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轮转换角度分析《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

合集下载

【赏析】歌德《浮士德》

【赏析】歌德《浮士德》

【赏析】歌德《浮士德》歌德:《浮士德》作品内容《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德国中世纪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民间故事。

诗剧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赌赛为开端,引出作为赌赛对象的浮士德博士,并进而引发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

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沉湎于中世纪的书斋,脱离了现实生活,为烦琐、僵死的知识所困,苦闷到企图自杀,直到复活节的钟声响起,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与学生瓦格纳的郊游中,他看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同时也遇到了靡非斯特变的黑狗。

回到书斋后,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解除他的苦闷,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浮士德离开了书斋。

他喝下了魔汤,恢复了青春,爱上了少女葛丽卿。

深陷爱中的葛丽卿却因此家破人亡,虔诚于宗教的她在狱中等待上帝的裁判。

浮士德经历了瓦卜吉斯之夜群魔会,赶来解救葛丽卿,却遭其拒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痛苦。

此后,浮士德继续得到靡非斯特的帮助,从个人的小世界投身社会的大世界:开始他接触政治生活,希求功名,向皇帝倡议大量发行钞票,解救了财政危机,却被昏庸的皇帝视作浅陋的魔法师。

于是,他又在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追求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并与海伦结婚生子,儿子欧福良无限制的追求高飞,却坠地身亡,海伦也悲痛离去。

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他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却间接害死了无辜百姓。

在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却以为是大堤将成的信号,激动的他由衷盼望时间为之停留,随即颓然倒地。

按照赌约,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及时到来拯救了他,他进入天国见到了圣母与葛丽卿。

作品解读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

歌德与《浮士德》解读

歌德与《浮士德》解读
填海造田,造福民众。 于幻景中心满意足,倒地而死。
人必须每天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自由 的生活和享乐。
这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 归宿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
靡非斯特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其实你说破自己,就算得是个哑谜。 我试把你的本质仔细分析: “善人和恶人都少不了你, 对善人你是甲胄,磨练刺击, 对恶人你是帮闲,胡作非为。 而两者都使宙斯大神感到有趣。”
歌德
(1749—1832)
地位 性格 “弱点” 歌德语录
地位
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 是欧洲启蒙文学的最杰 出的代表;欧洲文学第四 座里程碑
性格
一个全面的人,和谐的人 永远努力 既外向又内向 有很高的悟性和诗情
“弱点”
“怯懦” 对王公贵族 对革命 对婚姻
歌德语录
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 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 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 过他的弱点来和他的世纪
浮士德一生1
知识悲剧:绝望于对学问的追求决意走 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
表明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人文主义者 摆脱中世纪学问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愿 望
对生命的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 的创造力和破坏与的源泉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德博⼠的悲剧Titoli 来⾃⼥巫之锤 00:00 02:58“ 神学,再见吧 ! 术⼠们的这些⽅术以及这些魔术,才妙不可⾔! ”在克⾥斯托弗·马洛笔下《浮⼠德博⼠的悲剧》⾥,将⾃⼰关在书房⾥沉思的浮⼠德博⼠,评估所学的中世纪精英知识之后,带着失望的情绪与神学告别,决定探寻未知⽽充满争议的巫术领域。

长期以来,浮⼠德博⼠探寻未知世界的形象被认为代表了典型的“⽂艺复兴⼈”:充满⽆限雄⼼壮志,挑战宗教传统和权威,通过各种⽅式实现⾃我完善,对能达到⽐肩上帝的⾃我能⼒深信不疑。

克⾥斯托弗·马洛在理解浮⼠德博⼠这⼀⼈⽂知识分⼦的精英形象时,其最终⽆法得到救赎的结局困扰着该剧的读者,对于这⼀众所周知的难题,本⽂将从⽂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巫术⽂化传统出发,讨论魔法这⼀意象在剧中的多层⾯象征,并解答该剧所关注的⼀个核⼼问题: 作为个体的⼈,其局限究竟何在?剧中的浮⼠德博⼠在试图折中魔法与基督教传统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解决剧中所描绘出的各种不可调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实现⾃我完善? 本⽂通过对剧中浮⼠德博⼠所践⾏的各种巫术⾏为的详细分析,确认了浮⼠德博⼠特定的⿊巫师⾝份,剧中所展现的欧洲巫术⽂化传统背景是理解浮⼠德所⾯临的困境和焦虑状态的恰当切⼊点。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西⽅基督教四分五裂,异端林⽴,1517年之后,新教改⾰派正式与天主教决裂。

“在⽂艺复兴时期,⼏乎每⼀个欧洲⼈,包括受过训练的神学家,都相信巫术的存在。

”巫术以⾃⼰的⽅式 ,对这个时代的宗教忧患提出了解答。

那么,巫术到底是什么? 法国作家 J. -M.萨尔曼在其代表作《⼥巫 — 撒旦的情⼈》⼀书的开篇就说道 :“巫术并⾮来⾃洪荒时代的信仰,也⾮迷信。

它是对世界和推动世界⽆形⼒量的⼀种阐释。

”萨尔曼认为,巫术“从其和善的⼀⾯来说,是⼀种特异能⼒;从其严肃的⼀⾯来说,就是⼀种反宗教⾏为 ” 。

⾄少在中世纪⼀些神学家的眼⾥,巫术是⼀种反宗教的⾏为,巫术的施弄者是巫师,他们致⼒于撒旦崇拜。

浮士德 赏析

浮士德 赏析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可能是占星师可能是巫师,具体无可考证。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个老迈的平民形象,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以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满足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

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最终是在浮士德滞留微弱的理智下,天使先魔鬼一步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整个故事奇特而匪夷所思,所有的情节危情不断而又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解决。

在魔鬼的带领下,浮士德实现自己的诸多想法,一面受到牵制和引诱,一面靠着自身的顽强自立避免走向堕落,获得解脱。

然而,始终是个悲剧,太多起初美好无暇到最后只是泡影一场。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所在!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在当时都有现实根据和意义,它们高度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浮士德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艺术形象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折射大众,从而更彻底直白的宣传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蕾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内容分析《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追求的总结,耗时六十年之久,是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取材于民间传说,以欧洲历史和现实为背景集中描写浮士德不断探索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是一部哲理诗剧,共两部。

第一部包括25场,以序曲《天上序幕》为开端,第二部分为五幕。

《天上序幕》点出全剧主题:人生理想以及如何实现人生理想。

全篇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浮士德走出书斋,变成一个年轻人:在魔非斯特的引诱下,浮士德唤醒了重生的欲望,决心走出书斋,并与魔非斯特打赌永不会满足,喝下了魔女的汤药,真的重新回到了青年。

2、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在魔非斯特的引诱与安排下,浮士德与玛甘泪相爱,但浮士德的放荡与她自身的过失让玛甘泪绝望,最终走向毁灭。

3、浮士德的政治悲剧:过往的昏庸无能与朝臣的穷奢极欲让浮士德看不到国家的希望,为了解救人民的危机,浮士德献计发行纸币,但仍然无济于事。

4、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在魔非斯特的引诱下,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由于儿子的死去,一切都化为乌有。

5、浮士德对大自然的改造:他一心想打造一片了土,却没有看到魔非斯特的恶行,以为一切都那么美好,说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誓约,浮士德应声倒地而死。

一、浮士德的人物特征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成,这个过程实际上象征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300多年间欧洲和德国的进步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浮士德是一个从中世纪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低级官能享乐的理想主义者,代表着资产阶级的上升力量。

二、浮士德的思想核心浮士德的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他毕生追求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

三、艺术特征1、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它既是当时德国现实生活的概括,同时又是资产阶级理想的颂歌。

其中充满了想象与夸奖,以及神话故事色彩,却又有其现实主义基础。

2、矛盾和对比。

矛盾指浮士德性格的二重性,他所追求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十二夜》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之浪漫主题解读

《第十二夜》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之浪漫主题解读

摘要:《第十二夜》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高潮阶段的两部代表作品。

尽管两部剧作看似并无关联,实际上都对人文主义的浪漫元素进行了诠释。

本文旨在对这两部文学著作进行分析,从展现浪漫的细节和角度出发,比较两部作品中浪漫主题表现的异同。

关键词:浪漫文艺复兴比较1概述1.1研究背景: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中世纪欧洲到现代时期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冲破教会束缚,摆脱神学的统治,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便应运而生。

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以彼特拉克、薄伽丘为首的第一批人文主义者。

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在意大利蓬勃发展,16世纪传遍德国、法国、英国及西欧各地,并于17世纪达到顶峰。

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人文主义与平等自由等先进思想,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及戏剧之父克里斯托弗·马洛就是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英国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

莎翁经典之作《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别出心裁的剧情和抒情的笔调,通过浪漫喜剧的形式,讴歌了人文主义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展现了生活之美、爱情之美,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经久不衰。

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具有一种近乎哈姆雷特式的自省精神,他在异教学识与宗教虔敬之间,黑色和白色魔法之间,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抉择。

[1]《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以极富张力的戏剧表现形式,揭示出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博学与宗教虔敬之间的艰难处境。

[2]马洛打破传统戏剧的局限,走向更新颖、更完善的戏剧类型,为后来莎士比亚时代戏剧的繁荣铺平道路,将莎士比亚推上世界戏剧之王宝座。

1.2研究意义喜剧与悲剧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传统的西方戏剧理论认为,悲剧、喜剧的定义及其审美效果是有严格限定的,但就美学中的浪漫主题而言,二者仍可紧密联系。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德]歌德类型:诗剧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773年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波澜壮阔地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对人性追求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享誉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浮士德》为主题,探讨人性追求的悲剧。

首先,我们将通过分析浮士德所展现的复杂多样的人性特点,阐述人性的多样性。

接着,我们会探讨浮士德对知识与力量渴望、精神自由与满足等方面的追求;然后,我们会深入探讨浮士德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如贪得无厌导致的堕落、对爱情和欲望执着带来的痛苦以及心灵空虚引发的绝望与孤独感;最后,我们将对这一故事进行反思,并探讨其中给予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价值观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浮士德》中人性追求的悲剧,并通过对故事进行分析与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个人欲望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思考,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审视个人目标追求对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内心满足与真正幸福之间的关系。

2. 浮士德的人性追求:浮士德作为《浮士德》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展现了人性追求的多个方面。

他的渴望知识与力量、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等特点,更是让他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角色。

2.1 人性的多样性:浮士德体现了人性多样化的一面。

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是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学者,希望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满足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同时也是一个怀有无限欲望和野心的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大更广阔的力量和地位。

这种对权力和掌控的欲望展示了人性追求深层次需求的一种表达。

2.2 渴望知识与力量:浮士德深刻地渴望知识与力量,并试图通过魔法来实现自己对于无限力量的追求。

他阅读大量书籍,不仅寻找认知世界的答案,也试图用所获得的知识支配世界。

这种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与掌控的渴望,是我们作为人类特有的品质。

2.3 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浮士德并不满足于传统社会对他的束缚,在他眼中,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话轮转换角度分析《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
作者:刘倩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
摘要:话语分析是戏剧文学体常用的研究方法。

其中话轮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范畴常常被用来解释人物的权势关系、性格特征和剧情的发展。

本文从话轮转换角度出发,以《浮士德》中葛丽卿与浮士德的两场对话为样本,借用李华东完善的戏剧文学体的话轮分析框架,来分析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两者的关系,探析两者之间爱情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话轮转换;《浮士德》;爱情悲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戏剧文体学常将语言学作为一种手段对戏剧语言进行分析,力图指出戏剧作品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以及加强表达效果,从而帮助读者从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两者的关系角度去深入理解、合理解释和充分欣赏戏剧作品(俞东明,1993)。

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常采用语用学中的会话分析理论。

其中话轮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范畴常常被用来解释人物的权势关系和性格特征。

1.话轮的定义
“话轮”的定义在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界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创立了民族会话方法学,提出要用会话者本人的方法来分析会话(祝畹瑾,1992)。

他们在对谈话话语长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话语的组织受某种机制所控制,提出了话轮转换模式(turn-taking model)。

话轮转换理论包括话轮构建和话轮分配两部分,可用于研究话语是如何开始、继续和结束的,话题是如何建立、发展、变化的,参与会话的人又为什么这样安排自己对话的等等。

在这一模式中,萨克斯等认为话轮是最基本的会话单位,话轮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发言权,二是指获得发言权的人自始至终所说的话语。

Nofsinger(1991: 80)提出话轮可由任意四种不同长度的话语单位构成,即独立的单词、不含主语和谓语的短语、不具备完整的句子形式或者不具备可独立存在的完整句子的条件的分句、可独立存在的完整的句子。

2.用于戏剧的话轮分析框架
李华东(2001)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话轮转换转化成量化分析模式,形成了戏剧文体学中用于对话分析的话轮转换框架,该话轮分析框架可以大體由5个方面构成:
(1)话题提出和控制情况:话题指人们交谈的实质内容。

话题的选择、引入以及在谈话中发展和改变话题的策略是会话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得杏,1998)。

李华东认为,戏剧等每个片段有一个主要话题,在主要话题的引入、发展和改变过程中会出现跟主话题有关的一系列话题,此为子话题,同时,子话题还可分为一级、二级等子话题。

(2)话轮长度:话轮长度指话语延续的时间(俞东明,1993)。

李华东认为,话轮长度和字数的多少存在正比关系,按照字数计算话轮长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计算方式。

本文中,由于歌德以诗剧的形式创作了《浮士德》,且在选取的文本中对话主体间话轮的行数差别较大,因此,本文将按照诗行数来计算话轮长度。

(3)话轮类型:在发话和反应两种类型的基础上,李华东提出了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三种话轮类型。

(4)话语打断和独白现象:根据话轮分配规则,话轮转换通常出现在话轮转换关联位置上,即某个话轮可能终止的位置(王得杏,1998)。

否则,即属于故意打断话语的现象(俞东明, 1993)。

而独白者不考虑上一说话者说了什么,也不管是否等到话轮转换关联位置才发话,因此独白大多属于打断现象。

(5)话轮控制策略:根据话轮分配规则,话轮控制策略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会话者选择下一个谈话人或让出话题控制权的策略,另一类是会话者抢夺话题控制权并延续自己话轮的策略。

针对第二类的控制策略可分为五种,除打断和独白外,还包括利用前置语列引入正题、限制话轮长度的语用策略和利用副语言如表情、沉默、姿势等来控制话轮。

3.浮士德与葛丽卿对话的话轮转换定量分析
3.1场景选取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是其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该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七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通过对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和个人事业追求的过程中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探索。

其中,该剧的爱情悲剧描写了浮士德与小镇姑娘葛丽卿之间的爱情在世俗偏见、宗教压力、两人不同的性格和追求的影响下走向覆灭的过程。

本文选取了《浮士德》第一部中第12场《花园》和第16场《玛儿特的花园》中浮士德与葛丽卿的对话,借助上述介绍的李东华的话轮转换框架进行分析,以期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来认识其性格特征和关系。

3.2对浮士德与葛丽卿话轮转换的定量分析
在《花园》中,浮士德和葛丽卿的对话共出现31共话轮,其中浮士德15个,葛丽卿16个;在《玛儿特的花园》中,浮士德和葛丽卿的对话共出现了33个话轮,其中浮士德16个,葛丽卿17个。

在以上选取的两个场景中,一个是葛丽卿与浮士德第一次在玛儿特的花园正式交谈,两人谈论的话题主要是葛丽卿的身份和家庭背景以及两人对彼此心意的确认。

在第一个子话题中,从发话和控制话题情况来看,最先由葛丽卿发话,以表达自己对其身份等级的自卑感。

浮士德曾尝试用赞扬的话语和亲吻葛丽卿的双手这一行为策略结束葛丽卿的这一话题,但并未成功。

随后在葛丽卿再次发话时,浮士德尝试通过其回答将话题引向对心灵纯真的赞美,但葛丽卿通过打断浮士德等表述,将话题拉回。

此后,浮士德完全放弃对话题的控制权的争夺,顺应葛丽卿的方向发问,询问其是否经常自己在家里,从而使得葛丽卿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了她的家庭处境,而浮士德只是作出一些简单的言语性的反馈项目。

同时从话轮的长度来看,葛丽卿的话轮长度是浮士德的3.8倍,浮士德的6个话轮中有5个话轮不超过两行诗句,且多为反馈性项目,这也也体现了葛丽卿对话题的控制权。

在这一个子话题下,虽然葛丽卿是话题的控制者,但其引导的话题却是围绕自身的一种等级自卑和其处境的自述,一种自叹自责的矛盾心理,而这一坦白更突出了其单纯以及对纯洁爱情等追求,与浮士德形成对比。

进入第二个子话题后,两者话轮数相当,平均话轮长度趋近,话题的控制权则完全转移到了浮士德的手中。

浮士德发起第一个话轮,将话题引向两人第一次在街道上见面时的场景,并且在随后的等几个话轮中一直处于发话者的地位,从而确定了葛丽卿对其的心意。

在这一子话题下,浮士德对话题的控制权,一方面体现了在两人的爱情中,浮士德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而葛丽卿则在这一爱情中居于完全服从的地位,从而暗示了两者爱情的不平等和最后的悲剧;另一方面,与第一个子话题关于葛丽卿自身境况、控制权在葛丽卿形成一种对比,加強了这种不平等的表达效果。

在第三个子话题中,话题控制权再度回到葛丽卿手中,葛丽卿和浮士德分别有17和16个话轮,数量相当,且两者的话轮长度差别也不大。

但在这一场景中,由葛丽卿率先发话,提出了“你怎么样看待宗教”这一话题。

在整个子话题下,对葛丽卿的发话,浮士德尝试通过4次反应后发话和2次独白来逃避葛丽卿的问题以便结束这一话题,但葛丽卿通过不断的发话将话题重新引向宗教。

通过宗教这一话题,两人之间思想和信仰上的距离得以体现。

浮士德在此剧中是以新型资产阶级的面目出现的,他对葛丽卿的追求,不是处于爱,而是出于对美的追求。

在浮士德对葛丽卿的爱情中,渗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而这种“自我”的中心主义,则暗示着浮士德最后对爱情的背叛;与此相反,葛丽卿虽然也有对爱情的自由的向往,但她依然受当时宗教和社会的制约,追求的是虔诚的爱情和平凡的生活。

因此,通过宗教这一子话题和葛丽卿对这一话题的控制权可以看出,葛丽卿对宗教的恪守与浮士德对自由、自我的追求形成矛盾,而当浮士德最终认识到这一矛盾对其追求造成阻碍时,势必会背叛两者的爱情,造成葛丽卿的悲剧。

4.结语
《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和葛丽卿的悲惨命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浮士德》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总结了浮士德与葛丽卿在两个重要场景中的对话在话轮方面的特点。

通过结合该剧内容和话轮控制权、长度、类型的作用,可以看出,两者对话轮的分别控制体现了葛丽卿的自卑和追求爱情的矛盾心理以及在与浮士德爱情中的服从地位,同时也体现了葛丽卿与浮士德在思想、信仰和追求上的不同,从而暗示了两者的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Goethe, Johann Wolfgang (1808): Faust I. 2. Auflage, 2. Ausdurck. Berlin:Cornelsen Verlag. 2009.
[2]Nofsinger, R. E.. Everyday Conversation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1. S.80.
[3]王得杏.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4]俞东明. 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李华东,俞东明. 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 2001, 24(2): 26- 30.
[6]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