧急救护措施,又称院前急救。 (一)现场急救步骤 脱离险区 检查病情 对症救治 1 .脱离险区 首先要使伤病员脱离险区,移至安全地带, 如对因滑坡、塌方砸伤的伤员搬运至安全地带; 等等。 2 .检查病情 对急性中毒的病人应尽快使其离开中毒现场, 搬至空气流通区; 对触电的患者,要立即解脱电源 安全转移 现场救护人员要沉着冷静,切忌惊慌失措。 检查,确定病情。检查内容包括: 应尽快对受伤或中毒的伤病员进行认真仔细的

检查时不要给伤病员增加无谓的痛苦,如检查伤员的伤口,切勿一见病人就脱其衣服,若 伤口部位在四肢或躯干上,可沿着衣裤线剪开或撕开,暴露其伤口部位即可。 3 .对症救治 根据迅速检查岀的伤病情,立即进行初步对症救治。 立聊进行止血和包扎 及时固定和包扎,知果手头没有现战的*护包扌歸品,可 以在现场找 适宜的替代品使用 分秒必争地S 施胸外此脏按压和人工呼服 有卡十对性的釆取涂毒措施 在救治时,要注意纠正伤病员的体位,有时伤病员自己采用的所谓舒适体位,可能促使病 情加重或恶化,甚至于造成不幸死亡,如被毒蛇咬伤下肢时,要使患肢放低,绝不能抬高,以减 低毒汁的扩延;上肢岀血要抬高患肢,防止增加岀血量等。 救治伤病员较多时,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先救治伤重垂危者。 4 .安全转移 对伤病员,要根据不同的伤情,采用适宜的担架和正确的搬运方法。在运送伤病员的途中, 要密切注视伤病情变化,并且不能中止救治措施,将伤病员迅速而平安地运送到后方医院作后续 抢救。 (二)注意事项 1.注意现场安全,重视 先脱险再救人”。 2.从正面接近伤病员,表明身份,安慰伤病员,说明将采取的救护措施。 有无大出血 检查内寥 I — 有无颈动脉搏动 W 适是否通畅

公众急救知识技能问卷调查精修订

公众急救知识技能问卷 调查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当家人发生急性心梗,下列处理行为不适宜的是() A.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B.先将患者搬到安全的地方 C.帮助病人嚼服阿司匹林药物 2.遇到非严重烧伤烫伤情况,在脱离热源之后,应立刻() A、用冷清水冲洗 B、涂抹手头现有的药或清凉膏 C、挑开水泡,防止留疤 3.鼻子出血时,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是() A.把头抬高,以免鼻血流出。 B.用纸巾堵住鼻孔。 C.捏住鼻翼,让患者身体前倾,用嘴呼吸。 4.打球、跑步时扭伤关节,最佳应急处理措施是() A.用热毛巾敷。 B.贴膏药。 C.用冷水敷。 5.在吃东西时不小心被鱼刺、竹签、鸡骨、鸭骨等鲠住咽喉时,应该() A.大口吞咽饭团,把鱼刺压到胃内。 B.用镊子将异物夹出。 C.他人用手拍背。 6.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伤后,下列行为不合理的是() A、立即用肥皂水、消毒剂或单用清水反复清洗伤口,时间不低于15分钟。 B、然后用酒精反复消毒,最后涂上碘酒。 D.伤口尽量要求止血、包扎、缝合。 7.高血压或脑溢血病人发病昏迷后,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让病人仰卧。 B.让病人侧卧。 C.先给病人进水。 8.癫痫病人发病时,不应该() A.固定住住其胳膊、腿。 B.将其挪到安全的地方。 C.让患者保持右侧卧位,以防窒息。 9.中暑后最佳急救方法是() A.自行服食退烧药(如普拿疼、阿斯匹灵等) B.体表擦拭酒精。 C.吹电扇。 10.有人溺水后,应采取的急救方法是() A.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B.倒挂患者,来控水。 C.应对呼叫无反应且无呼吸者,进行心肺复苏。 11.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必要吗? A.必要 B.不必要 12.您的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患有易突发的病症(例如心脏不好可能会心肌梗塞) A.有 B.没有 C.可能有,但我不知道 13.您的年龄段? A.小学生

急诊医学试题知识讲解

急诊医学试题

急诊医学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猝死常见的病因是 A: 冠心病 B: 脑出血 C: 急性肺动脉栓塞 D: 癫痫大发作 E: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 2、[1分]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是 A: 心肌病 B: 冠心病 C: 恶性心律失常 D: 急性泵衰竭 E: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 3、[1分]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是

A: 急性广泛心肌梗死 B: 重症心肌炎 C: 严重心功能不全 D: 急性心脏压塞 E: 心房粘液瘤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 4、[1分]肺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 A: 空气栓塞 B: 脂肪栓塞 C: 血栓栓塞 D: 羊水栓塞 E: 瘤栓栓塞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 5、[1分]肾性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A: 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综合征 B: 肾血管性疾病 C: 严重的急性间质性肾炎

D: 急性肾小管坏死 E: 慢性肾脏疾病的急性发作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 6、[1分]对肾后性尿路梗阻的诊断,下列哪项不正确A: 有泌尿系结石、盆腔脏器肿瘤或手术史 B: 突然发生完全性无尿或间歇性无尿 C: 有肾绞痛与肾区叩击痛 D: 尿常规检查无明显改变 E: B超或X线泌尿系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标准答案:E 答案解析: 7、[1分]急性腹痛伴休克,最常见的病因是 A: 急性心肌梗死 B: 大叶性肺炎 C: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D: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E: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

急诊知识点汇总整理

心肺复苏: CPR。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自主呼吸恢复。心肺脑复苏: CPCR促. 使患者神志清醒和脑功能恢复。创伤:指机械性致伤因子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院前反应时间:指从接到呼叫电话至急救车和医务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所需的时间;是评价院前急救的重要标准,应尽量缩短。 现场急救技术内容:1.开放气道2.止血3.包扎4.固定外伤止血的方法: 1. 指压止血法2. 加压包扎止血法3. 加垫屈肢止血法4. 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的注意事项: 1. 应缚上臂三分之一处,切不可缚在中三分之一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 2.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必须垫物,应平整,不可褶皱。 3.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 4.上止血带时应注明时间,且一般不超过2到3小 时,每间隔40分钟松开1到2分钟。 绷带包扎法:环形法:适用于额部,手腕,小腿部。 蛇形法:多用于夹板固定。 螺旋形法:适用于上臂,大腿下段,手指粗细差不多的部位。 螺旋反折法:前臂,小腿,大腿粗细相差

较大的部位 8 字形法:适用于关节处的包扎及锁骨骨折包扎。 基本生命支持及操作标准和顺序: 1. 评估环境,判断患者反应和呼吸。 2.呼救并启动EMSS 3.调整病患体位为仰卧位 4.检查脉搏,10 秒内不能明确是否有搏动,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5.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或胸骨下1/3 处。按压/通气比30/2 。按压频率至少100/ 每分钟。幅度至少5 厘米。 6.开放气道 7. 人工呼吸 8. 除颤 心搏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原因:心源性:冠心病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心肌疾病主动脉疾病瓣膜性心脏病 非心源性:意外事件休克,中毒严重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诊断: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公众应急管理知识与急救常识

公众应急管理知识问答与急救常识 1.普及应急知识有何意义?应对突发公共事?公众应急管理知识问答与急救常识? 件的行为主体是什么? 掌握应急知识是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应急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人类在与自然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应急知识和经验,普及应急知识,帮助广大公众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广大公众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为主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坚持依靠群众。要引导群众掌握应急知识,学会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灾害损失。 2.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和扰乱公众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的案件时,怎么办??发现斗殴、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刑事、治安案件时,应立即拨打110报警。若情况紧急,无法及时报警,则应在制服犯罪嫌疑人或脱离险情后,迅速报警。发现溺水、坠楼、自杀,老人、儿童或智障人员、精神病患者走失,公众遇到危难孤立无援,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均可拨打110报警。拨打110报警时,要讲清楚案发的时间、方位,您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如对案发地不熟悉,可提供现场附近具有明显标志的建筑物、大型场所、公交车站、单位名称等。报警后,要保护现场,以便民警到场后提取物证、痕迹。未成年人遇到刑事案件时,应首先保护好自身安全。 3.发现火情,怎么办??发现火情应及时拨打119火警报警电话。拨打119报警时,必须准确报出失火方位。如果不知道失火地点名称,应尽可能说清楚周围明显的标志,如建筑物等。尽量讲清楚起火部位、着火物资、火势大小、是否有人被困等情况,同时应派人在主要路口等待消防车。在消防车到达现场前应设法扑灭初起火灾,以免火势扩大蔓延。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使用时,先打开保险销,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源,另一手拉动拉环,即可灭火。手提式泡沫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及一般物质的初起火灾,使用时,用手握住灭火机提环,平稳、快捷地提往火场,不要横扛、横拿,灭火时,一手握住提环,另一手握住筒身的底边,将灭火器颠倒过来,喷嘴对准火源,用力摇晃几下,即可灭火。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适宜扑灭精密仪器、电子设备以及600伏以下的电器初起火灾,使用时,一手握住喷筒把手,另一手撕掉铅封,将手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打开开关,二氧化碳气体即会喷出。 4.发生交通事故或交通纠纷,怎么办??发生交通事故或交通纠纷,可拨打122或 110报警电话。双方认为可以自行解决的事故,应把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协商处理; 其他事故,需变动现场的,必须标明事故现场位置,把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等候交通警察处理。遇到交通事故逃逸车辆,应记住肇事车辆的车牌号,如未看清楚肇事车辆车牌号,应记下肇事车辆车型、颜色等主要特征。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求助电话,同时不要破坏现场和随意移动伤员。拨打122报警时,必须准确报出事故发生的地点及人员、车辆伤损情况。找交通警察处理交通事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交通警察 5.需要医疗急救服务时,怎么办??发现人员伤到达现场前,应注意保护现场。?

急救基本学习知识试题100

急救基本知识(行政、后勤组) 1、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通讯装备的使用,属于应急训练的(A ) A.基础培训与训练 B.专业训练 C.战术训练 D.其他训练 2、.在高温场所,作业人员出现体温在39℃以上,突然昏倒,皮肤干热、无汗等症状,应该判定其为( B )。 A.感冒 B.重症中暑 C.中毒 3、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的第一步应该是( A )。 A.观察伤者有无意识B对出血部位进行包扎C.进行心脏按摩 4、在下列确认患者有无意识的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 C )。 A.在患者耳边呼叫B轻轻拍打患者肩部C.用力敲打患者头部 5、四肢开放性损伤合并大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不得 超过(C)分钟 A、10分钟 B、30分钟 C、60分钟 6、以下症状应判断为患者无呼吸? ( A ) A.胸部有起伏,但口鼻处感受不到空气进出 B.感到患者呼吸急促 C.感受患者口鼻处空气进出较弱 7、以下( A )方法不利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A.下颚向胸部靠近 B.下颚抬高,头部后仰 C.解开衣领、松开领带 8、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以下( C )表述是错误的? A.吹气时,要用手捏住患者的鼻子 B.每次吹气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隙 C.每分钟吹气次数不得超过10次 9、进行心脏按摩时,应用(B)放在按压位置。 A.手背面 B.手掌掌根部位 C.手掌指端部位 10、对成人进行心脏按摩时,操作人员肘部要伸直,用身体的力量将患者胸部向下按压约( B )厘米。 A.1~2 B.3~5 C.5~7 11、.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时,在以下( C ) 情况下可以停止进行。 A.操作人员疲劳的 B.患者有一定反应 C.呼吸和心跳均得到充分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