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合集下载

2016-2030年河北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河北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一、总则(1)规划期限。

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层次。

包括两区两市六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国土面积为6429平方公里。

都市区层次。

包括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永清县行政辖区,国土面积247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

中心城区包括广阳区的爱民东道街办、新开路街办、银河北路街办、解放道街办、新源道街办、万庄镇、九州镇、南尖塔镇、北旺乡;安次区的光明西道街办、永华道街办、银河南路街办、北史家务乡以及仇庄乡的西永丰村、东永丰村、肖辛庄村、黄道务村、普照营村、南宫庄村、高圈村、小王务村、石各庄村、祝马房村、熊营村、大王务村和杨税务乡的东风村、民主村、建设村、和平村、大垡村、南王庄村、后南庄村、前南庄村、小茨乡村、大北市村、柴家务村、西固城村、东固城村、小麻村、大麻村、前南昌村、后南昌村、于常甫村、北小营村,国土面积约485.8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区域目标定位。

到2030年,将廊坊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京津冀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2)总体策略。

实施“中心提质、两翼并驱,服务带动、工业支撑,分区统筹、区域联动”的总体发展策略,把廊坊市建设为经济发达、功能高端、环境优美、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空间结构。

本规划确定廊坊市域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主、两副、三区、四轴、多点”。

“一主”指中心城区,“两副”指三河、霸州。

“四轴”指京津发展主轴、津石发展轴、京唐发展轴、大广发展轴。

“三区”指北三县、都市区、南三县三大发展分区。

“多点”指香河、大厂、固安、永清、大城、文安、燕郊、胜芳、码头9个区域发展节点。

廊坊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发展建议

廊坊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发展建议

价值工程0引言随着人口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垃圾累积量约达60亿吨,[1]大量堆积如山的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处理不当随时会污染环境,引发地下水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甚至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处理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生活垃圾采用无害化处理,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要的基础设施,既可以大规模有效地解决垃圾出路,治理空气和水环境污染,又可以保证垃圾处理厂的厂区和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符合国家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回收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社会效益。

1我国生活垃圾产生及处置情况1.1我国生活垃圾产生情况2019年全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24206.2万吨,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561座,包括城市垃生活圾处理设施1183座,县城处理设施1378座,日处理能力接近1百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9%。

[3]2019年河北省生活垃圾清运量802.2万吨,无害化处理量797.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4%。

[4]1.2我国生活垃圾特性我国生活垃圾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含水量高,一般为55~65%,一些南方城市在夏季高达70%,而西方国家一般为30~35%;二是生活垃圾中厨余和餐饮等有机废物比例大,为45~55%,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20%左右;三是依然以混合收集为主,尽管近年来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但收效甚微。

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处理的都是混合原生垃圾。

而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在60%以上,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超过80%。

1.3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随着生活垃圾清运及无害化处理的能力的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方法,其中卫生填埋和焚烧是最主要的两种处置方式。

根据垃圾不同性质和各地区自然、社会特征,参考经济、技术、制度可行性,选择垃圾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规划适合当地生活垃圾处置的最佳方案。

廊坊总体规划文本(2007-2020)

廊坊总体规划文本(2007-2020)
(2)加强城郊绿色隔离带、中心城区“三点”组团间绿色隔离带、森林公园、城市公共绿地、交通走廊、河流林带林网等生态环境建设,注重生态、兼顾景观,有效保护农田和农村环境。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第13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第5条规划的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4)《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5)《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2)次中心城市:以“挖掘潜力、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为目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谋划城市精品工程,迅速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进一步强化次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发展。
三河要立足于“一市两区”(东区为三河城区、西区为燕郊),发挥毗邻北京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壮大经济实力,发展成为市域北部的中心城市;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廊坊。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2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加强生态网络建设,确保生态安全。积极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有效保护生态敏感地区。
附表1城市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2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3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断面型式一览表
第一章
第1条廊坊市1989年建市,1990年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的实施,对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根据廊坊市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指导纲要》和《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年—2030年)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1000字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核心目标是:建设人民满意
的现代化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实现现代化,使廊坊成为首都经济圈南部门户城市。

经济发展:廊坊市将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高
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城市布局:廊坊市将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市中心
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轴线为骨架,构建一条“城市生态发展带”,并以廊坊国际商务区为龙头,拓展城市空间,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和
升级。

城市规划:廊坊市将依据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精细法制的原则,
构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组团布局,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实现
城市规划的现代化。

总之,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在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实现现代化,以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和
加速廊坊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心,使廊坊成为首都经济圈南部门
户城市。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1)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层次。

包括两区两市六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国土面积6429平方公里。

规划区层次。

规划区范围为廊坊中心城市,具体包括广阳区、安次区,以及固安县、永清县的行政辖区(以下简称廊永固地区),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

中心城区包括广阳区全部范围,以及安次区大部分范围,用地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

(2)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

其中,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2031年之后。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区域目标定位。

规划期末,将廊坊建设成为京津冀城镇群的重要功能节点,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河北省国际化先锋城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发展的领跑者和新的增长极,河北省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先试”的典范和经济发展转型示范区。

(2)总体策略。

积极实施推进“中心扩容、两翼并驱,服务带动、工业支撑,分区统筹、区域联动”的总体发展策略,把廊坊市建设为经济发达、功能高端、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空间结构。

本规划确定廊坊市域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主两副、三轴两带”。

“一主”指中心城区,“两副”指京东城区、霸州-胜芳城区。

“三轴”分别为京津发展主轴、津石发展轴、京沈发展轴。

“两带”为环京现代服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环津先进制造产业带。

(2)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在5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64%左右。

2030年域总人口规模在78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规模在60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77%左右。

(3)市域城镇中心等级结构。

规划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五级中心等级体系结构。

区域中心城市为廊坊中心城区;区域副中心城市为京东城区、霸州-胜芳城区;次级中心城市8个,分别为三河城区、香河城区、大厂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文安城区、大城城区、码头组团;另有24个中心镇和38个一般镇。

廊坊市总规文本

廊坊市总规文本

i目 录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发展目标与策略 (3)第三章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第四章第四章.. 市域支撑体系规划市域支撑体系规划 (16)第五章第五章.. 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23)第六章第六章..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职能与规模 (34)第七章第七章..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 (35)第八章第八章..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38)第九章第九章.. 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42)第十章第十章.. 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44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46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景观特色规划中心城区景观特色规划中心城区景观特色规划................................................................................................................50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54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58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规划................................................................................................................61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65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69 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中心城区分期发展规划中心城区分期发展规划中心城区分期发展规划................................................................................................................71 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规划实施保障..............................................................................................75 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附则附则..............................................................................................................78 附表附表 (79)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适应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机遇,以北京新机场和天津南港建设为契机,全面对接北京世界城市和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全面融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冀政〔2009〕115号),立足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长远目标,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好推动廊坊跨越式发展,提高廊坊核心竞争力,特编制《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廊坊市规划区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廊坊市规划区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廊坊市规划区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7.04.26•【字号】•【施行日期】2007.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廊坊市规划区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2007年4月26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现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总体目标,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以《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和《廊坊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为依据,按照国家和本市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进行编制。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廊坊市区规划区,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其他各县(市)根据我市住宅建设总体目标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本辖区的总体规划。

第四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第五条本规划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促进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

第六条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

第二章住房现状和需求第七条规划区内住房现状。

依据我市住宅建设行业统计,至2005年底,全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4036.58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3.9平方米。

其中,廊坊市区规划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542.1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12平方米。

第八条规划期内住房需求。

依据《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中2010年规划区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平方米的规划要求,规划期内,市区住房总需求为930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规划区预计拆除房屋面积200万平方米,所以“十一五”期间规划区应竣工房屋面积1100万平方米。

廊坊未来新城规划方案

廊坊未来新城规划方案

廊坊未来新城规划方案引言廊坊,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廊坊市政府决定制定一项新的城市规划方案,以确保廊坊未来能够持续发展,并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本文将介绍廊坊未来新城规划方案,包括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原则、重点项目和实施计划等内容。

城市发展目标廊坊未来新城规划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市。

具体来说,廊坊未来新城规划的目标包括:1.人口控制:控制廊坊的人口增长速度,合理安排人口分布,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2.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3.生态保护: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5.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廊坊的传统文化,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6.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

规划原则廊坊未来新城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人本主义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整体规划原则:统筹城市规划和建设,协调不同区域和部门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规划。

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创新驱动原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公共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增加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6.高效管理原则:强化城市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重点项目廊坊未来新城规划涵盖了多个重点项目,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下面是其中几个重点项目的简要介绍:1. 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在未来新城规划中,廊坊将加大对交通网络建设的投入。

包括新建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网,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廊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1)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层次。

包括两区两市六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国土面积6429平方公里。

规划区层次。

规划区范围为廊坊中心城市,具体包括广阳区、安次区,以及固安县、永清县的行政辖区(以下简称廊永固地区),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

中心城区包括广阳区全部范围,以及安次区大部分范围,用地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

(2)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

其中,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2031年之后。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区域目标定位。

规划期末,将廊坊建设成为京津冀城镇群的重要功能节点,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河北省国际化先锋城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发展的领跑者和新的增长极,河北省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先试”的典范和经济发展转型示范区。

(2)总体策略。

积极实施推进“中心扩容、两翼并驱,服务带动、工业支撑,分区统筹、区域联动”的总体发展策略,把廊坊市建设为经济发达、功能高端、品质一流、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空间结构。

本规划确定廊坊市域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主两副、三轴两带”。

“一主”指中心城区,“两副”指京东城区、霸州-胜芳城区。

“三轴”分别为京津发展主轴、津石发展轴、京沈发展轴。

“两带”为环京现代服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环津先进制造产业带。

(2)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在57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64%左右。

2030年域总人口规模在78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规模在60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为77%左右。

(3)市域城镇中心等级结构。

规划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五级中心等级体系结构。

区域中心城市为廊坊中心城区;区域副中心城市为京东城区、霸州-胜芳城区;次级中心城市8个,分别为三河城区、香河城区、大厂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文安城区、大城城区、码头组团;另有24个中心镇和38个一般镇。

(4)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确定“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6个)—小城镇(60个)”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规模等级体系。

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廊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在50-100万的大城市分别为京东城区、霸州城区-胜芳城区、永清城区、固安城区;人口规模在20-50万的中等城市分别为香河城区、三河城区。

(5)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本规划确定廊坊市域形成廊坊空港产业发展区、燕郊—香河综合产业发展区、霸州—大城配套产业发展区三大产业集群区的空间格局。

廊坊空港产业发展区大力发展航空服务业、现代生态商务服务业和临空高新技术产业。

燕郊—香河综合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生态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推进北三县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霸州—大城配套产业发展区重点接受天津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配套辐射借助廊坊开发区南移的制度和政策输出,重点推进南三县乡镇工业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向园区集聚发展,整合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区。

(6)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廊坊市域构建“三圈三核十四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三圈”分别指中心城市生态商务创意旅游圈、北三县休闲文化商务旅游圈、南三县人文生态文化旅游圈。

“三核”指重点培育的廊坊、燕郊、霸州三大旅游功能节点。

“十四区”指廊坊中央生态公园、新奥梦廊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安次龙河湿地商务休闲度假区、永清韩村乡村旅游度假区、固安温泉休闲度假园区、燕郊健康休闲娱乐区、潮白河滨水休闲区、蒋福山康体休闲区、大厂伊斯兰民族风情区、香河购物休闲度假区、霸州文化旅游区、文安古洼文化展示区、大城名人园、大城仿古家具展示区等特色旅游服务园区。

(7)市域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四纵六横两翼”的高速路网体系。

“四纵”分别为大广高速、廊沧高速、密涿高速、机场南高速;“六横”分别为京秦高速(密涿支线)、京哈高速、唐廊高速、荣乌(保津)高速、津石高速、机场联络线;“两翼”分别为京沪高速、京台高速。

规划形成“八纵十六横”的市域干线公路网,公路网道路技术等级应达到二级以上。

“八纵”分别为106国道、105国道、271省道(大香线)、274省道(平香线)、273省道(廊霸线)、272省道(廊泊线)、县道东杨线(廊静线)、县道固雄线;“十六横”分别为102国道、103国道、104国道、112国道、361省道(唐通线)、371省道(廊涿线)、省道东高线、334省道(保静线)、381省道(津保南线)、省道京沪高速青县连接线、县道蒋谭线、县道侯谭线、县道白陈线、县道葛马线、县道静雄线、县道武榆线。

(8)市域轨道交通规划。

规划新建京九客专、京秦高铁、大城—天津南港铁路;规划新建廊涿城际、京津第二城际铁路;规划京津廊市郊铁路、规划新建北京s3、s5三河段;规划新建北京s4固安段、规划新建北京s6南支廊坊中心城区段、规划预留市郊铁路通道;新建廊坊城市轨道。

(9)市域生态建设保护规划。

规划形成“四区、三主廊、四核”的城乡生态结构。

“四区”分别为北部丘陵生态亚区、北部山麓平原生态亚区、中部平原生态亚区和南部平原生态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

生态廊道包括潮白河—北运河生态主廊道、永定河生态主廊道、大清河生态主廊道。

“四核”分别为永定河泛区生态核、东淀泛区生态核、文安泛区生态核、贾口洼泛区生态核。

四、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1)规划区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城、一带、多组团”城镇空间格局。

“一城”指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中心组团、开发区组团、万庄组团和空港核心组团,形成“四点”组团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指永定河南岸综合发展带,主要由固安组团、永清组团和码头组团构成。

“多组团”包括中心城区的中心组团、开发区组团、万庄组团、空港核心组团,以及永定河南岸的固安组团、永清组团和码头组团。

(2)规划区公共服务中心布局。

规划市级服务中心2处,分别为主城综合服务中心和环湖现代服务中心。

规划组团级服务中心6处,分别为开发区组团中心、万庄组团中心、空港核心组团中心,以及固安组团中心、永清组团中心和码头组团中心。

规划专业化服务中心4处,分别为空港经济服务中心、广阳商贸中心、万庄休闲商务中心和曹家务商贸物流中心。

(3)规划区工业空间布局。

积极引导工业向空港新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产业聚集区集中,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空港新区重点发展临空制造、高新技术、航空物流等临空配套产业发展。

廊坊开发区逐步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转型。

广阳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邮政物流等现代物流业。

龙河高新区重点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安次工业区应按照永定河泛区相关管理要求,做好防洪措施,产业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安次新兴产业示范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为主。

固安临空产业园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加工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永清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服装制造、陶瓷制品、机械制造等产业。

(4)规划区道路交通规划。

强化与京津对接,规划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

“四纵”分别为京津塘高速、大广高速、机场南高速、廊沧高速。

“四横”分别为机场联络线、密涿高速、唐廊高速、京台高速。

规划形成“九横十纵”的城市客运主走廊系统。

“九横”分别为北外环、艺术大道(龙河北路)、迎宾大道(光明道)、南龙道、南外环、S371(永固北路)、永固南路、东高路、永码路。

“十纵”分别为106国道、机场南路、港万路、105国道、滨湖西路、西外环、龙光路、和平路、廊泊路、玉泉路。

规划形成三条环形货运主走廊系统,组织过境及货运交通。

(5)规划区轨道交通规划。

推动京山铁路升级改造;建设京九客运专线,在固安预留设站条件。

规划城际铁路3条,分别为建设廊涿城际铁路,预留京津第二城际铁路通道,建设白沟至机场城际铁路。

预留市郊铁路通道3条,分别为京津廊市郊铁路通道、市域市郊铁路通道、北京s4市郊铁路固安段。

规划城市轨道线路1条,为新机场T1航站楼—空港核心组团—中心组团—开发区组团联系线。

(6)规划区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形成“一区一带,一环一心多廊道”的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联通城市与周边生态资源,形成城市与外围地区的生态连通。

“一区”为永定河泛区生态保育区,“一带”为永定河故道生态休闲带,“一环”为中心城区环城绿带,“一心”为城市绿心生态公园,“多廊道”主要包括依托龙河、天堂河、东干渠、新天堂河、大皮营引渠、六干渠、八干渠、九干渠等主要河流水系,以及组团间干线道路、京沪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设施绿化廊道。

(7)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确定禁止建设区总面积约921平方公里。

包括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湖湿地、各类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河道(龙河、凤河、天堂河等),永定河泛区,铁路、高速公路等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高压架空线下范围、输油管线、城市供排水主干管通廊)等。

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乡建设活动。

规划确定限制建设区总面积约878平方公里。

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准保护区、永定河泛区安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绿化隔离地区、机场净空控制范围内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周边控制地区,以及其他需要限制建设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内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

规划确定适宜建设区总面积约322平方公里;在适宜建设区内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规划确定已建区总面积约356平方公里,在此区域内应按照城市规划的建设控制要求,积极推动城市功能与用地的优化调整,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旧城区的综合环境品质。

五、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1)城市性质。

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环京津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主要职能:重点承担国际化区域性的专业职能,主要包括生态商务、经贸会展、文化服务、职业教育、门户枢纽、国际物流、信息科技、高新技术等职能。

承载北京外溢的区域性物流商贸职能,大力发展区域性商贸基地;强化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增强市域社会经济空间组织能力和辐射能力。

(3)城市发展规模。

203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4平方米/人。

六、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1)城市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用地发展策略为“西拓、东控、北优、南联”。

城市用地主要向西部拓展,对接北京新机场和区域性交通设施,推动炊庄、万庄、九州地区发展,强化区域性新兴职能培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