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合集下载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5篇模版)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5篇模版)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读《读书治学写作》的心得

读《读书治学写作》的心得

读《读书治学写作》的心得作者:李玉芳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年第7期前段时间看了季羡林老先生《读书治学写作》一书,字里行间可以感受老先生对书的情有独钟,常在文中把置身于图书的世界描绘成自己的天堂,这种境界可能也只有读书才能做到。

后来由于教育工作需要,我开始看些专业类的书,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让我边学习边实践,让我懂得了,从书中可以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

但是我的心态还是放的挺高的,每次都还看一些杂书,但每本都很难坚持读完,回过头现在想想都看了哪些,总觉得有些懵了,而反观季先生,从他的这本书中,认识了他博览了古今中外许多书籍,也写过很多书,文学功底之深可见一斑,这都离不开他平时的读书、治学、写作。

季老曾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进步,靠的就是读书和书写的本领。

”多么深刻的读书理念啊,也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二十三年前,我带着一腔热情耕耘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一路高歌、激情澎湃、心高志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起谈天说地,共话桑麻。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滚滚红尘中那骨子里的豪情逐渐退去,人生色彩暗淡了许多。

终起因,究其果,那并是惰性思想在人的脑海中作怪,居安不思危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纷繁复杂的大环境更加剧了人们所守望的那条底线,争名夺利这一催化剂的添加更使人感到茫然,无所适宜。

该何去何从,又该怎样静心、放下。

思前想后,还是读书,古人不是说开卷有益吗?对,因为读书能启迪人的心智,陶怡情操。

从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脱颖而出,也让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于是扎根书海,看得多了,收获的也就多了,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改进过程中也充满了活力,或许这就是懂得放下的缘故吧。

读书让我释然、快乐。

我将与书相伴,在欣喜与忧惧中继续前行。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读书报告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读书报告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读书报告《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是一本关于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

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历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对于初入史学之门的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近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口述史料收集等。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文献、实物、口述、民间传说等,并介绍了这些史料的获取和应用方法。

本书的第三部分,则是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具体研究领域的史料和取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史料支撑。

晚清民国时期的史料主要包括文献、报纸、杂志、手稿、档案等。

这些史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记录了当时的思想、思想家、社会运动、政治事件等。

因此,晚清民国时期的史料对于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如何正确地利用史料,成为历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桑兵先生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精辟地阐述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

本文将以报纸史料为例,探讨其在晚清民国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清代以降,报纸作为新兴媒体,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时事、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读书与治学方法

读书与治学方法

读书与治学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读书与治学方法这事,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呢,就拿我自己读书治学的这些经历跟你唠唠。

我一开始读书完全是瞎读,看到一本书,就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啃。

这就跟没有方向的蚂蚁似的,到处乱撞。

后来发现这样效率低不说,还很容易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

就拿我读历史书的时候说吧,光是各种事件的年代就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这时候我意识到得找个更有效的方法才行。

我试过做笔记这个方法,那可真是个好办法。

就如同在黑夜里走路有了一盏灯。

比如说读文学作品时,看到那些描写优美的句子,或者是对人物性格刻画很独特的语句,我就把它们记下来。

有时候还会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就像是跟作者在对话。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问题,我一开始的笔记做得太详细,像是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浪费不少时间。

后来我才学会挑重点来记。

在治学上,光是有笔记还不行,还得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在学文科类知识的时候,会把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看,这个过程就像拼图。

刚开始的时候很混乱,但是随着把一块块的拼图放对位置,整个知识体系就呈现出来了。

比如我想说的是文艺复兴这个时期,那我就不仅仅要看意大利发生了什么,还要看看其他欧洲国家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的状况。

这样就能更全面地理解文艺复兴这个历史时期的意义以及它影响下的周边变化。

还有争论。

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但真的很有用。

当你对一个学术观点或者书中的理论有不同看法的时候,你可以和别人争论。

比如说在关于某个哲学理论的讨论上,我跟我的同学观点不一样,我们两个就开始吵。

这个过程你得找到支撑你看法的依据,这就在无形之中促使你把知识翻来覆去地研究。

有时候吵完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有漏洞,那就赶紧去查资料修正。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适合所有人,但对我来说确实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好方法。

在读书方面,选书也很关键。

以前我就是看着排行榜买书,但是后来发现有些书并不适合我。

现在我选股的时候会先看看简介,再看看别人的评价,就像买菜的时候先闻闻新鲜不新鲜一样。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纠结着终于把这本书翻完了,大体有如下的感受:第一,不具备可读性。

不敢妄言,文笔很烂,但是作者文白参半的写法,的确让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

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很有一种吊书袋的炫耀感。

我一向认为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可读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哪怕是学术论文也应当保证文字的流畅性,最起码在理解上不会遇到认知的障碍,但是这本书很可能只是给行内人看的,在给行外人看的时候难免摸不着头脑。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很喜欢用看朱成碧这种说法,孤陋寡闻的我总以为朱成碧是一个人的名字。

类似的地方还有一些,总之,因为读不下去而让我屡屡有弃书的想法。

第二,整本书有一种拼凑或者堆砌的感觉。

作者并没有围绕着一个主题,而是做了一种专题式的论述,各个专题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紧密的联系,而且每个专题内部都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例如作者在多处强调了对古籍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并阐述了现在工作的不足。

看一处觉得说的挺有道理,但是看多了就会觉得,作者都在凑字数吗?第三,作者或者立意高远,视角宏大,但难免可能会有一些曲高和寡。

这本书的内容也可能因此而略显空洞,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于一些初入门的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

虽然书名叫做治学的门径,但是可能会让读者仍然摸不到门。

第四。

作者反复强调了对于史料的整理,难免会让人想到历史客观主义的危机。

由于大量的史料已经失散或者尚未被人发掘,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正在解读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

作者也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的回答,而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从他的书中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发的一个问题。

我们当然不可能因为无法充分的收集史料而不去做历史学的研究,但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历史学的研究呢,当然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可能过于杞人忧天。

第五,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的确有非常大的差别,就法学和历史学来说,历史学很可能会要去做一个文本研究,他可能会更加偏向于中国化,而法学可能更多的需要采用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在历史学中是否适用?从作者的书中没有直接找到答案,在我的感知里面好像可能也不太实用,历史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学,可能更加适合用一种传统方法。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任应秋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1(0)3
【摘要】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

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科学内容的富和美。

做学问又要下刻苦工夫。

学问多半都是一望无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备一点牺牲精神,甘冒风险,战胜惊涛骇浪,坚定地把握着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达到彼岸的。

下面把我学习中医学的经过略述如次。

【总页数】9页(P1-9)
【关键词】中医学院;素问·热论;理论体系;元气;气血;伤寒论;格致余论;阴气;脾胃论;金医要略;东坦;阴火;《本草经》
【作者】任应秋
【作者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治学之门径,读书之方法——论张舜徽的《汉志》目录学研究 [J], 许刚
2.卓荦不凡的治陶成就与灵活多样的治学门径--简论魏正申先生治陶与治学的双
重贡献 [J], 李金坤
3.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 [J], 许琰
4.治学门径考据津梁——评王兆鹏《词学研究方法十讲》 [J], 黄俊杰
5.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 [J], 许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读书心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完成时间专业年级读桑兵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有感余青看桑兵先生《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看来看去,似乎只看到两个字“史料”,可见其对史料的重视。

傅斯年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他也提出了史料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老师也会强调写论文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史料可以利用,论文的写作简单说来其实就是用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史料串联起来,足见史料对我们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延续到今天其史料是相当多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史料,我们要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去利用,不能一味的相信。

在《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中桑兵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本人水平有限,同时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仅关于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感想。

目前,根据我的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主要是针对民初的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史料,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工作。

在收集资料期间,我并没有怀疑其真伪,只是把我需要的内容集中摘录下来,但是后来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意识到似乎这些材料只是我断章取义而已,只是为了佐证我的观点而已,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可能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同时还有其他情况就是可能当时报刊杂志上报道的并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或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只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作者的初衷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现在的我要做到去伪存真还是相当难的。

桑兵的这本书中关于报刊的史料价值的介绍是很客观的,一方面介绍了其重要性,其为近代史料的一大主要类别,数量极为庞大,所以其对近代史各方面的的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与此同时,桑兵先生还提出了现在报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迄今为止,报刊的编目主要集中在期刊方面,而报纸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编目;其二,已有的期刊编目还有不少缺漏;其三,有目无书或有书无目的情况没有得到系统清理;其四,著录的收藏信息不够准确;其五,缺少一些重要信息,主要是版本;其六,重印的规模进度不够。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关键词:治学,心得体会,论文写作,方法《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介绍:读书与治学是我们终身都要做的事情,正如古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而读书与治学中,治学方法也很重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这学期学习的史老师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正是教会了我们在治学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心得体会详情:[免费论文:]读书与治学是我们终身都要做的事情,正如古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而读书与治学中,治学方法也很重要,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这学期学习的史老师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正是教会了我们在治学中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想简单的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在论文写作中选题与读书的方法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错误的方法有可能事倍功半,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说一下选题,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学习了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有些对写作有用,有些无用,要想写一泛读和精读。

泛读:泛读的书既是只需要浏览翻阅的书,我们平常也要多读泛读类的书,这样有利于我们纵向知识的存储,使我们对问题认识的更全面,为我们所从事的专业研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天下学问本就是属于一家,我们要想将一门学问研究透彻,就必须对其他学问知识都有所涉猎。

但是所说的泛读也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书,要有所选择,学习贵在博学而非杂学,再从博中取其精华,用于治学研究之中。

精读:泛读是为了从宽度上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而精读则是纵向的来钻研一本书,一类知识,所以精读书本时要认真扎实的读,甚至可以达到会背诵的效果,并可以适当的做些笔记,记录一下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这样也有利于以后的复习查找,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而且也会使读者对书本知识了解的更透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专业年级
读桑兵的《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有感
余青
看桑兵先生《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看来看去,似乎只看到两个字“史料”,可见其对史料的重视。

傅斯年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他也提出了史料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老师也会强调写论文重要的条件就是有史料可以利用,论文的写作简单说来其实就是用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史料串联起来,足见史料对我们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延续到今天其史料是相当多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史料,我们要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去利用,不能一味的相信。

在《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中桑兵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史料的用法和现状,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本人水平有限,同时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仅关于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感想。

目前,根据我的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主要是针对民初的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史料,为我的毕业论文做准备工作。

在收集资料期间,我并没有怀疑其真伪,只是把我需要的内容集中摘录下来,但是后来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意识到似乎这些材料只是我断章取义而已,只是为了佐证我的观点而已,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可能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同时还有其他情况就是可能当时报刊杂志上报道的并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或并不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只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了作者的初衷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现在的我要做
到去伪存真还是相当难的。

桑兵的这本书中关于报刊的史料价值的介绍是很客观的,一方面介绍了其重要性,其为近代史料的一大主要类别,数量极为庞大,所以其对近代史各方面的的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与此同时,桑兵先生还提出了现在报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迄今为止,报刊的编目主要集中在期刊方面,而报纸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编目;其二,已有的期刊编目还有不少缺漏;其三,有目无书或有书无目的情况没有得到系统清理;其四,著录的收藏信息不够准确;其五,缺少一些重要信息,主要是版本;其六,重印的规模进度不够。

”虽然报刊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重要的史学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大体而言,除了一般史料的基本功能外,报刊资料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回到历史现场的重要凭借;其二,可以补其他资料连续性的不足;其三,可以综合测量社会的普遍反应;其四,特定报刊与特殊人群具有密切关系,资料相对集中;其五,可以各种不同的报道相互参证,避免片面看待历史。

”除了以上内容外,桑兵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索引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同时还提出报刊的现状及其担忧,大胆建言“有心出版者不畏物议,以未必得到行内普遍认同而实际上唯一可行的方式大规模地编辑出版各类近代文献,以飨研究者和全社会,知我罪我,自在天地人心。


以上是桑兵先生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论述,既提出其重要性,也说明其存在的不足,给我们今后运用报刊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仅要看到报刊的史料丰富,也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办报
的环境、报业的状况以及各报刊的主办、经营、编辑的具体情形。

研究不同时段的具体问题,须知取材于不同的报刊。

在充分利用报刊的丰富史料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做到尊重史料合理利用史料。

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说往往比做简单。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些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国还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例如,我一直在整理民国初期的报刊上关于法治的内容,将其归类,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些资料都很散,整理得越多感觉越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还是不能得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感觉每份材料都是自己写自己的,有时相同时期的人针对同一事情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让人思维有点凌乱。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整理,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但是从中我并不能看出什么问题,似乎我只是机械的用关键词找到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工作,并没有什么成就感,思维还是处于混乱状态,在写文章是也是很机械的把与我相关的材料往文章上堆砌,让人觉得好像只是单纯的堆积史料而缺乏分析,使得文章显得苍白无力,所提出的观点很容易被人推翻,我自己本身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就出现了盲目运用史料,并没有分析其所在的具体环境和背景,这样可能会出现断章取义和歪曲作者真实想法的现象,而这样的文章也不具备史学价值不能与让人产生共鸣。

面对以上的现象,我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看的相关书籍和史料太少了,另一方
面是我的基础太差了,因为以前本科的学校一般是以课本为主,所接触的东西太少太单一,而且在本科期间还形成了一种惰性,所以在整理材料和辨别等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与老师的交谈之后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至少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开始有所改变。

在本科期间,说到写论文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我们一提到写论文就开始找几篇相关的论文然后组合成自己的,这样的论文完全没有含金量,但是在当时的风气下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但是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后,老师们提醒着我们学术规范,史料的运用和写作的要求,让我在慢慢变化,一方面是想摆脱大学的抄袭拼凑思想,不想那么浅薄,另一方面却开始害怕写作了,可能因为没有什么积淀所以不敢下手,越来越认为写一篇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收集到的相关史料往上堆砌,文章没有逻辑性,并没有体现一定的学术性,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进步还是仍然在原地踏步,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现在我已经察觉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了,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这种情况还是会改善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所有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积淀太少,看的书和史料太缺乏,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就应该从这个方向出发,多看书多接触一手史料,这样才能在写文章时有东西可用,除此之外,还应该主义语言的组织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性,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逻辑性,能使人们产生共鸣,做到有充分的史料做依据同时又很有说服了。

虽然是读桑兵先生的《大门口的陌生人》有感,但是主要是针对
其对报刊的史料价值的论述谈及到自己的现实情况有感而写,可能感觉此篇文章欠缺点逻辑性,写得有点零散,但是这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感受到运用史料的疑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桑兵先生的这本书主要是讲述治学的方法和各种史料的介绍,对我们今后的历史研究是有着相当的启发作用的,但是对比我平时的做法是存在矛盾的,所以我看完之后需要时间去消化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运用史料对的规范与合理,就仅关于对报刊的利用这一方面来说,我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把史料用活,同时还需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力,是使自己的文章更具史学特色,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所以我们做学问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对第一手史料的掌握和运用,让其支撑我们的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使其更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