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合集下载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_中国历史朝代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_中国历史朝代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

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1852年5月(咸丰二年),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咸丰四年),20岁,晋懿嫔。

(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1856年(咸丰六年),21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咸丰七年),22岁,晋懿贵妃。

1860年(咸丰十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十一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元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同治四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

1888年(光绪十三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光绪十九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败。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对慈禧的评价

对慈禧的评价

对慈禧的评价
慈禧,一个紧握中国晚清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女人,她执政期间中国的政局和国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她的个性矛盾,她可以宽厚到在一次北京政变中,只处死3人,处罚16人,他又可以残忍到对太平天国迚行镇压,使秦淮尸首如麻;她乐于革新,于是不顾顽固派反对,硬是应允洋务派搞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她又顽固守旧,对待要改革组制的维新派,她处死戊戌六君子,标志戊戌变法的失败;她也曾主战,在咸丰逃亡热河时还力劝皇帝留京组织抵抗,但她在后来的1885年的对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决策上,即使有很大胜算,总是一味求和,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让中华儿女蒙羞。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她和她的决策:首先,在一个王朝衰败的末期,为了稳固王权、维护祖宗之法、延续清朝的命数,她的做法也许没有收到效果,但也是有情可原的,封建思想毕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抛开她的决策者的身份,它仅仅是一个女人,纵使她百般好学,“夏日单衣方校书卷”,也难有男子的进见卓识。

再者,维新变法对制度的改革速度过快,即
使任它实行,也不一定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可能使时局动荡。

最后,她在初期的执政阶段,比较廉明,很会平衡对立的实力,使两方互相牵制。

而在执政后期,逐渐沉迷于个人享乐,大修圆明园。

这也符合人的心理,年龄渐增,不似年轻时那样对清朝充满憧憬幵怕失去权力。

总之,我认为慈禧是个多面的人,她的所作所为是有他的个性和清朝晚期的衰微决定的,我们后人应公允的看待她的功过。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

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11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慈禧是清朝末年的最高统治者。

那你知道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慈禧太后的厌食症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

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御厨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一边研究菜谱,一边挑灯掌勺,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做出了30多道色香味俱全的新菜肴。

但李莲英一一品尝之后,只留下了3道菜。

第一道是御膳房首席大厨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但这百鸟和凤凰并不是平常采用的鹌鹑和乌鸡白风,却足用百里挑一的沙地萝卜精雕而成,入口即化,回味无穷,而且还能消胀气。

第二道是川菜大王刘祥福最新研制的“绝味叫花鸡”。

最后一道是金刀御厨郭金生最拿手的“佛跳墙”,不过精通药理的他悄悄把平时的配方做了些修改,添加了几味消食去胀气的名贵中药。

谁知慈禧太后只瞧了一眼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就让宫女拿开了;又闻了闻刘祥福的“绝味叫花鸡”,皱起眉头说:“辣味这么重,想辣死哀家呀!”李莲英赶紧让人撤下,最后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郭金生做的“佛跳墙”。

没想到慈禧竞拉下脸道:“这哪是菜呀!药味这么浓,哀家不如传太医好了!”吓得李莲英跪在地上连声谢罪:“奴才该死!奴才这就去御膳房让他们赶做几道对老佛爷口味的菜肴……”李莲英火急火燎地赶回御膳房,正准备对厨师们大发淫威时,却见一位年轻厨师手捧一只紫砂锅,迎上来道:“李大总管您来得正好,小的刚把菜做完,还请趁热送与太后老佛爷品尝!”李莲英一看对方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厨子,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道:“快给咱家滚一边去!三大名厨做出的菜肴太后老佛爷也不曾尝上一口,你小子又算哪根葱?”不想这位厨师非但没有滚到一边,反而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道:“大总管,小的敢以脑袋担保,治好太后老佛爷的厌食症,还非靠小的这道菜不可!”在场的御厨们都露出了不屑。

形容慈禧太后的句子

形容慈禧太后的句子

1. "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展现出慈禧太后辅政以来的睿智与聪慧。

"
2. "权谋高手,慈禧太后的智慧如同磨光的明镜,无一秘密能逃过她的眼睛。

"
3. "身穿华丽金饰的皇太后,她的威严和妩媚完美结合,成就了慈禧太后的独特魅力。

"
4. "慈禧太后,以睿智和果断而闻名于世,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
5. "能为天下谋利益,令人敬佩。

慈禧太后以她的智慧和能力,成功地维护了皇室的权力和地位。

"
6. "身负重任的慈禧太后,她以自己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
7. "慈禧太后,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决断力,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
8. "慈禧太后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意志力,成功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
9. "作为一名杰出的统治者,慈禧太后以她的卓越智慧和果断行动,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敬畏。

"
10. "慈禧太后绝非寻常之人,她的美丽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精明无比的心,她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强人。

"。

慈禧 人物性格

慈禧 人物性格
秀女出身的慈禧,短短的5年时间里,从贵人到贵妃,连升四级,毕竟后 宫佳丽数不胜数,即使有绝色美貌也有厌烦的一天,所以美貌只是给了慈禧通 向权位的一把钥匙,而真正帮助慈禧披荆斩棘的,是她的智慧与心计,帮助她 在宫中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牢牢地锁住了咸丰帝,并诞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 子载淳,从此母凭子贵。
这在封建社会中十分重要,慈禧也正是深深知道这份 重要,也可以说,诞下皇子,也是慈禧工于心计的一个表 现。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
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 一行为触怒了慈禧。

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 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
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
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 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 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 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真实写照。
乱世需用重典,如此,既可以树立新一代领导的皇 威,又能够使各级官员引以为戒。因此,慈禧掌权伊始, 就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整顿吏治的措施。
第一个撞到枪口上的是兵部侍郎庆英。庆英因在
兵部动用公款而被议罪,兵部拟给他降二级处分。庆
英想通过恭亲王在两宫太后前议政时“格外开恩”, 向恭亲王行贿。但恭亲王把庆英所为向慈禧、慈安两 宫太后禀报,同时把庆英贿送钱物上缴。慈禧非常气 恼,他竟然敢如此贿赂公行、胆大妄为,务必严惩。 当日,命内阁发出上谕,公布此事的始末,给予庆英 严厉制裁,由降二级改为革职。
慈禧
丈夫
父惠征(官四 品),母亲佟佳 氏,出身于名门 贵族。祖父、曾 祖父均为官。

慈禧不愧是千古罪人,临死前还祸害人,留3道遗嘱,个个很无耻

慈禧不愧是千古罪人,临死前还祸害人,留3道遗嘱,个个很无耻

慈禧不愧是千古罪⼈,临死前还祸害⼈,留3道遗嘱,个个很⽆耻慈禧不愧是千古罪⼈,临死前还祸害⼈,留3道遗嘱,个个很⽆耻⽂ | 韦爵爷慈禧太后这个⼈算是晚清时期最臭的千古罪⼈了,⼤清在她统治的时候,被外国列强欺负成了孙⼦,最终迫使⼤清朝廷⾛向了灭亡。

⽽且慈禧这个⼈不仅⽆能,还妒贤嫉能,光绪帝想要奋发向上,她偏偏要⽤强有⼒的⼿段去扼杀。

这么说吧,如果当年慈禧要是能听话,肯于变法,我们中国⼈绝不可能被外国列强如此欺凌,⾄少有抵抗的实⼒,或许⼤清朝廷还不⾄于那么快就灭亡,这都是慈禧这个⽼妖婆的责任。

就算到了临终前,慈禧都还想着祸害⼈,慈禧即将下地狱的时候,还留下了三道懿旨,⽽且是⼀个⽐⼀个的⽆耻⾄极,下⾯就来⼀起看看吧!第⼀个、毒杀光绪帝当时的光绪帝⾝体确实不是很好,但完全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地步,可是慈禧却很怕光绪,当然并不是光绪的实⼒⼤过慈禧,⽽是因为如果⾃⼰死后,那么光绪肯定会狠狠的贬低⾃⼰。

因为光绪帝在变法失败之后就被慈禧软禁了,所以⼼情很不好,之后就⽣了病,所以就迫不及待地命⼈下毒毒杀光绪帝。

第⼆个、⽴溥仪为接班⼈当时的光绪帝还活着呢,且才30多岁,⽽溥仪还是⼀个刚刚断奶的孩⼦,才3岁啊,慈禧却已经开始想好了准备⽴溥仪为接下来的新⼀任君主,原因很明显,溥仪年纪⼩,⾮常容易受慈禧的控制,这样慈禧就可以继续幕后掌握⼤清的权利。

不得不说慈禧真的是千古祸害,为了⾃⼰私欲,根本不顾社稷安慰啊!第三个、杜绝太监当权这条懿旨看似还是很聪明的,但是事实是⽆耻⾄极,慈禧⾃⼰打⾃⼰的脸。

宦官危害⾃然是因为明朝时期,宦官带来的危害,所以慈禧也怕。

但是前脚说禁⽌太监当权,可是死后另⼀条却说晋升⾃⼰⾝边⼤红⼈⼩德张为长春宫四司⼋处⼤总管,这难道不是⾚裸裸的打⾃⼰的⽼脸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丰的多病与懈怠,使慈禧开始接触 朝政; 同治年幼时,使慈禧必须为儿子守住 江山;同治成人之后,喜好玩乐,不 爱读书,到了本该亲政的年龄,却 “读折不成句”; 光绪虽好读书,却因远离父母,性格 极度缺陷,缺乏自信。
慈禧扶大厦之将倾,中兴清室, 慈禧扶大厦之将倾,中兴清室,撑危局 近半个世纪, 近半个世纪,保证了大中国在列强环伺的 劣境中不至于被吞没和瓦解。相比之下, 劣境中不至于被吞没和瓦解。相比之下, 慈禧处境最为艰难,最易获咎. 慈禧处境最为艰难,最易获咎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是由 洋务运动开 始的,一提到洋务运动就会提到李鸿章、 始的,一提到洋务运动就会提到李鸿章、曾 国藩、左宗棠这些人, 国藩、左宗棠这些人,却不讲慈禧 。如果没 有慈禧她老人家的支持。 有慈禧她老人家的支持。想必洋务运动在就 夭折了。 夭折了。那么这些近代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也就没人会了知到了。 也就没人会了知到了。
乱世偏安 意见反复
甲午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运 动。 慈禧对于变法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 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触及其利益,立场开始动摇. 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了“戊戌六君 子”,扼杀了“百日维新” 。
慈禧掌权是何成因
慈 禧
10082129黄璐
慈禧
无 冕 女 皇 —— —— 慈 禧 太 后
她 就 是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的
穷 奢 极 欲 , 乱 世 偏 安 。
不 居 皇 位 , 独 断 专 横 ;
母 以 子 贵 , 垂 帘 听 政 ;
选 秀 入 宫 , 青 云 直 上 ;
选秀入宫, 选秀入宫,青云直上
1851年,被选入宫,号兰贵人 1854年进封懿嫔妃。 1856年生子载淳(后来同治帝) 1857年进位为懿贵妃。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 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她与皇后钮祜禄氏 (慈安太后)并尊 说慈禧劳民伤财的给自己铺张过寿, 其原因究来是朝廷多年以来为支持洋务派 花了不少银子,洋务派已经捞足了, 花了不少银子,洋务派已经捞足了,朝廷 中的保守派十分不满。 中的保守派十分不满。慈禧必须要找一下 平衡,要借六十大寿修园子, 平衡,要借六十大寿修园子,让保守派也 得点儿好处。 得点儿好处。
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 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 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她不仅在上世纪后半叶统治 了大清帝国,她的统治推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 了大清帝国,她的统治推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 她还把中国政治家们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 付诸实践了。 付诸实践了。 和满族的其他妇女相比,她可谓鹤立鸡群, 和满族的其他妇女相比,她可谓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 出类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她同样毫不 逊色。就性格的坚强和能力而言, 逊色。就性格的坚强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 比都不差。 比都不差。
母以子贵, 母以子贵,垂帘听政 发动政变, 发动政变,掌握政权
皇子年幼 大臣辅政 慈禧不满 联合奕䜣 发动政变 设计大臣 掌握大权 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于养心殿垂帘 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
垂帘听政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 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 年 月 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 岁的载湉为帝, 光绪” 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 岁,有人认为是慈禧所害;从此 日慈安暴亡, 年 月 日慈安暴亡 卒年45岁 有人认为是慈禧所害; 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 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仍居于傀儡地位 ( “上事太后谨 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 上事太后谨 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她做的好事
她曾经在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 宣战。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战。1895年6 月21日向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满汉界限, 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 开办洋务运动,造成所谓“同治中兴”气 象;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 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 政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 此外,她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建立北京动 物园,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正面评价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 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 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 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 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 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 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 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 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 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 “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 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