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概括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六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内容梳理及概括1.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
(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
2.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
②以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某人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孔乙已》中的“我”。
⑤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⑦以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3)从标志词入手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
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散文:内容概括训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一、写事的:以情节为线索。
二、写人的:以人物特征为线索。
在讲事的文章中,空格部分填写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写人的文章中,空格部分是人物主要性格品质的概括。
在诵读作品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文章内容思想做出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要分两步思考一、弄清楚作者写了什么,即主要内容。
二、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写作目的,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情感、立场等。
解题思路:多角度分析+联系全文(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总结:抓文中概括性句子+分层次作答+分点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作答。
没有人会看不起你①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
②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
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
③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
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
④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
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
⑤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
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
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种。
⑥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⑦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概括多个事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概括多个事件【中考真题链接㈠】父亲的长笛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记叙文阅读16】概括内容或事物特点

【记叙文阅读16】概括内容或事物特点【知识链接思维导图】他奔跑过去。
妈妈心一沉。
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
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
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
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
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
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
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试题】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2分)【答案】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照成人的时间来计算的。
(1分)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中考真题链接㈡】前方遭遇塌方肖复兴①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
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②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
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
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
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
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漩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记叙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分数,因此,做好记叙文阅读能够将总分提高不少。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大事(4)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详细、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索;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四、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Ol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02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 .......... (人或物) ....... 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 ......... 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04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其中包括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后者则专指以叙事、记人为主,且具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一类写实性文章。
本节内容所讲的是后者。
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要求我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为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主要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等知识点和能力点。
考查知识点概述: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
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
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专题——提取信息,概括事件一、基本题型:1、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文章的主要事件2、补充看我有关情节3、梳理文章的感情变化(或心理变化)过程二、概括情节方法:1、表述思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样要求:“谁”即主人公。
“干什么”应是主要事件或各个事件的整合。
“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以能突出人物精神及中心来取舍。
三、补情节,填变化:1、尽量在原文中找词语。
2、注意变化,所选词语不要重复。
3、原文中没有可以根据文意概括或提炼出来。
四、实战演练:一、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
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
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
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
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
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20.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1.题目中的“同行”既指,又指。
2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23.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 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4.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2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二、拨动弦的微笑那天,我到火车站去接汉口来的客人。
清晨的车站广场上,稀稀拉拉的,没有几个人。
我正要走进售票大厅去买一张站台票,门口的角落里,突然走出一个男人,他向前跨了两步,有些犹豫地朝我喊了声:“大哥”。
起初,我以为听错了,因为我并不认识他。
回头看了看,身后并没有其他人。
接着,男人又叫了一声“大哥”。
他的目光怯怯的,有些无助,也有些无奈。
我说,你叫我吗?我想证实一下。
他点点头说,大哥,是这样的,下公共汽车的时候,我的钱被人掏了,我回不了家了,我是想……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了许多画面:弄残了肢体的行乞者,编造家里遭受平顶之灾的行骗者……繁华的街角、车站、码头,这样的人到处都是。
就在刚才,售票大厅的外面,还有一个老婆婆趴在地上,摇动着饭盒,向人们要钱呢。
我怎么办?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骗子?是一走了之,还是施救于他?我飞快地在心里忖度着。
男人低着头,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我的回答。
就在这时候,一个六七岁的女孩跑过来,说,叔叔,真的,我爸爸的钱真的丢了!说完后,她朝我微微一笑。
这个小女孩的笑容真漂亮,那纯净的甜美的笑容,像清泉,一下子流到我的心坎里。
①男人一见女孩跑过来,突然扯开嗓门嚷了一句:让你站在一边等着,谁让你过来的!女孩被父亲的厉声呵斥吓坏了,她紧紧扯住了父亲的衣襟,不松手。
这会不会是父女俩为我上演的一出戏?我的脑海里立刻又冒出这样一个念头。
但一想到刚才女孩那纯净的笑容,心里不免犯嘀咕,不会吧,他们怎么会是骗子呢?我在心里暗暗地骂了自己一句。
小女孩说,叔叔,你要是不相信,我会唱歌,我给你唱一首歌吧。
说完后,小女孩又甜美地一笑。
她松开扯着父亲衣襟的手,一本正经地摆了个站姿,歪着头想了一下,便唱了起来:秋风秋风轻轻吹,棉桃姐姐咧开嘴,你看她露出小白牙……这是我熟悉的一首儿歌,我俯下身一把抱住女孩,说,孩子,别唱了……我一连说了几个别唱了,然后站起身,对男人说,大哥,你需要多少钱?我,我需要……我需要150块钱。
男人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因为难以启齿,总之吞吞吐吐半天,才说出这个数字。
我把钱递给他的时候,他问我要地址,说将来要还我。
我摆摆手说,不用了。
我俯下身子,拍了拍小女孩的脸蛋,说,小家伙,真可爱!说完我就走了。
在站台上,我等到了要等的火车,也接到了要接的人。
然后,顺着站台往回走,快上天桥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沉闷的敲击窗户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那父女俩。
他们坐在即将开行的一列火车里,正咧着嘴,一边朝我摆手,一边朝我微笑。
啊,他们不是骗子。
是啊,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骗子。
那一刻我为什么会突然坚决地拿出钱来帮助那个男人呢?现在想起来,,,突然拨动了我心弦的缘故吧。
微笑,是不是上帝赋予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呢?你看,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一下子就触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②我想说的是,不仅是这个小女孩,当我们也试着用微笑面对别人的时候,会不会一下子拨动整个世界友善的和弦呢?【赏读】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学就会的世界通用语,若是人人都擅长运用这句世界语,让微笑组成人际关系的链环,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思考】1.请结合全文,说说“我”的情感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2.根据上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请将文中空白处的语句补充完整。
3.作者文中多处写到小姑娘的微笑,请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4.文中画线的两句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赏析:5.结尾画浪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勿庸置疑,社会上存在不少利用人们的善心而进行行骗的现象,但有时我们无法辨别。
文中“我”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2—21题。
(14分)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古保祥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复原复原的过程。
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概,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扣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十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竹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已的小屋里暗自垂泪。
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④一天下午,父隶可能怕我闷环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
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
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
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
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
”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
“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
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哨,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
整日生活在失致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
我需要敢的是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采,必须依靠风。
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
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
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
你自己必须先跑起采,你跑得越快,凤车就会转得越快!(选自《经典美文》206年第2期,有改动)22.作者开篇引用哲人的话总领全文,结合全文看.“受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反映“我”从“受伤”到“复原”这一过程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很不情愿→_____________。
23.读②③④段,想一想:父亲为什幺“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程”?(3分)24.父亲良苦用心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 2分)25、文章多次出现“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这句话,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分)26.“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四、真实的善良有一个时期,我因医牙,每日傍晚从北影后门行至前门,上跨街桥,到对面教育印刷厂的牙科诊所去。
在那立交桥上,我几乎每次都看见一个残了双腿的瞎老头儿,卧在那儿伸手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