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舌苔、脉象 (3)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著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著:《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舌苔脉象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一)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四、望舌质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分类正常舌象:淡红舌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二)望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2)红舌实热虚热(阴虚)(3)绛舌(4)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三)望舌形(1)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淡白有裂--阴血不足;(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火亢盛(四)望舌态(1)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2)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3)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4)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5)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6)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二、望舌苔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1、舌苔白苔黄苔灰黑苔(1)白苔:主表证、寒证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2)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灰而干燥--热甚伤津灰而滑润--内有寒湿(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多由灰苔发展而来黑而干燥--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湿内盛2、舌质(1)厚薄:见底/不见底(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由润变燥--病情加重;由燥变润--病情好转;(3)腐腻: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部分脱落--地图舌小结淡白舌:主虚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青紫舌:主瘀血证(有寒热之分)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医诊断标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医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是连接颅骨和下颚骨的重要关节,它在咀嚼和开合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颞下颌关节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指颞下颌关节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或者生理平衡上出现问题,致使患者出现疼痛、咀嚼困难、牙齿磨损等症状。
中医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舌诊:中医认为舌为心之余肉,舌头为心的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多为情志不畅、心火亢盛或心脾不和所致,故舌质一般为红绛或紫红,苔薄黄干或薄白,舌体增厚、发胀。
还可出现舌尖疼痛等症状。
二、脉诊: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程较长,常伴有气滞、血瘀、阴虚等情况,故脉象一般为细弱或细涩,尤其是关元、关元、太冲等穴位脉搏更易出现异常。
三、问诊: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来进行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症状主要包括颞下颌关节疼痛、咀嚼困难、口齿不清、头颈部肌肉疼痛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牙齿磨损、听力下降、颞下颌关节卡紧等症状。
四、望诊:中医认为“望”是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体态等特征,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可以观察到患者面色晦暗、神情疲惫、眼眶凹陷等特征,颈部及颌部肌肉紧绷,嘴唇干裂等症状。
中医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综合分析患者的舌诊、脉诊、问诊和望诊等资料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结合中医病机与症状特点,综合判断病情,明确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中,中医强调调理人体整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标准是全面综合各种诊断手段,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调理全身、恢复健康的目的。
希望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能够早日康复,恢复健康。
【本文2002字】第二篇示例:颞下颌关节(TMJ)是连接下颌骨和颅骨的关节,它在咀嚼和张闭嘴巴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舌苔、脉象ppt参考文件

一、舌诊
▪ 4、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 颗粒均匀。干润适 中。
12
一、舌诊
▪ 主病:
▪ 薄白苔,舌色淡红湿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 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 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 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伤津; ▪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
3
一、舌诊
▪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 如,颜色淡红,舌 面铺有薄薄的、颗 粒均匀、干湿适中 的白苔,常描写为 “淡红舌、薄白 苔”。
4
一、舌诊
▪ 1、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 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 主病: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
裂纹; ▪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
10
一、舌诊
▪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15
一、舌诊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一、舌诊(1) 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 (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 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 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一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一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一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夕卜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下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 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诊断中的舌象与脉象分析

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病邪深浅及 胃气存亡等重要信息。
舌面部位划分
01
舌尖
主要反映心肺病变
。
02
舌中
主要反映脾胃病变 。
04
舌边
主要反映肝胆病变
03
。
舌根
主要反映肾的病变 。
舌质与舌苔辨识
1 2
3
舌质
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润燥等,以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 衰。
等操作,提取舌象特征。
标准化舌象数据库建立
03
将处理后的舌象数据存储于标准化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分析比
对。
脉象传感器及信号处理技术
01
02
03
脉象传感器研发
研发高灵敏度、宽频带的 脉象传感器,捕捉微弱脉 象信号。
信号调理与放大
对脉象信号进行调理和放 大处理,提高信号质量。
特征提取与识别
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提取脉象特征并进行识别 分析。
舌苔
观察舌面上的苔质、苔色等,以判断病邪深浅及胃气存亡。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将舌质和舌苔的变化结合起来,以全面评估病情。
常见舌象类型及特征
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表示健康或病情较轻 。
舌质红苔黄腻
表示热邪内盛,多见于湿热证。
舌质淡苔白厚
表示脾胃虚寒,多见于消化不良 等证。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表示血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 病等。
。
治疗方法
采用滋阴降火、生津润燥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知柏地黄丸加减。
05
现代科技在中医舌脉诊断中 应用
数字化舌面图像采集技术
高清摄像头与光学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舌诊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 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 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 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 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 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 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 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二、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 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 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 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 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 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 弦紧;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二、脉象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 证施药。
一、舌诊
11、薄黄苔 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
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 淡黄。 主病:薄黄苔多由白苔 转来,示病变已由寒 (六淫中的寒)化热。 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 病期延长)。
一、舌诊
12、灰苔:舌上苔色呈现 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 黑”。
17、鲜红裂纹舌:舌 色鲜红,舌中有裂纹, 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鲜红裂纹舌主病 阴虚发热,邪入营血, 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 液。
一、舌诊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 象。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 疗宜按辨证施药。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一、舌诊
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 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 全舌,亦可边尖较薄, 中、根部较厚。
主病:多由中焦脾胃的 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 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主湿、主痰、主寒。
一、舌诊
15、淡白少津舌:舌上津液 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 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一、舌诊
16、淡白湿润舌: 舌色淡白,舌上润, 或湿润多津。
临床多见于虚证、 妇科大失血后气血 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一、舌诊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 舌象。
一、舌诊
3、齿痕舌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 的痕迹,即为齿痕 舌。
一、舌诊
主病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
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 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 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一方 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 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主病:主热邪入里,营热 津伤。治宜清营养阴。主 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 导热下行。
二、脉象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 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 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 方法。
二、脉象
诊脉部位:目前临床常用的切诊部位是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 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 所在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掌 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 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 “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 部脉,以分候各脏腑。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
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 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 微生物有关。
一、舌诊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 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 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 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 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二、脉象
(一)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
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 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 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二、脉象
(一)正常脉象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
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 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 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 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 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 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一、舌诊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 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所谓 “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 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 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 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 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观察舌苔的变化 , 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 退(疾病严重程度)。
一、舌诊
7、白苔燥裂: 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
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 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 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 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 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一、舌诊
主病: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 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 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 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 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 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 疗宜按辨证施药。
一、舌诊
14、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 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 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 甚。
主病: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 结之象。 若细分舌质辨, 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 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 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 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主病:灰苔严格说,舌苔 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 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 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 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 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 两者又密切相关。
一、舌诊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 同时并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 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 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 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 等,均可见灰苔。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 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 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 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 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一、舌诊
5、薄白干苔 白苔薄铺舌面,津 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一、舌诊
主病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 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 干燥。
主病: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
燥,血行瘀滞。主病:热 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 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 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 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 治宜清营破瘀。
一、舌诊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 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一、舌诊
18、苍老舌:舌质纹理粗 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 舌。
主病:老舌多由于邪气方 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 苍。不论舌苔颜色如何, 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 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 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 敛,故多主实热证。
一、舌诊
19、鲜红干燥舌:舌色鲜 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常见舌苔、脉象
一、舌诊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 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 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 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 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 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 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 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 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 冲剂等。
一、舌诊
8、黄腻苔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
腻,颗粒紧密胶粘, 加黄色粉末调涂舌 面。
一、舌诊
主病: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 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 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 可见到黄苔。正常人中 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 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 生随年龄而增长。
一、舌诊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 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 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 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
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一、舌诊
2、胖大舌 舌体虚浮胖大,或 边有齿痕,色淡而 嫩的称胖大舌。
一、舌诊
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
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 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 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淡白胖嫩, 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 致,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 人的舌象。
一、舌诊
4、薄白苔:
薄白苔铺于舌面, 颗粒均匀。干润适 中。
一、舌诊
主病: 薄白苔,舌色淡红湿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
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 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 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