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以及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一)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二)观察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三)掌握压滴法制作标本的方法。

(四)通过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

二、实验仪器、材料

光学显微镜,目测微计、物测微计,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细菌、示范片,活性污泥混合液等。

三、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一)显微镜的结构(图1)和光学原理

显微镜分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

1.机械装置

(1)镜筒: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接转换器。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单筒有直立式(长度为160 mm)和后倾斜式(倾斜45o)。双筒全是倾斜式的,其中一个筒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两眼视力不同者调节使用。两筒之间可调距离,以适应两眼宽度不同者调节使用。

(2)转换器:转换器装在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或5个孔。不同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为方形(多数)和圆形的平台,中央有一光孔,孔的两侧各装1个夹片,载物台上还有移动器(其上有刻度标尺),可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动器的作用是夹住和移动标本用。

(4)镜臂:镜臂支撑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节器。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可改变倾斜度)两种。

(5)镜座:镜座为马蹄形,支撑整台显微镜,其上有反光镜。

(6)调节器:调节器包括大、小螺旋调节器(调焦距)各一个。可调节物镜和所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调节器有装在镜臂上方或下方的两种,装在镜臂上方的是通过升降镜臂来调焦距,装在镜臂下方的是通过升降载物台来调焦距,新式显微镜多半装在镜臂的下方。

2.光学系统及其光学原理

1

图1 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每台显微镜备有3个不同规格的目镜,例如,5倍(5×)、10倍(10×)和15倍(15×),高级显微镜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20倍(20×)的。

(2)物镜:物镜装在转换器的孔上,物镜有低倍(8×、10×、20×三种)、高倍(40×或45×)及油镜(100×)。物镜的性能由数值孔径(NumericfLl Aperture,N.A.)决定,数值孔径=n.sinα/2,其意为玻片和物镜之间的折射率乘上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夹角的一半的正弦。光线投射到物镜的角度越大,显微镜的效能越大,该角度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的直径和焦距。n是影响数值孔径的因素,空气的折射率n=1,水的折射率n=1.33,香柏油的折射率n=1.52,用油镜时,光线入射α/2为60°,则sin 60=0.87。从图2可知:

图2油镜的作用

以空气为介质时:N.A.=1×0.87=0.87

以水为介质时:N.A.=1.33×0.87=1.16

以香柏油为介质时:N.A.=1.52×0.87=1.32

显微镜的性能还依赖于物镜的分辨率,分辨率即能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

力。分辨率用δ表示,δ=0.61×λ/N.A(λ为波长),分辨率与数值孔径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增大数值孔径,缩短波长可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使目的物的细微结构更清晰可见。事实上可见光的波长(0.38~0.7μm)是不可能缩短的,只有靠增大数值孔径来提高分辨率。

物镜上标有:N.A.1.25、100×、“OI”、160/0.17、0.16等字样,其中N.A.1.25数值孔径,100×为放大倍数,“160/0.17”中160表示镜筒长,0.17表示要求盖玻片的厚度。“OI”表示油镜,(即Oil Immersion),0.16为工作距离。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聚光器:聚光器安装在载物台的下面,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通过聚光器被聚集成光锥照射到标本上,可增强照明度,提高物镜的分辨率。聚光器可上、下调节,它中间装有光圈可调节光亮度,在看高倍镜和油镜时需调节聚光器,合理调节聚光器的高度和光圈的大小,可得到适当的光照和清晰的图像。

(4)反光镜:反光镜装在镜座上,有平、凹两面,光源为自然光时用平面镜,光源为灯光时用凹面镜。它可自由转动方向。反光镜可反射光线到聚光器上。

(5)滤光片:自然光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如只需某一波长的光线,可选用合适的滤光片,以提高分辨率,增加反差和清晰度。滤光片有紫、青、蓝、绿、黄、橙、红等颜色。根据标本颜色,在聚光器下加相应的滤光片。

(二)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1.低倍镜的操作

(1)置显微镜于固定的桌上。窗外不宜有障碍视线之物。

(2)旋动转换器,将低倍镜移到镜筒正下方,和镜简对直。

(3)转动反光镜向着光源处,同时用眼对准目镜(选用适当放大倍数的目镜)仔细观察,使视野亮度均匀。

(4)将标本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观察的目的物置于圆孔的正中央。

(5)将粗调节器向下旋转(或载物台向上旋转),眼睛注视物镜,以防物镜和载玻片相碰。当物镜的尖端距载玻片约0.5 cm处时停止旋转。

(6)左眼向目镜里观察,将粗调节器向上旋转,如果见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调节器调节,至目的物清晰为止。

(7)如果粗调节器旋得太快,使超过焦点,必须从第(5)步重调,不应正视目

镜情况下调粗调节器,以防没把握的旋转使物镜与载玻片相碰撞坏。

3

(8)观察时两眼同时睁开(双眼不感疲劳)。单筒显微镜应习惯用左眼观察,以便于绘图。

2.高倍镜的操作

(1)使用高倍镜前,先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的物后将它移至视野正中处。

(2)旋动转换器换高倍镜,如果高倍镜触及载玻片立即停止旋动,说明原来低倍镜就没有调准焦距,目的物并没有找到,要用低倍镜重调。如果调对了,换高倍镜时基本可以看到目的物。若有点模糊,用细调节器调就清晰可见。

3.油镜的操作

(1)如果用高倍镜目的物未能看清,可用油镜。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检查标本片,将目的物移到视野正中。

(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香柏油(或液体石蜡),将油镜移至正中使油镜头浸没在油中,刚好贴近载玻片。用细调节器微微向上调(切记不用粗调节器)即可。

(3)油镜观察完毕,用擦镜纸将镜头上的油揩净,另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揩拭镜头,再用擦镜纸揩干。

(三)显微镜的保养

1.显微镜的透镜与透镜之间,透镜与玻璃之间是用树脂或亚麻油黏合起来的。树脂受高热会熔化,而且金属和透镜的膨胀系数不同,曝晒会造成透镜的脱落,所以应避免强光直射和热源。

2.显微镜不得随意拆卸,以防尘埃等污染部件内部,对显微镜造成损伤。

3.使用完毕,应先将目镜和物镜拆下与镜架一起放入镜箱内,箱内要有干燥剂以防受潮。此外,显微镜应放于专门的橱柜内,特别是不能与酒精、乙酸、3种强酸、碘等挥发性或腐蚀性药品放在一起,以防对显微镜造成腐蚀及损害。

四、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一)按显微镜的操作要求,根据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放大倍数观察示范片并绘图。

(二)采用压滴法制作微生物样品(细菌纯种或活性污泥样)的标本片。方法如下。

在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霉菌培养液,接着取一片干净的盖玻片,盖于液滴上(放盖玻片时,应使其中央先接触到水滴后放下,以防有气泡产生),即为标本片(图3)。藻类压滴标本片的制作与此相同。活性污泥标本片的制备是取一滴活性泥曝气池混合液,用低倍镜及高倍镜观察。

图3 压滴法

五、菌体形态的描述

注意细菌的几种见形状(杆状、球状、螺旋状)的分类,并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来描述所观察到的结果。

六、实验报告内容

1、观察样的标本片的制作。

2、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描述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态,并图示表示。

思考题

1、使用油镜时为何加香柏油?

2、观察标本时,为何要按低倍→高倍→油镜的次序进行?

3、使用油镜时,你是怎样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标本的?

5

实验二微生物的染色技术

一、实验目的

(一)了解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二)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操作技术。

(三)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机体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由于光源是自然光,使微生物体与其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若增加其反差,微生物的形态就可看得清楚。通常用染料将菌体染上颜色以增加反差,便于观察。

革兰氏染色法(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

用两种或多种染料染细菌,目的是为了鉴别不同性质的细菌,所以又叫鉴别染色法。主要的复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多在医学上采用。此处介绍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一种鉴别染色法,它可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革兰染色结果是由细菌的细胞壁决定的。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且呈网状结构,细胞壁较厚,类脂质含量低;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细胞壁薄,类脂质含量高。前者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因脱水肽聚糖层网孔变小,其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抽取而继续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着初染剂结晶紫的颜色(紫色);后者用酒精脱色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被抽取出来,紫色褪去,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的颜色即呈复剂的颜色(红色)。革兰染色最关键的步骤是酒精脱色。事实上,用结晶紫进行初染时所有的细菌都被染成紫色。碘是一种媒染剂,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以增强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只有经过酒精处理,再经复染,不同的细菌才会显现出不同的染色结果。

三、实验仪器、材料

(一)显微镜、香柏油(或液体石蜡)、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或煤气灯)。

(二)石炭酸复红(品红)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95%乙醇、蕃红染液

(三)菌种: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活性污泥等

7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步骤(图4)

1.取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均以无菌操作)分别做涂片、干燥、固定。方法均与简单染色的相同。

2.初染 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min ,水洗。

3.媒染 加革氏碘液媒染1min ,水洗。

4.酒精脱色 斜置载玻片于一烧杯之上,滴加95%乙醇脱色,至流出的乙醇不现紫色即可,随即水洗。(注:为了节约乙醇,可将乙醇滴在涂片上静置30 s 至45 s ,水洗。)

染色关键:必须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果脱色过度,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若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

5.复染 用蕃红染液复染1 min ,水洗。染色结果见图5。

6.镜检 用吸水纸吸掉水滴,待标本片干后置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的物后用油镜观察,注意细菌细胞的颜色。绘出细菌的形态图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结果。

(a )加结晶紫染1min ;(b )水洗;(c )加碘液媒染1min ;(d )水洗;

(e)酒精脱色;(f)水洗;(g)番红染液复染2min;(h)水洗;

(i)用吸水纸吸干

图4 革兰氏染色过程

G+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G-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图5 革兰氏染色结果

五、实验报告内容

1、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2、写出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绘出菌体形态,并给出革兰染色结果。

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法中若只做1~4的步骤而不用蕃红染液复染,能否区分G+菌和G-菌?为什么?

2、微生物经固定后是死的还是活的?

3、通过革兰氏染色,你认为它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技术

一、实验目的

(一)熟悉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二)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三)掌握高压蒸气灭菌技术。

二、实验仪器、材料

(一)培养皿(直径90 mm)10套,试管(15 mm×150 mm)5支,(18 mm×180mm)5支,移液管(10 mL)1支,(1 mL)2支,锥形瓶(250 mL)2个,烧杯(500 mL)1个,玻棒2支,玻璃珠30粒。

(二)纱布、棉花、牛皮纸(或报纸)。

(三)精密pH试纸6.4~8.4、10%HCl、10%NaOH。

(四)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或市售营养琼脂培养基、蒸馏水。

(五)高压蒸气灭菌锅、烘箱、煤气灯或酒精灯。

三、实验内容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

1.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涤干净。培养皿、试管、锥形瓶等可用洗衣粉加去污粉洗刷并用自来水冲净。移液管先用洗液浸泡,再用水冲洗干净。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自然晾干或放入烘箱中烘干、备用。

2.包装

(1)移液管的吸端用细铁丝将少许棉花塞入构成l~1.5 cm长的棉塞(以防细菌吸入口中,并避免将口中细菌吹人管内)。棉塞要塞得松紧适宜,吸时既能通气,又不致使棉花滑人管内。将塞好棉花的移液管的尖端,放在4~5 cm宽的长纸条的一端,移液管与纸条约成30°夹角,折叠包装纸包住移液管的尖端(图7A),用左手将移液管压紧,在桌面上向前搓转,纸条螺旋式地包在移液管外面,余下纸头折叠打结。按实验需要,可单支包装或多支包装,待灭菌。

(2)用棉塞将试管管口和锥形瓶瓶口部塞住

棉塞的制作:按试管口或锥形瓶口大小估计用棉量,将棉花铺成中心厚,周围逐渐变薄的圆形,对折后卷成卷,一手握粗端,将细端塞入试管或锥形瓶的口内,棉塞不宜过松或过紧,用手提棉塞,以管、瓶不掉下为准。棉塞四周应紧贴管壁和瓶壁,

9

不能有皱折,以防空气微生物沿棉塞皱折侵入。棉塞插入2/3,其余留在管口(或瓶口)外,便于拔塞。试管、锥形瓶塞好棉塞后,用牛皮纸包并用细绳或橡皮筋捆扎好(图8B)放在铁丝或铜丝篓内待灭菌。

(3)培养皿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用牛皮纸或报纸将10套培养皿(皿底朝里,皿盖朝外,5套、5套相对)包好。

(二)制备培养基的一般过程

图7 A. 移液管B.试管、锥形瓶c.培养皿

培养基是微生物的繁殖基地。通常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配制而成。其中含水分、碳化合物、氮化合物、无机盐等,这些营养物可提供微生物碳源、能源、氮源等,组成细胞及调节代谢活动。按培养目的不同,或培养不同种类微生物可配成各种培养基。通常培养细菌是用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放线菌常用淀粉培养基,用豆芽汁培养霉菌,用麦芽汁培养酵母菌。

培养微生物除了满足它们各自营养物要求外,还要给予适宜的pH、渗透压和温度等。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配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的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的成分与液体相同,仅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使呈固态。通常加入15g/L~30g/L的琼脂为固体培养基;加入3g/L~5/L的琼脂为半固体培养基。有的细菌还需用明胶或硅胶。培养基的制备一般过程如下:

1.配制溶液

取一定容量的烧杯盛入定量蒸馏水,按培养基配方逐一称取各种成分,依次加入水中溶解。蛋白胨、肉膏等可加热促进溶解,待全部溶解后,加水补足因加热蒸发的水量。注意:在制备固体培养基加热融化琼脂时要不断搅拌,避免琼脂糊底烧焦。

2.调节pH

用精密pH试纸测培养基的pH,按pH的要求用质量浓度100g/LNaOH或体积百

分数10%HCl调整至所需的pH。

3.过滤

用纱布或滤纸或棉花过滤均可。如果培养基杂质很少或实验要求不高,可不过滤。

4.分装

按图8-9所示,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或锥形瓶中(注意防止培养基玷污管口或瓶口,避免浸湿棉塞引起杂菌污染),装入试管的培养基量视试管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制斜面培养基时,每支试管装的量为试管高度的,1/4~1/3。

图8 培养基的分装图9置放成斜面的试管5.斜面培养基的制作

将已灭菌的装有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取出,趁热斜置在木棒(或橡皮管)上,使试管内的培养基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1/3~1/2之间,待培养基凝固后即成斜面(如图10。

(三)本实验用培养基的制备

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供测定细菌总数用及细菌纯种分离培养用)。

1.培养基配方

牛肉膏1.5g,蛋白胨3.0g,氯化钠1.5g,琼脂6g,蒸馏水300 mL,pH=7.6

灭菌:1.05 kg/cm2,20 min。

2.操作

(1)取一个500 mL的烧杯,装300 mL蒸馏水。

(2)在药物天平上依次称取配方中各成分,放入水中溶解,待琼脂完全融化后停止加热,补足蒸发损失的水量。用10%NaOH调整pH至7.6,本实验省略过滤。将培养基分装5支试管中,其余的全部倒入250mL的锥形瓶中,分别塞上棉塞,包扎好待

11

灭菌。

(四)无菌稀释水的制备

1.取一个250 mL的锥形瓶装90(或99)mL蒸馏水,放30颗玻璃珠(用于打碎活性污泥、菌块或土壤颗粒)于锥形瓶内,塞棉塞、包扎,待灭菌。

2.另取5支18 mm×180 mm的试管,分别装9 mL蒸馏水,塞棉塞、包扎,待灭菌。

(五)灭菌

灭菌是用物理、化学因素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它们的芽孢(或孢子)。消毒和灭菌有些不同,它是用物理、化学因素杀死致病微生物或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及一部分芽孢。

1.灭菌方法

灭菌方法很多,有过滤除菌法;化学药品消毒和灭菌法,利用酚、含汞药物及甲醛等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以达灭菌目的;还有利用物理因素,例如高温、紫外线和超声波等灭菌的。加热灭菌是最主要的,加热灭菌法有两种: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气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比干热灭菌优越,因为湿热的穿透力和热传导都比干热的强,湿热时微生物吸收高温水分,菌体蛋白很易凝固变性,所以湿热灭菌效果好。湿热灭菌的温度一般是在121℃,灭菌15~30 min;而干热灭菌的温度则是160℃,灭菌2h,才能达到湿热灭菌121℃的同样效果。

(1)干热灭菌法:培养皿、移液管及其他玻璃器皿可用干热灭菌。先将已包装好的上述物品放入恒温箱中,将温度调至160℃后维持2 h,把恒温箱的调节旋扭调回零处,待温度降到50℃左右,才可将物品取出。

请注意:灭菌时温度不得超过170℃,以免包装纸烧焦。灭菌好的器皿应保存好,切勿弄破包装纸,否则会染菌。

(2)高压蒸气灭菌法:该法使用高压灭菌锅(图10),微生物实验所需的一切器皿、器具、培养基(不耐高温者除外)等都可用此法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锅是能耐一定压力的密闭金属锅,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灭菌锅上附有压力表、排气阀、安全阀、加水口、排水口等。卧式灭菌锅还附有温度计。有的还有蒸气入口。灭菌锅的加热源有电、煤气和蒸气三种。

2.灭菌的操作过程

(1)加水:立式锅是直接加水至锅内底部隔板以下1/3处。有加水口者由加水口加入至止水线处。

13 (2)装锅:把需灭菌的器物放入锅内(请注意:器物不要装得太满,否则灭菌不彻底),关严锅盖(对角式均匀拧紧螺旋),打开排气阀。

(3)点火:用电源的则启动开关。热源为蒸气的则慢慢打开蒸气进口,避免蒸气过猛冲入锅内。

(4)关闭排气阀:待锅内水沸腾后,蒸气将锅内冷空气驱净,当温度计指针指向100℃时,证明锅内已充满蒸气,则关排气阀。如果没有温度计,则视排气阀排出蒸气相当猛烈且微带蓝色时,可关闭排气阀。

(5)升压、升温:关闭排气阀以后,锅内成为密闭系统,蒸气不断增多,压力计和温度计的指针上升,当压力达到1.05 kg/cm 2(温度为121℃)即灭菌开始,这时调整火力大小使压力维持在1.05 kg/cm 215~30 min 。除含糖培养基用0.56 kg/cm 2压力外,一般都用1.05 kg/cm 2压力。

图10 高压蒸气灭菌锅示意图

(6)中断热源:达到灭菌时间要求后停止加热,任其自然降压,当指针回到0时,打开排气阀(请注意,排气阀不能过早打开,否则培养基因压力突降,温度没下降面使培养基翻腾冲到棉塞处,既损失培养基又玷污了棉塞)。

(7)揭开锅盖,取出器物,排掉锅内剩余水。

(8)待培养基冷却后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 h ,若无菌生长则放入冰箱或阴凉处保存备用。

湿热灭菌除加压的以外,还有在常压下灭菌的,这叫间歇灭菌。此法用于易受高

温破坏的培养基的灭菌。它是在连续的3d内,每天蒸煮一次,100℃煮30~60 min后冷却,置于37℃培养24 h,次日又蒸煮一次,重复前一天的工作,第三天蒸煮后基本无菌了,为确保无菌仍要置于37℃培养24h,确无菌方可使用。

四、实验报告内容

1、写出本试验所用的培养剂的配方。

2、培养基的制备步骤和注意事项,你所做的培养基有无异常现象出现?请分析原因。

3、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思考题

1、培养基根据什么原理配制成?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中不同成分各起什么作用?该培养基适于培养哪类微生物?

2、为什么湿热比干热灭菌优越?

3、培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能否用同一种培养基?请说明理由。

实验四土壤(水)中细菌的接种和培养技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水样的采取方法;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稀释涂平板接种技术;

4、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土壤、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等构筑物中,微生物都是以群体形式混杂在一起的,要了解其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降解机理及优势类群,需要进行纯接种技术和培养技术。纯接种技术工作对污染控制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到的有着特殊降解能力的高效菌种投放到处理系统中,可强化系统处理能力,提高其处理效果。

要想得到某微生物的纯种,通常是根据其对营养、温度、pH值、溶解氧等条件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如培养霉菌用查氏培养基或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用麦芽汁培养基;放线菌用高氏1号培养基;腐生细菌用牛肉琼脂培养基等),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在用划线分离法或稀释分离法分离、纯化,直至得到纯菌体。

三、实验仪器、材料

(一)无菌培养皿(直径90 mm)10套、无菌移液管l mL 2支、10 mL l支。

(二)营养完全培养基1瓶、活性污泥或土壤或湖水1瓶、无菌稀释水90mL l瓶、9 mL的5管。

(三)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箱。

四、实验内容

1.取样

用无菌锥形瓶到现场取一定量的湖水或土壤或活性污泥,迅速带回实验室。

2.稀释水样

将1瓶90 mL和5管9 mL的无菌水排列好,按10-1、10-2、10-3、10-4、10-5及10-6依次编号。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10 mL的无菌移液管吸取10 mL水样

15

图16 样品稀释过程

(或其他样品10 g)置于第一瓶90 mL无菌水(内含玻璃珠)中,将移液管吹洗三次,用手摇10 min将颗粒状样品打散,即为10-1浓度的菌液。用1 mL无

菌移液管吸取1 mL 10-1浓度的菌液于一管9 mL无菌水中,将移液管吹洗三次,摇匀即为10-2浓度菌液。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6。稀释过程如图16。

3.平板的制作

取10套无菌培养皿编号,10-4、10-5、10-6各3个(三个平行样品),另1个为空气对照。取1支1mL无菌移液管从浓度小的10-6菌液开始,以10-6、10-5、10-4为序分别吸取0.5mL菌液于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注意:每次吸取前,用移液管在菌液中吹泡使菌液充分混匀,吹吸时不能产生气泡)。加热融化培养基,当培养基冷至45℃左右时,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拿培养皿,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靠近火焰,将皿盖掀开,倒入养基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

4.培养技术条件

将稀释涂布好的平板倒置,于恒温养箱中,30-35℃培养24~48 h,然后观察结果。(注:若在无菌室内操作,倒平板按图17操作)。

图17 倒平板图18 接种环及其他器具

取“对照”的无菌培养皿,倒平板待凝固后,打开皿盖l0min后盖上皿盖,倒置于30℃培养24~48 h后观察结果。

五、几种接种技术操作

由于实验的目的、所研究的微生物种类、所用的培养基及容器的不同,因此,接种方法也有多种,现简介如下:

(一)接种用具

常用的接种用具有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玻璃刮刀、铲、移液管、滴管等。接种环和接种针等总长约25 cm,环、针、钩的长为4.5 cm,可用铂、电炉丝或镍丝制成。上述材料以铂金丝最为理想,其优点是:在火焰上灼烧红得快,离火焰后冷得快,不易氧化且无毒。但价格昂贵,一般用电炉丝和镍丝。接种环的柄为金属的,其后端套上绝热材料套。柄也可用玻璃捧制作。

(二)接种环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等操作需在经紫外线灯灭菌的无菌操作室、无菌操作箱或生物超净台等环境下进行。教学实验由于人多,无菌室小,无法一次容纳所有实验者。所以,在一般实验室内进行时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也可多组分批进行。

(三)稀释平板涂布法

稀释平板涂布法与稀释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的作用一样,都是把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分散成能在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此法接种量不宜太多,只能在0.5 mL 以下,培养时起初不能倒置,先正摆一段时间等水分蒸发后倒置。此法步骤如下:(1)稀释样品:方法与稀释平板法中的稀释方法和步骤一样。

(2)倒平板:将融化的并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倒入菌培养皿中,冷凝后即成平板。

(3)用无菌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经适当稀释的样品液于平板上,换上无菌玻璃刮刀在平板上旋转涂布均匀。

(4)正摆在所需温度的恒温箱内培养,如果培养时间较长,次日把培养皿倒置继续培养。

(5)待长出菌落观察结果。

六、实验报告内容

1、稀释接种技术的布骤(示图法表示)、注意事项。

2、简述稀释的倍数和培养条件(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

思考题

17

1、测定水(土壤)中细菌总数有何意义?

2、取样瓶为什么必须灭菌?

3、分离活性污泥为什么要稀释?

4、用一根无菌移液管接种几种浓度的水样时,应从哪个浓度开始?为什么?

5、经分离后,平板上的每一个菌落代表一个纯种吗?

6、你掌握了哪几种接种技术?

实验五微生物培养物的特征观察和纯培养物的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四培养的菌落特征,注意掌握菌落特点的表述(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

2、掌握纯培养物分离纯化技术。

3、了解土壤、污水和自来水不同取样处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固体培养物的特征,即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菌落的特征主要由各种微生物特殊的遗传特性决定,同时也与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有关。当固定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相同时,不同种类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是固定的,可作为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而实验四的稀释涂布技术是微生物培养纯化的第一个关键技术;另外,划线分离技术是针对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物的分离而言,同样,划线分离、纯化技术工作对污染控制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故本实验旨在让同学们掌握对微生物固体培养特征——菌落的观察描述;同时掌握划线分离纯化技术。

三、材料、仪器

1、实验四中培养的平板菌落

2、灭菌好平面皿(实验四已备好)

3、10张废报纸、纱布、棉花少许,制作瓶塞

4、4个酒精灯;4个电炉;灭菌好的接种环10支;无菌水

5、培养箱、灭菌移液管等

四、实验内容

(一)微生物培养物的特征观察

1. 首先,拿出培养好(24-48h)的不同稀释梯度的平板,把所观察到的平板中的菌落数记录下来。

2. 观察平面皿中长出菌落的特征,如:大小、形状、光泽、颜色、质地软硬、透明度、湿润、粘稠、与基质结合是否松散,是否易被剥离,质地是否均匀,各部位颜色是否一致等。做好每个菌落的记录(1-2种单菌落)。

3. 挑取1-2种纯种菌落进行划线、分离和纯化。

(二)细菌纯种分离

19

1.稀释平板分离法

从前面制作的平板上挑取不同的菌落,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30℃培养24 h,将每支斜面试管编号并注明日期,存入冰箱,用以观察分离出来的细菌的菌落特征及个体形态。

2.平板划线分离法

(1)取样用无菌三角瓶取一定量的有代表性的土壤、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样品,立即送实验室检测,否则存入冰箱(不得超过12h)。

(2)样品处理取20g(或适量)样品放入内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中,振荡20min,将团粒打碎。

(3)制平板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融化,然后至约45℃左右,以无菌操作将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内,其厚度约为0.3cm。根据经验,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一般倾注15~20mL培养基为宜。倾注前,应先将盛有培养基的容器瓶口或管口于火焰上转一圈。培养基注入后,立即盖好皿盖,平放于桌上,轻轻转动,待凝固后,即成平板。

(4)划线无菌操作,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用接种环(图18)挑取一环活性污泥(或土壤悬液等),左手拿培养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将培养皿稍倾斜,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皿盖掀半开,右手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内,在平板上轻轻划线(切勿划破培养基),划线的方式可取图19中任何一种。划线完毕后,盖好皿盖,倒置,30℃培养24~48 h后观察结果。

图19 平板划线分离方法

五、实验报告

1、首先取上次实验涂平板的菌落来观察,并记录、描述你所观察到菌落的特征,编号依次说明?

2、绘图描述分离的1-2个菌落的特征,必要时加以文字说明?

3、挑取1-2个单个菌落,进行划线分离。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实验项目个数:9 面向专业:生物技术 吟趟材黄诗笺主编《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头报教竹:王英典、刘宁主编《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学时学 课程学时: 80 学分:4 实验学时:28 二、实验H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及考核方式 1、目的和任务: 通过木课程的学习,获得基础生物学必要的基木理论、基木知识和基木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于本专业有关的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并对原生生物及动植物的基木形态和结构有所了解。 3、考核方式: 操作考核:50% 理论考核:50%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 时数 实验内容及目的实验 要求 实验 类型 备注 1显微镜的使用 和细胞形态结 构观察及原生 动物和藻类植 物的形态观察 3 1 .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方法; 2.观察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鱼腥 藻、衣藻、团藻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的 形态结构。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镜 2植物的营养器 官 3 1.观察各种新鲜植物根的标本,区别 初生根与次生根,双子叶植物根与单 了叶植物的根; 2.观察裸了植物茎,被了植物茎(木 本、草本),分析其结构的区别; 3.观察各种叶子的形态结构,了解不 同生态类型的叶的区别。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 镜,解 剖镜

3植物的繁殖器 官 3 1 .解剖几种植物的花,认识花的结 构; 2.解剖儿种植物的果实,认识不同类 型的果实; 3.解剖几种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木结 必修 验证 性 显微 镜,解 剖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大小的测定和计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标本装片,学会绘制生物图 3、掌握使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4、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 2、微生物标本装片 3、目、物镜测微尺 4、血球计数板 5、酵母菌液或霉菌孢子液 6、载波片、盖波片、烧杯、滴管、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构造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镜臂、镜座、调节器;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电光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操作 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初学者,进行显微观察时应遵循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四、微生物大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 1、目镜测微尺(图1-1)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mm长度刻成100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 --

-- 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物镜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2、物镜测微尺(图1-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 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100格,每格长l0μm (即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物镜测微尺放在载 物台上,由于物镜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 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物镜测微尺随着显 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物镜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物镜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3、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1-3),计数两重合刻度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因为物镜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例如目镜测微尺5小格正好与物镜测微尺5小格重叠,已知物镜测微尺每小格为l0μm ,则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5×10μm/5=10μm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4、细胞大小的测定 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菌体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菌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校正值,即等于该菌的长和宽。 结果计算: 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大小表示: 宽μm ×长μm 五、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1-4),计数区 图1-1 目镜测微尺 图1-2 物镜测微尺 图1-3 目、物镜测微尺的校正 图1-4 血球计数板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 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 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 3.棉花、扎绳、包扎纸。 [实验步骤] (一)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 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2. 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3.三角瓶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生物学》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验证性)2 实验二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三细胞内糖类的显示(验证性)2 实验四细胞Feulgen反应(验证性)2 实验五动物细胞培养(综合性)4 实验六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和细胞活力测定(创新性)4

实验一细胞大小测定和生物绘图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测微尺测定细胞大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测微尺的原理 测微尺分物镜测微尺(简称物微尺或台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简称目微尺),两尺配合使用,可以测量细胞大小。目微尺是一个可以放在目镜内的特制玻璃圆片,圆片中央刻有一条直线,此线分为若干格。物微尺为一载玻片中央封固的小尺,长1mm,被等分为100格,长为0.01mm(10um)。当测量细胞大小时,不能用物微尺直接测量细胞,而只能使用目微尺。因目微尺测量的细胞是经物镜放大后的像,而它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随物镜的放大率而变,在测量时需要先用物微尺来测定,求出某一放大率时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然后再用以测定细胞大小。 将物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小心转动目镜测微尺,移动物微尺使两尺平行,起点线重合,然后找出另一处两尺刻度重合处,记录起点线到重合线之间的各尺的刻度数(格数),按下式计算,在该放大系统下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测微尺格数 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10um 目测微尺格数 例如:目微尺是100倍,其对应的物微尺使80格,则目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为80/100=8um。 测量某一细胞时,如果目微尺测得其横径为5倍,则此细胞横径为8×5=40um。(二)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 1. 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得有科学性错误。形态结构要准确,比例要正确,要求真实感,立体感,精美而美观。 2. 图面要力求整洁,铅笔要保持尖锐,尽量少用橡皮。 3. 绘图大小要适宜,位置略偏左,右边留着注图。 4. 绘图的线条要光滑、匀称,点点要大小一致。 5. 绘图要完善,字体用正楷,大小要均匀,不能潦草。注图线用直尺画出,间隔要均匀,且一般多向右边引出,图注部分接近时可用折线,但注图线之间不能交叉,图注要尽量排列整齐。 6. 绘图完成后在绘图纸上方要写明实验名称、班级、姓名、时间,在图的下方注明图名及放大倍数。 三、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品 1. 实验材料: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西红柿,芹菜,韭菜,红辣椒 2. 实验用品: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0.1%亚甲基兰、蒸馏水、吸水纸,HB及2H或3H绘图铅笔、橡皮、直尺、绘图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生物科技行业)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教学大纲(生科)动物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基础实验A2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207313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系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英文译名:BasicalbiologyexperimentA2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类壹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壹个科学、合理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以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壹个既和理论课有壹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先导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

类的代表动物(实验动物)为材料,贯穿生物学原理,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性到提高层次的实验,构成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自选性和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总共34学时,1学分。 实验壹动物细胞、组织的制片和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和维护。 2、学习掌握涂片法制作动物细胞显微玻片标本,动物组织平铺片等临时装片和涂片的制 作方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掌握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结构特点及其结构和机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 1、双筒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和维护方法。 2、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标本,观察细胞形态结构。 3、制备和观察蛙的肠系膜平铺片、蝗虫的肌肉组织分离片、血涂片。 4、利用显微镜观察动物4类组织玻片标本。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双筒光学显微镜,无菌牙签,解剖器材,玻片,注射器,染色缸,蛙,蝗虫 7%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0.1M碘液或0.1%亚甲基蓝,1%硝酸银,甲醇,姬母萨染液。 实验二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原生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15-2016)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1 总DNA提取 生物总DNA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不同的生物材料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是提取总DNA的关键步骤。同时细胞内的物质也根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同生物采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实验方法。本实验介绍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技术。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学习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学习和掌握紫外光吸收法鉴定DNA的纯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 植物叶片经液氮研磨,可使细胞壁破裂,加入去污剂(如CTAB),可使核蛋白体解析,然后使蛋白和多糖杂质沉淀,DNA进入水相,再用酚、氯仿抽提纯化。本实验采用CTAB法,其主要作用是破膜。CTAB 是一种非离子去污剂,能溶解膜蛋白与脂肪,也可解聚核蛋白。植物材料在CTAB的处理下,结合65℃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DNA 被释放出来。CTAB与核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高盐(>0.7mM)浓度下可溶,并稳定存在,但在低盐浓度(0.1-0.5mM NaCl)下CTAB-核酸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经过氯仿/ 异戊醇(24:1) 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色素等来纯化DNA,最后经异丙醇或乙醇等沉淀剂将DNA沉淀分离出来。 由于核酸、蛋白质、多糖在特定的紫外波长都有特征吸收。核酸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60nm。纯的DNA样品A260/280≈1.8,纯的RNA样品A260/280≈2.0,并且1μg/ml DNA 溶液A260=0.020。 [实验器材] 1、高压灭菌锅 2、冰箱 3、恒温水浴锅 4、高速冷冻离心机 5、紫外分光光度计 6、剪刀 7、陶瓷研钵和杵子 8、磨口锥形瓶(50ml) 9、滴管10、细玻棒11、小烧杯(50ml)12、离心管(50ml)13、植物材料 [实验试剂] 1、3×CTAB buffer(pH8.0) 100mM Tris 25mM EDTA 1.5M NaCl 3% CTAB 2% β-巯基乙醇 2、TE缓冲液(pH8.0) 10mmol/L Tris·HCl 1mmol/L EDTA 3、氯仿-异戊醇混合液(24:1,V/V) 4、95%乙醇 5、液氮 [实验步骤] 1、称取2g新鲜的植物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叶面,滤纸吸干水分。 2、将叶片剪成1cm长,置预冷的研钵中,倒入液氮,尽快研磨成粉末。 3、待液氮蒸发完后,加入15mL预热(60℃)的CTAB提取缓冲液,转入一磨口锥形瓶中,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本课程总学时:10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40学时,实习周教学1周(24学时),一个学期内完成全部授课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加工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9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化学应用技术》、《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酿酒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生长测定、微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检测、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的保藏。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技术等关键技能,学习无菌操作室、微生物菌种室的建设,并掌握微生物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学完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学习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实践性均强,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技能训练要求严格,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 1.明确目的是前提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认识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微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多学科联系紧密,有“桥梁”学科之称。如后续的发酵工艺课中的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酒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 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 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 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最小抑制浓度:表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单位是g/ml。 抗菌谱: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有一定范围,这种作用范围称该抗生素的抗菌谱。广谱:对多种微生物有作用(如:土霉素、四环素); 窄谱:仅对某一类微生物有作用(如:多粘菌素)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篇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组别:第六组 组员:苏琳伟、陈治、陈家和、陈硅 报告人:陈硅 学号:10349069 词汇&释义: Parafilm 封口膜 Chloroform 氯仿(三氯甲烷) Isopropanol 异丙醇 DEPC 焦碳酸二乙酯 TRIZOLa mono-phasic solution of phenol and guanidine isothiocyanate Phenol苯酚 isthiocyanate 异硫氰酸胍 MCS multiple cloning site (polycloning site) 注:MSC是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

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 实验任务: 1. 从猪肌肉纤维中提取RNA; 2. 2对RNA上EGFP基因密码子片段进行RT-PCR扩增; 3. 将经RT-PCR技术扩增的cDNA与插入载体质粒,并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进行克隆; 4.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含目的基因的载体质粒。 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纯化总RNA的原理和技术; 2.掌握RT-PCR原理和技术; 3.掌握TA克隆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 A.总RNA提取和纯化 RNA 分离的最关键因素是尽量减少RNA 酶的污染。但RNA 酶活性非常稳定,分布广泛,除细胞内源性RNA 酶外,环境中也存在大量RNA 酶。因此在提取RNA 时,应尽量创造一个无RNA 酶的环境,包括去除外源性RNA 酶污染和抑制内源性RNA 酶活性,主要是采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去

除外源性RNA 酶,通过RNA 酶的阻抑蛋白Rnasin 和强力的蛋白质变性剂如异硫氰酸胍抑制内源性RNA 酶。 Trizol试剂是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的试剂,是一种由苯酚和异硫氰酸胍组成的单相溶液它在破碎和溶解细胞时能保持RNA的完整性,裂解细胞并释放出RNA,酸性条件使RNA与DNA分离,加入氯仿后离心,样品分成水样层和有机层。RNA存在于水样层中。收集上面的的水样层后,RNA可以通过异丙醇沉淀来还原。在除去水样层后,样品中的DNA和蛋白也能相继以沉淀的方式还原。乙醇沉淀能析出中间层的DNA,在有机层中加入异丙醇能沉淀出蛋白。共纯化DNA对于样品间标准化RNA的产量十分有用。 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细菌组织,各种样品最大使用量(1ml Trizol),动物组织( 50mg),植物组织(100 mg),丝状真菌( 100mg),动物细胞(5×106~1×107),酵母(1×107) 。 TRIZOL试剂能促进不同种属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多种RNA 的析出。例如,从大鼠肝脏抽提的RNA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溴化乙啶染色,可见许多介于7 kb和15 kb之间不连续的高分子量条带,(mRNA和hnRNA成分)两条优势核糖体RNA 条带位于~5 kb (28S)和~2 kb (18S),低分子量RNA介于0.1 和 0.3 kb之间 (tRNA, 5S)。当抽提的RNA用TE稀释时其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10.10)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细菌染色装片。 3.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4.用油镜观察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原理 (一)油镜的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油镜是一种高倍放大的物镜,一般都刻有放大倍数,如95×、100×等。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Immersion)或HI(Homogen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而且油镜的镜身较高倍镜和低倍镜为长。在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ber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图3-1)。 图1-1 显微镜物镜参数图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

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数,一是镜口角,二是介质的折射率。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1.0)与玻璃(n=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废,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提高分辨率,因而可以使物像明亮清晰。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 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 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 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 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 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 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盛9m1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 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 四、实验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⑤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⑥能在含血清、酵母菌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 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实验室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一实验目的 1 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2 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3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2d内每一菌体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等。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 三、器材 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 2、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 四、操作步骤 1、写标签 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包括班级、姓名、日期、样品来源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注: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2、实验室细菌检查 (1)空气 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实验台上,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块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洁净工作台内或无人走动的实验室中,移去皿盖,1h后盖上两个皿盖。 (2)实验台 ①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 ②取棉签 左手拿含有棉签的试管,在火焰旁用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持棉塞,将其取出,将管口很快地通过酒精灯的火焰,烧灼管口;轻轻地倾斜试管,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棉签小心地取出。放回棉塞,并将空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③弄湿棉签 左手取灭菌水试管,如上法拔出棉塞并烧灼管口,将棉签插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在管壁上挤压一下以除去过多的水分,小心将棉签取出,烧灼管口,放回棉塞,并将灭菌水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④取样将湿棉签在实验台面或门旋钮上擦拭约2cm2的范围。 ⑤接种在火焰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使平皿开启成一缝。再将棉签伸入,在琼脂表面顶端接种(滚动一下),立即闭合皿盖。将原放棉签的空试管拔出棉塞,烧灼管口,插入用过的棉签,将试管放回试管架。

生物制品学实验指导

生物制品技术实验指导 生物工程系

目录 实验规则 (2) 实验一、猪瘟、口蹄疫抗体间接血凝实验 (3) 实验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照蛋及接毒 (4) 实验三、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鸡胚收毒及测效价 (5) 实验四、鸡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制备—油乳苗的制备 (6) 实验五、氢氧化铝和蜂胶的制备 (7) 实验六、法氏囊炎病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 (8) 实验七、法氏囊炎病高免卵黄抗体效价的测定 (9) 实验八、兔瘟灭活苗的制备 (10) 实验九、大肠杆菌自家灭活疫苗的制备 (11) 实验十、动物实验 (12) 实验十一、鸡白痢平板抗原的制备及使用 (15) 实验十二、免疫血清的制备 (16) 实验十二、细菌冷冻真空干燥实验 (18) 1

实验规则 实验中所用材料,多具有传染性(如病原微生物、含病原微生物的血、尿、便、痰、脓汁及感染动物等),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地进行无菌操作,以保证结果准确,防止实验室感染,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必须遵守以下各项。 1、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若经提问发现没有预习者,须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预习完毕,方得参加实验。、进实验室不得将书包、衣物等放在实验台上,不必需的物品勿携入室内。 2、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及用嘴舔湿铅笔及瓶签,、如发生感染或污染等意外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进行紧急处理。 5、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谈笑喧哗,不许搞其他动作,以免影响他人实验。实验进行时不准随意进出。实验室中物品未经许可不准带出室外。 6、清洗仪器、用具、材料时,须将固形物倒入指定容器内,不得直接倒入水槽,以免造成水管堵塞。 7、实验过程中,须按操作规程仔细操作,注意观察试验结果,应及时记录。不得抄写他人的实验实习记录,否则,须重做。如有疑问,应向指导教师询问清楚后方可进行。 8、实验完毕后,须将玻璃仪器、用具等清洗干净,按原来的位置摆设放置,如有破损须报告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损坏登记簿。关好门窗水电,用消毒液洗手后离去。 10、实验结束后,由值日生负责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整洁,注意关上水、电、窗、门。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