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菌渣的处置利用现状课件资料
抗生素菌渣利用处置技术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7年9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18期收稿日期:2017-08-16作者简介:王丽君(1982—),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危险废物管理工作。
王丽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局,宁夏银川750011)摘要:指出了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具有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对环境隐形危害大等特点,如何合理及安全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国内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阐述了我国抗生素菌渣的利用处置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宁夏抗生素菌渣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对其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中图分类号:X 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52-031 引言抗生素菌渣是制药行业中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废弃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每年产生大量抗生素菌渣,其成分复杂,含有菌丝体、未利用完培养基、发酵代谢产物、培养基降解物和少量抗生素等药物成分,直接排放将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致命破坏,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002年国家禁止将抗生素菌渣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使用,2008年将其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作为危险废物管理,2016年名录修订,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的属性再次得到确认,归属于HW 02医药废物类。
如何安全有效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摆在抗生素生产企业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 抗生素菌渣主要来源及特点2.1 主要来源抗生素菌渣是将抗生素产生菌如青霉菌、链霉菌等接种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经多级纯种培养,再将抗生素提取后脱水处理得到的干燥物,主要来自于药物提取工序,包括发酵液提取和菌丝提取,两种方式均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菌渣[1]。
2.2 主要特点抗生素底物成分主要为大豆、玉米、淀粉等原料,在发酵、生产和提取过程中,需添加培养基、提取药物、酸化剂、絮凝剂等各类药剂[2],这些药剂大量残留于抗生素菌渣中。
抗生素菌渣利用处置技术现状及对策建议

抗生素菌渣利用处置技术现状及对策建议作者:王丽君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8期摘要:指出了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具有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对环境隐形危害大等特点,如何合理及安全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国内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阐述了我国抗生素菌渣的利用处置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宁夏抗生素菌渣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对其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52031引言抗生素菌渣是制药行业中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废弃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每年产生大量抗生素菌渣,其成分复杂,含有菌丝体、未利用完培养基、发酵代谢产物、培养基降解物和少量抗生素等药物成分,直接排放将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致命破坏,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002年国家禁止将抗生素菌渣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使用,2008年将其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作为危险废物管理,2016年名录修订,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的属性再次得到确认,归属于HW02医药废物类。
如何安全有效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摆在抗生素生产企业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抗生素菌渣主要来源及特点2.1主要来源抗生素菌渣是将抗生素产生菌如青霉菌、链霉菌等接种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经多级纯种培养,再将抗生素提取后脱水处理得到的干燥物,主要来自于药物提取工序,包括发酵液提取和菌丝提取,两种方式均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菌渣\[1\]。
2.2主要特点抗生素底物成分主要为大豆、玉米、淀粉等原料,在发酵、生产和提取过程中,需添加培养基、提取药物、酸化剂、絮凝剂等各类药剂\[2\],这些药剂大量残留于抗生素菌渣中。
不同抗生素品种,因工艺不同菌渣成分多种多样,即使是同种抗生素,工艺不同菌渣具体成分也各有不同。
因此,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工艺复杂,在分离和去除有害成分方面存在难度。
抗生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技术及应用进展

四、抗生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在无害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化
无害化技术研究方面: 热水解、碱解、酶解、水热、热解、焚烧等
资源化技术研究方面: 肥料化、沼气能源利用、热解气化利用、作生物 质燃料、二次发酵生产工业氮源等
四、抗生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肥料化 直接烘干作肥料存在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
河北美邦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菌渣生产工业发酵的替代氮 源
五、抗生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技术应用进展
华北制药集团的CSTR厌氧消化反应 器
六、结论及展望
安全、有效、经济、可行的抗生素菌渣无害化、 减量化、资源化技术开发进展缓慢,工程化应用 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
要解决问题,必须“堵”“疏”结合 在确保生态安全、实现无害化的基础上,工业氮
一、历史背景
主要抗生素菌渣成份分析表
项目
青霉素菌渣 链霉素菌渣 土霉素菌渣
粗蛋白
%
43.72
粗纤维
%
4.87
粗脂肪
%
1.90
磷
%
1.07
钙
%
1.28
灰分% 无氮 浸出物
%
7.36 35.36
干物质
%
93.50
效价 u/g
200
44.91 4.40 1.77 0.67 6.00 12.99 31.90 94.80 4700
堆肥发酵 无害化(一般采用热水解、酶解、水热后脱水 )后堆肥,也有无害化后不脱水,厌氧发酵后 产生沼渣作沼肥
四、抗生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厌氧消化
81万吨
130万吨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陈代杰
沼气 2.6亿m3
14537601_我国抗生素菌渣处置现状及建议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86·2017年第15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5-0086-02我国抗生素菌渣处置现状及建议杨帆1,张莲2(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2.银川市实验中学,宁夏银川750001)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产生的菌渣不仅量大、处理难,而且是危险废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成为了各制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抗生素菌渣含有残留抗生素及代谢中间产物等,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简要总结了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现状,阐述了生产石膏缓凝剂、可降解生物薄膜、饲料、能源等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以提高抗生素危废菌渣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效率。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营养物质中图分类号:X787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7.15.0861国内抗生素菌渣的来源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约248000t,达70多种,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生产1t抗生素会带来10t 左右的新鲜菌渣,每年的菌渣产生量约2.0×106t。
2国内抗生素菌渣处置与利用现状2.1焚烧与填埋由于菌渣含水率极高,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造成大量营养物质流失。
抗生素菌渣属于危险废物,需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焚烧,每焚烧1t菌渣的成本大约为3000元,不仅处理费是一笔极重的负担,且对设备的要求高,排放氮氧化物、二噁英等有害气体,易造成二次污染。
将抗生素菌渣采用填埋方式处置时,必须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
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菌渣填埋后还会继续腐败、液化,形成大量的渗滤液,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因此,极少有垃圾填埋场愿意接收这些废物,且后期处理工作繁重,维护成本较高。
2.2生产饲料添加剂或肥料由于菌渣中残留有重金属、多环芳烃及抗生素降解产物,生产饲料或肥料尚需更全面、可靠的安全性分析。
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及处理

我国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及处理对策环境工程闫浩20110502961、前言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菌渣,其主要成分是抗生素产生菌的菌丝体、未利用完的培养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基的降解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等。
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这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纷纷下马,而将其转入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菌渣有机质含量较高,可引起二次发酵,颜色变黑,产生恶臭味,严重影响环境,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求一种经济、高效且处理量大的治污方法。
目前,国内有数家单位开展了抗生素菌渣用作高蛋白饲料及有机肥料的研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是,菌渣中残留的少量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会在动物体内富集,进而可影响到人类本身产生耐药性,因而使菌渣用作动物饲料的可能性遭到质疑。
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6号公告,把抗生素菌渣列为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
2、污染现状一般发酵液固体含量大约20%,100m3 发酵液大约形成30~40 m3菌渣,由于发酵过程的连续性,每天都有放罐的批次,产生大量的菌渣。
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抗菌素工厂,年产的菌渣大约6万吨左右,我国年排放量约为100万吨以上。
抗生素菌渣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危险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中,抗生素菌渣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残留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
环境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种属的生物群类以食物链的形式组成的生物系统。
大多抗生素都有很广的抗菌谱,会杀死环境中的某些种属和群类的微生物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破坏环境中固有的生态平衡,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人类。
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及处理

我国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及处理对策环境工程闫浩20110502961、前言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菌渣,其主要成分是抗生素产生菌的菌丝体、未利用完的培养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基的降解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等。
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这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纷纷下马,而将其转入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菌渣有机质含量较高,可引起二次发酵,颜色变黑,产生恶臭味,严重影响环境,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求一种经济、高效且处理量大的治污方法。
目前,国内有数家单位开展了抗生素菌渣用作高蛋白饲料及有机肥料的研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是,菌渣中残留的少量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会在动物体内富集,进而可影响到人类本身产生耐药性,因而使菌渣用作动物饲料的可能性遭到质疑。
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6号公告,把抗生素菌渣列为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
2、污染现状一般发酵液固体含量大约20%,100m3 发酵液大约形成30~40 m3菌渣,由于发酵过程的连续性,每天都有放罐的批次,产生大量的菌渣。
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抗菌素工厂,年产的菌渣大约6万吨左右,我国年排放量约为100万吨以上。
抗生素菌渣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危险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中,抗生素菌渣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残留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
环境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种属的生物群类以食物链的形式组成的生物系统。
大多抗生素都有很广的抗菌谱,会杀死环境中的某些种属和群类的微生物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破坏环境中固有的生态平衡,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人类。
我国抗生素菌渣处置技术现状

66中国环保产业2017年第8期聚焦固废处理与处置Focus on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Solid Wastes刘园园(北京观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摘 要:我国是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文章总结了国内对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资源化;焚烧;肥料化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7)08-0066-03我国抗生素菌渣处置技术现状前言我国是世界抗生素原料药生产供应基地。
2013年我国抗生素产量达到24.8万吨[1],占全球市场总量的70%以上。
按照生产1吨抗生素平均产生40吨湿菌渣估算,2013年我国抗生素菌渣的产生量约为1000万吨。
依据2016年新版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抗生素菌渣属于HW02中的271-002-02和276-002-02,为危险废物。
1 抗生素菌渣的特点及产量状况抗生素菌渣的主要成分为菌丝体、剩余培养基、代谢中间产物、有机溶媒及少量残留的抗生素[2]。
菌渣干基中的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粗脂肪含量在10%以上,含水率高达79%~93%[3]。
另一方面,菌渣中残留的抗生素,可能会使人体产生耐药基因,存在着安全隐患。
鉴于抗生素菌渣产量大,含水率高,极易引起二次发酵,会使菌渣颜色变深,同时产生恶臭气味,此外,菌渣在运输过程中也会造成空气污染,且恶臭气味去除难度大。
若不及时处理,大量的菌丝体堆积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置抗生素菌渣,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据2015年《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年度发展报告》统计,原料药企业由于升级改造、搬迁、停产、限产等因素,产量有所下降,以氯霉素最为明显。
2015年我国原料药总产量为110.7万吨,出口量与上年同期持平,主要出口目的国是印度、美国、德国等。
各省产量中,前两位分别为河北省、山东省,河北省产量占全国的30.1%,山东省占全国的39.7%。
抗生素生产企业的菌渣资源化利用处理

2013/7/31
9
菌渣厌氧资源化技术难点
(1)抗生素菌渣中残留的效价对微生物的影响; (2)菌渣厌氧发酵过程中效率和传质问题; (3)菌渣发酵后废液和废渣的处理和处置问题; (4)菌渣资源化面临的投资和效益难题。
2013/7/31
10
MS菌渣资源化技术路线
脱臭处理
菌渣
原料收集 池
MS酶促反 应器
2013/7/31
7
第176号文件执行情况
由于作为抗生素生产大国,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抗生素废渣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因 此目前所有抗生素企业只能违规延用传统的处理方法,将其作为动物饲料或肥料 使用,致使农业部2002年发布的176号文至今还是一纸空文,抗生素废渣作为饲 料使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令人担忧。
2013/7/31
6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76号的主要内容
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将各种抗生素滤渣列 入其中,其对抗生素废渣(滤渣)的描述为: “ 该类物质是抗生素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因含有微量抗生素成分, 在饲料和饲养过程中使用后对动物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但对养殖业的危害很 大,一是容易引起耐药性,二是由于未做安全性试验,存在各种隐患。”
2013/7/31
12
13
规模为900吨/天的硫氰酸红霉素菌渣处理工程(建设中)
处理能力:900吨/天 菌渣含水率:93% 生物燃气产量:20,000立方米/天 生物燃气发电量:4.2万Kw.h/天 工程投资:4500万 工程回收期:5年
2013/7/31
13
Thanks!
2013/7/31
14
菌渣废水 固液分离固体残渣 处理后出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菌渣的处置利用现状摘要: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
抗生素菌渣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危险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通过对目前抗生素菌渣处理利用技术及各国对此采取的方式的调查,做出了抗生素菌渣处理利用的展望。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微生物技术;焚烧技术;堆肥技术;饲料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填埋技术1引言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菌渣,其主要成分是抗生素产生菌的菌丝体、未利用完的培养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基的降解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等。
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这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纷纷下马,而将其转入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菌渣有机质含量较高,可引起二次发酵,颜色变黑,产生恶臭味,严重影响环境,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求一种经济、高效且处理量大的治污方法。
目前,国内有数家单位开展了抗生素菌渣用作高蛋白饲料及有机肥料的研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是,菌渣中残留的少量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会在动物体内富集,进而可影响到人类本身产生耐药性,因而使菌渣用作动物饲料的可能性遭到质疑。
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6号公告,把抗生素菌渣列为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
1.1污染现状一般发酵液固体含量大约20%,100m3 发酵液大约形成30~40 m3菌渣,由于发酵过程的连续性,每天都有放罐的批次,产生大量的菌渣。
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抗菌素工厂,年产的菌渣大约6万吨左右,我国年排放量约为100万吨以上。
抗生素菌渣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危险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中,抗生素菌渣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残留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1.2抗生素菌渣的来源和组成抗生素是微生物次级代谢的产物,工业上通过对特定微生物进行调控发酵,使其在后期发酵过程中形成特定的抗生素等代谢物。
这些代谢物或是存在于发酵培养的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中,或是存在于微生物菌体中。
通过对发酵液进行离心或过滤等操作,使固液分离形成滤液和滤饼。
滤液中含有抗生素等代谢产物、盐等可溶性成分。
滤饼中包含菌体、未被微生物利用的培养基等成分;菌体中含有抗生素等代谢产物。
对于产生胞外抗生素的菌体而言,其液固分离后滤饼即为抗生素废渣;而对于产生胞内抗生素的滤饼,经过溶媒浸泡提取后再液固分离的滤饼即为抗生素菌渣。
因此,分析抗生素菌渣的主要组成,其包括未被完全提取的微量抗生素及其他代谢产物;未被抗生素产生菌完全利用的各种不溶性成分,如淀粉和黄豆粉等复合碳氮源、不溶性盐等;以及抗生素产生菌菌体。
1.3抗生素菌渣特点抗生素菌渣的含水率在79% ~ 92%,抗生素菌渣干基中的粗蛋白含量为30% ~ 40%、粗脂肪含量为10% ~ 20% ,还有部分代谢中间产物、有机溶媒、钙、镁、微量元素和少量残留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菌渣中含0. 2% ~ 0. 4% 的青霉素,土霉素菌渣中含0. 25% ~ 0. 60% 的土霉素; 四环素菌渣中含0. 3% ~0. 5% 的四环素; 洁霉素菌渣中含0. 3% ~ 0. 4% 的洁霉素。
2目前抗生素菌渣的利用现状从 50 年代以来,抗生素菌渣便被用来作为饲料添加剂制成高蛋白饲料,我国也从 1980 年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1]。
研究发现,将抗生素菌丝加入饲料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如此促进家禽牲畜生长,提高生产率,且由于其残留的药物成分能对某些疾病起预防作用,适量的添加,可降低饲料使用的成本以及畜禽的患病死亡率。
但另一方面,菌丝残渣中残留的少量抗生素及抗生素菌体的降解物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人类食用后便最终会在人体内富集,从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发病期间,必须大剂量使用才能缓解病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同时,菌丝残渣的干燥大都是通过在太阳下暴晒,也严重污染周围环境。
因此,不少学者对用菌丝体作为饲料添加剂持有疑义。
2002 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公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将抗生素菌渣列入其中。
根据 2012 年 3 月环保部公布的《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大量菌丝废渣将被列为危险废物,必须焚烧或者安全填埋,但有企业表示,若达到这项要求,对于企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成本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在现有的条件下恐怕是处理成本要超过生产成本[2]。
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对菌丝残渣的资源化做了很多尝试,大部分都集中在如何从废菌丝中提取有用物质,如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3]教授将青霉素发酵菌丝体破碎、皂化、萃取,然后将萃取液浓缩、结晶得到麦角固醇的研究。
汪青[4]研究从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生产废渣中回收 2-硫醇基苯并噻唑合成二硫化二苯并噻唑,二硫化二苯并噻唑的收率达 23.8%,产品质量达到HGB 2-158-61 标准,但从菌丝残渣中提取部分有用物质后的废渣也同样面临处理难的困境。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成建华[5]研究抗生素菌渣的发酵降解工艺,经过微生物发酵降解,菌渣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均降解为小分子营养物,提高了肥料的生物利用度,使干菌渣成为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
不少制药厂采用焚烧法处理抗生素菌渣,这种方法能够大批量的处理菌渣,能将菌渣的体积降低 95%,且消除菌渣中的药物残留。
但这种方法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处理含水量如此大的菌渣具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外加燃料,另外焚烧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这是因为抗生素菌渣中含有蛋白质等物质,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含有氯的烟气、SO2、甚至是二恶英(Dioxins),有刺鼻的异味。
我国的制药工业发展迅速,每年产生几百万吨的抗生素菌体废渣,而目前又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处理方式,因此寻找一个高效、环保、处理量大的处理方法迫在眉睫。
2.1微生物技术法所谓微生物技术法,即是从特定环境中筛选出或是通过分子手段改造出能够降解特定抗生素的微生物的方法。
从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中我们得知,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细菌产生了能够降解或修饰特定抗生素的酶,从而使得相应抗生素失活。
例如,水解β-内酰胺键的β-内酰胺酶,钝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酰基转移酶、腺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水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酯键的酯酶等。
马玉龙、张作义[6]等从长期堆放泰乐菌素药渣附近土壤中筛选到可降解药渣中残留泰乐菌素的菌株,经过16S rRNA鉴定为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他们通过筛选得到的株组成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复合菌株,通过实验发现,在30~35℃,pH为7,转速为120r/m的条件下,发酵120h后微生物法未检出残留泰乐菌素的存在。
同时,马玉龙等利用经上述法处理后的泰乐菌素菌渣生产复合酶制剂。
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50%~60%、干物质中麸皮含量不低于40%的泰乐菌素菌渣培养基中,接入5%~10%黑曲霉,在温度30℃、湿度60%~65%、培养基厚度10~14cm条件下,好氧发酵60~72h,可得到富含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和酸性蛋白酶的复合酶制剂。
通过对肉鸡饲喂实验表明,经过特定微生物降解法和黑曲霉好氧发酵法相结合处理泰乐菌素菌渣得到的复合酶制剂,饲喂肉鸡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复合酶制剂的饲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的表现消化率显著提(P<0.05),粪中大肠杆菌数和空肠内容物黏度显著降低(P<0.05),同时,在肉鸡腹肌、肝脏、肾脏中均未检测出残留的泰乐菌素。
2.2焚烧技术焚烧技术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废物在800 ~1 200 ℃的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被氧化或热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或CO2,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处置技术[7]。
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于制药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多采用焚烧方法进行处置。
我国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等大型制药企业也建设了抗生素菌渣焚烧处理装置。
焚烧能在短时间大规模减少抗生素菌渣的总量,菌渣的体积可降至原来体积的5% 以下,同时消除其中许多有害物质,并回收热量。
该方法的缺点是抗生素菌渣的含水率高达70% ~ 80% ,热值较低,在焚烧过程中需要外加燃料,导致运行能耗和成本较高,如焚烧1 t 菌渣大约需2 000 元。
同时,抗生素菌渣焚烧处理必须严格执行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如果焚烧不当,易导致残留抗生素、二恶英等有毒物质的多介质传播,造成二次污染。
由于危险废物专用焚烧炉处理能力一般都较小,难以与抗生素菌渣的处理量相匹配。
加上该方法处理成本高、尾气治理难度大等原因,目前我国采用焚烧技术处置抗生素菌渣的实例还较少。
欧盟针对危险废物焚烧和高温窑炉共处置技术颁布了2000 /76 /EC《关于废物焚烧的指令》,美国2005 年9 月发布了工业锅炉、工业加热炉、盐酸生产炉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有害大气污染物的国家排放标准。
而目前我国关于危险废物共处置技术的管理体系尚属空白,没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可见,抗生素菌渣焚烧和高温窑炉的共处置技术将会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2.3堆肥技术堆肥化(Composting)技术通常是指好氧堆肥化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高温(50~65 ℃)下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
通过对有机物的堆肥化处理,不仅可以将有机物转化成农作物生长必须的有效态氮、磷、钾化合物,同时又合成新的高分子有机质——腐殖质,它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活性物质。
堆肥化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阶段关于传统的有机质,如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堆肥化处理报道比较多。
但像抗生素菌渣这一类含有抗生素等危险物的有机质,采用堆肥化处理的研究很少。
张红娟[8]等尝试将林可霉素菌渣和牛粪联合堆肥研究。
结果表明,处理初始林可霉素含量分别为1.35、1.89、3.52mg/g的菌渣,经过41d的堆制,仅菌渣添加比例最大的一组检测到0.0097mg/g(干重)的林可霉素的残留。
同时,张红娟还通过种子发芽指数、芽长抑制率和根长抑制率等参数来评判经过堆肥处理的林可霉素菌渣用于肥料的可行性。
堆肥结束时,各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在70%~90%,芽长抑制率在-40%~-20%,根长抑制率在10%~30%,表明堆肥已基本无植物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