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本标准旨在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提高中医诊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标准包含以下方面:1. 望诊术语望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观察,以判断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望诊术语:1.1 神色:指患者的面部表情和颜色变化,可反映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

1.2 形态:指患者的体型、姿势、皮肤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1.3 舌苔:指患者舌上的一层苔状物,可反映体内湿热、痰饮、瘀血等情况。

1.4 指甲:指患者手指甲的颜色、质地、形态等变化,可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2. 闻诊术语闻诊是通过听患者声音和嗅患者气味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闻诊术语:2.1 声音:指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声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2.2 气味:指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可反映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术语问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体质等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诊术语:3.1 主诉: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主要症状和病情。

3.2 现病史:指患者就诊时陈述的当前病情、发病时间、治疗经过等。

3.3 既往史:指患者陈述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3.4 个人史:指患者陈述的个人生活史、饮食嗜好、作息习惯等。

4. 切诊术语切诊是中医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脉诊和触诊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切诊术语:4.1 脉象:指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病情变化。

4.2 触诊: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如腹诊、胸诊等。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不同于西医诊断,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注重于整体观察,强调辨证施治,包含了中医独特的术语和理论,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本质、辨明病因、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的基本特点是以中医独特的理论为基础,强调辩证施治,贯彻整体观念。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声音、呼吸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其中,舌诊、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舌体和舌下脉络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舌诊能够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以及气血运行的情况。

例如,苔色黄腻可以提示湿热内蕴,苔色白腻则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

通过舌诊,中医医生能够进一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以及疾病的病因。

脉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以及脏腑功能。

通过触诊脉搏,中医医生能够判断出患者的气血运行是否平稳,脏腑功能是否协调。

例如,脉搏细数可以提示气血不足,脉搏弦紧可以提示肝气郁结。

脉诊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本质,还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初、中、后期的变化。

除了舌诊和脉诊之外,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术语,如“气虚”、“阳虚”、“湿热”等。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描述疾病的本质、病因以及病情变化。

例如,气虚指人体气血不足,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湿热指人体湿邪内蕴。

中医医生通过这些术语,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体质,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是中医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必须精通这些术语,以便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的独特性和整体观念,使得它在临床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西医诊断相比,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更注重于辨证施治,强调了个体化的治疗。

总之,中医临床诊断术语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本质、辨明病因、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舌苔脉象

舌苔脉象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一)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四、望舌质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分类正常舌象:淡红舌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二)望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2)红舌实热虚热(阴虚)(3)绛舌(4)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三)望舌形(1)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淡白有裂--阴血不足;(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火亢盛(四)望舌态(1)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2)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3)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4)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5)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6)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二、望舌苔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1、舌苔白苔黄苔灰黑苔(1)白苔:主表证、寒证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2)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灰而干燥--热甚伤津灰而滑润--内有寒湿(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多由灰苔发展而来黑而干燥--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湿内盛2、舌质(1)厚薄:见底/不见底(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由润变燥--病情加重;由燥变润--病情好转;(3)腐腻: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部分脱落--地图舌小结淡白舌:主虚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青紫舌:主瘀血证(有寒热之分)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

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

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中医体质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整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分为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多个方面,而舌苔和脉象是中医四诊中常用的观察指标,可以为中医医生提供体质的参考依据。

在中医理论中,舌苔和脉象被视为体质的镜子,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气血等特征。

舌苔是指舌面上的覆盖物,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淡红色、薄而湿润的,如果出现舌苔厚重、色黄或色白等异常情况,则可能反映出体质的异常。

例如,厚重的黄苔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的倾向,白苔则可能反映出体内有寒湿的倾向。

脉象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观察的,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弦脉、滑脉、数脉等。

每种脉象的形态、强弱、速度都可以提供中医医生关于体质的信息。

例如,弦脉可能表示体内有肝阳过旺的倾向,滑脉则可能反映出体内有湿邪的倾向。

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在中医医生进行诊断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

通过观察舌苔和脉象,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属于阴阳偏颇,是寒热倾向,还是气血虚实等等。

对于同一种疾病,因为患者体质的差异,中医医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适应不同体质的患者。

舌苔和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舌体的形态都与病情有关,不同的变化可能反映出不同的体质状态。

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如脉搏的强弱、频率的快慢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只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单凭这两个指标就得出准确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多方面的信息。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舌苔和脉象只是其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其他观察和询问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医体质的观察是一门复杂而又精妙的学问,其中舌苔和脉象的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观察舌苔和脉象,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质的特点和病情的变化,以便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但需要强调的是,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只是诊断中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中的舌象与脉象分析

中医诊断中的舌象与脉象分析
舌象在中医诊断中的价值
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病邪深浅及 胃气存亡等重要信息。
舌面部位划分
01
舌尖
主要反映心肺病变

02
舌中
主要反映脾胃病变 。
04
舌边
主要反映肝胆病变
03

舌根
主要反映肾的病变 。
舌质与舌苔辨识
1 2
3
舌质
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润燥等,以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 衰。
等操作,提取舌象特征。
标准化舌象数据库建立
03
将处理后的舌象数据存储于标准化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分析比
对。
脉象传感器及信号处理技术
01
02
03
脉象传感器研发
研发高灵敏度、宽频带的 脉象传感器,捕捉微弱脉 象信号。
信号调理与放大
对脉象信号进行调理和放 大处理,提高信号质量。
特征提取与识别
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提取脉象特征并进行识别 分析。
舌苔
观察舌面上的苔质、苔色等,以判断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将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结合起来,以全面评估病情。
常见舌象类型及特征
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表示健康或病情较轻 。
舌质红苔黄腻
表示热邪内盛,多见于湿热证。
舌质淡苔白厚
表示脾胃虚寒,多见于消化不良 等证。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表示血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 病等。

治疗方法
采用滋阴降火、生津润燥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知柏地黄丸加减。
05
现代科技在中医舌脉诊断中 应用
数字化舌面图像采集技术
高清摄像头与光学技术

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

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

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中医诊断疾病的一大特色就是把脉望舌,即简单又方便,值得深入研究。

我临症很重视舌诊脉诊,我把这方面看得很简单,脉看虚实,舌看寒热。

再兼问闻参机变,就大体辨证心中有数了。

中医辨证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关键的弄清后四个字就行,虚实寒热。

前四个字太虚不好把握,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可以举一大堆症状和现象,归之为一,推之为干,握者,难也。

不如脉舌,舌质红即可断为热或偏热,用寒凉药就无大错;舌质淡白即可断为寒或偏寒,用温热就无大碍;苔腻偏湿,苔干偏燥亦是明见。

大旨为此,亦可细究诸如:一、凭舌辩证若夫有病,则舌必见苔,病藏于中,苔显于外,确凿可凭,毫厘不爽,医家把握,首赖乎此,是不可以不辨。

1.舌淡当温病可否温阳,何时可以用温热药?临证最可凭的是患者舌质。

如舌质不红,或淡胖多齿痕者,则可以大胆遣用温阳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随时查验舌质变化,若舌质由淡转红,齿痕减少,则应将温热药减量或停用,以免过用伤阴而变生他证。

2.苔黄当消一般认为,苔黄为热,当清,此为常法。

据我临证所见,舌苔黄或黄厚,主要是胃中积滞所致,应以消法为主,或在主方中加神曲、麦芽,莱菔子或配伍保和丸,效果明显。

不可过用苦寒清热,因“脾胃喜温而恶寒”(孙一奎《赤水玄珠》),在杂病处方中常规配伍谷麦芽“快脾开胃”(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鼓舞胃气,助消化也可治苔黄。

3.苔腻当化中焦湿滞即见腻苔。

何谓“湿”?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没有检查“湿”的方法,更没有治湿的办法。

中医采用芳香化湿的方法有特效,常用白蔻仁、砂仁、藿香、佩兰等,如苔腻而厚,可加用苍术、麻黄、草果仁。

一般来说,舌苔退了三分之二即可,不可过用,以免化燥伤阴之弊。

湿为浊邪,兼证最多。

风湿伤表,苔多滑白不浓;寒湿伤里,苔多腻白而浓。

4.苔少当养杂病所见到的舌苔少,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先见到舌苔剥落,逐渐发展到苔少,最后出现无苔,或如猪肝状的舌象,至舌体裂口疼痛,或兼有口干少津,食不知味,双目干涩,大便干结等。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对照图片看舌像,就能了解健康状况

对照图片看舌像,就能了解健康状况

对照图片看舌像,就能了解健康状况“舌辩寒热,脉辩虚实”。

看舌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从舌体划分的五脏部位所表现出的异常,可以基本判断出疾病的寒和热。

为了让大家对舌头的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后对着镜子看的时候,更有把握,以下舌像可以说已经囊括了所有常见舌的舌像。

只需要用自己的舌头和图片进行比对即可作出基本判断。

国医大师沈绍功是凭舌像病的高手,提出舍证从舌,诊病准确率甚高,有时一上午可以看100多病人。

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为中医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血虚、气虚、痰湿、还是血瘀?无糖时代公众号提示都可以在你伸出舌头的刹那,看出个大概。

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桃花舌”一般来说,平和体质的人,最纯美的舌象是桃花一样的淡红色,上面有一层薄白苔,这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舌象被称为“桃花舌”。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

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下面是临床常见的舌苔超清彩色图谱,有了这些高清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人手一份!舌形和舌面1舌有红点:热盛内结舌上有红点或芒刺,则内热过盛。

舌尖、舌中、舌两边有红点、芒刺,分别代表心火亢盛、胃肠热盛、肝胆火旺。

2裂纹舌:精血亏虚裂痕中一般无舌苔覆盖,是精血亏虚的表现。

舌苔白而又裂纹者,为精血亏虚;舌绛红而干,有裂纹者,为热盛伤津。

3舌有齿痕:阳气虚舌体偏白,舌苔偏白,说明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

此舌象的舌质非常柔软,说明身体阳气虚,体能有所衰退。

4淡白舌:体内虚汗舌质淡白而胖嫩,是阳气虚衰所致;舌质淡白而瘦小,是气血亏虚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和质(A型)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2、气虚质(B型)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3、阳虚质(C型)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4、阴虚质(D型)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5、痰湿质(E型)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6、湿热质(F型)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7、血瘀质(G型)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8、气郁质(H型)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9、特禀质(I型)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