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刘芳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养老保险在制度和内容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引起理论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争议最大的是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问题。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初期,现收现付制度筹资模式被许多国家所采纳,认为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制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特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出现了危机。因此,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研究。

一、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对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需要用系统性的观点来考虑,不是单一地、孤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平衡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仅仅指养老资金是否可持续供给,因为在老龄化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效应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更深层面,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整个系统的综合结果。从系统的角度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保险制度层面的可持续性

一是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制度现收现付、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三种筹资模式各有特点和利弊,必须根据本国的实现情况加以选择。二是政策本身是否完善,政策的变动和制度内在的缺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基金收支平衡。如养老保险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如果在设计制度时,职工缴费与享受的待遇不平衡,将基金的收支建立在不够稳固的政策基础上,自然难以实现收支平衡。三是政策的监管是否到位,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保险政策需要改进,但有了好的政策,监管不利,也达不到基金收支平衡的目的。

(二)养老保险基金层面的可持续性

养老最终是需要资金的,没有足够的养老资金,养老就会出现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引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原因就是在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度模式下,由于老龄化的影响,使在岗劳动力比重下降,退休人员增加,导致养老资金的供给相对不足,从养老资金的可持续性方面看,需要在养老资金的筹资制度上完善设计,使之在制度上能够避免未来出现养老资金支付的危机。

从养老保险基金层面分析,一个收支不能平衡的基金制度是不可能持续的。基金收支平衡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相抵,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养老保险基金作为百姓的“养命钱”、“活命钱”,管好、用好这笔钱,确保其收支平衡,是基金运行的内在要求。养老基金可持续运行,收支必须实现平衡。第二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是确保基金及时、足额发放的物质基础。如出现缺口,保证基金发放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第三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是对财政收支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财政收支的平衡。第四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含义还包括,以养老保险费为主体的收入应能基本满足支出的需要。

(三)养老保险制度宏观层面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等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相适应。当一国的经济、人口和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时,养老保险制度要随之调整。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养老保险制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还应与财政经济、企业效益、个人收入等宏观指标状况相适应。

1、财政上的可持续性。这是指财政要处理好与养老金相关问题的关系。由于历史及多方面的问题,财政与养老金的供给有很直接的联系。当养老金发放出现问题时,财政总是作为最后的支付者。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数额增加,财政存在潜在危机。

如何处理好财政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

2、金融制度的可持续性。养老资金是一笔数额巨大的金融资产,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金融制度上应确保养老资金在安全前提下有效率地使用,达到收益和风险的统一。

3、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和养老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企业对养老金的供款是养老资金来源的根本。因此,处理好养老事业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片面强调养老资金的可持续性,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反过来又会影响养老资金的来源。处理好养老与企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处理好养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养老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

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是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不是说有钱就可雇人照顾老人,就可以住好的医院,这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行为。而真正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即要在制度上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形成这种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如怎样建立老龄产业、养老产业等,即试图从经济机制上来解决问题。从实现情况看,如何利用养老的需求发展经济是值得考虑的。

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制度目标

制度目标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将保障范围扩大到全体成员。从理论上讲,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因为人人都会变老,都需要一份养老收入。这种需要与养老保险政策的原则相一致,国家有责任为全体公民提供年老后的最低生活收入,不管他们以前从事什么工作,或缴纳过多少养老保险费。但在近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无条件地覆盖是不现实的。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一部分自由职业者没有加入到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兼顾公平效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侧重于社会再分配功能,其目的是防止退休者陷入贫穷,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年老通常意味着贫穷,早年丧失劳动能力则意味着贫穷开始得更早,对于过早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贫穷。因此,为缴费的人提供一份收入,以弥补因退休带来的收入减少。从老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退休后一般不再发生工作费用等方面的支出,纳税减少,总和替代率为60%—70%的基本养老金基本上可以保证受保人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三是建立养老待遇水平调整机制,使养老待遇与在职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步增长;注重制度的安全稳定。从受保人的角度分析,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养老保险待遇,而且关心待遇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四是为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创造环境。补充养老保险是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让个人和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利于提高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因此,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应适当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确保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加以鼓励。

(二)基金平衡目标

从理论上讲,没有时间概念的目标模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现阶段影响并制约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多种因素经过几十年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不单是指经济方面,包括人口、政治、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因此,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目标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在当前及今后较短的一段时期内,比如1—3年的时期内,实现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目标;中长期目标是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诸如5—30年的时期内,经过努力,基本实现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目标。

任何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保持基金上的收支平衡。如果收入和支出在当年相等,就是所说的短期平衡。在某个给定点上,如果未来所有支出的现值等于制度中未来所有收入的现值,在这个时候,养老保险制度的基金状态就达到了长期平衡。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理论时点上都能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较长时间内养老保险制

度的持续性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养老保险制度基金平衡主要受到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经济环境的波动和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为了满足依靠养老金生活的需要,养老保险基金必须是充足的,但是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特别是退休后的预期寿命是不确定的,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收入水平、人口结构等都会有所变化,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会进行完善,所以对长远养老保险平衡问题很难预计。它既涵盖了长期制度建设问题,又涉及当前的具体操作。

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内涵和难度不同。短期目标关注近期的基金收支平衡,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具有短期的特点,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即一般不注重长期的平衡和对政策制度进行系统性的整改,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注资、借款及加强征缴与支出管理等措施,其效应也是短期的、暂时的,相对容易实施。中长期目标关注中长期的基金收支平衡,对远期的平衡非常重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手段除了兼有短期的特点外,更多的是带有长期的特点,如注重规划性、系统性,采取的措施除了包括上述诸如政府财政注资、借款及加强征缴与支出管理等措施外,还包括对政策制度的系统性整改,其效应兼顾短期和长期,以中长期为主,因而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目标应当以中长期为主,兼顾短期。因为实现短期平衡目标不是最终目的,它不可能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稳固和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必须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研究基金收支平衡问题,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因素

这里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即使这一制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可能全部消失,新旧体制的替代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需要一定的转制成本。二是民族传统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不同对养老保险有着较大的影响。如“养儿防老”这种养老方式在东、西方的认识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既使在中国,子女越来越少,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庭的保障功能就越来越弱化,这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必然对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人口和城市化因素

人口的多少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面临着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是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的提高,也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受益主体的增加,客观上导致养老保险支付费用大幅度上涨;同时,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比例上涨也意味着在职劳动力的相对减少,即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基金来源不足。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加重支付的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是低层次的。

我国正处于迅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新城镇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老城镇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给以城镇居民为主要覆盖对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困难。

(三)经济因素

主要是支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反映政府的调控能力。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水平应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与财政的支持力度相适应,才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另外,受地区差别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别性。

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涉及到代际间的赡养关系,具有时间跨度大、实施周期长的显著特点。因此,可持续发展性的理念在其偿付能力的内涵得到了深刻体现。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偿付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保障当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时,是否产生大量的债务影响到下一代人基本养老的要求、制度能不能持续实施下去等。主要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退休当年得到的养老金与在职期间收入的百分比。养老金替代率越高,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相对退休前的收入越高,老年得到的经济保障也较高,但高水平的替代率必然使养老金制度的成本上长,需提高缴费率,那么社会总产品中用于养老金的支出就会增加,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适度的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其最高标准是保证老年生活的不降低,而不是提高,最低目标是保障职工生活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金收支因素

影响基金收入的主要因素:一是覆盖面,即参保缴费的职工越多,基金收入增加也越多;如果参保缴费人数不断萎缩,基金收入的增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减少。覆盖范围是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参保人数越多,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接近其频率,由此确定的缴费率也就越精确,如果制度设计科学,扩大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对于制度偿付能力的增强有着积极影响;但如果制度设计不科学,其覆盖范围越大,则出现漏洞越大,无疑是对制度偿付能力的极大冲击。二是缴费基数,在覆盖面一定的前提下,缴费基数是决定因素。缴费基数越大,基金收入将同样增加;反之则相反。缴费基数的选择一般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基数。三是征缴率,在上述两个因素确定的前提下,征缴率越高,社会保险费收入越多;反之,基金收入的增长会受到影响。此外,征缴方式的选择与征缴率也有一定的关系。影响支出的因素,一是支出的范围和项目。支出的范围广,项目多,支出规模就大;反之,则较小。二是支出的标准。标准高,或者不断调标,支出就会增长较快。

(五)参保人员年龄结构因素

一是就业年龄。就业年龄关系到在职职工人数的多少,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就业年龄越低,在职职工的人数越多,养老保险基金缴费就越多。随着城市高等教育的逐步扩大,就业年龄有缓慢提高的趋势。二是退休年龄。退休年龄是影响赡养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和支两方面。退休年龄提高,则在职职工人数增多,退休职工人数减少,赡养比降低,社会养老负担减轻,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比较容易实现。退休年龄降低,则在职职工人数减少,退休职工人数增多,赡养比增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保险收支平衡不容易实现。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纷纷以提高退休年龄作为社会保险改革的一项内容。三是平均预期寿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及技术条件的进步,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有较大影响。平均寿命越长、退休职工被抚养的年限越长,养老金支出数额就越大。四是年龄构成。在就业年龄、退休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一定的条件下,职工年龄构成关系到抚养比数值的变动。据预测,到2025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约为18-20%,中国则为25%。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年龄构成方面的变动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

(六)投资风险相关因素

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目标是通过延时支付行为实现的。特别是实行积累制筹资模式,基金的积累年限往往长达30-40年,如果所储存的货币不能随物价上涨而增值,或者说基金的增值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则投保人在当前损失的收入并不能在年老后得到相应的补偿,很难起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这对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逐渐开放养老基金投资方向的限制,允许基金进入高回报率的债券市场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当个人账户逐步做实后基金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金融风险。个人账户做实后,基金要进入资本市场,这是实现保值增值的手段,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进入资本市场必然要面临金融风险,表现在资本市场不成熟、没有完善监控体系、不能足够地选择投资工具等;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除了遇到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风险外,还会由于基金管理水平不高,违规操作,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制度风险。二是通货膨胀。任何货币或准货币形成存在的

资产都要面临风险。三是基金流失的风险。养老基金在现阶段还是由政府管理或一部分由政府管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力的监控体系,养老保险基金面临流失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部门对养老基金的侵蚀比市场风险更为可怕。

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宏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

这类指标用于评价养老保险制度与宏观经济、社会指标方面的状况。主要包括四类: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存款利息率、国库券增值率、基金投资回报率、地方财政收入总额、收入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总额、支出增长率;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平均工资额、最低工资额、工资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老龄化率、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业人数、就业率、退休年龄、退休人数;

社会保障基金总额、社会保障基金结构、社会保障基金增长比例、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

(二)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指标

这类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可持续性问题。主要包括四类: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率;

在职人员情况:在职人数、平均年龄、平均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水平、个人帐户存款;

享受待遇人员情况:享受待遇人数、平均年龄、平均缴费年限、平均养老金水平、平均个人帐户余额;

基本养老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最低缴费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基本养老保险负担系数等。

(三)养老保险基金相关指标

这类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问题。主要包括五类:

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数、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支出数、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数、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占整个社会保障基金的比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养老保险支出增长率、养老保险支出结构变化情况、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增值额、增值率;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覆盖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总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增长比例、农民个人养老保险支出占缴费收入的比重;商业人寿保险的总量、商业人寿保险深度、商业人寿保险密度;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单位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按属地划分、按所属行业性质、按缴费基数划分、按收入类别划分(保险费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单位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按属地划分、按所属行业性质、按统计划分(基本支出、丧葬抚养支出、其他支出)、按财务科目划分;

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单位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按属地划分、按所属行业性质、按统计划分(期初结余、本期增减、本期结余、滚存结余、可动用结余、不可动用结余);养老保险基金欠缴情况:单位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按属地划分、按所属行业性质、按统计划分;

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帐户情况:单位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按属地划分、按所属行业性质、历史积累情况、政策演变情况、按基金来源(个人缴费、单位划转)等。

五、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预警系统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警机制,对于有效防范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预警机制可以事先就基金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成因进行预警,使管理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而不是在出现不良后果后进行处置,有利于政府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预警

系统即确定并监测一些重要的养老保障指标,根据设定的允许值范围,如超出警戒值范围就发出警报。同时,系统可以监测重要指标的相关因素,为养老标准重要指标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养老保险预警系统需要做的工作是,将有关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建立资料库;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基金与相关经济指标的运行规律作为预警系统的支撑;设立预警点,当指标出现问题时及时反映情况。难点主要是管理者要树立变事后分析为事先预警的理念,实际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和相关指标的采集和分类将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

养老保险制度预警指标主要由对养老保险基金影响的预警指标和对社会影响的预警指标两个部分组成。

(一)对基金影响的预警

对基金影响的预警主要是通过对缴费人员变化趋势、退休人员变化趋势以及养老金替代率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基金收支状况变化趋势的重点监测。当基金收支出现突变或基金支出接近收入总量一定水平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基金支付最低线时提出预警,并为修正政策提供前赡性依据。预警分析指标主要应有:缴费人员变化趋势、退休人员变化趋势、在职职工变化趋势、老年人口变化趋势、职工工资的变化趋势、基金收入变化趋势、替代率变化趋势、缴费率变化趋势等。

(二)对社会影响的预警

通过监测退休人员中养老金低于平均养老金水平人群的变化趋势,结合从社会各方面反映的养老保险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地区养老保险金水平的对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完善政策提供依据。预警分析指标应主要有:养老金水平高低情况、企事业和行政单位养老水平对比情况、城乡养老金水平对比情况、地区之间养老保险金对比情况、国内外养老金水平变化情况、国内外养老金政策量化指标对比情况等。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意义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意义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永续性地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本身内涵了伦理道德因素,也体现了有限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引导社会朝着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观、和谐、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简介 可持续发展观首先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变为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即人类的共同进步为宗旨。其哲学特征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主体性和综合性, 要求将人、社会、自然、经济、文化当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看待, 同时指出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物质生活的提高, 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整个人类向着真善美统一境界的趋近。其次,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 这种新发展观所理解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这种新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人。再次, 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最初含义是指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 强调当代人对后代人应当赋有自觉的类意识, 即如江泽民同志所说: 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 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决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国际社会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世界环境在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包含有三个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以保证发展的后续力和持续性,第二,公平性原则,它的和性是发展要满足整个人类的需要,不仅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中的利益(代际间的公平)而且,要求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坏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代内公平)。要维护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的公平,第三,共同性原则,人类战胜生态危机具有共同性,人类的未来也具有共同性,因为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它表明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全球生态观,它把当代人生存的地球看成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真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使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会毁坏子孙后代的发展。让我们从长远的方向来考虑,这样为人们、国家以至地球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指标! 三、可持续发展观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与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与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

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您中有我,我中有您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不?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就是国家的事,也就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

业务持续性计划

业务连续性计划 业务连续性计划概述 业务连续性计划是一套基于业务运行规律的管理要求和规章流程,使一个组织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以确保关键业务功能可以持续,而不造成业务中断或业务流程本质的改变。 业务连续性是指企业有应对风险、自动调整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保证企业业务的连续运转。为企业重要应用和流程提供业务连续性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它是指提供在本地故障情况下,能继续访问应用的能力。无论这个故障是业务流程、物理设施,还是IT软硬件故障。 2.连续操作(Continuous operations)。它是指当所有设备无故障时保持业务连续运行的能力。用户不需要仅仅因为正常的备份或维护而需要停止应用的能力。 3.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它是指当灾难破坏生产中心时,在不同的地点恢复数据的能力。 同时,上述三个部分不是相互孤立的,是相互关联,而且有交叉的。 区分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是很必要的。严格地说,灾难恢复是恢复数据的能力,是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一部分。 让业务连续性计划成为企业变化管理文化的一部分。在制定企业业务连续性计划之后,不要把这个计划放在一边。要确保该计划的切实可行,就需要把它变成活动的文档。如果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或是业务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或是发生突发状况时的重要联系人不再为公司工作,旧的计划就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当有变化时,每个员工都应该问问自己该变化会对业务连续性计划中涉及到自己的部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特别是经济社会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传统的备份恢复式安全计划已经无法保证企业业务的连续运行。 业务连续性计划正是因此而生,它根据业务流程而非针对技术进行制订,有助于建立起更具统筹能力的安全管理制度。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企业的大型数据中心和信息基础设施停止运行10日以上,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企业在一个季度内倒闭,而接近90%的企业在一年内倒闭。 这些数据说明了保证业务连续有效的运行对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可以看出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于业务连续性计划最核心的原因。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基本要素 BCP的基本要素 笼统地说,BCP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确定并减少危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有效地保障业务的连续性。而有关BCP的一些特定目标我们将在以下各个部分中加以描述。BCP实施的最终结果是: ?一组防范危险的评测指标; ?一支执行团队,在经过培训后可以处理各种危险事件; ?一套计划,提供危险发生时的路线图。该计划应该是充分和完备的,必须详细落实到该计划实施范围内的每一个单位、人员或设备。 每个企业所制定的BCP都应该有每个企业或者所处行业独有的特色,彼此之间不会完全一致,但大致上说来,一个完备的BCP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关键部分构成的:一、危险评估

业务可持续性

业务持续性管理程序 1 围 本程序规定了当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或灾难时,为保护公司业务活动免受影响,迅速恢复已中断的业务活动,实现公司业务持续发展而实施的管理活动。 本程序适应于本公司生产运营、商务等主要业务的持续性管理。 2 职责 2.1 公司事故应急小组负责公司业务中断恢复的总指挥与总协调。 2.2 行政部负责编制、修订公司业务持续性管理程序,并协调、推进公司业务持续性管理活动。 2.3 业务部门负责对外客户的联络, 负责推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2.4 采购部门负责对供应商采购产品的调配, 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2.5 生产部门根据业务部门协调,积极组织生产, 确保生产任务及时完成。 3 程序容 公司业务持续性管理过程规定如下: 3.2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 3.2.1 公司在首次安全风险评估后进行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 3.2.2 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由行政部组织,其他各相关部门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a) 对本部门的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b) 识别出对本部门业务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事件,如设备故障、火灾等; c) 分析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对公司业务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以及恢复业务所需费 用等; d) 编写[业务持续性和影响分析报告],详见附录A 。

3.2.3 [业务持续性和影响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容: a) 识别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 b) 可能引起公司业务活动中断的主要事件; c) 主要事件对本部门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影响; d) 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对公司业务活动的影响; e) 关于系统恢复或替换的费用考虑。 3.3 编制[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 由风险评估小组制订组织级《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指南》,详见附录B,并提交公司事故应急小组讨论,经批准后予以执行。 3.3.1 根据组织级《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指南》,各相关部门分别编制本部门管理的[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并由事故应急小组批准,以便在这些系统发生中断时实施。 3.3.2 [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包括以下方面的容: a) 计划实施所涉及的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及接口关系的描述; b) 业务中断的速报程序及要求; c) 业务中断的恢复程序及方法; d) 业务中断的恢复时限要求; e) 保持公司业务运作连续应采取的应急措施与备用措施; 3.4 [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的实施要求 上述重要系统一旦受到重大影响或中断后,有关部门应立即执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对系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恢复,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应做好事故处理记录,记录容应包括: a) 对系统中断原因的调查分析; b) 系统中断造成损失的统计; c) 采取的纠正措施; d) 应吸取经验教训及预防措施等。 3.5 业务持续性计划的测试与评审 3.5.1 每年下半年由运管部组织有关部门对[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进行测试,以判断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测试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a) 对已发生过的业务中断及恢复措施实例进行讨论; b)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中断及恢复的模拟演练; c) 采用技术手段对系统运行及中断恢复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 d)由供应商提供测试服务,确保所提供的外部服务和产品符合合同要求; e) 测试完成后填写[业务持续性管理计划评测报告]。

阐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阐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往往意味着环保、责任和企业应尽的义务,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短期利润的减少,可持续发展似乎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世界上一些高度崇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却获得了骄人的业绩和稳定的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损害其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也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中国于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党

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日益增高和人们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正面临着日趋严峻而现实的压力,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环境责任凸显出来。 首先,有关环境的法律和法规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施加了越来越多的约束力。如1996年以来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ISO14000系列标准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其次,面对能源的过度开采、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已经被摈弃,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企业也应当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的企业战略来规划实施。再次,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拉动企业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绿色产品”的消费,企业为了赢得市场,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摈弃以往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而代之以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在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生态正效应的同时,保持乃至增加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力。 二、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获取利润是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否持续的获取利润和稳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不仅有利于当前发展,还要立足长远,有利于长远发展。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协调。 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12.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原因; 协调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重视对河流水资源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14.理解党中央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施的振兴战略 (1)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支持的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加快为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4)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等。 15.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16.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了有法可依。 17.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全面总结了198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18.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 19.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年元旦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北京《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2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业务可持续性

业务持续性管理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当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或灾难时,为保护公司业务活动免受影响,迅速恢复已中断的业务活动,实现公司业务持续发展而实施的管理活动。 本程序适应于本公司生产运营、商务等主要业务的持续性管理。 2 职责 2.1 公司事故应急小组负责公司业务中断恢复的总指挥与总协调。 2.2 行政部负责编制、修订公司业务持续性管理程序,并协调、推进公司业务持续性管理活动。 2.3 业务部门负责对外客户的联络, 负责推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2.4 采购部门负责对供应商采购产品的调配, 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2.5 生产部门根据业务部门协调,积极组织生产, 确保生产任务及时完成。 3 程序内容 公司业务持续性管理过程规定如下: 3.2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 3.2.1 公司在首次安全风险评估后进行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 3.2.2 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由行政部组织,其他各相关部门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a) 对本部门的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b) 识别出对本部门业务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事件,如设备故障、火灾等; c) 分析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对公司业务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以及恢复业务所 需费用等; d) 编写[业务持续性和影响分析报告],详见附录A 。

3.2.3 [业务持续性和影响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识别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 b) 可能引起公司业务活动中断的主要事件; c) 主要事件对本部门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影响; d) 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对公司业务活动的影响; e) 关于系统恢复或替换的费用考虑。 3.3 编制[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 由风险评估小组制订组织级《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指南》,详见附录 B,并提交公司事故应急小组讨论,经批准后予以执行。 3.3.1 根据组织级《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指南》,各相关部门分别编制本部门管理的[业务持 续性管理实施计划],并由事故应急小组批准,以便在这些系统发生中断时实施。 3.3.2 [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a) 计划实施所涉及的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及接口关系的描述; b) 业务中断的速报程序及要求; c) 业务中断的恢复程序及方法; d) 业务中断的恢复时限要求; e) 保持公司业务运作连续应采取的应急措施与备用措施; 3.4 [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的实施要求 上述重要系统一旦受到重大影响或中断后,有关部门应立即执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对系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恢复,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应做好事故处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 a) 对系统中断原因的调查分析; b) 系统中断造成损失的统计; c) 采取的纠正措施; d) 应吸取经验教训及预防措施等。 3.5 业务持续性计划的测试与评审 3.5.1 每年下半年由运管部组织有关部门对[业务持续性管理实施计划]进行测试,以判断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测试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a) 对已发生过的业务中断及恢复措施实例进行讨论; b)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中断及恢复的模拟演练; c) 采用技术手段对系统运行及中断恢复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 d)由供应商提供测试服务,确保所提供的外部服务和产品符合合同要求;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迅速,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物拔地而起。在经济发展繁荣的背后我们的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压力:大量的矿产资源被挖掘;“三废”排放量超标;森林河流糟毁等。当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 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 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生活、 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 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带来 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 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主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SSN1004-1621(2014)10-048-03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快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是这一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 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 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此,我们要认 真分析新时期的新情况、新挑战,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处于重要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社会 保障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这一重要方针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 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判断。从长远来看,我国 社会保障体系还将承受来自四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保障加速发 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转变的基本方向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而现今社会保障制度还 不够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还不高,这是消费不足和 制约内需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必然从总体上要求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 是经济的"调节器",必须尽快弥补制度缺失,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并且稳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百姓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 的后顾之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 了新的要求。我们国家老龄化来得早,势头猛,规模大,是现今世界唯一的老年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2月26日中 国社科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生产可持续发展产品的作用和意义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二、生产可持续发展产品的作用意义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改变原有生产的产品方式及方法,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为了生产产品就不顾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我们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品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产可持续发展产品意义重大。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产品,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产品,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产品作用重大,才能为人类及后代子孙谋福。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1、观的转变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人与关系的转变 实例1 香烟产业创新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的重要作用及成效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名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一、导论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三是西万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 T. Beveridge)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深险计划去解决。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包括所有公民,并且不论贫富都按统一的付难交纳保险金;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保障方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

简述矿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简述矿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无论对国内还是国外而言,开发矿产资源是对其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对矿业进行建设和开发时,必须要立刻处理出现的问题。合理的进行矿山开采,使矿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1矿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矿产的资源、生态环境、矿业的经济等各方而的可持续发展。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矿产资源的状况、生态环境情况、矿业的科技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很多原因的影响,这些原因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矿业的经济发展物质以矿产资源为基础,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平衡系统又是以矿业的经济发展为前提,但是经济效益的优劣又影响着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保障。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来自于智力水平,它影响着经济、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发展,从另一角度来看,其他因素的发展

情况对科技能力、人才素质等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山于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2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措施 矿业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对于矿业区而言,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1)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矿产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其蕴蓄的能力是有限的,矿产的资源随着开采会逐渐减少。经过探视其储量小于蕴蓄量,如果以前能推测地球上的资源可供人类使用的年限,那么结果显然是悲观的:通过全部蕴蓄量来推测资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此推断也是错误的。因为技术和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可利用最大资源量小于其蕴蓄量。矿产资源逐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山于不可再生的资源蕴蓄量不能再得到补充,进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的利用。 (2)环境保护目标。对于矿业区的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为了能促进矿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是首要任务。根据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长期经济和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的经费来说,需要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养老行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养老行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河南今品百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网络部赵坤时间:2012-12-20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而“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的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前提,而农村稳定又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我国现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30%,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50%,16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也就是说到2030年我国将有30%的人养活所有的人。可见如果养老这一块如果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探讨养老行业如何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 我国当前养老状况 我国农村流传一首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遥想当年我喂儿。儿喂儿来不喂我,不知将来谁喂儿。”这一首打油诗反映了我国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残酷的现实生活直接冲击我国现在传统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也就是靠儿子养老,特别是农村老人生活主要靠土地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粮食,其次才是从儿子那里获取经济援助。即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现在所有养老的主要形式。 虽然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当前农村一部分年轻人自主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孝”文化观念趋于淡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山区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向发达城市地区打工,家里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老人,甚至一些家庭青年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与小孩,让老人照看小孩,往往让老年人不堪重负。 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迁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

(完整版)业务持续性管理计划

服务持续性计划 1目的 本计划规定了当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或灾难时,为保护公司业务免受影响,迅速恢复已中断的业务活动,实现公司业务持续发展而实施的管理 2实施范围 本计划适应于本公司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的活动等主要业务的持续性管理。 3计划的执行 1)启动恢复计划 a)业务持续性和影响的分析由集成部组织,技术部、运维部、客服部及管 理者代表指定的相关部门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b)对本部门的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 c)识别出对本部门业务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事件,如设备故障、火 灾等; d)分析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对公司业务活动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以及恢复业 务所需费用等; e)识别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 f)可能引起公司业务活动中断的主要事件; g)主要事件对本部门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影响; h)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对公司业务活动的影响; i)关于系统恢复或替换的费用考虑; 2)执行过程 a)成立应急小组,确定应急总指挥和小组成员; b)判断损坏程度,采取最有效的恢复措施; c)获得新的备份数据,证实恢复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d)准备新的系统运行环境,进行系统恢复; e)完成系统恢复,进入业务测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f)系统恢复正常,进入系统监控状态。

3)灾难恢复计划表 4应急站点 1)应急站点的要求 a)与现有的主机房有适当的距离; b)足够的空间; c)通讯线路充足; d)有足够的UPS电源支持; e)便于设置为特别受控区域;公司的应急站点首先为XX公司,其他分 公司基本备份以上要求的均可作为应急站点,替换场所由总指挥根 据情况选择。 2)应急站点配置 a)备用主机 自备主机:将备用主机安装在应急站点。备用机容量应至少满足15 个客户同时进行业务处理;备用主机应该安装与当前运行业务主机 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借用主机设备:应急站点根据实际需要,向主机供商借用主机。 b)网络设备 使用原有全套网络设备,原有网络设备不可用时,启用备用网络设备或 向网络供货商借用网络设备。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_杨艳琳

收稿日期:2000-11-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98JAQ 790061) 作者简介:杨艳琳(1964—),男,湖北赤壁人,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新江汉大学特聘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 第4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3月 V ol.40 N o.2Jour na l o f Central China No rma l U niv er sity (Huma 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M ar.2001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杨艳琳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F 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1)02-0024-04 一、导论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p89-95)。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三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T.Bev eridge )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 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 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计划去解决。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2](p120-121,170)。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包括所有公民,并且不论贫富都按统一的标准交纳保险金;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保障方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中的机制。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理论为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笔者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问题。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