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与艺术的读书笔记

与艺术的读书笔记

与艺术的读书笔记与艺术有关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艺术有关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与艺术有关的读书笔记《人类的艺术》是一部大砖头,前前后后看了三个月,终于看完了,舒口气。

回顾下:1、房龙真的是很博学,从雕刻和岩画说到新印象派,音乐、歌剧、绘画、舞蹈、诗歌、建筑等全部涵盖,时间跨越几千年。

本书内容偏重介绍西方艺术史,对东方艺术史涉及不深且充满歧视。

对影响西方艺术史发展的关键人物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有的章节写得有些冗长且夹杂了很多宣扬宗教的内容。

有一点不能忽视,西方艺术史同时也是宗教发展史;2、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

适应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创造的艺术,是永久有生命力的。

肖邦的钢琴曲里充满了为祖国波兰独立奔走的民族情绪并因此不断被传颂。

当然,很不幸的,最后肖邦被吃嫩草的杜德望夫人变成了药渣,他们俩的事情被这位夫人记录在《马略卡的冬天》里;3、从事艺术工作是没有捷径的。

灵感不是成功之母,成功之母是坚韧不拔的毅力。

业精于勤,完善于实践。

让我想起关于帕格尼尼用一根弦拉曲子的故事,其实这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当然,帕格尼尼同学起初练这个是为了泡妞;4、所有的艺术,本质上都是个人体验的成果。

一个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他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反映自然界,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印象派就是一帮把人物或器具从背景中凸显出来,仿佛物体完全是在光线中,用破碎的一小块一小块颜色块来表现闪光效果的疯子;5、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来实现的,人类则以对万物做出反应来表白自己。

这种反映(表白)就是所谓艺术。

各种艺术的职责都为终极的最高艺术,生活的艺术,做出贡献。

在艺术上,你不必达到专业艺术家的水平。

在闲暇时做一下艺术实践,摄影、烹饪、绘画、舞蹈,你会发现其乐无穷;6、一切艺术,不仅反映艺术家的经济环境,而且反映他们的地理位置。

艺术作文之艺术类读书笔记

艺术作文之艺术类读书笔记

艺术类读书笔记【篇一:美术读书笔记】《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笔记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曹晓娇最近看了一本是一个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

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边读边想,触发了许多感想,并记录了下来,限于我本人学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发,对于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不讲究深入细致的推敲了。

一、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本书主要观点摘要。

综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里德与罗恩非德的工具论与纳艾斯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

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则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忽视创作效果。

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从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

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

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该书分三章,主要内容主要有:第一章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发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章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以及如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家长交流的方法以及美术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天才儿童、障碍儿童发展上的作用。

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

浅谈对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的认知作者:彭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摘要】《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讨论非再生艺术的概念。

“精神”是本书主要论述的核心。

康定斯基这种直觉纯粹的表达,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路线,对抽象艺术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抽象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54-01《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理论。

康定斯基在学习绘画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思想基础。

同时,受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哲学影响,以及他对移情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内感论”、沃林格的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影响,这些思想综合的因素产生了他对抽象主义的“精神”理论。

一、内容结构梗概康定斯基的论文《论艺术的精神》分为两部分:概论和绘画。

第一部分概论分为四个小节。

第一小节引言,主要表现了康定斯基对于看待时代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提出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

第二小节运动,则提出了精神生活像个三角形并且是向上运动的。

第三小节精神转折点,康定斯基则用一些大艺术家来举例表明三角形的精神内部结构处在转折点,是一种冲破传统艺术的自由状态。

第四小节金字塔,康定斯基提出了“金字塔”理论,各种艺术分别存在又相互交织,可形成新的艺术。

绘画可以被看作理论实践的第一部分,共五个小节。

第五小节色彩的效果,第六小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必将在抽象性上发展,具体讲述了绘画具有色彩和形式两个表现手段,尤其引用大量理论论证色彩的表现。

在第七小节的理论中,康定斯基在本节再次强调艺术的目标来自内在需要。

第八小节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康定斯基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应该是随心所欲地有感而发,并提出了艺术家的三大责任。

第九小节结论。

康定斯基展示了他对构成主义的声明。

二、核心观点与逻辑结构(一)精神——内在因素康定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提到了“精神”这个词。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艺术哲学》是法国历史学家、文学家丹纳的著作。

这本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院讲课时的讲稿,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古希腊雕塑三部分。

全书以大量的史实、丰富的材料、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艺术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读书笔记摘抄和感悟:1.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句话表达了丹纳的艺术史观,即艺术品和艺术家都是时代的产物,要理解艺术品和艺术家,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

2.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品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密切相关的。

艺术品是时代精神和风俗的反映,同时也受到时代精神和风俗的影响。

3. “在真正的艺术领域里,没有预备学校,但是有一个最好的预备方法,就是对艺术大家的作品抱一种最崇高最虔敬的态度。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在艺术领域里有所成就,最好的方法就是对艺术大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4. “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的本质和目的,即通过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属性、观点和状态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5. “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品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密切相关的。

艺术品是时代精神和风俗的反映,同时也受到时代精神和风俗的影响。

6. “在真正的艺术领域里,没有预备学校,但是有一个最好的预备方法,就是对艺术大家的作品抱一种最崇高最虔敬的态度。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在艺术领域里有所成就,最好的方法就是对艺术大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7. “伟大的艺术是时代的索引。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更是时代的反映和记录。

论艺术里的精神

论艺术里的精神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保持一种孤独和寂静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他们 深入思考和体悟生活,有助于他们与自己对话,发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只有在孤独和寂静中,艺术家才能够真正地与自己、与世界对话,创作出具有 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作者认为,艺术的创新来自于精神的自由。只有当艺术家摆脱了束缚和限制, 才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这种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 而是在深入理解和掌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的自由发挥。只有通过精神的自由, 艺术家才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和突破,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精彩摘录
《论艺术里的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艺术与精神关系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 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家内心的奥秘。在这 本书中,作者精选了许多精彩的摘录,以下是其中一些:
“艺术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精神的自我表达。”
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艺术与精神之间的紧密。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 映,是他们情感、思想、观念的流露。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 和情感,将内心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形式,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 生命。
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不仅仅是为了展现美的形式,更是为了追求精神的真理。 这种追求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内涵,使其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起人们 的共鸣。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感 受到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精神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精神内 涵,才能够真正地触动人心。这种精神内涵可以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可以是他们对人类命运的深切,也可以是他们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独特体悟。只 有通过精神的表达,艺术作品才能够超越简单的形式和技巧,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艺术品。
同时,康定斯基对于非具象艺术的推崇和理解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他认为, 非具象艺术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更接近艺术的精神。这让我对非具象艺术有 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认识到,无论在艺术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不应 被固定的形式或规则所束缚,而应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论艺术的精神(5032)

论艺术的精神(5032)

俄国画家、美学家康定斯基著的经典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写于1910年,1911年在慕尼黑用德文出版,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理论和美学的代表作。

这本著作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版本了,很难说那个版本在最好,就我所读的这一版而言,翻译很到位,且文笔优雅,但诚如一些朋友所说,其语言文气过重,带有一点古文的风韵,我们这代人读惯了大白话,一时觉得有点隔。

但该书最大的亮点却是序言。

可以说这篇序,让这本上个世纪的经典著作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这本经典。

此文开篇就提出“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 一书问世已近一个世纪,今日旧作新读,意义何在?有历史的意义,更有现实的意义。

历史上,本书影响现代艺术百年,振聋发聩,惠泽深远;现实中,艺术面临与康定斯基时代同样的窘境,“内在生命”脆弱,“内在驱力”匮乏,精神内涵阙如。

”内在与外在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整个艺术的发展也是围绕着外在的展现,向着内在的表达,再向着从外在物本身寻求突破,这样呈螺旋形前进态势。

而今天,我们在这个螺旋的态势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是以外在为主导还是更重视内在的表现?很难有谁能说得清。

文中提到,在物质主义横行的年代,康定斯基借《论艺术的精神》叹惜,物质主义如噩梦般横行多年,掌控心灵,把人类生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旋涡。

今日重温其言,我们更当叹惜,今人非但未从物质主义中警醒,物质主义噩梦反而深入艺术和社会的肌骨,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康定斯基把印象派艺术看做物质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可叹他还未有机会一睹今天的波普派艺术(Pop Art)。

但换个角度,今天兴起的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其对内在思想和驱动力的表达,远远大于了物质化的表达形式。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再纠结如物化表达形式或技巧的追求。

大有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趋势。

曾如卡斯比特所述,今天“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艺术信念的缺失。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艺术让人成为人》,颇有感触,我们或许看不懂一个美术作品,但我们在试图理解它、读取创造者内心活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和作品本身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艺术具有独创性,因此艺术才能让人称为高尚的人。

艺术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模仿的过程。

但是模仿并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之后再试图表现自己内心想法的过程。

这个时候的作品也就是创作者内心的一种折射。

就如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对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的神态的刻画,就体现了达芬奇对人的复杂性的研究和思考。

我们看到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流动的过程,也看到达芬奇本身内心流动的过程。

美术,最重要的在于表达内心世界,和在试图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对自己内心世界和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探索。

它是利用客观外物对主观意识的表达。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乃人与客观外物的互动过程的一个产物。

美术也是如此。

美术并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欣赏美术,接近美术。

我们离美术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我们每个人都可
以深切地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

因此我们应当多关注生活中我们觉得美的事物,多研究我们为什么觉得它美,多坚持我们对美的不同认识,而不是服从大流,为了害怕变得与众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审美。

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是对美的一种尊重。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第一篇: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卢梭《论科学与艺术》读书笔记精神也和身体一样,有它自己的需要。

身体需要是社会的基础,精神需要则是社会的装饰。

政府与法律为人民集体提供了安全与福祉;而科学、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许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看来人们本来就是为了自由而生的,——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

需要奠定了宝座,而科学与艺术则使得它们巩固起来。

评论:政府的权力保障一方面是专制力很强的军事,一方面依靠文化思想的统治。

二这些便来源于科学、文学和艺术的力量。

科学、文学和艺术要比专制强权看起来更为温和更为有力量,它们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以达到让人们自觉去被奴役自觉被统治被束缚。

而且他们却认为这种失去自由心甘情愿被奴役的过程是追随文明的,是高尚的。

如果外表永远是心性的影象,如果礼貌就是德行,如果我们的格言真能成为我们的指南,如果真正的哲学是和哲学家的称号分不开的;那末生活在我们中间将会是多么美好啊!然而这么多的品质是太难凑合在一起了,而且在大量的浮夸当中德行是很难于出现的。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然而一个人的健康与强壮却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了;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一个佞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见身体的力量和生气。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就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评论: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花言巧语,那么这样的人很少是仁慈的。

同样外表太过于的装饰,其内心大多应该是贫瘠的,大量的浮夸当中德行是难于出现的。

一个身着华丽的人只能看出他的富有,而他是否健康无法推断,一个身着粗布衣服平民,却可以推断他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身体的力量和生气是其底层生存的必须。

而德行是与外表华丽奢侈的装饰格格不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1 在人民完全无权参加政府事务的国家中,人民会像管理国家事务那样为某位演员而狂热。

当没有阴谋诡计的时候,也预示着共和国的悲哀将至。

这一切发生在人民被人用金钱收买的情况下。

人民变成了冷血动物,他们迷恋金钱,不再热衷于国事。

他们并不为政府分忧,也不关心政府为何有打算,而是悠然地等着薪金。

也不知道老孟是如何在几百年前得出这样的语句的,但这不正是几百年后我们的写照吗?
没有人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反而对超女、好男儿、明星绯闻有超于正常的热心。

媒体对政治的关注和监督,仅限于传话筒的作用,披露的都是有关部门愿意透露的,没有引导公众知情权存在的有效价值。

学生忙于考级、失业,哪有时间关心政治和国事。

有钱人也忙着在香港生小孩或者送孩子到国外,都不想呆在这里。

之所以谈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有能力有责任来关心国事。

从知识层面来说,他们只要不是太愚笨,就能形成自己对国事的观点并加以表达。

但先富起来的口号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奶就是娘,一切围着钱转,所谓感动哪一年的人物什么的评选没有任何意义,这不能触动心灵,人们不是已冷血了吗?法规、政策多多,为什么出台也没有人关心,相
关部门不也总得找点事做出点成绩吗?没有民意的东西谁去管呢。

就拿个税自行申报的措施来说吧,有几个收入过12万的人主动申报来着,即使道德和良心水平达到了,认为该收,但谁又知道收了的税是否调节给了低收入者,而不是由贪官们挪用了?审计出的大问题不是不知道,没审计出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明明没有参加政务的实质,还挂了个主人翁的狗头名声,可怕的形式,不知是骗了先烈还是骗了世人。

只是不知道老孟说的悲哀将至是指的什么,也许是社会发展对自由、科学、民主的历史再倡导吧。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2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曾多次提及中国,并把中国作为专制政体的典型。

遗憾的是他并不曾亲自到过中国,书中所有有关中国的描写都来自于他人的转述。

据传记记载,孟德斯鸠在1713年曾访谈过一名名叫黄嘉略的中国人,1729年在意大利与到过中国的傅圣泽神甫交谈,他在1735-1738年间阅读过法国汉学家杜赫德的作品《中华帝国全志》。

他还曾读过《赵氏孤儿》。

从这些著作中,孟德斯鸠了解到中国社会的一些侧面和片断。

他眼中的中国是这样一幅图景:辽阔的疆域使专制政体变得必要;气候极有利于人口繁殖,再严苛的暴政都不能遏制人口的增长;一夫多妻制,妇女被幽禁而操守极高;中国人把宗教、法律、习俗和风尚融为一体,形成一整套行为
规范,即礼仪。

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正好对应的是中国清代的康乾盛世,当时那些到过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为欧洲人描绘了一个富庶繁荣的东方帝国,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

然而,孟德斯鸠对这些溢美之词似乎不以为然,对专制政体本能的反感使他在大多数时候在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中国。

同时,中国给孟德斯鸠带来困惑,如果将中国划分为专制国家是正确的,那么他如何解释这个专制政体的国家不仅没有腐化,反而安定而富裕,一个繁盛的中国无疑是对他所提出以自由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完美政体的挑战。

在《论法的精神》出版后,孟德斯鸠曾写下一段话,“中国实行混合政体。

…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三种政体的特点都不甚明显,…如果说,中国因幅员辽阔而是一个专制国家,那么,可以说它是最好的专制国家。

”可以看出,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还在纠结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