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介绍

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敷脐疗法的特点

1 操作简便

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

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

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

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④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或用鸡屎填于脐中(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治小儿夜啼之症。

7.止痛。生盐5g,嚼溶敷于脐上。治小儿腹痛。

8. 发表散寒。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感冒。

9. 润肠通便。大黄3g,食盐4g,共捣为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便秘。

10.清热化湿。黄连2g,吴茱萸1g,共研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口疮(鹅口疮)。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

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柿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药敷贴肚脐后,所出现的全身温热、出汗、气流窜动、身体轻松有力等反应则是营卫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增强,免疫活性细胞激活的佳兆

脐疗原理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敷脐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原理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肚脐又叫"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及中医气功理论都认为,胎儿出生后,一点真元之气聚集脐下,为生命之根本,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地,以脐为中心,有直径10厘米大小的两个对持相抱的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使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因此,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下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

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这里所说的营卫之气:相当于机体内的能量;熏者:热量温煦之源地;散者:布散发散之意;肓膜: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的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的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热之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的气化和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腑乃至全身,以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回阳救逆、和中理肠、行气消肿、散结通滞、强肾健骨、活血通经、保健防治百病的作用。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学家吴师机深有体会的说"则知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也,切药可逐日变换。"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经临床观察,敷脐疗法中不同剂型的敷脐中药敷脐能达腠理,通经脉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外治大师吴师机说“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中药敷脐和内治疗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神阙穴(脐)位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脉循环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因此中药敷脐将药物敷于皮肤,能达到腠里之中,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渗入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外治专家吴师机说“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一类中药的促透作用。吴震西报道,麝香、冰片、肉桂等一类芳香、气味俱厚的中药不仅能通经活络,而且还有促透作用。离体动物实验表明,这一类药物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养生保健肚脐文章

肚脐常被养生家誉为保健养生“要塞”。《厘正按摩要术》中说:“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曰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神阙,又名气舍、维会,为任脉所生,系连胞宫,而任脉与督脉、冲脉同出胞中,为一源三歧,具有总领诸气血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因此神阙与诸经百脉相通。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有从阴以补阳之功,且该穴联系命门,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会元针灸学》对神阙穴进行了深刻的描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天枢、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阴交、气海,脐居其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变成胎时,先天脐带如一莲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开的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名曰神阙”。神阙是任脉的要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肾脏,所以神阙为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古人向来很看重肚脐,素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

之说。肚脐内通五脏六腑,为抵御外邪之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由此可见,肚脐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部位。

一、揉按肚脐

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觉时,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时可盖上被子,全身放松,仰卧床上,两手掌重叠放在肚脐上,先逆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然后再顺时针方向旋转108圈。经常坚持揉按肚脐,可以健脑补肾、健脾助运、安神宁志、利大小便,使人体气血旺盛,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

二、艾灸肚脐

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肚脐上3~4厘米的高度进行薰烤,施灸部位呈现温热舒适感时,固定不动,连续灸20~30分钟,以局部出现皮肤潮红为度。无论何种慢性病,多宜灸此穴,以助元气矣。对脑溢血

及脑血栓之昏迷者的复苏,须灸此穴半小时以上,疗效显著。《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临床研究结果亦证实,灸法可以改善老年人血液生化指标,提高老年人骨密度。

三、药物敷脐

1 慢性病防治。防风、黄芪、肉桂各等份组成,研成细末敷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趁湿填入药粉5克于脐内,外贴胶布盖住药物即可。3天换药1次,5~7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敷脐2~4个疗程。

2 治疗高血压。吴茱萸、川芎各等份,研成细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将药粉5~10克放入脐内,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风寒感冒。白芥子3克,研成细末,将药粉放入脐内,暖水袋外熨脐部,取汗出(也可用电吹风加热)。

四、肚脐拔罐

选大号火罐一个,应用闪火法,将火罐拔在肚脐上,15~20分钟取罐。肚脐拔罐可治疗哮喘、痢疾、久泻、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肚脐再配以足三里、膻中、大椎拔罐,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食欲,消除疲劳。

五、气聚肚脐

站、坐、卧均可,全身放松,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肚脐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意想自然界高能物质,进入肚脐,聚集在此处;呼气时腹部下陷,意想高能物质向全身扩散。一呼一吸为1次,习练24次。长期坚持习练,可温阳补虚,消食导滞,对阴阳两虚,体弱无力,气短神衰者有效。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经常保护肚脐,不让它受风寒之邪的入侵,这样对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范围,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敷脐疗法简便易行,既可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又可以免除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脐疗法:

脐部给药,古称“脐疗”。脐疗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敷于脐部,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药物疗法,为我国中医内病外治领域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属于现代药学中透皮给药系统的范畴。

脐疗法优点是发挥作用快、效果好,避免了肝脏、胃肠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肝脏、胃肠的毒副作用;方便、无痛苦;其次具有整体治疗观念,药物有效成分可充分、全面地发挥作用。同时药物对肝脏、胃肠的刺激等副作用也大大的降低,所以效果发挥得非常充分,疗效好,副作用小。

早在一千多年前,《金匮要略》中就有“凡中暍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的记载,实为最早的脐部给药法。而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脐疗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法实际应用之先河。传统脐疗法所用的药物剂型有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饼剂等剂型,临床用法有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药、蒸脐,灸脐等等。这些剂型和用法历代医家广泛用于内、妇、儿,外等各科疾病的防治,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脐部用药不仅在治疗,而且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脐疗的治疗原理一、脐的特点和功能

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名为神阙,又称“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属中医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中医称脐中为“神阙”,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经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会元针灸学》曾记载:“神阙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为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有横户(阴交穴)、胞门、子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

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针灸穴名解》则指出了脐与胃肠的密切关系:“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道藏》更强调了脐与心肾的重要联系:“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之神阙。”由此可看出脐(神阙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古代道教的炼丹家眼中,“脐中”为其在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在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后形成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结。古代医家曾日:“真阳在,人命在;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这里说的真阳,是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又叫元气),此气在人体出生后,就归人脐内。《难经·六十六难》日:“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神阙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并且,神阙穴和人体重要的经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通,从而使它能通过其特殊性而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3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和诸经百脉相通,对人体的全身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古代气功家非常讲究意守丹田(丹田在脐下3寸,方圆4寸),为肾间动气出行之所。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1)脐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较少通过肝脏,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脏代谢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从而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2)药物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影响机体神经系统而起到调整作用。从解剖部位看,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腹腔和盆腔内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如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下节,它们支配所有腹腔和盆腔的脏器和血管,包括膈肌、肝、脾、胃、肠、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卵巢、子宫(或输精管)及其所属的全部血管,因此,脐部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及传导功能。当用各种适宜病情的药物施治于脐部时均能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再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调整机体自主神经的机能,改善了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之目的。(3)脐部的皮肤较薄嫩,神阙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母血从此处供胎儿营养、发育,亦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这些都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

脐疗脐疗的概念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法的方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发展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炙脐方法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脐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3)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温灸器灸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脐上,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两千年医学瑰宝——脐疗

这几天老是看到有人宣传失眠抑郁贴第二代,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主要是关于脐疗的,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1、脐疗的缘起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脐(即神阙穴)在腹部中央,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经穴,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神阙穴居脐中央,是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任脉为经之海,因此刺激此穴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又因脐部的皮肤比较薄,神经及血管比较丰富,它所支持的脏器以及血管包括模隔膜、肝、脾、胃、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因此脐部透过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有比较强的吸收和传导能力。临床上灸脐可治晕厥、昏迷、休克,故有兴奋大脑、强心、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药物敷脐可治虚汗,神经性呕吐,故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作用;灸神阙可治阳萎、不孕,故有调节内分泌紊乱的功能;在神阙穴上拔火罐,可治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过敏反应。

目前的医学也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而被人体吸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构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2、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3、脐疗优点

(1)适应症广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

a、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b、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c、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d、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e、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f、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2)使用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脐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一般3—7天换贴一次,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避免了药物被破坏分解和对人体内有关脏器的损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打针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

(3)价格低廉节约时间

脐疗每次用量很小,一般2—4贴即可见效,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可免去医院挂号就诊,到药房购买即可,省钱省时。

(4)储存方便随用随取

脐贴有效期限长,适宜长期储存,家庭常备无患,一旦需要,随用随取,“贴”到病除。

自观肚脐知健康

? 向上型: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 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 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 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病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 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 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粘膜病变。

? 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现代研究揭开经脐给药途径

经脐给药,目前认为有以下两条吸收途径:

(l)透过完整表皮

这是主要的透入途径,通过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隙透入皮肤。

(2)毛囊、皮脂腺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径,药物如进入毛囊后,就可通过毛囊壁间空隙或皮脂腺穿过皮肤。

经脐给药四大优点

(1)经脐给药系统不经胃肠道吸收,可避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减少用药的副作用

(2)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3)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撤销用药。

一种新的给药方式——经脐给药

患者不吃药,不打针,同样可以战胜疾病,康复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首届全国新型给药技术与中药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什么药这么神奇?其实,这主要是得益于一种新的给药方式:经脐给药。就是通过肚脐表面给药,使药物透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而产生治疗作用。这与普通民众所熟悉的贴膏药有点类似。

经脐给药好处多多。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徐洋认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简单。一是可以改善病人的适应性,不必频繁给药,特别是对用药方案不熟悉或记不准的老年病人显得特别重要。二是提高安全性,如有不适症状,容易将贴剂移去,随时终止给药。三是可以按贴敷面积增大或减少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的浪费。

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龙和汪洋强调,经脐给药不仅给药方便,还具有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避免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释药平稳,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和老人用药的特点。

经脐给药应用范围广泛,临床适用的主要病种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个门类。

冬病夏治说“脐疗”

来源:家庭用药

朱明方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

朱明方主任医师在中医内科、妇科疾病及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内病外治,以及中医辨证调治亚健康状态。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病、不孕不育、慢性肝病、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尤擅中药贴脐、中药熏蒸、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特色疗法。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夏秋季是脐疗治病的好时机。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处于人体正中,是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有着“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的重要地位。现代研究表明,脐部的皮肤非常薄弱,且血管神经网络丰富,此处用药,既有四通八达之利,又有容易吸收之效。

夏季是脐疗的好时机,由于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所以药物更加容易通过张开的皮肤毛孔,更快地随气血到达病所。而且,此时进行药物敷贴也较冬季更为简便。冬病夏治脐疗敷贴法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患者痛苦小,能够起到“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除脐疗外,根据需要还可选用其他穴位如大椎、肺腧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夏天阳气生发,自然界丰盈旺盛,充满生机,人体也处于阳气充沛、气血通顺的良好状态。“三伏”

之时,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毛孔开泄,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对于在冬天易发或容易加重的一些病症,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病、关节炎、冻疮、体虚感冒、肾虚腹泻,以及由于机体免疫能力低下所引起的疲劳综合征等,脐疗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脐疗具有无痛苦、低风险、少毒害、易操作等优点,在临床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且功效显著。它可以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对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内科脐疗在内科疾病,尤其是内科慢性病的治疗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哮喘以麻黄、地龙、白芥子贴脐;寒湿腹泻用吴茱萸、胡椒敷脐;湿热腹泻用车前子、六一散敷脐;自汗盗汗以五倍子末、辰砂末敷脐;尿潴留用葱白、白胡椒捣烂如泥敷脐;肝硬化腹水用皮硝、肉桂粉和匀敷脐;前列腺炎以胡椒、人工麝香敷脐等各种治疗,皆有众多良好效验的报道。

外科如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用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地丁、瓜蒌、黄芪、郁金、人工麝香配制“乳脐散”填脐;乳房纤维腺瘤用当归、乳香、没药、香附、瓜蒌敷脐;促进阑尾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用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凡士林调制“桂萸膏”,涂纱布稍烘热后敷脐等各种治疗,皆有明显佳效。

妇科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冲、任、督、带这四条奇经的损伤密切相关。脐部与冲、任、督、带四奇经相通,故通过敷脐疗法,通补冲任,填精益髓,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冲、任、督脉而达治病之目的。临床如妇女痛经用肉桂、丁香敷脐;带下病以党参、干姜、甘草、五倍子、炮附片、白术、补骨脂敷脐;滑胎用黄芪、熟地敷脐。

儿科脐疗在儿科治疗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弥补小儿吃药难,尤其吃中药难的缺陷,改善小儿使用药物内治时“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方”等药量难测之不足,为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儿科疾病打开新的局面。临床如遗尿用葱白、硫黄捣泥敷脐;小儿脐疝用手法复位后将食醋浸泡艾绒填满脐孔;小儿积滞、腹胀用玄明粉、胡椒研末敷脐;慢性泄泻用大蒜头捣烂敷脐;小儿夜啼用朱砂、琥珀敷脐等。

急症脐疗法大多选用辛香走窜、药力峻猛的药物,旨在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具有祛除邪气、疏利三焦、通窍启闭、逐瘀解毒之效,且多效专力宏,适宜于急症救治。有资料显示,脐疗法用于肠梗阻、尿潴留、急性胆囊炎、尿失禁、小儿腹泻等急症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它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应用方便等急救特色,可以为中医急症救治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保健脐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此外,它还被广泛用于虚劳、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和亚健康等功能性体虚人群的预防性治疗,同时也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感冒、美容美体等保健功效。

通常脐疗起效较快,在治疗轻症时,病愈则药去。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不能连续长期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提倡间断用药,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作者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设有脐疗专科门诊)

脐疗的禁忌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温暖您的小肚肚-正确的脐疗(一)

最近因为服饰流行,露出可爱的肚脐,所以大家相对的重视起肚脐的美观及养生,其实我们中医早在二千二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利用肚脐来治病、养生也就是脐疗!

在这秋高气爽的秋天中秋过后,各地方的气温开始下降,尤其是早晚更为明显,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多加一件薄衫之外,也要顾好肚脐眼,以免容易感染到风寒,得不偿失!

什么是脐疗?

脐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大量的医疗经验,最早出现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学著作,该书共有二八三方,其中外治法竟达一半以上,其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疗法。

方法:乃是以药物作为适当剂型(如:糊、膏、散、丸等);并用某些物理(如:艾灸、热熨、磁场、按摩等)刺激,对神阙穴局部产生药物和刺激作用。

包括:脐部敷药法、脐部按摩法、脐部灸法、脐部拔罐法、脐部袋法及脐部针刺法。

肚脐的功能

中医认为,脐是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又为后天之根蒂,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

1.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于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

2.阙穴位于脐中,名为神阙,神”指神气、元神、生命力,“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又称为脐中、气舍、气合、维合、环谷、命蒂。

3.“对神阙穴名含义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4.《医学源始》中所说:“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故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5.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任循行之所,而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岐”,故三脉经气相通。故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脑及胞宫。

6.《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神阙穴,功能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强肾调经、行气利水、散结通滞。

注意事项

应用脐疗法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方法正确,否则容易有副作用发生。

一、如果在脐疗法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去药,并按过敏性皮肤炎治疗。

二、小儿肌肤娇嫩,不宜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避免引起皮肤损害。

三、新生儿时期,脐部刚闭合,不宜应用脐部灸法及脐部拔罐法,以免引起脐部闭合不良,或产生不良反应。

四、应用脐部灸法,务必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五、不宜应用脐部针刺法。

六、佩戴脐部疗袋防治疾病时,应日夜佩戴,连续佩戴二周以上才能有明显疗效。

七、脐疗法为辅助性养生疗法,对于急性疾病,应以其他急救措施为主。

八、应用脐部灸疗法或薰脐法时,可选季节较为凉爽或寒冷气候来做为开始,并确定无咽喉不适或咽痛、发烧的病情发生,才可使用,以免薰后发炎现象更为恶化。

九、平日就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将脐疗药物涂抹少量于手肘内侧皮肤较敏感处30分钟后,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热、痛等发炎现象时,应禁用此药。

十、应用薰脐疗法时,会有药草烟味产生,要注易室内的适当通风,以免产生头晕、头痛等缺氧现象。

十一、不宜饭后马上做或空腹施行脐疗法。

失败的脐疗,会有哪些状况?该如何解决?

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做脐疗失败的病人来求诊如:

一、口干舌燥者:大热天中午做薰脐法,之后又没休息,又熬夜多日之后产生此种现象。

缓解法:做完薰脐法后,请多休息并多喝养生保肝茶。

二、头晕者:做脐疗法前,不宜饭后马上或空腹做,否则血糖过低或消化不良很容易引发头晕。

缓解法:应在吃完饭后一至一小时半才进行脐疗,中间并应多喝养生茶。

三、头痛者:有些薰脐法,应用一些较为有烟或重味道的药材很容易产生满间的呛鼻烟味,而引起头痛。

缓解法:注意到室内空气的流通,如有鼻子过敏者应先告知医生或准备一些低烟或无烟的药材来做治疗,较为合适。

四、便秘者:有些患者平日就有便秘的习惯,又加上应用一些温补而燥的药材来做薰脐,当然更容易秘上加秘,更解不出来!

缓解法:选用一些较为滋阴凉补的药材来做脐疗,另外配合脐部周围按摩法及喝养生三黄茶来缓解。

五、皮肤过敏、发痒者:因药物选用不当而引起急性局部或全身过敏者。

缓解法:马上停用,并煮绿豆甘草汤来喝,不要搔痒,局部可先涂抹止痒药膏或中药紫云膏。

绿豆甘草汤:绿豆一斤,甘草3钱,加水五碗,煮滚后用小火慢煮约40分钟,豆熟后,喝汤吃豆,不要加调味料!

三伏贴的作用机理

三伏贴的作用机理 湖南军区骨科医院告诉你: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 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什么是三伏贴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来源于中医理论的一种疗法。冬病是在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减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程度。 “冬病”的共同特点是属于“寒证”、“虚证”。也就是说,在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只要是在天气寒冷或温差变化大时,就容易发作或加重的,多属于可以进行“冬病夏治”的范畴。 什么时间贴三伏贴最好? “冬病夏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选择治疗时机非常重要。三伏天是全年最炎热的时节,同时人体也正处于阳气最为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的状态。在此期间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来预防“冬病”,将辛温发散的药物精制而成药膏贴敷于穴位,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对“冬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敷脐疗法是把药物敷贴在脐部的一种特定的敷贴疗法。中医 敷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敷药、涂药的记载,开脐疗之先河。到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都有关于脐疗方法的丰富记载。 1.敷脐疗法的原理 脐是神气通行出人门户,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吸收营养,而脐中之穴是神厥。神阙在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是经气汇海,五脏六腑之本,该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主-一身之阴,足阳明胃经、冲脉挟脐而行,督脉贯脐中央,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故脐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经八脉有着天然的联系,“脐通百脉"之说是有着充足的依据的,故敷脐有治百病作用;胎儿之脐在.腹部又是最后闭合,出生后此处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而且脐下腹膜之中还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静脉相吻合,并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因而敷脐之药,其有效成份很容易通过动静脉的血液循环、经气运行而达全身。脐中形成凹窝,便于药物存放,也易被吸收渗透。 2.脐疗的适应范围 将药物敷置于脐部,常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气喘、胃痛、腹痛、眩晕盗汗厌食、呕吐、便秘、泄泻、尿闭、水肿、淋证、遗精、遗尿、阳痿阴挺、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头而五官疾患如口腔溃疡等各科病

症。 3.脐疗给药方法 脐部给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剂型有丸、散、青、丹、饼、糊等,如丁桂散、暖脐膏等。脐疗-般用选定的药物研成细末,或作散剂填脐用,或用各种水、酒、醋、蜜等液态调和剂,调做膏剂敷贴脐部,或用新鲜湿润药物直接捣如泥状,置于脐中,然后用胶布或纱布、塑料纸等覆盖固定,以免药物脱落。如对胶布过敏,则可用绷带绕腰腹固定。根据 病情或数小时撤去,或每1~2天,或3~5天换药--次。 4.脐疗的注意事项 (1)严格脐部消毒,预防感染。-般可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涂擦脐部,进行常规消毒。 (2)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寒。 (3)施药之前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询问有无过敏史和孕育胎产史,避免过敏反应或引起堕胎、流产等副作用。孕妇一般应慎用。 (4)如脐疗用于小儿,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用手抓挠.避免敷药脱落。同时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2小时左右为宜。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纯植物《祛寒湿敷煲》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疮口外敷的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现代膏药之先河。到了周秦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虽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

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著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建国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的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大提高了贴敷疗法在临床应用上的实用价值。据近IO年来粗略统计发现,关于贴敷等中药外治的专著及文章约2000余篇,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对贴敷的外治疗效和推广应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由于贴敷疗法主要是运用中药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等的吸收发挥作用的,所以现代医学对吸收机制的认识也对提高外治疗法有着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贴敷疗法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制造出药物背心、内衣、腰带、护肩、护膝等药物保健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事业,本公司在原有纯植物配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炼,又经多年实践,研制成功纯植物自发热外用祛寒湿敷煲。所用原料选自云南大深山的绿色无污染的纯正植物,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再配以纯粮食白酒加以混合,可谓符合现代养生保健界所提出的天然、绿色疗法。其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通过拔、散、温、通,对因风、寒、湿所引起的颈肩痛、腰背痛、膝踝痛

脐针疗法详细(参考资料)

脐针疗法 脐针的特点:一穴多治: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一穴多针: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一穴多效: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内外兼治: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

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寻找压痛点: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寻找皮下结节法: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脐洛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脐八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脐针临床治疗原则:治疗顺序:脐针在临床治疗中,其顺序是先取症状、次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中药敷涌泉】涌泉穴

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小儿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8小时后取下。(5)鼻衄: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涌泉穴,一般1小时左右流血可止。(6)肺结核咯血:大蒜10克,硫磺粉6克,肉桂粉8克,冰片8克,捣匀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奇效的敷脐疗法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读完想想有道理,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

神阙贴敷脐治疗胃痛30例观察

神阙贴敷脐治疗胃痛30例观察 关键词胃痛神阙贴外治法对照观察 神阙贴是一种远红外线治疗贴剂,2005年4月至6月间我们采用神阙贴敷贴神阙穴对30例胃痛病人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根据2002年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国家执业医师指导》胃痛篇拟定。入选年龄:18-60岁;入选性别:男女均选。诊断标准:①胃脘部疼痛,常伴食欲不振,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或吐清水,大便不调;②发病常与饮食不当、精神因素、受寒劳累等因素有关;③起病急或缓,慢性病程,常有反复发作史;④上消化道X线钡餐或胃镜或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有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排除标准:①上消化道出血;②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肌梗塞、肾盂肾炎等病出现的胃痛;③过敏体质;④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有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者。 1.2 一般资料:60例入选者均选自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12天,最短3天,平均5.4天。对照组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大51岁,最小19岁;病程最长11天,最短3天,平均5.3天。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肝胃不和26例,脾胃虚弱4例;对照组:肝胃不和25例,脾胃虚弱5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神阙贴”(由武汉嘉业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贴脐部(神阙穴),每次1贴,每次贴敷18小时,每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使用“胃必治”(哈尔滨凯程制药公司出品)2片/次,1日3次,饭后吞服,连续用药2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检查提示溃疡愈合、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检查提示溃疡、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者。 3.2 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八,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因而贴敷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各受医家关注,是一个值得系统整理和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一。 “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三伏贴的配方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小儿遗尿症。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其他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

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贴敷疗法的特点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

脐针和脐针疗法

脐针疗法和脐针疗法 2009年02月08日星期日 20:31 脐针,顾名思义就是在脐部实施针术,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暂且将脐的几个部位进行命名。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称为脐蕊,脐孔的周缘壁称为脐壁,脐壁与脐蕊相连的皮肤凹陷称为脐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现就脐针的进针定位原则叙述如下。 1 压痛点定位进针法 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病人可以在脐壁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部位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压痛点,一针即可见效。而寻找压痛点则是按照洛书定位,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在临床治疗中实为股),五居于中。"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在相应的脐壁上寻找压痛点,然后用针灸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刺入压痛点,留针数分钟。进针深度为0.5~1寸。 2 寻找皮下结节法 有许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脐壁上找到皮下结节,按之有疼痛,颜色与皮肤相同,结节硬,一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当发现结节后,只需用手指按压,让病人感到疼痛就可以了,每日数次,数周后结节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3 八卦定位进针法 这种方法是笔者利用易学中的后天八卦图的五行生克制化创立的,也是脐针治疗应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就此方位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定下离、坎、震、兑、坤、乾、巽、艮八个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一般取兑位(即右位),就是将针在脐部的右壁刺入,方向朝外,呈放射状,留针数分钟。如肝病则取震位(即左位),就是这样简单。 但这里必须强调两点:其一,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正好与地图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后天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其二,在行脐针疗法时,上下左右方位是医生看病人,绝非是病人本身的方位。比如肝病在左(震)位,这是医生看病人时的方位,而在病人身上,肝则在右位,这一点千万不可搞错。 4 五行生克制化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同种疾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我们采用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分清阴阳、虚实、表里、寒热,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法,利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方法来补其不

八卦脐针治疗图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济济。 乾为天是南代表一,兑为泽是东南代表二,离为火是东代表三,震为雷东北代表四,巽是风是西南代表五,坎为水是西代表六,艮为山是西北代表七,坤为地是北代表八。 后天八卦:手中无穴,心中有穴,有病必有点,病变点也变,按点来取穴,点消病即减。一般用后天八卦治病比较理想。 上为离为心,下为坎为水,东为震为肝,西为兑为肺,取先天八卦的数,后天八卦的方位。 强直性脊柱炎乾。帕

金森综合症水火济济加巽, 中风山泽通气,甲状腺艮, 鼻炎艮位兑位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关节腔积液艮位和坎位, 重症肌无力坤位大小便失禁坎位加艮位, 牙痛张口取穴八卦取穴找准痛点进针,发热离位属火属土 男同志针坤位女针艮位肿瘤艮位肺癌加兑位 大肠癌加乾位非常重要的加坤位慢性子宫出血的加艮位 感染的先针坎位在针离位重症在离先针坤位去离火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针艮位消化系统艮位大肠加乾位 小肠加离位坎位泌尿系统加艮位 免疫系统红斑狼疮震位加坎位糖尿病只针坎位肾水

肥胖病是山泽通气针后放屁一周两次两个疗程以后病人没有饥饿的感觉坤位三个疗程以后一周两次坎位调节内分泌,你分泌失调 肾腰痛针巽位肝胆痛找反应点 子宫肌瘤坎位艮位每月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每天一次经净为止卵巢囊肿排卵期针坎位和艮位 闭经水火济济 尿失禁坎位艮位脱肛水火济济 尿储溜山泽通气面瘫针乾位 上肢皮肤病皮痛兑位眩晕美尼尔综合症离位震位 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位乾位坤位 腰椎间盘突出痛处进针突出部位在足的两侧固定留针2—3天, 鼻炎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坎位加兑位水火济济肺为肾之母兑位艮位山泽通气

坐骨神经坎位艮位乾位头痛的定位头顶为肝震位 两侧为胆巽位前侧是胃艮位 后侧是心肾离位坎位,女性舒肝解郁可以美容,重郁属于肝 男性高血压针坤位(阴土) 女性高血压针艮位(阳土)压痛点脐壁压痛痛点敏感点坎位 内分泌功能失调颈椎病离位先天为本后天为用 腰腿疾病天地定位 东为震位青龙汤西属兑位白虎汤南属离位麻黄汤北属坎位真武汤先针天后针地在针日月形成南北东西 发热高烧不退针离位有便秘的加乾位高热不退的加坎位。 肿瘤癌症结石慢性功能性出血艮位肝癌针艮位震位 肺癌艮位为山兑位为泽形成山泽互通,治疗重晚期的癌症效果比较神奇

中药外敷肚脐疗法偏方(下)

中药外敷肚脐疗法偏方(下) 31、中药敷脐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麝香1、5克;龙骨、虎骨、附子、雄黄、乳香、没药、胡椒、小茴、青盐等分为末。将麝香入肚脐中,外用药末放麝香周边做圈围住,用槐树皮灸一百二十壮,中间不时的须换槐皮。注意事项:治疗中需注意避免风寒,戒油腻、生冷、酒色。32、治小腿肿:细辛粉末9-15g,和水或蜂蜜调匀成糊剂,贴于脐部,至少3d,伤湿止痛膏固封,当天消肿。33、前列腺炎:可以缓解因前列腺炎所导致的疼痛。还可以用于治疗冷凉腹痛,小儿腹泻,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没有副作用。一个贴敷在肚脐上的小方子丁桂散:丁香0、3克。肉桂1克研粉(1:3)加食醋拌用手捏成团,贴敷在肚脐上,固定、冷天7-8小时,热天3-4小时(每天一次,一般贴一周)34、前列肥大:白胡椒15克,细辛15克,研末,取药3克,放脐窝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后停2天继续下疗程,(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35、小孩腹泻——黑枣捣糊贴肚脐眼:除了发烧,小孩子还容易腹泻,这时候,可以把黑枣去核,捣成糊,贴在肚脐眼上,一晚上就有效果。如果是肚子痛,就拿胡椒粉和成糊,点上些醋,捏成小饼团,贴肚脐眼上。36、自汗或盗汗:用药物敷脐,通过神阙穴调节心肺肾之阴气,泄阴

火,固阴精,使心肾相交,虚火下移,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汗出自止。张氏用朱砂3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为末,备用。用时先将脐心洗干净,然后将药末放入脐中,用大块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各种盗汗症收到满意效果。37、水肿:但对于一些久病不任克伐者,或汤药难进者,用药物贴脐治疗有预想不到的效果。杜氏根据脐乃人体出生前摄取天然清气和水谷精微,排泄代谢产物之通道,皮内血管丰富,通透力强之理,用制甘遂、冰片各6克,研细为末,填脐,外用麝香追风膏固定。用于治疗因心力衰竭而引起的下肢或全身浮肿,正气极虚而邪气炽盛的危重症,收到满意效果。认为该法能调达气机,使紊乱的升降出入功能恢复正常,水邪得去而正气不伤。38、治疗肝硬化腹水:用麝香温脐散(麝香0、6克,阿魏、硼砂各6克,白酒500毫升,猪膀胱1具)外敷脐部,方法是将上药共研细为末,与白酒同放进猪膀胱内,用细线扎紧外敷脐部,固定3天即可见效。共治疗肝硬化腹水15例,其中14例显效,1例无效。39、中成药脐疗治便秘:1)大黄片方取本品2粒研为细未,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肚脐孔处,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适用于便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滑数等。2)补中益气丸取本品1粒,研为细末,敷于肚脐孔处,外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 :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 ;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 ;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7:前列腺肥大: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脐针疗法

脐针医案 脐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一例 一、魏**,女,34岁,河南鹤壁人。 自诉:皮肤过敏二十年了,从14岁上初中开始脸上的皮肤经常过敏,听从皮肤科医生的建议经常用“999”皮炎平涂抹,后来成为依赖性,对各种东西都过敏,如:冷空气、湿潮气、花粉、灰尘、日光、羽毛、小动物、化妆品等等,除了全棉的以外都过敏。连搔痒痒也会留下突起的抓痕。 临床症状:患者面部“T”型部潮红有色素沉着,有粟粒状突起,面颊有片状过敏斑,毛孔粗大,皮肤干燥起皮,发疼、发痒。前胸后背搔痒,黑色粟粒状突起,皮肤粗糙,白天干痒稍轻,夜甚。出汗时,身上燥痒,洗澡后舒服片刻。平素爱熬夜,一般入睡时间为子夜,入睡时间长。鼻干,胃不好,月经经常提前3~7天,经来小腹憋胀不舒服。脾气急燥,思想抑郁,容易胡思乱想。 二、脐针临床治疗: 取四正位,四个疗程皮肤病痊愈。又巩固两个疗程,月经病、胃病、脾气急燥、精神抑郁、面部色素沉着全部消失。 三、临床效果: 一个月后随访,患者面部色泽明润,红黄隐隐,毛孔收缩,眼角细小皱纹消失,亮丽如妆,一改往日紧缩眉头,心烦意乱之态,言语间透露着喜悦,积极。月经不再提前,经来小腹安稳,胃口好,睡眠有规律,一般晚上八点半到早上六点半,无梦,质量好。 四、分析: 本病虽为皮肤病,但是从病人的自诉中可以看到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不活,水火不济。肾在五行属水,在脐针居坎位,主治内分泌,生殖疾病。肝在五行为木,在脐针居震位,主治月经病,情绪病,色素沉着等。心在五行为火,在脐针居离位,主治气血病,火病,神智病,还有美容作用,肺在五行为金,在脐针居兑位,肺主皮毛,主治皮肤病。 这位患者长期失眠是,心肾不交的原因,由于经常失眠而导致内分泌失调。三九皮炎平中的主要药物成分为地塞米松属于激素类药物。由于长期的使用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成为过敏性体质。四正位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阴阳,平稳情绪,调节免疫力,故当用脐针调整了她的阴阳和免疫力后,她困扰二十余年的顽疾就痊愈了。 脐洛书全息治疗腰疼二例 一、临床资料: (一)乔××男;34岁浚县西关新飞电器代理商 主诉:5年半的春节去到客户那里送冰箱,抬冰箱时被石门槛绊了一下,跌坐在地上,冰箱顺势也压在身上。从此两腰骶关节沉痛,夜睡不能翻身。 (二)邢××; 女35岁晏庄人 主诉:2007年春节给客户送货,搬酒箱时跌坐在地上,酒箱压在身上。从此,腰骶关节疼痛,右腿腹股沟出酸疼,右腿大腿前面沉疼,爱做梦。易哭醒。 二、临床症状: 二人的腰骶关节处肌肉都有粘连感,疼痛拒按。用探针点按肚脐,二人均是亥、子、丑疼痛的厉害。 三、临床治疗: 按脐洛书全息哪里疼治哪里,分别取穴亥、子、丑。针后用胶布粘牢,嘱二人用大拇指按住疼点,活动腰部。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教学提纲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

后敷脐。【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小儿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8小时后取下。(5)鼻衄: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涌泉穴,一般1小时左右流血可止。(6)肺结核咯血:大蒜10克,硫磺粉6克,肉桂粉8克,冰片8克,捣匀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奇效的敷脐疗法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读完想想有道理,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

肚脐疗法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得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得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就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得范围逐渐 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得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在胚胎时期,脐部就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得唯一通道、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得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得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得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就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得有利条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得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得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就是一条理想得给药途径。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得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得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得发挥。?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就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与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 《经穴名得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就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就是生命力居住得地方。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得供血与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得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瞧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与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这里所说得营卫之气:相当于机体内得能量;熏者:热量温煦之源地;散者:布散发散之意;肓膜: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得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得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热之 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得气化与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文章目录*一、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二、穴位贴敷怎么样巧治病*三、穴位贴敷法有哪些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1、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 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 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着功效。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 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 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 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穴位贴敷 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 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2、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 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是药 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综合作用,穴位贴 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

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3、穴位贴敷的疗法 辨证选穴用药,腧穴选择及配伍,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虚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选择阿是穴贴药,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 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怎么样穴位贴敷巧治病1、流鼻涕,治疗方法,在两眼之间的鼻梁根用枸杞贴敷。风寒引起的流鼻涕才能用穴位贴敷治疗。巧治流鼻涕的方法,把枸杞打扁。用医用胶布把枸杞贴在两眼之间的鼻梁上两个小时。寒气都是通过鼻孔进入人体,把枸杞贴在鼻梁上可起到防护的作用。枸杞是补肺的,风寒引起的流鼻涕才可以贴枸杞。 2、牙痛,治疗方法,把云南白药胶囊里面的药粉涂在疼痛的牙齿处。用手使劲掐揉合谷穴。颈椎病,治疗方法,把白参片捣碎贴在两侧太渊穴,效果不好则多吃主食和鸡汤,汤内加补气的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