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与建构

合集下载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

金贝尔美术馆案例分析

③朝向与自然光照的关系 东西朝向有利于光线最大限度的从天窗均匀射
入。
4.光是此建筑的要乃至主导元素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献礼” ——《静谧于光明》
采光装置的设计
该建筑最激动人心的还要算是采光 装置的设计.在美术馆里使用直射光 或是明亮的光线看上去十分的暗淡, 尤其是陈列易损品的地方,比如水彩 画.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 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 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 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 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 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 品上.
②绝大多数艺术品的创作都是在自然光的条件之下 完成 ,为了忠实地再现展品的原貌 ,在展览空间之 中引入自然光当然是最佳选择。但是有不可过多的 引入自然光,因为强烈的紫外线对艺术藏品有着极 大的损害。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 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光井的位置
拱形的光带
采光设计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最为成功之处:一是具 有特设的自然采光,二 是采光与建筑内外形象 的完美结合。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 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 窗。天窗下面铝制穿孔
把反射板顶棚呈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 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 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 这给建筑朴素的外观增添了一分细腻,又使拱顶产生 一种悬浮感,室内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9
主要功能空间
2
流线示意
1.门厅 房
2.管理
一层(地下层)平面 3.储藏 4.工作间 5.研究室 6.讲堂 7.机

8 7
4
9 5 3

金泽21世纪和成羽町美术馆案例分析

金泽21世纪和成羽町美术馆案例分析

设计师介绍: Patrick BLANC,法国设计师。 是一位植物学家兼艺术家, 目前在探究植物在极限条件 下的生长状况,所以作品多 是在垂直面上种植的植物。
设计师:Florian CLAAR 建造时间:2004 材料:铝、聚苯乙烯管、混凝土 尺度:91.5 x 101.6 x 71.5, 68.7 x 101.6 x 66.1, 46 x 101.6 x 61 cm 作品介绍: 在博物馆周边的草地上,有12个小 号状的管口,这些管口在地下是 两两联通的,好像是通话管一样。 联通的管子并不位于同一个地方, 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其中听到出乎 意料的声音。这是一个关于“声 场”的艺术品。 设计师介绍: Florian CLAAR,德国设计师。 Florian CLAAR多使用声音来创 造三维的空间,探索声音的可能 性,他的作品都基于声波的数字 分析。他呼吁人们注意几何结构 和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
• 外观 • 一层连续的、透明的落地玻璃表皮弱化建筑底座的存在感。二层的白 色实体,在相对于周边建筑的轻的感觉之外,与一层的虚形成反转的 对比。
建筑构件的轻盈
• 柱子 • 在光的漫射下,圆柱的 边缘模糊,白色圆柱消 隐在白色墙壁、白色屋 顶的背景中,呈现出一 种白色轻盈的感觉。
• 墙体 • 墙体是由双层钢板组成,将各种管道置于双层钢板的空腔之内,墙的 真正厚度为单层钢板的厚度,通过墙体的“薄”表达出建筑的轻盈。
现代艺术
游泳池 设计师:Leandro ERLICH 建造时间:2004 材料:混凝土、玻璃 尺度:H280 x W402 x D697 cm 作品简介: 人们可以从游泳池的旁边向下看, 或是从“水底”向上看,其实水层 只有薄薄的10厘米。游泳池作为一 个艺术品,意在让人们感受到自我 与他人的交融。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分析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分析

从内部的水上抬头眺望等多样的经
着。知觉和认知等问题来对 待的同时也科学实验的严密,
验被展开的本作品,是理所当然的 而是和富有机智幽默,欺骗
日常的感觉震撼的同时,一旦发现 画一样的手法而产生的エル
装置的人作品的积极的关系、促进 此外,看的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 吧。
リッヒ的作品,作品体验的 人之间的关系,缓解人们共 享场产生。
SANAA
SANAA建筑设计事 务所,由日本著名建 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 立卫于1995年共同 设立,2004年,两 人以金泽21世纪美 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 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 狮奖。2010年,两 人一起荣获象征建筑 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 克奖。
建筑风格
• 这两位建筑师倡导新风格的建筑,他们的作品十分注重人 对空间的感知,大量运用玻璃等透明与半透明的材质塑造 出任意性和流动性的空间,在公共建筑中努力营造供人冥 想的空间。SANAA成功地将这种价值转译为当代语言, 白色、轻盈、透明等各种手法皆为创造冥想空间的手段。
为了强调超级扁平和超薄的视觉效果, 妹岛和西泽将在功能上承重,而在视觉上 成为障碍的柱子打散,将柱子变成森林,这种有秩序的有别于西方的解构被称为 日本式解构。
• 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建筑包围草坪被设置了12个大号状开设的筒,地下2个, 通过管两人一直连接传声管的作用。这两人未必相邻的号角,而是意想不到的 地方声音传到,意想不到的声音。极其单纯的构造,不过,这个结构不同,声ローリアン·克瑞儿,作家活动初期到声音可能有反映的作品制作抱兴趣持 续,本作品是其中之一的展开。
• 美术馆的周囲的草坪上,孩子们进入内部玩也可以设置的展馆。 气球从内部外部向6个突起的各种各样的方向被推出了一样的复 杂的形状。其中3个突起的尖端与地面接触,整体支持入口”的

案例分析——耶鲁大学美术馆(路易斯康)

案例分析——耶鲁大学美术馆(路易斯康)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 Isadore Kahn
三角形模块浇筑而成的三角梁盖结构,康使得结构性和艺术性、功能性完美 的结合在一起,三角形梁盖一方面为大跨度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形成了美丽的韵 律感,电气系统还巧妙的藏在这个结构里头,康减少了梁盖中的一个三角形面, 使得梁网中有一条通道可以容纳下这些管道,这个三角梁网就像一个格栅,利用 透视遮挡住所以的设备和管道,同时也让光线反射更加强烈,让展览厅的灯光更 加柔和。
用建筑写诗的诗人
—— Louis Isadore Kahn
案例分析——耶鲁大学美 术馆(路易斯康)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 Isadore Kahn
耶鲁大学美术馆是康的第一 个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建筑设 计史上的地位。
虽然紧挨着老建筑,路易·康 还是大胆采用了灰砖、混凝土、玻 璃和钢这样的现代材料。整个朝向 街道的公共立面全是实的砖墙,没 有一扇窗户。建筑立面稍微向街道 突出,突出的侧面为全玻璃,成为 非常谦虚的入口。如此,人从南向 北沿着街道行走时,会觉得老的美 术馆立面像是美丽的长卷和布景, 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美术馆的入口, 新建的体量则消隐在人的空间体验 之外。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 Isadore Kahn
如果看过了路易·康一生的作品,再 回过头来审视他50岁时创作的成名作,你 会发现这个建筑虽然已经有了某些他后来的 标志性建筑语汇,但还没有成熟地反映出他 后来提出的一些理论。方形的建筑形体,三 角形的混凝土屋顶,三角形的楼梯,都出现 在了耶鲁大学美术馆中。后来,简洁的几何 形体,混凝土的使用,光的自然的采用,都 成为康后来反复出现的形式语言。而康后来 提出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理论在这个 建筑中出见端倪,却不像理查德医学研究实 验室(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一样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长沙谢子龙美术馆和李子健美术馆调研报告

长沙谢子龙美术馆和李子健美术馆调研报告

长沙谢子龙美术馆和李子健美术馆调研报告下面是我对谢子龙美术馆和李子健美术馆的调研报告。

第一个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吧,按照我们当时的参观循序来,先写建筑方面的感悟,中间穿插写点本次影像展观展感想。

目前能够想到的是这么几个方面,场地、造型、立面、平面布局、材料、结构、流线、内部空间、光元素,限于作者能力有限,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选其中几个作阐述说明。

那就以光元素为例吧。

参观之前我有意识从这方面入手打算拍一组关于光主题的照片,后面回来整理完好照片上传到了个人社交平台,其中还包括李子健美术馆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入口展厅出有一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的个人签名手稿,这对于绝大多数建筑学子来说并不陌生。

教堂之所有要营造特殊的光影效果是为了表达情感,塑造一种神秘的威严之感,令教堂内的信徒产生那种可以接近上帝的错觉。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中就有这样一处运用光元素的空间,通高的中庭之上是大面积的采光天窗,界定了室内外关系;同时从天窗挥洒而下的阳光落在了素白的清水混凝土墙上,光影交错,突显了墙的质感,与另外一侧较暗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导进入建筑内部的人流往这边行走。

中庭内是两条平行相对的双向大直跑楼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方便人的视线交流,通俗点讲就是站这边稍高处的人可以看到下边的人,下边的人也可以看到那边高处的人,这种处理手法在我们快题中经常用到,大多用于展览类和纪念性等公共性建筑。

像这种出挑的凸台设计也是别有用心,效果也和前面所述一样,怪不得这里成为很多网红的打卡地点。

试想一下,一位长发飘飘的小姐姐以曼妙之躯轻靠在凸台之上,一手扶台,一手故作撩发之状,然后相机咔嚓一声,画面便定格在了那一瞬间,甚是撩人啊!稍微总结一下,刚才在阐述的过程中我其实把光的角度的运用的三个最基本作用囊括进来了,即界定空间、引导空间和表达情感。

其中表达情感给人的感受是精神层面的,它可以给人柔和舒适愉悦之感,同时也可使人平静沉思,可以上升到冥想的境界。

建筑形体构成分析

建筑形体构成分析

平面
立面
平面上运用简单的几何形, 立面上线面结合,形成很 表现出主从关系 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平 立面的比例与尺度也恰到 好处。
平立面形态分析
在立面构成上形成垂 直感与交叉感
由于荷载的集中分 布造成的轻盈感
洛阳博物馆新馆
平面上,将正方形形 进行切割,形成一个 个富有韵律感和动态 感的小方格。
建筑形体构成分析建筑形体构成分析10园林班目录目录洛阳博物馆新馆摩洛哥某所大学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无锡大剧院平立面形态分析平立面形态分析平面立面平立面形态分析平立面形态分析平面上运用简单的几何形表现出主从关系立面上线面结合形成很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建筑形体构成分析
10园林班 杨海琴
目录
密斯.凡.德.罗作品(范斯沃斯住宅) 洛阳博物馆新馆 摩洛哥某所大学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无锡大剧院

体块之间相穿插咬合,形成一个整体
无锡大剧院
平面与立面
平面上,由矩形产生移位,形成相连接的两个体块
屋顶构造以及排列方式
该标志性建筑形 成上宽下窄的巨大扁平 体量。 非对称的空间结构, 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 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 庭院和采光天井, 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 的均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立体造型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的平面布局呈一 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 直角三角形相联接, 空间上互相沟通。
摩洛哥某所大学
立面构成上依然是线 面结合,简洁美观。

浙江美术馆建筑空间解读

浙江美术馆建筑空间解读

浙江美术馆建筑空间解读发表时间:2019-08-07T15:18:02.2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9期作者:戴宏孙宗超[导读] 本文拟通过对浙江美术馆的解读,初步了解展览类建筑的功能组织和空间组织,并对优秀建筑的尺度,材料,语汇意像等进行学习研究。

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44摘要:浙江美术馆是中国工程院程泰宁院士的代表作,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美术馆之一,是浙江文化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2009年8月9日,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

馆址设在杭州市南山路138号,毗邻西湖。

分为四层的现代建筑,采用全玻璃顶的优质采光,具有3万多平方米的宽敞空间。

本文拟通过对浙江美术馆的解读,初步了解展览类建筑的功能组织和空间组织,并对优秀建筑的尺度,材料,语汇意像等进行学习研究。

关键词:浙江美术馆;建筑空间;解读建筑用地呈东西方向较长,南北方向稍短的矩形,西北方向为西湖主景区。

美术馆的步行入口和车行入口均布置在南山路一侧并做了人车分流的处理,机动车从地块北侧的消防车道通过北门进入地下室或用地东侧的公共停车场。

步行参观者从南山路的主入口进入地块后,由一个下沉广场做导引后进入建筑物,这个下沉广场是美术馆入口空间序列的重要空间元素,在功能上也起重要作用,是地下陈列空间和报告厅的疏散过渡场所。

图一地下室及首层展览流线示意二楼的陈列厅主要布置在中厅的北侧,在陈列厅之间布置了一个带采光顶的趣味空间,让观众在愉悦的环境中欣赏、体会艺术作品。

和一层的陈列空间相比较,二层的陈列空间增加了条状空间,丰富了展览流线上的建筑空间体验。

三楼的陈列厅主要布置小型个性化珍品,配合三层的贵宾接待及鉴赏室,方便鉴赏与研究,并且可以通过屋顶平台俯看西湖风景,使人在自然与艺术中陶冶情操,从而提升整个美术馆的展览品质。

图四立面示意图示意通过对浙江美术馆的内外建筑空间解读,可以看出设计者程泰宁院士所倡导的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他在浙江美术馆的设计中,通过娴熟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塑造出一个既反映现代建筑空间理念,又蕴含传统韵味的建筑作品。

成羽町美术馆案例分析

成羽町美术馆案例分析

在建筑与山峦之间设计一个水 面,山峦与建筑交汇于此,融 合于此,创造出一种虚拟的意 象。
混凝土
提起混凝土人们就会想到安藤,提到安 藤想到混泥土的建筑。人们称他是清水 混凝土诗人。
安藤说他选择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想追求的是建筑的原型,一种可以在 人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记忆的空间体验, 而混泥土同时拥有外部和内部,是唯一 能创造出这种近乎空间原型的建筑素 材 :真实的素材,真实的建筑!
成羽町美术馆
形体 造型
材料 运用
形体 造型
形体 组合
简单来讲,这个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水泥盒子, 看不出用了什么修饰用法,好似安藤就随性的 拿了两个盒子胡乱的拼凑了得来的,具体来看 看怎么随性的。
这个盒子由一个方形和一个矩形组合而成,然后在盒子的外 面放了半圈的水,不过看似简单,安藤则用最简单的形体获 得了极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
从平面看,其展出部分均呈方 正、规整的组合形式,而于其 中插入了一个“Z”字形的组 合要素,于是正斜之间的对比 十分强烈。特别是“Z”字形 墙面上开凿了许多洞口,由于 内、内与内、外空间的相互渗 透,从而便获得了丰富的层次 变化。
借助正、斜两组组合要素的相 互交织和穿插,将可能极大地 丰富建筑物内、外空间和外部 体型的变化
谢谢
成羽町美术馆是一个完完 全全的混泥土盒子,一个 纯粹的安藤本身所追求的 真是的建筑,整个的建筑 不带任何一点儿修饰,所 有的的墙面及构件完全是 为了空间设置的
这块场地一面靠山,三面被有 着厚重历史的石垣旧宅围合, 几乎任何形体的插入,都会显 得轻浮。而安藤却在其中放置 了一个混凝土盒子。 清水混凝土具有朴实无华、自 然沉稳的外观韵味,与生俱来 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 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这也 恰恰好与历史的石垣相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NG MUSEUM
TECTONIC
龙美术馆与建构
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前言
第一次了解到龙美术馆(西岸馆,别去错了哦)是在谷德网以及ARCH GO 上,当时几乎
各大网站都有这个建筑的信息。当时看图片以及剖面模型就对这个建筑印象深刻。在得知这
个建筑就在上海后,就把他写进了“上海建筑之旅”的名单里面,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参观一
次。在几个月前,在我的美术馆设计初期,我终于有机会参观的一次,我觉得这次参观对我
的学习意义重大,他是上海值得去参观的建筑。

二.龙美术馆
1.场地精神
龙美术馆是由上海大舍设计的,目前为止这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他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
化走廊的核心位置,紧靠江边。可以说是文化走廊那一带的活力带动源,这个建筑具有重要
的地位。
龙美术馆的地基之前是一个运煤码头,所以在设计之初就保留了以前的一些东西,现场有一
列被保留的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和两年前
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还包括了江边有几架巨大的吊机。
龙美术馆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这些场地原有的东西,因为这个巨大的卸载桥横穿了场地
的西北和东南向,可以说是一刀阻断,所以整个美术馆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东北的大体块作
为一整个展览空间。西南方为讲堂,以及商店。(我偷偷进入了商店部分参观,空间感十足)。
这时卸载桥就是一像装置艺术,历史的气息回顾着过去。卸载桥的顶部也可以通过建筑二层
走上去,作为观景平台使用,赋予了它功能。同时两年前的地下车库也得到利用,设计者将
伞拱插入地下使之成为地下展厅。至于伞拱是什么下篇会讨论。

2.模糊的结构
龙美术馆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在他的结构上。龙美术馆没有一根柱子一根梁,而是用一种
结构“搭”起来的。这个结构呈伞状,顶部平整,下部高挑。这种结构插入地下层,互相拼
接而成。所以这个建筑就出现了神奇的场景:这个建筑没有一根柱子,虽然说他是一个建筑
整体,但他根本不是一个整体,他就像森林里大树繁茂的枝叶覆盖了地面,而你在远处看你
分不出一颗单一的树,就像是一个整体这个道理一样。同时这个伞拱,他在这个建筑中就是
一切。他就是柱子和楼板,他的垂直面就是挂画幅的墙。甚至机电系统和管道都是隐藏在伞
拱中的空腔内。用简短的话说就是“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
义指向”(摘自谷德)
这种结构的多重意义指向,使这个建筑中他的结构是模糊的。这种做法国内可能是第一次采
用,但是国外其实有许多例子,同时这个里面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

三.建构
1.建构的含义
建构这个词是在这个学期中才听到的一个词,到大三了才听说此词真的是有点晚。关于建构
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中也不能搜寻到明确的定义。
关于“建构”(tectonics)一词源考证。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原形为teknon,意为木匠或建造者。而
后在希腊女诗人萨福那里,最先赋予了该词某种诗性的含义。
而最先在建筑中使用“建构”一词的是德国人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之后又经过了很多建
筑理论家的诠释。第一次提出这个词的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教授,他的著作建构文化研究
应该是第一本讨论建构的书。
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
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
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
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
相连。

2.建构的建筑与龙美术馆
为了更好的理解建构,我查阅了能很好体现建构这词的建筑的资料,并从中挑选出和龙美术
馆有似而非似的意味的两个建筑,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可以说收获颇多。

2.1.巴萨罗纳世博会德国馆
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巴萨罗纳世博会德国馆,这个建筑在1929年
建成,由于一战战后德国经济上的倒退,现代建筑主义的建筑先驱密斯凡德罗在资金短缺的
情况下,设计出了对后世影响深刻的一个建筑。
在巴萨罗纳世博会德国馆中,密斯全部采用了钢和玻璃的结构。建筑内部全部采用了细柱,
还有片墙作为支撑物,支撑起了上面的一大片薄板,作为遮蔽物。在着一片片片墙中,他们
不但起了支撑的作用,密斯还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意义。建筑中没有房间,只有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就是这些薄墙,参观者在其中穿流不会有任何的限制。
80年后,大舍也采用了这个聪明的想法,(虽然大家都在用)龙美术馆的伞拱插入地下,
地面上的墙就划分了空间,参观的人在展览厅内穿流,不受阻碍。而如果要划分出一些小展
示厅,作为各种临时主题展的用处,可以使用底下的展厅,地下的停车场已被划分出许多小
展厅。

2.2.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在设计美术馆初期指导老师给我介绍了这个建筑,乍一看非常平凡,但在深入了解的最后我
才理解了这个建筑的玄妙之处。
这个建筑由彼得祖母托设计,位于瑞士瓦尔斯,是一个酒店的附属温泉浴场。
在这个建筑中石材变得登峰造极 而且卒姆托的设计概念,空间的组织规律和空间划分特征,
光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
建筑一半埋入地下,采用了当地的石材,进行整体式的石块板构造,感觉又如迷宫,他把石
材切割成薄板,用混凝土作好构架后置于事先砌筑好的石板墙上,精确的确定相互间的距离,
并留出空隙让阳光直接进入,比安藤还纯粹。石块层层叠上,经过精确的划线量准,加上还
要设计功能和气流的关系,使建造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建造,变的矛盾和困难。这种建立
在对建造充分了解之上的再创造,让人惊叹。
而这个建筑与建构有关的两点,是这个建筑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是片麻岩。祖母托选用了当地的片麻岩,并进行打磨。产生了三种不同规格的片麻岩,
按照一定的规律精心排列,使建筑表面看起来有一种韵律感。同时将建筑埋入半地下的做法,
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和环境十分的融洽。这种诗意的建造也是建构的一部分,和祖母托童年时
期的木工匠学习不无关系。在龙美术馆设计中,大舍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材料,同样和场地产
生了不错的效果。混凝土公司给大舍提供了八种不同颜色的混凝土,大舍选用了颜色最浅的
一种,使建筑看起来有一种透明感。同时大舍保证了国内清水混凝土国内最高的施工质量,
最大施工误差高达6cm,而日本的清水混凝土施工误差为5mm。
第二,同样是建筑的结构。温泉浴场的构造方式和龙美术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温泉浴场
的做法更加高明一点。
和龙美术馆一道,建筑是由一种体块搭建起来的。只是温泉浴场的构建是多样化的。从俯视
图看,都是一片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板,但构建的支撑部分是不用的,有些只是一片厚墙,
有些则是一个房间。这些房间都是承担一些职能的。比如有些房间是小浴池,有些房间是卫
生间。这就是我说的他比龙美术馆更高明所在。龙美术馆只是靠伞拱的墙来划分空间,而温
泉浴场则是用这些具有功能的体块来划分空间。所以这个建筑中,他的结构更加模糊了,具
有更多的意义指向。
同时这个建筑中还有更为美妙的一幕。祖母托在这些构件之间都保留了一丝缝隙,并用玻璃
闭合它们,让光透过。于是在室内就产生了令人向往的场景。在幽暗的室内,缝隙间产生的
细细的光带洒在了片麻岩粗糙的表面上,不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设计,仅仅是和建筑外立面一
样的不经过任何装饰的室内,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整个建筑,更加诗意和纯粹起来。
龙美术馆也采用了这个聪明的手法,在伞拱之间保留了较宽的空隙,和不经过装修的清水混
凝土一道,产生了完美的室内效果。
四.结语
在这次参观中,我体验了龙美术馆的空间和他聪明的建造想法,并在后面仔细了解了建构以
及几个有关的建筑,虽然说没人能给建构给出明确定义,百度百科上写的也是闪烁其词不知
所云,但我对他有了自己的定义,其中最重要的,“诗意的建造”,“结构主义”等等字眼,
我都铭记在心。
我将在以后更多的了解建构以及更多,的确,建筑并非有限,他是开放的,是具体而微的大
千世界,是辽阔土地上的小小点缀。在那里,“一切还于大海”,走在各自生死因循的不归
路上。

朱浩瀚
31203061
建筑1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