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经配穴原则及方法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孙申田教授临证配穴经验撷要

孙申田教授临证配穴经验撷要王玉琳【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2(031)009【总页数】3页(P628-630)【关键词】针灸疗法;名医经验;穴位配伍【作者】王玉琳【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孙申田教授(1939 - ),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特贴获得者,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
孙教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医疗专业,1961年留校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1972年组建第一所针灸神经内科病房,1983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曾任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及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职。
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针灸学会副会长,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中风防治中心主任等职。
孙申田教授医技精湛,治学严谨,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师身旁九载,得师言传身教,获益良多,现将孙教授临证选穴与配方经验总结如下。
1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循行关系选穴与配方1.1 选穴原则与方法1.1.1 局部取穴法局部取穴法是在病变的局部进行取穴。
以“经脉所在,主治所在”为依据,具体包括①根据神经解剖与疾病的部位关系选穴配方,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周围神经损伤疾病等。
②根据病变部位局部取穴,如足跟痛、腰痛、膝关节痛等。
患者,女,20岁。
2008年11月12日初诊。
右侧口眼歪斜 3 d,右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下垂,歪向健侧,进食时食物滞留患侧,耳后疼痛,味觉及听力无影响。
舌质淡,舌苔白,右脉弦而有力,左寸脉弱。
艾灸知识ppt课件

1 2 3
互联网+艾灸产业融合现状
分析当前互联网与艾灸产业融合的现状,包括在 线艾灸咨询、远程艾灸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情 况。
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探讨艾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如个性化定制服务、智能化艾灸设备等方向的 探索与实践。
左右配穴
选取肢体左右两侧穴位配合应 用。如治疗中风偏瘫,左取曲 池穴,右取外关穴。
表里配穴
选取与脏腑经脉相互表里的经 脉腧穴配合应用。如治疗肝病 ,取肝经的太冲穴配胆经的阳
陵泉穴。
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制定艾灸方案。 如老人、儿童艾灸时间宜短,壮年人艾灸时间可适当延长 。
雀啄灸法
定义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操作技巧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法
定义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 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 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操作技巧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移动范 围在3cm左右。
烟雾处理
使用排烟设备或选择无烟艾条,减 少烟雾对患者和操作者的影响。
操作后保养和调理建议
保暖避风
艾灸后患者毛孔张开,应避免吹风受凉,注 意保暖。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艾灸后饮用温开水,避免食用生冷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休息充足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艾 灸效果。
灸后反应观察
项针脊针——精选推荐

颈针疗法是指针刺颈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颈部与经络系统有密切联系,《内经》、《难经》对此有较多的阐述,如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顶”;足太阳经别“从膂上出于项”;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循颈”;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上项”;足少阳经“循颈”;足少阴经“复出于项”;督脉者,“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这些都说明颈部与脏腑通过经络系统密切联系起来,针刺颈部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的作用,而取得治疗效果。
(基本内容)1.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取颈部正中3个穴位:哑门、风府、下脑户(在枕骨粗隆下方取之,约风府穴上1寸处),并自风府穴旁开至完骨穴,沿颅骨下缘分成6个等份,每相隔1个等份距离为1个穴位,左右两侧各取6个穴位。
颈部共15个穴位。
见图36。
2.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颈针是一种多针刺疗法,一般15个穴位全部针刺,以起到协同作用。
3.针具颈针疗法一般采用直径0.38~0.32毫米X40毫米(28~30,1.5寸)的毫针。
4.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快速将针刺入皮下,针刺方向除下脑户穴稍偏下斜刺外,其余诸穴均为直刺,针深1寸左右,多采用提插捻转行针,提插幅度不可过大,行针达酸、麻、胀感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适用范围)颈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癫痫、震颤麻痹、高血压病、偏头痛、神经官能症、多发性神经根炎、失眠、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证。
(注意事项)(1)针前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因颈部穴位与延髓贴近,宜慎重操作,切忌深刺。
背俞针疗法背俞针疗法是指针刺背部俞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背俞穴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上。
《内经》对背俞穴直接以脏腑冠名,提示—了其与脏腑经脉的特殊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入络脑,络肾属膀胱,在巅顶、风府等处与督脉直接交会,它通过与足少阴肾经的表里关系以及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关系,决定了它是“诸阳之属”这一特殊地位,而背俞穴则因此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自助针灸KCF配穴法6/22/2010 蒋新民结合网文讲些配合经络图示仪的k c f 方法可加深经络现象的研究品悟。
(括号内为kcf 方式的重点论述)常用的针灸配穴法有:三部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十二经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接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郄会配穴法、五行输配穴法、刚柔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肢末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一经连用或数经互用配穴法等(对于常用配穴法利用k c f 时仅以举一反三、实际中以简而有效寻到有穴质反映时施以kcf)。
较有特色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三部配穴法三部指局部、邻部、远部。
此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三才以穴位来定有两种:(1)天地人三才,如百会(在头应天),涌泉(在足应地),璇玑(在胸应人)。
(2)上中下三才,如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亦属三部配穴法。
局部配穴法是依发病位置为取穴的主要目标,除在一般肌表四肢使用外,对内脏疾病,也可以根据脏腑所在作选穴依据。
如因重要器官患某种病变不能取穴时,也可以选邻近穴位替代。
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疾患疗效最强。
任督二脉,主治局部邻近外,同时也具有全身性的主治功能,配方时应注意采用。
以上局部、邻部、远部三方面,在临证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例如胃痛用局部中脘,邻近章门,远道内关、足三里效果显著。
2 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在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任脉与手足阴阳经。
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都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俞募穴的配合应用,除了能直接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外,还可以间接治疗在病理上与内脏器官相关联的疾患。
例如肝开窍于目,治目疾可以取肝俞等,脏腑病取俞募配穴时,可配用"脏病取俞,腑病取合"的远道取穴法。
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4 26投稿邮箱:sjzxyx88@ 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刘朝龙,史岩(曲阳仁济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北 保定)摘要: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针灸治疗的效果。
近几十年针灸研究的重点在经络循行路线的验证检测及循经感传和经络实质的研究。
虽然腧穴临床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只限于某穴或某些穴位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或者临床疗效观察。
取穴的基本特点,多以双侧取穴为主。
对单、双侧取穴的差异等,鲜有人讨论。
极易针灸认为单侧取穴疗效优于双侧同取,在大多数情况下,双侧取穴会降低临床疗效。
关键词: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单侧取穴;呃逆;肩周炎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013本文引用格式:刘朝龙,史岩.极易针灸取穴规律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26-27.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ule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RuleLIU Chao-long,SHI Yan(Department of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Quyang Renji Hospital,Baoding, Hebei)ABSTRACT: Acupoints are the first component of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acupoint sele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has focused on the ver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the meridian route and the study of meridian sensation transmission and meridian essence.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port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oints, they are only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r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some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 selection are mainly bilateral acupoints.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ngle and bilateral acupoint selection is seldom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inks that the effect of single acupoint selection is better than bilateral treatment, i n most cases, bilateral acupoint selection will reduce the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 The chan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rule; Single acupoint selection; Hiccup;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0 引言极易针灸是以古天文学为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为理论指导,以望诊为诊疗手段,通过一定的补泄手法,调节人体五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系统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经配穴原则及方法
1、局部取经穴
即在疼痛的部位,或表现出不舒适症状的部位,以及病变邻近部位取经穴,因为腧穴对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有治疗作用。
能疏通这些部位的经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经络脏腑病变引起的局部疼痛、胀满、麻木或其他不适症状均可选用局部经穴治疗。
如鼻病取鼻部大肠经的迎香穴,胃痛取上腹部任脉中脘穴、胃经粱门穴,肝病取腹部肝经的期门穴、章门穴,偏头痛取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头维穴等。
2、背部取经穴
即取脊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的腧穴。
因督脉总督一身的阳经,对调节全身的气机至关重要,,靠近督脉的膀胱经上有五脏六腑的俞穴,也就是五脏六腑及其经脉在膀胱经上气血输注的部位。
经络或脏腑发生病变,背部膀胱经和督脉上相应腧穴都会有明显的反映。
对这些腧穴施以适当的刺激,有良好的调理经脉、脏腑的作用。
如心脏病变,取膀胱经上的心俞及与之平行的督脉部位。
肝胆病变,取膀胱经上的肝俞、胆俞及与之平行的督脉部位等等,以此类推。
3、远端取经穴
即在距离病变处较远的部位取经穴。
这种取穴方法体现了中医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疗方法。
如脱肛取头顶部督脉的百会穴,颈项痛取三焦经手部的中清穴。
这种方法亦称循经取穴.即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取穴。
因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在某经,即取某经肘膝关节以下的四肢腧穴。
因为这些经穴对化联系的脏腑有调和阴阳疏通经脉的作用。
具体应用时可根据12经脉的标本,脏腑的络属,与五官的联系,取相应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
如胃脘痛取下肢胃经的足三里穴;耳病选取与之相连的胆经的足临泣穴、三焦经的外关穴。
远部取经穴除选取与患病脏腑相连经脉的远端腧穴外,还可以选取表里经脉或同名经脉的腧穴。
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穴,还可取脾经的公孙穴,腰痛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还可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
4、随症取经穴
即对症取经穴,这种取穴方法不以病变部位的远近为依据,而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腧穴的功能主治,而又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疾病或证候取穴的一种方法。
如外感发热取督脉的大椎、大肠经的合谷、曲池穴清热解表;身体虚损取任脉的关元、气海,胃经的足三里,脾经的三阴交穴补益虚损;昏迷取督脉的人中,心包经的内关,肾经的涌泉穴醒神开窍;筋脉之病取胆经的阳陵泉穴;骨骼之病取膀胱经的大杼穴;气机不调之病取任脉的膻中穴。
二、选经配穴方法
1、阴阳配经穴
中医用阴阳学说阐述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并指导治疗。
人体腰背为阳,胸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与五脏相连的经脉为阴经,与六腑相连的经脉为阳经。
阴阳双方保持协调统一,相对平衡,则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统一被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治疗时采用阴阳、表里取穴法有助于协调脏腑,恢复阴阳平衡。
前后对刮法、表里对刮法均属于阴阳配经穴法。
如治音哑取任脉的廉泉穴配督脉的哑门穴,胸膈气闷取任脉的膻中穴配膀胱经的膈俞穴,便秘取肺经的孔最穴配大肠经的温溜穴,肠胃病取胃经的足三里穴配脾经的公孙穴。
2、按证型配经穴
证是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以及疾病性质和正邪斗争等方面的病理概括。
每一个证都是由一组症状群构成的。
相同的疾病可能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同一种证。
所以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
采用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疾病,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却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辨别各种症状,总结归纳出各种证,并依据证的实质选经取穴,这就是辨证选经取穴,对不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者,可根据本书的辨证刮痧一节中各种证的症状表现,对号入座,确定自己的病证属何种证型,按照其所标出的经穴刮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