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键入文字]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科目:土地行政管理学

学号:14546024

姓名:冯丽丽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目录

1.土地整理的概念 (3)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4)

3.国内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5)

4.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6)

4.1土地整理 (6)

4.2土地复垦 (6)

4.3土地开发 (6)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7)

5.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7)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7)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7)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

5.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8)

5.3农地整治模式 (8)

6.土地整理的意义 (9)

6.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9)

6.2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9)

摘要: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因其自然和社会属性成为经济增长和社进步的支撑和支持条件。土地整理是实现拼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地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管理,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本文分析国内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并阐述了从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整理的意义,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

关键字: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耕地用地矛盾

前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对土地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在我国,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l亿亩,到2008年末则下降为18.26亿亩,10年问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随着土地环境与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1.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土地整理分为两大类,即农用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以农用土地整理为主,重点放在农村地区。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土地整理自16世纪中叶起源于德国,至今欧洲的荷兰、俄罗斯等国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国外土地整理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有组织、有规划地归并地块、调整权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这一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土地整理可称为简单土地整理。

第二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土地整理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通过土地整理,缓解城市发展用地的紧张矛盾。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整理可称为特定内容的土地整理。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土地整理的重点转为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收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土地整理。

3.国内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我国土地整理的历史渊源流传,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井田制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以1999年《土地管理法》提出土地整理为里程碑,以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土地整理中心为标志,土地整理事业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就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阶段来说,大致处于德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所以我国土地整理的定位是: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同时调整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使其适应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

(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

(5)复垦废弃土地;

(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4.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主要内容:

1.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整治养殖水面,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

2.建设道路、机井、沟渠、护坡防护林等农田和农业配套工程;

3.治理沙化地、盐碱地、污染土地、改良土壤、恢复植被;

4界定土地权属、地类、面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

4.2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4.3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本文中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在总结以往土地整治的基础上,合肥市自2008年起创造性地以整村推进的形式组织实施了4个土地整理试点项目,即辖区内的长丰县造甲乡宋岗、陈刘村项目,肥东县白龙镇长王、同心、王巷村项目,肥西县官亭镇马河湾、丰祥村项目,肥西县严店乡苏小、西郑岗村项目,总规模44平方公里、65849亩,涉及209个自然村庄、5062户、17137人。将209个自然村庄归并为9处新村庄,建成农民新居924幢,521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敬老院、学校、医院等)2123万平方米,修筑田间道、生产道、沟渠660公里,修筑塘口374个,绿化植树23万株,工程总投资617亿元。

5.1 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合肥市4个试点项目均进展顺利,新村建设、农田整理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旧村拆迁和宅基地整理也陆续完成。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破解合肥“三农”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探索了一条新路。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合肥市市区的工业向郊区转移,引导分散在众多居民点上的工业向农村工业区转移,以土地使用税来进行改造,土地使用税以一环以内20元/平方米?年,一环以外二环以内15元/平方米?年,二环以外10元/平方米?年作为征收基数,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企业亩均创造税收实施奖补或再投入。上年度亩均创造税收(不含土地使用税)高于合同约定税收1.1倍以上(含1.1倍)的,土地使用税按基数的60%征收;达到合同约定税收但低于合同约定税收1.1倍的,按征收基数的80%征收;低于合同约定税收的,按基数100%征收。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随着合肥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力向规模经营集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5.2 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黄山区行政辖区内包括汤口镇、三口镇、谭家桥镇、仙源镇、甘棠镇、太平湖镇、焦村镇、耿城镇、新明乡、龙门乡、永丰乡、乌石镇、新丰乡和新华乡14个乡镇以及黄山风景区,土地总面积约1746.99平方公里。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美化城乡生态环境,转变建设用地的供给方式,实现用地模式从外延扩张型走向内涵挖潜型的转变,做到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资源的双赢,为黄山区实现生态富民强县的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5.3 农地整治模式

农地整治模式主要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开展对农地整理。现阶段,农村土地整治作为改变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权属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已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作用是:第一,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布局,打破小农经济束缚释放剩余劳动力,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规模效应。第二,通过科学规划、集中整治,改善城乡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三,通过增减挂钩等方式,破解城镇发展对土地的刚性需要与耕地保护硬性约束的矛盾,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形成城乡互动局面。

6.土地整理的意义

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整理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这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整理通过对农田中的零星闲散地、田埂、废弃坑塘以及村庄中的空闲地等进行综合整治来增加农用地有效利用面积,而土地有效利用空间的扩展,即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总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从1998年开始系统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来,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据统计1999—2007年,全国土地整理(含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补充就地面积3819万亩,年均477万商,大于同期建设占用和灾毁的耕地面积,这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至关重要。

6.1 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土地整理通过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譬如通过规整田块、配套良好的水利设施,将耕地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道路体系的合理规划将促进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单位面积农业产量的提高。依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在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了农用地的质量,全国每年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粮食产能相当于增加26.7万hm2耕地的产出,如果按亩产500kg计算,相当于增产20亿kg粮食,可多养活人口约560万,2007年我国全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为681万。

6.2 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农民增收创造了重要的条件。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推行规模化经营,这将有利于发挥粮食高产区的优势,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典型试验表明经过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可增15%—20%,达到粮食增产,效益提高,农民收人增加的目标。以甘肃省山丹县开发项目例,项目区农民在竣工后,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

参考文献

1. 吕凯一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年

2. 我国土地整理的意义及对策研究衰胜平赵静彭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3. 合肥市土地整理:规程、成效及经验李学明王智源

4. 农村土地整治模式创新探析2014-08-05 来源:中国土地作者:姚艳高世昌

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 编制的目的意义 XXX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面临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为贯彻落实XXX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相关指标,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县域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积极引导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标顺利实现。根据河北省关于土地整治规划的有关精神,结合XXX实际,特编制本方案。 1 土地整治规划是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活动的现实需要,当前土地整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单纯的农地整理走向了农地整理和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土地整治已成为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抓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对于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各项活动,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对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统筹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 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迫切需要,为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指导各地规范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工作。 二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适应土地整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既要落实总规纲要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服务于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的实施,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 又要体现新要求,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纳入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整治规划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的关系,促进X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目标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5年为目标年,可展望到2020年。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1)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报 *****土地整理中心 **年**月*日告 目录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1.2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 3、经济效益分析 4、社会效益分析 4.1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 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 5、生态效益分析 6、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与结论 7、附表: 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 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河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东经********,北纬*************。 项目区属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米(黄海平面标高),西部地面高程**米,略高于东部;项目区属**河流域,**河源于***县,***境内控制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径流均值为***亿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较大,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于项目区的冲积层内,富水性强。 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宜于农业生产发展。本区无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生产植被主要为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利用方式为双季稻,配以种植小麦、豆类、绿肥等。本区过去易受洪灾影响,经过治理,现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项目区总占地***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水冲沙压区内土壤表层质地为砂土,土壤表层养分低,有机质平均含量**%,沙性重,保肥能力差,通透性好,保蓄性差。耕地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为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克/公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施肥有效性好。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涉及**********村*****,区位条件优越,**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境边穿过,沿**河堤、**河堤可与***国道***国道相通,对外交通十分方便。本区用电由陶冲变电所提供,电力供应有保障,电力设施部局合理。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项目区内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均耕地***公顷,项

土地开发验收报告

我国西部某场二连等6个连队土地整治(节水灌溉)项目 初步验收报告 西部某场土地整治项目初步验收组 2012年 9 月 28 日 一、初步验收工作情况 1、参加验收有关单位 项目初步验收工作由我国项目实施管理领导小组主持,项目办公室(西部某场)具体承办。参加验收的单位有师、团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监理单位、质量监 督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实施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 2、验收组成员 项目初步验收工作组组长由师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担任。验收工作组分 综合资料组、工程质量组、财务组、组成成员名单为国土局、水利 局、审计局、农业局、监察局、财务 局、发改委、设计院、质量安全监督站、 国土局。 3、验收依据、时间、方法初步验收依据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2.《土地开发整理 项目竣工验收规程》。

3.《某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实施办法(试行)》。 4.《某省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自查工作》等。工程质量两组、财务组、综合资料组。 1.工程质量组:按照工程批准设计内容,对工程规模、建设标准、工程量及 工程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施工记录,监理报告及质量评定,档案 资料进行了抽验,并对首部泵房、机电井、过滤器、地埋干管、地面支管等材料进行了外观检查和实际布设计情况抽验。 2.财务组:通过对会计凭证、原始票据及项目工程财务决算报表的检查, 对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财务核算及 科目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 3.综合资料组:通过翻阅项目竣工报告、可研报告、项目立项申请、批准文 件及变更设计批准文件、规划设计和预算书、有关项目的合同书、协议书 和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招标有关文件及资料、项目工程监理单位 提交的监理资料、项目工程施工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项目材料预算与审 计报告、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报告、项目实施单位 总结报告及与工程有关的影像资料等有关档案资料,检查项目档案资料是 否齐全。 二、制度执行情况 1. 公告制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我国土地整理与土地整理的意义

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科目:土地行政管理学 学号:14546024 :丽丽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目录 1.土地整理的概念 (3)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4) 3.国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5) 4.土地整理的基本容 (6) 4.1土地整理 (6) 4.2土地复垦 (6) 4.3土地开发 (6)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7) 5.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7)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7)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7)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 5.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8) 5.3农地整治模式 (8) 6.土地整理的意义 (9) 6.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9) 6.2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9)

摘要: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因其自然和社会属性成为经济增长和社进步的支撑和支持条件。土地整理是实现拼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地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管理,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本文分析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并阐述了从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整理的意义,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 关键字: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耕地用地矛盾 前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对土地的需不相同的。在我国,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l亿亩,到2008年末则下降为18.26亿亩,10年问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随着土地环境与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东云浮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关键词: 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土地整理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还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动力集中在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和提高产出率上,因此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集中在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人均收入提高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1-3],相对缺乏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价。而效益分析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是否能够投资该项目以及项目选优等。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研究,对促进土地整理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1.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4]。土地整理根据整理区域的不同,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整理,主要针对农地整理而言。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社会效益评价是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及产生的影响,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整理区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统计、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所产生社会效益是否可行。社会因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因此,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 生态效益评价对于山区主要调查分析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于平原地区则主要是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恢复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调查分析土地整理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5]。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因此,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3]。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及原则 1.2.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引起的效应,研究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规范和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打分预测,为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量化依据;②通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者提供土地整理项目判断对比的标准,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③通过对具体项目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其他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④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深化落实整理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2.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 近日,**工业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欣喜之余,心想一年来的奔波也算是得到了“丰收”。一年的忙碌,换来老百姓的感激,还有什么比这个奖励更有意义呢?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工业区山丘面积比重大,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土地利用条件差、利用率低,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口多耕地少,原有土地大多顺坡耕种,土层薄,土壤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易涝怕旱;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合理,产量低而不稳,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致使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植被稀少,生态防护效能差,水利设施不配套,灌溉无保证,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今年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村土地地表高低起伏,土地利用率不高,本着以平整改造荒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为主的目的,整理土地1662亩,完成新增耕地895亩。土地整治中,实行田、水、路、林统一规划,既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方便了耕作和田间管理,在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方面:“三农问题”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何为老百姓谋福利是当前政府的重中之重。土地开发整理正是本着为老百姓谋福利这一目的,让老百姓得实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项目完成后,土地使用率明显提高,缓解了项目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修建田间道路、生产路总长7147米,方便了交通,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改善了耕作条件和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副产品的运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效益方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高了项目区原有土地的质量和产值,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在农业综合效益方面,土地整理项目不仅通过项目发挥作用为农民带来收益,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当地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原来灌溉农田时,农民用水泵浇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变成了用机电井低压管道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节省了灌溉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投入。**项目区总面积1662亩,总投资195.28万元,新增耕地895亩,用于种植小麦、生姜、地瓜、花生等,年增收入107.45万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标准[详]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情况,依据本标准制定具体实施规程,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郑凌志、刘仁芙、佟绍伟、余曙、朱德举、江峰、王磊、高永、陈原。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目录 1 范围 2 验收条件 3 验收组织 4 验收依据与内容 5 验收程序和方法 6 技术档案 附录 A 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内容 附录 B 主要成果内容、格式 附录 C 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管理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和建立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条件 2.1 项目实施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土地 开发整理任务,经自验合格后方可申请验收。 2.2 项目实施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文字部分、附表、附图和附件。 2.2.1 文字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措施和文档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措施、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2.2.2 附表,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效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见附录B。 2.2.3 附图,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土地权属界限图或地籍图。 2.2.4 附件,包括: a)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及批准文件; b) 项目合同;

土地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

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等)。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说明防洪、水土保持和防护林等农田保护设施现状。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 研报告正式版

开展土地整理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农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xx大和xx 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全州各地掀起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潮的同时,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强保障、狠抓落实,大力开

展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保障,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滇中高原东南部, 位于长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分水岭地段,辖4乡10镇163个村委会(社区),人口44万,土地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据XX年土地更新调查资料显示,耕地面积64.4万亩,其中,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万亩。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给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这种矛盾越来越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及效益分析问题 摘要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和农业改革。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农户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 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景观的影响; 而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 关键词: 土地整理;模式;效益; 分析

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 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作为一门学科, 土地整理目前尚不存在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关理论与方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尽管国内外的土地整理在目标、内容、技术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 但实践证明, 土地整理不仅可以使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 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景观, 同时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和生产劳动提供优良环境。所以, 我们将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定义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四者的综合。由于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重点为农村地区的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 其余如建设用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等开展并不广泛, 故本文所指土地整理效益仅指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效益。 1.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现行模式 现行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实施→验收→移交→归档”这几个过程。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织机构、项目五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公告制)、项目施工、项目设计变更、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项目审计、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移交、项目档案管理等。 (一)前期工作 主要是项目申报、项目区测绘、设计、论证、立项等工作,项目的前期工作直接影响项目是否能够实施,因此在前期时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管理中各环节的有关工作,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镇申请→整理中心现场踏勘、论证→符合条件的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备选库→拟选上报项目→在征求乡镇、村委、群众意见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方案→测绘、设计→方案公布→方案公布后无疑义→上报审查→论证、立项。 (二)实施管理工作 项目实施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一个原则,落实四个控制,抓好

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5875486.html, 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建议 作者:赵焱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根据效益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当前,湖南正处于“十二.五”建设的节点,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利用现状简述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到2005年末全省农用地1793.1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64%;建设用地133.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2%;未利用土地191.5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4%。 土地利用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到2005年末,全省已开发利用土地1927.04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0.96%;二是地域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分布在湘北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盆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山地和丘陵区;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湘东、湘北和湘中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未利用地集中分布在湘西和湘南地区。三是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山地占51.2%,丘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呈“七山一水 两分田”格局。四是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分散。到2005年湖南省城镇化率37%,每万平方千米的城市数量仅为1.4个。 土地利用面临诸多难题。一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维护粮食安全压力大,特别是耕地保护难度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之退耕还林、还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耕地减少13.70万公顷,年均减少1.52万公顷,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二是统筹土地利用任务艰巨。由于各行各业对土地需求的刚性,客观上带来了非农建设与农业争地,农业内部林业、生态建设与种植业争地,城镇内部生产和生活争地等争地现象,形成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三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任重道远。全省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利用方式粗放,存在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现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52%。集镇低效用地广泛分布,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键入文字]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国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科目:土地行政管理学 学号:14546024 姓名:冯丽丽 日期:2016年11月7日

目录 1.土地整理的概念 (3) 2.国外土地整理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4) 3.国内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5) 4.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 (6) 4.1土地整理 (6) 4.2土地复垦 (6) 4.3土地开发 (6) 5.我国土地整理模式 (7) 5.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7) 5.1.1居住向城镇集中 (7) 5.1.2工业向园区集中 (7) 5.1.3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8) 5.2山区综合开发整治模式 (8) 5.3农地整治模式 (8) 6.土地整理的意义 (9) 6.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9) 6.2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9)

摘要: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因其自然和社会属性成为经济增长和社进步的支撑和支持条件。土地整理是实现拼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地之间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土地整理的产业化管理,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本文分析国内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探讨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并阐述了从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整理的意义,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 关键字: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耕地用地矛盾 前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对土地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在我国,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5l亿亩,到2008年末则下降为18.26亿亩,10年问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随着土地环境与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发表时间:2016-09-28T09:17:41.7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2期作者:张映梅 [导读]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科学的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身份证号码:44062219730912xxxx 528500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科学的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原则 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现状分析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进行调节,进而达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偏向于提升经济效益,更多关注项目财务收益和经济评价,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土地整理效益的整体性失衡。有些地方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提供了详细的经济评价方案,但是却只考虑耕地面积的扩大,数据分析不全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本着土地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土地整理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统一。 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由于土地整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如果直接进行效益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这时需要借助合适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效益的大小,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代表性原则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目标评价,是以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达到最优为目标。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挑选能体现主要问题、易于量化,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性的指标,能够反映综合效益的相关因子。在评价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涵盖评价目的的基本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土地整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状况,覆盖性高。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应当涵盖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对于相关因子要全面衡量考虑。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进行效益评价时,采用的方法应科学合理,应从众多的指标中依其重要程度,在尽量简单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所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评价等级的确定等方面。一切都以客观事实为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过程、结果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取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在设置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适用性,尽可能避免评价指标相互重叠。如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部分指标可能比较难用定量手段来进行衡量,但为了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指标时应将这部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从而反映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2.4普遍性和差异性原则。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对象差异很大,在进行效益评价时,特别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决定着土地整理的方向和特征的不同。在设置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普遍适用的,也要选择反映地域特色的。在具体针对某一地区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区域性指标。 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图 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土地整理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后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等;社会效益指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整理,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破坏。根据以上所述的指标选取原则,建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0个指标。第一层是目标层,即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反映了土地整理效益的总体水平;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出发评价出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大纲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讨论稿)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肖锋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肖锋 发表时间:2018-04-08T17:01:54.5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作者:肖锋 [导读] 摘要:土地整治是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基于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认识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措施,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大竹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635100 摘要:土地整治是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措施,基于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我们应当认识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措施,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土地整治;必要性;重要意义 一、前言 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来看,土地整治是一项基础管理手段,土地整治不但能够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土地整治还能够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验。再次,土地整治还能够对国土资源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国土资源管理在管理实效性和管理效果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土地整治过程当中认真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土地整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同时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二、土地整治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1、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整治是基础管理手段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基础的管理手段,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土地整治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能够对土地违规使用和土地未按规划使用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能够获得有效的手段支持和管理方法支持。所以,土地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手段,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做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2、土地整治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 随着我国土地集约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果成为了重要目标。为了有效的规范土地使用行为,使土地能够按照规划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有效的开展土地整治,能够对土地不规范利用的现象进行有效的整顿和治理,并且改变错误的土地使用行为,使土地利用能够符合规划规定和土地用途,减少土地的浪费。所以,土地整治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土地整治是解决国土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土资源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土地未按照规划正确使用之外,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侵占的现象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反映出国土资源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同时还反映出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没有有效的治理手段。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保证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得到全面推进,切实解决国土资源管理问题。 三、土地整治是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落实的重要措施 1、土地整治关系到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是否能够落实 基于国土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各项政策的落实尤为重要,而有些地方和个人忽视了国土政策的相关规定,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当中存在未按规划使用土地的现象,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土地整治手段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保证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2、土地整治是纠正土地用途和实现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对于土地用途不规范和土地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土地整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既能够实现对土地用途的纠正,同时也能够保证土地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基于土地整治工作的特点,以及土地整治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土地整治是纠正土地用途和实现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土地不规范使用问题和需要综合治理的土地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最终达到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目的。 3、土地整治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得到了有效的监督,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避免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在落实和执行过程当中出现偏差。因此,土地整治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执行,使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能够成为治理土地问题和优化土地使用的科学政策。 四、土地整治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实效性有直接影响 1、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标志这国土资源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国土资源管理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国土资源各项管理政策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也为国土资源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局面,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机构和群众的认可,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实质性的开展,同时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2、土地整治工作效果,是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尺 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来看,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以及土地整治工作效果是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不但能够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同时还能够保证土地整治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获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形成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本次土地整治工作效果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土资源管理有效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