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

1.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主要感染对象为猪、牛、羊等偶蹄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舌面、鼻镜、乳头、蹄叉及附蹄周边皮肤形成或发生水疱为主要特征。

2.口蹄疫的危害

口蹄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除有少数国家已经扑灭本病外,至今仍有70多个国还有发生,该病的发病率几乎达100%,但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不高,只有幼龄动物才会出现高死亡率现象。

除动物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外,长期的生产停止也可造成较大损失,最为严重的是由于该病传染性极强,对病畜和怀疑处于潜伏期间的同群动物必须紧急处理,对疫点周围的广大范围必须隔离封锁,禁止动物移动和畜产品调运上市,由此可导致一个国家的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停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所以制定好口蹄疫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3.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口蹄疫潜伏期一般为2-5d,短期潜伏为18-20 h。口蹄疫主要特征是在少毛或无毛部位的皮肤上形成水疱、烂斑等口蹄疮病变。具体为最初病猪发热,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不振,猪蹄底部或蹄冠部皮肤潮红、肿胀,随着病程的进展,相继在蹄冠、蹄踵、蹄叉、口腔的唇、齿龈、舌面、口、鼻镜、鼻端以及乳房的乳头等部位出现类似米粒、黄豆大小不等的水疱。

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透明的淡黄色,以后变成粉红色,其内可有多量的白细

胞而变成混浊液泡,水疱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如无细菌继发感染,一般约1周左右可结痂痊愈。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严重者可造成蹄壳脱落,蹄部不敢着地,病猪跪行或卧地不起。

4.口蹄疫防治措施

(1)口蹄疫防控的总原则是首先做好预防,行政措施和防治手段相结合,才能做好防控工作。

(2)首先要预防口蹄疫的传入,严禁从疫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

(3)严格卫生检疫制度,在交通要道设置动物检疫站,对来往载畜及畜产品车辆消毒、管理,禁止疫区易感动物进入。

(4)对动物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第1次接种后间隔15d,各年龄段猪群加强免疫,在受威胁区周围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散。

(5)定期严格使用安多福万金水https://www.360docs.net/doc/b16645443.html,/进行带畜环境消毒和饮水净化消毒,可以有效的预防口蹄疫的发生。

(6)疫情已扩散时,则采用严格封锁疫区、疫点,扑杀病畜及同群可疑感染牲畜的方法达到扑灭的目的。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臵、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今天是: 201X年3月2日星期四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 首页 | 资料 | 范文 | 留言 | 论文 | 礼仪 | 文章搜索 | 申请会员 ||范文首页|范文集锦|您现在的位置: 大秘书. 范文公文处理企划文案正文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副标题: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9 更新时间: 201X-12-18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牲畜口蹄疫,确保我市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河东省动物防疫条例》和《河东省防治牲畜口蹄疫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疫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牲畜口蹄疫等情况,应及时向所在乡镇畜牧兽医站或市动物防疫站报告。市动物防疫站接到报告或了解上述情况后,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牲畜口蹄疫疫情,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告到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经确认后,立即报市政府。二、疫情确认牲畜口蹄疫疫情认定程序:

(一)现场临床诊断。市动物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两名以上专家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符合牲畜口蹄疫典型症状的可确认为疑似病例。 (二)对疑似病例或症状不够典型的病例,市动物防疫站应当及时采集病料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进行检测,如确认牲畜口蹄疫疫情,依照有关办法予以公布。 三、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分工 (一)成立河东市防治牲畜口蹄疫指挥部总指挥: 尤泽军市政府副市长副总指挥: 黄连渤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凤德市农发局局长成员单位: 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外经贸局、商业局、工商局、农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河东部队。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农发局。各乡镇都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 (二)部门分工牲畜口蹄疫应急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1.市农发局负责制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检疫、洗煤滤布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 2.发展计划、财政、经贸、卫生、公安、交通、商业、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处理经费落实、防治技术研究、应急物资运输、社会治安维护、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监管、保障、口岸检疫、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四、控制措施一旦发生牲畜口蹄疫疑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内部技术资料,仅供参考 猪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日照市畜牧站地址:云海路43号 日照市兽医药械站(0633)8225551 2216795 口蹄疫在每年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现在又到了猪口蹄疫的高发期,由于去年冬季气温较低,南方阴冷潮湿造成猪口蹄疫发病较严重,为此,向广大养殖户在这个病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大家使用参考。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病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以及亚洲l型。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I型。本病毒在1%火碱溶液中1分钟内,可被杀死,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学 1、主要感染猪等偶蹄动物,带毒和发病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为尿、粪、被污染的圈舍、饲养设施,成为间接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能在一昼夜随风传播到100公里以外,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口蹄疫病毒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易感畜群: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蹄冠、蹄叉、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毛少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发热,吃食减少,2-3天后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

DB21T16942021三元杂交猪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DB21T16942021三元杂交猪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目次 前言................................................................................. II 1 范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小区资格 (2) 5 小区治理 (2) 6 疫苗免疫 (2) 7 配种与外引猪要求 (2) 8 疫病监测与处理 (3) 9 饲料、饮水和兽药的要求 (3) 10 饲养治理 (3) 11 病死猪处理 (3) 12 疫病操纵和扑灭 (3) 13 消毒 (3) 14 废弃物处理 (4) 15 档案记录 (4)

前言 本规范由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治理局提出。 本规范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操纵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本规范要紧起草人:李红魁、马建山、王军、何利昆、于长泳、杨作丰。

三元杂交猪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畴 本规范规定了三元杂交猪生产小区的资格、治理、以及饲料、饮水、兽药、外引猪来源、饲养治理、无害化处理、消毒措施、疫苗免疫、疫病监测、操纵和扑灭、数据记录方面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辽宁省境内各类型商品猪场及饲养小区,小型养猪场(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标注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舞依照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GB 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6548畜禽病害肉尸体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NY/T 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5033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治理准则 《辽宁省动物防疫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动物疫病animal epidemic disease 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2 病原体pathogen 能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 3.3 动物防疫animal epidemic preveneion 动物疫病的预防、操纵、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3.4 疫苗vaccine 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其组分或代谢产物经加工制成或者用合成肽或基因工程方法制成,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3.5 免疫监测 immune surveillance 普查或抽查动物群体的抗体水平,以监测群体的免疫状态,为实施打算免疫和加强免疫提供依据。 3.6 疫病监测epidemic surveillance 由动物疫病预防操纵部门组织实施,按照规定的方法,对规定的动物疫病进行定期检测和结果分析。 3.7 净道non-pollution road 畜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小区内运送饲料、畜的专用通道。 3.8 污道pollution road 清除粪便、运送病死畜的专用通道。

猪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猪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口蹄疫,俗称“5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动物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传播速度极快,且有多种血清型,每一种血清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许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保护,所以预防和扑灭口蹄疫的难度很大,属于我国重点严格控制的一类传染病。 口蹄疫在夏天高温季节发病少,即使偶有发生也很少出现长距离空气传播;低温季节,在环境相对湿度大于60%,且风速适宜时,可通过空气传播100公里甚至更远。同时,也易发生流动性传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猪场工作人员、工具设备和运输车辆发生扩散。 本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7天,潜伏期长的可达14天。出现症状24小时后即排毒,前期排毒量大,传染性强,5-7天后排毒量下降,10天后基本不排毒,甚至不会引起同栏感染,但淋巴结及骨髓可带毒一个月以上。 口蹄疫病毒特性: 不耐热:在37℃环境下仅可保持传染性2小时以上,60℃即灭活;在4℃环境中可存活数周。 不耐干燥:相对湿度60%以上,病毒相当稳定,相对湿度40%以下,病毒迅速崩解。 不耐酸碱:酸性环境;达到灭活90%条件,在PH=6.5环境下时,需要14小时;在PH=5.5环境下时,仅需要1分钟;而在PH=3时,病毒瞬间灭活。碱性环境:PH>9.0上,迅速灭活,1%-2%氢氧化钠或者4%碳酸钠环境下1分钟即可灭活。 控制口蹄疫,应以预防为重: 1. 在防疫期间,猪场实行封场管理,外部工作人员不能进入猪栏,人员进出需进行登记和消毒。 2. 进入生产区一律消毒,洗澡,更换工作服及工作鞋。 3. 场区大门消毒池灌注2%-3%烧碱,及时更换,保证药物有效浓度。场外道路,猪场周围,饲料间,亦须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4. 入场车辆需要进行整车消毒,包括底盘、车轮,使用喷雾消毒比水枪冲洗效果要好。 5. 销售人员及外场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销售区和饲养区不得有人员交叉,交易完毕立即冲洗,再进行消毒。交易款应该及时送去银行,避免在场内存放。 6. 禁止在外购买肉制品,自行宰杀解决,生活用品统一采购,消毒后方可进场。生产区人员不能随意外出。 防疫期间,要对猪舍进行带猪消毒。参照口蹄疫病毒对酸非常敏感的特性,应该选用酸性消毒剂,配置消毒剂时,要保证最终PH小于3。 但消毒同时会增加湿度,而湿度过高也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为防止口蹄疫病毒形成的气溶胶在潮湿环境下扩散,所以应注意选择在天气较好的中午时间进行消毒。消毒之后,撒一些酸化后的饲料在栏舍中,有助于保持栏舍地面干燥。 同时,合理的免疫程序,可以使猪对口蹄疫病毒产生免疫力,建议每3个月就对猪群进行一次免疫,种猪初免后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仔猪50日龄首免,80日龄再次免疫,肥育猪在出栏前15日再次进行免疫。 最佳治方案: 适用时机: 出现口蹄疫症状,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蹄部水泡及腐蹄病等引起高烧不退,继而蹄冠、蹄叉、趾间、蹄踵皮肤水泡和烂斑,口腔的唇、舌、齿、鼻盘和哺乳母畜的乳头上有水泡、溃疡和烂斑,裸露的无毛部位出现水泡、溃烂,严重者出现

牛羊口蹄疫防治

牛羊口蹄疫防治 过完中秋、天气逐渐变凉,温度的下降使各类病毒活动频繁,病毒病逐渐高发。牛、羊口蹄疫病毒日渐活动猖狂,针对此季节牛羊口蹄疫的预防工作的进行。 口蹄疫属于高度接触性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羊其次。多发于冬季以及初春寒冷季节。常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流行,临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疡为主要特征。 口蹄疫病原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主型,即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型【中国特有云南保定型】,60多个亚型,其中以A、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之间抗原不同,彼此相互不能免疫,动物感染后,只对本型病毒产生免疫力。 国内疫苗以A、O型苗为主,所以临床疫苗防疫效果甚微,主要以口蹄疫病毒导致发病的动物为传染源。 本病具有流行性块、传播广、发病急、危害性大等流行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较高。 口蹄疫症状表现: 发病牛、羊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主要症状。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流涎增多、采食捡碎料或是不食(口舌溃疡引发疼痛导致)重者舌呈水煮样、舌粘膜可全脱落,趾间、蹄冠或乳头等皮肤上也会出现水泡和烂斑,蹄部肿、痛、牛羊坡行如有

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犊牛、羔羊多不出现水疱特征,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以及心肌麻痹,突然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解剖可见:口、蹄部水泡、烂斑,心脏柔软似水煮样,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雪,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斑故称为“虎斑心”的特殊病变表现。 水泡的形成过程:病原进入易感动物——在侵入部分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浆液渗出形成水泡——1~3天就由淋巴进入血液——体温升高——病毒到达蹄,乳房——在上皮内繁殖——形成水泡——水泡破裂——体温下降——病毒从血液中消失。 口蹄疫所导致幼畜动物死亡主要是心肌炎,在治疗时候的驱赶、捕抓、打针等刺激都会导致心跳加速导致动物出现猝死现象。幼畜动物因器官发育不全,所以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幼畜猝死率极高。 辨别诊断: 临床诊断易和口疮、羊痘分辨不清楚,可根据发病症状表现进行区别诊断: 口疮:病牛、羊唇、口角、鼻或眼的皮肤上散发小红斑,很快形成结节,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棕褐色的疣状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痂块经10~14天脱落而痊愈。少数病例可因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痘病:都病很多养殖户都会与口蹄疫混淆,但是痘病所发生的病症表现是丘疹样疙瘩病变,口蹄疫引发的是水泡样的表现症状。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农医发[2007]12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 知 2007年4月9日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5 血清学检测 2.1.5.1中和试验,抗体阳性; 2.1.5.2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牛五号病的治疗方法,牛五号病能治好吗

牛五号病的治疗方法,牛五号病能治好吗 肉牛饲养中较易患的口蹄疫和传染性胸膜肺炎这两种对养牛业危害较大的传染病防治方法进 行总结,以期为同业者提供参考。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病,就用东方牛疫健。 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 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 临床症状 口蹄疫潜伏期平均2~4 d,最长的可达7~10 d,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 ℃,精神沉郁,食 欲下降甚至废绝,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吮吸声。后期口腔溃烂,采食和反刍完全停止。同 事趾间及蹄冠、乳房周围的皮肤上发生水泡,并很快溃烂,然后逐渐愈合。 本病成年牛一般呈良性经过,慢性型一般经过1周左右即可治愈,如果严重的经过2~3周即可治愈,死亡率为1%~3%。幼牛如感染此病,可引起心肌炎,死亡率较高。 防治与处理 此病的预防,散养户主要依靠当地畜牧部门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措施来保障。每年3-5月 为春季集中强制免疫时间,9-11月为秋季集中强制免疫时间。主要采取政府保密度,业务部 门保质量的免疫方法。采取六不漏的原则,即“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剂”。保证每家每户和每头牛都进行免疫注射。 传染性胸膜肺炎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简称“传胸”。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 性传染病,以渗出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本病在许多国家的牛群 中发生并造成巨大损失。在我们地区也零星散发。 病理剖检特点 初期以小叶性支气管肺炎为特征,病变部充血,水肿,呈红色或紫红色,中期呈纤维素性肺 炎和浆液性纤维性胸膜炎变化,肺实质往往同时存在不同阶段的肝变化,切面红灰相间,呈 大理石样花纹。肺间质水肿、增宽,呈灰白色。淋巴管高度扩张。胸膜增厚,表面有纤维素 性附着物,胸腔积液,内有蛋花样纤维蛋白凝块。后期肺部病灶有的坏死并被结缔组织包围,有的坏死组织液化形成脓腔或空洞,有的有疤痕化。 防治 我国已宣布消灭了牛肺疫。但近年来也有零星散发。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如果购买种牛时,应就地进行补体结合实验,证明为阴性,并接种牛肺疫弱毒疫苗,经3周后方能运回。运回 后继续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一旦暴发本病,应立即封锁,对牛 群进行临床和血清检查,扑杀病牛和血清阳性牛。病牛舍及用具用20%来苏儿液或10%~20%石灰乳消毒。零星散发的病牛,用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方剂组成如下:黄连、苦参各20 g,甘草30 g,桑白皮、黄芩、山栀子、贝母各 40 g,荆芥、川芎、白芷各45 g,连翘60 g,粉细或研细1剂/d,或水煎1剂/d,早晚各服1次,连服3~5 d。

24.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

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7.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疫情监测、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猪(含驯养的野猪)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与鉴定。 2.1 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

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潜伏期为3-10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四种类型。 2.2.2 典型症状 2.2.2.1 发病急、死亡率高; 2.2.2.2 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 2.2.2.3 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2.2.4 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 2.3 病理变化 2.3.1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 2.3.2 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2.3.3 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出现梗死灶; 2.3.4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 2.3.5 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见“钮扣状”溃疡。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分离与鉴定 2.4.1.1 病原分离、鉴定可用细胞培养法(见附件1); 2.4.1.2 病原鉴定也可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细胞浆出现特异性的荧光(见附件2); 2.4.1.3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附件3);

羊口蹄疫的症状和治疗

羊口蹄疫的症状和治疗 本病具有流行性块、传播广、发病急、危害性大等流行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发病羊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主要症状。患羊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5-41。5度。精神不振,口腔粘膜、蹄部皮肤形成 水疱,疱破后形成溃疡和靡烂。病羊表现疼痛,流涎,涎水呈泡沫状。常见的部位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有的在蹄叉,蹄冠,有的在乳房,水疱破裂 后眼观形成痕。羔羊易发生心肌炎死亡。有时呈现出血性.重者舌呈水煮样、舌粘膜可全脱落,趾间、蹄冠或乳头等皮肤上也会出现水泡和烂斑,蹄部肿、痛。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羔羊多不出现水疱特征,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以及心肌麻痹,突然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解剖可见:口、蹄部水泡、烂斑,心脏柔软似水煮样,心包膜有弥漫性及点状出雪, 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斑故称为“虎斑心”的特殊病变表现。 水泡的形成过程:病原进入易感动物——在侵入部分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浆液 渗出形成水泡——1~3天就由淋巴进入血液——体温升高——病毒到达蹄,乳房——在 上皮内繁殖——形成水泡——水泡破裂——体温下降——病毒从血液中消失。 口蹄疫所导致幼畜动物死亡主要是心肌炎,在治疗时候的驱赶、捕抓、打针等刺 激都会导致心跳加速导致动物出现猝死现象。幼畜动物因器官发育不全,所以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幼畜猝死率极高。 辨别诊断:

临床诊断易和口疮、羊痘分辨不清楚,可根据发病症状表现进行区别诊断: 口疮:羊唇、口角、鼻或眼的皮肤上散发小红斑,很快形成结节,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棕褐色的疣状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痂块经10~14天脱落而痊愈。少数病例可因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痘病:都病很多养殖户都会与口蹄疫混淆,但是痘病所发生的病症表现是丘疹样疙瘩病变,口蹄疫引发的是水泡样的表现症状。 最佳治疗方法: 使用羊六多抗,含有高效价同源精制血清抗体,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羊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提高羊群免疫力,增强羊群体质。羊六多抗(0.2ml/kg体重)+头孢塞纳(400斤/支),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3次,即可治愈。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诚信管理程序 1目的和范围 为规范公司的信用管理工作,提高本公司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加强自律,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适用于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及员工。 2术语 无。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并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后考核并记录; 3.2公司各部门负责诚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实,并记录制度落实情况。 4程序内容 4.1 对本公司员工进行诚信的宣贯教育,全体员工有较高的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关职能部门能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有效监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 4.2重视企业信誉,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和企业资质证书的行为,不与明知资信不良的企业合作; 4.3 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品德信用良好,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营理念; 4.4 各生产部、采购部和营销部在订立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合同时,合同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平等互利; 4.5 公司重视产品、服务质量,力争质量信用良好,在本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严格遵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有严格、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标准、实用的质量检测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能够达到质量标准,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让消费者用到本公司生产的放心产品; 4.6 进一步完善产品售后服务措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和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7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规范,按时交纳社会保险和必要的商业保险,无拖欠员工薪资记录,保障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不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劳务,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积极改善提高员工居住和生活条件; 4.8 公司所售产品无侵权,无假冒、伪劣、禁售商品,做到计量准确,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关于计量器具的规范要求; 4.9 严格建立财务会计统计台帐,做到填报真实计算准确,不弄虚作假。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核纳并及时按月缴纳税款,无偷、骗、逃、抗、欠税等违法违规行为。 4.10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每年至少对公司员工开展一次诚信教育培训,教育员工学习诚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口蹄疫防控应急预案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七日 1 总则 1.1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牲畜口蹄疫疫情,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早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规定了口蹄疫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和善后的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措施。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口蹄疫防控应急管理与处置工作。 2 疫情监测与预警 2.1监测与报告 2.1.1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口蹄疫监测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基础信息数据库。要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突发疫情隐患信息,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对可能发生疫情及次生、衍生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必要时,要立即向上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的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2.1.2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口蹄疫疫情监测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口蹄疫疫情时,要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1.3 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认定为临床怀疑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必要时,请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派人协助、指导采样。 2.1.4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为疑似疫情的,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主管部门

猪口蹄疫的最佳防治方法

猪口蹄疫的最佳防治方法 当前猪口蹄疫发病率逐步上升,威胁正在加大,如何正确防范口蹄疫,找出正确的防治措施,是养猪户亟待面对的问题。 口蹄疫,过去也叫“五号病”‘口疮’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国际社会上需要通报的一类传染病,所有偶蹄动物和人都可感染。 一、病原特点: 口蹄疫的病原是口蹄疫病毒,该病毒有7个主型,分别是A、O、C、亚洲I型,非洲I型、非洲Ⅱ型和非洲Ш型。尤其是A型和O型分布最广。在亚型中有65个亚型,而且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也就是在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同时在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强,在饲料

和粪便中,生活时间特别长。口蹄疫病猪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就是奶、尿、唾液及粪便等传染源。而且该病潜伏期一般是2~4天。 二、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各种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病发症。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口蹄疫病猪发热期,它们的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都带有病毒,后期,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于猪病尸体消毒后深埋,杜绝食用,猪的粪便,垫土必须经过密封发酵后方可施用。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即使是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耐干燥、寒冷;但是这类病毒的致命点是怕酸、碱、热,在加热85℃以上100min就可以杀灭。寒冷环境易于病毒传播,主要一秋冬季节多发,目前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三、猪口蹄疫病的临床症状 猪患此病后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有些病猪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特征表现是蹄冠、蹄踵、副趾及蹄中沟等出现病变。个别猪出现惊厥、相互嘶咬,病初体温升至40.3~42.0 ℃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者是废绝,站立行走难,四肢蹄痛疼,并且全身发抖,口腔出现水泡流延,不敢吃食;病猪鼻盘、蹄冠和母猪的乳头处有水疱产生,而经过1~2 d后水疱破溃,带透明流出或微黄色液体,破溃处转为烂斑。有些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哺乳仔猪出现的症状是急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或者是四肢麻痹,衰弱死亡,其病死率可达80%以上。剖检表现出典型的“虎斑心”,在心肌外,出现黄色条纹斑,心外膜带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怀孕母猪易发生流产、死胎等症状。 四、猪口蹄疫病的防治方法 免疫接种时预防口蹄疫的一项有效措施,接种口蹄疫灭疫苗2周则产生免疫力,一般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接种一次,仔猪40-50日龄首免,100-105日

羊病快速诊断与防治

羊病快速诊断与防治 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病愈带毒的羊,病毒存在于痘疹、水疱液、痘痂上皮和黏膜的分泌物内,随脱落的痂皮和分泌物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可经过消化道或受伤的皮肤、黏膜而传染,山羊痘的流行最初是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全群。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为1%~2%,而患病羔羊的死亡率则很高,可达50%以上。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 平时预防措施:一是严禁从疫区购买种羊,必须从外地引进时,应先做好疫情调查,引入后经过检疫和消毒,隔离饲养观察2个月,确认无病后,进行体表消毒后始能混群。二是用山羊痘活疫苗按相关说明,每头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ml ,注苗

后4—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2个月。 用羊毒抗配合地塞米松。前期连用2针即可痊愈,严重者再加1针,见效快,治愈率高。 药效说明:对于羊口蹄疫引起的卧倒不起,不吃食的现象能达到一针见效,一针即可让羊正常走路,正常吃食对于那些口泡破裂,蹄甲溃烂的需要连用2-3针,可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对于羊痘,前期连用两针即可痊愈,严重者再加一针,对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病毒病需连打2针,对于严重者需再加1针。

有关口蹄疫的五个要点

有关口蹄疫的五个要点 一、口蹄疫防控的难点 1、传播迅速,接触传染与空气传播并存农业部公布的一类传染病之首(1999年2月12日农业部第96号公告)。 2、7个血清型,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相当于7个病。 3、易感动物种类广泛,传播链多猪牛羊易感;类、啮齿类、昆虫、以及猫、狗甚至人都能传播。 4、有限免疫,免疫原性弱。

二、国家口蹄疫防治目标(2016-2020年) 1、亚洲1型:非免疫无疫 2、A型:免疫无疫 3、O型: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非免疫无疫,辽宁(不含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免疫无疫,全国其他地区维持控制标准。 三、口蹄疫疫苗选择金标准 1、毒株匹配

O型:缅甸98,代表毒株O/MYA98/BY/2010(注:中国没有猪源的泛亚毒株,所有泛亚毒株都来源于牛,与猪缅甸98毒株匹配度较低) A型:东南亚97,代表毒株A/WH/09 亚洲1型:JSL/06株(农业部规定从2008年开始多价苗亚洲1型部分统一采用JSL/06株) 2、高抗原含量15微克以上 3、高纯度杂蛋白少,内毒素低 四、免疫程序完整版

1、常年免疫 (1)母猪和公猪 后备母猪:配种前间隔1个月,免疫两次 经产母猪和公猪:每年普防3-4次 (2)仔猪和育肥猪 免疫金宇高效苗的母猪所产仔猪:70日龄首免,二免100日龄 未免疫金宇高效苗的母猪所产仔猪:35日龄首免,70日龄二免,3个月后三免 2、季节性免疫 适用于5-8月份不免疫口蹄疫的猪场 (1)从8月份开始,对三个月不能出栏的仔猪、育肥猪全部普免,间隔一个月再免疫一次 (2)8月份开始产的仔猪35日龄首免,70日龄二免,3个月后三免

羊口蹄疫的预防和防治用药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民间俗称“口疮”、“蹄癀”。常见于多蹄动物,如牛、羊等,其临床特征主要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等。一般患病的动物会在口腔黏膜、乳头和蹄等部位的皮肤形成烂斑或水疱,对动物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针对于养殖户而言,口蹄疫的防治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口蹄疫的防治技术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绵羊和山羊病的潜伏期为1~7d,平均2~4d。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跛行。口腔的水疱多发生在口膜,舌上水疱少见。山羊口腔病变比绵羊多见,水泡多发生在硬腭和舌面上。母羊常流产。蹄子的水疱小,不象牛那么明显。 防治推荐;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2000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1000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哺乳羔羊特别容易得病,多发生出血性胃肠炎。也可能发生恶性口蹄疫,由于急性心脏麻痹而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 口蹄疫的临床表现受到病毒的致病力和动物易感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患病家畜的口腔黏膜、蹄部等均出现水疱,其中羊的表现比较轻,一般出现的是小水疱或者烂斑,而严重者也会有烂斑和溃疡,导致前胃和大小肠黏膜均出现可见出血性炎症,引发心肌炎,而新生的幼畜往往会因心肌炎而死亡。这种条件下,如果养殖场的卫生状况差,那么还会引发继发性感染,进而导致患病的羊出现败血症或者局部坏死。而牛感染口蹄疫则相对而言表现的比较严重,一般牛的口蹄疫疾病的潜伏期在7~36 d,患病初期就会出现体温升高,结膜潮红等明显的特征,随着患病时间的不断延长,还会导致口腔开始出现病变,也会出现水疱。一般感染口蹄疫的牛中90%以上都具有典型的蹄部真皮炎。

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 1.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主要感染对象为猪、牛、羊等偶蹄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舌面、鼻镜、乳头、蹄叉及附蹄周边皮肤形成或发生水疱为主要特征。 2.口蹄疫的危害 口蹄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除有少数国家已经扑灭本病外,至今仍有70多个国还有发生,该病的发病率几乎达100%,但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不高,只有幼龄动物才会出现高死亡率现象。 除动物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外,长期的生产停止也可造成较大损失,最为严重的是由于该病传染性极强,对病畜和怀疑处于潜伏期间的同群动物必须紧急处理,对疫点周围的广大范围必须隔离封锁,禁止动物移动和畜产品调运上市,由此可导致一个国家的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停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所以制定好口蹄疫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3.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口蹄疫潜伏期一般为2-5d,短期潜伏为18-20 h。口蹄疫主要特征是在少毛或无毛部位的皮肤上形成水疱、烂斑等口蹄疮病变。具体为最初病猪发热,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不振,猪蹄底部或蹄冠部皮肤潮红、肿胀,随着病程的进展,相继在蹄冠、蹄踵、蹄叉、口腔的唇、齿龈、舌面、口、鼻镜、鼻端以及乳房的乳头等部位出现类似米粒、黄豆大小不等的水疱。 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透明的淡黄色,以后变成粉红色,其内可有多量的白细

胞而变成混浊液泡,水疱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如无细菌继发感染,一般约1周左右可结痂痊愈。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严重者可造成蹄壳脱落,蹄部不敢着地,病猪跪行或卧地不起。 4.口蹄疫防治措施 (1)口蹄疫防控的总原则是首先做好预防,行政措施和防治手段相结合,才能做好防控工作。 (2)首先要预防口蹄疫的传入,严禁从疫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 (3)严格卫生检疫制度,在交通要道设置动物检疫站,对来往载畜及畜产品车辆消毒、管理,禁止疫区易感动物进入。 (4)对动物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第1次接种后间隔15d,各年龄段猪群加强免疫,在受威胁区周围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散。 (5)定期严格使用安多福万金水https://www.360docs.net/doc/b16645443.html,/进行带畜环境消毒和饮水净化消毒,可以有效的预防口蹄疫的发生。 (6)疫情已扩散时,则采用严格封锁疫区、疫点,扑杀病畜及同群可疑感染牲畜的方法达到扑灭的目的。

猪牛羊口蹄疫治疗方案

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猪、牛、羊等)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一、病原 为口蹄疫病毒,现已知的有7个主型和65个亚型,因此,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各地反应不同。 该病毒有5怕:怕高温、怕阳光(紫外线)、怕酸、怕碱、怕福尔马林,我们可抓住这5怕做好消毒工作。 二、口蹄疫流行的基本特点 1、FMD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 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因价值高,扑杀病畜阻力大,补偿费用大。结果:欠发达地区FMD防治政策难以推进。 2、FMD病原变异性强 七个血清型,型间不能交叉免疫,同型内不同病毒株的抗原性也有不同,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出现一次新高潮。 结果:免疫防治等于面对七种不同的传染病。 3、FMD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强,病畜的排毒量又特别大 牛:10个感染单位就可发病; 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108个感染单位。1头病猪=1千万头牛发病。且病畜是多部位排毒(呼吸道、皮肤等)。环境中的病毒,又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存活力。 4、FMD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病畜接触传播;含毒空气传播。 5、FMD的潜伏期短,发病急 动物感染病毒后最快十几小时就可发病排毒。

6、与其它病毒相比,机体对FMD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较低 免疫注射动物,甚至发病后康复动物,再次受到同源病毒攻击时只能保持不再发病,其免疫系统不能完全阻断病毒感染。 三、我国口蹄疫的流行情况 目前有三个血清型的口蹄疫在国内流行:O型口蹄疫;Asia1型口蹄疫;A型口蹄疫。 四、猪口蹄疫病的防控方法 1 接种口蹄疫疫苗 每年九月中旬做好口蹄疫疫苗的接种工作,九月中旬做一次,间隔一个月做第二次。 2 做好消毒措施 细密的消毒工作是有效预防猪口蹄疫的有效方法。 消毒剂的选用: 有机酸类、复合醛类是高敏感的消毒药。 高发疫区要严格做好隔离措施。严禁出现接触性的传染出现。 紧急情况下每天消毒一次, 要喷洒到场地的消毒水能流动为止,否则效果不佳。 五、猪口蹄疫病的治疗措施 当猪场部分猪发病时,应采取下列措施治疗: 已发病的猪群 治疗: 饲料中:优舒克1000克+维特福1000克+免疫肽500克/吨饲料 发病严重不采食的打针:多能肽0.2ml/kg,大猪不要超过15ml。 未发病的猪:按预防量减半拌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