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 亚文化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亚文化服装风格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强化亚文化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一个人穿着符 合某个亚文化的服装时,他或她就会得到该亚文化成员的认可和接纳。此外,亚文化服装风 格还能够反映社会对不同亚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包容性。
创新动力
亚文化风格的独特性和反 叛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推 动产业变革和进步。
文化交流
亚文化风格作为特定群体 的共同语言,有助于促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
05
亚文化风格的未来展望
亚文化风格的演变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亚文化风格将呈现 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将有更多 机会交流和融合,产生新的风格和创意。
03
亚文化艺术风格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强 化亚文化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一个人创作符合某个亚文化的艺 术作品时,他或她就会得到该亚文化 成员的认可和接纳。此外,亚文化艺 术风格还能够促进不同亚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融合。
03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个性表达
亚文化风格是个人或群体独特个性的体现,通过服饰、发型、妆容等外在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与众不 同的特质和审美观念。这种个性表达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挑战主流审美标准,为个体创造更多元化 的发展空间。
亚文化风格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未来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灵感和动力 。
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
亚文化风格作为不同文化和群体的独特表达方式,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提高审美水平
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交际

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交际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多种多样。
主流文化作为社会中最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在主流文化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亚文化群体。
这些亚文化群体在交际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行为和符号系统,从而产生了亚文化交际的现象。
本文将从音乐、街头文化、游戏和电影四个方面探讨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交际。
一、音乐亚文化的交际音乐亚文化是一种以特定音乐风格和音乐追随者为核心的亚文化。
在音乐亚文化中,人们通过音乐欣赏、演奏和表演来进行交际。
例如,流行音乐亚文化中的追随者经常通过参加音乐会、音乐节和音乐俱乐部的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共同兴趣和爱好。
他们之间会使用特定的术语和手势来交流,例如“摇滚万岁”、“沉醉在音乐中”,这些术语和手势成为了他们的象征和标志。
二、街头文化的交际街头文化是一种以年轻人为主的亚文化,它包括涂鸦、街舞、嘻哈音乐等元素。
在街头文化中,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例如,他们会在城市的墙壁上涂鸦,通过图案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此外,街头文化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街头黑话”,它是一种以俚语和流行语为基础的独特语言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街头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三、游戏亚文化的交际游戏亚文化是一种以游戏为核心的亚文化。
在游戏亚文化中,玩家们通过游戏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多人在线游戏中,玩家们可以通过游戏内聊天系统进行交流,分享游戏经验和战术,组队合作完成游戏任务。
此外,游戏亚文化还包括游戏相关的论坛和社交媒体群体,玩家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其他玩家分享游戏心得和交流游戏情感。
四、电影亚文化的交际电影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影为核心的亚文化。
在电影亚文化中,人们通过观影、评论和讨论来进行交际。
例如,在影迷群体中,人们会通过观影后的讨论和评论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会使用特定的术语和引用来交流,例如“这部电影真是一部经典之作”、“这个场景太震撼了”。
亚文化概念

亚文化概念: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亚文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国外著名亚文化研究专家:亨利·布莱尔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举隅》中则认为亚文化实际上是主流文化的过于呆板而引起的一种人类对于享乐追求的一种极端表达的方式。
但那只是现象,用这些现象概括亚文化本身并不准确。
亨利在著作中认为:亚文化叛逆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并非是因为理性的缺失和享乐主义的泛滥。
为此,书中提到了亚文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即从亚文化的基本观点(即只关注亚文化的存在而不对它进行过于繁复的讨论,没有必要对一种现象进行过多的延伸)出发,通过理性的思维,实现新一轮亚文化到主流文化(亚文化基础上的主流文化)的过度,达到某一哲学范畴内的和谐统一。
亚文化的分类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产生原因人的精神状态的改变是主要原因。
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已断言:不是哲学家的普通人绝对不能知道自己的高层次利益——道德完善、追求真理,也不会区分真和假,他们最终会成为自己内心潜藏的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设想由一个哲学王来统治国家,即理性治国。
他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性的,是“感性动物”,只有哲学家才具有真正的理性,不会“感情用事”,而以理性办事,这种观察和判断是基本准确的。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在中国文化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定义这三种文化概念,然后分析它们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演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文化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并不断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主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它是社会的主导文化,通常反映了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主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家、佛家等多元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变迁,主文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发展。
接着,我们将探讨亚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亚文化是在主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群体性和时代性。
在中国,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等都是亚文化的典型代表。
亚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选择。
我们将分析反文化在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反文化是对主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它往往代表了社会的非主流声音和反叛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反文化曾多次出现,如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五四运动等,都为中国的文化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在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文化创新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主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主文化,作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它代表着主流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对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主文化的变迁尤为显著。
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的主文化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从古代的儒家文化,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再到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次文化的变迁都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当代,中国的主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次文化群体,通常由一群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共享。
这些亚文化群体往往在流行文化、艺术、音乐、时尚和设计方面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不仅推动着设计的创新和演变,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体表达的自由。
首先,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体现在流行文化的演变和创新上。
亚文化群体通常是社会文化变革的先锋,他们对流行文化的审美和趋势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例如,嘻哈文化在音乐、时尚和视觉设计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70年代的纽约嘻哈文化到现在的全球化嘻哈文化,这个亚文化群体通过音乐和艺术作品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影响了时尚和设计界。
很多设计师受到嘻哈文化的启发,将其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从而为时尚和设计带来了新鲜、前卫的风格。
其次,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领域。
亚文化群体通常对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有着独特的追求和创新,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内心世界和与他人分享的需求。
例如,街头艺术是嘻哈文化和涂鸦亚文化的产物,它通过墙壁和公共空间的作品展示了亚文化群体的审美和态度。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为城市环境增添了活力和独特性,也影响了设计和艺术的创新。
很多设计师从街头艺术中获得了创意灵感,将涂鸦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设计中,使作品更加丰富、有趣和有个性。
此外,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时尚界。
亚文化群体的个性化和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对时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朋克文化是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之一,它通过音乐、时尚和艺术表达了对传统规范的反叛和抗议。
朋克时尚以其叛逆、大胆和个性化的形象成为了时尚界的标志之一、它推动了时尚设计的创新,使得设计师更加关注非常规的材料和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框架。
最后,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
亚文化群体往往在城市中形成独特的社区和空间,这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和设计形式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描写亚文化的句子唯美短句(精选合集2篇)

描写亚文化的句子唯美短句(篇一)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审美取向,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
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描写亚文化的唯美句子,共计62句:1. 在那独特的亚文化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2. 亚文化,是年轻一代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
3. 纷繁复杂的亚文化中,每一个个体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归属感。
4. 他们的言行举止犹如一幅美妙绚烂的画卷。
5. 这些亚文化的倡导者们,以他们独具一格的审美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6. 热爱自由的亚文化中,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敢做自己。
7. 那些痴迷亚文化的年轻人,用音乐和艺术诉说着他们内心的故事。
8. 在他们的世界里,任何外界的负面影响都无法阻挡他们追寻梦想的步伐。
9. 亚文化下的年轻人,无惧他人质疑,坚守自己的理念。
10. 他们的着装风格独特而张扬,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个性与独立的精神。
11. 在他们的眼中,美和自由是互相交织的存在。
12. 他们酷爱摄影,捕捉那些瞬间的美丽。
13. 在那片亚文化的海洋中,他们追求着不同寻常的艺术表达方式。
14. 亚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对传统的打破与突破。
15. 他们不仅是亚文化的践行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
16. 有人说,亚文化是年轻人的时尚喜好,我却觉得它是一种态度。
17. 就像一汪清澈的溪水,亚文化是使年轻心灵得以滋养的源泉。
18. 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纷乱而美丽的时空隧道。
19. 亚文化的倡导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宣告着他们的存在。
20. 在亚文化的范畴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光芒。
21. 他们维系着一种理解与支持,亚文化变成了一种精神家园。
22.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他们用亚文化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定。
23. 他们那缤纷的生活方式,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动。
24. 那些亚文化的痴迷者,就像一个个倔强的艺术家,演绎着自己心中的乐章。
25. 亚文化就像一颗炽热的星星,照亮了黑夜里的每一个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概念
强制性(intensity,又称强度) :refer to how institutionalized, solidary and socially controlling subcultures are. 制度化程度、联系强弱
反常规性(unconventionality):包涵了从艺术创新到持有异议的价值观的表 达,再到严重的犯罪这一系列的行为,这一切都是偏离社会规范的。
术派、专家等等在城市聚居,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所特有的。城市
生活方式在小地方的差异是因为居民的差异。
亚文化理论的总结
根据亚文化理论,城市会促进异质性,但并不是通过社会断裂,而是 通过人口集中进而促使多样的亚文化的产生。
一个亚文化是这么一大群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特征,彼此之间相互联
系,同属于与他们的共同特征相连的机构设置,坚持独特的价值体系, 共享一系列的文化工具,并且参与到共同的生活方式中去。这些属性
理论架构、关键结论
城市中较高的偏差行为和无组织行为的发生率,并不是由于诸如人际的疏离、 匿名性和非个性化的交往,而是由于一定数量的能够承载一个可自行生长发 育的亚文化人口的存在,这个一定的人口称为“关键数量”。 其理论模型强调城市性对反常规性行为的的影响,而其他诸如财富、年龄、 教育和区域的变量在此不被强调。 1、人口规模大的地点比人口规模小的地点发展出来越来越多的特殊亚文化。 2、人口较稠密地区相对于人口较不稠密地区而言,不仅仅是发展出更多有差 别的亚文化,而且也发展出更强烈的亚文化。 3、群体之间的交往导致了多重的影响。 4、相对更广泛的社会而言,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反常规行为发生率越高。
亚文化(subculture):一个亚文化是这么一大群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特征,彼 此之间相互联系,同属于与他们的共同特征相连的机构设置,坚持独特的价 值体系,共享一系列的文化工具,并且参与到共同的生活方式中去。这些属 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并且亚文化的边界可能是模糊和重叠的。(费舍尔,1995)
关键数量(critical mass,又称临界多数、临界量):足以产生亚文化的人口数 量。某种类型的城市人口(如移民)一旦达到一定数量,他们便会努力建立 起自己的聚会场所,创造自己的仪式,开始使自己的行动,具有某种特点。
The Subcultural Theory of Urbanism: A Twentieth-Year Assessment
Claude S. Fischer 韩正
Claude S. Fischer(生于1948年1月9日)是美国社会学家, 1972年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72 Ph.D., Soc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1970 M.A.,Soc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1968 B.A.,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11年出版Still Connected: Family and Friends in America Since 1970,其中的一些书获得多种奖项。 1996年,获得罗伯特和海伦·林德城市研究终身贡献奖。 从1999年到2004年任Context杂志的创始编辑,这是一本美 国社会学学会面向一般读者发行的社会学杂志。 2015年,当选为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的David Riesman Fellow。 目前由国家老龄化研究所所资助的为期五年的专项研究,致 力于私人关系如何变化。
1995《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一个二十年后的评价》 尽管杜维、甘斯都对城市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
们均没有能像沃斯那样产生阶段性的重要影响,而费舍尔
关于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则取得了重要影响,在他的理论 发表后的20年里,部分城市社会学家把他的理论放到了 和沃斯的理论同等的地位。
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研究问题:如何才 能较好的解释城市 居民的反传统行为
城市性与亚文化强制性
城市不仅与更多有特色的亚文化有关,而且与亚文
化的强制性也有关。因为在城市中,群体更经常的 达到临界变量,更经常的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城市性与亚文化强制性
种族亚文化
1975年,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文化强制性要高于农村
1982年,做出四点修正: 1、产生种族团结的因素是群体集中,而不是城市性本身。
问题与讨论
费舍尔的亚文化理论链条为:城市性(“关键多 数”)→亚文化群体聚集→亚文化强度。在这个链 条中,城市性是群体聚集的前提,而群体聚集又是 产生亚文化的中介,但是在交通与通讯越来越发达 的今天,群体的聚集已经可以超越地域空间的限制, 城市性是否还可以作为亚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
A
B
可否结合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谈下对当下中国某 些亚文化群体的看法,如“浙江村”、广场舞 “大妈”、“杀马特”等。
有关的结论并不能推广;然而,城市性在美国和其它地方都会诱
发财产犯罪及不道德犯罪。 亚文化理论认为,社区规模维持了一个利于犯罪的亚文化。
其它的反常规行为:城ຫໍສະໝຸດ 性确实形成了某些反常规行为,如贪图
享受不该享有的社会福利等;但是,城市性并不总是与心理失调 相关。同样,城市性与自杀无关。 反常规的态度:很多研究探讨被访者对反常规行为或是问题行为 的态度,如对同性恋的态度。费舍尔认为只对这些口头的回复进 行研究会带来很多问题。
核心来讲,亚文化理论是一个区位
学的理论,而不是一个关于人的理 论。
中介过程:理论可行吗?
即便是在最初的理论中,城市规模和亚文化过程之间的相 关也是微弱的。大多数情况下,该理论预测了在特定人群
聚集的地方亚文化的出现和加强。
Subculture
Urbanism
Group Concentration
causal chain
城市性与亚文化强制性
宗教群体 城市性对于非主流宗教人群和那些看重宗教的人来 说强化了其宗教参与。(1982) 其它亚文化 地方越大,非血缘的紧密的亚文化越多,例如与职 业、生活方式相关的。城市性鼓励个体参与基于兴 趣的亚文化,但此观点尚未证明。
城市性与反常规性
对反常规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问题。 街头犯罪:以美国为例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如城市性与杀人等犯罪
研究方法:个案研 究、实证研究
从研究城市居民的反传 统行为切入;重新引入 密度与规模变量
主要概念
城市性(urbanism):大量密集地居住在一起的、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城市居民 在相互接触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意识和生活方式,或者从整体上说,形 成了一种城市性的综合特征和经验性的具体表现(沃斯) 主要特征包括理性化人格、适应次级社会关系、适应超负荷社会交往模式、 适应亚文化环境、创新与反常规、宽容。(王兴周、 张文宏,2008)
2、区分了亚文化参与的范围——是仅仅身处于种族世界还是
和种族有正式的联系,并认为和种族有正式的联系对于在社 区中被孤立的成员而言更为重要。 3、城市环境既强化也弱化种族文化,净结果取决于许多因素。 4、强化效果对小民族的中心的文化元素(婚姻、民族气质) 影响最大而对次要的文化特征(语言、服装)影响较小。
月
5、伊夫•拉格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6、蔡禾主编,张应祥副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
出版社,2003年1月 7、Louis Wirth, 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J.S, Vol.44 (Jul.), Pp.1-24.
理论架构、关键结论
各主要流派的城市性理论比较
理论流派 自变量
沃斯: 人文生态论
中间变量
社会结构过度分化、互动机会少、 传统控制弱、失去互信互赖,造成 社会失范现象,个人心理孤独,疏 离感加重
因变量
人口规模
甘斯和勒维 高密度 斯: 组合论 异质性 费舍尔: 亚文化理论
不同群体持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反社会行为 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同一群体内, 人际关系亲密,无失范现象;不同 城市社会问题 群体包括反社会的人群及其行为 人口达到临界数量,可能形成群体 亚文化,造成反社会行为的群体, 脱序、孤独、疏离感
是有程度之分的,并且亚文化的边界可能是模糊和重叠的。
因为许多突生的亚文化是反常规的,城市生活相应的也是反常规的。
亚文化理论的总结
1、人口规模大的地点比人口规模小的地点发展出来越来越多的特殊亚
文化。 2、人口较稠密地区相对于人口较不稠密地区而言,不仅仅是发展出更
多有差别的亚文化,而且也发出处更强烈的亚文化。
3、群体之间的交往导致了多重的影响。 4、相对更广泛的社会而言,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反常规行为发生 率越高。 在因果模型的每一环节上都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城市性与反常规行 为的净相关是微弱的。总之,城市性与反常规性相关,部分的是由于城 市性促进亚文化的发展。
理论和概念上的问题
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如果Z保持不变
1
2
与其它争论的关联
亚文化理论的可信与否与社会学中的其他争尤其是犯罪、宗教的多元性 和宗教的虔诚以及种族问题密切相关。亚文化理论至少是部分的基于其
它文化变迁理论的。
城市性与亚文化的异质性
通常来说,城市比小地方更多样化。对沃斯
(1938)而言,异质性是城市性的一部分。社区
越大,不同种族和民族的成员的比例也越大。城市 中职业群体和阶层结构更加多样化。城市规模与专 业机构之间的相关也是很好的证据,比如,人口规 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大都市艺术机构数量多的原因。 威尔逊(1986)认为,社区越大,居民的社会态 度差异越大。所以说,城市性和社会文化异质性相 关联这一论述是站得住脚的。
小镇和城市沿着农村到城市这一序列分布,是可区分的、有意义的对象。 城乡差异在今天源于经济结构中功能位置的不同 城乡间形成对比并且城乡人行为上存在差异 问题的解决只能求助于经验研究——社区规模与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