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宁夏)52142《宁夏区域经济》作业一复习资料答案

国开(宁夏)52142《宁夏区域经济》作业一复习资料答案

宁夏区域经济-作业一作业资料答案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且相对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区位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也包括空间分布和空间布局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经济增长狭义的概念是指一定区域内社会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表示就是各种产品产量的增加。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经济发展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区域经济学具有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的特点。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绝对成本学说的创始人是大卫·李嘉图。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电大 区域经济学paixu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群。B. 珠三角 ()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A. 长三角 ()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B.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D. 区位商指标 ()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B.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D. 区位商指标 ()将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 知识经济 ()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前提和保证。A. 区域协调 ()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知识依赖。B. 技术进步 ()是传统工业区改造复兴的典范。A.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是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域。B. 城乡边缘区 ()是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 城市 ()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B. 结构性效益 ()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A. 经济利益 ()是破除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条件。A. 发展商品经济B. 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 ()是区域的增长极。D. 城市 ()是影响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最基础要素。A. 地理区位B. 政府作用C. 自然资源 ()形成了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A. 飞旋镖效应 ()影响和决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A. 城市布局 ()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角度论证了产业机构高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A. 动态比较费用说 1962年,环境科普著作()描绘了一幅由农药污染所引起的可怕景象。C. <寂静的春天> 20世纪70年代,()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B. 涅克拉索夫 B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北美在贸易是需要进行改善的所有方面,包括商品贸易,市场准入,原产地原则,还包括()A. 纺织品和服装B. 汽车产品C. 能源和基本化工产品D. 农业 不管是什么样的区域,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都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综合平衡,另一个是()B. 内外兼顾 C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B. 有序的阶段性 城市()的选择将决定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B. 支柱产业 城市()决定城市竞争力。A. 空间结构 城市化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过程。A. 经济城市化B. 空间城市化C. 人口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B. 极化效应 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资源依赖型区域产业()的重要途径。A. 转型升级 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城市群具有以下的经济性质与功能:()。A. 城市群的高聚集性B. 城市群的高能级性C. 城市群的开放性D. 城市群的自组织性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群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效益的追求。C. 聚集经济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包括()。A. 共同发展 B. 协调发展C. 公平发展D. 高效发展D 大农业主要包括种()。A. 种植业B. 畜牧业 C. 林业D. 渔业 德国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开发政策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C. 就业机会增多D. 使落后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以下()方面进行。A. 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C. 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 地域分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B. 比较优势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的主体是()。C. 比较优势原理 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B. 绝对优势理论C. 比较优势理论D. 要素禀赋理论 对()的追求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根本动力。B. 规模经济 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通常可以采用()来计算。 A. 区位商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最有影响力的是()。D.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宁夏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宁夏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7高二上·桃江开学考)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 . 荀子 B . 墨子 C . 老子 D . 韩非子 2. (2分)《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 . “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 .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 . “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 .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3. (2分) (2020高一下·宣化月考)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周易》载:“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是指()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关起国门 C . 禁止对外交流 D . 限制对外贸易 4. (2分) (2019高一下·开封期中) 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 封建国家重视农业 B . 商人地位低下 C . 海外贸易不发达 D . 重农轻商的思想 5. (2分) (2016高二下·衡阳期中)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吕轮船公司。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 .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电大2011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二-0004

2011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二_000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 选均不得分) 1. 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 A. 大型 B. 中型 C. 中小 D. 小 2. 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的比较成本学说。 A. 杜能 B. 韦伯 C. 大卫·李嘉图 D. 亚当·斯密 3.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区域产业布局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区理论的出现。

B. 新经济 C. 新工业 D. 新农业 5. 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约等于 6.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是创新的主体。 A. 国家 B. 团体 C. 企业 D. 个人 7. 区域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问题。 A. 地理 B. 选择 C. 合理 D. 定位 8. 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A. 经济增长

C. 经济危机 D. 经济滞涨 9. 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A. 熊彼特 B. 内尔森 C. 赖宾斯坦 D. 赫希曼 10.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 科技 B. 创新 C. 知识 D. 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 选均不得分) 1.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即()。 A. 成本最低 B. 市场份额最大 C. 利润最大 D. 效益最大 E. 聚集效益 2.

宁夏中考历史2017年试题精品word版答案解析精编

绝密★启用前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了() A.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2.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类别粮食棉花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长(%)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该项提案的议题是() A.谴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径。 B.建立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C.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下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④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制度与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较,突出特点是() A.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颁布和实施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搜集了一组我国领导人参与重大活动的照片。为这组照片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中考解析】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上条文引自()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C 【解析】根据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1950年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內容,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选项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最可爱的人”是指()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八路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

朝战争期间的1951年,魏巍的报告文学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国工农红军是长征时期的军队名称;选项B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选项C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而1951年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A. 祖国获得了统一 B.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 西藏自治区成立 D. 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祖国获得了统一,不符合史实;选项C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选项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因此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4. 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共同原因是() A. 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 B. 日本谋求改善中日关系 C. 美国改变对华政策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⑴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 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耍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耍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而。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 (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2)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 (3)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耍因素。

电大《区域经济学》必过小抄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一)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取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同意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重点问题 1. 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点。 (1)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 (2)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3)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 2.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不同点。 (1)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可能实现,也可能半途而废;区域开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它起步于规划,但不限于规划,它是由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 (2)主体不同,区域规划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区域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 3.区域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经济地理学和区位理论。 4.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包括: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位经济学等。其中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5.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6.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 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 政策;(5)区域开发。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 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 动资源”。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 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 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 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3.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 渡性的权利。 二)重点问题 1.区域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环 境。 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 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以来 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 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以自然资 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般 有高消耗高效益型(如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高消耗 低效益型(如中国苏联)、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 石油输出国)及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我国中西部 省份)等四种基本类型。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有极好的自然资 源,社会资源也丰富,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高 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属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最典型 的便是美国。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自然资源贫乏,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属于这类发展类 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上海、北京、江苏等 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 社会资源稀缺,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 环”之中。属于这类发展方式的国家有非洲中南美洲 的一些小国。 4.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 性、再生性和社会性。 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产权和组织。 6.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 化;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7.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区域垄断及其竞 争,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 竞争。 8.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 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 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 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 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 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 本改变。 9.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 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 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 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 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 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 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 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2.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 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 关联效应。 3.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 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 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4.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过程当 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 联效应。 (二)重点问题 1.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 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 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2.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 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 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 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试用于落后地区经济 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 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宁夏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宁夏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上条文引自()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C 【解析】根据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1950年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內容,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选项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最可爱的人”是指()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八路军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1951年,魏巍的报告文学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国工农红军是长征时期的军队名称;选项B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选项C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而1951年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A. 祖国获得了统一 B.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 西藏自治区成立 D. 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祖国获得了统一,不符合史实;选项C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选项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西南大学《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论述题] 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周期、区域经济合作、区域专门化产业、地区形象塑造、 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环境 参考答案: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周期:指反映经济活动面貌的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的不断反复出现,是在经济活动的扩张中仅仅由增长率的减漫或阻滞作为一个衰退时期而形成的经济周期。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合作,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那些能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区域分工意义的、主要为区外服务的产业。 地区形象塑造:是指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以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程度不同地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促使各成员国的经济活动逐步走向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由贸易城市化: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由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2:[论述题] 名词解释 区域、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区划、人力资源、区 域开发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