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奥林匹克课程论文

奥林匹克课程论文

奥林匹克课程论文——浅论“奥林匹克在高校的发展及其问题”摘要: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 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与高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奥林匹克运动对当代大学生有多种教育价值, 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体育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终身体育观。

奥林匹克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它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和谐进步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北京地区以外的大部分普通高校在普及奥林匹克运动方面做的却不够好,本文就此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与普通高校的脱离现象,并提出在普通高校普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措施,以期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教育; 大学生; 发展1 引言北京奥运会圆满的结束了. 在迎接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充满热情的各高校师生非常活跃,尤其是北京地区的高校,他们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宣传北京奥运会,普及奥林匹克运动知识. 然而对于北京之外其它地区的普通高校,奥林匹克运动对他们似乎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奥运会的运动某些项目,熟悉奥运会的各种商业广告,熟悉奥运会的表演活动等;对奥林匹克主义陌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价值陌生,对如何在普通高校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陌生. 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态导致了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奥林匹克知识的缺乏,体育文化素养不高. 在北京奥运结束之际,普通高校应该利用奥运会的热度,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知识,提升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为“人文奥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 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不讲门第、不排世系、不论尊卑、不分国界, 在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方面, 高举更快、更高、更强的大旗, 要求参与者尽最大努力向世界强手和世界先进水平挑战. 现代奥林匹克诞生后的年代, 人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并不断面临着战争威胁, 这就使得世界和平尤为可贵. 邓小平曾指出: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个大问题. 奥林匹克最重要的理想之一, 就是创造和平美好的世界. 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 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 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力图通过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教育人们化解战争, 战胜邪恶, 消除偏见、隔阂与仇视. 将战场移至赛场, 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平. 2004 年, 伊拉克经过战争的蹂躏与洗礼, 他们的足球队从战火的硝烟尚未驱散的云雾中冲入奥林匹克的赛场, 这体现的不只是参与, 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打不垮、压不倒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与意志. 此举使世人为之侧目与钦佩. 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愿望, 顺应了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与需求, 20 世纪60 年代, 我国的乒乓外交策略是小球转动大球, 到了80 年代, 我国的体育外交策略是大球转动全球, 通过广泛的体育交往, 与世界各国之间系上了一条友好往来的彩带, 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 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为我国编写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作序时说:“WithoutEducation ,Olympism couldn’t attain its nosk objectives? ”(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 [3])这也说明了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高校曾经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相互吸引的密切关系,大学生是当时中国参加各类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力军,奥林匹克运动在高校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冯霞在《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一文中也认为高校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契合关系:对人的教育是共同的主题;“以人为本”是共同的发展理念;青少年是共同的主体;体育活动是共同的教育素材[4]. 总之,奥林匹克运动与学校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理应在高校这个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前,2008 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大部分大学生还沉浸在奥运会的成功之中,对奥运会的激情还没有完全消退,奥林匹克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前景应该是美好的.三、现代奥林匹克对普通高校生的影响(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论文

奥林匹克运动论文

奥林匹克运动论文----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一、古代奥运会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是伊菲图斯(Iphitos)。

他是希腊一个边陲城邦——伊利斯城邦的国王。

当时,希腊正在饱受瘟疫和战乱之苦,为了抗击瘟疫、期盼和平,伊菲图斯征求了神喻,并于公元前776年宣告,根据神的旨意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比赛,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就这样举行了。

在公元前9世纪末伊菲图斯统治伊利斯时,在奥林匹亚已出现宗教与体育竞技结合的祭典。

伊菲图斯努力使这种宗教性的祭典成为全伯罗奔尼撤的体育竞赛。

他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

他还于公元前884年与斯巴达和皮沙城邦订立赛会期间各方停战的协议。

古代第一次奥运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以在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

在古代奥运会上各城邦派出的优秀选手则在竞技场上奋勇拚搏,他们赤身裸体进入赛场,向神和观众展示他们超人的体能、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教养。

在比赛项目上,最初,奥运会竞技比赛项目主要是田径,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五项全能、拳击、赛马、角斗,以及战车赛、武装赛跑等等,最多时达23项,并且不允许女性参加比赛。

古代奥运会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

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

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

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

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

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

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关于冬!奥的论文

关于冬!奥的论文

冬奥会的论文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具备着历史的沉淀,再过不久,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这正是我们展现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进而不单单能够呈现出一场盛大的体育盛宴,也能够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世界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所着迷,进而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

该文主要阐述了北京冬奥会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对于中华文化传播影响。

关键词:冬奥会中华文化传播1 北京冬奥会体现的文化价值奥运会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具体表现,而奥林匹克精神则是由奥林匹克文化总结而成的,这也是奥林匹克文化价值的展现。

和平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的期盼以及愿望,也是由于此种同人类社会相匹配的向往,使得奥运会具备着对应的闪光点以及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奥运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世界顶尖的运动员汇集起来,进行体育相关的交流以及切磋。

就以往的奥运会来看,不管是开闭幕式还是比赛日,都将奥运会的魅力展现了出来,可以这样说,奥运会不单单是比赛,也是全世界运动员加以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奥运会受到了世界的极大关注。

奥林匹克主义指的是强化自身体质、意志以及精神的人生哲理,奥林匹克主义主要讲求运动同文化加以良好的结合,进而打造拼搏以及展现的教育榜样,将积极以及乐观的人生传达给人们,体育精神的追求不单单是比赛亦或是运动的价值,也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公平竞赛是各种体育竞赛的基本内涵,当然也包含奥运会,公平竞赛体现出公平的价值,进而奥运会会被各国人民接受,并积极地参与其中。

2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2.1中华民族文化同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不管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亦或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皆是源自于欧洲,奥林匹克运动进行着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亦是欧洲文化的大面积传播。

就中国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而言,在文化方面,其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结合,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融合以及对话;中华体育文化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其本身也是引入西方体育文化,进而加以进行再创造,这是中华文化同奥林匹克文化相互碰撞以及融合的产物。

试论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发展策略(一)

试论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发展策略(一)

试论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发展策略(一)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传播价值策略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问题进行探讨。

认为: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全球跨文化传播,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整合、传承、交流、国家形象的展示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结合北京奥运会,提出避免文化单一化,实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共存;树立跨文化传播的理念;营造世界民族平等、和谐氛围;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网络跨文化传播效应等发展策略。

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已经升华为具有完整思想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国际社会活动和焕发人的美质与潜能的文化现象,对世界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今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国际性语言,以其独特的形式更具全球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它提供了广泛交流信息的机会,聚焦全球媒体,突破文化藩篱,以无可争议的传播效应引起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普遍认同,由此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以其推动体育和社会进步的特有价值,成为世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在即,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重新审视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和发展策略,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也对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1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1.1文化认同: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是人类社会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寻求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相互沟通的过程。

传播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和理解;二是达成共识和引起共鸣;三是改变行为。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是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和支柱,它所蕴涵的普遍价值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奥林匹克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体育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奥林匹克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体育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奥林匹克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体育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而体育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奥运会--体育文化的承载者,更是世界性的盛事。

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有着不同的体育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更代表着中国的特色文化,接下来,将分别讲述一下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并进行对比论述,以此来让人们更加清楚两者之间的共性以及不同之处,从而达到使世界体育文化更加丰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发扬光大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奥林匹克;奥运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研究一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竞技是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主要的竞技方式,对于促进东西双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这次盛会对于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国别具特色的奥运口号“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更是展现了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的风采[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经过漫长的蛰伏岁月,历经无数人的不断努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点点积累而成。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文背景,孔孟思想盛行千年,使得我国人民具有浓厚的儒家道家思想,儒家讲究中庸、和善、以和为贵、谦逊,含蓄,道家讲究天人合一、追求平衡;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得国人在体育运动中更重视安全、友谊等,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

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不仅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上得到传扬,也使得中国人民更加的了解奥林匹克文化。

冬奥会奥林匹克征文1500

冬奥会奥林匹克征文1500

冬奥会奥林匹克征文1500 《冬奥会奥林匹克》篇一冬奥会,那可是一场冰雪的盛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片冰天雪地之上。

咱老百姓啊,一提到冬奥会,那也是满满的自豪和期待。

我记得冬奥会开幕的时候,就像打开了一个充满魔法的冰雪盒子。

那些运动员们啊,就像冰雪世界里的精灵,在赛场上穿梭自如。

你看那花样滑冰的选手,男选手就像挺拔的松树,女选手宛如盛开的雪花,他们在冰面上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冰雪的故事。

那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哧哧哧”的,就像冰在唱歌,为他们的舞蹈伴奏呢。

短道速滑可就刺激多了。

运动员们像离弦之箭一样“嗖”地冲出去,那速度快得呀,我眼睛都快跟不上了。

他们在弯道处倾斜着身体,感觉都快贴到冰面上了,就像在玩一场危险的平衡游戏。

我就在想,这得有多强的核心力量和平衡感啊。

也许他们在训练的时候,摔的跤比我走的路都多吧。

嘿,可别小看这摔跤,这每一次摔倒可都是通往冠军路上的垫脚石呢。

不过呢,冬奥会可不仅仅是比赛。

它还像是一个大熔炉,把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都融合在一起。

我看到那些外国运动员,穿着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服装,带着好奇和友善的眼神在奥运村里走来走去。

这时候我就觉得,冬奥会就像一座桥梁,把各个国家的友谊连接起来了。

大家在赛场上是竞争对手,在场下可都是朋友呢。

有时候我也会想,举办冬奥会是不是有点太“烧钱”了?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可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啊。

它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提升了国家的形象。

就像我们自己家里办喜事,虽然要花不少钱,但是能让亲戚朋友都来热闹热闹,展示一下自己家的实力和魅力,这钱花得也值啊。

而且啊,冬奥会还激发了很多普通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

以前我看到雪就想躲在家里,现在呢,看到雪就想出去滑两下,哪怕摔个屁股蹲儿也乐意。

这冬奥会就像一个魔法棒,点了一下我们这些“懒骨头”,让我们都动起来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冬奥会奥林匹克的魅力所在吧,它不仅仅属于那些专业的运动员,也属于我们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人。

从文化角度探讨奥林匹克运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奥林匹克运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奥林匹克运动
以现代奥与会为标志的竞技体育已经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林匹克格言早已深入人心,似乎人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奋斗着,这早已成为人们参与奥运会的牢固信念。

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更高、更快、更强”,为了冲击这一目标,运动技术在不断发展,竞赛规则在不断完善,运动器材也在不断更新,运动成绩得到了不断提高,纪录也在不断的刷新着,为奥运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作为人类文化尤为重要一部分的奥运会,在它辉煌的同时,在它蓬勃发展的同时,危机和挑战也悄然而生。

从人文主义文化的视野下,结合当前的竞技体育的实际情况,探讨我们所追求的奥运理念与人文主义两者之间相存在的矛盾,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和政治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交织。

奥运会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现代奥与会的主题来看,“更高、更快、更强”已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政治问题。

但体育不是政治,在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时,在过多追求运动成绩的“更高、更快、更强”时,必然会限制奥林匹克运动发挥和拓展,使国际大众体育被搁置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弊端。

奥林匹克运动会论文奥林匹克运动论文

奥林匹克运动会论文奥林匹克运动论文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前景探析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问题和青年奥运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认为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对青年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以及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and the prospect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Youth Olympic Games are researched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the logical analysis. Youth Olympic Games will play important role in you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关键词:青奥会;教育;文化;发展key words:Youth Olympic Games; education; cultur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11-02 0引言2007年7月5日在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一致通过了罗格主席关于举办青少年奥运会的建议。

青奥会与奥运会一样,每四年一届。

夏季青奥会最长12天,将于夏季举办。

冬季青奥会相隔两年举行,时间为9天。

首届青年奥运会将由新加坡承办,举行的时间为2010年8月14日至26日,共进行26个运动项目的比赛。

首届冬季青年奥运会将于2012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

这是自1924年国际奥委会开展冬季奥运会以来创办的首个重要国际体育赛事。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OlympicGames ,YOG)简称为青少年奥运会、青年奥运会、青奥会,融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是国际奥委会专门为青年人设计的体育计划,是一项集体育赛事、文化和教育于一体、全新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奥林匹克文化》论文

1.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源起
1894年6月16日,顾拜旦精心设计和主持的首次“国际体育教
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召开,来自9个国家37个体育组织
的78名代表到会,通过决议复兴奥运会,规定此后每隔4年举办一
次奥运会,选出由巧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顾拜旦起草国际
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奠
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基础,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持久的体育
与和平运动。这次大会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奥林匹克运
动的发展催生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无疑,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
腊文化,但伴随时代进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又不断注人新的内
容和精神。
2奥林匹克文化范畴的界定
奥林匹克文化是个庞大的范畴,从广义来说,奥林匹克文化包括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
程中所创造和衍生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
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
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
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理念、精神准则、礼仪、运动竞
赛规则、体育道德等精神产物.以及奥林匹克所提倡的文化艺术教育
等活动内容。从狭义来讲,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非物质
性财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有形体、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并通过运用现
代科学技术将这一传统推向新的高峰。
3奥林匹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3.1文化融合: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奥林匹克文
化是个抽象的概念,它需以具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在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行交流和传播。因而,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史也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史。奥林匹克是人类社会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寻
求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传播的内涵有三个个递进
的过程:一是认知和理解。二是达成共识和引起共鸣。三是改变行为。
简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史,一方面我们看到,西方体育文化在工
业革命之后依其强大的科技手段、经济实力向世界输出自己的运动文
化。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西方运动文化,在适应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发
展方式也显示出其培养人类超越自我精神等卓越功效。随着经济和文
化全球化的进程波及全球。无疑,西方体育文化在与东方体育文化的
冲突中尽显优势,这种冲突没有改变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反
而进一步加速东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如1932年洛杉矶刘长春的单刀
赴会、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参加、1964年东京奥运会、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可以说,当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形成为一个跨文化、跨民族、跨国
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3.2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全球化是20世纪20.30年代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世界范围内凸显出的新现象,它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冲破区域和国界
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当全球化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时,奥林匹克的跨文化传播也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契合,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开始加速复兴。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仅13个国家的3I1
名运动员参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4个国家及地区11438名运
动员参赛,奥运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盛会。国家奥委会的数量也
由1900年的8个,增加到2000年的205个。如此庞大的会员国组
织已名副其实的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人类最大最隆重的盛会。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空前发展也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
落。庞大的奥林匹克的组织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组织保障,
同时电视等传媒的出现和普及也使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效应产
生了质的飞跃。
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循着先物质文化后精神文化的模式
传播发展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奥林匹克文
化与中国近乎绝缘。但令人安慰的是,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火
种却并没有熄灭。奥林匹克运动队中国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
建国前(即1949年前)我国引进的西方体育项目,有田径、体操、
篮球、排球、足球等I0个奥林匹克体育项目。建国后到1965年,又
引进了花样滑冰、滑雪、赛艇、近代五项、拳击等12个体育项目。
这表明,奥林匹克文化即使面临严苛的外部环境,在中国也保留了其
发展的火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1979年
新中国重新获得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以及1984年新中国首次派体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育代表团参加夏季奥林匹克运动并取得佳绩,奥林匹克文化热潮在中
国重新掀起。尽管热潮已然掀起,但人们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
理念的理解是浅显而单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尚未
深人人心,略带政治含义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还是体育精神文
化的主角。当新世纪来临,奥林匹克文化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
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并成功举办,让奥林匹
克文化在神州大地风靡而备受推崇。下面几组数据的解读中,也许可
窥见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狂热效应。北京奥运会期间,“据互
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从8月8号到16号,央视网等9家拥有奥运
转播权的网站,日均访间人数1.38亿,达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
上。同时,另有调查显示,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8年北京奥
运网络流量测评,仅到奥运开幕次日,即2008年8月9日,中国奥
运博客类站点的页面浏览总量已经超过2200万。
总言之,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体育文化交流的结果,必是体
育文化的进步,而不是体育文化的倒退。历史经验昭示着体育文化在
交流中,先有冲突,后有融合,而归根到底是融合,在冲突与融合的
过程中带来了两个转变,一是本土体育文化的转变,二是外来体育文
化的变形,其后果都是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21世纪的
奥林匹克文化需要中国体育文化的参与,中国体育文化也同样需要奥
林匹克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