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现代文学分析题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分析题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分析题

分析题:

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答: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哩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最后关头,他还在寻思要不要唱两句戏文,满足看客的期待。这些农民一方面是沉痛不堪地生存着;另一方面是没有觉察自己真正的处境和痛苦何在,更找不到摆脱现状的出路。

农民与革命的关系,成为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革命,是改变现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争取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没有能够唤起千百万农民,未能革除建基于广大农村的封建体制。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在许多年间,论者评价阿Q,都采用以此论述农民身上蕴藏着革命的积极性的观点,今天看来,阿Q 与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和简单。鲁迅描写的阿Q对革命的想象,是任意掠夺他人的财富,任意占有乡村的女性,阿Q是流氓无产者而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赤贫的状况让他无法安分守己,道德约束对他也是毫无效力的;走出未庄的经历给他增长了见识和蛮干的勇气,他天然地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阿Q,不准革命要不得,如何引导其走向革命,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果然,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20世纪80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9、《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答: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着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灭,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这些都表明周朴园的复杂性,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也是封建传统的受害者。然而,当他发现侍萍仍然活在人世时,以为她是来

复仇的,为了保住已有的名誉、地位、体面,立即凶相毕露,转而企图蒙骗侍萍,又想用金钱来堵住侍萍的口,十分鲜明地表现了他的伪善和自私。对繁漪的态度,集中表现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强调家庭权威专制的一面,逼繁漪喝药一场戏,突出表现的就是周朴园要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秩序。可见,周朴园尽管接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但血液中积淀的仍是封建伦理原则。这种性格构成,既表明他性格中作为资本家的冷酷、反动和封建家长的专制、伪善、自私的一面,也表明他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文化的封建家庭大少爷受到封建思想束缚,并一步步地付出泯灭个人情感的沉重代价,逐步皈依封建秩序规范的悲剧性一面。因此,周朴囤也处在鲁迅《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循环链中。

6、《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他”热爱自然.热爱诗歌,经常手捧一部诗集在原野上徜徉;“他”向往爱情,公开宣称知识和名誉都不要,只要真心的异性的爱。但是,心灵的稚拙(看到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日本同学就上前调笑,“他”却怯懦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身体的病弱(“他”自认有忧郁症。又因为手淫过度而自感倍加衰弱),内心的孤独(“他”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的关系),兄弟的反目(“他”与在北京的兄长的决裂),青春期的性苦闷,以及弱国子民在日本帝国遭受的冷眼歧视,使得“他”情绪低落,日渐颓唐。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大胆,描写了“他”在欲望冲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自慰,偷窥房东家的女儿沐浴,直到步入日本的妓院寻欢;但是,每一次的“犯罪”,都激起“他”更为沉重的忏悔,让“他”的忧郁症更为加重,自以为身体每况愈下,忧心忡忡。直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蹈海自杀。这样的作品,让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如《沉沦》、《南迁》、《茫茫夜》、《过去》、《茑萝行》、《迟桂花》等。郁达夫曾经这样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灭了。”在现实、心灵与文本之间,郁达夫找到了心灵剖白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他此后一系列自叙传式小说的写作路径。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

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苏雪林对其仍然充满不屑,她称郁达夫小说是蒙着新文艺外衣的肉麻猥亵的小说”,贬斥其为“色情狂”、“颓废”。创造社同人郑伯奇也把郁达夫的部分小说称为“狭邪小说”。郭沫若则说,郁达夫的笔“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以上三人都是时隔十年或更久之后的追述。五四时期新文学的重要人物周作人,在当时就严词反驳了道学家们所谓《沉沦》“不道德”的谬论,《沉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但是“在已经受过人生的密戒、有他的光与影的性的生活的人,自能从这些书里得到稀有的力。”

小说中的“他”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

追求。

13、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也是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虹》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三人行》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如果说《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林家铺子》描述了“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代表,是茅盾第一篇真正以“乡土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茅盾“农村三部曲”中最好的一篇。而《子夜》的成功,不但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而且更显示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瞿秋白为此欢呼:“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你怎样评价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茅盾30年代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矛盾展示"到"社会剖析"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发展过程的风向标。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于1927年9月、10月间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号、第10号上,翌年又在同一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动摇》和《追求》,这三部中篇小说组成为《蚀》三部曲。这时期正如茅盾自己所说:“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蚀》三部曲就是在这种悲观、迷茫的心境之下写成的,它描写了大革命兴起和失败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作者有展现大革命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企图,就三部曲的情节来看,顺序地展开了大革命从发动、发展到失败的主要过程。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常常作为推动情节和人物性格转变的必要功能被写进作品。小说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众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其中有痛苦、困惑、失望以及对革命的反思、对暴力革命的怀疑。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或"社会剖析派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子夜》正面展开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甚至一气兼并了八个工厂,成为同业的领袖。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三条战线,条条不顺利,“到处全是地雷”。最后终因在公债市场和赵伯韬的角逐中失败而破产。

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在开始小说创作前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丰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修养,对于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创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与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美与丰富、劲健与爽利而言,都与一般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有人比肩的。

1932年至1933年,茅盾还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进入40年代,他先后发表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1941)、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和《锻炼》(1948),综观

茅盾的创作可以看出,他着眼于中国的社会现实,通过艺术的手段来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艺术性、思想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茅盾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在新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

15、《边城》是沈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在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老傩送的短暂接触中,任由自己萌生出爱意,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得知团总想要与有碾坊作陪家的人家打亲家之后,也丝毫没有讲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在作者眼中,翠翠对爱情的要求越是大胆,就越纯真而美丽。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可以说,翠翠是是沈从文的“理想念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翠翠的认识和评价。

答:翠翠这一动人的形象是沈从文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女神,是作家精心塑造的。她聪明、美丽、乖巧、淳朴、勤劳、善良、淡泊。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美壮实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不染一尘的赤心,溪水、小船载满了少女的悠悠岁月。作者说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可以说这是个优美、健康、自然的淳朴形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凝聚了他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了他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翠翠是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有对祖父的深沉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有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多情,所有这些都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于一体。

作者称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和爷爷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

后来,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赛中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可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碧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之间,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他们之间有的只是在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的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的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式的传统的美德。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作者正是通过抒写这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反

映了这片土地的人性之美的,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纯人性的生活方式。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点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此刻占据她心灵的一件事,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期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这种美,犹如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二十世纪二十年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18、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雨巷》,这首诗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受到了叶圣陶等人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这首诗而被人盛赞为“雨巷诗人”。这首诗和新月诗人朱湘的《采莲曲》相比,该诗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经营上丝毫不逊色,而且由于情绪的自然流动,而更具别样的神韵。但戴望舒很快就对这首诗所流露出的倾向进行了反叛,创作出了《我底记忆》这样的诗作。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欢《雨巷〉还是《我底记忆》,为什么?

答: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雨巷》,这首诗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受到了叶圣陶等人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这首诗而被人盛赞为“雨巷诗人”。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雨巷》的第一节,在这节诗里,出现了一个彷徨而忧郁的抒情主人公“我”、期待中的愁绪满肠的“姑娘”、该诗的核心意象“雨巷”。在随后的诗行里,这个期待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满怀着“冷漠”、“凄清”与“惆怅”,像梦一般地从“我”身边飘过,空剩下“我”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仍旧独自彷徨。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从爱情诗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认为这是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对自己的心境以及社会氛围的曲折反映。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更多地认为“雨巷”象征了当时让人忧郁、沉闷、彷徨无措的黑暗现实,“丁香姑娘”象征了当时有为青年热烈追求的美好理想,而“我”与“丁香姑娘”邂逅却无缘深识象征了大革命前后知识青年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以及最终的擦肩而过。对这首诗,我们除了应关注主题的多义性之外,还应该关注的是这首诗所具备的工整匀称的音节、回环反复的句式以及各样色彩所涂抹建构起来的意境。和新月诗人朱湘的《采莲曲》相比,该诗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经营上丝毫不逊色,而且由于其情绪的自然流动,更具别样的神韵。

事实上,戴望舒很快就对这首诗所流露出的格律化倾向进行了反叛。在理论上,他在随后发表的《诗论零札》中,针对新月诗派的格律化主张,提出了17条诗论,将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中心定为“情绪”,而不是“格律”。在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他说:“音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在绘画美方面,他说:“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在创作上,戴望舒则孜孜实践,创作出了《我底记忆》这样的诗作。《我底记忆》以亲切自然的口吻,抒写的是诗人幽怨哀伤却真实的心境,意象日常生活化了,诗句的排列自由化了。此后,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中体现了较明显的法国后期象征主义特征,擅长运用通感、隐喻等方式,追求“全官感”或“超官感’’的表达效果。这是戴望舒诗歌走向成熟的体现。

43、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使都市生活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们围绕着读者与市场展开新一轮争夺战的焦点。而对都市生活的表现,在当时也成了各大流派文学创作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但也各有特点: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暴露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而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答:茅盾从1921年起,就同时活跃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并在文学编辑和评论两方面显示出大家风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由《幻灭》、《动摇》和《追求》组成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个性,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但也是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虹》(1929)试图改变《蚀》的暗淡基调,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但未能完成,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并由此成为茅盾史诤l 生小说的一个标记。《三人行》(1931)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如果《蚀》、《虹》和《三人行》等

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横贯时代风云激荡下的都市、集镇和乡村,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都市题材是他以“乡下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点是道德批判;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都市人之后对乡村的缅怀,重点是理想化的歌颂,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冷与暖”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沈从文小说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出他对都市和湘两的不同态度。他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所患的“阉寺病”,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他的《边城》等湘西题材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风、民俗,洋溢着一种蛮野之气和赞美之情。沈从文是把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城乡的对照”,唤起了作者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新感觉主义最初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其主要作家有围绕在《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他们都受到法国作家保尔·穆杭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对立,否认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强调通过主观的感受和印象去表现“事物的本质”,强调个人的感觉和瞬间的真实,追求感性的奇特的表达方式,认为没有新的形式就没有新的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新的文学理论。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他的《礼仪和卫生》依据弗洛依德的学说描写了一伙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荡纵欲的生活。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领域更为广泛,也更进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质。其他代表作还有施蛰存的《鸥》和《薄暮的舞女》。

20或44、40年代的艾青,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所能达致的丰富性。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着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艾青一开始踏上诗坛,就表现出对现实的热情感应。他写的第一首有名的诗歌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书写了他对大堰河这个普通的中国贫困农民的深情——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一位朴质憨厚的农妇那里找到母爱,她却与自己的生活道路有着这么巨大的差异,这爱与痛、恋与怜、悲与悔的复杂冲荡嵌合,汇成了一股滔滔不绝的诗情之流。当同一时代众多的中国诗歌在“走向社会”的道路上失去了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艾青的这首诗却以诗歌最重要的特质——自我之情唤起了人们阅读的快感,温暖了无数日

渐干涸的诗心。

抗战开始后,艾青怀着“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的雄心壮志,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32年4月,他留法归来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诗人由杭州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衡山、重庆、延安、、张家口、北京,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段时期,他的创作视野近到旧中国乡村的衰敝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远到现代西方的都市风情和畸形人生,显得异常广大;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现代中国饱经苦难的广土众民、民族抗战的悲壮历程、人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祖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都在其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和动人的表现;他的诗艺丰瞻华美,既有感时忧国之作,也不乏精微深湛的哲理感怀、恬静优美的田园写意、情味隽永的象征寄托之作。

诗人艾青左手取来了对现实、社会的密切关注,右手拿来了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技巧,而又能将之糅合成为一个具备崇高审美风格的结晶体,走上了独特的成功之路。他的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最终“交绘成了一个连续而宏大的诗歌长卷,成功地塑造出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

艾青的诗歌创作执著于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是艾青眼中诗神所驾着的纯金的三轮马车。在这里,真、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础,美是真、善得以表现的途径和手段,是这种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者。与诗人独特的诗学理想相呼应,在诗歌创作中,艾青不仅抒写苦难、悲剧,也抒写对自由、光明的渴求,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两大母题。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补衣妇》、《乞丐》、《人皮》、《江上浮尸》等诗作,怀着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关切,将备受统治者压迫蹂躏、惨不忍睹的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对触目惊心的苦难与死亡人木三分的描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民族苦难的自觉承担,艾青对苦难现实进行了血泪控诉。艾青的诗行就是对苦难的呼喊,是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忧虑与感伤,而就在这种情绪的抒发中,诗人的忧郁风格得以形成。

在那个动荡万分的时代中,艾青就是这样,保持着特有的清醒与敏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用诗歌致力于呼唤和讴歌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奏响了民族解放的洪钟大吕。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迷失自己,他始终强调诗人需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一方面,艾青的诗“很少言自己”;另一方面,“大我”的声音始终没有淹没他的“小我”,他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在抒写“大我”的痛苦与欢乐、“小我”的独立意识与觉醒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而结果证明,他的努力是成功的,他把诗写成了诗,而不是小说、散文或者报告文学,用诗歌说出了他由衷的话,而每个字都是他“脉搏的一次跳动”。与此相关,在艾青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中,他始终强调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等与诗歌形象思维有关的重要质素的地位,并在《诗论》中分别就形式、技术、语言以及创造等关乎诗歌质量的重要方面作出了独特的阐释。

1940年代的艾青,继续着他的诗歌理想和诗学坚持,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丰富性。而诗人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简答题、论述题)

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月4日——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2月15日,梁启超在《改造》3卷6号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4月6日——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 阿Q和革命 流氓无产阶级在所有的大城市里都是由与工业无产阶级截然不同的一群人构成的。这是盗贼和各式各样犯罪滋生的土壤,是专靠社会餐桌上的残羹剩饭生活的分子、无固定职业的人、游民……能够作出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和狂热的自我牺牲,也能干出最卑鄙的强盗行径和最龌龊的卖身勾当。 流氓无产阶级所遭受的“苦难”与工业及农业无产阶级(以下合称“产业无产阶级”)所遭受的苦难是“截然相反”的。产业无产阶级是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剥削阶级剥削与压迫。剥削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是根本没有什么“人道”概念的,他们象对待牲口一样对待无产阶级,榨干他们的血汗、镇压他们的反抗。因此,以革命的暴力对待反革命的暴力,是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选择。虽然遭到这般苦难,产业无产阶级始终保持着正义的优势和自己队伍的纯洁性——无产阶级本身就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解放自己,而是要解放全人类。而流氓无产阶级,则是一批自甘堕落、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腐化分子,他们梦想一夜暴富,梦想不劳而获,天然就是上层的剥削阶级分子的别动队与后备军,与产业无产阶级除了一无所有这一点相似之外,毫无共同语言。流氓无产阶级在任何社会下都是社会渣滓、害群之马,他们毫无建设文明的本领,只有破坏文明的能量。流氓无产者总是能与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反动统治者、政治流氓找到共同语言。流氓无产阶级参加“革命”,也根本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人类的解放,而是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 阿Q是流氓无产阶级中对社会危害度稍轻一些的无业游民,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对阿Q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流氓无产阶级的其他分子,比如恶棍、无赖、流氓、惯匪、敲诈勒索者、骗子手,他们是一批彻底没有人性、道义和基本的做人准则可言的社会渣滓,他们的理想完全是以一种剥削社会代替另一种剥削社会,除了让这些流氓无产者成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新的剥削者之外,劳动人民除了付出血的代价,还会得到什么?明代末年,流氓无产者张献忠所进行的“起义”,走到哪里就屠杀到哪里,造成四川人民“百不存二”;等到进了成都,头一件事情就是四处掳掠,充实后宫;后来在成都站不住,就干脆屠杀了全部成都居民,一把火烧掉了锦绣蓉城。 由于流氓无产者的地位和本性所决定,阿Q身上的革命因素是始终存在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阿Q的革命带有流氓无产者革命的性质,带有农民革命的特色,具有自发性、破坏性和私有性。革命的行动就是破坏、掠夺、杀掳,革命的目的就是占有、改换门庭,最后被革命者取而代之。阿Q的革命是失败的革命。革命党不但不准他革命,而且,还被作为抢劫犯被革了命。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鲁迅对阿Q的悲剧性处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性教训。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上的地位和作用。 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茅盾来到上海。在当时的政治困境中,他产生了颓丧的心情,所以,他在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政治上的苦闷情绪反映在作品里,这就是《蚀》三部曲。1929年4月至6月,茅盾在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历年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2000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20分)阅读巴金的散文《废园外》,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答:(1)主题:通过对“我”走过一个废园,想起几天前敌机夫炸昆明,炸死园内一个深闺少女的叙写,表达巴金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抗议。(4分)(2)艺术特色:①根据抒情的需要,以简洁的语言描写、记述。(3分)②以“花”和“毁了的楼房”这两个对立的形象为抒情线索,通过“我”晚饭后出去散步串连全文。(3分)③“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楼房”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两个形象放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3分)④情感深厚真挚,富于感染力。(2分) 2004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20分) 40.阅读凌叔华的短篇小说《绣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 要求: 1.围绕作品的主要线索“绣枕”,着重评析作品的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和结构特点。 2.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绣枕》是凌淑华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文如其人,作品淡雅幽丽,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的深闺小姐,她长时间地在家中默默地精心刺绣一对靠枕,完工后将其送给白总长,以便这位上层人物请客时为人赏识,纷纷来说亲。但绣枕送去的当晚,却被醉酒的客人吐脏踩坏,最终丢给家中的佣人。小说以此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苦闷心境,描绘了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孤寂和忧郁的灵魂。 幽闭的闺阁是大小姐生活的全部空间,在那死寂闺房中,她恪守着传统的闺阁之道,企盼通过绣枕攀上一门好亲事,过上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她内心对幸福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是何等强烈,这一切全部融注在绣枕的动作上。“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为了“绣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了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都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她以为用全部心力做出精美无比的靠垫,送于白总长,人家会由此注意到做靠垫的人,以此与其二少爷成就美好的姻缘;就算这不能实现,“大家看了(靠垫),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但大小姐内心这一热切渴望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精美的绣枕遭人唾弃变得肮脏、残缺不全的遭遇象征着大小姐备受冷落遭人蹂躏的悲惨命运。大小姐是孤独的,被抛弃的,处境悲凉,引发了读者对人物的同情与怜惜。小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叙事模式独特 从叙事角度看,作者采用纯客观叙事,始终与小说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动生色地叙述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态度。 从叙事结构上看,作者突破传统的情节结构,将大小姐富于戏剧性的经历通过两个场景“绣枕”和“看枕”呈现,极力淡化了情节。小说没有直接描写“大小姐”的情感和命运,而重在通过人物的外在言行来刻画两个场景中人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从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遭遇的不幸,使读者产生悲悯之情。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中国现代文学试卷 2018年7月 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每空2分.共30分) 1.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即1917年至1927年,习惯上又称“____时期”。 2. 1926年4月,主编《晨报副刊》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在副刊上开辟了“------一”专栏,新月诗派(格律诗派)正式形成。 3.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 4.被称作京派小说“鼻祖”的一----- ,原本就是在鲁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乡土文学”作家,虽未能得到鲁迅的赏识,却得到了周作人的偏爱。 5.----------参加“剧联”后,受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创作了《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M>、《青龙潭》)。 6.一------- 的《包身工》刻画了包身工“芦柴棒”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标志着报告文学的成熟。 7.田间曾以精悍有力、通俗易懂、鼓动性强的长诗《给战斗者》,被一称为“时 代的鼓手”,是抗战初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 8. 1918年5月,鲁迅在发表了白话小说《____ 》和白话新诗《梦》、<爱之神》后,一发而不可收,几乎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杂文的创作。 9. 19 21年出版的小说集《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郁达夫在日本完成的<银灰色的死》、岱沉沦》和《南迁》三篇小说。 10.《》写的是1917年冬,因为祖母病逝,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又和父亲乘车北上,到了南京浦口车站,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和他中途分手。 11. 1930年,丁玲以王剑虹与的恋爱故事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透露出了创作转变的迹象。 12. 1946年初,曹禺和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历时一年。 13. 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军人家庭,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 身上流着湘西边地军人和少数民族的血液,这对他后来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最基本的影响。 14.《七月》的名字是____起的,用以纪念全民抗战爆发的历史时刻。 15. 1946年周扬曾说,《》、《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是“三 幅农村中发生的伟大变革的庄严美妙的图画”。 二、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共5分) 1.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另一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同样有名,它的作者是( )。 A.丰子恺 B.叶圣陶 C.何其芳 D.俞平伯 2. 19 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的青年诗人是( )。 A.闻一多 B.徐志摩 C.戴望舒 D.臧克家 3.最早举起中国新感觉派旗帜的是( )。 A.穆时英 B.钱杏郄 C.刘呐鸥 D.施蛰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三自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选择一项:a. 梁遇春b. 郁达夫c. 丰子恺d. 何其芳正确答案是:何其芳 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选择一项:a. 《漂泊杂记》b. 《屐痕处处》c. 《湖上散记》d. 《西湖漫拾》正确答案是:《屐痕处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选择一项:a. 《坟》b. 《呐喊》c. 《朝花夕拾》d. 《野草》正确答案是:《野草》 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选择一项:a. 林语堂b. 穆旦c. 冯至d. 梁实秋正确答案是:梁实秋 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其作者是()。选择一项:a. 李大钊b. 周作人c. 冰心d. 鲁迅正确答案是:李大钊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杂文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选择一项:a. 《二心集》b. 《三闲集》c. 《而已集》d. 《热风》正确答案是:《热风》 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选择一项:a. 鲁迅b. 李大钊c. 周作人d. 胡适正确答案是:周作人 何其芳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是散文集()。选择一项:a. 《画梦录》b. 《乌篷船》c. 《春醪集》d. 《宇宙风》正确答案是:《画梦录》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分析题

分析题: 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答: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哩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最后关头,他还在寻思要不要唱两句戏文,满足看客的期待。这些农民一方面是沉痛不堪地生存着;另一方面是没有觉察自己真正的处境和痛苦何在,更找不到摆脱现状的出路。 农民与革命的关系,成为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革命,是改变现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争取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没有能够唤起千百万农民,未能革除建基于广大农村的封建体制。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在许多年间,论者评价阿Q,都采用以此论述农民身上蕴藏着革命的积极性的观点,今天看来,阿Q 与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和简单。鲁迅描写的阿Q对革命的想象,是任意掠夺他人的财富,任意占有乡村的女性,阿Q是流氓无产者而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赤贫的状况让他无法安分守己,道德约束对他也是毫无效力的;走出未庄的经历给他增长了见识和蛮干的勇气,他天然地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阿Q,不准革命要不得,如何引导其走向革命,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果然,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20世纪80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9、《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答: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着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灭,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这些都表明周朴园的复杂性,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也是封建传统的受害者。然而,当他发现侍萍仍然活在人世时,以为她是来

国开201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答案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 选择一项: a.《上海屋檐下》 b.《屈原》 c.《名优之死》 d.《雷雨》 .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 题目 2 未回答 满分 2.00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选择一项:

a.《尝试集》 b.《雪朝》 c.《女神》 d.《冬夜集》 .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 题目 3 未回答 满分 2.00 标记题目 题干 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 外,中,落华生是指()。 选择一项: a.许地山 b.许杰 c.庐隐

d.王统照 .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 题目 4 未回答 满分 2.00 标记题目 题干 发表于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选择一项: 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 .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 题目 5 未回答 满分 2.00 标记题目 题干 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 选择一项: a.周作人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 题目 6 未回答

满分 2.00 标记题目 题干 1921 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选择一项: 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 .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 . 题目 7 未回答 满分 2.00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准备2

A类问题 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具有封建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 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一,吴荪甫具有刚强和软弱这两个方面的性格,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有英雄性的一面: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果敢、自信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有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也有非英雄的自私,怯弱甚至残酷。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它既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以一面。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勇敢的叛逆者,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 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热爱国家,追求科学与民主,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具有很强的民主精神,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他的思想性格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他并不是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思想仍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③《日出》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日出》是曹禺先生以30年 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没有主角,而是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题: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揭露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吞噬与残杀。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剧本描写了许多弱小者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把“鬼”似的人们生活的天堂与“可怜的动物”生活的地狱加以强烈对照,揭露出这个现代社会的畸形,不公正。作品“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且使戏剧冲突尽可能地趋于自然贴近生活本身,暴露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罪恶,并表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某种理解和向往,在《日出》中,要证明一个根本观念:在金钱欲望无孔不入的腐蚀之下,社会几人的精神本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任何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金钱疯狂操纵着,“人道”与“天道”完全背离。 ④《北京人》1941年出版的三幕剧,显示了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打到新的高度,《北》以曾家的经济衰 落为串联全局矛盾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人物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本运用了独具蕴涵的象征意象和手法,以“北京人”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全剧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又具有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平淡的人生的铺述”是该剧的主要特征,它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是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 ⑤《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 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致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 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功力,是新文学的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电大 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三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C)。 A.王统照B.庐隐C.许地山D.许杰 2.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 3.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B.林语堂C.冯至D.梁实秋 4.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D)。 A.戴望舒B.刘呐鸥C.施蛰存D.穆时英 5.以第一人称记述女主人公苏怀青从迈上花轿到走出“围城”的婚姻生活的小说是(D)。A.《倾城之恋》B.《歧途佳人》C.《呼兰河传》D.《结婚十年》 6.中国诗歌会的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和(A)等。 A.杨骚B.郭沫若C.殷夫D.蒋光慈 7.有位诗人十来没写诗了,“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于是,诗人的灵感蜂拥而至,一共写出了27首十四行诗。这位诗人是(A)。 A.冯至B.卞之琳C.穆旦D.杭约赫 8.《新月诗选》的编选者是(B)。 A.徐志摩B.陈梦家C.饶孟侃D.卞之琳 9.张恨水在40年代写了不少社会讽刺小说,代表作品有《八十一梦》和(B)。 A.《春明外史》 B.《五子登科》C.《金粉世家》D.《啼笑因缘》 10.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 A.田间B.胡风C.艾青D.阿垅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主要有爱姑、七斤一家和(ACD)等。 A.阿Q 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 12.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ABCD)等。 A.应修人B.汪静之C.冯雪峰D.潘漠华 13.阿英的“南明史剧系列”主要有(ABC)等。 A.《碧血花》B.《海国英雄》C.《杨娥传》D.《棠棣之花》 14.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胡也频和(ABD)。 A.柔石B.冯铿C.丁玲D.殷夫 15.几乎每部作品集都得到周作人赞赏的作家主要有(AB)等。 A.废名B.俞平伯C.冯至D.沈从文 16.张爱玲的“上海传奇”系列小说主要有《封锁》和(ABD)等。 A.《金锁记》B.《红玫瑰与白玫瑰》C.《倾城之恋》D.《花凋》 17.通俗小说的“五根支柱”是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有(ABD)。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 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 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 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 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 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 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 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 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 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 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A.吴趼人B.康有为C.刘鹗D.曾朴 12.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ACD )等。 A.《沉沦》B.《孔乙己》C.《南迁》D.《迟桂花》 13.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ABD )等。 A.饶孟侃B.陈梦家C.孙大雨D.方玮德 14.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ABC)等。 A.《新青年》B.《申报·自由谈》C.《语丝》D.《时事新报·学灯》 15.所谓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以鼓吹革命文学为共同目标,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是指太阳社、创造社和(ABC)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每空2分,共3 0分) 1.文学革命的开始,是以1 9 1 7年1月和2月《》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2. 1924 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 3. 戴望舒的《雨巷》在《》上发表,一举成名,并得到“雨巷诗人”的美誉。 4. "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2年1 2月" 事件"期间如同"孤岛"般的英法等国租界里从事的文学活动。 5. 徐志摩与上海巨富之女张幼仪成婚后,1918 年经妻兄介绍,正式拜 为师。 6.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动摇》和《追求》。 7. 老舍称《》是自己“求救于北平"和"返归幽默"的突破性作品。 8. 在鲁迅身边,发生了很大变化,陆续发表了记叙自己在哈尔滨生活的散文,后结集为《商市街》。 9.《倾城之恋》中的是一个穷遗老的女儿,离婚回到家里,大家庭的尔虞我诈,使她在元奈之下,只能设法做一个女结婚员,找一份安稳的婚姻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 10. "九叶诗派"得名于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 11. 钱锺书被大学破格录取后,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立下了" 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又有"人中之龙"之誉。 12. 梁实秋在抗战初期则因" 与无关论" 而招致左翼文学阵营的抨击。 13. 《芦花荡》是《》的姐妹篇,写的是白洋淀里的一位老船工护送两个女孩子投奔革命队伍的故事。 14. 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1925) 经周作人推荐编入" 新潮社丛书" 后,扩大了象征主义的影响。 15. 新感觉派的形成,酝酿于1928 年9 月出版的《无轨列车》,发展于1932 年5 月创刊的《》。 二、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共5分) 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洼为代表的刊物是( )。 A.《诗》 B.《语丝》 C.《新青年》 D.《现代评论》 2. 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 A.《呐喊》 B.《斯巴达之魂》 C.《怀旧》 D.《狂人日记》 3. 丁玲后来获得1951 年度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的小说是(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B.《在医院中时》 C.《我在霞村的时候》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最新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业全部完整答案(精选)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及答案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 2.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这个人物是(D)。 A.阿Q 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 3.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 4.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 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B.胡适C.朱自清D.冰心 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B.《朝花夕拾》C.《野草》D.《坟》 7.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B)。 A.汪静之B.宗白华C.徐志摩D.郭沫若 8.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A)。 A.上海戏剧协社B.民众戏剧社C.上海艺术剧社D.南国社 9.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C)。 A.《酒后》B.《亲爱的丈夫》C.《压迫》D.《北京的空气》 10.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D)。 A.《赛金花》B.《法西斯细菌》C.《秋瑾传》D.《上海屋檐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ABC)。 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老残游记》D.《新中国未来记》 12.《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BCD)等。 A.郁达夫B.俞平伯C.杨振声D.叶绍钧 13.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ABC)等。 A.彭家煌B.许杰C.蹇先艾D.茅盾 14.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年轻女性的心理写起,主要有(ABD)等。 A.《木马》B.《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C.《新生》D.《梅岭之春》 15.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ABC)等。 A.创造社小说家群B.《新潮》小说家群C.乡土文学作家群D.《新青年》作家群 16.小诗是五四初期最为风行的诗体,其代名词主要有(ABD)等。 A.冰心体B.繁星体C.飞鸟体D.春水体 17.冯至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下卷的四首叙事诗是《寺门之外》和(BCD)等。 A.《我是一条小河》B.《帷幔》C.《吹箫人的故事》D.《蚕马》 18.1923年,在北京组织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有胡适、余上沅、林徽音和(ABC)等。 A.梁启超B.徐志摩C.丁西林D.闻一多 19.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ACD)。 A.何其芳B.俞平伯C.卞之琳D.李广田 20.中国现代戏剧的三大奠基人通常是指(ABC)。 A.田汉B.欧阳予倩C.洪深D.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 1921 年 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 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 193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 五四 " 时,一些戏剧家提出 " 爱美的 " 口号,其意思是 ( ) A. 浪漫的戏剧 B. 非职业戏剧 C. 唯美的戏剧 D.职业的戏剧 2 、指出下列属于论语派的刊物 ( ) A. 《文学季刊》 B. 《宇宙风》 C. 《水星》 D. 《文化评论》 3 、《女神》是 " 火山爆发式 " 的诗集,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留有 " 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 的诗集是 ( ) A. 《星空》 B.《瓶》 C. 《前茅》 D. 《恢复》 4 、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A. 《春》 B. 《寒夜》 C. 《灭亡》 D. 《憩园》 5 、在下列作品中,具有鲜明主观抒情性的作品是 ( ) A. 《华威先生》 B. 《骆驼祥子》 C. 《荷花淀》 D. 《潘先生在难中》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新月诗派” 2 、“问题小说” 3 、“七月诗派” 4 、“孤岛”文学 四、简答( 30 分,每题 10 分) 1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2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3 、结合作品,试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品格 五、论述(三选二,每题 15 分) 1 、试论述 20 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2 、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审美特色 3 、分析《围城》讽刺文学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