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版本目录学(全套课件221P)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本章内容: 1、了解文献的几种载体的相关知识; 2、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相关知识 1899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村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 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 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 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 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 兆的样子。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王鸣盛的目录学思想探究

王鸣盛的目录学思想探究作者:黄俊霞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3期一.王鸣盛其人王鸣盛(1722—1797),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目录学家。
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江苏嘉定人。
他十七岁时候,补诸生,岁试屡获前列,才名藉甚,被拔至紫阳书院深造。
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中书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
辞官后的王鸣盛迁居苏州,潜心读书著述。
他学问博大精深,对经史造诣尤为渊深,为乾嘉学派吴派代表人物之一。
王鸣盛于经义一道,问学于惠栋,师法汉儒,注重训诂,尤服膺郑玄之学说。
退居吴门后,由于其学者兼名宦的特殊身份,登门求文者络绎不绝。
卒后,赵翼以诗相挽,“皇甫三都求作序,李邕四裔乞书碑。
”虽不无夸谀之嫌,但亦可从中窥知王氏生前文名之盛、创作之富。
传世著作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周礼军赋》四卷、《诗文集》四十卷、《蛾术编》(仿顾炎武《日知录》)一百卷、《十七史商榷》百卷等[1]。
二.王鸣盛的目录学思想王鸣盛著作《十七史商榷》百卷以及《蛾术编》一百卷蕴含着丰富的目录学思想,特别是《十七史商榷》,是其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的结晶。
不仅在史学界,目录学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2]。
1.目录学意义清代学者对目录学尤为重视。
在《十七史商榷》第一卷的第一条:“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第七卷的第一条:“凡读书最切要者自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3]可见,王鸣盛赋予目录学以极高的地位和意义。
王鸣盛不但反复强调目录的重要性,而且探究其治学入门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正史中《艺文志》的功用。
“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
《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
王鸣盛重视目录学的作用,对此身体力行,他做学问以目录学为基础,作为入门之径。
他晚年完成的“一生精力实耗于此”的著作《蛾术编》。
王鸣盛对地方志、丛书等的评论,从其发展源流入手,颇具特色,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术发展表作《十七史商榷》每条都有。
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

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许琰【摘要】郝润华教授、侯富芳副研究馆员编著的《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于2012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全面叙录20世纪以来编定的古籍书目的著作,除本身具有的目录学价值以外,对于我们读书治学具有实在的指导作用与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的内容和特点做些介绍,以彰显该书对目录方法与读书治学的价值.【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目录之目录;特点;价值【作者】许琰【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目录之学,由来尚矣”[1],受到历代学界的普遍重视,因此,中国古代目录著作层出不穷。
据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一书统计,从汉至明末,各类书目共计151种。
近代孙殿起《贩书偶记》、雷梦水《贩书偶记续编》中著录清以来的书目155种。
可见,自汉至清,知见的各类书目至少约为400余种,当然实际数字比这更多。
为了总结前人的目录学成就,古代目录学家十分注意编纂“目录之目录”。
目录学家将历代各种书目按照一定体例加以著录,并撰写提要作出概述研究,就成了“目录之目录”。
《隋书·经籍志》史部即有“簿录类”,《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史部均有“目录类”,《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不仅设“目录类”,而且还为每部目录撰写提要,使得“目录之目录”体制日臻完善。
宋元时期著录目录最多的书目,当推郑樵的《通志·艺文略》“目录类”,共著录书目77部。
其后清代编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著录书目119种。
除这些综合目录中的“目录类”著录书目外,还产生了专门著录目录的工具书,如周贞亮与李之鼎编著的《书目举要》,著录了自汉至清末各种书目270余种。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3.目录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 丝编目录 ” 。 二字连成一词,起于西汉成帝时刘向校书之时。 《汉书· 叙传》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 录,略述洪烈。” 《汉书· 艺文志》云:“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 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撮其旨意,即谓 叙述一书之大意。
③以概括内容命名者 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一年四 季的春秋来概括一年。 《尔雅》书名:“尔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 异同,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贤而不惑者也, 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取而取正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 叙录》)
④以寓意命名者 韩非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 屈原《离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馅 之避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 篇、卷的名称。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 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 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 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 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二、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1.甲骨的记号 殷墟发掘报告指出:殷墟出土的每一个穴窖,其中 的甲骨都有一定的年代,一般是以一个帝王在位时 期为断限,极少有几个帝王在位时期的甲骨合出一 窖的。其第三十六窖出土的龟板,全是同一年的甲 骨。而且有的甲骨尾部或背上刻有“入”、“示” 和一些数码,显然是主管保藏者做的记号。这说明 甲骨的入藏,是为了检查和使用的方便按一定的次 序成编、集中保藏起来的。这些记号和数码,就是 图书文献目录的雏形。
如:《诗经》本无书名,后人收集整理时名为 《诗》,后来才被称为《诗经》。 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 《说林》、《说难》,都是单篇别行,《汉 书· 艺文志》后将其汇集著录,称为《韩子》, 直到宋代才称为《韩非子》。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文献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则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三方面内容。
其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尚书》、《周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纸质)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在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_(展堂)、___(观堂)、___和___。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___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___的《通典》、___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总集和别集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___宗命___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___组织人编纂的《皇览》,而唐代___的《政典》则是最早的政书。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而词典则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颜圣存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指篇名,即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一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的简要文字说明。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目录在个人读书和治学上能起到很大作用。
在阐述目录对读书、治学的作用前,我们须先对目录和目录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
一、目录与目录学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这里的“目录”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这里的录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
《汉书·叙传》有:“爰著目录,略叙洪烈,述艺文志第十。
”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目录的定义有多种,作为抽象的目录,它的定义需从理论上加以概括。
其中,较有权威性的目录定义出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在研究目录的功用时,人们常常容易将目录与目录学混淆,认为目录就是目录学。
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
“目录之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卷四:“祖父谒王原叔,因论政事,仲至侍侧。
原叔令检书史。
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己被学者专家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我国书目类型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仇目录学派;次鉴别旧刊别择真赝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
目录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对于目录学,有两点却越来越被多数人所肯定:一是目录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是一种理论体系;二是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人们还是比较认可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重对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说,目录是目录工作的成果,是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录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和系统化,使之上升为理论,才成为目录学。
作为抽象的目录,目录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揭示文献,包括揭示文献的外在特征,人们通过任何一种目录都可以了解到某些文献的线索和情报。
二是报导文献,人们接触到的任何目录都起着报导一定范围文献的作用。
目录的具体作用则主要有以下五个: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通过目录明学术之流别,述学术之渊源。
二,“检索”作用,人们可根据不同书目类别,检索不同的文献。
三,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概况。
通过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和近现代陆续编制的各种古籍书目这些目录,可以了解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著述,收藏、流传、存佚等状况。
四,目录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就是为读者提供文献的信息,而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所以,人们称目录是“泛舟书海的向导,科学研究的指南”。
五,目录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图书馆是目录运用最广泛的一个地方。
二、目录:读书治学入门之学唐代释智升是最早注意到目录对于治学的功用的,他在《开元释教录》序中说:“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纶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同时代的目录学家毋煚(jiong214)在《古今书录序》中也对目录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
他指出经史图籍纷繁驳杂,面对浩繁卷帙,为学者不能遍览,常为其多所苦,若无分类编次、叙明源流的目录书,为学者就会如“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逐日”,反之如果有好的目录书,“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锐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就会“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所著《十七史商榷》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目下就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卷七又有一条目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也着重强调了书目指引读书门径的重要作用:“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
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
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可见目录对于人们的读书和做学问是如此重要。
我国典籍,卷帙浩繁,种类甚多。
要想对某一学问进行研究,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需要读哪些书、先读哪些,后读哪些,哪些书细读,哪些书泛读等等。
倘若不得其门,则终身无得。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开创于汉代,到清乾隆时代,始为显学,更为学术界所重视,不仅因为其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还因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录,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问。
目录不仅可以清晰地告诉人们,关于某一个问题,前人做过了哪些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人们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
凡从此入门读书治学成就卓著者,屡见不鲜。
以下是笔者在董敏,刘夏辉的《目录学知识于学术研究之功用管见》一文中看到的例子:梁启超九岁时到广州应童子试,名落孙山,第二年他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找出门径。
第三年,年仅十一岁的梁启超再次到广州进行院试,便考中了秀才。
后来梁启超又拜康有为为师,进一步学习目录学,研究文史,成为中外闻名的学者。
牟润孙在回忆其师陈垣治学的路径时,亦论及目录之学:先师自言少年治学并未得到什么大师指引,只是由《书目答问》入手,自《书目答问》而《四库提要》,以此为阶梯而去读他所要读的书。
他研究任何题目,必先罗列必须要读的书目。
因为懂得目录的功能,以至陈垣养成了凡读图书馆必先求该馆庋(gui214)藏图书目录的习惯,事半功倍。
1917年10月,陈垣随当时的北平国务总理梁士诒出访日本,途经上海停留4天,他人赴十里洋场寻欢作乐,而陈垣却将全部时间泡在时为法国天主教所设的徐家汇藏书楼,遍读藏书目录后,有目的地阅读了明末清初传教士的著述和其他图书,并详细做了笔记,请人抄写了部分文字。
1926年5月,当吴宓在他的书斋里见到这些从藏书楼抄录的基督教传教士著评的亚里士多德《名理探》、《寰有诠》时,大为惊喜,于是商之公教大学辅仁社,影印几百部以传世。
1961年3月,叶恭绰预治浩如烟海的《道藏》,向他请赐指南。
陈垣就告以“《道藏》入门书未见有很佳者,唯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尚可一阅”。
图书馆要收集专题图书,他也提示:必须先编制书目。
在与冼玉清的信中他曾说:“粤中如欲收粤人著作,最好先编成书目,然后按目求书。
”因为目录学对读书、治学至关重要,1961年5月陈垣在和北京师大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座谈时,就自己的经验提出:一是从目录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
二是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要求甚解。
他说:“经部如论、孟,史部如史、汉,子部如庄、荀,集部如柳、韩,清代史学家书如《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等,必须有几部是自己全部过目、常翻常阅的书。
”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余嘉锡自幼刻苦读书,早有著述之志,然于学问之事实未有所解。
后来他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茅塞顿开,想尽一切办法,购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穷日夜读之不厌,终于成为著名学者。
他深有感触地说:“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之学,以津逮,较其它学术,尤为重要。
”季羡林在《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的治学范围和途径》一文中,亦有类似的论说:“中国清代的朴学大师们以及近代的西方学者,研究学问都从书目开始,也以此来教学生。
寅恪先生也不例外。
他非常重视书目,在他的笔记本中,我发现了大量的书目。
比如笔记本八第二本中有中亚书目一百七十种,西藏书目二百种。
此外,在好多笔记本中都抄有书目。
从二十年代的水平来看,这些书目可以说非常完全了。
就是到今天,它仍然有参考价值。
”以上的例子无不表明,目录对于读书、治学的重大作用。
当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对《汉书·艺文志》极其重视,他在《汉书艺文通释》自序里就说:“余平生诱诲新进及所以自励,恒谓读汉人之书,必须精熟数种以为之纲。
一曰《太史公记》,二曰《淮南王书》,三曰《汉书·艺文志》,四曰王充《论衡》,五曰许慎《说文》。
(中略)又必以《汉书·艺文志》溯学术之流派,明簿录之体例。
精熟此五家之书以立其基,而后可以博涉广营,汇为通学。
《汉书·艺文志》为书简短,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
如能反复温寻而有所得,则必如荀卿所云:‘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早在他1946年讲学兰州大学时,即以《汉志》教授诸生,并撰写出《汉书艺文志释例》。
后经数十年潜研、札记,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张舜徽先生晚年把自己平生习读《汉志》的所得认真温绎,撰成《汉书艺文志通释》,不仅对《汉志》体例、古书通例作出一般性阐论,还就《汉志》著录诸书,具体剖析,授人以研读之法。
《汉书艺文志通释》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汉志》研究的最后一次成果集结。
懂得目录之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不同门类的书目有系统的了解,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拓展自己喜欢的书目的范围、钻研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人们已研究出来的具体成果,以及可往哪些点或面进行深入探究或者推翻前人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在做学问上,还时刻提醒我们,应该严谨、细心、不怕吃苦。
三、书目情报:新时期读书治学的工具从历史发展来看,目录学是一门不断适应实践需要而发展的学科。
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思想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础上,融入以图书描述为主、方便检索的西方目录学思想,直至近年吸收书目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目录学,目录学在科学研究和读书治学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但正如彭斐章先生在1994年指出的,如果仅以图书、书目这些具体事物作为学科研究基点,或以书目活动、书目实践等作为研究基点,不是局限于对目录学的认识,就是限制了目录学的发展。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录学要继续发挥“导航”作用,就得研究新的学科基点,这一基点就是书目情报,这是解决日益增长着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现实矛盾需要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一个研究领域。
所谓书目情报,就是书目文献中关于文献及其识别的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的集合。
它吸收了文献的揭示和文献的挖掘、整序的方法,成为检索、交流、评价信息的工具。
书目情报一方面表示文献的物质性存在,即可以通过这种信息查找文献,另一方面还可用来揭示文献的功能性存在,即这种信息能用于体现文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