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多智能体仿真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探索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而提出来的。
这个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超越了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和智力发展理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在美国教育界和教师中间引起反响,其原因是它向传统的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陈如平介绍,加德纳在他所著的《人脑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并严肃地指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域中的表现为依据,而是要看这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
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自律)智能;以及交往——交流智能。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差异,教师善于把学生引向多角度的智能领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程度的组合。
问题不是一个学生是否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如何从聪明走向更加聪明。
比如,为贯彻落实新课标,教学中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如何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力活动机会,是我们要思考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全区展示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上,简短的谈话导入后,我先安排了五分钟的折纸活动。
安静的课堂上,一张张彩纸在飞快地闪动,在一双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小动物、小物件。
学生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急不可待地要把自己手中的折纸成果展示并介绍给大家。
这样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入口语表达需要的情境。
多元智能理论

7.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 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 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教 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 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 的表现。 8.自然观察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 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 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 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 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记者、编辑、作家、 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 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 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 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 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 比较突出的表现;
多元智能理论
参考文献
1、吴志宏、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3 2、刘竑波著,《多元智能与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光明日报出 版社,1990 4、斯腾伯格著,吴国宏译,《成功智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 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这标志着 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
第四讲 AVT数字摄相机

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图像视觉技术分公司AVT数字摄像机技术支持部AVT数字摄像机•Fire Wire概述•AVT产品•驱动软件和开发包•智能特性•相机配件•应用领域•带宽:400 Mbit/s (1394a ),800 Mbit/s (1394b )•支持热插拔•点对点的通讯方式•DMA 方式与主机通讯,不占CPU•有保证的带宽,确保万无一失的数据传输•多相机可通过1394总线供电(最高达45W )•1394a 和1394b 互相兼容•有效的多相机解决方案(相机符合DCAM 协议)Fire Wire 特点•1394总线的操作周期是125 µs (8 kHz);•1394协议支持两种类型的数据传输,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包长:1394总线每125 微秒循环中的同步数据包尺寸。
•实际中,用于传输图像数据的同步数据包尺寸是4KB ;•1394a 传输数据的带宽:4KB ×8 kHz =32MB ;1394总线特征DCAM协议DCAM定义未经压缩的视频数据在1394总线中的传输方式。
• 在摄像机寄存器层定义了大量的地址。
• 定义了多种固定的视频格式和外部信号的动作。
• 允许摄像机生产商自行定义摄像机的“高级特征”(Format 7)。
Q:DCAM如何控制标准视频的格式,模式和帧率?A:对于标准的格式/模式/帧率组合,DCAM规范中规定了单一包长。
Q:为什么Format 7模式下帧率不确定?A:Format 7模式未指定包长。
用户通过设置包长大小。
来决定相机帧率和同一时间可共享总线上的摄像机总数。
•同样时间内,例1中的相机比例2中的相机帧率高。
•共享带宽,相机越多,每个相机的带宽越小。
DCAM中的帧传输时间一块1394卡接2个DH-SV1410FC相机,帧率可达多少?图像数据8bit,包长2KB。
交叠方式,曝光时间很短:每幅图像大小:1392×1040×1Byte=1.4MB1.4MB / 2KB 每数据包=724数据包/每幅图像总线传输一图像时间:724数据包×125 μs =90ms帧率:1 秒/ 90 ms 每个幅图像=11 fpsAVT数字相机特点•Fire Wire相机,符合DCAM标准。
《焊接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系统应用》教学大纲

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厦门)培训基地推荐教材《焊接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系统应用》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相关专业修订年月:2013年10月修订人:刘伟、林庆平、纪承龙机械工业出版社一、课程名称课程中文名称:焊接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系统应用课程英文名称:Application For Robotic Arc Welding Off-Line Programming And Simulation System二、课程简介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是在机器人编程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机器人语言的拓展。
它利用机器人图形学的成果,建立起机器人及其作业环境的模型,再利用一些规划算法,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和控制,在离线的情况下进行轨迹规划。
用机器人离线编程方式编制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在不接触实际机器人及机器人作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图形技术,在计算机上提供一个和机器人进行交互作用的虚拟现实环境。
近年以来,离线编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并成为机器人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
目前,工业生产所采用的焊接机器人编程方式大多为示教编程。
操作人员利用示教盒控制机器人运动,使焊枪到达完成焊接作业所需位姿,并记录下各个示教点的焊枪位姿数据,随后,机器人便可以在"再现"状态完成这条焊缝的焊接。
离线编程系统则是借助模拟与离线编程软件,在办公室内完成机器人编程,无需中断生产。
机器人程序可提前准备就绪,提高整体生产效率,还可借助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执行培训、编程和优化等任务,提升机器人系统的盈利能力,获得多种利益,如风险降低、投产更迅速、换线更快捷。
离线编程系统应用了模拟仿真技术,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创建三维互动模型,便于观察模型结构、了解动态过程,执行十分逼真的模拟,所用的系统模型均为生产车间实际使用的真实机器人系统和相同的程序配置文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完成机器人的编程(示教)工作。
[课件]智能计算理论PPT
![[课件]智能计算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b8c3a5bceb19e8b8f6ba97.png)
陕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9
陕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14
2018/12/9
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actionism),又称为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 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其原理为控制论及感知-动 作型控制系统。 行为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控制论思想早在20 世纪40~50年代就成为时代思潮的重要部分,影响了早 期的人工智能工作者。维纳(Wiener)和麦克洛克 (McCulloch)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以及钱学 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影响了许多领 域。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控制理 论、逻辑以及计算机联系起来。
陕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10
2018/12/9
从符号主义到连结主义:符号主义
符号主义者,在1956年首先采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 后来又发展了启发式算法->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理论与 技术,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很大发展。符号主义曾长 期一枝独秀,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 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人工智能走向工程应用 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人工智能 的其他学派出现之后,符号主义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流 派别。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纽厄尔(Newell)、西蒙 (Simon)和尼尔逊(Nilsson)等。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_何李来

2010年6月第29卷第6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Ju n.2010Vol.29No.6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何李来(安庆师范学院教务处, 安徽 安庆 246133)摘 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广泛传播世界各国。
我国有关多元智能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如何在教学设计层面应用这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比较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智能;比较;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0)06-0005-041983年,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Gar dner H)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随着 多元智能 (1993年)一书出版,这一理论正广泛传播世界各国并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关于多元智能的研究颇多,但对于如何在实践层面真正开展和落实这一理论,特别是在教学设计这一层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比较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启示,对于丰富课程教学理论,指导当前课程教学改革都具有参考意义。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界说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零点项目 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理论认为 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 [1]16,并在大量心理学实验数据和实际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1997年新提出的另外两种智能正在论证之中)。
教学设计是指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实现目标,并分析和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2]718。
第一讲 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概述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孕育期 (1956年以前) 第二阶段——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形成 (1956年—1970年) 第三阶段——发展和实用化阶段 (1971年—1980年) 第四阶段——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 (1980年至今)
第一阶段——孕育期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创立了古典形式逻辑。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F. Bacon)系统地提出了古典归 纳推理。 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 W. Leibniz)提出了数理逻辑的基本 思想。 1642年,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B. Pasca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台会演算的机械加法机。 1673年,Leibniz在这台加法机的基础上发展并制成了可进行四则运算的 计算器。 1832年,英国数学家巴比奇(C. Babbage)制成可用来计算简单数学表 的差分机,并提出分析机(能自动完成各种类型数字计算)的设计思想。 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布尔(G. Boole)出了布尔代数,初步实现了 Leibniz的数理逻辑思想 。
1956年,Newell和Simon等人编写的程序Logic Theorist证明了《数学 原理》中第二章的三十八条定理,又于1963年证明了该章中的全部五十二条 定理。他们的成果使人工智能研究走上以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类思维的道路 ,第一次把求解方法和问题的领域知识分离开。在相同的研究途径下, Selfridge编制了字符识别程序、Samuel研制了跳棋程序。Samuel的跳 棋程序具有学习功能,在1959和1962年分别打败了Samuel本人和美国一 个州的跳棋冠军。 1957年,Simon、Newell和肖(J. C. Shaw)合作开发了表处理语言 IPL(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 1957年,罗森勃拉特(F. Rosenblatt)提出著名的感知机( Perceptron)模型,该模型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神经网络。 1958年,美籍逻辑学家王浩在自动定理证明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他的程序在 IBM-704计算机上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证明了《数学原理》中“命题演算” 的全部220条定理。 1959年,王浩的改进程序用8.4分钟证明了上述220条定理及谓词演算
《3D仿真虚拟机器人培训-基础知识部分》讲义0328

《3D 仿真虚拟机器人教师培训》讲 义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电教馆)二 O一 O 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 基础知识部分 (3)第二章 虚拟机器人程序设计初步 (8)第三章 超声波传感器和触碰传感器的使用 (11)第四章 红外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的使用 (14)第五章 机器人灭火程序分析 (19)第一章 基础知识部分学习目标了解机器人的概念、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发展与未来,介绍机器人教育进入我国 中小学现状分析、开展实体机器人教育的瓶颈,开展3D仿真虚拟机器人教育的优势等, 认识 3D 仿真虚拟机器人软件的组成,以及机器人场地和机器人模型的结构。
掌握对机 器人场地和机器人模型的导入和新建的方法,掌握如何在 3D 仿真机器人软件中机器人 场地和机器人模型的编辑。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3D仿真虚拟机器人场地和机器人模型的运用。
2、教学难点:3D仿真虚拟机器人场地和机器人模型的编辑。
学习内容一、 机器人的概念与应用展示几组机器人图片,让大家了解机器人,在展示任务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大家 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机器人,归纳出机器人的概念。
图1-1 迎宾机器人 图1-2与机器人对话 图1-3 机器人“乐队”(一)什么是机器人?中国的科学家们把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而且其具备一些与 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 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二)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从工业拓广到 农业、林、牧、渔,甚至进入寻常百姓家。
机器人的种类之多,应 用之广,影响之深,机器人分为军用机器人和民用机器人。
(三)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智能机器人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无线通讯、声音识别、图像处理和人工智 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在中小学开展智能机器人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 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提高中小学 生科技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