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舌苔、脉象概要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著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著:《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常见舌苔、脉象ppt参考文件

一、舌诊
▪ 4、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 颗粒均匀。干润适 中。
12
一、舌诊
▪ 主病:
▪ 薄白苔,舌色淡红湿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 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 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 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伤津; ▪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
3
一、舌诊
▪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 如,颜色淡红,舌 面铺有薄薄的、颗 粒均匀、干湿适中 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红舌、薄白 苔”。
4
一、舌诊
▪ 1、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 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10
一、舌诊
▪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15
一、舌诊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

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中医体质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整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分为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多个方面,而舌苔和脉象是中医四诊中常用的观察指标,可以为中医医生提供体质的参考依据。
在中医理论中,舌苔和脉象被视为体质的镜子,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气血等特征。
舌苔是指舌面上的覆盖物,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淡红色、薄而湿润的,如果出现舌苔厚重、色黄或色白等异常情况,则可能反映出体质的异常。
例如,厚重的黄苔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的倾向,白苔则可能反映出体内有寒湿的倾向。
脉象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观察的,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弦脉、滑脉、数脉等。
每种脉象的形态、强弱、速度都可以提供中医医生关于体质的信息。
例如,弦脉可能表示体内有肝阳过旺的倾向,滑脉则可能反映出体内有湿邪的倾向。
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在中医医生进行诊断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
通过观察舌苔和脉象,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属于阴阳偏颇,是寒热倾向,还是气血虚实等等。
对于同一种疾病,因为患者体质的差异,中医医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适应不同体质的患者。
舌苔和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舌体的形态都与病情有关,不同的变化可能反映出不同的体质状态。
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如脉搏的强弱、频率的快慢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只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单凭这两个指标就得出准确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多方面的信息。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舌苔和脉象只是其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其他观察和询问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医体质的观察是一门复杂而又精妙的学问,其中舌苔和脉象的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观察舌苔和脉象,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质的特点和病情的变化,以便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但需要强调的是,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只是诊断中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中的舌象与脉象分析

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病邪深浅及 胃气存亡等重要信息。
舌面部位划分
01
舌尖
主要反映心肺病变
。
02
舌中
主要反映脾胃病变 。
04
舌边
主要反映肝胆病变
03
。
舌根
主要反映肾的病变 。
舌质与舌苔辨识
1 2
3
舌质
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润燥等,以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 衰。
等操作,提取舌象特征。
标准化舌象数据库建立
03
将处理后的舌象数据存储于标准化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分析比
对。
脉象传感器及信号处理技术
01
02
03
脉象传感器研发
研发高灵敏度、宽频带的 脉象传感器,捕捉微弱脉 象信号。
信号调理与放大
对脉象信号进行调理和放 大处理,提高信号质量。
特征提取与识别
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提取脉象特征并进行识别 分析。
舌苔
观察舌面上的苔质、苔色等,以判断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将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结合起来,以全面评估病情。
常见舌象类型及特征
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表示健康或病情较轻 。
舌质红苔黄腻
表示热邪内盛,多见于湿热证。
舌质淡苔白厚
表示脾胃虚寒,多见于消化不良 等证。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表示血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 病等。
。
治疗方法
采用滋阴降火、生津润燥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知柏地黄丸加减。
05
现代科技在中医舌脉诊断中 应用
数字化舌面图像采集技术
高清摄像头与光学技术
常见舌苔、脉象[优质借鉴]
![常见舌苔、脉象[优质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61292f8a79563c1ec4da7116.png)
▪ 主病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 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 干燥。
▪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优质材料
15
一、舌诊
▪ 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 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 全舌,亦可边尖较薄, 中、根部较厚。
▪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裂纹,
▪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
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优质材料
5
一、舌诊
▪ 2、胖大舌 舌体虚浮胖大,或 边有齿痕,色淡而 嫩的称胖大舌。
优质材料
6
一、舌诊
▪ 主病: ▪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
优质材料
10
一、舌诊
▪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 按辨证施药。
优质材料
20
一、舌诊
▪ 9、黄燥苔 ▪ 舌象为苔色黄干而
少津(津液),属 邪热伤津之病变。
优质材料
21
一、舌诊
▪ 主病: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
舌诊脉诊

2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0-80 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 有力,节律一致,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 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 有根。但常因年龄、性别、气候、饮食劳动、 情绪不同因素影响而有差别。
3常见病脉与主病
(1)浮脉: 脉象:轻取既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水上漂木。 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亦 见于虚阳外越证。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使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如石沉水底。 主病: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谢谢!
目前常用的脉诊部位是寸口,即切取腕部桡动脉浅表 部位。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 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 “尺”。左寸命门。诊脉时,先让病人稍事休息,然 后嘱其端坐或仰卧,手臂平伸与心脏其高,掌心向上 平放,医护人员以左手诊右脉,右手诊左脉,先用中 指定关部,再用示指定寸部,无名指定尺部。轻轻在 皮肤上为“浮脉”;用不轻不重指力按至肌肉为“中 取”;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为“沉取”。寸、关、尺 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故称三部九候。
2)望苔质 主要观察苔的性状。
厚薄:一般以能“见底”者为薄苔,不能”见 底”者为厚苔.苔薄者,多为疾病初起在表, 病轻,或正气不足;厚苔,病邪以由表入里, 病邪较盛,或里有积滞。 润燥:正常舌苔应干湿适中而润泽。苔舌面过 滑,为阳虚阴盛,水饮内停。诺苔面干燥为热 盛伤津或阴虚有火。
2)望苔质 主要观察苔的性状。
腻腐:舌面上覆盖着一层颗粒细腻而致密的滑 粘苔垢,刮之难去,称为腻苔,为湿浊痰饮。 食积所致。诺苔质颗粒较大,疏松而厚,形如 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即去,称为腐苔。为食 积、痰浊、口糜或内痈所致。 剥落:舌苔突然退去,舌面光洁如镜,称为 “光剥苔”,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之证。
舌苔

舌苔舌苔,中医术语。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
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
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
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
有时也可发生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常见于温疫、湿温,为湿热郁熏之征)、霉酱苔(红中发黑、又兼黄色的舌苔,常见于夹食中暑或内热久郁,主湿热病日久者)。
舌苔的形质,分为下列几种:1、苔的有无:正常舌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而生。
在疾病过程中,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是邪退正生,胃气渐复的表现。
2、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
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
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
厚苔主痰饮、湿邪、积滞。
舌苔由薄变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邪自里达表,正胜病退。
3、舌苔的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象,虽有病而津液未伤;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
若舌面望之干枯,用手扪之无津液,则为燥苔,多由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所致。
4、舌苔的腐腻和舌苔的偏全:舌苔在舌面分布的变化。
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
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
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
全苔为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舌诊
3、齿痕舌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 的痕迹,即为齿痕 舌。
一、舌诊
主病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 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 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 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一方 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 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二、脉象
(一)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 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 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 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二、脉象
(一)正常脉象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 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 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 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 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 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 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一、舌诊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 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所谓 “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 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 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 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 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观察舌苔的变化 , 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 退(疾病严重程度)。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 证施药。
一、舌诊
11、薄黄苔 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 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 淡黄。 主病:薄黄苔多由白苔 转来,示病变已由寒 (六淫中的寒)化热。 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 病期延长)。
一、舌诊
12、灰苔:舌上苔色呈现 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 黑”。 主病:灰苔严格说,舌苔 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 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 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 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 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 两者又密切相关。
一、舌诊
15、淡白少津舌:舌上津液 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 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一、舌诊
16、淡白湿润舌: 舌色淡白,舌上润, 或湿润多津。
临床多见于虚证、 妇科大失血后气血 两虚证病人ຫໍສະໝຸດ 舌象。一、舌诊一、舌诊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 如,颜色淡红,舌 面铺有薄薄的、颗 粒均匀、干湿适中 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红舌、薄白 苔”。
一、舌诊
1、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 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 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一、舌诊
18、苍老舌:舌质纹理粗 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 舌。 主病:老舌多由于邪气方 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 苍。不论舌苔颜色如何, 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 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 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 敛,故多主实热证。
一、舌诊
19、鲜红干燥舌:舌色鲜 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 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 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 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 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 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 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 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 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17、鲜红裂纹舌:舌 色鲜红,舌中有裂纹, 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鲜红裂纹舌主病 阴虚发热,邪入营血, 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 液。
一、舌诊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 象。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 疗宜按辨证施药。
一、舌诊
4、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 颗粒均匀。干润适 中。
一、舌诊
主病: 薄白苔,舌色淡红湿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 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 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 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 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 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 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 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一、舌诊
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 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 全舌,亦可边尖较薄, 中、根部较厚。
主病:多由中焦脾胃的 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 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主湿、主痰、主寒。
一、舌诊
7、白苔燥裂:
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 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 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 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 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 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一、舌诊
10、黄苔
舌苔呈现黄色者,称为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 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 可见到黄苔。正常人中 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 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 生随年龄而增长。
一、舌诊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 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 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 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主病:主热邪入里,营热 津伤。治宜清营养阴。主 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 导热下行。
二、脉象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 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 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 方法。
二、脉象
诊脉部位:目前临床常用的切诊部位是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 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 所在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掌 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 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 “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 部脉,以分候各脏腑。
一、舌诊
2、胖大舌
舌体虚浮胖大,或 边有齿痕,色淡而 嫩的称胖大舌。
一、舌诊
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 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 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 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淡白胖嫩, 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 致,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 人的舌象。
一、舌诊
8、黄腻苔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 腻,颗粒紧密胶粘, 加黄色粉末调涂舌 面。
一、舌诊
主病: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 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 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 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 按辨证施药。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 按辨证施药。
一、舌诊
13、暗紫舌:舌色暗紫, 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 色。
主病: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 燥,血行瘀滞。主病:热 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 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 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 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 治宜清营破瘀。
一、舌诊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 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 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 用金匮肾气丸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 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 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 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一、舌诊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一、舌诊
5、薄白干苔
白苔薄铺舌面,津 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一、舌诊
主病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 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 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 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 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 微生物有关。
一、舌诊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 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 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 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 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一、舌诊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 同时并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 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 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 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 等,均可见灰苔。
一、舌诊
12、黑苔:较灰苔 色深,多由灰苔或 焦黄苔发展而来。
一、舌诊
主病: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主 里、上热极,主寒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