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以及生活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以及生活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以及生活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以及生活学习情况

调查研究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和%,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女孩占%,性别比为。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和),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

分别达到%和%。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和%。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有%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需引起重视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和%,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和%。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城乡流动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

2、各年龄段城乡流动儿童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大龄流动儿童增速最快

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学龄前流动儿童(0-5周岁) 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小学(6-11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和%,规模分别为999 万和473万,与2005年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共增加347万,增幅为%。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规模达1128万,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 %。可以看出,与2005年相比,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规模都在快速增加,以大龄流动儿童增加的速度最快,学龄前流动儿童增加速度较快,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对较小。

3、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

流动儿童总的性别比为,与全国儿童、农村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分年龄来看,性别比随年龄变化的模式非常不同,这在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

个群体之间对比明显。3-5岁学龄前和6-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性别比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4岁以后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差异逆转,流动儿童性别比低于留守儿童,17岁的流动儿童性别比甚至跌到100。这种对比正好与学龄阶段对应,从儿童进入起,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中男孩比例始终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性别比的差异体现了流动人口在选择携带子女一起外出时存在的性别偏好。

4、流动儿童高度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但部分中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比较突出

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而且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规模达434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数量较多的还有浙江、江苏两省都超过200万人,四川、山东、河南、福建流动儿童也都超过150万人。流动儿童最多的这七个省份占全国流动儿童百分比之和为 %,人数之和达1637万人。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和%。

5、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比例位居第二

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省内跨市占%,市内跨县占%,县内跨乡占%。具体到各个省,流动儿童的类别构成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占主导,所占比例超过90%,浙江跨省流动儿童比例高达%,广东和新疆的比例都超过40%。部分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动儿童比例占90%以上。

6、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年

城乡流动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动”时间平均为年,7-14岁流动儿童中约1/3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6岁流动儿童在外流动的平均年数占他们年龄数的比例高于50%,说明这些儿童自出生以来有一半时间在现住地居住。0-14岁的流动儿童平均外出流动的时间随年龄而增长,15-17岁流动儿童的平均流动时间下滑,大龄流动儿童外出流动时间相对较短。

7、城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改善,学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其中低年龄的流动儿童,少数存在入学晚的问题。高年龄的流动儿童,存在完成义务教育前终止学业的情况。学前流动儿童有难的问题。接受完义务教育选择继续在居住地读高中和考大学的流动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三、本次调查的几点启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保护等问题,以及流动儿童面临的平等接受教育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此次研究掌握的留守流动儿童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变化趋势,使我们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从中也探索出一些新的规律,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1.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

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亿,城镇化率上升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社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这近一亿儿童的规模,每年还以一定的速度在扩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减量化机制与完善关爱服务机制相结合,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动员学校、社区构建关爱网络,落实管护与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3.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调查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流动儿童数量大规模增加,2000-2005年五年增加了551万,增幅为%;2005-2010年五年增加了1048万人,增幅为%。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入城市,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融入城市存在多方面障碍,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市隔离的关键。市民与农民工、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互动交

往,多种文化的包容,将会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为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4.关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动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在16-17岁大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按年龄分析,留守有母亲、科学养育的需求。6-7岁有按期入学的问题。而大龄流动儿童有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高中学习和异地高考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在开展工作时加入性别分析视角,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5.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完善监护制度。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外出,相当数量留守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还有,统计显示,有%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自己单独居住和生活,这对儿童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潜在的危险。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伤害,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福祉。

四、解决农村留守、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

庭教育指导,开展课外活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4、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区干预。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保障起点公平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建议在相关国家规划和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把儿童尤其是婴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实施相关项目,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

5、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流动幼儿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对于接收流动学龄前儿童多的地区,中央可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帮助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6、关注大龄留守流动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针对大龄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稳步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在生活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利用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大龄流动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赵县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 一、背景介绍 河北省赵县地处石家庄市东南部, 全县总面积67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81个行政村,全县共有人口50.5万,全县共有农村学校176所(含特教学校1所),全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外出务工农民较多,xx年外出务工农民共8079人。 二、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此县妇联分别对南柏舍镇杨家郭村、北中马乡田庄村和大马圈村,二个乡镇的三个重点村的7——18岁(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在校生进行调查,调研资料显示: 三个村留守儿童共218名,其中杨家郭村留守儿童131名,占60%,大马圈留守儿童53名,占24.3%,田庄村留守儿童34名,占15.7%。

1、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杨家郭村为100%,大马圈为7%,田庄村为0,从数据统计上显示,三个村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83个,占留守儿童的38%,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135名,占留守儿童总量的62%,留守儿童总数占全村儿童总数杨家郭为24.5%,大马圈为5%,田庄村占2%。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杨家郭村在本省打工的占87%,在省外打工的占13%,; 大马圈村在本省打工的占84%,在外省打工的16%; 田庄村在本省打工的占85%,外省打工的占15%。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省内。 3、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

杨家郭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每年回家3——4次,大马圈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一年回家1——2次,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4、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三个村的总体情况来看,有5%的留守儿童在校住宿,有32%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63%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隔代抚养为63%,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2%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5、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总体情况来看,正在上中学的有48人,正在上小学的170人,其中女孩106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18人,占8.2%; 学习成绩良好的有191人,占87%,学习成绩较差的12人,占 4.8%,总体上说,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偏小,但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 研报告正式版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

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xx镇xx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附件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填报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 留守儿童 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公民身份证号码 是否登记户口 户籍所在地 现居住地 身体情况 健康( ) 残疾( ) 患病( ) 残疾类别及等级 患病类型 是否学校 寄宿 就学情况 幼儿园( )未入园( );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 辍学( );不在学( ) 家庭 情况 祖父姓名 出生日期 祖母姓名 出生日期 外祖父姓名 出生日期 外祖母姓名 出生日期 父亲姓名 出生日期 当前务工地点 联系电话 母亲姓名 出生日期 当前务工地点 联系电话 父亲公民身份证号码 母亲公民身份证号码 实际监护情况 父母双方 同时外出 是( ) 否( ) 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 是( ) 否( ) 无监护 能力 父亲( ) 母亲( ) 父母外出有无委托其他监护人 是( ) 否( ) 委托监护人姓名 受委托监护人电话 公民身份证号码 与被监护 人关系 居住地地址 监护 类型 无人监护( ) 父或母无监护能力( ) 受委托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 ) 监护情况一般( ) 监情况较好( ) 家庭 经济 来源 打工收入( ) 种养殖业( ) 政府救助( ) 亲朋接济( ) 其他( ) 以上选项可多选 救助 帮扶 情况 享受低保( ) 临时救助( ) 医疗救助( ) 住房救助( ) 其他救助( ) 以上选项可多选 单位负责人(签名): 复核人(签名): 填表人(签名): 注:1.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不满十六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16年7月31日。各年龄段农村留守儿童按排查时实际年龄划分和填报;选择项目在()中划“√”。 3.患病:患有重特大疾病。 4.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或父母一方死亡的,在相应填报内容中划“—”。 5.监护情况评估:①较好:委托监护人较好履行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较好保障;②一般:委托监护人能基本履行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发展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但未成年人有产生行为偏差、心理失当等情况的潜在风险。③差: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或委托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足,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极易或已经出现行为偏差、心理失当、辍学、外出流浪乞讨等非正常情况。 6.辍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在学:14岁至16岁未在学的农村留守儿童。 7.父母外出务工地点填写到XXX 省(区、市)XXX 市。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和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 和教育现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和教育现状 项 目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团委 兰州大学社团联合会 承办单位:兰州大学乡村与实践调研协会 2011年9月22日 目录 一、活动背景…………………………………………第3,4页 二、活动时间 (5) 三、活动地点…………………………………………第5,6页 四、活动目的 (6) 五、活动概要 (6) 六、预期效果…………………………………………第6,7页 七、活动可行性分析 (7) 八、活动宣传方案……………………………………第7,8页

九、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8) 十、经费预算…………………………………………第9,10页 十一、负责人联系方式及活动人员名单 (11) 一、活动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作为西部劳务输出大省,2009年甘肃省劳务输转人数超过500万人次,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据统计,甘肃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898-32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 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 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课题组 ( 5月)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她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她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经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 21.88%。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

对农村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

透视“留守” --XXX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我市位于川东地区,是四川省农业大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也逐渐成为劳务输出大市。全市总人口657.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万人。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80.4万人,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78万人,占全省劳务输出总人数的8.5%,占农村劳动力的63.5%,其中:省内转移40万人,省外输出138万人,转移男劳动力98万人,女劳动力8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输转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全部的生活、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责任的农村已婚妇女。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农村儿童,他们往往生活在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2010年4-7月,市妇联在全市县、乡、村妇联组织的协作下,深入到7个县(市、区),对农村留守妇女及留守

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统计调查、乡村干部教师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现状 根据我市基层妇联组织摸底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约41万人,占同年龄段农村已婚妇女总数的33.7%,其中,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12.2万人,占留守妇女总数的29.7%。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9.8%。丈夫省外务工的29.4万人,占71.7%。我市有18周岁以下儿童约134.5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有44.6万人,占儿童总数的33.2%,双亲外出的儿童22.7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9%。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随祖辈生活的13.9万人,寄宿学校的5万余人,托亲友照顾的3.4万人,其余为自己独立生活、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相对闭塞、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万源、开江、宣汉、渠县四个县留守儿童占18岁以下青少年总数比例均在30%以上,万源市高达37%,而经济较为发达、城郊结合区域分布较广的达县、通川和大竹三个县(区)的比例则相对较低,通川区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不到10%。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务工收入仍是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65.6%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有20.7%的留守妇女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 况调查报告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 %),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父亲外出打工的为%,母亲外出打工的为%)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在县外打工的占%,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一年回家1——2次的占%,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分析 我们所在的山区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达90%以上,因此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随之而来,根据我们多年的教育、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成绩、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全是父母双方均外出 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阶段分别在6—15岁。几乎全部的留守儿童都希望能和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自我认知的学习成绩和作业完成度三方面来看他们的学习基本情况。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学习抱有一定的兴趣,他们选择继续升学。在对自己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方面,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优良的占58.6%,处于中等的占30%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占 11.4%。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显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3、留守 儿童生活情况: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在生活满意度的上,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较高。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每天都在思念他们的父母,他们认为和 父母在一起是最开心的时候,这表明了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有69%勺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孤单寂寞,有19% 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12%勺人觉得没有变化。在被问及“父母外出打工,对你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如何”时,有41.8%的留守儿童认为没影响,39%勺人认为

影响很小,仅有19.2%的人认为他们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通过和一些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各级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每年积极组织的帮扶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很多孩子都表示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会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社会的关心。但是也同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它们主要表现在: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同时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实习报告】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12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小、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 调查题目 比例 说明 父母外出打工时,由(外)祖父母照料学习、生活 35% 其他的儿童由亲戚照顾或者自己住 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周岁左右更加明显 学校、社会对自己十分关心

78% 父母在电话中教授孩子为人处世道理 11% 更多关心学习状况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学校有伙伴 55% 因为是留守儿童,交友会受到影响 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 50% 从表1的调查结论,我们可以看出: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

关于山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生存现状、教育状况等,通过调查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 调查方式: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进行问卷调查。 正文: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最新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2.11亿人,其中14岁及其以下儿童占20.8%,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改变着原来落后的经济状况,但同时也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前不久,山西省妇联就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留守儿童人数达16.68万人,男性9.36万人,女性7.32万人。其中,0—3岁儿童有2.99万人,4-6岁儿童有5.23万人,小学生4.64万人,占总人数的77.10%;初中生2.24万人,占总人数的13.43%;高中生1.58万人,占总人数的9.47%。留守儿童中单亲打工的有8.85万人,双亲在外打工的有7.75万人。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监护的3.72万人,占总人数的48%;由亲友监护的1.69万人,占总人数的21.81%;学校监护的2.14万人,占总人数的27.61%;其它的占0.26万人,占总人数的3.35%。 二、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呵护严重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山西省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发展不够健全。一是道德缺失。表现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在行为上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二是存在抑郁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易出现过激行为等。 2、行为习惯较差,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放任的状态下,有些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易和一些不良青年厮混,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此外,孩子的安全没保障,寒暑假期间,成群结对外出游玩,如游泳、爬山等,存在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543-54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 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Template of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left behind chi ldre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 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 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 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 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附件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填报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单位负责人(签名):复核人(签名):填表人(签名): 注:1.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不满十六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16年7月31日。各年龄段农村留守儿童按排查时实际年龄划分和填报;选择项目在()中划“V” 3.患病:患有重特大疾病。 4.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或父母一方死亡的,在相应填报内容中划“一”。 5.监护情况评估:①较好:委托监护人较好履行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较好保障;②一般:委托监护人能基本履行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发展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但未成年人有产生行为偏差、心理失当等情况的潜在风险。③差: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或委托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足,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极易或已经出现行为偏差、心理失当、辍学、外出流浪乞讨等非正常情况。 6.辍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在学:14岁至16岁未在学的农村留守儿童。 7.父母外出务工地点填写到XXX省(区、市)XXX市。

农村留守儿童花名册 注:1.就学情况填报内容分为 7类:学龄前未入园、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职、辍学、不在学; 2.健康状况填报内容分为 3类:健康、残疾、患病(指患有重大疾病); 3.监护情况填报内容分为 4类:(外)祖父母监护、亲朋监护、无人监护、父或母无监护能力、在对应选项下打 4.父、母务工地点填写到 XXX 省(区、市)XXX 市。 附件2: 填报单位:(盖章) 填报时间: 单位负责人(签字) 复核人(签字) 填表人(签字)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 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 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区镇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 从此踏上 村 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我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 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农 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 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 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 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 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 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 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 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 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 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 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 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镇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为家乡 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

儿童。据统计,村共有 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 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 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 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 也不能对 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 也就是说,在某 种 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 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 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 时希望有更多 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 时候, 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 暖。 、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 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 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 学习习惯,主要表 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 44.1%的孩子对待 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 46.7%的孩子看电视没 12% 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 影响社会的安全和 无暇照 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 部分留守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0%),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10%),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10%),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98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0%,其中女生48人。(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80%,单亲父亲亡故的为10%,单亲母亲亡故的为5%,父母亲双亡的为5%)由此可见,我校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而且类型多样。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5%,在县外打工的占95%,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2—3次的占30%,一年回家1—2次的占60%,几年才回家一次的占10%,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了解分析,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

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玉龙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离家过远,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亲情缺乏。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关爱留守儿童中的现状分析及具体措施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服务人群多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光靠种地收入,难以养家活口,于是青壮年农民大多离开农村走入城市去打工,有的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把子女呆在身边,就有的交给爷爷奶奶,有的交给外公外婆,有的托付给亲戚朋友,有的独自在家无人监护,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就受到.不良影响,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结果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的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为此我校对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其现状令人担忧。首先留守儿童缺乏或缺失父母监护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其委托监护不足,此外社会方面也监护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各个方面问题突出。 首先,留守儿童缺乏或缺失父母监护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6%,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其中的已婚人员由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经济水平及工作强度等因素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原籍地,使其成为留守儿童。

第二,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委托监护的办法对孩子进行监护。父母外出务工时,一般将孩子委托长辈或亲属、朋友监护。从而形成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三种监护类型。这些人往往对孩子骄纵和溺爱,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此外,祖父母、外祖父母受自身教育知识水平所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文盲,既使有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事实上也无力辅导。 由上述两点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和学习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生活方面,由于委托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的人生安全受到威胁,留守儿童被狗咬伤、烧伤、发生车祸的事件时有发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心理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一年只有几天相处的时间,有的甚至几年才能见到一次,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父母双亲正常关爱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倾诉对象,时常会感受到人间的冷漠,孤独感十分强烈,造成儿童心理出现障碍扭曲,或者由于过度溺爱放纵,重养轻教,导致孩子无故旷课、夜不归宿、接触社会不良分子等。学习方面,由于委托监护的不足,有的有抚养意愿却没能力,有的精力有限,还有的甚至都没有监护意愿。造成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无人辅导帮助,据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缺少家庭教育,其成绩却不容乐观。根据我们走访调查,我校116名学生中有留守学生9人,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较端正的只有2人,占留守学生的22%,学习成绩和品行一般的有3人,占33%,成绩较差和有劣迹的4人,占44%。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