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监护知识介绍 反冲力
ICU常用镇静药物介绍及药学监护

Kumar MA,et al.Neurocritical Care.2005;3:257-9
PRIS的发生特点
大剂量、短期输注丙泊酚,发生PRIS的危险增高
•64岁男性患者,丙泊酚TIVA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丙泊
酚平均剂量为7.8mg/kg.h-1,持续输注仅4.5h,患者即出现
心动过速、代酸等症状
2ml:200μ g 需用5%GS、NS稀释达浓度4μ g/ml 负荷剂量1μ g/kg,缓慢静注超过10分钟 维持剂量0.2-0.7μ g/kg/h 与其他镇静剂或阿片类药物同时给药时,需
要减少给药剂量
右美托咪定的副作用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 65岁
低血容量 高迷走张力 糖尿病和高血压 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更多研究报道了短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的患者,尽管
未发生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但存在难以解释的代酸
Davis R,et al.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6:629
PRIS的发生特点
长时间输注丙泊酚,发生PRIS的危险更大
因顽固性癫痫接受丙泊酚(8.8~17.5mg/kg/h)输
苯二氮卓类
呼吸功能 可产生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作用,通常表 现为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增加,低剂量 的苯二氮卓类即可掩盖机体对缺氧所产生 的通气反应,低氧血症未得到纠正,特别 是未建立人工气道通路的病人需慎用。 循环功能 在给予负荷剂量时可发生低血压,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尤其是低血容量的病人更易出 现,因此,负荷剂量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注意事项
丙泊酚单次注射时可出现暂时性呼吸抑制和血压 下降、心动过缓,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相关,尤见 于心脏储备功能差、低血容量的病人。 丙泊酚的溶剂为乳化脂肪,提供热卡1.1卡/毫升 ,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2%丙 泊酚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 ,因此更适宜 于ICU病人应用。 因乳化脂肪易被污染,故配制和输注时应注意无 菌操作,单次药物输注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
药学监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

药学监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摘要】在药学监护涉及的众多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护,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本文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监察的几个方面、我国是如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等几个方面,探讨研究了药学监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问题。
【关键词】药学监护;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383-02药学监护(Pharmaeeutical Care)是直接地、负责地提供与药物治疗相关的监护,其目的是让患者达到明确的治疗目标,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2]。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要实现对药品的科学评价,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合理用药,需将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作为一个重点。
1.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1.1 副作用药物在其治疗的剂量下服用,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作用称为副作用。
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就有的药理作用,药物的选择性越低它的副作用就越大。
1.2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的剂量使用过大或是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机体产生生理、病理等的变化,它是药物本身就具有的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有害反应。
毒性反应跟剂量和时间呈线性相关,减小给药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就会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1.3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是指机体产生了过敏现象,当药物进入机体后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和剂量大小和用药时间没什么关系,一般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有关。
1.4 后遗效应停药后有效浓度以下药物残留在体内引起的药理反应。
后遗效应所产生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时间长,有的停留时间短暂。
1.5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部分人群在服用药物后所产生的反应和本身药物的药理作用不一致的特殊反应。
药学监护的具体工作及步骤

药学监护的具体工作及步骤对于一个具体的住院患者,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具体要做哪些工作,如何进行。
1、入院时需要与患者交流,要看病史、医嘱及各项检查报告等,查询有关资料和信息。
重点关注药物的选择、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间隔和联合用药,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住院中应随访患者,与之交流,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查看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重点关注药物疗效,遇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检查患者和护师对治疗方案的执行情况.对治疗窗窄,不良反应大的药物及时做血药浓度监测,遇到疑问时检索信息,分折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同时在病房里开展药物咨询。
3、出院时应写治疗总结,看出院小结。
了解患者出院带药情况,并与患者交流,对其进行指导。
出院带药分为医师新开的、患者初次使用的药和住院期间用过的药。
对于初次使用的药物进行用药指导是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对于住院期间用过的药也一样需要指导,因为在住院期间患者有医师、护师、药师的监护,如用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血常规,医师自然会开化验单,药物需冷藏贮存药师和护师会管理,而患者自身并不一定了解,因此在出院时就对其进行指导并作详细说明。
指导的内容包括,药物用法、治疗计划、监护指标及药物保管要求,同时应确认门诊复诊和随访时间。
医院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消息]《医药经济报》医院药房版“话题有约”栏目征稿,大家涌跃投稿哦~~《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根据临床需要,可建立全肠道外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 A),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
我国的第一家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于1999年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建成。
其现代化的设施、全新的服务模式受到国内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短短几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近百家医院也相继建成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并投入使用,成为药学服务的又一新亮点。
但是,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我国启用时间不长。
通过实践,也发现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如: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资金支持和运行成本问题、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规范化问题、药物合理性配伍的技术支持问题、流程管理问题、急诊病人和临时医嘱的用药问题等。
希望大家交流一下关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使用经验和发表一下对其中问题的看法。
字数要求:尽量控制在500字以内。
截稿日期:12月7日。
E-mail:hhh2005@医院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管理静脉化疗管理静脉输液管理规范讨论话题建立医院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利弊以及工作中的困难(此主题我们请反冲力老师主持,下周六做总结,希望大家积极发表看法)背景:现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一些医院已经建立医院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一个平台,在使药师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家可以就此发表看法!飞儿[198254244]我去浙江某医院看过:很悲衰,5个药学本科生在里面干着护士的工作,但我不反对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我们把护士的工作干了,护士只有打打针等工作了,我认为药师是自已在套自己辕[1727657]我同意飞儿的看法,我们这边的医院搞药干不了与医生合作的工作开始抢护士的工作是有点可悲啊但静脉配制中心还是需要的呵呵只要对医院、患者有益处的话什么事都可以做做啦现在药学的还是要先完善自己飞儿[198254244]我觉得最能体现临床药师的专业素质的就是药师参与到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来,和医生战斗在一线。
碳酸锂中毒药学监护

中至重度中毒:持续呕吐、腹痛、厌食,谵妄、晕厥、腱反射亢进、 木僵、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视物模糊,肌肉震颤、心律失常、传 导阻滞等
1.5-2.0
轻至中度中毒:呕吐、腹痛,头晕、震颤、吐词不清、肌乏力、共济 失调、嗜睡或兴奋等
锂水平 (mmol/L)
增加血清锂浓度的主要因素
水平衡
减少日饮水量、呕吐、出 汗、腹泻、脱水、发热
患者于2010年在当地医院检查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进行药物 治疗,外院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38次/分),家属拒绝安装起搏器。目前予“美托洛尔 25 mg/d、胺碘酮片100 mg/d 、坎地沙坦片2 mg/d 、螺内酯片20 mg/d”等药物治疗。
5个月前患者出现手抖,双手拿筷子以及悬空时抖动明显,将手放于大腿上 抖动不明显,行走不稳,数次摔跤,小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1
治疗躁狂:0.6-1.0mmol/L
2
治疗抑郁:0.4-0.8mmol/L
维持治疗:0.6-0.8mmol/L
3
4
老年群体:≤0.6mmol/L
碳酸锂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
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
1
退
内分泌:
2
甲减、甲状腺肿(增生)、
糖代谢异常、体重增加
心血管:
扩心、窦房结功能异常、心
3
律失常
碳酸锂 不良反应
入院第三天 意识仍模糊,较安静,四肢抖动减轻。血碳酸锂药物浓度 1.04mmol/L↑ 肌酐 113.0μmol/L↑ 治疗计划: 氯化钠+甘露醇+碳酸氢钠+喂食淡盐水+导尿
入院第五天 意识不是完全清晰,较安静,四肢轻微颤动。血碳酸锂药物浓度 0.6mmol/L↑ 肌酐 105.0μmol/L↑ 血压 142/62mmHg (估算eGFR:78) 治疗计划: 氯化钠+甘露醇+碳酸氢钠+喂食淡盐水 临床药师建议:患者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血压偏高,eGFR78,建议
医院药师在药学监护工作重点作用有哪些

医院药师在药学监护工作重点作用有哪些医院药学是一门有很强技术性、科学性、管理性的学科。
随着现今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医院药师开展药学监护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医院药师应从单纯的调配药物向着复杂的药学综合研究方向转变,从配方发药转为参与科学用药,从调配制剂转向临床药剂,确保药学和临床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以便更好的防病治病。
1 医院药师在药学监护工作重点作用有哪些?1.1 辅助医护人员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医院药师在患者的临床诊治中,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患者的体质比较敏感,就可能会出现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情况,而医生在医院中还有其他患者需要诊治,无法时刻陪在患者身旁,而护士对药物知识不够了解,无法及时发现此类问题,如果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就可能会致使患者出现副作用却不知道;反之,如果患者在用药时,药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治疗的目标进行明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协助医生完成用药方案的制定,并且要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实时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服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反应,判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并且,总结经验,避免以后再出现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1.2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用药知识有的患者并不会在医院进行治疗,而且患者对相关药物的使用知识欠缺,不了解错服、药物合用会产生何种后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家中进行药物治疗,对于此情况,药师的作用就非常的明显了,因为药师具有专业的药物知识,能够尽可能及时、全面的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药物的使用知识和基本常识,确保患者和家属熟知用药的时间、服药量、药物的注意事项等,认识到正确用药的重要作用,以免出现因错误服药、药物合用等引起的副作用。
1.3 促进临床科室用药合理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药师应长时间开展药物信息收集工作,搜集和整理临床工作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并进行分析以总结经验,研究不同药物所能发挥的不同效果,并且可以定期组织进行药学讲座,将用药经验分享给其他科室,一同研究用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执业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第一节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中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地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给药以后在体内的过程。
除血管内给药以外,其他给药途径给药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即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代谢或生物转化。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投用于机体的药物从吸收部位到达作用部位必须经过许多屏障。
这些屏障即是互相联络的细胞膜。
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膜转运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过程中十分重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命现象之一。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各种药物由于性质不同,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动扩散被动扩散又称为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通过这种方式透过生物膜,即服从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服药以后,药物在胃肠液中浓度高,细胞浆液内浓度低,药物能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又以相似的机理转运到血液中完成吸收过程。
被动转运可以用Fick第一定律解释。
式中,dC/dt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面积,k为分配系数,C1为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2为血中药物浓度,L为膜厚度。
药学专业药理学知识点

药学专业药理学知识点药理学是药学专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理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涉及到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药学专业中的药理学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药物分类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分为多个类别,如下所示:1. 化学分类:酚类、醇类、酸类、酮类等;2.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受体激动药、酶抑制剂、通道阻断剂、离子泵抑制剂等;3. 临床应用分类:抗生素、降压药、抗癫痫药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生物体起作用的机制各有不同,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1. 受体作用:药物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如β-受体阻断剂和β-受体激动剂;2. 酶作用:药物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的酶活性来干预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信号传递,如ACE抑制剂和乙醇脱氢酶激动剂;3. 通道阻断:药物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干扰电信号传递,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钠通道阻断剂。
三、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变化和蓄积情况。
常见的药物动力学知识点包括:1. 药物吸收:药物经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溶解性、离子化程度、血流供应等;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亲和性、蛋白结合性、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影响;3.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转化,形成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的代谢产物;4. 药物排泄:药物通过肾脏、肝脏、肺等器官的排泄而离开体内。
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效果的改变。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可以相互影响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导致药物浓度发生变化,如酮康唑和华法林的相互作用;2.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会影响其吸收和药效,如乙酰水杨酸和茶的相互作用;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疾病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过程产生影响,如肝硬化患者对乙醇的代谢能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