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

合集下载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民族歌剧是以民族文化为主题,以传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为宗旨的歌剧形式。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民族歌剧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歌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民族歌剧的兴起和发展。

而探究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歌剧文化的变迁历程,也可以探索如何在当代中国推动歌剧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一、民族歌剧建设的历史演变民族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初,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但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民族歌剧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早在1922年,中国就上演了第一部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的歌剧《马可•波罗》,这部歌剧在当时中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歌剧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歌剧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形成独特的中国歌剧风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族歌剧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对民族歌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乌兰夫、郑德荣等一大批音乐家纷纷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为中国的歌剧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风貌。

此后,中国的民族歌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歌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歌剧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歌剧的建设和繁荣。

民族歌剧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为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神养料。

民族歌剧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为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吸引广大的观众,也可以激发现代作曲家和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为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民族歌剧的成功经验和丰富成果也对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中国的民族歌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观众,也为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民族歌剧是中国民族音乐剧中的一种,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民族歌剧的建设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歌剧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民族歌剧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民族歌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歌剧艺术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当时,中国政府对歌剧艺术的扶持和鼓励,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歌剧创作迅速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剧如《白毛女》、《甜蜜的秋天》等相继问世,成为了当时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佳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歌剧创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歌剧艺术陷入了停滞期。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族歌剧才逐渐恢复了生机。

当今,中国的民族歌剧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创作数量上有所增长,更在质量和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民族歌剧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不断创新,为中国歌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的现代歌剧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

在中国大陆地区,许多歌剧团体和剧院应运而生,推动着中国歌剧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些优秀的现代歌剧作品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成功,还在国际间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中国的歌剧艺术人才也在不断培养和壮大。

许多歌剧院校和机构在悄然创新,为中国的歌剧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歌剧的国际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现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歌剧文化面临着年轻观众的缺失、剧目创作的单一化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如何为歌剧创作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都是中国现代歌剧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

肖金勇(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 514014)摘要: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

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民族歌剧;历史;现状;影响因素;发展之路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10-03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

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一)中国民族歌剧的早期探索1.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1920年到1942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20世纪初,黎锦晖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此后又创作了《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多部作品,是中国歌剧的开拓人。

黎锦晖的作品大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布景,用演员扮演典型化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物,以独唱、对唱等形式连接剧情并体现出一定戏剧冲突,以“音乐表现故事”。

这些歌舞剧,虽然还不能用来阐释歌剧,但已经开始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侵华攻势,这样的历史背景,诞生出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歌剧,民族歌剧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利武器。

1934年,田汉、聂耳以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

《扬子江暴风雨》的音乐语言准确、生动,有感染力,节奏旋律简洁明了。

其中,剧里的《卖报歌》《前进歌》等经典曲目至今仍广为传唱。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的探究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的探究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演变的探究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演唱风格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究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演变过程,从早期民族歌剧到现代民族歌剧,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戏曲的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以及歌剧演唱风格的创新与变革。

中国民族歌剧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变期。

受到西方戏剧和歌剧的影响,中国开始引进外国的音乐剧、歌剧等艺术形式。

这些剧种的引进使得中国的戏剧界逐渐接触到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和演唱方式。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中国人民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应运而生。

早期的中国民族歌剧在演唱风格上更接近于话剧和歌剧。

演唱时,演员采用雅歌的唱腔,旋律流畅,声音悠扬。

这种风格受到西方歌剧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旋律的表达和感情的传达。

这种演唱风格在当时极具革新性和前卫性,为中国戏曲界带来了新风。

随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演唱风格逐渐回归传统,开始融合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民族意识逐渐崛起,人们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戏曲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推动着传统艺术风格的复兴。

民族歌剧在此背景下开始加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演唱风格逐渐接近于京剧和豫剧等传统戏曲的唱腔。

演唱时,演员采用声腔、念白等传统技巧,以及京胡、二胡等传统乐器的伴奏,使演唱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的审美需求。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革命运动。

戏剧界也受到了革命思潮和政治要求的影响,民族歌剧的创作风格开始朝着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演唱时,演员强调唱腔的豪迈、粗犷和激情四溢,音域拓展,声音更有张力和力度。

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和发展,演唱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话剧和西方歌剧的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着广大观众。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认同和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人民怀揣着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追求。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文化人士开始积极倡导以民族题材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并且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歌剧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的雏形。

194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当时,上海、重庆、成都等地相继成立了多家民族歌剧团体,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

这些作品以爱国主题为主线,以赞颂英雄人物和揭示社会问题为导向,使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找到了信仰和慰藉。

195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民族歌剧,开始走向全国舞台,更多的人民有机会欣赏到这一独特的音乐剧形式。

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和英雄题材,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面临一系列艰难的考验。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遭到了批判和抵制。

然而,民族歌剧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以音乐剧的形式,以人民为中心,表达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歌剧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视剧、电影的兴起为民族歌剧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中国歌剧院等专业机构的成立和发展,也为歌剧创作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中国民族歌剧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它正不断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族歌剧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中国民族歌剧起步发展仅百年时间,从早期儿童歌舞剧至成熟期的《白毛女》,最后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成功地将本土文化内涵与西方歌剧创作艺术有机融合,使得百年间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为此,对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的探究思考就显得尤有必要了。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一)萌芽期。

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艺术逐步传人中国,歌剧艺术便是其中一种。

但当时的主流舞台表演形式仍旧以传统戏曲为主导。

至乾隆时期,意大利幕间插剧曾在宫廷内表演,影响力却不大。

19世纪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下也使得歌剧和美声唱法在中国正式传播开来。

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倡导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艺术家们在歌剧创作中便立足本土戏曲的创作经验,积极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手法,有机融合中国民族文学、曲艺等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新格局,如《神仙妹妹》、《麻雀与小孩》等作品问世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二)成型期。

30-40年代,中日交战激烈彻底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情绪,歌剧中抗日题材屡见不鲜。

如40年代的四幕歌剧《木兰从军》塑造了“立志赴战场”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唤起人民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又如1935年聂耳和田汉首创的“话剧加唱”形式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反映遭受迫害的工人们思想觉醒并转变为反抗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些创作使得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艺术形式逐渐接轨。

1945年《白毛女》问世,该歌剧整体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手法,并融合了我国戏曲中的板腔体、甩腔等元素、地方民歌中的河北梆子元素等,可谓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巨作,是我国新歌剧正式成型的标志。

(三)解放后发展期。

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开始朝着歌颂英雄人物、反映革命斗争方向发展,时代感和民族性极为强烈。

歌剧创作表现手法主要以道白加唱、吟诵相结合为主,并逐步挖掘民族民间中优秀的音乐素材,以促使民族歌剧更被大众所接受。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探析民族歌剧建设是指在中国的歌剧创作中,以中国民族文化为主题和脉络,表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歌剧艺术创作。

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是指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歌剧文化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的创新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歌剧起源于西方歌剧的引进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对歌剧艺术的学习和吸收,创作了一系列西方歌剧翻译和演出。

随着社会变革和民族觉醒的发展,中国歌剧艺术逐渐走向了民族化的道路。

民族歌剧建设是中国歌剧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民族歌剧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表达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中,常常描绘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及对国家、人民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成为了中国歌剧的经典之作,也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歌剧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现代歌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形式,而是更加注重面向现实生活,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思考。

在中国现代歌剧的创作中,常常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通过对个体和集体命运的诗意诗话,表达对人生价值和社会和谐的思考。

中国现代歌剧在形式上也有了更多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合唱、重唱和独唱形式外,现代歌剧融入了更多的舞台艺术和多媒体表现手法,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在音乐上,现代歌剧也吸收了更多的西方音乐元素和风格,使作品更加富有多样性和国际化。

民族歌剧建设与中国现代歌剧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和推动。

民族歌剧凸显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和精神,而中国现代歌剧则更注重现实生活和人文关怀,为中国歌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

在民族歌剧和现代歌剧的相互交融中,中国歌剧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对于丰富中国艺术文化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都有着重要作用。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

浅谈中国歌剧发展中国歌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模仿西方歌剧到融合中西文化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出现了西方歌剧的演出。

这些歌剧演出吸引了一大批中国观众,并给中国的音乐艺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中国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模仿西方歌剧,并创作了一些模仿西方歌剧风格的作品,如《牙龙》、《贝加尔湖女神》等。

这些作品在中国当时艺术界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作品没有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歌剧开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风格。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形式与西方歌剧的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而且在现代中国,许多新的歌剧作品也开始涌现出来,如《茉莉花》、《白毛女》等,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和舞台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歌剧的特点1. 融合中西文化。

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语言,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音乐、戏曲表演方式等。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歌剧在音乐、舞台表现、剧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兼具东西方特色的歌剧艺术形式。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歌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形式,还有现代歌剧、民族歌剧、轻歌剧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歌剧作品在音乐、舞台表现方式、剧情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歌剧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金勇(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 514014)摘要: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

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民族歌剧;历史;现状;影响因素;发展之路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10-03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

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一)中国民族歌剧的早期探索1.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1920年到1942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20世纪初,黎锦晖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此后又创作了《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多部作品,是中国歌剧的开拓人。

黎锦晖的作品大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布景,用演员扮演典型化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物,以独唱、对唱等形式连接剧情并体现出一定戏剧冲突,以“音乐表现故事”。

这些歌舞剧,虽然还不能用来阐释歌剧,但已经开始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侵华攻势,这样的历史背景,诞生出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歌剧,民族歌剧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利武器。

1934年,田汉、聂耳以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

《扬子江暴风雨》的音乐语言准确、生动,有感染力,节奏旋律简洁明了。

其中,剧里的《卖报歌》《前进歌》等经典曲目至今仍广为传唱。

此后,大批较有影响力的描写抗日、反帝的歌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1935年的歌剧《西施》、1937年的《荆轲》、1938年的《军民进行曲》《桃花源》、1939年的《上海之歌》、1940年的《洪波曲》《台儿庄》、1942年的《秋子》等。

这些歌剧一些是以“话剧加唱”的模式进行创作,通俗易懂,方便流传,一些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有序曲,有宣叙调、咏叹调,有重唱、合唱。

2.《白毛女》的创作。

1945年,《白毛女》在延安鲁迅艺术院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下诞生了,它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奠基作品。

《白毛女》借一个佃户女儿的不济身世,揭示了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同时又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生活的曙光。

《白毛女》的歌剧特征,较以往的作品大有不同,其创新性和突破性表现在:它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又广泛吸收了诸如悲腔、甩腔、戏曲板腔体等的中国多种戏曲素材,无一不能够使人物的心理细腻、多变,在大大丰富了音乐织体的同时,还促进了矛盾的激发,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民族歌剧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为日后的歌剧创作开拓了前进的方向。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快速成长期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出现前,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快速成长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歌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创作题材也开始转向对英雄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歌唱、吟诵与道白有机结合。

较为代表性的作品有1950年改编自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1953年改编自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有创作于1954年的《刘胡兰》以及1957年的《望夫云》和1960年的《红珊瑚》等。

1957年2月15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联合举办下,一场旨在对“新歌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新歌剧如何继承民族传统”等方面进行讨论的“新歌剧讨论会”召开了。

这次会议从概念上正式明确了“歌剧”和“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整合了中国新歌剧的创作思想,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并提供了一系列支持的行政措施。

会后,涌现出两部非常出色的歌剧作品——《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它们是我国当代民族歌剧创作的高峰。

此外,还有优秀作品《春雷》《柯山红日》《刘三姐》《红珊瑚》等。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停滞期1966年至1976的文革十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停滞期。

江青等人一致认为“京剧就是歌剧”,完全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领域十分不景气,曾经一度获得好评的歌剧作品,如《刘胡兰》《江姐》等,也遭到了批评和禁演。

“八亿人民八个戏”,呈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8个样板戏。

这些样板戏虽然在某些方面上是为将来的歌剧复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其人物形象,都是清一色“高大全”式的英雄,使得舞台角色过于单调。

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完全按照“四人帮”所选定的题材剧本进行写作,丧失了自由创造的空间。

其创作的每部戏都要符合“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要求,且人物性格全部划分为简单的“好人”和“坏人”。

如此一来,文艺工作者的灵感被扼杀,“文革”成为整个文艺创作的盲区。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恢复及辉煌期1.中国民族歌剧的恢复期。

中国民族歌剧的恢复发展期是文革结束到90年代前。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民族歌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也不再为“文革”中的政治服务,接踵而来的则是各种情感色彩的歌剧。

如施光南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涓生和子君反对封建礼教、为自由恋爱而斗争的悲喜交加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王祖皆和张卓娅的《芳草心》以及金湘的《原野》,轻歌剧《蜻蜓》,历史题材歌剧《深宫欲海》等。

2.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期。

90年代至今,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期。

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浪潮席卷了音乐文化领域,《屈原》《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多部新歌剧先后诞生,这些歌剧有的对严肃歌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有的开始了新的创作手法的尝试,有的则将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创作进行了结合。

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发展。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探究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认识上的不足对中国民族歌剧认识上的不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盲目崇洋,认为外国歌剧一切都好,可以照搬照抄,没有必要发展民族歌剧。

其二,盲目的自我崇拜,认为中国戏曲剧中丰富,是中国民族歌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需借鉴和吸收外国歌剧的创作模式和技巧。

其三,浮夸主义,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经常过度追求豪华,大搞形式主义,如舞台的设计、服装、场面等,背离了歌剧本身的内容。

(二)创作上的缺陷1.剧本的创作。

剧本是歌剧的根基和灵魂。

一部优秀的歌剧少不了一本好的剧本。

中国民族歌剧剧本的创作,有其特殊性,它除了要求剧作者懂得一定的戏剧规律外,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

在我国能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通力合作的,却是凤毛麟角。

2.歌剧中声乐样式的创作。

在歌剧声乐样式上,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总是渲染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关系,且乐队的伴奏常常不能很好地烘托着歌剧音乐的发展,甚至连合唱与重唱的应用也不能适当地处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影响着中国民族歌剧的质量。

(三)文艺理论的不健全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但截止到今天,歌剧史方面的系统的论著却还是空白,其创作理论更是少之又少,所谓的文艺评论,总是报喜不报忧,附和、吹捧的成分较多。

这种民族歌剧文艺理论上的不健全,必定会成为民族歌剧发展的阻碍。

(四)歌剧表演人才的流失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到今天,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即歌剧表演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一个优秀歌剧人才的培养,至少要用上十年的时间,但出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部分优秀歌剧人才,签约了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的舞台,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歌剧的发展。

三、影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一)经济因素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无非是一部歌剧的创作到排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讲,一切上层建筑的发展都以经济为基础,歌剧,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自然也不会例外,它的发展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二)文化因素改革开放至今,新的媒体,如电视、电影等迅速发展,港台流行音乐以它所特有的风格——清新、自然影响着大陆,这种文化日渐多元化的现象,直接造成了人们精神文化享受的多元趋势,成为制约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

(三)观众的审美心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还受观众审美心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观众具有一种独特的民族心态。

他们经常把于外部世间所遭受的苦难与不顺回归到内心去化解,但有时又强烈希望自己能够在精神世界中满足和安抚物质世界里的失落。

这种独特的民族心态,一方面创造了独特的中国民族戏曲艺术,另一方面又起着引导和创造民族审美情趣的欣赏习惯的作用。

可见,如果民族歌剧的创作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定会使歌剧在上演后昙花一现。

四、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之路(一)古为今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吸收中国戏曲的精华。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经了南戏、元杂剧、传奇等几个繁荣时期,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因此,把中国的戏曲音乐融入到民族歌剧中,定会得到观众的欢迎。

如《党的女儿》,吸收了戏曲文化,选用了板腔体与歌谣体相结合的音乐构成方式,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神韵、富有个性特征的音乐风格,颇得人们的喜爱。

(二)政府的支持歌剧的创作和演出,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当下是被金钱、文化娱乐消费充斥着的时代,渐渐失去市场的民族歌剧,自然也难以维持其创作和演出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能够对从事歌剧演出的歌剧院团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歌剧的创作1.剧本的创作。

在剧本的创作上要注意多样化,树立多元化的歌剧观。

一个好的故事情节既可以激起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又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而观众群体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剧本创作的多元。

2.唱段的创作。

唱段在歌剧中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一部精妙绝伦、韵味无穷的作品必然跟随着一条朗朗上口的主题旋律,如《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至今仍深得人们的喜爱。

但是要注意,这些动人的旋律不一定只存在于那些高深的技法中,相反,可能越贴近大众,越具有生命力。

唱段的创作,还要注意建立起与其他唱段、与剧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合理利用其表现戏剧冲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我国的民族歌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完全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