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发型企业药物创新的基本思路

国内研发型企业药物创新的基本思路
国内研发型企业药物创新的基本思路

国内研发型企业药物创新的基本思路

陈春麟蔡金娜,邢玉喆邵颖许思彬王国林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结合创新药物研发和开发流程以及国内创新药物研发的特点,系统介绍了创新药物研发服务企业(CRO)业务模式;介绍了CRO公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分析比较CRO公司与其他药物研发平台的优劣势,提出了未来国内企业需充分利用CRO 平台提高药物研发质量和效率的创新药研发思路;最后结合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公司与国内企业合作创新药开发的案例,介绍国内企业与CRO公司新药研发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创新药物药物研发研发服务企业(CRO)

当前,医药研发管理方法和研发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一定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以策略联盟来推动技术创新反而更符合企业的利益。如美国研发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及大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合作开发,而企业自身更注重于研究开发的绩效、研究开发和市场的结合、研究开发的战略性等。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制药企业必须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在此环境下,促进了CRO的产生和发展。本文结合创新药物研发的流程,介绍CRO公司的业务模式,探讨国内制药借助CRO公司进行创新药物研发的思路。

1.创新药发现与开发流程

1.1药物研发基本流程

创新药物的发现和研发是一个复杂精细有机结合的系统生物工程,从目标化合物的发现、确认,到先导化合物、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确定候选化合物、临床前的研究、临床试验、上市等,大概平均需要10-15年的时间,花费约3-6亿美元,并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及相应的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场所相配套。

如图1所示,从药物研发到普通药品上中须经过以下几个过程:①药物发现(Drug Discovery);②临床前研究(Preclincal Studies);③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Submitted)④临床阶段(Clinical Phases);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 Submitted);

⑥新药批准上市(New Drug Approval);⑥Ⅳ期临床试验(PhaseⅣ)。

图1 创新药物研发流程图

1.2 药物发现与开发所需条件

新药研究是设计多学科和领域的系统工程,是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和资金密集的耗时

工程。药物研发企业需要在人才、实验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从药物发现到药物开发各个过程需要建立不同专业部门,部门内部又要配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的生物部门,主要从事靶标蛋白验证、先导化合物筛选和优化,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蛋白结晶、高通量筛选、酶测定、细胞测定等技术;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和临床化合物的确定需要生物、化学和药学部门密切合作,更是需要药物化学、构效研究、体内外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等多学科知识和试验设备;另外注册申请和临床研究都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投入。

1.3美国药物创新体系

美国药物创新技术体系较为完善,其研究院所、大学、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及大型制药企业在分工合作方面已经成熟。它们通过专利保护、技术转移、资本市场操作等途径,促使创新药物研发成果从上游向下游过渡。

(1)研究院所大学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等机构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进行疾病机理探索,并寻找药物靶标和发现先导化合物。然后这些机构将专利转让给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

(2)中小生物技术公司对研究成果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 (3)大型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这些成果,将之转变为上市药品。

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创新药物的早期研究中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发挥着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的作用,是科研院所、大学和大型制药公司之间必需的中继站。大型制药公司则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临床阶段起着重大作用,它们是医药创新技术链上的终端,是技术成果转移到市场之间的一个节点。

2.国内创新药物研究的方式及其特点

2.1国内研发型企业的类型及其特点

(1)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国家级药物研究院所

其中代表有北京药物所、上海药物所、军科院药物所、上海医工院等,其特点为以创新药研制及基础研究为主,专利转让或新药转让;

(2)省市级药物研发机构

其中代表天津药物研究院、山东医工所、四川抗生素所、湖北医工院等,其特点以抢仿为主如化药3.1类、改剂型化药5类,转让给生产企业;

(3)各省市小型研发企业(包括海外回国创建的研发公司)

其中代表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南京等高科技园区内的一些企业如艾力斯、亚盛,其特点为专注某领域如生物技术公司、工艺放大和优化、专注创新药研发、专利转让、和企业一起合作开发、最后新药产品上市销售。

(4)国际背景的CRO公司

其中代表有无锡药明康德、上海睿智化学、美迪西、康龙,桑迪亚等,其特点为研发外包服务。

2.2国内制药企业的新药开发方式

(1)自主研发

一些较有实力的制药公司,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进行自主研发,但是也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①完全自主研发(少数)自己建立实验室, 购买仪器设备,建立研发部门,但是国内创新药研发人才缺乏,建立研发团队比较困难;

②部分自主研发(青苗开始) 企业从青苗开始介入,从大学, 研究所引进开发, 进行临床前研究.GLP 安全评价外包;

③部分自主研发(购买临床批件) 企业自己有临床部门开展临床试验,进行临床监察,但好的产品不多见。

(2)委托外包

①全部委托开发研究(企业投经费,整个研发过程无需投入人员和场地)

?企业委托大学、科研院所

?企业委托CRO 公司

②部分委托研究(单项试验或多项试验委托)

?企业委托大学、科研院所或大学与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委托或合作

?企业或大学、科研院所委托CRO 公司

3.利用CRO(研发外包企业服务平台)是未来国内企业创新药物研发重要部分

3.1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企业介绍

CRO公司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 最初是承接新药研发中最耗时、费力的临床试验任务,以缩短制药企业新产品的周期, 加快上市进程。现新药研发外包的项目已从临床试验向前延伸到临床前研究,包括先导化合物筛选、优化,动物试验,向后延伸到药品上市的辅助工作,如临床文件、政策法规咨询等。CRO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种新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点,已经成为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一个发展的亮点,并在近两年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研发外包坚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标准”的理念。新药研发是高技术、多学科的过程,需要的是多个专业技术部门来协同完成,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企业凭借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参与到新药创新体系中,该体系可能包含多个国家的多家企业,始终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客户的需求。

3.2国外企业创新药研发利用CRO平台的现状

CRO行业为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公司提供独立的产品开发服务,2008年,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在新药研发上面的投入预计将达到约1060亿美元,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正将越来越多的产品研发工作外包给CRO公司,为了能够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节省开支,使企业具有潜力的专利保护产品的利润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也选择了业务外包,当今新药研究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大幅增加,因而新药研发链已经构成了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系统工程,制药公司都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他们都在通过外包来节约开支,显著提高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2005年全球CRO总金额达到163

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

图2 药物和生物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增长图

图3 外包在研发支出中的比例

图4 近10年来药物研发投入产出图

3.3研发外包企业(CRO)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医药政策和医药市场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导致药物研发格局正在深刻变化,从以前跟踪仿制向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过渡,研发的的工作内容也如图5所示从以前的药物合成、活性成分生产、临床试验快速转变到药物合成、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评价、Ⅰ期临床试验、Ⅱ、Ⅲ期临床试验等药物研发的全过程,环境的变化也催生了中国的CRO公司,并使其快速成长。

图5 中国药物研发发展(摘自 )(1)中国CRO公司类型主要有以下3类:

①化学服务平台如2YChem等

②生物学服务平台如华大天源等

③安全评价中心

–私立安评中心:JOINN 等

–国家安评中心:上海安评中心等

–国际: Charles River 等

④综合服务平台 (化学, 生物学及药学) 如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美迪西,康龙等

(2)中国CRO公司服务能力及数量总结

表1 中国CRO公司分类总结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CRO公司发展迅猛,在数量和服务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在2004年和2005年期间,中国已有一百多家化学服务CRO。在2006和2007年期间,已有数家在化学服务基础上,增添体内外生物测定能力的CRO。在2007和2008期间,已有数家增加药物设计能力的CRO。2007年,美迪西已经利用综合服务平台成功为客户完成新药开发的项目。现在,国内已有数家CRO具备综合服务能力。

(3)CRO 公司的研发平台与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药研究开发平台的比较

在国内,大学、大学、科研院所是传统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基地,CRO公司是新兴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平台,两者之间互有优劣势,表2是对两者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比

较。

表2 CRO公司和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药研究开发平台比较

(4)CRO公司与专利或技术转让公司的比较

表3 CRO公司与专利或技术转让公司的比较

4.未来国内企业创新药研发如何充分利用CRO平台

由于新药研发成本不断增加,跨国医药巨头争相采用研发外包战略,把非核心开发业务交给专业、高效的中小企业。目前,美国每年生物医药研发经费达上千亿元,其中40%~50%的资金被投入到研发外包中。近几年,研发外包正在迅速向亚洲、东欧等地区转移,中国医药企业成为研发外包服务对象的首选。国内企业参与研发外包,能与全球最新药物研发同步,有利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学习新药研发的管理运作模式,同时能在短时期内获取利润,有助于反哺自身的药物创新开发。

CRO最显著的特点是专业化和高效率,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①有利于医药企业提高资源集中度,形成企业内部的规模优势。②大大提高了制药企业新药上市的速度,降低了制药企业的管理和研发费用。

对于国内制药企业,CRO公司还有以下的显著优势:

?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国际跨国制药大企业海外留学人员)

?创新药研发的经验和理念

?创新药研发的各种先进技术平台

?国际创新药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的科学性

?相对而言可以降低创新药的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可以借用”外脑”)

?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

对国内制药企业而言,CRO公司可及时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外部资源,即委托CRO 完成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一些特别需要经验的工作和专业性技术任务,由此减轻企业人员及管理费用的负担,并以高质量规范化的研究过程获得最有价值的临床研究结果,用于临床试验的报批和成功的市场推广。因此充分利用和发挥CRO公司的优势,制药企业可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并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CRO- 美迪西简介及与国内企业合作创新药开发的案例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座落于浦东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是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服务外包企业之一,公司主要的业务是为国内外的客户提供研发外包服务,同时公司的仪器设备进入公共服务平台以达到设备和技术的共享。目前公司拥有20000 m2的研发中心和生物医药实验室,并配有完备仪器设备和高素质团队,公司科研中坚力量由几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开发理念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华裔博士和在美制药领域工作多年的企业管理人士组成。依托国内外医药研发市场的信息与技术优势,在新型药物设计、临床前研发,制药中间体、组合化合物的研究、生物靶点蛋白结晶等领域以其专门的技术服务于国内外客户。

5.1公司发展历程

2004年2月成立以来,是发展速度最快服务外包企业之一。

2005年建立第一个化学合成服务FTE团队,建设面积2500平方米的新实验室,美迪西的动物试验设备通过“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动物管理委员会”审核;

2006年被成为生物制药行业全球CRO公司30强,临床前研究用动物设施经上海市林业局认证,启动第一个新药研发综合服务项目,启动U.S.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 (“GLP”) 培训和AAALAC培训项目;

2007年与MPI商议成立合资公司事宜,MPI是全球领先的美国本土的临床前研究服务提供商,新的化学实验大楼投入使用,另外,有近20000平方米的实验室,非GLP 的DMPK项目通过SFDA审查;

2008年合资公司在二月份开始运营,从事临床前研究服务,临床前动物实验设施通过了上海实验动物委员会的认证;

2009年临床前动物实验基地完成AAALAC认证及达到美国GLP标准;

5.2 上海美迪西的核心业务

主要业务为先导化合物的筛选、优化、临床候选药物评价、临床前研究、申请临床批件。其技术服务主要有以下优势:

(1)满足美国FDA 的GLP 标准及AAALAC 标准的全套的临床前研究服务。(2)高通量平行合成技术和高通量新药筛选技术。

(3)基于蛋白质晶体学的药物发现与筛选平台。

(4)基于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

5.3 上海美迪西的业务模式及案例

(1)外包企业与研发企业合作的方式中国制药企业、药物研发企业和CRO公司三方合作,案例1:

中国制药企业提供课题来源和研发资金,上海医工院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上海美迪西主要进行药物评价、体内体外活性检测、药代、毒理、申报等技术服务。

(2)CRO公司与研发企业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

案例2:

药物研发企业提出要求和研发资金,CRO公司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药物评价、体内体外活性检测、药代、毒理、申报等技术服务。药物研发企业根据研发的里程碑进展投入研发资金,如增加体外活性、有较好药代性质、增加体内活性、有较低的毒性作

用关键里程碑事件。

(3)引进国外产品(三方协作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

案例3:

外国公司投入知识产权并享有回购中国股权权利,中国公司提供资金同时拥有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并共享临床数据,CRO公司(上海美迪西)组织申报材料(向SFDA 和US FDA申报)。

(4)综合服务

案例4:

客户: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合作方式: 38 FTEs - 32-24 化学家和6-14 生物学家及不固定人数药学家

结果: ~ 2 年, 提供5 候选化合物, 1个进入临床试验。

5.4对创新药研发重新认识

(1)研发时间很长

美迪西用两年时间提供5个临床前化合物;

(2)研发费用很大

从想法到临床前国内大约的费用需2-6 百万美金. 在美国需要需要2千万美金;(3)研发产出很小(在美国创新药研发不同阶段均有各自产生的价值)

表4 创新药研发不同阶段产出价值

(4)必须走国际化合作之路

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制药企业在寻求降低研发成本途径,把研发基地转向低成本的中国,同时国际创新药研究开发基地已开始向国内转移,导致海归人数激增,熟悉国际药物研发技术和流程的人才大增;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药市场已引起国际制药大企业的广泛的关注,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研发越来越重

视,持续政策扶持和经费的大量投入;这些都为国内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创造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国内企业应抓住当前这么好的机遇---开始创新药研发道路,与欧美合作,加快创新药研制的进程。

6.总结

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研发平台,积累了不少经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大量人才的回归,国内大企业实力的增强使新药研发的费用变得能够承受,现在到了进行新药研发的最佳时间。然而,国内医药企业只有把非核心业务分包出去,充分利用研发外包(CRO)服务平台形成战略合作联盟的新型研发模式,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新药研发速度并实现效益最大化。

创新药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

(内部资料,不得外传)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注册类别: 立项人: 江苏南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新药研究中心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来源 (二)功能主治及适应症 (三)注册类别 (四)开发阶段 (五)项目特点 (六)知识产权 (七)现有基础条件 (八)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章、**疾病及治疗药物概述 (一)**疾病概述 (二)世界**疾病的发病状况及中国区域**疾病发病状况(三)**疾病治疗方法的发展 (四)**疾病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发展 第三章、中国抗**疾病药物生产现状 (一)中国抗**疾病药物总体生产状况 (二)中国抗**疾病原、辅材料供应状况 (三)近两年中国抗**疾病新药上市状况 (四)抗**疾病药生产优势企业分析 (五)研究中心需要关注点

第四章、**项目的可行性及成熟性分析 (一)产品和技术开发论述 (二)技术的成熟性论述和产品可靠性论述 (三)原辅料来源分析 (四)产品注册及在研情况分析(同品种、类同品种、竞争品种注册及在研分析)(五)环境保护和安全分析 (六)技术风险分析(本项目的技术难点,注册风险分析及对策) 第五章、**疾病药物市场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规模与容量(产品所针对的适应症的临床用药现状及趋势,产品预测的市场容量等) (二)市场竞争状况(主要竞争产品的厂家、价格、市场份额,主要区域市场)(三)产品优劣势分析(SWOT分析) (四)市场定位 (五)产品方案和销售收入预测 (六)风险性分析(专利风险;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市场、销售预测的准确性。)第六章、**项目实施计划 (一)技术方案论述(技术开发或者合作方案) (二)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三)研发经费(RandD)预算 (四)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第七章、项目产业化效益分析 (一)产品研发成本分析

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 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2013-02-12 17:21:48)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药物的靶标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作用于不同的靶标的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以2000年为例,在全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中,酶抑制剂占%,转运蛋白抑制剂占%,受体激动剂占%,受体拮抗剂占%,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占%等等。目前,较为新兴的确认靶标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或进行基因敲除以验证与特定代谢途径相关或表型的靶标。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消除由敲除所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因代偿机制的启动而导致的表型的改变等)。二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通过抑制特定的信使

RNA对蛋白质的翻译来确认新的靶标。例如嵌入小核核糖核酸(snRNA)控制基因的表达,对确证靶标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的确立 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通常要制订出筛选标准,如果化合物符合这些标准,则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若未能满足标准,则应尽早结束研究。一般试验模型标准大致上有:化合物体外实验的活性强度;动物模型是否能反映人体相应的疾病状态;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等。可定量重复的体外模型是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前提。近几年来,为了规避药物开发的后期风险,一般同时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模型评价(ADME评价)、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新药研制的第三步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因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渊博到以足够的受体机制指导药物设计以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所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方面有赖于以上两步所确定的受体和模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先导化合物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目前,主要有两个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一是广泛筛选,这种毫无依据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是比较有效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这个原因,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随机性很强,如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的本份被发现具有抗菌作用因而被开发成为一系列

药物研发标准工作程序

生效日期: *******有限公司药物研发标准工作程序 目的: 将公司研发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保证研发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职能部门药物(辅料)研发的日常工作运行。 职责: 总经理,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 引用文件: 无 规程: 1项目立项工作程序 1.1 专利信息部专职信息人员负责研发项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按月/季度形成报告,提交给研发中心总经理,备项目筛选用。 1.2 总经理根据相关信息和市场反馈情况不定期确立拟开发品种,并下达项目调研任务。 1.3 合成、分析、制剂、药理毒理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指派专人进行分头调研,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附表A1)。 1.4 总经理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初步论证,确认可立项项目,由专利信息部指派专人完成《项目建议书》(附表A2)和《项目立项审批表》(附表A3)。 1.5 研发中心向集团提交《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立项审批表》,并由专家委员会论证后,报集团审批。 1.6 对于批准立项的项目由药事管理部牵头,各部门配合完成《项目开发方案》(附表A4),经技术委员会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正式开题。

生效日期: 2研究工作程序 2.1临床前研究工作程序 2.1.1 项目确立后一周内总经理下达实施项目任务,由药事管理部协调各部门研究进度并以《项目计划实施任务通知书》(附表A5)的形式知会各部门,各部门留存任务计划书复印件,原件交药事管理部。 2.1.2 合成、分析、制剂、药事管理部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定各分项目责任人,并组成项目小组,分头进行相应的研究实验设计,汇总后召开研究方案协调讨论会(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总经理参加),就方案中的技术问题、部门间的研究协调、进度配合及其它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汇总并修改完善整个项目的实验设计与计划,填报《药物研究实验设计与计划表》(附表A6),上报总经理审批备案。 2.1.3申报资料及原始记录的撰写与审核:项目各分负责人负责原始记录及申报资料的撰写,完成后交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并填写《申报资料部门审核表》(附表A7),经审核后的资料(含电子档)报药事管理部整合汇总、综合审核,药事管理部完成全套申报资料的整理后填写《研发项目申报资料综合审核表》(附表A8)报总经理审核批示后进入相应申报程序。 2.2中试研究工作程序 申报药品的中试在项目小试研究基本结束,进入临床前申报即开始设计《中试试验方案》(附表B8、A9),上报总经理批示后启动,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完成1~3批中试生产,提供相应临床样品,并提交《中试总结报告》(附表B9、A10),经总经理批示后归档。 2.3临床研究工作程序 2.3.1 获得临床批件后,由药事管理部按照GCP要求进入临床工作程序,并指定相应的临床监查员。临床监查员应在每次过程监查后提交《临床监查报告》(附表A11),并负责每月提交《临床进度月报表》(附表A12),经药事管理部汇总整理后,交研发中心总经理审阅。 2.3.2 临床结束后,临床监查员应配合项目报产完成相应的资料撰写工作。 2.4申报生产研究工作程序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 上市流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2013-02-12 17:21:48)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药物的靶标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作用于不同的靶标的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以2000年为例,在全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中,酶抑制剂占%,转运蛋白抑制剂占%,受体激动剂占%,受体拮抗剂占%,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占%等等。目前,较为新兴的确认靶标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或进行基因敲除以验证与特定代谢途径相关或表型的靶标。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消除由敲除所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因代偿机制的启动而导致的表型的改变等)。二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通过抑制特定的信使

RNA对蛋白质的翻译来确认新的靶标。例如嵌入小核核糖核酸(snRNA)控制基因的表达,对确证靶标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的确立 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通常要制订出筛选标准,如果化合物符合这些标准,则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若未能满足标准,则应尽早结束研究。一般试验模型标准大致上有:化合物体外实验的活性强度;动物模型是否能反映人体相应的疾病状态;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等。可定量重复的体外模型是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前提。近几年来,为了规避药物开发的后期风险,一般同时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模型评价(ADME评价)、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新药研制的第三步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因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渊博到以足够的受体机制指导药物设计以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所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方面有赖于以上两步所确定的受体和模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先导化合物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目前,主要有两个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一是广泛筛选,这种毫无依据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是比较有效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这个原因,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随机性很强,如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的本份被发现具有抗菌作用因而被开发成为一系列

心得体会:努力建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最新)

心得体会:努力建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最新)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是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高职学校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切实提高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双导向”,找准平台建设定位 需求和应用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逻辑起点。 突出需求和应用“双导向”,就是要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根据国家需要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需求,以解决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转型、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为根本,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场地等资源上全方位合作,建设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使高水平高职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深化“三融入”,明晰平台建设路径 高职学校建设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产业需求是“原动力”,行业企业需要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基本点”。 一是融入产业发展。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不断产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品牌智库平台;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高职学校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联动,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用中国方案解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陈年难题”。 二是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行业企业不断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

浅析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

浅析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 (2009-02-27 09:18:16) 标签:分类: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IT产业、制造业等行业。遗憾的是,项目管理思想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尚未得到系统、成熟地应用。 国外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适用于投资巨大、关系复杂、时间和资源有限的一次性任务管理方法。药物作为未知过程的全新产品,其开发的过程也需要借助项目管理。新药研发项目的特点完全符合项目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对于药物开发者来说,不管其开发的产品是创新药物还是仿制药物,都是未知研制过程的新产品。 项目管理思想在国外的新药研发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墨菲专门通过图例解释了在美国开发新药的项目生命周期.。主要包括4个方面。 发现和甄别———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确定可以用作预临床试验的药物。 临床前研制———包括为了确定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实验和动物试验及其准备工作,并填写新药调查申请表。 整理注册———包括I、II、III阶段的临床试验和准备工作,填写新药申请表。 后续工作———包括了由于食品药物管理局对新药申请进行复查所要求做的额外工作。 我国新药开发过程中应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新药研发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在美国开发一个NCE(New Chemica; Entity)的新药要投入数亿美元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在我国,开发一个全新化合物的药物虽说没有美国耗资巨大,但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到拿到新药证书也得投入上千万元,而这一过程还得持续近十年甚至更长.。因此,开发新药的风险巨大。 药物开发的失败一般可以分为两类:(1)开发的化合物本身性质(如毒性问题)决定其不能开发成药;(2)在同时开发某一相同药物时,未能抢先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药物而导致的失败,这当然更多地体现在仿制药上。这两种失败意味着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必定充满着风险,毕竟这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由“高风险、高投入”推演而来的“高利润”刺激着每一个厂商。 目前我国正着力倡导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这是在加入WTO后中国新药研发的重大战略调整。“十五”以来国家实施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来资助创新药物的开发,各省市也拨专款资助新药的开发。然而,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透悉,每年都会收到就同一品种的几十个厂家的申请,可见,新药重复开发屡见不鲜。同时,仿制药的开发还是我国现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药品开发的主流。 因此,对我国来说,上述药物开发的两种失败都可能遇到,而且第2种失败可能遇到更多。面对这样的失败风险,如果抛开客观因素(如化合物本身性质导致的失败)不算,作为新药开发主体的厂商,如要从主观上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新药开发效率,就要求加强新药研发项目本身的过程管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低成本、高质量地推出产品。这就引入了现今很流行的“项目管理”概念。 项目管理思想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应用 根据新药项目研究过程的特点,结合新药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项目管理思想。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关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流程 (2013-02-12 17:21:48)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确定治疗的疾病目标和作用的环节和靶标,是创制新药的出发点,也是以后施行的各种操作的依据。药物的靶标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作用于不同的靶标的药物在全部药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以2000年为例,在全世界药物的销售总额中,酶抑制剂占32.4%,转运蛋白抑制剂占16.0%,受体激动剂占9.1%,受体拮抗剂占10.7%,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占9.1%等等。目前,较为新兴的确认靶标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或进行基因敲除以验证与特定代谢途径相关或表型的靶标。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不能完全消除由敲除所带来的其他效应(例如因代偿机制的启动而导致的表型的改变等)。二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通过抑制

特定的信使RNA对蛋白质的翻译来确认新的靶标。例如嵌入小核核糖核酸(snRNA)控制基因的表达,对确证靶标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的确立 靶标选定以后,要建立生物学模型,以筛选和评价化合物的活性。通常要制订出筛选标准,如果化合物符合这些标准,则研究项目继续进行;若未能满足标准,则应尽早结束研究。一般试验模型标准大致上有:化合物体外实验的活性强度;动物模型是否能反映人体相应的疾病状态;药物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等等。可定量重复的体外模型是评价化合物活性的前提。近几年来,为了规避药物开发的后期风险,一般同时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模型评价(ADME评价)、药物稳定性试验等。 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新药研制的第三步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所谓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也称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因为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渊博到以足够的受体机制指导药物设计以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所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方面有赖于以上两步所确定的受体和模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先导化合物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目前,主要有两个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途径。一是广泛筛选,这种毫无依据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是比较有

创新药物研发CMC阶段性研究的思考

创新药物研发CMC阶段性研究的思考administrator随着国家对创新的支持,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研究单位纷纷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创新药物的申报量日渐增多,但是由于国内企业长期以来是以仿制为主的研发模式,在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时其理念、思路和方法是以仿制药进行的,因此,药物开发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欠缺。笔者根据审评工作的实践对目前在创新药物CMC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作为药物研发的参考。 一、仿制药和创新药物研发在CMC方面的区别 1、仿制药物的CMC研究相对比较明确 (1)结构和性质仿制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也比较明确,不需重新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筛选研究工作,结构和理化性质研究主要在于和已上市产品进行比较研究和验证。 (2)剂型、规格和处方由于所仿制的产品已经上市,其剂型、所用剂量已经明确,剂型和规格已经确定,对于仿制厂家来说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与上市产品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重新进行剂型选择方面的研究、剂量和规格的探索,但是需要进行详细的处方、工艺的研究工作,并且需要和上市产品进行比较,特别对于特殊的剂型来说,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处方工艺的筛选研究。 (3)质量研究相对简单对于仿制产品来说由于主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已经明确,其疗效和毒副作用已知,其工作重点在于根据仿制产品的工艺或处方进行相关的质量研究,选择适宜的方法,并对新产生的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限度,确定标准中合理的考察项目。(4)稳定性由于所仿产品已上市,其说明书中已明确了贮藏条件和有效期,仿制厂家只需根据自己产品的处方工艺情况,进行相关的稳定性研究,选择合理的包装材料,确定适宜的贮藏条件,制订自己产品的有效期。 2、创新药物具有不确定性 (1)化合物的性质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才能得到化合物的溶解性、粒度、晶型的信息,以及对产品的稳定性、吸收等方面的影响。 (2)剂型和规格对于创新药物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剂型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化合物的毒性,提高疗效,这在新药研发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剂型选择不当会导致药物开发的失败,剂型选择应根据药理毒理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且需要结合化合物的性质综合考虑确定,同时,选择合理规格也必须根据相关的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研究结果。. (3)质量研究由于所开发化合物的性质、剂型的不确定,在质量研究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有关物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探索确定适宜的方法,相关的杂质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杂质的限度需要根据药理毒理或临床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制备工艺的研究结果综合考虑才能确定。 (4)稳定性面对一个全新的药物其稳定性如何,光、温度和湿度对其的影响程度如何均未知,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认识和了解,并根据药物和剂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确定药品的包装,制订产品的有效期,同时考虑到不同的上市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可能需要进行多气候带的稳定性研究。 因此,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物CMC研究目的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新药物在其研发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药物的剂型、规格和处方需要结合其毒性和有效性进行相应的变更以达到毒性最低、疗效最佳的目的,因此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CMC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 二、创新药物研发中CMC阶段性要求的必要性 CMC阶段性研究符合药物研发的规律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对化合物的药理毒理作用、药效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研发者会对目标化合物的药用前景不断进行评价和评估,即,是否值得继续深入的开发,因为进行全面的开发费用要高的多,

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09T15:52:19.6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作者:范祚舟张澄洪宋国梁 [导读] 医药产业的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创新药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近年来,全球的药物研发投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迅速飙升,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医药行业,创新药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的开展,文章将重点阐述未来全球创新药物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医药产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医药产业的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创新药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市场迅速扩容,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同时,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由“仿制为主” 向“自主创新为主” 转变的重大转型期,了解全球新药研发的趋势有利于审时度势,及时转变研发模式和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药物由治疗功能转向预防功能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许多疾病都会存在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提示人们疾病发生的风险,所以,及时进行预防并开展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而在研发预防性药物的时候,临床试验一般选择潜在患病风险的受试主体。但是,试验启动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证据,保证整体效益高于可预见的风险,同时,也很容易存在因试验结果获取时间较长而缺乏可行性特征,若使用生物标志物当作有效替代重点,也同样会出现长期用药安全问题[1]。为此,应当对全新诊断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合理地利用,进而划分患者潜在患病的风险,及时发现高风险的患病群体,这对于干预机制十分重要。同时,大部分情况之下,高风险组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的结果,有效地节省了试验时间。一旦干预有效,那么高风险组也能够形成最优效益与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于低风险组的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通过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来划分患病风险等级,可以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间,使药物审批上市速度不断加快。 二、个体化用药规避反复改变的疗法 通常情况下,患者首次接受治疗药物以后因体内的编码药物代谢的酶、药物靶标基因和转运蛋白存在差异,导致同一治疗干预措施可能仅对某些病人有效,即个体化差异[2-3]。而全新的靶向药物与基因诊断试剂相互配合使用,使得今天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意义更加深远[4]。通过对基因测试试剂的使用,可以将变异检测出来。而可快速评价早期治疗应答效果的诊断性工具的运用,对于药品临床的产出进行了有效改善,对于新药物研发成功几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将这些工具应用在有效性试验当中,可以对药物无应答的患者进行识别,同样能够实现无应答患者药物暴露的最小化,所以,使得药品效益与风险分析的结果有所改善。 三、有效规避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大概有5%的住院治疗患者都是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编码细胞色素P450酶或者是其他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变异所引发的药物代谢速度转变,最终导致中毒或者是药物难以发挥自身效用而排出体外[5]。为此,要想保证患者用药的产出效果更加理想,就需要在药品研发及使用当中纳入药品安全。在使用基因检测手段或者是生物标志物等多种安全性工具的过程中,应当与主动监测药品不良事件的工具进行有机结合,继而确保药品的安全实现监测向预测及预防方向转变。 四、实现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有效提升 如果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那么就会导致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会提高医疗的总成本。同时,个体化的药物效果会增强,而副作用降低,所以,使得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有所提升。特别是针对哮喘或者是糖尿病等患者来说,其服药依从性较差或者是病情严重的慢性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有四分之一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致命排异反应。所以,要想实现监测的目的,需要保证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特定时间内,每一星期进行一次心内膜心肌活组织的检查。与此同时,需要在手术以后的几年内每个几个月都展开这一类型的检查[6]。其中,分子诊断测试只对患者的血样进行抽取即可,而不需要展开侵入性的组织活检。 六、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通过对个体化药物疗法的使用,针对剂量反复调整或者是不良反应所引发的住院治疗等问题能够进行有效地解决,最终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而在美国,通过模型评估发现,在基因测试的作用下,可以确定患者所服用的抗血栓药华法林剂量,有效地降低了急诊的访问数量,减少了死亡几率,同样,使得医疗成本大幅度降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是,新药产率却出现了严重危机。在此形势之下,特别是大规模制药企业,对于传统制药思维的改变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所以,对个体化药物概念进行了掩盖。当前,个体化药物在开发与使用方面也同样存在诸多缺陷,所以,分子诊断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发挥重要性的作用,实现与新药研发的有机结合。文章以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其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希望为全球创新药物研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永浩.创新药物技术转移模式探索[J].医药导报,2014(8):1113-1117. [2] Becla L,Lunshof J E,Gurwitz D,et al.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the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Int J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2011,27(2):118-126 [3]Meyer U A. Personalised medicine:a personal view [J]. Clin Pharmacol Ther,2012,91(3):373-375 Chena L S,Bieruta L J. 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4]medicine:CHRNA5-CHRNA3-CHRNB4 and smoking cessation treatment [J]. J Food Drug Anal,2013,21(4):S87-S90.

药品企业研发管理制度-模板

新产品研发部管理制度 新产品研发部管理 分类:默认栏目 2006.11.22 14:14 作者:ran80 | 评论:0 | 阅读:3514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保障广大用药者的用药安全,切实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性,国家十分重视医药行业的监管工作,药品注册即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药品注册施行前置式管理,以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特别是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对药品的注册管理工作从注册时限,技术审评要求、程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和完善,以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自2002年施行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我国整体医药水平,但对企业而言,由于提高了技术门槛,加大了医药企业的科技投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也直接面对跨国制药公司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适应形势,调整企业药品研发思路,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保证药品在注册过程中的能够科学决策,提高研发水平和能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产品平台。我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对公司药品研发草拟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希望能促进公司的新产品研发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规避风险,为企业节约资金,同时能提高新产品研发人员的工作激情。 陕西九州(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集团公司产品开发工作的管理,充分整合集团公司人、财、物资源,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减少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根据《陕西九州(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注册工作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新产品开发注册是指新产品研发部根据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结合国家药政管理法规,通

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学习心得三篇

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学习心得三 篇 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学习心得1 鼓励创新,优化和提高审评效率,《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时隔13年后再次更新。 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20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并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新版《药品管理法》实施后重要的配套政策之一。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解读,这两份文件从坚持“四个最严”、鼓励创新、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等方面出发,全面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优化优先审评审批流程,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严厉打击研发、生产环节违法违规行为等政策要求,推进药品监管进入全新时代。 过去几年里,随着医改深入,医药行业内长期存在的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生产环节篡改工艺等违规行为每况愈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数据核查风暴和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这些问题,都最终导向了药品监管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在已经颁布执行的《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中,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还加重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规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药品审评审批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推动我国未来医药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鼓励药品创新满足药品临床急需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是20xx年版本基础上修订,历经13年,在20XX年10月,20XX年9月、10月、12月至少四次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内容涉及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分类管理等多项重要措施。 《管理办法》中明确,将做好药品注册受理、审评、核查和检验等各环节的衔接,将原来的审评、核查和检验由“串联”改成“并联”;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四个加快通道,明确审评时限,提高药品注册效率和注册时限的预期性。 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创新药的申请就比20XX年增加了75%。20XX年获批新药48个,其中抗癌新药就有18个,比20XX 年增长了157%。 由此可见鼓励新药创制的政策足以调动新药研发的热情。 管理办法中还明确了“默许制” 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决定是否同意开展,并通过药品审评中心网站通知申请人审批结果;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同意。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认为,经历了几年的修订调研论证,通过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直接鼓励并推动创新药上市,简政放权

药品研发合同

药品研发技术协作合同书 项目名称:“熊去氧胆酸(原料药)合成”新药研究 甲方:×××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科技有限公司 为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生物资源的再利用空间,将我公司的生物工程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扩大生产经营等优势,本着诚信、互助的原则,依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双方充分协调,就“熊去氧胆酸(原料药)合成”新药研究项目及有关事宜达成事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本项目“熊去氧胆酸(原料药)合成”申请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化药6类申报生产。本合同以乙方向甲方提供上述品种(下称“该项目”)的全套研究资料和乙方负责该项目国家局阶段审评跟踪协调工作直至获得生产批件为标的。 该项目生产工艺主要内容为:由鹅去氧胆酸为原料,经氧化、还原、酸化、精制步骤合成(即: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氧化物→熊去氧胆酸还原物→粗品→纯品)。 第一条、项目的内容、范围、形式和要求 1、乙方负责化药6类新药(仿制原料药)“熊去氧胆酸(原料药)合成”,进行全面研究,并将全部研究资料与技术,独家提供给甲方。 2、乙方按《新药审批办法》及相关注册的规定要求对研究资料进行撰写整理汇总,全面协助甲方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注册。 第二条、双方的职责 甲方: 1、按合同约定支付该项目的技术服务费,承担该项目在省内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检验费; 2、负责协调省内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考核,并向所在省内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该项目; 3、负责在接收到乙方应提供的全套补充申请资料后,二个月内完成省内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核,并申报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docx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 一、背景 1、2015 年 11 月 11 日原食药监局发布2015 年第 230 号文指出: 第三条、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 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 批的方式;审评时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加强临床试验申请前及过程中审评人员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及时 解决注册申请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问题。申请人需按要求及时补报最新研究资料。 在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完成后,申请人应及时提交试验结果及下一期临床试验方案。未发现安全性问题的,可在与药审中心沟通后转入下一期临床试验。申请人应如实报告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按时提交研究年度报告;对不能控制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的,应立即停止临床试验。药审中心与申请人当面沟通,应当场形成会议纪要列明议定事项。 并将创新药物申请纳入优先审评之中。 2、2016 年 6 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技术沟通交流管理 办法(试行)》,并于2018 年 3 月发布修改稿向公众征求意见: 办法指出,创新药物可以在临床各期试验前提交Ⅱ类会议申请,即临床试验 申请前(Ⅰ期临床前)、Ⅱ期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前以及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交会 议申请。 3、2018 年 7 月 27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 2018 年第 50 号文,就沟通交流会给出了 具体安排,并强调了开展Ⅱ期结束 / Ⅲ期临床试验前沟通交流会的重要性。 (十一)对于技术指南明确、药物临床试验有成熟研究经验,申请人能够保障申 报资料质量的,或国际同步研发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在监管体系完善的 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准实施临床试验的,申请人可不经沟通交流直接提出临床试验申请。 (十二)已获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的,在完成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后、开展Ⅲ期临 床试验之前,申请人应向药审中心提出沟通交流会议申请,就包括Ⅲ期临床试验 方案设计在内的关键技术问题与药审中心进行讨论。申请人也可在临床研发不

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与药物发现的途径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 (课程名称:分子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8 研究生学号 6 所在学院(系、部) 5 专业学科 4 任课教师姓名 3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与药物发现的途径 摘要:文中详细介绍了新药在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经历的必要步骤和流程,同时介绍了药物的开发上市中需要的过程,展示了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十分耗时耗资的,也体现了新药开发的重要性。此外从模拟创新在新药创新方面的应用,以及提出并介绍了现代生物学对新药研发的几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药研发上市,模拟创新,现代生物学 Innovative Drug R&D Process and Drug Discovery Pathways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ecessary steps and processes of the new dru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drug development and listing is introduced. I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rugs is very time consuming and costly. It also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 In addition,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nalog innovation in the innovation of new drugs, and put forward and introduced the modern biology of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important ways. Key:new drugs,analog innovation,modern biology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CMC要求学习笔记 一、背景 1、2015年11月11日原食药监局发布2015年第230号文指出: 第三条、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 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批的方式;审评时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加强临床试验申请前及过程中审评人员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注册申请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问题。申请人需按要求及时补报最新研究资料。在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完成后,申请人应及时提交试验结果及下一期临床试验方案。未发现安全性问题的,可在与药审中心沟通后转入下一期临床试验。申请人应如实报告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按时提交研究年度报告;对不能控制临床试验安全性风险的,应立即停止临床试验。药审中心与申请人当面沟通,应当场形成会议纪要列明议定事项。 并将创新药物申请纳入优先审评之中。 2、2016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技术沟通交流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8年3月发布修改稿向公众征求意见:办法指出,创新药物可以在临床各期试验前提交Ⅱ类会议申请,即临床试验申请前(Ⅰ期临床前)、Ⅱ期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前以及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交会议申请。 3、2018年7月2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2018年第50号文,就沟通交流会给出了具体安排,并强调了开展Ⅱ期结束/Ⅲ期临床试验前沟通交流会的重要性。(十一)对于技术指南明确、药物临床试验有成熟研究经验,申请人能够保障申报资料质量的,或国际同步研发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准实施临床试验的,申请人可不经沟通交流直接提出临床试验申请。 (十二)已获准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的,在完成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后、开展Ⅲ期临床试验之前,申请人应向药审中心提出沟通交流会议申请,就包括Ⅲ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在内的关键技术问题与药审中心进行讨论。申请人也可在临床研发不

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心得

发布日期:20120716 栏目:化药综合评价 标题: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 作者:陈晓媛张虹高晨燕杨志敏 部门:化药临床一部 1 前言 癌症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恶性疾病。大多数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缺乏可治愈的手段,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已经逐步上升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亟需新的治疗手段发现。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治疗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向了非细胞毒类的靶向药物开发。本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受理的抗肿瘤新药申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中总结和分析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趋势以及未来预测,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 主要趋势分析: 2.1 抗肿瘤药物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焦点 因为疾病的难治性,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抗肿瘤药物一直都是创新药研发的热点,而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国内外各大制药企业都加大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投入。原来以抗肿瘤药研发为主的企业继续加强,比如罗氏,一些原本非肿瘤领域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并购、合作等办法扩充自身的肿瘤产品线。据统计,clinical trial网登记的临床试验中有大约40%为肿瘤药物,国外公司在20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大约是2005年的2.5倍[1]。SFDA受理抗肿瘤创新药申报量占所有创新药比例,从2005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近40%,无论是国产新药,还是进口新药申报数量都出现倍增[2]。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候选化合物中也有近60%为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在多种肿瘤疾病中依然存在高度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即使陆续有新的药物上市,改善了临床状况,但并没有显著改观。其次,因为对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新的靶点发现,促进了新药的发现,在其它领域创新性靶点发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耐药的问题,肿瘤往往容易复发,也由此催生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最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过 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