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

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3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

陇断(lǒng)惩山北之塞(chéng)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面积。迂:曲折,绕远。毕力平险:尽,全。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聚室而谋:室,家。谋,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始龀:刚刚换牙。寒暑易节:更替。

穷匮:穷尽。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4.古今异义

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莲花。)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5.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的)

其妻献疑(他的)

学法指导:

【文言文解题技巧】

1.确认排除法。

有的题目所列的选项较多:我们没有把握对每一个选项都逐一做出正确的判别。或者为了节省时间,不想对每一项逐一进行鉴别,就可采用确认排除法——确认其中几项,排除剩余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联系对照法

有的选择题单靠选项本身是难以得出答案的。必须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对照,才能作出判别。

3.去同辨异法

有的选择题的迷惑性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往往只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对备选答案则须去同辨异。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在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6.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全书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交流点拨】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3.师生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4.再读课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交流点拨】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梳理全文的脉络。

【交流点拨】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6.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交流点拨】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4.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交流点拨】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②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文章在写法上多用对比、衬托。在命名上加重对比色调。如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

河、好为人师。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交流点拨】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附:板书设计】

移山之因:塞、迂

移山过程困难(自然)山高

路遥

工具简单决心之大

冲突(人为)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之坚忍不拔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个生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感知这篇课文。第一步,老师投影展示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先跳过去,大致读一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大致写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字不会读?不会读的字,请学

生说出来。老师顺手在黑板上写出来(10个字)。

冀塞迂箕畚荷孀龀匮厝

让学生把生字读熟,读准,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读,不齐读,放开声音读。读完后,老师再进一步强调这10个生字。

第二步,试读白文。无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读的时候看看怎么断句?并且把句中停顿的地方读好。

第三步,学生看着投影,把课文抄下来,抄的要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单位连起来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边抄,一边加标点,标点不要求全部准确,全是句号也可以。同时分段落,第二段从哪里开始,第三段从哪里开始。抄完后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同学们听他断句和分段的情况,老师掌握一下学生断句的正确与否。

第四步,在学生读的基本准确后,让学生读竖排版没标点的,请两个学生读,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在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同学看他读的是否准确,然后评价。

请同学们看着投影上的课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把教材打开,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注解还不懂的地方,把书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点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指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意思讲出来。

第五步,翻译课文,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分别写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写,然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精读课文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老师也要给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

继续铲除山,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续不断地铲除山,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就能办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况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有)

(3)何苦而不平(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受苦)

(4)帝感其诚(诚心)

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业:背诵全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

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

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

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

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

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 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 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 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 教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 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 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 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 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 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 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愚公移山教案8篇

愚公移山教案8篇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p :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愚公移山教案(通用3篇)

愚公移山教案(通用3篇) 愚公移山教案1 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__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__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讥笑,残年:极端鄙视年纪大,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冷言嘲讽(嘲笑,讥讽)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__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 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3篇)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__的内涵,理解__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探究__的内涵,理解__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 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 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 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 【第一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3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 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 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 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叩石垦壤垦:挖。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连……都。 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把……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 且 (将近,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代词这,代词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24愚公移山一等奖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1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愚公移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介绍:《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移山前进而进行的艰苦劳动的故事。 2.教学内容分析: (1)了解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以及农民生活的基本情况。 (2)分析故事内涵:通过讨论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问答和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 2.故事讲述:以图为媒介,给学生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同时辅助讲解故事中的生词和理解。

3.思考与讨论: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愚公要移山? (2)愚公移山需要什么条件和努力? (3)愚公的家人起到了哪些作用? (4)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4.生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生活实践活动,例如户外劳动体验 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劳动和团结合作的感悟文章,引导 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 及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 2.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分,主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劳动和 团结合作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 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 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 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 篇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由整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 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 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 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 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本文 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 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 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