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课程设计(综合实验)

编译课程设计(综合实验)
编译课程设计(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报告

( 2013—2014 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编译技术课程设计B 题目:小型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院系:计算机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李继荣黄建才

设计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4年1月4日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B》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词法分析程序,了解词法扫描器的组成结构、不同种类单词的识别方法,掌握由单词的词法规则出发,通过识别单词的状态转换图、利用程序实现词法扫描器的方法。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语法分析程序,了解语法分析器的组成结构以及对文法的要求,掌握基于表达式文法的语法分析程序的实现方法。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语法制导翻译程序,掌握从语句的语法出发,构造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实现基于算符优先分析的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制导翻译。

二、主要内容

1.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设计一个简单的词法扫描器。其输入是源程序字符串,输出是二元式(种别编码,单词的属性值),例如“=”符号的输出形式为(8,-),其中种别编码可参照书中单词表自拟某程序设计语言的单词表及其种别编码。实现方法参考书中函数和程序框架。

2.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方法:构造所用文法的预测分析表,实现方法参考书中算法描述。利用所得预测分析表采用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方法对输入串进行分析。例如,若根据书中算术表达式文法构造的预测分析表,那么对输入表达式i+i#进行语法分析,输出为分析过程:

#E i+i##E’T i#

#E’T i+i##E’T’F i#

#E’T’F i+i##E’T’ i i#

#E’T’i i+i##E’T’#

#E’T’+i##E’#

#E’+i###

#E’T+ +i#

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方法:构造所用文法的算符优先关系表,实现方法参考书中程序框架。

利用所得算符优先关系表采用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方法对输入串进行分析。例如,若根据书中算术表达式文法构造算符优先表,对输入表达式i+i#进行分析,输出为:

#i+i#

#N +i#

#N+ i#

#N+ i #

#N+ N #

#N #

3.语法制导翻译程序

采用书中所示的翻译模式,对语法分析正确的程序在其语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语义翻译工作。每当分析出某语法单位时,就调用对应产生式的语义子程序,完成相应的翻译工作。例如,表达式文法各个产生式的语义动作表示如下:

E→E1+E2{E.palce:=newtemp, gen(‘+’, E1.palce , E2.palce , E.palce)}

E→E1*E2 {E.palce:=newtemp, gen(‘*’, E1.palce , E2.palce , E.palce)}

E→(E1) {E.palce:= E1.palce }

E→i {E.palce:=i }

三、进度计划

四、设计(实验)成果要求

1.词法分析器:能够接收用户录入的一段源程序,并且通过语法分析正确输出此段程序中所包含的所有单词编码及其属性。

2.语法分析器:对输入串进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能够判断输入串是否某文法的句子。

3.语义分析器:对输入源语言程序进行语法制导翻译工作。每当分析出某语法单位时,就调用相应产生式的语义子程序完成翻译工作。例如,输入i+i#,则输出为:(+, i, i, T1)

五、考核方式

根据进度计划的时间安排统一验收所有程序。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进度提前验收时间,但不可滞后。验收时由学生讲解程序设计的思路和实现方法,教师根据讲解情况提出问题。其中,词法分析程序30分,语法分析程序50分,语义分析程序20分。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李继荣黄建才

2013 年12 月29 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词法分析程序,了解词法扫描器的组成结构、不同种类单词的识别方法,掌握由单词的词法规则出发,通过识别单词的状态转换图、利用程序实现词法扫描器的方法。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语法分析程序,了解语法分析器的组成结构以及对文法的要求,掌握基于LL(1)文法或算符优先文法的语法分析程序的实现方法。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语法制导翻译程序,掌握从语句的语法出发,构造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实现自定义语言的语法制导翻译。

二、设计(实验)正文

1、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1.1待分析的简单语言的词法

(1)关键字:

begin if then while do end (所有关键字都是小写字母)

(2)运算符和界符:

* / + –: := > <> <= < >= = ; ( ) #

(3)标识符

(4)数字

(5)空格由空白和换行符组成。空格一般用来分隔关键字,标识符,数字,运算符和界符,词法分析阶段通常被忽略。

1.2待分析的简单语言的词法

1.3词法分析程序的功能

输入:所给文法的源程序字符串。

输出:二元组(syn,token或sum)构成的序列。

其中:syn为单词种别码;token为存放的单词自身字符串;sum为整型常数。

1.4词法分析程序的算法思想:

算法的基本任务是从字符串表示的源程序中识别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词符号,其基本思

想是根据扫描到单词符号的第一个字符的种类,拼出相应的单词符号。

1.4.1主程序示意图:

主程序示意图见附录。其中初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关键字表的初值。

关键字作为特殊标识符处理,把它们预先安排在一张表格中(称为关键字表),当扫描程序识别出标识符时,查关键字表。如能查到匹配的单词,则该单词为关键字,否则为一般标识符。关键字表为一个字符串数组,其描述如下:

Char *rwtab[6] = {“begin”, “if”, “then”, “while”, “do”, “end”}; (2)程序中需要用到的主要变量为syn,token和sum

1.4.2扫描子程序的算法思想:

首先设置3个变量:①token用来存放构成单词符号的字符串;②sum用来整型单词;

③syn用来存放单词符号的种别码。扫描子程序主要部分流程如图1-2所示。

1.4.3词法分析程序步骤:

(1)输入要分析的字符串,以“#”结束。

(2)利用scaner函数分类,判断属于哪一类单词

(3)输出单词的类别和字符

2、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2.1 待分析的简单语言的语法

(1)<非终结符>-><非终结符><运算符><非终结符>|<表达式>

(2)<非终结符>-><非终结符>|<终结符>

2.2 语法分析程序步骤

(1)输入文法,根据文法求出非终结符的FIRST集和LAST集

(2)求出终结符表

(3)算出算符有限关系,得出优先关系表

(4)输入单词串,以“#”结束,调用语法分析程序分析语法。如果是文法正确的句子,则输出成功信息,打印“结束”,否则输出“false”。

2.3 语法分析程序的算法思想:

char data[20][20]; //算符优先关系

char s[100]; //模拟符号栈s

char lable[20]; //文法终极符集

char input[100]; //文法输入符号串

char str[20][10]; //用于输入串的分析

int r; //文法规则个数

int r1; //转化后文法规则个数

char st[10][30]; //用来存储文法规则

char first[10][10]; //文法非终结符FIRSTVT集

char last[10][10]; //文法非终结符LASTVT集

int fflag[10]={0}; //标志第i个非终结符的FIRSTVT集是否已求出int lflag[10]={0}; //标志第i个非终结符的LASTVT集是否已求出int deal(); //对输入串的分析

int zhongjie(char c); //判断字符c是否是终极符

int xiabiao(char c); //求字符c在算符优先关系表中的下标

void out(int j,int k,char *s); //打印s栈

void firstvt(char c); //求非终结符c的FIRSTVT集

void lastvt(char c); //求非终结符c的LASTVT集

void table(); //创建文法优先关系表

3、语法制导翻译程序

该算法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将规约后产生的N变为临时变量Ei或中间变量Ti,当产生中间变量的四元式时,则输出该四元式。

为实现算法,这里用到词法分析的思想,将输入字符串先通过词法分析,转化为各单词的属性值或地址值。此做法便于实现数组的输出和查看。

三、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总结或结论

结论:词法分析器虽然可以区分标识符与关键字,但是不能识别出长度大于一个的标识符,也不能通过程序调入和调出txt文件。语法分析器可以自己输入文法个数和每一种文法,同时还可以求出每个非终极符的FIRST集和LAST集,然后自动生成算符优先关系表,也可以对输入的字符串进行分析,并显示出每一步进栈出栈的情况。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对编译原理这门专业必修课有了进一步的深层次了解,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中,也让我重新熟悉了C++语言的相关内容,加深了对C++语言知识的深化和用途的理解。同时这次试验让我了解到如何设计、编制并调试词法、语法和语义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原理的理解;熟悉构造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程序的手工方式的相关原理,根据识别语言单词的状态转换图,使用C++直接编写分析程序。

四、参考文献

[1] 陈火旺《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9年6月

[2] 鲁斌《编译技术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附录(设计流程图、程序、表格、数据等)

1、流程图:

(1)词法

(2)语法:Array

2、表格见上

3、数据:

词法:

语法及语义: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个完整的编译器)

编译原理程序设计报告 一个简单文法的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计算机1406班 组长姓名:宋世波 组长学号: 20143753 指导教师:肖桐 2016年12月

设计分工 组长学号及姓名:宋世波20143753 分工:文法及数据结构设计 词法分析 语法分析(LL1) 基于DAG的中间代码优化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1学号及姓名:黄润华20143740 分工:中间代码生成(LR0)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2学号及姓名:孙何奇20143754 分工:符号表组织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摘要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是从源代码(通常为高阶语言)到能直接被计算机或虚拟机执行的目标代码(通常为低阶语言或机器语言)的翻译过程。 一.编译器的概述 1.编译器的概念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将原始程序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源代码一般为高阶语言如Pascal、C++、Java 等,而目标语言则是汇编语言或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 2.编译器的种类 编译器可以生成用来在与编译器本身所在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平台)相同的环境下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本地”编译器。另外,编译器也可以生成用来在其它平台上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器在生成新的硬件平台时非常有用。“源码到源码编译器”是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输出也是高阶语言的编译器。例如: 自动并行化编译器经常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转换其中的代码,并用并行代码注释对它进行注释(如OpenMP)或者用语

《物联网应用综合设计及创业实践》课程设计

《物联网应用综合设计及创业实践》课程设计 实验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和意义 《物联网应用综合设计及创业实践》课程设计目的是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在修完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掌握基本软硬件实践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和创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选题要求 1.自主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对于工作量大,难度高的选题,至多2人一组; 2.选题要符合现实需求,有一定创新性,具有创业可能性; 3.选题要求围绕物联网的应用展开,将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技术实现手段不限,推荐使用现有主流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Zigbee 技术、Wifi技术等)、智能网关开发技术、串口通信技术、上位机开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视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5. 选题应有相关调查分析,不允许随意虚构应用需求,; 6.选题方向为软硬件结合类和仿真开发类。 三、设计要求 1.符合软件工程规范,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测试等环节; 2.尽量用规范的图来表达(用例图、时间图、数据流图、流程图等); 3.应有具体的场景和需求,尽可能采用嵌入式开发板或智能移动端开发形式,系统功能丰富,实用性较强;在公司实习的,可以参考在实习中接触到的具体项目需求进行规划。 4. 仿真开发类的课设,要求系统功能完善,演示效果好;代码量大于10000行; 5.符合文档及格式要求; 6.抄袭零容忍。 7.第12周周五15点提交选题,第18周周五提交实物、设计报告,并现场答辩。每人答辩时间15分钟,每人汇报自己设计情况8分钟,演示系统2分钟,回答老师和同学们问题4分钟,评分1分钟。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Compiler Principles 周数/学分:1周/1学分 先修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表示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算法编制和程序代码的编写。 设计时间: 开发工具: (1) 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 (2) 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3) 其它熟悉语言。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设计题一: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程序设计。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及语义分析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 法检查和分析。 2.设计内容及要求: 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无符号整数〉∷= 〈数字〉{〈数字〉} 〈标志符〉∷= 〈字母〉{〈字母〉|〈数字〉} 〈表达式〉∷= [+|-]〈项〉{〈加法运算符〉〈项〉} 〈项〉∷= 〈因子〉{〈乘法运算符〉〈因子〉} 〈因子〉∷= 〈标志符〉|〈无符号整数〉|‘(’〈表达式〉‘)’ 〈加法运算符〉∷= +|- 〈乘法运算符〉∷= *|/ (1) 分别选择递归下降法、算符优先分析法(或简单优 先法)完成以上任务,中间代码选用逆波兰式。 (2) 分别选择LL(1)、LR法完成以上任务,中间代码选 用四元式。 (3) 写出算术表达式的符合分析方法要求的文法,给出 分析方法的思想,完成分析程序设计。 (4) 编制好分析程序后,设计若干用例,上机测试并通 过所设计的分析程序。 设计题二:简单计算器的设计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简单计算器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 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法检 查和分析。 2.设计内容及要求 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时间:2012年5 月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 - 1 - 二、课堂实验及课程设计的内容 -------------------------------------------------- - 1 - 2.1、课堂实验内容-------------------------------------------------------------- - 1 - 2.2、课程设计内容-------------------------------------------------------------- - 1 - 三、visual studio 2008 简介------------------------------------------------------- - 2 - 四、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3 - 4.1、实验部分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3 - 4.1.1、词法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3 - 4.1.2、语法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3 - 4.1.3、语义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4 - 4.2、课程设计部分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5 - 4.2.1、编译程序介绍 ----------------------------------------------------- - 5 - 4.2.2、对所写编译程序的源语言的描述(C语言) -------------- - 6 - 4.2.3、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及分析 -------------------------------------- - 7 - 4.3、关键算法:单词的识别-------------------------------------------------- - 8 - 4.3.1、算法思想介绍 ----------------------------------------------------- - 8 - 4.3.2、算法功能及分析 -------------------------------------------------- - 8 - 五、设计思路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 ------------------------------------------ - 10 - 5.1、编译系统------------------------------------------------------------------ - 10 - 5.1.1、设计思路 --------------------------------------------------------- - 10 - 5.2、词法分析器总控算法--------------------------------------------------- - 12 - 5.2.1、设计思路 --------------------------------------------------------- - 12 - 5.2.2、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 13 - 六、结果及测试分析-------------------------------------------------------------- - 14 - 6.1、软件运行环境及限制--------------------------------------------------- - 14 - 6.2、测试数据说明------------------------------------------------------------ - 14 - 6.3、运行结果及功能说明--------------------------------------------------- - 16 - 6.4、测试及分析说明--------------------------------------------------------- - 16 - 七、总结及心得体会 --------------------------------------------------------------- - 17 - 7.1、设计过程------------------------------------------------------------------ - 17 - 7.2、困难与收获 ------------------------------------------------------------- - 17 - 八、参考文献 ------------------------------------------------------------------------ - 18 -

编译实验报告+源代码

课程设计报告 ( 2013-- 2014年度第1学期) 名称:编译技术课程设计B 题目:简单编译程序的设计与实现院系:计算机系 班级:XXX 学号: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设计周数:XXX 成绩: 日期:XX 年XX 月

实验一.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1 词法分析器设计的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编译技术》课程后,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设置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应用编译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技术设计出词法分析器,了解扫描器的组成结构,不同种类单词的识别方法。能使得学生在设计和调试编译程序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将来设计、分析编译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词法分析器设计的实验要求 设计一个扫描器,该扫描器是一个子程序,其输入是源程序字符串,每调用一次识别并输出一个单词符号。为了避免超前搜索,提高运行效率,简化扫描器的设计,假设该程序设计语言中,基本字(也称关键词)不能做一般标识符用,如果基本字、标识符和常数之间没有确定的运算符或界符作间隔,则用空白作间隔。 单词符号及其内部表示如表1-1所示,单词符号中标识符由一个字母后跟多个字母、数字组成,常数由多个十进制数字组成。单词符号的内部表示,即单词的输出形式为二元式:(种别编码,单词的属性值)。 表1-1 单词符号及其内部表示

二、设计(实验)正文 1.词法分析器流程图 2.词法分析器设计程序代码 // first.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include"stdafx.h"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what(char a) { if((int(a)>=48)&&(int(a)<=57)) {

大型(双核心)网络综合实验

实验三大型(双核心)网络综合实验 【实验名称】 大型(双核心)网络综合实验 【实验原型】 某大型校园全网建设(采用设备:RG-W ALL1500千兆防火墙、RG-S6810E、RG-S6806E多业务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RG-S3550-24千兆三层路由交换机、RG-S2126G/50G千兆安全智能堆叠交换机) 【实验目的】 在实验室环境根据具体真实网络建设搭建模拟环境进行综合应用实验,指导学员如何规划实施大型企业、校园双核心网络建设规划 【预备知识】 交换路由基础,OSPF动态路由、OSPF路由重分布、静态路由、生成树协议、端口镜像、802.1QVlan、Vlan三层路由、防火墙、SNMP、ACL访问控制、安全控制等 【背景描述】 某高校随着学校教学和学生网上应用的增长,校园网以光纤连接了全校近70栋楼宇,覆盖了90%的教学办公场所和75%的学生宿舍。共布有2万多个网络端口,其中约1.2万多个布线端口连通了网络设备,共接入计算机6千多台,有固定注册用户约6000人。原有网络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新环境下的网络应用,因此该校决定重新规划建设校园网,并提出了如下的需求: 要适应学校的网络特点要求:用户数量庞大,网络应用复杂,不能在终端上限制网络用户行为,只能在网络设备上解决网络问题; 要能够达到轻载要求:低负载,高带宽,最简单,最有效; 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支持线速转发,具备高密度的万兆端口,核心设备支持T级以上的背板设计,硬件实现ACL、QoS、组播等功能; 要稳定、可靠:确保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病毒环境下的稳定、可靠; 要有健壮的安全:不以牺牲网络性能为代价,实现病毒和攻击的防护、用户接入控制、路由协议安全; 要易于管理:具备网络拓朴发现、网络设备集中统一管理、性能监视和预警、分类查看管理事件的能力; 要能实现弹性扩展:包括背板带宽、交换容量、转发能力、端口密度、业务能力的可扩展。

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一

计算机操作系统综合设计 实验一 实验名称:进程创建模拟实现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环境: win7 vc++6.0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实验地点:东六E507 实验日期:2017 年 10 月 10 日 实验报告日期:2017 年 10 月 10 日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进程创建相关理论; 2)掌握进程创建方法; 3)掌握进程相关数据结构。 二、实验内容 windows 7 Visual C++ 6.0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内容 1)输入给定代码;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正确结果。 2、实验步骤 1)输入代码 A、打开 Visual C++ 6.0 ; B、新建 c++ 文件,创建basic.h 头文件,并且创建 main.cpp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正确结果 A 、编译、运行main.cpp B、输入测试数据 创建10个进程;创建进程树中4层以上的数型结构 结构如图所示:。

createpc 创建进程命令。 参数: 1 pid(进程id)、 2 ppid(父进程id)、3 prio(优先级)。 示例:createpc(2,1,2) 。创建一个进程,其进程号为2,父进程号为1,优先级为2 3)输入创建进程代码及运行截图 4)显示创建的进程

3、画出createpc函数程序流程图 分析createpc函数的代码,画出如下流程图:

四、实验总结 1、实验思考 (1)进程创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 1)申请空白PCB 2)为新进程分配资源 3)初始化进程控制块 4)将新进程插入到就绪队列 (2)该设计和实际的操作系统进程创建相比,缺少了哪些步骤? 答:只是模拟的创建,并没有分配资源 2、个人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深了对操作系统的认识,了解了操作系统中进程创建的过程,对进程创建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用高 级语言进行模拟演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的课程设计让 我受益匪浅。虽然自己所做的很少也不够完善,但毕竟也是努 力的结果。另外,使我体会最深的是: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 仅靠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才能 达到功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LL(1)分析过程模拟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学院软件工程专业07-1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LL(1)分析过程模拟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0 年 6 月 22日起至 2010 年 6月 28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掌握LL(1)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 (2)培养学生基本掌握LL(1)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LL(1)的调试;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分析LL(1)模块的工作原理; (2)提出程序的设计方案; (3)对所设计程序进行调试。 2)创新要求: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改算法效率。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课程设计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答辩与评分标准: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 (2)完成设计过程(含翻译):40分; (3)完成调试:20分;

(4)回答问题:20分。 5)参考文献: (1)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戴桂兰.编译原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丁振凡.《Java语言实用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2图书馆 编程与调试4实验室 撰写论文1图书馆、实验室 学生签名: 2009 年6 月22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设计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3)完成调试(20分):优()、良()、中()、一般()、差();(4)翻译能力(20分):优()、良()、中()、一般()、差();(5)回答问题(20分):优()、良()、中()、一般()、差();(6)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 评阅人:职称: 年月日

C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编译器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C- 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 提交文档学生姓名:X X X 提交文档学生学号:XXXXXXXXXX 同组成员名单:X X X 指导教师姓名:X X 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 . 提交报告时间:2015年6月10日

1.课程设计目标 实验建立C-编译器。只含有扫描程序(scanner)和语法分析(parser)部分。 2.分析与设计 C-编译器设计的整体框架,本实验实现扫描处理和语法分析程序(图中粗黑部分)。 2.1 、扫描程序scanner部分 2.1.1系统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根据DFA图用switch-case结构实现状态转换。 惯用词法:

①语言的关键字:else if int return void while ②专用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③其他标记是ID和NUM,通过下列正则表达式定义: ID = letter letter* NUM = digit digit* letter = a|..|z|A|..|Z digit = 0|..|9 大写和小写字母是有区别的 ④空格由空白、换行符和制表符组成。空格通常被忽略,除了它必须分开ID、NUM 关键字。 ⑤注释用通常的C语言符号/ * . . . * /围起来。注释可以放在任何空白出现的位置(即注释不能放在标记内)上,且可以超过一行。注释不能嵌套 scanner的DFA

说明:当输入的字符使DFA到达接受状态的时候,则可以确定一个单词了。初始状态设置为START,当需要得到下一个token时,取得次token的第一个字符,并且按照DFA与对此字符的类型分析,转换状态。重复此步骤,直到DONE为止,输出token类型。当字符为“/”时,状态转换为SLAH再判断下一个字符,如果为“*”则继续转到INCOMMENT,最后以“*”时转到ENDCOMMENT状态,表明是注释,如果其他的则是字符停滞于当前字符,并且输出“/”。 2.1.2程序流程图

编译原理 C++编译器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器的设计与分析 学号: 1233050143 姓名:李博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_ 课程:编译原理 指导教师:闫红

实验目的 本实验设计的小型编译程序涉及到编译前端的三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生成中间代码 ((四元式),编译程序的重点放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编译程序的输出结果包括词法分析后的二元式序 列、变量名表;语法分析后的状态栈分析过程显示;语义分析生成中间代码后的四元式程序。整个程序 分为三个部分:(1)词法分析部分(2)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及四元式生成部分(3)输出显示部分 实验要求: 本程序仅考虑由下面产生式所定义的程序语句: S →if B then S else S | while B do S | begin L end | A L →S;L | S A →i:= E B →B∧B|B∨B|~B|(B)|I rop i|i

其中,各个非终结符的含义是: S---语句 L—语句串 A—赋值句 B---布尔表达式 E---算术表达式 各个终结符的含义: i---整型变量或常数,布尔变量或常数; rop---为六种关系运算符的代表; ;---起语句分隔作用; :=---赋值符号 ~--逻辑非运算符; ∧----逻辑与运算符; ∨---逻辑或运算符; 规定程序是由一条语句或由begin和end嵌套起来的复合语句组成的,并且规定的语句末加上#@表示程序结束。下面是符合规定的程序示例:begin A:=A+B*C; C:=A+2; while AB do

if M=N THEN C:=D else while A<=D do A:=D end#@ 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词法分析 一.词法分析的功能: 输入:所给文法的源程序字符串 输出:1.二元组(单词种别,单词符号的属性值)构成的序列 2.关键字: { (相当于Pascal语言中的begin) , if ,else , while , }(相当于 Pascal语言中的end ) 所有的关键字都是小写字母. 3.运算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界符: 逗号,分号,左圆括号, 右圆括号, # 5.常数: 在这里只涉及到int型常量 6.其他单词是标识符(ID)和整形常数(NUM),通过以下正规式定义: ID = letter(letter|digit)* NUM = digit digit * 7.空格由空白,制表符和换行符组成,空格一般用来分隔ID,NUM,运算符,界符和关键字,词法分析阶段通常会被过滤掉。 二.词法分析程序设计

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小型网络工程设计与实现

综合实验:中小型网络工程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 实验(设计)内容 实施目标:为某企业构建一个高性能、可靠的网络。 简要需求: (1)该企业主要包括三个建筑:行政楼、销售部、生产厂区,中心机房设在行政楼。 (2)对外提供WWW服务、对内提供文件传输服务、内外均可访问的Email服务。 (3)行政楼上的用户约120人(每人一台计算机),分成若干部门,不同部门的用户可能处在不同楼层,每一层可能有不同的部门用户。要求部门之间内部可以相互通信,不同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独立性和信息隔离。【建设经过调研可知:部门为5个。其中,部门1有10人,在同一楼层;部门2有30人,在不同楼层;部门3有20人,在同一楼层;部门4有30人,在同一楼层;部门5有30人,在不同楼层】(4)销售部门约150人(每人一台计算机),分成5个团队。要求不同团队之间保持通信的独立性和隔离性。【经过调研可知:每个团队30人,每个团队的人员都在同一个楼层,不同团队可能在不同的楼层】 (5)生产厂区分成三个车间,每个车间约60个用户。 根据需求进行简要分析,可知: (1)划分VLAN,行政楼的部门需要跨交换机的VLAN划分。 (2)子网划分,不同的VLAN使用不同的子网,将子网和VLAN重叠使用。 (3)路由配置,不同子网(VLAN)之间的路由配置。 (4)WEB、DNS、DHCP、FTP、E-Mail等服务器放在中心机房的DMZ区。 设计与实现过程: (1)需求分析:详细描述企业对网络的需求。 (2)概要设计:画出网络拓扑结构图,说明报告中主要功能的实现过程。 (3)详细设计: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过程和清单。 (4)调试分析:路由、交换之间进行通信测试。 实验(设计)步骤 1、(共20分)网络拓扑设计 请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为该企业设计网络拓扑图(可以用手绘制或者请使用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器绘制),要求按照分层结构进行设计。 要求: (1)每个VLAN/子网画出2台终端主机即可,跨交换机的VLAN需要说明或标识。将结果拍照或者截图插入到此处。(10分) 若图被遮挡,可在布局中将纸张大小调大

网络项目工程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网络工程综合实验 系(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陈浩 学号: 指导教师:邱林陈中举 设计时间:2013.12.16 - 2010.12.27 设计地点:4#网络工程实验室 一、课程设计目的 网络工程综合实验是网络工程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该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网络设备,解决在设计、安装、调试网络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学习掌握网络设计中的一般设计过程和方法,熟悉并掌握运用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的配置技术。 另外通过实验,可以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划、交换机

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与选型以及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基本配置,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1)通过资料查阅和学习,了解园区网络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 (2)参考和研究一些公司和高校/企业园区网的规划和建设方案,结合《网络工程》课程中所学知识,积极完成设计任务。 (3)认真完成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园区网络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网络逻辑拓扑结构和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而完成设备的选型,并选用相应的网络连接技术。 (4)根据设计内容与具体要求,实现园区网内的连接,并在成功测试的基础上实现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并能按任务书要求进行访问。 (5)认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目的、设计任务与要求、需求分析、网络设计、设备调试安装以及设计心得等几个部分,具体要求见设计报告模板。 三、课程设计内容 用一组实验设备(4个路由器、二台交换机、二台三层交换机、一台防火墙)构建一个园区网,通过防火墙与校园网相联,实现到Internet的访问。具体要求如下: (1)在一台两层交换机SW1上划分2个VLAN(Vlan 100和Vlan 200,用户数均为100)。 要求实现:两个Vlan均能通过路由器访问外网,但两个Vlan之间不能通信。(2)在一台三层交换机SW3上划分2个VLAN(Vlan 300和Vlan 400,Vlan300用户数100,Vlan400用户数200),两个Vlan之间能够通信。要求:两个Vlan均只能通过路由器访问校园网(10.X.X.X),而不能访问Internet。 (3)另外一台两层交换机SW2和一台三层交换机SW4之间使用冗余连接,在两台交换机上均划分两个Vlan(Vlan 500和Vlan 600,Vlan500用户数200,Vlan600用户数100),要求Vlan500可以访问内网所有VLAN,Vlan600既可以访问内网,又可以访问Internet。 (4)园区网全网通信采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路由设计要求有路由汇聚。 (5)SW1 、SW3、SW4分别和三台接入级路由器DCR1700相连,三台路由器和部门级路由器DCR2600相连。然后DCR2600路由器通过防火墙实现此园区网与外网(校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名称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2013 年06月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正规式转换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再将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换为与之等价的确定的有穷自动机,最后再将确定有穷自动机进行简化。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构造LR(0)项目集规范簇和LR分析表、对给定的符号串进行LR分析的程序,了解构造LR(0)分析表的步骤,对文法的要求,能够从文法G出发生成LR(0)分析表,并对给定的符号串进行分析。 二、实验内容 正规式——>NFA——>DFA——>MFA 1.正规式转化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1)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正规式转换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程序,使学生了解Thompson算法,掌握转换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NFA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表格或图形。 (2)问题描述 任意给定一个正规式r(包括连接、或、闭包运算),根据Thompson算法设计一个程序,生成与该正规式等价的NFA N。 (3)算法描述 对于Σ上的每个正规式R,可以构造一个Σ上的NFA M,使得L(M)=L(R)。 步骤1:首先构造基本符号的有穷自动机。 步骤2:其次构造连接、或和闭包运算的有穷自动机。

(4)基本要求 算法实现的基本要求是: (1) 输入一个正规式r; (2) 输出与正规式r等价的NFA。(5)测试数据 输入正规式:(a|b)*(aa|bb)(a|b)* 得到与之等价的NFA N

(6)输出结果 2.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确定化 (1)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换为与之等价的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程序,使学生了解子集法,掌握转换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DFA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表格或图形。(2)问题描述 任意给定一个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N,根据算法设计一个程序,将该NFA N变换为与之等价的DFA D。 (3)算法描述 用子集法将NFA转换成接受同样语言的DFA。 步骤一:对状态图进行改造 (1) 增加状态X,Y,使之成为新的唯一的初态和终态。从X引ε弧到原初态结点, 从原终态结 点引ε弧到Y结点。 (2) 对状态图进一步进行如下形式的改变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1:用Lex设计词法分析器1 实验目的:学会用lex设计一个词法分析器。 实验内容:使用lex为下述文法语言写一个词法分析器。 实验要求: 输入为用该语言所写的源程序文件;输出为记号序列,每个记号显示为二元组(记号名,记号属性值)的形式。输出可以在屏幕上,也可以输出到文件中。不要求建立符号表。 在cygwin下用flex和gcc工具将实验调试通过,并能通过例子parser0中testcases目录下的测试例的测试。 实验参考:和。 语言文法: <程序>? PROGRAM <标识符> ; <分程序> <分程序>? <变量说明> BEGIN <语句表> END. <变量说明> ? VAR <变量说明表>;

<变量说明表>?<变量表>: <类型> | <变量表>: <类型>; <变量说明表> <类型>? INTEGER | REAL <变量表>? <变量> | <变量>, <变量表> <语句表>? <语句> | <语句>; <语句表> <语句>? <赋值语句> | <条件语句> | | <复合语句> <赋值语句>?<变量> := <算术表达式> <条件语句>? IF <关系表达式> THEN <语句> ELSE <语句> ? WHILE <关系表达式> DO <语句> <复合语句> ? BEGIN <语句表> END <算术表达式> ? <项> | <算术表达式> + <项> | <算术表达式> - <项> <项> ? <因式> | <项> * <因式> | <项> / <因式> <因式>? <变量> | <常数> | (<算术表达式>) <关系表达式>? <算术表达式> <关系符> <算术表达式>

[1]网络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设计11级任务书

网络工程综合实验计划进度表 一、课程设计目的 网络工程综合实验是网络工程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该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网络设备,解决在设计、安装、调试网络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学习掌握网络设计中的一般设计过程和方法,熟悉并掌握运用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的配置技术。 另外通过实验,可以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划、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与选型以及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基本配置,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1)通过资料查阅和学习,了解园区网络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 (2)参考和研究一些公司和高校/企业园区网的规划和建设方案,结合《网络工程》课程中所学知识,积极完成设计任务。 (3)认真完成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园区网络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网络逻辑拓扑结构和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而完成设备的选型,并选用相应的网络连接技术。 (4)根据设计内容与具体要求,实现园区网内的连接,并在成功测试的基础上实现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并能按任务书要求进行访问。 (5)认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目的、设计任务与要求、需求分析、网络设计、设备调试安装以及设计心得等几个部分,具体要求见设计报告模板。 三、课程设计内容 用一组实验设备(4个路由器、二台交换机、二台三层交换机、一台防火墙)构建一个园区网,通过防火墙与校园网相联,实现到Internet的访问。具体要求如下: (1)在一台两层交换机SW1上划分2个VLAN(Vlan 100和Vlan 200,用户数均为100)。 要求实现:两个Vlan均能通过路由器访问外网,但两个Vlan之间不能通信。

编译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编译技术 系别:三系 学生姓名: 班级:软件班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开课时间:学年学期

一.设计题目 (1) 二.主要内容 (1) 三.具体要求 (1) 四.进度安排 (1) 五.成绩评定 (2) 六.设计思路 (2) 6.1 单词符号及种别表 (2) 6.2 SLR的分析表 (3) 6.21 算术表达式的SLR(1)分析表 (3) 6.22 布尔表达式的LR分析表 (4) 6.23 程序语句的LR分析表 (5) 七.程序运行结果截图 (6) 八.设计体会 (10)

一.设计题目 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小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 二.主要内容 自定义一种简单的小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采用任意一种编程语言和编程工具设计并实现其编译器,展示编译系统中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LR分析方法)的全过程。 三.具体要求 3.1对单词的构词规则有明确的定义; 3.2编写的词法分析程序能够正确识别源程序中的单词符号; 3.3识别出的单词以<种别码,值>的二元式形式保存并输出; 3.4构造出程序设计语言各语法单位的SLR(1)分析表 (其他分析表亦可); 3.5能够对输入的源程序做出正确的语法分析并输出清晰的结果; 3.6高级语言的规模不易过大,注重编译器内核的设计,对于界面无要求; 3.7课程设计报告中应对所自定义高级语言进行简单描述,对编译器的设计进行简单的需求分析,给出设计说明和程序结构框架,阐明设计思路、用到的原理和方法。 3.8不可更改课程设计报告中已有的字体和格式,课程设计报告中新加入内容,汉字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字符和数字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字,行距全部采用单倍行距。 3.9课程设计报告中的运行结果应以程序运行截图形式出现。 3.10程序源代码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sqckcsj2011@https://www.360docs.net/doc/b015244829.html,。附件名称为:“完整学号+姓名” 四.进度安排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静

编译技术课程设计 班级网络1102 学号3110610035 姓名徐静 指导老师年轶 2014年6 月

目录 一、目的 (2) 二、题目 (2) 三、要求 (2) 四、实验环境 (2) 五、系统实现 (2) 六、程序运行结果 (8) 七、总结 (9)

一、目的 通过《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进一步理解高级语言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加深对编译原理中重点算法和编译技术的理解,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报错处理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培养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同时通过某种可视化编程语言的应用,具备初步的Windows环境下的编程思想。 二、题目 输入文法,自动生成分析表,并完成语法分析工作 三、要求 题目3 文法编译器的自动生成器 输入文法,自动生成分析表,并完成语法分析工作。 语法分析方法可以是:LL(1)分析法或LR分析法。 为文法构造分析表,并对输入串进行语法分析,判别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如果不符合,则输出错误信息。 输入:文法,文法符号串 输出:分析表、分析栈、分析结果 四、实验环境 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6.0 语言C++ 五、系统实现 1.分析方法说明 所谓LL(1)分析法,就是指从左到右扫描输入串(源程序),同时采用最左推导,且每次直接推导只需向前看一个输入符号,便可确定当前所应当选择的规则。实现LL(1)分析的程序又称为LL(1)分析程序或LL(1)分析器。 我们知道一个文法要能进行LL(1)分析,那么这个文法应该满足:无二义性,无左递归,无左公因子。当文法满足条件后,再分别构造文法每个非终结符的FIRST和FOLLOW集合,然后根据FIRST和FOLLOW集合构造LL(1)分析表,最后利用分析表,根据LL(1)语法分析构造一个分析器。LL(1)的语法分析程序包含了三个部分,总控制程序,预测分析表函数,先进先出的语法分析栈,本程序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该程序是采用了C++语言来编写。 2.分析表的构造算法 在构造LL(1)预测分析表之前,首先要构造该文法的每个非终结符的FIRST和FOLLOW 集合,按照下面描述的算法来构造这两个集合。 ①FIRST集合的构造算法: (1)若X∈VT,则FIRST(X)={X}。 (2)若X∈VN,且有产生式X→a……,则把a加入到FIRST(X)中;若X→ε也是一条产生式,则把ε也加到FIRST(X)中。 (3)若X→Y……是一个产生式且Y∈VN,则把FIRST(Y)中的所有非ε-元素都加到FIRST(X)中;若X→Y1Y2…Yk是一个产生式,Y1,…,Yi-1都是非终结符,而且,对于任何j,1≤j

网络协议实践课程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 《网络协议实践》 课程设计报告 签名:

目录 第一章 TCP和ARP协议基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什么是TCP协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TCP报文类型与格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什么是ARP协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ARP报文类型和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抓包验证TCP协议和ARP协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实验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实验步骤与抓包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实验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OSPF路由协议验证分析.. (3) 3.1实验环境及工具介绍 (9) 3.2实验步骤及抓包结果分析 (10) 3.3实验结论--OSPF运行过程说明 (12) 3.4实验心得体会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