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寸芤失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六)芤脉辨证分析表

芤脉

(1)芤而寸盛:多为吐衄上焦的出血。

(2)芤而尺盛:常见漏崩尿血便血等证。

(3)芤而上泛有力:多属热邪内犯。

(4)芤而虚数:阴血两虚。

表六芤脉分部主病表

┌──┬────┬────┬────┬─────┬─────┬─────┐

│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

├──┼────┼────┼────┼─────┼─────┼─────┤

││心血妄行│胁间血气│小便下│咳嗽吐血、│肠痈下血、│大便下血、│

││为吐衄。│痛、肝不│血、痔瘘│为衄为呕│及呕血不│尿血、女子│

│主病││藏血、为│出血、女│血。│食。│经病。│

│││吐血目│子崩漏。││││

│││暗。│││││

└──┴────┴────┴────┴─────┴─────┴─────┘

6.革脉

图6 革脉示意图

(一)脉象:革脉之形状,内空虚而外绷急。凡脉浮取坚硬搏指,重按豁然而空的即谓革脉。

(二)革脉体状诗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

按之中空,浑如鼓革。

(三)示意图解:革脉浮取脉力超过正常,多在6—7个脉力单位,

而坚硬搏指,无缓和柔软之象。中取重按脉力细弱,每在1—2脉力单位,是阴气大伤,无以维阳,形成孤阳外越,即将离决之象。

(四)主病:革脉出现,在男子为失精亡血,妇人为半产漏下。按革脉自古即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谓病见革脉,为危证死证;一谓革脉为阴气虚竭。这两种说法,从表面看,似有矛盾,其实是革脉在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如革脉浮取虽坚硬搏指,而定息寻按,尚较和缓,为阴气骤伤,无以维阳,致孤阳外越坚硬搏指,毫无雍容和缓之意,久按较缓是一时性的孤阳外越,如及时以育阴扶正,养阴以维阳,尚能挽救。总之革脉的出现,不外两种情况;一为外邪袭表,病势较重,机体为捍卫外邪,竭尽全力,促使气血趋表以抗病,故脉现坚硬绷急,一为阴气虚竭,无以敛阳,孤阳外越。二者均属危候。

(五)革脉主病诗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

金衰气壅。左关迂之,疝瘕为祟;右关迂之,土虚为疼。

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妇女得之,

半产漏下。

表七革脉分部主病表

┌──┬─────┬────┬─────┬─────┬─────┬─────┐│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胸闷、气│右胁胀│腰酸痛,│咳喘胸闷、│腹胀脘满,│腹胀神疲、│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1、各种脉与主病: (1)浮脉 浮脉脉图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 沉脉脉图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迟脉脉图 [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 数脉脉图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 随图附赠,二十八脉分脉脉歌,详解于下: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

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

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 浮脉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余。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 迟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二至一至,又迟也。二呼二吸一至,迟之极矣。 寒证(虚寒或积冷)。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数脉 一息脉来超过五次。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 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外邪寒热、烦躁、烦渴、痰热、便血、痈疡。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也数,但必数而无力。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而空。 虚脉 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虚也。 虚证。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季多虚,冬季多实;有

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多虚。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实证。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滑脉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 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涩脉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呕吐便血、四肢逆冷、汗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长脉 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 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脉长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盛之病脉。 短脉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指血管收缩,可能发现脑贫血之头痛;

二十八脉象

二十八脉象 二十八脉象 前言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脉动应指(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 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 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

1、浮脉: 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 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沉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沉脉与浮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沉脉常同数、迟、滑、弦、虚、缓等脉兼见。 3、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的脉象。迟脉主寒证。因寒凝气滞,气血运行缓慢,因此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为虚寒证。迟脉须同近似脉缓脉相区别,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迟脉与数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迟脉常同沉、滑、涩、细等脉兼见。 迟脉是指每一息脉跳动不足四次,即每分钟脉跳在六十次以下。这种跳得很慢的脉,表示寒邪为患。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为阳光弱一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重编二十八脉象

二十八脉象 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是指手指轻按即得,重按稍弱的脉象。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裏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3、实脉:的脉象是浮、中、伏都可能出现的,指下充盈、有力的脉象。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4、长脉:是脉象的一种,其脉象表现为首尾端长,超过本位。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5、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6、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多见于大出血之后的脉象。 7、沉脉:是脉象之一。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脉经》:“沉

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8、微脉: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似有似无。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脉象的一种。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至数不明。由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休克﹑虚脱﹑慢性虚弱病症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9、伏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脉来伏隐,重按推筋着骨始得。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而出现伏脉;若阳气衰微欲绝,不能鼓动血脉亦见伏脉。前者多见实邪暴病,后者多见于久病正衰。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10、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11、虚脉: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无力的脉象。为无力脉的总称。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气血不足,气不足以推行血脉,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脉按之空虚。脏腑功能低下,精血津液亏损,即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常可见虚脉。高热伤阴,失水,出血,或吐泻后津液不足,血脉难以充盈,其虚脉无力之象更为显著。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12、牢脉:脉象的一种。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脉象与主病的关系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脉象反映不同的病情,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下是常见的七种脉象及其主要病证: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表证和虚证都有可能出现浮脉。浮脉主要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但久病体虚也会出现浮脉,多为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 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内困,脉象才会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脉象则会沉而无力。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迟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寒凝气滞,阳失健运,脉象才会出现迟。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会出现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

4.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 以上)。数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脉象才会出现数。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会出现数,必数而无力。 5.洪脉(附大脉):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洪脉主要反映气分热盛。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才会出现洪脉。但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也会出现洪脉,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6.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多见于阳 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阳衰气微,无力鼓动,脉象才会出现微脉。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 7.细脉(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细脉主要反映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脉细如线,说明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脉中。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

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5、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6、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

临诊碎玉《伤寒论》脉诊纲要附二十八脉脉诊动画图

临诊碎玉《伤寒论》脉诊纲要附二十八脉脉诊动画图 脉诊步骤歌诀: 首分浮沉,二辨虚实; 三去长短,四算疾迟; 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0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0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0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 0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0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0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脉诊 ❈

脉诊步骤歌诀: 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 1、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 3、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 4、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浮脉 (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展开剩余98%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

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如脉浮兼迟,为胸阳不足,风寒外袭,宜温散寒邪,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浮而兼濡,多为伤暑。浮而兼数,多为风热。久病见浮,为阴气过伤,无以维阳,致虚阳上泛,而脉现浮象。另有久病体虚,脉多沉细,如突变浮脉,多因正气虚损,外邪内犯所致,故久病见浮,病多反复。 (五)浮脉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亦流通。 (六)浮脉辨证分析表 浮脉主表 (1)外邪侵袭一实证 ①浮而有力——表实②浮而无力——表虚③浮而兼迟——表寒④浮而兼洪——表热⑤浮而兼缓——中风风湿⑥浮而兼濡——伤暑 ⑦浮而兼实——阳胜⑧浮而兼滑——风痰 (2)里证内伤--虚证 ①浮而兼散——极虚②浮而兼细——气虚③浮而兼涩——血虚 部位 左寸 左关

二十八条经脉

二十八条经脉 二十八脉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目录 1二十八种脉象 2二十八条经脉 1二十八种脉象编辑 较常见的二十八种病脉脉象。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常见28病脉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音抠kou)、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疾(一说大脉)。 28病脉脉象分类脉诀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脉象的特征和主病,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用歌诀的形势记载下来,如六朝·高阳生《脉诀》、宋·崔嘉彦《崔氏脉诀》(四言脉诀)、明·李月池《四言举要》(四言脉诀)、李时珍《濒湖脉学》(七言脉诀)、李中梓《诊家正眼》(四言脉诀)、清·林之翰《四诊抉微》(七言脉诀)等。 在脉象分类方面,历代医家有许多分类方法,如七表八里九道脉、

浮沉迟数滑涩六字纲等。但其分类终不尽人意,有许多欠缺。 常见的28病脉分类方法,则较为科学。共分为浮、沉、迟、数、虚、实6大类,其中浮脉类6脉,浮洪濡散芤革;沉脉类4脉,沉伏牢弱;迟脉类4脉,迟缓涩结;数脉类4脉,数疾促动;虚脉类5脉,虚细微代短;实脉类5脉,实滑弦紧长。为便于掌握,脉诀如下: 浮洪濡散芤革阳,沉伏牢弱为阴伤; 迟缓涩结脉至缓,数疾促动主盛阳; 虚微细代短不及,实脉实滑弦紧长; 二八病脉请记清,浮沉迟数虚实详。 2二十八条经脉编辑 二十八条经脉,见于《灵枢·五十营》、《灵枢·脉度》及《难经·二十三难》等篇章。二十八经脉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28条,长度共计16丈2尺。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⑴《灵枢·五十营》云:“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两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两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

中医28种脉象分类主病

《》 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浮脉类有: 浮、xx、濡、散、芤、革xx。1-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煽惑于外,应指而浮。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 2、xx【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满,气盛血涌,脉道扩大,故见脉洪。 1/12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 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 3、濡脉 【脉象】浮而首饰。轻取即得,重按不显。【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够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微小;③若湿邪阻滞压迫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 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如扬花松散飞。【主病】主元气失散,脏腑之气将绝。【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够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 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病】主失血,伤阴。【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突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见失血伤阴之证。 1- 2/12

6、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有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徒有其表,如按绷紧的鼓皮。革脉为 弦芤相合之脉。二、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 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如石沉水底。【主病】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脉理】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脉沉而有力;②若脏腑虚弱,阳气衰微,阳虚气陷,不能够升举,脉气煽 惑无力,则脉沉而无力。 2- 2、xx 【脉象】脉位深沉,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主病】主里证。常有于邪闭,厥证,痛极。【脉理】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够宣通,脉道暗藏。伏而无力是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够鼓脉于体表。 2- 3、弱脉 【脉象】极软而沉细。 3/12

学脉必学篇: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

学脉必学篇: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 学脉必学篇: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崔氏《脉诀》:“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 脉位分类浮脉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汇辨》“有深深下沉之势” 《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脉位分类沉脉 【临床意义】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仅三至” 脉率分类迟脉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凡阳虚不足,命门火衰者,多见迟而无力之脉。症见畏寒泄泻,腹痛喜按口吐冷涎等 “作者临床常见五更泄,多见迟而无力的脉象,特别是两尺尤甚,以四神丸补命门火,温脾阳。”刘冠军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 《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 《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 “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以免误诊”刘冠军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 脉率分类数脉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