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集下载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材料一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 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则加 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 命的盼望,对另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 实上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所谓预定, 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 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 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 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加尔文什么宗教思想?这有何意义?
东正教(东派)
△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本课件的第二部分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我们将

从中清楚地看到,宗教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1: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
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 向而驰。 想一想: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材料2: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 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 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 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佛教
东正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新教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考点】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解析】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虽然后来扩展至西欧等地,但是中心区主要在意大利,这种结构与图片不同颜色构成的区域分布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中出现“教皇国”,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息,据此出发,罗马城所在的淡黄色分布区域、以日内瓦为中心的绿色地区、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偏北的深黄色地区分别对应传统天主教、加尔文教和其他新教的势力范围,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B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智能提升 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答案:C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个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此人最有可能是( )A.但丁 B.达·芬奇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题中反映了信仰自由的观点,选择D项。

答案:D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答案:D5.(2014·惠州一调)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教皇兜售赎罪券的历史现象,这是天主教“因行称义”,路德为此提出信仰得救的思想,排除A项,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宗教改革后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D项排除。

答案:C6.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展示——“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

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

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权强于王权)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2015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2015

• 8、有人说,中世纪的‚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 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但后 来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出 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被打倒 • B.人们不再信仰上帝 • C.上帝已经不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 D.出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3、在哪些领域进行? 思想、社会
实质: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天主教会 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
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 过客留言
楼主 路德:教皇没有权力赦免罪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使人 过,这一权力属于上帝! ^o^ 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 2楼 加尔文:顶楼主!你让我们得 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 到了更多个人自由,我可以放开手 促进了思想解放。 脚干工作了,马哥,我爱死你啦。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
资产阶级
获 得
资本主 义发展
要求
阻碍
自由
天主教会的 宗教特权
改革
资 料 卡 片
马丁路德(1483— 1546),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的发起者。少年时 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 学学习法律。1505年, 在父母朋友诧异的目光 中,他断然放弃学业, 当上了修道士,曾于 1510和1511年两次访问 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 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 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 法,并从事于宗教改革。
君主可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改革深入-----加尔文改革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 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 路德思想的?
矛头指向 继承 思想主张 发展 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信仰得救
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练习巩固
2.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
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
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
中世纪的火刑柱
思想:垄断人们的意识形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领域 必要性
可能性
经济 政治
最大的封建主 教权高于王权,腐败
文化 禁锢思想
导火线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讨论:15-16C 转型下的欧洲
例2材料1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 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中学西渐
同时传教士又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带到欧 洲,为启蒙运动提供支持,形成中学西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例4材料1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 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 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 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兜售赎罪券
经济:欧洲最大封建主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2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 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问2:据材料可知,教皇与国 王的权力如何?
卡诺莎之辱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 的敲诈
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1)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卷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内心真成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教》
真题练习三
(2013广东学业5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 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 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 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 现实生活的逃避
真题练习二
(2010广东学业57).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 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 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 累; 惜时如金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
家先后接受新教。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 上帝预定获得永生和成功的人,他的 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 内心充满对上帝的信仰,而他的道德行为、 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 宗教生活、日常工作等必定是具备勤奋、友 得救.(称新教百科全书 ); 【问题探究】联系加尔文先定论谈谈你怎样 爱等美德(善功)。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 理解“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 成先定论 ; 把劳动、放贷生息、聚敛财富说成是教 徒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加尔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与评价设计
目标及要求
是否达标
识记
识记
理解
应用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1
2.3.4
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
义。

15
让学生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代表人
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
重点难点
重点: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 。

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预 习 学 案
问题导引知 识 梳 理
1.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时间、性质及意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 经济、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束缚。

2.思想:文艺复兴席卷欧洲后,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高 二 历 史 课 时 学 案
义分别是什么?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

3.政治: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腐败。

(主要表现:宣扬因行称义)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原因:
(1)根本原因:教会压迫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 火 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4.主张的作用: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5.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6.影响:宗教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理论基础:《基督教原理》(新教的百科全书)
3.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核心)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
班级 小组 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 年______月______日 编号 13
第 1 页
学 案 内 容学生纠错(教师点拨)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4.影响:
(1)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意义。

1.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2.意义:欧洲的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化社会创造了条件。

五、加尔文宗教改革与路德宗教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1.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都主张信仰得救。

3.都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

不同点:路德改革引发农民战争,使天主教会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诸侯取代教皇,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加尔文比路德更加激进,倡导先定论,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

3.加尔文先定论的含义?有何意义?
4.加尔文宗教改革与路德宗教改革有何异同点?
课 堂 学 案
学 案 内 容学生笔记
(教师点
拨)
【 新 知 学 习 】
【自学检查及重难讲解】加尔文宗教改革与路德宗
教改革的比较
人物著

主 张比较
相同不同


·





第 2 页
课 堂 学 案
学生笔记(教师
学 案 内 容
点拨)
【 新 知 学 习 】
【拓展延伸】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
种学说有什么异同?
(1)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
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2)异: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分歧点在于
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①“因行称义”的本
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
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②“因信称
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
解放了人的个性。

③“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
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
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④“因行称
义”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因信称义”和“信仰
得救”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16世纪天主
教的根本变革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潮流的进
步之举,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7.他们宣称说,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
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

至于祈祷之是
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
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
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
罚。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
纲》
材料二:路德博士谨致皇帝陛下与信奉基督教的贵族们:崇高无比的皇帝陛下和可敬可爱的贵
族老爷们,深愿你们永受上帝保佑! 以我这样一
个渺小不足道的人,而竟敢上渎皇帝陛下和老爷
们的尊听,并不是由于我胆大妄为,实在是因为
整个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德意志)的各阶层都受着
学 案 内 容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3)马丁•路德改革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 案 内 容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当堂训练】
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权力在上升,皇帝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权力在上升,教皇权力在下降
无比的痛苦,陷入凄惨的境地,人人都要大声呼喊,请求援助,不只是我个人。

因为我也骨鲠在喉,茹不能茹,要大声疾呼祈祷上帝降灵于某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请回答:
(1)你从材料一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改革有哪些局限性。

第 3 页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
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
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
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
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
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3.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
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
料中的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4.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
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
喊‘罗马教廷该死!’”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
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5.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
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
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
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自我反思
第 4 页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民出售赎罪券,搜刮民财;马丁•路德反对出售赎罪券,倡导信仰得救。

(2)材料二反映出马丁•路德改革所依靠的力量是德意志贵族,而不是人民群众。

从其改革的内容看,只是在对神的信仰范围之内进行改革,只有靠神的力量,人民才能得到赦免。

(3)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地位,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巩固练习】 D.D.B.D.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