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文化差异

说说文化差异
说说文化差异

说说文化差异

二十世纪,“经济全球化”如火如荼,所谓“文化全球化”也跃跃欲试。但

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世界文化与国民性格的距离。

“民以食为天”,就从食说起。欧洲人典型的早餐是把干酪和冷肉放在面包里,中国人则有早茶、面条、馒头和油饼;美国人在日本发现比萨饼调料变了,在越南看到狗肉馆会觉得不自在。我们在美国的中餐馆里,实际吃的可能和想象中要吃的不是一回事。

西方人有汤饭前喝,中国人则饭前吃开胃菜,饭后才喝汤;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俄国人以土豆为主食,美国人似乎什么都吃,大型聚餐吃的是汉堡包和热狗;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则直接用手指。

美国的中餐馆、墨西哥餐馆、意大利餐馆、日本餐馆和印度餐馆风味迥异,除了快餐外,美国缺少自己的特色佳肴。朋友相约吃饭各付各的帐,除非事先约定谁谁谁付;在瑞士,有人请吃份饭,你要多吃,请自己付款;在文莱,主随客便,主人从不劝食;在德国,人们对不吃的菜不点,点了就要吃光;在中国,吃不了也不会兜着走。

波兰女性爱穿戴整洁;法国女性到老都离不开化妆品;印度女子注重嫁妆、西班牙女性喜欢光顾斗牛、芬兰女子自信不比男子弱、中国女性则顶“半边天”。

对于街头美女,罗马男士显得热情、巴黎男士追求浪漫、伦敦男士一本正经、东京男士爱兜圈子、纽约男士则一般不经意。有人正经地做过试验。

有人说:“美国的房子舒适、日本的太太体贴。”在美国的异族婚姻里,黑人男子娶白人女子的比例多于白人男子娶黑人女子,而黄种女性嫁给白种男性的比例则高于黄种男性娶白种女性。

墨西哥乞丐讨到之后习惯象征性的为对方做点什么、美国乞丐喜欢陈述乞讨的理由、俄罗斯乞丐善于变着法乞讨、英国乞丐注意体面、中国乞丐大抵衣衫褴褛。

中国人大多对墓地避而远之;美国人多不避讳。在一些城镇里,墓地就夹杂在居民区里;欧洲的墓地则几年一更新。中国的鬼文化一般在文学作品里,美国的鬼文化则更加大众化,“万圣节”前后,不仅吊死鬼、吸血鬼充斥电视、电影,骷髅饰品也随处可见。

东方人比西方人做生意更情绪化,韩国人因此被称为“亚洲的爱尔兰人”。新加坡人交换名片用双手表示尊重,西方人习惯用一只手可能给东方人一个不好的第一印象。在欧洲经商要克服十几种语言的障碍,而在印度一国就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但是南美老板的收入可能是低收入职工的

四百倍。墨西哥人的经营方式有点象东方人,裙带关系,以道德而不是以法律来衡量是非。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调查则发现:新加坡人还没有日本人、美国人和欧洲人了解中国的商业文化。

哪怕是西化的日本人也与西方人不一样。荷兰人说“是”表示认同,日本人则不一定;美国人的黑色幽默对日本人也往往不起作用。东方人与美国人工作相处并不困难,但不容易建立密切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美国老师对中国人的名字很少有准确发音的。美国人的智慧是遵纪守法,中国人的智慧则是慢慢来。韩国人比日本人更加个体化,德国人则比美国人更率直。

隔绝的历史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亚洲文明根植于中国和印度,欧洲文明则发源于希腊和希伯莱。古希腊的传统爱智,诞生了形式逻辑、平面几何和科学试验;东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西方人

多有上帝情怀,相信“神爱世人”;东方人颇重世俗伦理,信守“仁者爱人”。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欧洲人使用“东方与西方”有一个特定的含义,专指亚洲与欧洲的文化差异。过去人们认为两者是不可能相遇的,习惯称它们为文化阴阳的“两极”,现在却发现它们处处相遇与碰撞。

世界的文化实际上是多极的。非洲文化就有别于这两种文化,在南美,它与欧洲文化合流;在北美,它与西方文化共处。曾经辉煌过的阿拉伯文化较之其他文化来讲,更加重视传统。尽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他们并没有接纳进来,至今依然完整地保持着传统。

对今天的西方人来讲,东方的辉煌大抵属于过去,那里有神秘的宗教、古老的文化。几十年前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日本人的世纪,现在却认为那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是就经济崛起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优秀文化,但也包含着落后、专制的特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阿拉伯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为什么没有象东亚那样崛起?一种解释说他们过于热爱传统。

意识形态无疑对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东德和西德合并以后,东德人、西德人发现,分裂了四十年,他们竟出现了文化上的差异。西欧人开始进入东欧投资的时候,发现他们与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人也有类似的文化隔阂,预计南、北朝鲜人将来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然而,这种隔阂相对于文化的深层影响来讲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说美国是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的组合,那么日本则是东方文化与资本主义的组合,前苏联是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的组合,中国则是东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的组合。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让位于多元文化的冲突。从本质上分析,俄国依然属于西方,日本依然属于东方。

不同的宗教是导致文化差异的又一个因素。刚到爱尔兰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那里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有时就是指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差别。这些其他的宗教包括穆斯林、犹太社区、印度教、

佛教和道教、甚至是儒家思想。这种多宗教共处的情形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宗教不仅可以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而且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历史上,因宗教见解不同而彼此仇视和不睦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们可能先入为主,以为自己的文化更加优越,这就是为什么平等相处的文化多元主义在法国、德国和加拿大都受到高度重视。

实用主义者往往把探讨文化差异与经济实力联系起来,过去美国人关注他们与日本人的文化差异。当东亚崛起的时候,在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的笔下就出现了文明冲突的论旨:东方的儒家思想将和伊斯兰教联手对抗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把分析的范围扩大到世界。迄今为止,这不过是一种片面夸大的猜想。

翻翻近几年来的西方报纸就会发现,当今西方人关心的所谓东西方文化争执的焦点是对“人权”问题的不同见解和对“亚洲价值”的不同看法,由于“文化

变色镜”的原因,世界的媒体没有哪一家可以说自己是完全文化中立的。

大凡强国都有“文化使命感”,都有树立和推销自己文化的冲力。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就确立了莎士比亚,他们宁愿失去所有的殖民地,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强盛一时的美国人时时没有忘记推销自己“普世”的“快餐文化”;法国

人正在寻找失去的辉煌;而中国自古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

任何文明都有起有落,世界的主流文化曾经多次易手。今天的世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商业文明充当了文化传播的急先锋,好莱坞的电影,杰克逊的歌曲、麦当劳快餐和可口可乐饮料,甚至时髦的“后现代”思潮,受到西方以外的欢迎;尽管中国传统的针灸、书画、武术和风水,以及日本的禅宗、卡拉OK等也流入西方,但并没有形成鼎足之势。

有一个形像的比喻,西方文明好比处在“裂变”状态,把他们自近代、现代、“后现代”以来分裂出来的能量扩散到了非西方文明;而东方文明则处在“聚变”前期,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将迸发出新的能量来。

冯劳(TheodoreH.Vonlaue)在其《西化的世界革命》一书里提出了一个“反西方的西化”,这个概念令人寻味,它可以说是西方人推行西化的悖论;在东方人看来,现代化不同于西化,强调文化多元化也不等于排斥外来文化。

例如日本,在文化上有一个“全球本土化”的策略,就是把西方的文化产品本土化。五十年代,日本电视节目依赖好莱坞,而八十年代以后,只进口百分之五,成为继美国以后,唯一在本国市场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原因之一就是土制的文化产品比进口产品更有国民认同感,哪怕手法上流露出模仿的痕迹。

漠视文化差异的人往往认为别人想的和自己一样,把一时先进的文化作为?普世”的文化;而夸大文化差异的人往往感叹鸿沟不可逾越。事实上,差异往

往是变化的动因,看看外面的文化将有助于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对传统文化持变革、而不是僵化的态度;对外来文化持接纳、而不是排斥的态度,是有助于文化走向繁荣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论文 摘要:中国有句俗语说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语言。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交流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语言便清晰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1.价值观 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文明,崇尚农业,因而衍生了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主张群体利益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中国人尤其崇尚儒家思想,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准则,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谦逊,注重温、良、恭、俭、让,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我们常说美国电影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年龄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2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3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5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6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7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8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9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10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11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 12 从语用模糊理论看国际商务合同的模糊用语的功能 13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 1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5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6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17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18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9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20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 21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2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23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 24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25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26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27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28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29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 30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31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32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 33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 34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35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 36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 3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38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39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40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41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4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浅论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浅论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提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深入剖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探讨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西双方应采取的策略,以推动谈判过程中能顺利达成协议。 关键词:商务谈判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对策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

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案例中的欧洲F公司和中国湖南H公司由于文化不同,在中国分居两年才算离婚,而在欧洲分居3个月就算离婚了。如果不带家属来华,会造成F公司的专家面临离婚的问题。但H公司尊重并理解对方,同意对方在工作两个月之后把家属接过来,这样就解决了专家的后顾之忧,促进了谈判的成功。本文深入剖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本文就以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展开论述。 一、商务谈判与文化的联系 (一)文化的特征 社会文化使得在同一民族文化传统下生活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无论是行为还是个性表现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与民族具有不可分割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文化是在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诸如民族的文字、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该民族成员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给所属成员的行为模式打上了特定的烙印。例如,美国人务实、注重自我,英国人重视经验、保守传统,日本人重视团队关系,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等。文化与民族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将导致各民族在行为方式上具有差异性。 2、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特征、信念和价值观等都非某个成员所独有,而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即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一种群体特征。因此,文化通常被认为是把所属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团体习俗。其中,共同的语言符号是人们能够享有共同价值观、经验和习俗的关键因素。 3、文化的发展性 文化的发展性是指文化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相当多的因素,诸如新技术的采用、经济发展、资源短缺、战争和人口变化等都会导致社会文化发生改变。 4、文化的习得性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要比较中外的教学方法差别,就要从一个例子说起。在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就算上到大学,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我们的父母就是望子成龙心切,因而总是在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忽略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应对社会的问题,从孩子出生到成年,我们的父母几乎把我们的一切都包了下来。 而同样一个例子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小事情,大道理。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在中国很多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而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上。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此外,学校的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社区服务,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保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外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而中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进大学。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

浅谈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浅谈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摘要:众所周知,国际间的贸易交往日益频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展,商务谈判是商贸活动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然而由于谈判选手受其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差异的限制致使其言行举止和谈判的方法不尽相同,因此谈判者要充分重视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对谈判的影响。 一、关键词: 商务谈判文化差异谈判风格应对策略 1 引言 国际经济贸易席卷全球,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商务谈判无疑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与其说国际商务谈判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不如说是各国文化之间的摩擦与沟通。而谈判国之间文化碰撞多半是双方各自没有处理好其存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若要顺利开展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谈判策略。 2文化差异的来源 造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文化差异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2.1 地域差异。 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差异,人们往往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这样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2.2 民族差异。 就拿我国为例,我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之一,不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各有特点。 2.3政治差异。 各国的政治制度及政策法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 2.4经济差异。 经济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高,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安全意识也普遍较强。而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人们更加关心温饱问题。

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跨文化差异,正确认识这些跨文化差异现象并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跨国公司成功经营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跨国公司常遇到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跨国公司对跨文化差异影响的措施,这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影响;应对措施 “跨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差别。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独特性、延续性、非物质性的特点,各个民族间的语言、传统、性格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造成各个国家、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千姿百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不仅是跨文化差异的来源之一,而且,每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风格差异以及员工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也是跨文化差异的重要来源。例如,从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来看,西方强调个性和创新,而东方更强调集体和稳健;从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差异来看,高科技企业更强调创新,工厂性企业更强调稳健。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表现为积极的创业文化,成熟阶段的企业表现为稳健的守业文化;从员工个体文化素质差异看,经营管理者是组织文化形成的中枢,其个人素质、偏好与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文化的个性,感召力越强则这种个性越强。 一、跨国公司面临的跨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千差万别。 1、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思想最基本的工具。人们进行交流时,需要借助某种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想法,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媒介。语言交流分为高关联度模式和低关联度模式。在高关联度模式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依赖于对语境的共同理解来进行交流。在低关联度模式中,大多数信息通过语言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日本属于高关联度模式,而美国属于低关联度模式。在日本公司给美国公司的商务函中,会先叙述很多与商务不直接相关的事情,如问候、关怀、祝愿、昔日的友谊等,在信件的最后才会提到要订200吨的货。美国人会觉得日本人太兜圈子,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因此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函时,常常先翻到末尾,直接看具体的商务诉求。同样,日本人也不习惯美国人开篇就谈订200吨的货,认为他们傲慢无礼、不够委婉,因此日本人在读美国人的信函时,也先翻到末尾,通过读问候、关心、祝愿等预热一会儿,再看开头的商务诉求。[1] 2、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思维活动方式是受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的环境及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如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偏好综合思维;欧美人习惯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偏好分析思维。 3、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重要性在广泛意义上的排列,价值观决定了我们认定什么是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宗教对世界各国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文化以他人取向和集体主义为主,强调和谐与“天人合一”;讲求团队精神;重视亲情,通过情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基石。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取向为核心,突出个性,强调个人独立与个体价值的实现;通过契约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管理实践,包括组织中的评价、奖惩、人际关系等。比

1、东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范畴的文化是由不同的社会存在来决定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地理决定论,认为东方的大河流域如黄河流域、恒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共性,这是在与洪水作斗争的时候,需要一个绝对权威的领导人来指挥抗洪斗争,需要舍弃个人的利益来顾全整体的利益,否则洪水将吞噬一切。于是东方文化中个性难以张扬,专 制颇为流行,奉献精神最为突出。 西方人在欧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东方有很大的差异,从文化的源头上就表现出其独有的文化特点。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特别强大的民族长久地统治过欧洲。在文化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心。他们的文化中,比较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比较淡化人际关系,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藐视权威崇尚自由,这些都与他们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地说明问题。余以为起码还有以 下几点在起作用。 首先,中国的先秦时代,有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达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儒、道、墨、法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中国的文 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其次,在汉武帝时,为巩固统治的需要,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利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在中国人思想中影响深刻的“天”为推动器使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而这一思想与在大 河流域产生的文化基本是一致的。

再次,在宋、明两朝,经统治阶级的提倡和理学家们的倡导,把儒家学说发展到极至的阶段,成为社会生活的唯一准则。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人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重庆的大足石刻,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典范。 事实上,我们很难简单地以儒家法家道家来概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之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有法家道家和佛教教义等诸多文化在内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09英语四班 李云飞 学号:820426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也必定存在着中外差异。以中外文化差异作为参照,研究中外安全文化的差异,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层次不胜枚举,对其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者的观点、角度之不同,所得的结论亦会不同。 不论古今中外,基本的、总体的人性都是相通和相似的。人都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怯之心,都有七情六欲,都表现喜怒哀乐,都图生而惧死,都有所好恶,都会产生爱恨的心理,都兼有低级的欲望和高尚的情操,也都同时具有面对现实的理智和追求理想的本能,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了使问题简化又不致过于偏颇,在下面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时,一般用西方文化作为外国文化的替身,而有时又以美国

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其他很多国家或民族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国、俄罗斯、阿拉伯国家、非洲各国等。但若对其一一比较,则绝非本章篇幅所能容纳,因此只能选择与中国文化差距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作为文化的对比方。 第二,美国经济实力雄居全球首位,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物质生活富有,是国际资本与文化的中心。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影响颇大,美国文化产品侵入地球的各个角落。以英语为母语,或与美国有经济或军事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尤甚,因此有时可以用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 第三,现代安全文化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而辐射至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作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安全文化必然要折射出美国文化的影子。因此分析美国文化的特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便于将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的安全文化吸收改造成更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安全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奉献着,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