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土地整理中的GIS技术应用

作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治理, 是指根据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 物质文化 生活 、 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 对土地利用方式 、 结构、 强度、 格局 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和 调整 , 消除土地利用 中的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 限制作用的因素, 促进 土地
的对象, 也是构成系统应用 的基础 。用户则包括系统的开发、 管理和使用人 员。作 为信息 自动 处理和分析系 统 ,I GS的功能涵盖了数据采集一 分析一 决策 的全部过程, 包括: 1 数据采集: () 主要用于获取数据, 并保证数据 在 内容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和 一致性 ;2 数据操作: () 包括数据 的录入 、 改、 入、 除等; 3 存储 和组织: 修 插 删 () 即
利用的集约化和有序化, 从而提 高土地利用率 、 实现土地利用 目标 的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 的政策措施 。简而言
之, 土地整理就是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 以重新调整来协调土地利用状态与土地利用 目标之 间的关系, 这种 调整是为了使土地利用方式、 强度 、 结构 、 和空间布局适应特 定时期的特定 目标, 也符合土地长期利用的 目标翻 。 近年来, 土地整理 已成为土地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 , 受到社会 的普遍关注。目前, 全国各地都在按照 国土资源部的部署 开展土地整理 规划的编制工作 , 不少地方 已经或 正在进 行土地 整理 的开发实践。土地 整 理中出现 了许多新技术 、 新方法 , 中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就是利用最广 的方法之一 。 其
l 引 言
地理信息系统 ( I) G S 是采集 、 存储 、 管理 、 检索 、 分析和描述 整个或部分地 球表面 与空间地理分 布数据的
GPS_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中应用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8-06-06作者简介:任启萍(1966-),女,青海人,测量工程师,主要从事测绘工作。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9):77-79JournalofHebeiAgriculturalSciences责任编辑理雪莲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中应用的探讨任启萍,赵生良(青海省地矿测绘院,青海西宁810012)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地理空间数据采集的需要,基于“3S”(GPS、RS、GIS)的数字测量技术日益成熟,GPS!RTK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有效手段之一,GPS!RTK技术应用于土地整理测绘中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和测量数据的现势性,又能全面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土地整理测绘的概述土地整理测绘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行为,是获取和表达土地整理项目区位置、形状、数量和利用状况等地籍信息要素,提供土地整理现状图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底图的专题地籍测绘;是以满足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量概算、施工放样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实施以及土地开发对土地利用现状、地形状况等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基础性测绘工程[1]。
土地整理数据信息获取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与统计、现场踏勘、原始图件判读、遥感卫星图件等扫描数字化、白纸测图、传统测量(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测量等)。
目前,国家投资的土地整理测绘对象主要为基本农田,这就决定了测绘环境是野外空旷的农村土地,其特点为:视野开阔,高大建筑物较少,无大的干扰信息源,能够接收较强的信号等。
根据这些特点,在青海省乐都县土地整理中尝试利用GPS!RTK技术开展土地整理测绘工作。
2GPS-RTK技术作业原理及应用于土地整理测绘的技术路线2.1GPS-RTK技术作业原理GPS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2]。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三维建模方法的比较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三维建模方法的比较作者:张桀滈李江风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05期摘要:当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停留在二维基础上,缺乏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存在主观性强、工作效率低、公众参与度弱等缺陷,最终导致规划设计质量不高、实施效果欠佳。
而在三维环境下,规划设计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大量属性数据在三维场景中直观地反映出来,以辅助规划设计决策。
目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了一些研究项目来针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国内学者也应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对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进行探索。
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明确了土地整治项目对三维模型的特殊需求,逐个分析了几种主流建模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出每种方法对于土地整治三维建模的适用性,最后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三维建模;建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TU9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957-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43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3D Modeling Methods Used in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ZHANG Jie-hao, LI Jiang-feng(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Wuhan 430074, China)Abstract: Currently,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ased on 2D circumstances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strong subjective, low efficiency and low public participation, which eventually lead to low quality and poor effect.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3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can be fully used; and lots of attribute data can be shown directly in 3D scenes,which can assis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and the 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f many provinces have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some research subjec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ers have tried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3D circumstances by many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The research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nd find ou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3D models, then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and summarize the applicability of each method to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Finally, suggestions about several solutions of land consolidation 3D modeling were proposed.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3D modeling; modeling method;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是指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充分利用各项GIS功能辅助规划设计、在三维场景下完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各项工作、形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三维成果的过程。
《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及应用》12.综合应用案例

随着技术的发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将进一步整,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高信 息提取和分析的效率。
高分辨率和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
随着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和高光谱遥感数据将更加普及,为地物识别 、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RS与GIS一体化集成中的应用
《RS与GIS一体化 集成技术及应用》 综合应用案例
目录
• 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概述 • RS与GIS一体化集成关键技术 • RS与GIS一体化集成应用案例 • 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01
CATALOGUE
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RS与GIS一体化集成技术是指将遥感 (Remote Sensing)和地理信息系 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数据共 享、功能互补的技术体系。
成熟阶段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 处理能力的提升,RS与GIS一体 化集成技术逐渐成熟,广泛应用 于各领域。
技术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与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监测和 评估,如森林资源、水资源等。
环境监测与保护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环境变化信息,进 行环境监测和保护,如生态保护、污 染物排放等。
城市规划与管理
生态修复
基于RS和GIS技术评估生态修复工程效果,优化生态修复方案。
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
灾害监测
利用RS技术实时监测灾害发生发展情况, GIS技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应急响应
基于RS和GIS技术快速制定应急响应方案, 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一图两规”在土地储备GIS中的集成与应用

“一图两规”在土地储备GIS中的集成与应用摘要:土地储备、规划先行,本文以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GIS系统为基础,探讨“一图两规”在土地储备GIS系统中的集成和应用。
关键字:“一图两规”;土地储备;地理信息系统1 引言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用地单位和个人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城市规划法》也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因此,土地储备应遵循规划先行,服从规划的原则[1]。
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GIS系统是一个包含OA与GIS的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该系统以土地储备业务流程为主线,从空间、时间、属性对土地储备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并集成“一图两规(基础地形图、城规、土规)”为土地储备提供辅助决策,充分体现了规划先行的理念。
2 相关概念2.1 “一图两规”“一图两规”是对基础地形图数据、城规数据、土规数据的简称。
基础地形图数据主要包括1:500、1:2000地形图,0.3米航摄正射影像图,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图以及电子地图数据。
城市规划数据是从操作层面为土地储备工作提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主要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导则、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用地红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部门)相对宏观,主要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做出限定。
2.2 土地储备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律规定,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后,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和经营管理制度。
土地储备包括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和土地供应。
土地收购是指通过征用集体土地、收回闲置土地、调整不合理配置用地和土地置换等行为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整理是指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和统一开发等方式对所预收储的土地进行整合;土地供应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和供地计划,向社会公告并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多种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2]。
小议土地规划整理过程中的技巧

小议土地规划整理过程中的技巧摘要:首先总结了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然后说明了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和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和规划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1. 引言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谈3S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谈3S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5-25T15:37:02.3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张志业[导读] 摘要:为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手段和根本途径。
茂名市城规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525000摘要:为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手段和根本途径。
将3S测绘技术用在土地整理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3S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并就3S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3S;测绘技术;土地;整理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
3S测绘技术作为土地整理过程中应用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直接关系到数据测量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效提升土地整理的准确性。
13S测绘技术简介1.13S测绘技术工作原理3S 集成技术集成GPS 全球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S 遥感系统等相关信息技术,包含以上各个系统的优势,3S 测绘技术是较为全面的土地测绘技术。
GPS 作为“3S”测绘技术中的主力技术支持,是目前被人们熟知的高科技系统。
GPS 以导航卫星为基础,进行工作,实现对海、陆、空等方位的三维定位。
GPS可以提供高效、精准、详尽的实时数据,满足测绘对数据效率、正确、详细需求。
GPS 全球定位系统实现静态测绘向动态自动化测绘的转换,该系统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覆盖面广、操作简便等主要优势,其数据精确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程度。
GPS 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空间监控、地面控制、用户设备。
空间监控主要指GPS 卫星系统,地面控制指其对地面的监控系统,用户设备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读取。
目前,我国GPS 全球定位系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可以借助其建立精准的数据控制网,为空间数据设施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基础体系框架。
1.2 3S 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土地整理是一项针对土地的用途、结构和布局等进行全方位整理的综合性手段,整个项目牵涉到空间和属性等多项数据,涉及范围较广,而3S 测绘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技术体系强大,在土地整理工作的应用方面也在逐步的完善中,传统方式不仅效率低,且耗资大,采用综合性3S 测绘技术不仅可以攻克传统方式上的难题,改善其弊端,同时其所提供的各项数据资料还具备准确化、效率化和简便易操作的特点,更为符合土地整理项目的技术性要求。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现代地理测绘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其实际使用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其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外业采集数据时,必须确保作业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以改善外业数据的采集质量。
在进行内业处理的同时,还需要按照相应的软件的要求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信度,为区域整体整治、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运用研究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属于现代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后续施工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测量时需要掌握更多精准性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组织以及规划,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缩短工程建设周期。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优化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工作模式,转变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更加高效率地完成工程的测量任务。
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基础(一)提升整治修复方案的可行性在目前的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恢复工程中,要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和治理对策,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确保所掌握的信息全面可靠。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把农村区域综合整治的村庄纳入规划提升系统中,确保整个村庄的总体规划与整个区域的土地整治方案具有一致性和衔接性[1]。
当前,在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必须制订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符的技术指导方针,明确“土地综合治理”的具体目标,强化规划和管理,明确指导性评价指标。
(二)确保土地综合整治与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恢复工程时,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在制定整治方案时,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整理农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的管理,注重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
在实施专项整治前,要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各试点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并通过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评估,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全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课题申请指南国土资源部二〇〇八年一月第一章申请须知一、项目总体目标按照耕地保护的国家目标,面向政府行业管理和土地整理工程建设需要,创新土地整理综合优化规划、生态化设计和高效施工技术,开发土地整理快速质量监测和信息化监管技术,改进土地整理项目优选技术和整理区水土平衡优化重构技术。
并针对区域特点,突破东部基本农田保护区整理的精确规划设计技术、农田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制中部粮食主产区低成本、高效益的土地平整设备和土壤样品自动取样设备,开发西部生态脆弱区开发整理节水工程技术和土地质量改良剂,并通过集成和示范应用,解决土地整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过程中的瓶颈技术,实现土地整理从数量向质量和生态方向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土地整理的技术水平。
二、项目课题设置本项目设以下七个课题:(1)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研究(2)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3)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4)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5)东部基本农田优质精细型土地整理技术研究(6)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开发(7)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应用研究三、项目实施期限及经费来源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项目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
其中国家拨款2750万元,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系统与装备产品研发等;示范地方自筹工程配套资金325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整理示范区工程建设。
四、申请资格(一) 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积极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
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5个法人单位。
2.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
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申报单位必须提供课题实施的管理模式,并出具保证课题实施完成的承诺函。
3.申报单位应具备不低于五年以上从事不同尺度与深度的国土资源专业研究与实践经验,并有从事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经验。
(二) 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1.课题申请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年龄应不超过60周岁(1947年9月1日后出生),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对国内外有关最新科技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从事有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一线工作5年以上。
课题申请人应是并有固定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60%。
2.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
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未按期完成任务、未经验收、项目执行不好、学风不良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本项目的课题。
五、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1.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文件规格: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一式20份,光盘二份。
申请书按统一格式编写。
3.课题预算申报书须单独装订,与相关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课题预算要同时进行网上申报,书面申报材料必须按照网上申报系统软件打印,书面申报材料与网上申报材料不一致,将不予受理。
编制要求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和课题预算编报指南》,具体情况见科技部网站。
4.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
5.相关附件材料包括:(1)申请函;(2)申请单位〔人〕资格审查文件;(3)申请单位承诺函;(4)申请单位资信证明;(5)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6)联合申请合作协议;(7)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8)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9)成果查新证明(必须由国家或部省级权威部门出具)(10)申请材料一览表。
6.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课题申报指南》、《课题申报书》及相关的附件可从科技部网站()、国土资源部()网站上下载。
7.送(寄)达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2008年2月20日17:00时整。
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
项目组织单位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送地点:北京阜内大街64号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邮编:100812联系人:谢秀珍66558410 单卫东66558403六、课题评审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将组织专家对申请课题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七、课题管理1.由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将会同国土资源部及有关部门、单位组成项目联合办公室。
2.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与项目组织部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4.课题执行期间,项目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项目联合办公室有权终止合同。
5.课题完成后,由项目办公室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第二章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课题一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本课题针对区域土地整理规划数据来源多、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标准模糊、项目规划设计尤其是综合规划技术和生态化设计技术方面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研究区域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技术、土地整理项目选址判别技术、节地节水型田块与路、沟、渠、林工程综合规划技术和土地整理区生态化设计技术,形成“效应评估、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的技术体系和相应的研究成果。
2、主要研究内容(1)区域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整理过程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快速诊断集成应用技术;研究不同尺度土地整理区功能定位判别技术。
(2)土地整理项目选址判别技术研究。
研究土地整理项目选址过程的多源异构数据统一访问和融合技术;研究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指标筛选和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
(3)整理区节地节水型田块与路、沟、渠、林工程综合规划技术研究。
研究整理区节地型规划技术;研究整理区节水型规划技术;研究整理区综合型规划技术。
(4)土地整理区生态化设计技术研究。
研究整理区生态化路面、生态化沟渠、生态化土地平整、生态化防护的设计技术。
3、具体考核指标(1)编制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指南1套:(2)开发出节地节水型组配技术以及路、沟、渠与林网的四位一体化规划设计技术,形成规划设计规范1套,通过节地技术的应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5%,节水达到5-8%。
(3)建立土地整理生态化设计标准1套;(4)形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诊断指标和技术体系1套,使土地整理项目区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速度提高30%,预警准确度达到85%。
(5)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12篇以上;4、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340万元。
课题二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从我国土地整理施工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整理施工造成的土壤压实、土壤结构差等土地质量问题、景观扰动造成的生态问题以及缺少相应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整理区水土重构、生态防护和景观再造、高效施工和生物-理化联合改良技术。
2、研究内容(1)质量生态型水土重构技术。
研究表土构造技术;研究适宜整理土地表土替代材料的合理配方;研究整理区的土壤剖面重构模式。
(2)整理区生态防护与景观再造关键技术。
研究土地整理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研究土地整理区景观再造技术;研究整理区参与式生态防护与景观优化配置耦合关键技术集成。
(3)土地整理高效施工关键技术。
研究高效、高质施工的设备组配模式;研究土地平整、路渠施工的施工工艺与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法;研究土地整理高效施工管理和组织技术。
(4)整理区生物-理化联合改良技术。
研究压实土壤的深松改良技术;研究单个或多个微生物、动物联合改良技术;研究生物-理化联合改良技术。
3、考核指标(1)研究提出3项土地整理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建议性行业规范1套,使工程工效比常规施工工艺提高10%以上,整理土地生产力比常规整理区提高5-8%,与常规整理区相比,生物多样性提高1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10%以上。
(2)研究提出整理区生物-理化改良新技术1项,在三种典型整理区各筛选出2种适宜土地整理防护与改良的植物和微生物。
(3)申请质量生态型水土重构、土地整理高效施工等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方面的国家专利2项。
(4)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6篇,培养研究生5-10人,培训土地整理工程和管理人员100-200人。
4、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350万元。
课题三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针对土地整理质量和生态监测迫切需要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监测体系的需求,重点攻克高分辨率遥感土地整理工程信息智能提取技术、探地雷达射频发射与回波检测技术、土地质量与生态精准采集与无线网络技术、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评价技术。
2、研究内容(1)基于高分辩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理工程与生态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土地整理工程信息智能提取技术;研究土地整理区隐蔽工程的识别与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土地整理工程质量与生态部分因子反演技术。
(2)基于探地雷达无损探测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监测技术研究。
研制适合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监测应用的探地雷达主机及相关配件;开发探地雷达信号及图像处理软件平台;研究土地整理工程介质施工质量关键因子与雷达回波信号的关系模型。
(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精准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整理区快速、精准传感技术;研制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环境信息移动和固定状态下的无线监测装置;研究土地整理项目区内无线监测装置空间布设技术。
(4)土地整理质量及生态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土地整理工程总体评价模型;构建土地整理土地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评价技术。
3、考核指标(1)自主开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整理工程信息智能识别系统1套,提取精度优于80%,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
(2)研制探地雷达土地整理工程质量无损探测装置1套,探测深度在1.0米以内,探测精度达70-80%;(3)研制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设备1套,其中,自主研制的土地含水量与电导率传感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测量性能,成本降低50%以上;无线监测装置平均功率小于10mW,在空旷地条件下单点传输距离大于500米,具有自组织与远程发送功能,故障率低于5%;制定土地整理项目区内无线监测装置布设技术手册1本;申报专利1项;(4)研究开发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评价技术1项,形成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行业标准(试行稿)1套;(5)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6篇,培养研究生5人;(6)结合示范课题,在3个示范区进行示范,重点在东部增质精细型土地整理区进行示范,进行3项以上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