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财政学》(第三版)教学课件 复习思考题

《财政学》(第三版)教学课件 复习思考题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财政学》课后思考题及答案(第三版)储敏伟杨君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 EDUCATION PRESS目录第一章导论:什么是财政学 (1)一、名词解释 (1)二、问答题 (1)第二章财政依据与财政职能 (3)一、名词解释 (3)二、问答题 (4)第三章财政目标与公共选择 (5)一、名词解释 (5)二、问答题 (6)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7)一、名词解释 (7)二、问答题 (7)第五章财政购买性支出(上) (9)一、名词解释 (9)二、问答题 (9)第六章财政购买性支出(下) (11)一、名词解释 (11)二、问答题 (12)第七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14)一、名词解释 (14)二、简答题 (14)第八章财政收入概述 (17)一、名词解释 (17)二、简答题 (17)第九章税收原理 (20)一、名词解释 (20)二、问答题 (22)第十章商品课税制度 (28)一、名词解释 (28)二、问答题 (28)第十一章所得课税 (31)一、名词解释 (31)二、问答题 (32)第十二章财产税和其他税种 (37)一、名词解释 (37)二、问答题 (37)第十三章公债理论 (41)一、名词解释 (41)二、问答题 (41)第十四章政府预算与执行(上) (45)一、名词解释 (45)二、问答题 (45)第十五章政府预算与执行(下) (48)一、名词解释 (48)二、问答题 (48)第十六章财政政策分析(上) (50)一、名词解释 (50)二、问答题 (51)第十七章财政政策分析(下) (53)一、名词解释 (53)二、问答题 (54)第十八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56)一、名词解释 (56)二、问答题 (57)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财政关系 (63)一、名词解释 (63)二、问答题 (63)第二十章国际税收关系及其处理 (66)一、名词解释 (66)二、问答题 (66)第一章导论:什么是财政学一、名词解释经济学:经济学是这样的一门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的资源来最好地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收入支出方面的决策与行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公共部门的财政活动,旨在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能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公共财政学的复习思考题,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公共财政学?介绍其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收入支出方面的决策与行动的学科。

它研究政府如何收集、管理和使用资金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其关注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税收政策、公共支出决策等。

2. 解释财政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资源调配和收入支出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稳定和社会公平。

通过调控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财政政策可以影响和引导经济活动,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3. 请阐述税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税收是指政府依法强制征收并用于公共支出的财政收入。

按照税务主体的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

按照征收方式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的,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间接税是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时间接地征收的,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4. 简要介绍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

预算制度是指政府进行财政活动的规范和组织体系。

其基本要素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控。

预算编制是政府根据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制定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预算执行是指实际执行和监督预算的过程,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预算监控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 解释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的含义和影响。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需要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来弥补收支缺口。

财政盈余则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收入超过支出的情况,剩余的资金可以用于偿还债务或用于其他用途。

财政赤字可能会增加债务负担和利息支出,对经济稳定和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而财政盈余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储备和稳定经济运行。

财政学老师点的思考题答案1

财政学老师点的思考题答案1

财政学老师点的思考题答案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公共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1、市场失灵的表现为?①自然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2、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3、试述财政职能财政职能(Fiscal Function)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功能。

政府的收支、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有状态。

政府活动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费这种物品,而是期待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价格听证会制度:是指在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时,由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主持,邀请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为价格决策提供参考的制度。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简介: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大家都不愿意买,所以公共物品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只能以公共提供的方式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1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财政学》复习思考题含答案.doc

《财政学》复习思考题含答案.doc

《财政学》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a、满足国家职能需要b、满足政府职能需要c、满足社会成员需要d、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a、私人产品b、混合产品c、公共物品d、一般商品3、下列属于典型公共物品的是()a、收费公园b、高等教育c>国防设施d、高速公路4、用来描述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是()a、拉姆斯法则b、瓦格纳法则c、拉弗曲线d、菲利普斯曲线5、用来说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是()a、拉姆斯法则b、瓦格纳法则c、拉弗曲线d、菲利普斯曲线6、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a、经济建设费b、国防费c、社会文教费d、行政管理费7、在现代社会中,用来组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是()a、税收b、国债c、国有资产收益d、各项收费8、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a、流转税b、收益税c>资源税・d、财产税9、反映国家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的是()a、税收年报b、国家决算c、国家预算d、预算外资金10、从预算的技术组织形式看,国家预算可分为()a、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b、分类分成c、统收统支d、分税制11、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a、社会产品b、社会产品价值c、剩余产品d、剩余产品价值12、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搭便车”行为的态度应该是()a、提倡“搭便车”b、允许“搭便车”c、将“搭便车”控制在一定范围d、杜绝“搭便车”13、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a、社会救济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商业保险14、在财政支出中,对价格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购买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C、财政补贴d、税式支出15、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a、纳税人b、负税人c、扣缴义务人d、纳税担保人16、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建立于()a、1984 年b、1992 年c、1994 年d、1996 年17、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a、生产型增值税b、流通型增值税c、收入型增值税d、消费型增值税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费用类别来分,财政支出具体可分为()a、经济建设支出b、行政经费支出c、国防经费支出d、社会文教支出e、转移性支出2、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的类别具体可分为()a>国防支出b、行政管理支出c、教科文卫支出d、购买性支出e、转移性支出3、下列属于社会耗费性支出的类别是()a、国防支出b、行政管理支出c、科教文卫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财政补贴4、下列属于社会保险的构成内容是()a、财产保险b、养老保险c、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e、生育保险5、下列税种中属于流转额课税的是()a、增值税b、消费税c、营业税d、企业所得税e、个人所得税6、下列税种中属于收益额课税的是()a、增值税b、消费税c、农业税d、企业所得税e、个人所得税7、属于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形式的是()a>利润b、租金c、股利d、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e、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8、属于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形式的是()a、利润b、租金c、股利d、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e、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9、我日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a、生产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b、提供加工劳务的单位和个人c、混合销售的单位和个人d、提供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e、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1。

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题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如何筹集、使用和管理公共资金,以实现国家职能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财政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财政的概念和职能1、什么是财政?财政的本质是什么?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基本职能有哪些?(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引导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保障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支出1、财政支出的分类有哪些?(1)按支出的用途分类:可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

(2)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所发生的支出,如政府购买办公用品、支付公务员薪酬等;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一部分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或其他组织,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等。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2)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的职能范围等。

(3)社会因素: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财政收入1、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1)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国有资产收益:包括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

第十二章(复习思考题含参考答案) 财政赤字与公债

第十二章(复习思考题含参考答案) 财政赤字与公债

第十二章财政赤字与公债一、重要概念1. 财政平衡与财政均衡(fiscal balance and equilibrium)财政平衡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收支数量基本相等关系。

财政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保持基本平衡情况下的财政收支状况。

为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特定年度的公共收支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

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需要的当然是财政均衡而非财政平衡。

2. 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cyclical and structural deficit)周期性赤字是指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引起的赤字。

结构性赤字是指非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财政赤字;换言之,结构性赤字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经济活动保持在某种“潜在”水平时,预算赤字依然存在的情况。

前者是经济衰退的产物,后者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3. 赤字依存度与赤字比率(deficit dependence degree and deficit ratio)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公共总支出的比例。

赤字比率是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

赤字依存度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总支出中依赖赤字支出的程度,反映了财政本身状况的好坏。

赤字比率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了财政配置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内债负担率和内债依存度(burden rate and dependence degree of internal debt)内债负担率指政府当年的未偿内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内债依存度指政府当年内债发行净收入占当年公共支出的比率。

前者衡量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后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

5. 国债余额管(balanc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bt)国债余额管理是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财政与金融课后思考题答案关于财政的思考题

财政与金融课后思考题答案关于财政的思考题

财政与金融课后思考题答案_关于财政的思考题思考题 1、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税收征管水平和分配政策制度,以2021年5月为例,5月财政收入增幅较高,除受经济增长和价格上涨带动外,主要是由于5月份为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集中入库期,因上年企业效益较好,相应带动今年5月份汇算清缴的上年企业所得税入库增加。

此外,5月份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达到1173.04亿元,同比增长28.8%,财政部公报分析,这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进口额增加等因素影响所致。

2、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从优化税制结构上看,其基本思路是:一是以现实与前瞻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增强税种设置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税种设置是税种结构优化的关键性环节,同时也是税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往我们在税种设置方面,“就事论事”的作法相当普遍,而对税制的前瞻性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从而导致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某些税种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直接导致诸税种的整体功能难以协调发挥。

因此,我国下一步税种结构优化的重点就是要以现实与前瞻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加强税制的前瞻性成分,使其逐步趋于系统与科学。

具体来说,一是很有必要对现行税制中的某些税种重新进行审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取消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走势、负面效应较大的临时性税种,这可称之为“税种的净化”。

二是重新认识和界定税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控范围,正确把握税收调控的“度”,解决“越俎代庖”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调控体系应该是市场调节、税收调节、行政法纪调节等的统一体,各有各的特点和调控范围,税收调节不能超越其自身的范围去取代市场或行政法纪的调节而损害整个调控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是充分预见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弥补税收在其中的调节空白。

税收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夯实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税收应有所作为。

因此,以前瞻性为指导,开征一些弥补我国现行税种空白的税种(如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等)是我国税种结构优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可称之为“税种的造血”。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八版)复习思考题分析

《财政学》练习题(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财政学》第八版)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当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主张政府进行“粗调”。

A、理性预期学派B、公共选择学派 C、供给学派 D、新凯恩斯主义2.()提出“廉价政府”应成为财政追求的目标,政府只当“守夜人”就行了。

A、凯恩斯B、布坎南C、亚当·斯密D、马克思3.通过投票论、政治联盟论、官僚主义论等,运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制度运行的是()。

A、萨缪尔森B、布坎南和图洛克C、拉弗D、马克思4.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

A、增加居民收入B、促进经济增长C、实现社会公平D、提高资源配置效率5.亚当·斯密将()形容为“看不见的手”。

A、价值规律B、帕累托最优状态C、宏观调控D、市场规律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7.财政补贴通过直接影响( ) 来影响经济。

A、需求结构B、价格结构C、供给结构D、资源配置结构8.我国《社会保险法》自()年7月1日起施行。

A.2010 B.2011 C.2012 D.20139.挤出效应是指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的需求量,可能带来市场利率的上升,导致每人投资的萎缩。

A、商品B、物资C、货币D、土地10.在我国,本地区组织征收的属于当地可自主支配的财政收入称为()。

A、地方财政总收入B、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C、公共预算收入D、全口径预算收入11.企业财务中,同财政收入成正比例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A、利润B、费用C、工资D、折旧12.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

A、国有资产收入B、公债收入C、收费收入D、税收收入13.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B、政府收费C、国债收入D、国有资产收入14.()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

A、国有资产收入B、公债C、税收D、政府收费15.被称为“延期的税收”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 13、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 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 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 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 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债、税收)。 19、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 21、钱粮册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容是(方田均税法)。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 二、多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行的是(共、助、彻)。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贳货、牲畜税)。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之赋、丁口之赋)。 8、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 10、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12、在宋代的户籍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客户)。 13、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租、调、役、杂徭)。 14、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益分配,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 15、宋代官员俸禄大体上分为(正俸、加俸、职田、公使钱)等。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本题共10分) 1、主政府垄断工商业经营的思想家是( )。 A、管仲 B、商鞅 C、非子 D、悝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本题共10分) ( )1.两税式否定了长期的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 名词解释 1、方田均税法:王安石总结了郭谘的千步方田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地方官对区土地重新清查丈量,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核实土地所有者、亩数,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制定地籍,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然后定下这一方土地应征课的赋税总额,并将赋税总额按田地的多少分摊在这一方的土地所有者身上,不同户主间的地界有地符(土地的“图籍”),一方土地上有方帐,如果分家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 2、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或雇役法,将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应役人有报酬。职役需要的雇值征收数额,由各州县根据募役所需经费多少自定,具体由应役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交纳,户等仍分为九等,上四等户为应(当)役户,出钱,称免役钱,随夏秋两税征收。 3、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1581年开始),由阁首辅居正主持推行于全国的赋役制度,这一制度把各州县的田赋杂税和差徭“悉并为一条”,统一在夏秋两税中按田亩面积征课,且征课货币——银两。 4、关市税:是指对通过国家所设关卡的行商和市肆的坐贾进行课税,包括关税和市税两大类。 5、赊贷税:亦称贳贷税,是对出贷货币或粮食收取利息所课的收益税,课征的对象是高利贷者,属于资本利息税。 6、算缗钱:又称缗钱税,是向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的财产税。缗,是穿钱用的绳子,俗称钱贯或钱串子,一缗即一贯,相当于钱1000文。缗钱税是以贯为单位征税。 7、摊丁入地: 到雍正时(1723—1735年),清政府进一步实行了“丁银摊入地亩”的办法,简称“摊丁入地”,“丁随地起”,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335万余两,摊入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制”。基本做法是将康熙50年各省应征丁银数与各该省应征地赋银数相除,得出每地赋银1两应摊丁银若干,各省也以此计算下辖各州县负担的丁银额,随地赋银一并征收。 8、厘金: 厘金也称为“厘捐”或“厘金税”,创行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它是一种值百抽一(税率为1%)的商业税。厘金的征收方法,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活厘或行厘。这是以货物由某地至某地的一次运销行为为对象课征于行商的通过税,抽之于行商,属通过税性质。二是板厘或称坐厘。这是抽之于坐商的交易税,属交易税或落地税性质。

简答题: 1、一条鞭法有什么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一)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 1、将赋和役合并为一,这是一个中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征收制度向近代租税制转化,徭役制度日渐衰弱,日趋消亡。同时,赋役合并,也整顿和简化了税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吏胥上下其手盘剥百姓、营私舞弊的现象。 2、计亩征银,以银代役,使赋役的征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征税,由交纳实物和亲自服徭役转变为以货币交纳,使中国的实物财政、劳役财政过渡到了货币财政,这是纳税形态的一种进步。 3、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赋均役的作用。一条鞭法是在清查土地和丁产的基础上施行的,清丈土地的结果,清出了大量隐田。根据量地计丁、计亩征银的原则,原先有田却免税免役的豪强地主也必须计亩征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身上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以银纳税,从而大拓展了货币税的课征围,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2)赋役合并,以银代役,对人税转向对物税,这使封建政府通过徭役制度强加给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终于有所松弛,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可以比较容易转移到其他生产部门,去从事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这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官府以银雇役,对雇佣关系的发展起着示和促进的作用,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3)商人无地,可不纳田赋,只纳丁银,这就减少了对商人的剥削,刺激商人积累资本、扩大商业经营,在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二)一条鞭法的局限性 第一,一条鞭法取消了大官僚、主的免役免税特权,但它无法触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主、大官僚依然可以凭借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特权,转嫁负担,逃避赋税,想方设法将自己的负担转嫁给农民,甚至阻挠和限制一条鞭法的推行。 第二,一条鞭法是以整顿财政、增加税收为目的而实施的,它不是一种减税政策。它规定一条鞭法实行后的赋役额,是以原有数额为准,这就把明中叶以来的各种加派固定下来,并使之合法化。从费改税的意义上说,一条鞭法的赋役合并,带有正税负担增加的性质,而且它从制度上并没有保证封建国家不继续加重人民的负担。 第三,就其本身来说,一条鞭法仍然存在着造成纳税者负担不均的因素。如一条鞭法规定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但只计土地多少,不区别土地的好坏,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造成了人们实际负担的不均。又如,一条鞭法规定计亩征银、以银缴纳,这虽是纳税形态的一种进步,但纳税人必须先将农产品(如米麦)换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然后方可用以纳税。在两次交换的过程中,农民常受银货折换比值的损失,无论是钱贵粮贱,还是粮贵钱贱,遭受损失的总是农民。另外,征银的税吏,每以所征得的银两多属零碎,在上缴时,必须用整块,须经过熔化改铸,而改铸时必有损耗,故仿照元代旧法,加征“火耗”银。实际火耗,不过百之一二,而征收时必超过此数,形成赋外加赋的局面。 第四,一条鞭法没有明确规定地方赋役应征收的总额,所谓的“总括一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再摊派于本地所有的丁田“实额”上,就州县的条鞭银而言,实际上是属于“量出制入”的原则,地方官府可以根据所需而变动预算总额,故纳税人的条鞭负担,可能年年不同,即“无复仓口斗升之数,且岁岁不同,小民茫然不知何谓,该多与少,无从诘究,书手愚弄,出口为非”(《明经世文编》,卷278,守礼:《与对阳方岳论赋役》。),从而为地方官吏营私舞弊、加派以及盘剥百姓大开方便之门。

2、晚清海关税的构成有哪些? 答案: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的签订,开始征收海关税。清后期的海关税主要包括进口税、出口税、子口税、复进口税、船钞、洋药厘金、机器制造货出厂税等七项容。 (1)进口税。又称输入税,是指外国货物进入关境或国境时所课的关税。 (2)出口税。又称输出税,即指本国货物出口时,对经过关境或国境所课征的关税。根据道光23年签定的《议定通商出口税则》,出口货物共列举61目,税率也是以值百抽五为原则,从量征收。 (3)子口税。子口税是指外国商品进入地或外商从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完纳5%的关税之外,另缴纳2.5%的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交纳任何税收。由于当时以海关口岸为“母口”,地常关、厘卡的所在地为“子口”,因而把这种一次缴纳的地过境税称为子口税;又因其税率仅是“值百抽五”的一半,故又称为“子口半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