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钱伟长纪录片观后感750

钱伟长纪录片观后感750《钱伟长纪录片观后感750》篇一看完钱伟长的纪录片,我就像被一阵强风给吹醒了似的。
以前,我只知道钱伟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具体咋个了不起,还真没个透彻的了解。
纪录片里讲钱伟长小时候的场景,就像一幅幅老照片在我眼前晃悠。
那时候的他,可能就像咱身边普普通通的小孩,也许会调皮捣蛋,谁知道呢?但他有一点和咱不同,那就是对知识有着超强的渴望。
我就想啊,我小时候要是有他一半的劲头,那现在是不是也能有点小成就呢?哎,这也只能是个空想喽。
钱伟长后来在学业上的选择,那可真是让我惊掉了下巴。
他本来文科超牛的,能上清华文科系呢。
结果呢,因为国家的需要,他一咬牙就转到物理专业去了。
这就好比一个习惯了在陆地上蹦跶的兔子,突然要去水里和鱼比赛游泳一样,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但钱伟长他不怕,他就像一个无畏的战士,一头扎进了物理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领域。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寻思着,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可能早就退缩了。
我这人啊,有时候就是有点胆小怕事,遇到点困难就想绕着走。
在他研究物理的过程中,那遇到的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一座接一座地横在他面前。
可他呢,就像一个愚公,一点点地挖,一点点地攻克。
他的坚持,让我这个在生活中经常三分钟热度的人自惭形秽。
我有时候做事,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影了。
今天想画画,画了几笔觉得太难就放弃;明天想看书,看了几页就被手机吸引过去了。
和钱伟长比起来,我简直就是个反面教材。
钱伟长的一生,就像一部充满热血和激情的奋斗史。
他的故事告诉我,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那点小日子,还得有点大志向,得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
不然,这一辈子就像一颗没有方向的流星,虽然划过天空,但啥痕迹都留不下。
我现在就在想,我虽然没他那么伟大,但我能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像他一样,努力地去发光发热呢?也许我做不到改变世界,但改变一下自己的小世界总可以吧?这纪录片看的,真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对钱伟长的敬佩,又有对自己的些许失望,但更多的是一种想要改变的冲动。
钱伟长传读后感

钱伟长传读后感《钱伟长传》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钱伟长的传记,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创业历程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钱伟长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勇气、智慧和毅力深表敬佩。
钱伟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
他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开始创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企业领袖。
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从未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是这种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让他最终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巨头。
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钱伟长先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他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参与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他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扩大规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阅读《钱伟长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钱伟长先生的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更是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发展的热爱。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从他的故事中汲取了很多的正能量和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念。
总的来说,读完《钱伟长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到了钱伟长先生的传奇人生,更是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成功经验。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钱伟长先生一样,坚持不懈,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感谢《钱伟长传》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正能量,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纪录片钱伟长观后感

纪录片钱伟长观后感看了钱伟长的纪录片后,我那叫一个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钱伟长这人,就像游戏里开了挂一样,但他开的是知识和爱国的挂。
一开始听到他文科超厉害,历史、语文都是顶尖的,我还以为他就是那种文绉绉的书生呢。
结果呢,人家来了个大反转。
因为国家需要,他居然从零开始去学物理。
这就好比一个习惯了用右手写字的人,突然说我要用左手拿筷子夹花生米,还得夹得又快又准,难度可想而知。
他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那困难肯定像一座座大山。
但钱伟长就像一个无畏的登山者,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我看着纪录片里他在简陋的环境中做研究,那些设备估计还比不上现在一个普通中学实验室的,但他就是凭借着一股信念,不停地钻研。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做个数学题,稍微难一点就想放弃,和钱伟长比起来,我简直就是个小懒虫。
而且啊,他的爱国情怀那真是像火焰一样炽热。
不管国外的条件有多好,他心里想的始终是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向往国外的美好生活,但钱伟长就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国家培养了他,他就要回来回报。
这就像一个在外漂泊的孩子,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都忘不了家里的温暖,一门心思要回家帮忙。
他对教育的贡献也让我特别感动。
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他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就像星星之火,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我就在想,要是我能有这样一位老师,那我估计做梦都会笑醒,肯定能被他的热情和知识所感染,变得超级爱学习。
钱伟长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小说,充满了波折和惊喜。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不管是从文科转理科,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研,又或者是始终如一的爱国心,他都是我们学习的超级榜样。
我觉得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后,不能只是一时热血沸腾,得把钱伟长的精神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说学习上遇到困难不退缩,要像他那样有坚定的决心;还有要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毕竟有国才有家嘛。
钱伟长这个人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在我心中闪闪发光,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钱伟长简介的观后感

钱伟长简介的观后感最近看了钱伟长的简介,那可真让我感触颇深啊。
钱伟长这名字,一开始听着就感觉特别有力量。
看了他的事迹后,我就想,这人简直是个超级学霸加全能大神啊。
他考清华的时候,那文科成绩厉害得很,历史、语文都考得超级棒,本来是个妥妥的文科苗子。
结果呢,一听说国家工业落后,需要搞理工方面的建设,人家二话不说,扭头就去学物理了。
这就好比一个在文科赛道已经遥遥领先的选手,突然决定换个赛道,去和那些理科大神们竞争,这得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呐。
而且他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那困难肯定像一座座大山。
但是钱伟长就像是一个无畏的登山者,吭哧吭哧地就往上爬。
他的努力肯定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毕竟从文科一下子跨到理科,就像是从一个星球到了另一个星球,啥都得重新开始学。
可他就是凭着那股子对国家的热爱和不服输的劲儿,最后在物理领域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他对国家的贡献那就更不用说了。
在国家需要各种技术支持的时候,他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超级英雄。
在科研、教育等好多方面,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他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了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感觉就像一个智慧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给国家的进步输送能量。
我觉得钱伟长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后人前行的路。
让我们知道,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不能光想着自己舒服。
而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比他那时候好多了,要是还不努力,都感觉有点对不起钱老这样的前辈们。
我想,我们也得像他一样,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为了心中的目标奋勇前行,说不定哪一天,我们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小“钱伟长”呢,哪怕只有他十分之一的厉害,那也够牛的啦!。
大家 钱伟长

《大家钱伟长》观后感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
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但是,钱伟长——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却不然,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
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钱伟长先生历尽磨难,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科研事业抱着始终不渝的热情。
上大学时,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他坚决要求弃文学理,也正是爱国的信念指导了他的一辈子的学术研究。
大学毕业后,钱伟长怀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出国留学。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在学术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过上了相当安逸的生活。
可是1946年,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他就毅然放弃已有的一切,回国报效国家。
他说:‚中国知识分子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要解决这个落后问题,宁愿牺牲在国外的舒适生活。
老实说,我在国外的生活是非常舒适的,我领导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就是做‘洋官’的人,当然我是‘技术官’,可我不稀罕这个,我当时是为美国做事的,做出来的导弹火箭都是美国用的,我干吗,我要回来就回来了,……。
‛虽然回国后的生活很令他失望,但是在1948年他准备回美国申办签证时的最后一栏::‚若中美交战时,你是否忠于美国?‛他毅然决然地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解放以后,钱伟长先生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和领导教学、科研活动,钱伟长先生有句名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指出,科学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因此,知识面要宽、阅读面要广,不要局限于本专业,更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自己在大学时代,过了弃文从理关,在清华物理系站住脚后,他跑到化学系、数学系,修了他们的主要课程,因此,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能应付裕如。
譬如,在搞高能电池时,他就充分运用了他在化学系学到的知识。
在上海大学拆的‚四堵墙‛就包括了拆各学院、各专业中间的墙;在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他规定,学流体力学的必须学弹性力学,而学固体力学的必须学流体力学,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观《大家——钱伟长》有感《钢铁是怎样炼成》一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
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钱伟长没有潘安般的外表,但他拥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所以他是一个“美”人。
在片中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让我倍受感动——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即使我的专业。
出外求学就是要走科学救国的路线,就是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
一句句简朴的话语透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揭示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优”不能仅仅是老一代教育者的情怀,它也应该成为新一代教育者的座右铭。
18岁那年钱伟长以文史双百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为了科学救国,他毅然决然地弃文从理。
1939年他和同伴们去加拿大留学时,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停留三天,不愿在敌国停留的他们把自己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直至后来不用停留日本才去加拿大留学。
最让我感动的是已成了国际著名科学家的他,放弃了国外每年8万美金的收入,回国工作,每月的薪水只够买两只暖瓶,后来还被错划为右派,以至于自己的孩子都没能上大学。
“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他用98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感动中国”评委会的颁奖词,是对钱老的一生写照。
让我们感动的并不是他在科学领域的种种光环,而是他那颗炙热无比的爱国之心。
感动之余,我觉得,中国正是需要这样的爱国人士。
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人士,中国乃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钱老的所思所行无愧于一名炎黄子孙,国人都应以他为傲。
看如今社会现状,在纸醉金迷背后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之前在一张帖看到一名自称韩国人士的话语:你们中国不是一直说抵制日货吗,结果呢?还不是走走形式,过不了三天又恢复现状,让五羊、本田、索尼等日本牌子大行其道,大肆在中国狂捞金钱。
大家之钱伟长

《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______为国家选择人生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的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但是,钱伟长的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为了国家,弃文从理(弃长从短),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为国仇丢掉护照,钱伟长因为背安排到当时在侵略我们国土的日本休整两天而生气的丢掉护照。
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舍弃在美国安逸的生活而回到动乱不安的中国教书和搞科研,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取得回国权。
1946年5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清华园。
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
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回来结婚的。
他来看我,看我很可怜。
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
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
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
《大家——钱伟长 强国梦》观后感

《大家——钱伟长强国梦》观后感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钱伟长先生,我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爱国”这两个字。
他的一生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国家需要,他都挺身而出。
爱国,做国家最需要的事。
日军发起侵略战争,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钱伟长先生弃文从理,决心学习物理,立志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爱国,懂国家最深的痛。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因为出国求学需在日本经停,而当时中国的大部分领土正遭受日军的侵占,他将护照扔进黄浦江,与其余20名学子毅然放弃难得的留学机会。
爱国,共度国家最困难的时候。
几个月后,他顺利出国留学,很快变成了在国际上名声显赫的物理学家,当抗日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他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归国投身教育事业。
爱国,始终坚定国家责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即使被打成右派,仍坚持自己的教育观点,因为这才是国家需要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照抄苏联。
这份坚持来自他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心。
钱伟长先生的一生并不风平浪静,而是风雨兼程,经历了太多的打击与阻挠,但他仍不忘初心,永驻着强国梦,激励着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钱伟长生于1912年10月,江苏无锡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早年与其导师辛格合作,研究板壳内禀理论,开创了板壳理论新方向。
他提出的非线型偏微分方程,被国际誉为“钱氏摄动法”。
他是力学家,被海外媒体誉为力学之父;同时也是应用数学家,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我们从钱老一生中学到很多。
钱老之自强不息。
“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
因为自强不息,他一生不论怎么坎坷,遭到什么样的境遇,都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因为自强不息,他勤思好学,不甘人后,直到耄耋之年,仍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精神仍处于相当年轻的状态,不知老之将至;因为自强不息,
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钱老之爱国精神。
钱老曾说,回顾这一辈子,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面对外敌入侵、铁蹄蹂躏和民族危难时期,毅然弃文攻理,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大科学家;在遭受挫折,面对精神打击的时候,他依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相信祖国和自己都能够好起来;在1972年身处逆境的他受周总理重托出访美国时,面对外国记者的挑衅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你们有什么创造发明可以贡献给世界?机智的他用流利的英语回答说:“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做我们原来不能做现在可以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这一回答赢得了招待会热烈的掌声,更令其他出访团员热泪盈眶。
晚年高龄时,更是积极的参政议政,与共产党人共商国是。
没有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哪有他的人生动力和远大目标。
每每回忆起这些事,我都深深地为钱老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所感动,也深深觉得当代学界更应该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将爱国作为自己追求事业成功的唯一动力。
钱老的才华与智慧以及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钱伟长教育思想,不仅是上海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财富。
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爱国奉献、先忧后乐的人生境界已成为上大学子引以自豪并不断瞻仰的丰碑。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敬爱的钱老,除了要向钱老表达诚挚敬意和热爱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和激发青年人弘扬科学、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
钱老虽仙逝,伟业却流长。
我们需要大力弘扬钱老献身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实践和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和谐、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