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舌苔、脉象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

中医中的五种脉象临床最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shuò)、细、滑等。

浮脉可理解为浅脉,“如⽔浮⽊”,⼀般轻取即得,重按后感觉脉搏稍减但不空。

浮脉⼀般预⽰着病在体表,最常见的是感冒。

若外感风寒,寒主收,则脉多浮紧;外感风热,⾎流急,则脉多浮数(快)。

⼀般风寒感冒,如出现恶寒头痛、⿐塞声重、咳嗽痰⽩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黄汤、桂枝汤等来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如出现发热、头胀、⿐流黄涕、咽喉肿痛、⾆红苔黄等症状,常在医师指导下服⽤桑菊饮、银翘散等来发散风热。

沉脉可理解为深脉,“如⽯⼊⽔”,⼀般轻取不易察觉,重按⾄筋⾻才觉察到脉象搏动。

沉脉⼀般预⽰着病在体内,但冬季⽓⾎收敛,脉象亦偏沉,不⼀定是病脉。

病理性沉脉的形成,分虚实两种。

实证可能由⽓滞、⾎瘀、⾷积、痰饮所致,⼀般常⽤理⽓、理⾎、化痰药来治疗,如柴胡、当归、⼭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适当按揉丰隆⽳(位于⼩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胫⾻前缘外⼆横指处),有助化痰祛湿。

虚证多因⽓⾎不⾜或阳虚⽓乏,⽆⼒升举所致,⼀般在中医师指导下服⽤⼈参、黄芪、地黄、⼭药等补益药。

迟脉脉动迟缓(每分钟脉搏约60次以下),⼀般多见于寒证。

因为⾎的运⾏有赖于阳⽓的推动,当寒邪侵袭⼈体,阳⽓受损,可导致⼼动迟缓、⽓⾎凝滞、脉流不畅。

寒证⼀般会出现⾆苔⽩、四肢冷、⼩便清等症状。

若经医师判断体内有寒,可以辨证选药,或采取艾灸等⽅法来驱寒,如宫寒者可艾灸关元⽳(肚脐下三⼨)。

数脉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约在90~120次之间),⼀般多见于热证。

热则⽓⾎运⾏加速,脉搏跳动快,⼀般容易出现发热、⾯红、⾆红苔黄等症状,体热的⼈平时可喝些⾦银花茶、沙参茶等。

细脉脉细如线,但是起落明显,⼀般多见于⽓⾎两虚或湿邪。

⾎虚则不能充盈脉管,⽓虚则⽆⼒推动⾎⾏,故脉细⼩⽆⼒,这种情况下⼀般⽤黄芪当归来煲汤喝,可补益⽓⾎。

湿邪也会阻遏脉管,导致⽓⾎运⾏不利,脉细⼩⽽缓,体湿的⼈⼀般有⼝黏乏味、不想饮⽔、肢体困重、⾆苔厚腻等表现,祛湿建议熬红⾖薏⽶⽔喝,可祛湿消肿。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研究挑战:如何将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是当前研 究的重要挑战。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医学交流平台 2022-06-27 12:10 发表于广东中医之声关注中医之声,传承伟大中医药事业!公众号舌诊,为中医望诊的重中之重,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三大舌质表明身体可能有问题:一、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即为裂纹舌。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需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摄入热性食物。

多吃些滋阴降火的食物。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这类舌质多为贫血或者大病、手术后患者,平日需要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但是切记要循序渐进的补血。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多为脾虚湿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用山药、薏米等补脾健胃祛湿的食物。

二、齿痕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1)舌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内盛。

这类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吃生冷食物,尽量避免过于潮湿的环境。

(2)舌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党参、茯苓泡水冲服。

(3)舌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这类患者属于比较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早去医院就医。

三、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即为胖大舌。

(1)舌体胖大而嫩,色淡。

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

多为脾虚。

建议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

(2)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

多为肾虚水泛。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黑豆、冬瓜等食物。

常见舌苔、脉象ppt参考文件

常见舌苔、脉象ppt参考文件
11
一、舌诊
▪ 4、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 颗粒均匀。干润适 中。
12
一、舌诊
▪ 主病:
▪ 薄白苔,舌色淡红湿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 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 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 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伤津; ▪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
3
一、舌诊
▪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 如,颜色淡红,舌 面铺有薄薄的、颗 粒均匀、干湿适中 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红舌、薄白 苔”。
4
一、舌诊
▪ 1、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 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10
一、舌诊
▪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15
一、舌诊

舌诊脉诊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诊断中的舌象与脉象分析

中医诊断中的舌象与脉象分析
舌象在中医诊断中的价值
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病邪深浅及 胃气存亡等重要信息。
舌面部位划分
01
舌尖
主要反映心肺病变

02
舌中
主要反映脾胃病变 。
04
舌边
主要反映肝胆病变
03

舌根
主要反映肾的病变 。
舌质与舌苔辨识
1 2
3
舌质
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润燥等,以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 衰。
等操作,提取舌象特征。
标准化舌象数据库建立
03
将处理后的舌象数据存储于标准化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分析比
对。
脉象传感器及信号处理技术
01
02
03
脉象传感器研发
研发高灵敏度、宽频带的 脉象传感器,捕捉微弱脉 象信号。
信号调理与放大
对脉象信号进行调理和放 大处理,提高信号质量。
特征提取与识别
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提取脉象特征并进行识别 分析。
舌苔
观察舌面上的苔质、苔色等,以判断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将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结合起来,以全面评估病情。
常见舌象类型及特征
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表示健康或病情较轻 。
舌质红苔黄腻
表示热邪内盛,多见于湿热证。
舌质淡苔白厚
表示脾胃虚寒,多见于消化不良 等证。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表示血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 病等。

治疗方法
采用滋阴降火、生津润燥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知柏地黄丸加减。
05
现代科技在中医舌脉诊断中 应用
数字化舌面图像采集技术
高清摄像头与光学技术

常见舌苔、脉象

常见舌苔、脉象

一、舌诊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 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所谓 “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 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 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 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 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观察舌苔的变化 , 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 退(疾病严重程度)。
主病:主热邪入里,营热 津伤。治宜清营养阴。主 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 导热下行。
二、脉象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 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 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 方法。
二、脉象
诊脉部位:目前临床常用的切诊部位是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 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 所在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掌 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 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 “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 部脉,以分候各脏腑。
一、舌诊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 如,颜色淡红,舌 面铺有薄薄的、颗 粒均匀、干湿适中 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红舌、薄白 苔”。
一、舌诊
1、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 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 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一、舌诊
15、淡白少津舌:舌上津液 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 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史上最全的舌诊图解!

史上最全的舌诊图解!

史上最全的舌诊图解!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

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下面是整理的一些临床常见的舌苔望诊图谱,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1、正常舌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

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

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

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

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

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

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

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舌诊
▪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 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 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 用金匮肾气丸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 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 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 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伤津; ▪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
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
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一、舌诊
▪ 10、黄苔 ▪ 舌苔呈现黄色者,称为
一、舌诊
▪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一、舌诊
▪ 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 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 全舌,亦可边尖较薄, 中、根部较厚。
▪ 主病:多由中焦脾胃的 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 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主湿、主痰、主寒。
▪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 舌象。
一、舌诊
▪ 3、齿痕舌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 的痕迹,即为齿痕 舌。
一、舌诊
▪ 主病 ▪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
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 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 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一方 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 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常见舌苔、脉象
一、舌诊
▪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 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 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 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 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 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 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一、舌诊
▪ 4、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 颗粒均匀。干润适 中。
一、舌诊
▪ 主病: ▪ 薄白苔,舌色淡红湿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
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 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 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 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 可见到黄苔。正常人中 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 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 生随年龄而增长。
一、舌诊
▪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 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 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 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裂纹, ▪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
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一、舌诊
▪ 2、胖大舌 舌体虚浮胖大,或 边有齿痕,色淡而 嫩的称胖大舌。
一、舌诊
▪ 主病: ▪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
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 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 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淡白胖嫩, 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 致, ▪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 人的舌象。
一、舌诊
▪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 如,颜色淡红,舌 面铺有薄薄的、颗 粒均匀、干湿适中 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红舌、薄白 苔”。
一、舌诊
▪ 1、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 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 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 冲剂等。
一、舌诊
▪ 8、黄腻苔 ▪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
腻,颗粒紧密胶粘, 加黄色粉末调涂舌 面。
一、舌诊
▪ 主病: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 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一、舌诊
▪ 7、白苔燥裂: ▪ 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
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 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 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 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 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一、舌诊
▪ 主病: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 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 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 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 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 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 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 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 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一、舌诊
▪ 5、薄白干苔 白苔薄铺舌面,津 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一、舌诊
▪ 主病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 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 干燥。
▪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 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 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 按辨证施药。
一、舌诊
▪ 9、黄燥苔 ▪ 舌象为苔色黄干而
少津(津液),属 邪热伤津之病变。
一、舌诊
▪ 主病: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